“中医”的存档

中医名医和西医名医有什么区别

2015年8月2日星期日

最近找到一个网页叫《名医传记》,介绍几个西方历史上有名的医生:
http://doctors.incredible-people.com/
过 去浏览了一下,很吃了一惊。上面列的所谓名医,没有几个是真正的医生。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开创了护士职业。迈克尔·克莱顿是作家。泰利莎·亨氏·克里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的夫人。这些人都不是因为医学上的成就出名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虽然和医学有点关系,但是搞的主要是心理学。剩下的几个都是印度的名医,大概因为这个网页在印度。西医里最有名的名医,应该是那些以他们名字命名疾病的人。譬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等。这些医生因为确认、描述了某个特别的疾病而名垂青史。其次有名的西医是那些找到或发明了某种疗法的,如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再有就是手巧,手术做得好的医生,如最近竞选美国总统的神经外科医生本·卡森。有意思的是,西医里没有人因为“善治”什么病而出名,也没有什么名医能治所有的病。

中医恰好相反。中医的名医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以善治某病而出名,如“专治白癜风”、“专治妇科疑难杂症”之类的。这种中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骗人的。中医的另一种名医,就是能医百病、“行业内外公认的医学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相当社会影响和知名 度的专家”。这样的名医,古代有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现代有2009年和2014年当选的59位“国医大师”。这些名医什么病都能治,而且都能治好。他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很老。2009年那批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平均年龄为85岁,最大年龄差别只有19岁。2014年第二次选出的29名大师,平均年龄是80岁。对比之下,2009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35名院士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岁,最大年龄差别31岁。2013年增选院士平均年龄仍为54岁,其中85%的新院士在60岁以下。为什么科学家可以很年轻就做出成就,而中医名医却都是老老头呢?西医名医也有很多年轻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时候是47岁,得诺贝尔奖的时候63岁。

中医名医都是老中医,说明年龄是决定一个中医好坏的重要指标。古今中外无论科学还是文学领域,年龄都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中国15岁的年轻作家也能写畅销书。而中医名医就没有听说有70岁以下的。说行医靠经验并不能说明为什么西医名医要年轻得多。

西医名医不是以医术出名,而是以他们对医疗手段和医药的改进而出名。医疗手段和医药是实打实的,可以用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衡量。而对个人医术的衡量,唯一可以不算主观的标准只能是治愈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靠运气了。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病人是治不好的。在没有明确认清不同疾病的原因、病程和预后的情况下,病人是否痊愈、何时痊愈就完全看医生的运气了。俗语所说“名医治病尾”,就是说不是名医治好了病,而是病好了成就了名医的名声。运气好的医生赶上了“病尾”,病好了就归功于医生。在这方面,“名医”又有一个优势。大多数人都是在看过几个“庸医”之后才去找“名医”。

那么什么造就了“名医”的名声呢?还是运气。我们不妨假设一些具体数字来做个练习。如果所有病人的自愈率是99.9%,那么某个医生在看过一万个病人后,即使他从来都不开任何有用的药,所有病人都痊愈的几率有多大?答案是0.999^10000=0.00005,两万分之一。当然这样的估算很粗糙,但是至少可以 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按照现在中医人数的40万,仅凭运气就应该有两万分之一即20位“名医”曾“治愈”了所有病人。再加上病尾效应,59位“国医大师”的数目恐怕不是巧合。

西医看病的过程一般是化验或检查后开药。只要这个过程中没出错,那么预后就基本确定了:百分之多少痊愈,百分之 多少死亡,跟具体哪个医生看的病没什么关系(不过住院病人的预后和医院的护理条件关系很大)。现在很多病西医并没有找到根治的办法,很多只能通过药物控 制、缓解症状。即使对这些病,也不需要什么名医来治,谁治都是一样的。中医看病和具体的医生关系很大。一般都是看了好几个医生都没好,非得到最后一个医生才看好了。如果你不幸碰上一个“庸医”开了“虎狼药”,那么还没等病自己好,就先被毒药杀死了。关键是,中医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严格检验的能治愈任何一种病的处方,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庸医”。

靠科学检验过的、确实证明有疗效的药和治疗方法,就不需要什么“名医”。如果要靠名医才能治好你的病,那你如何知道所谓的“名医”,是真的会治病还是因为运气好?万一到你这儿他运气不好了呢?没经过科学方法检验,你不是拿自己的命在赌博吗?

子虚乌有的蒙汗药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软蕙草?服之令人四肢无力、食欲减退,但药性只能持续六到七天的软蕙草?”
“对。”
“殿下为何如此肯定?”
“因为我们都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自然也只能用软蕙草这种子虚乌有的毒药了。”
前三句是最近风靡一时的《琅琊榜》中一段对话,最后一句当然不是原著里的。

武侠小说的情节展开,常依靠某种神奇的迷药,人吃了(或吸入)后就会昏迷不醒,但是又不会危及性命,还有解药。最早描述的,就是《水浒》里面的蒙汗药。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用的方法就是把蒙汗药掺进酒里,给押送生辰纲的公差们喝了,将他们迷倒,然后大摇大摆地取走了生辰纲。后来武侠小说里的迷药,多数都是从《水浒》里的蒙汗药演绎出来的。

蒙汗药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根据《水浒》的描述,蒙汗药有几个很神奇的特点:第一,它能将人迷倒好几个时辰,即至少六个小时以上;第二,它不会将人毒死,吃少了会晕倒慢些,但是吃多了只会多昏迷些时候,不会死亡;第三,它很容易就能解,《水浒》里只需要将冷水泼在昏迷的人头上,人就会醒过来。有没有这样的药呢?

中国古代能够用来麻醉的草药,有两种。一种是草乌末,即草乌研成的粉末,一种是曼陀罗花。草乌是传统的中药,其中所含的乌头碱有剧毒,无药用价值,食用可致人死亡。食用少量的草乌末并没有麻醉作用,而食用过量的草乌人直接就死了。近代在云南产的紫草乌中提炼出紫草乌碱,被发现具有局部麻醉的作用。但是这是近代的发现,古人并不知道,也不会区分草乌和紫草乌。古代医书里写的都是草乌,而不是紫草乌。现在的共识是,蒙汗药里应该不是以草乌为主,而是以曼陀罗花为主。

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佛教里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曼陀罗花原产于印度,因为少量食用可以令人产生幻觉,所以常被用在宗教仪式中,被赋予了神奇的意义。曼陀罗花的整株都有毒,国外常有过量食用中毒致死的报道。《水浒》里的蒙汗药,很有可能是受曼陀罗花启发而想象出来的。北宋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道:“杜杞字伟长,为湖南转运副使。五溪蛮反,杞以金帛、官爵诱出之,因为设宴,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这里杜杞用曼陀罗酒来杀人,自然不用考虑食用过量而把人毒死的问题。

曼陀罗花的毒性变化非常大,株与株之间毒性可以相差5倍以上。即使在同一株上,不同叶子含毒量也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季节、植物生长不同阶段,毒性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在没有现代化学化验手段的情况下,用药少了,就很可能迷不倒人,用药多了,多半人就会被毒死。能够用曼陀罗花恰好把人迷倒而不毒死,几乎无法做到。

曼陀罗花有没有特效的解药呢?唯一有效的解药是水杨酸毒扁豆碱注射液,商品名叫依色林注射液,注射后3至8分钟就可以起作用。其它备选药物如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都不能解曼陀罗花的毒,只能让病人进入深度昏迷而减缓中毒症状。所谓绿豆汤或蓝汁能解曼陀罗花的毒,纯粹是凭空想象。冷水浇头更是文学创作,没有任何实际根据。

综上所述,无论是草乌末还是曼陀罗花,都不是很好的麻醉药,根本不满足《水浒》里所描述的蒙汗药的特性,更没有什么解药。所以,蒙汗药很可能只是小说里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并不存在。当然,现代医学发明了很多种即安全又有效的麻醉药,那是另话不提。

四大元素和阴阳五行:科学、魔法和中医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对于恩莱科来说,这种考验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他轻轻地弹了一下手指,也没有见他念什么咒语,一道火焰便突然间跳了出来,漂浮在半空中。恩莱科存心卖弄,只见他手指连弹,火焰,水珠和小小的闪电一个个跳了出来,飞舞在半空之中煞是好看,只见水珠被火焰映照得通明透亮,犹如一粒粒璀璨的红宝石,而满空飞舞的小电珠更为这美丽的景象添加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看到眼前这副景象,所有人都惊呆了,不过每一个人心中所想的并不完全相同。对于那些不了解魔法的人来说,眼前的这一切,仅仅是相当漂亮的表演而已。但是对于那位郡主小姐来说,就不是赞叹这么简单了,那是极度的震惊。因为眼前所看到的这种好像仅仅是比较出色的把戏,却需要水、火、风三系魔法同时运用才有可能做到,而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哪位魔法师能够同时使用四系魔法。”

这段描写选自名噪一时的网络小说《魔法学徒》,作者是蓝晶。当前流行的网络小说和电脑游戏里,有各种各样的异能、魔法,可以用来做出现实世界不可能的奇迹,比如神奇地从空气中挤出水来,不用火柴或打火机就点着东西,甚至能点石成金、撒豆成兵。最常见的魔法,就是上面小说里提到的所谓四大系,即水、火、 风、土。小说里的魔法虽然绚丽多彩,威力无穷,但没有人会把它们当真,以为那些魔法是真实世界里的人能做到的。当你在欣赏精彩的魔法描述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魔法术语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提炼于生活吗?其实,这些魔法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还真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四大系魔法的来源是古代希腊人对物质的简单分类。

世界上的物质是由什么基本成分组成的?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不断思索的问题。古代人不懂化学,不会电解化合物,也没有显微镜,仅凭肉眼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把物质分成了粗糙的几大类。希腊人归纳出四大元素:水、火、气、土。中国人归纳出五行(对于物质来说,称为五材):金、木、水、火、土。虽然中国希腊远隔万里,古代的物质学说却惊人地相似。这种相似并不说明这些原始的认识接触到了事实真相,反而是因为它们都是古人观察到的身边最表面的现象。水火土木气显然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常打交道的东西。中国的五材里多出来的元素金,很可能是因为五材的概念出现较晚,当时金属用具已经开始流行了。至于木,希腊人认为它不是基本元素,而是由其它四种元素结合而成的。而气则直接被中国人忽视了(这和气功里的气又不一样)。

有了基本元素的概念,下一步就要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变化。在这一步上古希腊和古中国仍然惊人地相似。中国人发明了阴阳的概念,认为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以此为基础又衍化出八卦、六十四卦,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古希腊时代的意大利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用爱和恨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他提出四大元素通过爱和恨互相结合、互相作用,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后来亚里士多德抛弃了爱恨学说,代之以冷、热、干、湿四种原始性质,认为这四种性质比爱恨说更科学。如果希腊文明没有在那时就被终止,说不定谁还能弄出八种、六十四种性质,那就和东方的八卦完全平行了。

四大元素和阴阳五行这两个学说出生的时代,古希腊和中国都是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时代。然后欧洲进入了基督教统治下的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中国也因为独尊儒术而禁锢了思想和科学的发展。四大元素学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是炼金术士依靠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则变成了能解释一切的万能玄学。五材变成五行,不是简单的替换一个字。行本来是个动词,是走的意思。郑玄《洪范注》:“行者,顺天行气也。”于是,一个本来是解释物质构成的原始理论,被引申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五材就从物质的基本成分,变成了物质和精神运动的普遍规律。因为树木会生长,所以木行就是生长、升发、舒畅类的运动;火是热的,而热气会上升,所以火行就是上升的运动;类似地,土行就是承载、收纳的运动;金从革,即金有变革的意思,所以包括了所有具有清洁、收敛、肃降性质的运动;水往低处流,所以代表所有向下的运动。

阴阳五行之所以万能,是由于它不需要严格的逻辑或实证,只需要类比、想象、和望文生义。于是,无论什么问题,遇到了五行说都能迎刃而解,形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但是与实际情况却相差十万八千里。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五行之间生克的关系之一,木生火。这个关系显然是从干木能够燃烧这一现象总结出来的。信奉五行说的人把这一关系无限制地搬到所有被归纳成木和火的事物,常常得到十分荒谬的结论。在中医理论中,心脏属火,而肝脏属木。根据木生火的规律,中医认为肝与心的关系是前者提供后者所需要的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被模糊成“气血”的概念。“肝藏血,肝气升发,所藏之血能够补养心血,心血就充足。”肝藏血,是任何做过解剖的人都能看到的,因此很有可能古代医学家先看到了这点,才想起来用肝属木来解释。但是,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贮藏铁。铁是金属,五行中金克木,而肝属木,所以肝藏铁在中医理论里是不可能的。

当然中医理论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自圆其说的办法可以用在这里,那就是不承认中医里的肝是实际上的肝,而是某种玄虚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和五行说矛盾了。当初中医主流反驳王清任《医林改错》,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可是这样一来,中医理论再也没有可能和现实衔接起来,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玄学。

上面只是一个例子。中医在脱离实际的想当然和事实之间,总是选取前者。由于把阴阳五行作为其理论基础,脱离了实践而仅仅满足于自圆其说,中医完全忽视了对人体的实际观察。可以说中医之所以几千年没有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突破,阴阳五行说的禁锢是最大的原因。

1661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著作《怀疑派化学家》出版问世。这本书模仿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推翻了一系列前人对物质构成的错误概念,其中就包括四大元素学说。波义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传统的四大元素都不是元素,而很多以前以为是复合物质的,反而却无法分解。1661年因此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开端。随着新元素一个接着一个被发现,旧的学说不断地被突破、被摒弃,新的学说不断地被推出。很快,古希腊的经典理论就被全新的元素说取代了,四大元素只剩下历史学家感兴趣了。若没有玄幻魔法小说和电子游戏,现代人恐怕只能在古籍里才能找到四大元素理论。

在欧洲抛弃了古希腊学说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抱着同样古老的中医理论不放,拒绝接受现代医学理论,怎么能不落后呢?

从医院治愈率的统计看中药的作用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中药有没有作用、有什么样的作用,因为很少有按科学标准严格执行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除了剧毒的中药能短期造成明显毒副作用,普通中药的长期、微弱作用很难在个别病例中看出来。一个办法就是看大规模人群的统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在拿全国人口做中药的临床试验,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把这方面的统计综合总结出来。

我不是写一篇专业研究论文,所以只简单地把能查到的数据列下。希望有专业人士能研究这些数据,得出严格的结论。所有数据取自《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下表列出中国所有医院和中医医院住院治愈率和住院期间中药使用率(按费用算)的比较。选择住院治愈率而不是门诊治愈率,是因为前者统计基数(住院人数)较准。治愈率算法以治愈人数除以入院人数(如果按《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给出的治愈率算法,中医医院的差距更大)。

年 所有医院治愈率 中药使用率 中医医院治愈率 中药使用率
2002    56.14%     4.89%       55.92%       17.68%
2003    55.24%     4.27%       55.35%       15.65%
2004    54.61%     3.95%       54.42%       14.51%
2005    53.15%     3.93%       52.10%       15.32%
2006    51.86%     3.44%       51.74%       14.22%
2007    50.69%     3.43%       49.48%       14.47%
2008    50.70%     3.45%       49.95%       15.17%
2009    49.87%     3.48%       48.66%       16.13%
(治愈率逐年降低是因为统计方法的改进,2007年以后的数据比较准确)

首先我们看到,即使是中医医院,治病也基本上靠西药。事实上,没有任何医院敢给住院病人只开中药而不开西药。第二,中西药混合用并不能提高治愈率。相反,在统计数字比较可靠的后三年,中医医院的治愈率比所有医院的要低一个百分点。

中医医院治愈率低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分析。通常能想到的原因,如卫生水平差别、技术差别,都不能解释。比如看具体指标,县级中医医院住院感染率低于市级中医医院,治愈率也高于市级医院。这显然和基于卫生水平、技术水平的预期相反,却可能是由于重病病人通常不去县级医院。这点可以由住院时间证实。中医医院和普通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都是10到11天,而县级中医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只有7到8天。有意思的是,县级中医医院的中药使用率远低于市级医院的使用率。中药使用率最高的中医医院,是北京(20%)、上海(21%)两市的医院。可惜我没有北京、上海的治愈率数据。

国内中医期刊上常发表研究声称中药或中西药结合能获得比西药单独用更好的疗效。从全中国八年的统计数字看,中药作为一个整体对治疗疾病很可能没有任何效果。希望有关专家更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中药披上西药的皮:美国新药菲琳斯是没出口就转内销的骗人药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最近,美国新药菲琳斯在国内火热起来,据称可以治疗鼻炎。菲琳斯的英文名是feilinsi,居然是汉语拼音。这就令人怀疑这是不是美国药。一查它的成分,原来是中药:【主要成份】白芷、赤芍、辛夷、鱼腥草、薄荷、蛇胆复合酶等。中药怎么成了美国新药呢?据菲琳斯官方网站介绍:

1995年,第三届世界耳鼻喉科医学理论探讨会上,美国科学家瑞恩伯格·米特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鼻炎顽症的新理论。攻克鼻炎疾病一直是科学家们的梦想,这一理论的提出掀起了会场的高潮。
瑞恩伯格·米特指出:改善鼻炎的关键在于排出鼻毒、修复鼻黏膜损伤、接种病毒抗体,三效合一。否则鼻炎就会拖沓变得更严重。他一直苦心研究这三效合一的完美结合产品然而未果,这也是瑞恩伯格·米特最大的心愿。
1998年瑞恩伯格·米特和他的研究小组,美国芝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十名研究成员,找到了改善鼻炎的关键物质:FL-S蚀毒因子。他们发现FL-S蚀毒因子可以高效、迅速地渗透鼻黏膜皮细胞,因子游离速度非常快,能在一分钟内快速吞蚀病毒。只要再加以精心研究,必定会比同类产品要高效和排毒能力强大许多倍。
据此,美国芝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耗时9年,成功研制了鼻炎新式“武器”—菲琳斯。所有成分均从纯天然植物中萃取,再配以独特的FL-S蚀毒因子,真正实现了“排鼻毒、修复鼻黏膜损伤、接种病毒抗体”三效合一的完美结合。菲琳斯可以靴向消灭鼻毒,迅速吞蚀鼻腔内的细菌和病毒,维护鼻腔内环境清洁;激活鼻黏膜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修复和愈合鼻黏膜受损创面;FL-S嗜毒因子和草本成分在蚀毒的同时会自发产生一种病毒抗体,阻挡一切病源体的靠近,不到一个月,鼻腔内便会自成一套排毒和抗毒系统,不断循环往复,抵抗病毒滋生,改善鼻炎。
2007年,菲琳斯在美国火热登场,战绩斐然;2008年,又以台风之势席卷欧洲、东南亚国家,屡屡获得好评;2010年1月,菲琳斯登陆中国,已获得千千万万鼻炎患者的青睐。

上面这段介绍谎话连篇。首先,美国芝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USA Zhi-Yuan international group)根本就不是在美国能查得到的公司。百度百科条款里所说"美国芝元国际,(USA Zhi-Yuan international group)是一家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营养补充剂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拥有六条大型超微粉碎机生产线、1200平方米十万级GMP净化车间,大型烘箱、全自动胶囊灌装、铝塑铝自动泡罩包装机、高速制粒机、三维摆动混合机、全自动粉末包装机、激光打码机、封口设备,通过了GMP、ISO9001、美国FDA注册认证。"没有一条能够证实。笔者到美国FDA的网页找以英文名Zhi-Yuan注册的公司,没有找到USA Zhi-Yuan international group。用international group(国际集团)作关键字来查询,找到了一百多家公司,里面仍然没有美国芝元国际集团的英文名字。

第二,瑞恩伯格·米特(Reinberg Mitter)很可能是个杜撰的人物。在谷歌学者上查询,发现此人如果存在的话,没有发表过一篇在鼻炎方面的医学文献。在网上也搜索不到任何关于此人的信息,既没有他的工作单位,也没有他的教育背景。这说明此人从来没有在科学界找过工作,没发表过文章,也没参加过任何科学会议。

第三,第三届世界耳鼻喉科医学理论探讨会可能是在谁家地下室开的会。这个会没发过任何通知,没请过任何记者,没发布过任何新闻。总之,就是网上没有任何关于这个会的消息。另外,科学会议的名称通常都冠以"国际"两字。而用"世界"起头的,通常都是政治会议或节日。用"世界"来称呼科学会议,很有可能是外行干的。

最后,菲琳斯的理论是违反科学的。"鼻毒"不是一个科学里承认的概念。鼻炎的原因,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细菌或过敏物质。只杀病毒并不一定能对鼻炎有效。而且,现在证明有效的FDA批准的抗病毒药只有少数几种,其中不包括菲琳斯。

科学、宗教和中医

2011年1月1日星期六

今天,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知道任何牛皮谎话在科学面前都不堪一击。于是,各种各样的学问都以科学来标榜自己,拔高自己。有的和科学还沾点边,但是其实应该算作技术,如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有的和科学基本不沾边,如社会科学。有的则纯属挂羊头卖狗肉,用科学的名字行骗,如基督教科学(一个不被基督教主流所认可的教派)。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小技巧用来判断一门学问属于不属于科学:如果这个学科名字里有"科学"两字,那么可以基本断定它不属于科学。所以最近时髦的命名物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是自贬身份,和那些技术学科、假科学凑热闹。

以名字来判断一门学问是否属于科学领域,当然是不可靠的。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一个绝对可靠的方法,就是看那门学科如何对待它的经典著作。

真正的科学,对待其经典著作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只有两个态度:一是指出其中的错误,二是对其忽略,历史越久越忽略。现在的物理学研究,不仅没有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就是连对牛顿、伽利略的引用也几乎没有了。如果综述文章还有引牛顿的,那一定会指出牛顿理论的局限性,后人的工作如何改正了其不足之处。进化论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出发点的,而是以现代遗传学为出发点。这不是因为这些经典著作不重要,而是因为今天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些经典工作。如果现在还围绕着经典打转,科学就无法发展进步。如果某门学问今天还在讨论两千年前的经典,那么这门学问可能两千年没有任何进步,也可能根本不是科学。

宗教对待经典的态度完全不同。对宗教来说,经典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基督教的《圣经》,无论里面的故事如何荒诞,如何和我们现在的认识不相符,也不能否认、批评。今天还有天主教、摩门教因为教徒相信与其经典不符的异端邪说而被逐出教门。经典是应该奉为神圣,还是被批评、批判,这是宗教和科学的最大区别。

判断中医是属于科学还是宗教,也应该用这个办法。中医对待经典是什么态度呢?中医最古老的经典,是《黄帝内经》,据信有两千多年历史。那么让我们用忽略和挑错两条标准,来看看中医是如何对待这本经典著作的。两千多年的旧作,在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里,都应该是已经被完全忽略了。今天的科学杂志里,没有一篇文章会引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著作。可是最近五年内引用《黄帝内经》的中医杂志,简单地用谷歌学者一搜索,就找到了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中华医学研究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针灸临床杂志、现代中医药、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实用医学、中医药学报、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医药学报、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国疗养医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等十几个杂志上几十篇文章,这还不包括地方杂志、学院学报及文科杂志。可见中医对《黄帝内经》这部经典是绝对不忽略的。

按第二个标准,挑错来考察呢?我找到的这几十篇中医文章,没有一篇是挑《黄帝内经》的错的。事实上,挑《黄帝内经》错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医林改错》这一本书。即使是今天同时引用《黄帝内经》和《医林改错》两书的文章,也没有一篇挑出《黄帝内经》的新错来。由此说明,从《黄帝内经》成书到今天,按照挑错的标准,只有《医林改错》这一本书可以满足科学的定义。其它无论是《医林改错》之前或之后引用《黄帝内经》的著作文章,都不能认为是科学研究。《医林改错》的作者王清任,可能是中国在现代科学进入之前唯一有实证精神的可以称为科学家的中医。《医林改错》是中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改错成功,中医可能就真的走上了科学的道路,王清任之于中医就可能相当于伽利略之于物理。可惜的是,王清任改错并没有成功,中医的主流并没有接受王清任的大部分观点,而仍坚持《黄帝内经》里的错误。比如关于气血运行通道,王清任发现血管的走向和《黄帝内经》描述是不一样的。中医就来了个经络不是血管的说法,以子乌虚有的经络来自圆其说,反而嘲笑王清任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医林改错》中真正科学的、重要的部分都被中医主流摒弃了,而被承认的部分是遵循中医理论的气血学说。从此,中医就彻底的变成了宗教。古代名医里,也没有王清任的位置。王清任没有成为中医的伽利略,中医也永远无法成为一门科学了。

直到今天,如果有人说《黄帝内经》有错,立刻就有大批中医拥护者们出来骂人,说你数典忘祖,不是中国人。这和基督教何其相似。奉经典为神圣,不能接受批评,正说明了中医是宗教而不是科学。

中医骗人的老祖宗:人体特异功能第一人扁鹊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扁鹊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考证出姓名的中医,在《史记》中也有一席之地。连小学语文课本里都有《扁鹊治病》这么一课,讲了一个毫无科学道理的扁鹊断言蔡桓公有病的故事。其实,如果扁鹊真有其人,那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大骗子,不仅骗倒了当时的所有人,而且一骗两千年,把中国人世世代代都骗倒了。他比唐骏成功多了。我们姑且把扁鹊当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分析一下,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度百科说:"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这段写得实在不地道,不是写百度百科的人读不懂《史记》,就是他们继承了扁鹊的衣钵,存心想骗人。《史记》是这么说的:"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什么意思呢?就是扁鹊并没有向长桑君学医,而是从他那儿得了一枚灵药,吃后三十天,眼睛就有了特异功能了,变成X光机了,而且什么都能看见,比现在的猫扫描还灵。以后呢,扁鹊行医时就拿诊脉当幌子,实际上他早就"看"见人家肚子里的东西了。百度说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那不是无中生有嘛。

扁鹊有特异功能这件事,恐怕不是太史公自己编出来的。太史公记录的应该是流传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源头,多半是出于扁鹊本人。扁鹊装神弄鬼,和诸葛亮设坛祭神借东风一样,是为了在世人眼中树立一个神人的形象,是骗人的第一步。扁鹊流传千史的几个"医案",都是典型的骗局。

第一案、赵简子梦游天国

晋国大权独揽的赵简子生病昏迷了好几天,下面的人都慌了,请扁鹊来给看病。扁鹊说没事,当年秦穆公就这样,昏了七天呢,其实是玉帝请他喝酒去了。你们的赵简子也是,不信你等他醒来问他。赵简子果然两天后醒来,然后讲他如何跟玉帝喝酒打猎,又如何知道了赵家未来。这明明就是赵简子搞的政治阴谋,扁鹊则以一个医生的身份参与了作假骗人的勾当。事后扁鹊得了四万亩田地的好处,成了中国有记载的出卖医德的第一人。

第二案、虢太子假死

请读者自己来看看这个故事里是谁在骗人。扁鹊路过虢国的时候,正好太子刚死。扁鹊跑到宫门外,问一个在宫里当差的又对医术感兴趣的人,太子生的什么病。那人讲了一大通中医理论,气啊血啊正啊邪啊的,最后说了句"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大概就是被屁给憋死的。总之就是让我们不懂就行了。当然扁鹊是懂的,他说我能让你们太子起死回生。那人说你别胡扯了,你又不是什么名医,凭什么说你能起死回生?扁鹊仰天大叹一声,说:"你们这些庸人啊,名医就在你眼前你也认不出来。我望闻切问一样不用,就能知道你生的什么病。不信你进去看一下你们的太子,他应该还有呼吸,大腿根应该还是热的。他没死。"

于是,就像喜剧剧本里写的一样,太子起死回生了。扁鹊是医术高超呢,还是特异功能高超呢?

第三案、见面四次吓死蔡桓公

这个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了。《史记》里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齐桓侯身上的。但是历史上并没有齐桓侯,而是齐桓公田午(即蔡桓公)。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蔡桓公答说我没病。五天之后第二次见面,扁鹊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公还说我没病。又过了五天,又见面,扁鹊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但是没说话。第四次,扁鹊见了面就往外跑。 蔡桓公问他为什么跑,扁鹊回答说:"当初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时候,在血脉里的时候,在肠胃里的时候,都是能治的。现在你的病已经进到骨髓里了,没治 了。"说完就逃之夭夭。这回蔡桓公真的病了,很快就死了。

古往今来,从没听说有什么病能在十五天内从皮肤进到血脉再进到肠胃再进到骨髓的,而且整个病程病人都没有任何症状。蔡桓公本来没有病。扁鹊的名声太大,当他说蔡桓公有病而且不能治之后,四十四岁的蔡桓公估计是发了高血压或心脏病,被吓死了。

扁鹊是行骗而非行医的最后一个证据,就是他在不同地方行不同的医,不是以病人多少而决定,而是以上层社会的喜好而决定。如果上层社会珍惜妇女,他就是妇科医 生。如果上层社会尊老,他就是耳鼻喉科医生。如果上层社会喜欢小孩,他就是儿科医生。这是典型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江湖伎俩。

有的朋友说,扁鹊只是个寓言、传说,不能当真。果真如此,那么中医为什么把扁鹊列为历史名医之一,还把脉诊安到他的头上呢?如果扁鹊是真的,那么他就是个骗子。如果扁鹊是假的,那么就是中医在骗人。你选哪一边呢?

对中医思维的最好诠释:相声《蛤蟆鼓》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要想知道中药能治什么病,下面这个经典的相声段子能告诉你不少东西:
甲:您这说相声的什么事全都知道,对吗?
乙:唉,一般的事我们倒是全都有个研究。
甲:那我问问你,蛤蟆你看见过吧?
乙:谁没见过蛤蟆呀。
甲:你说为什么它那么小的动物,叫唤出来的声音会那么大呢?
乙:那是因为它嘴大肚儿大脖子粗,叫唤出来的声音必然大。万物都是一个理。
甲:我家的字纸篓子也是嘴大脖子粗,为什么它不叫唤哪?
乙:字纸篓是死物,那是竹子编的,不但不叫,连响都响不了。
甲:吹的笙也是竹子的,怎么响呢?
乙:虽然竹子编的,因为它有窟窿有眼儿,有眼儿的就响。
甲:我家筛米的筛子尽是窟窿眼儿,怎么吹不响?
乙:因为圆的扁的不响。
甲:戏台上打的锣怎么响啊?
乙:它不是中间有个脐儿,怎么不响?
甲:我们做饭的锅也有脐儿,怎么不响?
乙:它是铁的,不响。
甲:庙里的钟也是铁的,怎么响?
乙:它不是挂着哪,钟悬则鸣。
甲:我家秤砣挂那儿了,咋没想过?
乙:十年也响不了,死固膛的不响。
甲:炸弹怎么响啊?
乙:炸弹里边不是有药吗?有药才响哪。
甲:药铺尽是药,怎么不响?
乙:往嘴里吃的不响。
甲:泡泡糖怎么响?
乙:因为它有胶性,能响。
甲:胶皮鞋怎么不响?
乙:它挨着地,那响不了。
甲:三轮车带放炮,怎么响了?
乙:那它里边有气呀!
甲:咱俩说这么半天,你有气没有?
乙:有气。
甲:怎么不响?
乙:我呀——

跟中医比一下:
红枣补血,青枣不补(红色的才能补血)。
牛鞭补肾(因为大)。
泻药性寒(因为肚子受凉会腹泻)。
有人吃了鹿茸后腹泻,问某中医,那位中医答吃鹿茸不可能腹泻,你的腹泻是肠胃炎造成的。这真成了《蛤蟆鼓》啊。

中医骗人又一例:悬丝诊脉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一根红线两头牵,安知脉象有万千。

中医看病,讲究用"望闻问切"四诊。无论哪本中医书,都强调这四诊缺一不可。其中的"切"诊, 就是摸脉象。清朝的诊脉歌唱道:"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 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如果中医理论可信的话,那么切脉就是中医看病里最关键的一步。不过诊脉是否有用,倒是可以从悬丝诊脉的历史疑案看出一 些端倪。

悬丝诊脉是大骗子孙思邈发明的。诊脉要求医生用手摸病人的手腕。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男医生摸别人女眷的手是不可接受 的。对宫廷后妃尤其如此。于是孙思邈提出拿一根丝线系在病人手腕上,自己牵着丝线的另一头,就能知道病人的脉象。据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时候,太监不 相信丝线可以用来切脉,于是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思邈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皇后腕上。

孙思邈成功地骗 过了太监,靠的多半不是什么脉象,而是他自己的急智。悬丝诊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让历史上公认的名中医们自己来说。宋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有一次被请 去给金朝公主看病。当他被皇帝要求用悬丝来诊脉时,他拒绝了。他说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认为悬丝诊脉不靠谱。

悬丝诊脉是骗人的, 由上个世纪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亲口说了出来(为什么名医总是四大呢?)。施今墨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说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悬丝诊脉时,太医必 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换句话说, 悬丝是真,诊脉是假。

如果悬丝诊脉是骗人的,那就引出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中医给尊贵的女眷看病的时候,居然不诊脉就开药!这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这些中医的医德都很差,四诊只做了三诊就给开药,草菅人命。第二个解释是,诊脉本来就没用,是骗人的,不管用不用悬丝。

据说这些历史上的名中医都是医德高尚仁名远播的。那么他们用悬丝诊脉来骗人,正说明了中医本身就是骗人的。

中医骗人又一例:看白虎汤如何治乙型脑炎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民初名中医陆仲安曾用白虎汤给大军阀吴佩孚治牙痛。吴佩孚后来因牙痛到日本牙医处拔牙,结果被日本人谋杀。显然白虎汤并没有管用。

这个白虎汤在中医里可是大名鼎鼎,由石膏、知母、甘草、梗米四味组成,源于汉末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能治的病多了。不仅能治感冒发烧、头痛牙痛这些常见病,也会被用来治甲亢、月经暴崩、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皮炎、急性鼻窦炎、及糖尿病,简直成了包医百病的万能灵药了。白虎汤最出风头的例子,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大规模用来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乙脑病毒引起的。在近年抗病毒药物发明之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只能靠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统自己痊愈。1952年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http://www.amjmed.com/article /0002-9343%2852%2990356-2/abstract)说乙型脑炎的存活率是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死亡率是百分之十。中国的新闻报道中有的说乙型脑炎死亡率可高达百分之五十,是从早期日本报道转载的。

乙型脑炎死亡率在新闻报道中常常有很大差别。这和乙型脑炎独特的流行病学有关。乙型脑炎通常按发病轻重分为四类: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一般都能痊愈。重型患者有少数死亡。暴发型患者则死亡率非常高。乙脑流行季节初期,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占多数。这时候死亡率要远高于平均。流行季节后期,多数都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死亡率就会大大降低。

1954年夏天,石家庄地区爆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用西药治疗均不奏效,死亡率很高。这时候用的西药,是青霉素这类抗生素。青霉素能治细菌类感染,对病毒无效。所以当时用青霉素,真是病急乱投医,不管用也是必然的。后来老中医郭可明提出用白虎汤来治。他自己治了31个病人,无一死亡。其他用白虎汤治的病人死亡率也降到了百分之十。当时不知道流行季节后期死亡率会自然降低,以为是白虎汤起了作用。郭可明荣获建国后第一个部级甲等奖;获奖旗1面,奖金1万元,还上了天安门受到毛主席接见。

其实白虎汤是不是真有效,很容易验证。只要看它在乙脑流行初期的作用就知道了。两年后北京流行乙脑,提供了一个检验的机会。当时医院按照石家庄的经验,又用白虎汤来治,发现毫无效果。又到了流行季节后期,老中医蒲辅周出来否定了白虎汤,改用芳香透窍的药物。死亡率果然又降下来了。1956年9月4日,《健康报》在头版中报道:“运用中医治疗温病原则治乙型脑炎,北京市不少危重脑炎病人转危为安”。周总理称赞蒲辅周是“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

北京患者的死亡明明证明了白虎汤无效,结果又变成了辩证法的胜利。悲乎。直到今天,中医论坛还充斥着白虎汤能治乙型脑炎的谎话。而54年和56年两次乙脑流行,大量死者造就了两个中医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