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

10 08 2024年

拜登总统同意乌克兰的请求,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他的决定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什么是集束炸弹?为什么争议这么大呢?

 

所谓集束炸弹,也就是俗称的子母弹。一颗炸弹里装入了很多小炸弹,可以极大地提高炸弹的杀伤面积。拜登总统决定向乌克兰提供的,是155毫米榴弹炮的集束炸弹。每一个弹体里装了88颗小炸弹,每一颗小炸弹的杀伤范围大约是10平方米。一颗集束炸弹打出去,88颗小炸弹散开就大大扩大了杀伤的范围。杀伤范围有多大取决于炮弹炸开的高度,最大杀伤范围可以覆盖3万平方米。所以集束炸弹非常厉害,具有非常可怕的杀伤力。

 

集束炸弹是纳粹德国发明的,最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在那之后,世界各大战场也都频繁地使用。有20多个国家使用过集束炸弹,有30多个国家生产集束炸弹,包括中国。还有50多个国家有集束炸弹的储备,也包括中国。

 

但是,集束炸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哑弹率很高。一发炮弹打出去,散落的小炸弹有相当部分不会爆炸,哑弹率高达10%~30%。这些哑弹在战后就会是很大的问题,会对平民的生命造成威胁。平民碰到这些哑弹爆炸,会被炸死、炸伤。在越南战争,美国在老挝、越南投下了大量的集束炸弹。有几千万颗小炸弹没有爆炸,直到现在,对于越南、老挝人民还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经常有越南人、老挝人被这些遗留的集束炸弹的哑弹炸死、炸伤。

 

2008年制定了禁止集束炸弹的国际公约,到现在有123个国家签署。但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只有英国和法国签署了,中国、美国、俄国都没有签署。国际公约并没有禁止所有的集束炸弹,可以使用哑弹率很低的集束炸弹,特别是那种“聪明的”集束炸弹,有感受器,没有爆炸可以自己销毁。美国当时答应,到2018年将淘汰哑弹率高于1%的集束炸弹。但是美国一直没有把哑弹率改进到低于1%,目前美国储备的集束炸弹的哑弹率大约是2%。这样一来,美国就把集束炸弹提高到哑弹率低于1%的时间表往后无限推迟了。美国最后一次使用集束炸弹是在伊拉克战争的最后一年,即2006年,但到现在还储备着很多集束炸弹。所以,乌克兰请求美国把自己不用的集束炸弹储备给他们使用。

 

俄国并没有签署禁止集束炸弹的公约。它在乌克兰战场上大量使用集束炸弹,不仅攻击军事目标,也袭击民用设施:袭击居民区、医院,甚至袭击学校,造成了大量乌克兰平民的伤亡,包括小孩的死亡。这是由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国际人权组织调查、确认了的。乌克兰也没有签署禁止集束炸弹的公约,它也在战场上使用集束炸弹。只不过乌克兰的集束炸弹不多,现在使用的集束炸弹是土耳其提供的。所以乌克兰就很希望美国能够提供集束炸弹,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乌克兰军队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火力不足,之所以反攻进展缓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乌克兰的大型火力主要依靠美国提供的155榴弹炮,但美国没有那么多的155榴弹炮可以给乌克兰,所以乌克兰希望美国提供155榴弹炮的集束炸弹,即使没有那么多榴弹炮,也能大大提高榴弹炮的杀伤力。乌克兰为此做出了5点保证:第一,不会发射集束炸弹到俄国领土;第二,不会发射到城市;第三,会详细地记录集束炸弹的发射情况;第四,会在战后快速清除哑弹,避免对平民造成伤亡;第五,会及时向盟国通报集束炸弹的使用情况。

 

乌克兰还说,美国如果提供集束炸弹,只在乌克兰领土上使用,如果有哑弹造成伤亡,也是乌克兰的平民;我们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因为只要能尽快把俄国人赶走,就会尽早结束被占领土的人民的伤亡。比起集束炸弹的哑弹可能造成的伤亡,被俄国人压迫、杀害造成的伤亡要大得多,所以他们愿意为集束炸弹做出牺牲。据说,拜登总统就是被乌克兰的这番话打动了,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决定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不过拜登也说了,这只是一个过渡措施,等155榴弹炮的生产跟上了,可以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155榴弹炮,就会终止提供集束炸弹。

 

虽然乌克兰表示愿意为使用集束炸弹做出牺牲,但毕竟还是会有平民伤亡,所以拜登的决定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国际人权组织都批评拜登所做的决定。美国的盟国,法国、德国都签署了禁止集束炸弹的公约,所以他们也不同意这样的决定。民主党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一批民主党议员也批评拜登的决定。他们说,不能因为俄国人在战场上使用了集束炸弹,我们就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美国不应该因此就丧失了道德高地。反而是共和党有相当一批人支持拜登的决定,因为他们认为必须跟俄国对等,既然俄国使用了集束炸弹,那么也应该支持乌克兰使用集束炸弹,不能让俄国在火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没有人去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所以我们不知道中国官方立场是怎么样的。我想,如果有人问,外交部发言人会抨击美国的决定,因为中国的官媒都已经一起跳出来骂美国了。司马南也做了一期节目,说集束炸弹是反人类的武器,美国是在向乌克兰提供反人类武器。中国的官媒,以及司马南这样的反美斗士,这么说的时候忘了两点事实:第一,中国并没有禁止集束炸弹,自己也在生产、储备集束炸弹这种“反人类武器”。第二,俄国已经在乌克兰战场上大量使用集束炸弹,而且是向平民直接发射集束炸弹。不是等到哑弹对平民造成伤害,是直接就用它来炸死平民。而且,因为俄国的武器非常落后,俄国使用的集束炸弹哑弹率极高,比一般的集束炸弹哑弹率还要高得多,高达40%。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集束炸弹哑弹率只有2%。所以,中国的官媒、反美斗士,从来就无视俄国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集束炸弹,对它造成的平民的伤亡视而不见,更不要说去谴责俄国使用集束炸弹了。他们却一起跳出来,抨击美国要向乌克兰提供集束炸弹,这不是非常双标吗?

 

2023.07.07录制

 

2024.06.14整理



古罗马人怎么做数学运算

9 08 2024年

司马南又做了一期节目,继续采访伪科学妄人。妄人在节目里说,西方传教士不只是从利玛窦开始把零从中国偷到了西方,而且西方数学的那些术语,如微分、积分、开方、倒数、根号……都是从中国偷过去的,实际上都是中国词。

 

我不知道这个妄人学的是哪一门英语,他举的这些数学术语除了个别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其他都是西方数学在19世纪传入中国后,才跟着用,或发明新词加以翻译。比如中国以前没有根号,根号最早出现在1525年,当时德国数学家鲁道夫出了一本代数教材,第一次用到根号。利玛窦1525年还没出生,怎么能跑到中国去偷根号呢?我们现在把开平方的结果叫做“根”,把方程的解也叫做“根”,那都是外来语,翻译自英语的root。英语为什么把“根”叫做root?这是从阿拉伯语来的,阿拉伯语把方程的解就叫做“根”。中国古代对于开平方的结果没有一个专有名词,更没有方程,所以也不会有方程的解叫做“根”的说法。

 

司马南这期节目采访的妄人主要在抨击罗马数字没有零,也不是位值制,所以没法做加减乘除计算。也就是说,古代的罗马人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做。但凡有一点脑子就知道,这种说法是极其弱智的。古罗马帝国那么大,要管理那么大的帝国,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做呢?丈量土地、人口普查、收税、做生意,这些都要用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且古罗马人是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师,建了那么多宏伟的建筑,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搞那么大型的建筑怎么可能连四则运算都不会呢?那还怎么搞建筑设计呢?

 

这个妄人以数学专家、罗马数字专家的身份上司马南的节目,在那里夸夸其谈,其实缺乏罗马数字的常识。罗马数字是一种变相的五进制,用I表示1,2、3、4没有特殊的符号,5用V表示。表示2就写两个I(II),表示3就写三个I(III),古罗马人表示4直接就写四个I(IIII)。到中世纪,罗马数字有一次标准化,要求表示一个数字不能超过三个字母,4就不能再写四个I。那怎么办呢?就在V的前面写一个I(IV),表示5减去1,就是4了。10用字母X、50用字母L、100用字母C、500用字母D、1000用字母M表示。比1000更大的就没有字母表示了。所以妄人就说罗马数字最大只能表示到M,10000要写10个M、10万要写100个M、100万要写1000个M,写不下就没法运算了。

 

我之所以说这个妄人连基本的罗马数字的常识都没有,是因为他不知道罗马数字有两种表示大数字的特殊符号。最早是给字母加上括号表示1000倍,10000不需要写10个M,只要把表示10的X加上括号就表示1万,再加一个括号就再乘以1000,以此类推。M加上括号就变成100万,不需要写1000个M。再加一个括号就是100万乘以1000,再括号又再乘以1000。所以,多大的数字都可以表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更简单的表示大数字的方法,在字母上面加一横表示乘以1000,加两横就是再乘以1000,加三横又再乘以1000。要多大的数字,都可以很简单地用古罗马数字表示。只不过古罗马人使用数字一般到百万数量级就为止了,因为古罗马人是工程师思维,讲求实用,太大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也就不会去用它,一般也就用到100万。

 

古罗马人是怎么做加减乘除运算的呢?如果是很简单的运算,当然就用心算,或者掰手指。复杂一点的,没法用心算、掰手指,用罗马数字也可以算,也很容易。但如果拿数字来算加减乘除,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数字比较大,算起来很麻烦;第二,古代没有纸,书写材料是纸莎草纸或羊皮纸,比较贵,在上面用笔运算,成本太高。古罗马人做运算有特殊的计算工具。最早的计算工具是计算板。计算板就是在一块桌子一样的石头上刻沟槽,用以表示个位、十位、百位……往沟槽里放小石头,放一个表示1,放两个表示2……这种计算板是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古希腊人很可能是从巴比伦人那里学来的。

 

不过,这种计算板有一个问题:不好携带,只能在家里做计算。外出的话,如果有沙地,拿一根树枝画几道痕表示什么位,然后在上面放石头,就成了临时计算板。但找不到沙地怎么办呢?古罗马人发明了算盘,即便携式的计算板。他们的算盘很小,可以装在口袋里。有3个原件一直流传到现在,是铜制的算盘。可能也用别的材料比如木头做,估计更流行,但就没法保留下来了。

 

古罗马最早的算盘有七道沟,最右边的一道表示个位,往左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百万以上古罗马人觉得没用,就不算了。每一道沟跟中国的算盘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一档可以放四颗珠子,放一颗表示1、放两颗表示2、放三颗表示3、放四颗就\表示4;上面一档放一颗表示5,这跟古罗马数字的五进制相符。

 

后来又在个位数的沟右边加了两道沟,表示分数。左边的分数沟放一颗珠子不是表示1/10,而是表示1/12。这也是实用的需要。用1/12作基本单位,就很容易表示1/3、1/4;如果用1/10作基本单位,1/3、1/4就没法表示了。最右边的沟槽分成了三格,也跟分数有关,但具体表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这三格分别表示再乘以1/2、再乘以1/4、再乘以1/3。所以,古罗马用算盘计算很快速,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都可以做。

 

从古罗马的算盘可以看出来,它跟中国的算盘非常像。区别是中国的算盘把珠子用一根木棍串起来,而不是弄成一个槽放珠子。中国的算盘也一样分成上、下两档,下面也是1~4,上面也是五进制,也是从右往左不停地进位。这就让人怀疑中国的算盘是从古罗马传过来的,因为中国算盘很晚才出现,比古罗马的算盘晚多了。北周的一本算术书里才第一次记载了珠算,描述的珠算跟现在的算盘有点像。但那本书描述了很多计算工具,都是想象出来的,所以它说的珠算有可能也是想象出来的,不一定是实际使用的。可以确切地表明中国人开始使用算盘是在明朝,那时的画里已经有了算盘,所以比古罗马的晚多了。即使从北周算起,也晚多了。算盘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从古罗马的算盘我们还可以知道,虽然罗马数字不是位值制,没有零,但在用算盘计算时用的还是位值制,而且是十进制的位值制。每一个沟槽表示的是进十,而不放珠子那个槽就表示零,所以在实际计算时有零的概念,而且也用位值制来计算。但是,罗马数字毕竟不是位值制,没有零。

 

不只古罗马这样,古希腊也不用位值制的数字表示方式,也没有零,对古代西方数学的发展的确不利,所以古希腊的数学只是几何特别发达。连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跟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几百上千年才出一个的伟大天才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也在几何方面,就是因为这种数字系统限制了数学的发展。用算盘,四则运算没问题,但更复杂的计算就没办法了。那时还没有纯数学,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不实用,而古代算术、数学主要就是为了实用。

 

印度数字先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帝国创建了代数学,再传到西方。西方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阿拉伯数字(也就是印度数字)、代数,西方数学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西方人对此也不否认,他们承认现代数学是建立在阿拉伯数学基础上的,但当然不会承认是从中国偷的,因为那跟历史不符,只是一帮中国妄人的意淫而已。

 

2024.04.15录制

 

2024.06.08整理



国际刑事法院要悍然通缉内塔尼亚胡

8 08 2024年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卡里姆·汗宣布:要起诉哈马斯的三个领导人和以色列的两个政府领导人,包括总理内塔尼亚胡、国防部长加兰特,他们都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卡里姆·汗已经向法官申请通缉令。

 

起诉哈马斯领导人不会有什么争议,因为哈马斯被很多国家当成恐怖组织。即使没有把它当成恐怖组织,愿意跟它打交道、承认它的国家也很少,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出来为哈马斯说话。而且通缉对他们也没啥影响,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帮亡命之徒,主要躲在加沙,出国也就到卡塔尔。而卡塔尔并不是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不会听从国际刑事法院,把到卡塔尔的哈马斯的人抓了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

 

但是,要通缉以色列政府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争议就很大,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世界上一个重要国家的领导人,而且号称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将第一次被当作战犯通缉。以色列毕竟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邦交,还跟不少国家是盟国、友好国家,它的政府领导人要被通缉了,大部分国家不吭声,不支持也不反对。有些国家居然不顾以色列的脸面,出来支持国际刑事法院,这很难得,包括比利时、法国、挪威、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特别是挪威外交部长表示,如果国际刑事法院通缉内塔尼亚胡,内塔尼亚胡敢到挪威,就要捉拿他归案。欧盟的外交主管也表示尊重国际刑事法院,并提醒欧盟各国要跟国际刑事法院配合,因为所有欧盟国家都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有义务跟它配合。还有的国家想和稀泥,包括德国、加拿大、奥地利。它们一方面口口声声说尊重国际刑事法院,但又对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要同时通缉以色列和哈马斯领导人表示不满,认为把他们等同了。只有个别国家反对通缉以色列政府领导人,包括美国、英国和捷克。这三个国家一贯在国际事务上坚决地支持以色列。英国的在野党工党支持国际刑事法院,还抨击现在执政的保守党不讲国际法治。英国人号称最讲法治,这不是丢英国人的脸吗?

 

反对最强烈的是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从拜登总统、布林肯国务卿到共和党的众议院议长、参议院的共和党领袖,都纷纷出来谴责国际刑事法院的检察官,而且用词特别激烈:“令人愤怒”“无耻”,就差破口大骂了。还说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袋鼠法院”(类似于中国说的“野鸡法院”),不承认它的权威性,并扬言要制裁国际刑事法院的官员。以前美国政府就制裁过国际刑事法院,那是2020年,川普还在当总统,国际刑事法院的检察官要调查美国在阿富汗犯下的战争罪行,川普就宣布制裁国际刑事法院的官员,冻结他们在美国的财产、禁止他们到美国。但拜登一上台,就取消了制裁。布林肯国务卿当时说,制裁国际刑事法院是不正当的,也没有效。现在布林肯国务卿也表示要制裁国际刑事法院,那就是认为制裁国际刑事法院是正当的、有效的,因为国际刑事法院居然敢通缉内塔尼亚胡。这不就意味着,在美国政府这些官员心目中,以色列比美国还重要吗?他们效忠的究竟是以色列还是美国?

 

这些政客批评国际刑事法院通缉内塔尼亚胡,主要有这么几条理由。一条理由是:同时通缉以色列政府官员和哈马斯领导人,不就是把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等同于恐怖组织了吗?这个理由完全不成立。虽然他们是同时被申请通缉、同时被指控的,但指控的犯罪事实不一样,并不是针对同一件事同时起诉和通缉他们的。指控哈马斯的犯罪事实主要是谋杀、绑架人质、在拘押人质时有性暴力;而指控以色列的犯罪事实主要指的是谋杀、以饥饿作为战争手段、针对平民进行袭击。他们虽然同时被指控,但并不是针对的同一件事,不能说把他们等同了。就像警察抓捕嫌犯时也犯了罪,跟嫌犯同时被指控,不能说是把警察跟嫌犯等同了。

 

他们还有一条理由是:现在通缉内塔尼亚胡,对于促成加沙停火、解决加沙问题没有帮助,会破坏停火。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指责检察官不讲政治。但法治社会最讲究的是司法的独立性,司法应该超脱于政治,应该与政治无关,怎么能指责检察官和司法人员不讲政治呢?

 

这些政客抨击国际刑事法院的检察官还有一条理由:以色列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所以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没有管辖权。这是错的,国际刑事法院对于非成员国也有管辖权。比如俄国也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但是国际刑事法院的同一个检察官当初对普京发出通缉令时,这些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出来表扬国际刑事法院,支持通缉普京,没有一个说俄国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对它没有管辖权。现在反过来批评、抨击国际刑事法院的同一个检察官,这不是表现得特别“双标”吗?

 

他们认为国际刑事法院只能管那些落后的、专制的国家,不能管民主国家,一直在强调以色列是民主国家、内塔尼亚胡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同样有可能犯战争罪、反人类罪、种族灭绝罪,犯了也同样应该被追究责任。

 

在这个问题上有双重标准的,当然不只是这些政客,华人中那些以色列宣传员和“海外民运”,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是双重标准。他们以前支持国际刑事法院通缉普京,并为此叫好,现在却纷纷跳出来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检察官破口大骂。反过来,有一拨另外一个立场的人,以前骂国际刑事法院,这次却支持国际刑事法院。比如司马南,因为反美,所以也反以色列,这次就为国际刑事法院要通缉内坦尼亚胡叫好,认为内塔尼亚胡这回很难办。但国际刑事法院以前通缉普京时,他骂国际刑事法院是“野鸡法院”,说他们对普京的通缉没有任何作用,只会沦为国际笑柄。这也是双重标准。

 

美国共和党的政客向来就不尊重法治,认为政治高于法治,要政治干预司法。他们对于美国国内的司法就是这么看的,更不要说对于国际的司法了。川普被美国自己的检察官起诉,由美国的法官来审案,但共和党政客纷纷出来力挺川普,抨击川普被起诉是政治迫害。川普因为给“风暴姐”封口费一事涉嫌商业欺诈,在曼哈顿法庭受审,这些共和党政客纷纷出来维护他;有些还出庭表示对川普的支持,给陪审团施加压力。这就是以政治干预司法,不尊重司法的独立性。

 

民主党的政客涉及到美国国内的司法时,至少还表现得尊重司法的独立性;但一涉及到国际事务,特别是涉及到以色列,他们也不要法治、司法独立了,公然以政治干预司法。他们以前口口声声宣扬人权、法治,现在遇到以色列,所有的宣扬都无效了,完全无视以色列在加沙制造种族灭绝的事实,千方百计、花样百出地为以色列的罪行狡辩。现在以色列高官要被通缉了,又出来抨击国际刑事法院的检察官,完全无视国际法,不讲国际法治。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法律,特别是国际法,只是用来针对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而其他人、其他国家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那么,他们以后还怎么好意思继续宣扬人权、法治、普世价值呢?

 

2024.05.21录制

 

2024.06.11整理



野外远足是身心运动——在智识论坛“运动与健康”的发言

7 08 2024年

大家好,很高兴又能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交流。

 

“智识医学论坛”今天的主题是“运动与健康”,我就根据这个主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这个发言内容是从纪大夫的发言主题“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安宁”想到,但很多运动方式跟“安宁”是冲突的。比如跑步,在运动过程中会觉得很累,不会安宁;运动完后会觉得很疲惫,也并不觉得安宁。不过也有让人感到很安宁的运动方式,比如去野外远足就会让人觉得很安宁。野外远足可以说是一种身心运动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精神。

 

锻炼身体容易理解,远足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就跟跑步一样。有氧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好处,特别是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的风险,效果更明显。为什么它同时也能锻炼精神呢?我说的是野外远足,不是在城市的街道或小区里散步、健步。野外和城市街道这两种远足,近年来有不少人做过对比研究。对比的结果发现,如果野外远足与街道远足的运动强度一样,比如都走90分钟,它们作为有氧运动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对身体锻炼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精神状态不一样。野外远足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都比较好,远足回来后感到心情很舒畅,也就是很安宁、很享受。

 

这是主观的感受,客观的标准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人对比过这两种远足后体内的应激激素——皮质激素水平。皮质激素跟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精神压力大,体内的皮质激素的水平就比较高。测量结果发现,野外远足后体内皮质激素水平相对来比较低,也就说明野外远足的确让人感到精神放松,精神压力没那么大了。

 

有一项研究对比两种远足后的大脑功能区活跃情况。在大脑的功能区里有一块区域被认为跟抑郁症有关,如果那块区域比较活跃,那么得抑郁症的风险就比较高。对比的结果发现,野外远足之后,那块区域活跃程度降低了,也就是得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这些研究可以解释一个统计的结果:乡村人的生活环境比较自然,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比在城市生活的人好,得精神疾病的风险也比城市居居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种理论认为,这跟我们人类的进化史有关。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而不是在城市这种人类环境进化出来的,所以我们一旦从城市环境去了自然环境,本能上就觉得好像回家了,回到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舒适、特别安宁。

 

而且不同的自然地貌给我们的感觉还不一样。这也有人做过研究。研究发现,让人们觉得最舒适的地貌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丛一丛的树林。为什么这种地貌最让人感到舒服、感到身心愉悦呢?因为这种地方让人觉得很容易找到猎物,有吃的。而一旦有危险还可以躲进树林,有避难所,晚上还可以在那里睡觉。所以,我们本能上就觉得这种地貌是最好的地貌。南加州有很多这种地貌,都是一大片草原有一丛丛树林(一般是栎树林)。我看到这种地貌也感到最舒服、最赏心悦目。

 

正因为在野外远足的过程中会让人觉得很享受,回来之后也感到精神非常放松,很安宁、很满足,所以野外远足也是一种最容易坚持下去的运动方式,可以一直这么走下去,走到老得走不动为止。

 

2024.05.02录制

 

2024.06.08整理



胡锡进和司马南谁更懂俄国

5 08 2024年

这段时间,司马南和胡锡进经常会因为各种问题掐起来,很有意思。这两天他们又因为俄国的事掐了起来,什么事呢?俄国国防部长换人了,绍伊古退下来改当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由一个经济学家当国防部长。

 

胡锡进评论说,这是普京对绍伊古的“温和否定”,说不定还会有进一步的否定,可能要处理他了。胡锡进说,绍伊古负责对乌克兰战争,但是打得不顺利,从“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把俄国的经济也拖进去了,所以就要由一个懂经济的人当国防部长。而且绍伊古还曾经激起了瓦格纳兵变,对普京的威信也是一个重大打击,所以就不让他继续当国防部长了,改去当安全会议秘书。安全会议是“前重要人物蓄水池”,意思是绍伊古赋闲了。

 

司马南很崇拜绍伊古,认为他是军事奇才,或者像小粉红说的是“战神”,一战成神。司马南本来以为,在绍伊古的英明领导下,俄罗斯打乌克兰会很顺利,3天就拿下基辅;后来不如预期,那也不是我军无人,是敌人太狡猾了。他说绍伊古虽然换了工作岗位,还是在继续负责“特别军事行动”(司马南说的“特别军事行动”就是俄国侵略乌克兰),安全会议秘书虽然听上去不是个官,其实是二把手;一把手是普京,普京是安全会议主席。意思是绍伊古地位仅次于普京,那就不是赋闲,而是高升了。

 

其实,司马南对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是什么样的机构并不了解。这个机构是叶利钦当总统时模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的,由总统召集一些重要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国家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安全方面的政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设置专门的官职,俄国设了一个专门的官职——秘书,负责会议的日常安排。秘书是个官,如果听上去不像个官,可以把他叫做秘书长或者书记,反正俄语或英语里都是同一个词。秘书虽然是个官,但司马南说他是安全会议的二把手也不准确,因为还有一个二把手——副主席,这是当年普京为安置梅德韦杰夫专门新设的一个职务。梅德韦杰夫从总理位置退下来时还很年轻,还不能退休,就专门新设了一个国家安全会议副主席来安置他。安全会议平时不开会,没事干,所以梅德韦杰夫的本职工作变成了打嘴炮,经常说一些大话。比如扬言要打核战争,吓唬西方国家,但西方国家没有把他说的话当回事,知道他没有实权。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安全会议副主席也好,秘书也好,就是一个赋闲的位置。

 

安全会议本质上是智囊,是研究、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的,并不具体负责什么军事行动,负责军事行动的是国防部。俄国的国防部跟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国防部、国防部长是个摆设,俄国的国防部是掌握军权的,国防部长是军方的最高领导人,那才是真正负责军事行动的。绍伊古本来是有军权的国防部长,改去当一个制定政策的安全会议的秘书,没有军权了,那么胡锡进说赋闲是有道理的。

 

虽然司马南和胡锡进都很崇拜俄国,都把俄国当成自己的精神祖国,但他们两个人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司马南对于俄国的崇拜属于朴素的阶级感情。他不懂俄语,也不太懂英语,对于俄国的了解都是中文二、三手资料,所以他对俄国其实并不了解。我以前已纠正过他对俄国的一些错误看法和事实方面的错误。他去俄国也只是旅游,走马观花。胡锡进则是学俄语出身,还拿过一个俄罗斯文学的硕士学位。他经常往俄国跑,最长曾经在俄国出差一个月。所以胡锡进对俄国的了解比司马南更全面、深刻一些,并不是完全无知。

 

司马南把自己当成俄国政府的宣传机器,根据的材料都是俄国政府的宣传品,经常引用的就是俄国政府发布的新闻稿。对于俄国的一切,他都肯定,不敢有任何否定、怀疑。俄国政府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胡锡进还表现出一点点独立性。比如对于俄国侵略乌克兰,胡锡进当然不敢说那是侵略,但他敢说那是对乌克兰战争,这就跟俄国的官方口吻不一致。普京说那是特别军事行动,就不能说是战争,说战争在俄国是违法的,是犯罪,要被抓起来。所以司马南只敢说是特别军事行动,不敢说是战争。胡锡进敢说是战争,就表现出一点点独立性。

 

胡锡进对俄国还敢有一点点批评。当然了,这种批评是出于善意的,是进谏式的批评。对于俄国,他还是非常崇拜的,批评也只敢批评俄国的高官,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对普京绝对不敢有微词。因此司马南就说胡锡进想挑拨中俄关系,不敢针对普京,只好针对绍伊古。这是冤枉了胡锡进。胡锡进对俄国同样忠心耿耿,他们两人的矛盾属于内部矛盾。

 

这一次普京访问中国,胡锡进也是不吝赞美之词。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能接待西方国家领导人,又能接待俄罗斯领导人的大国,是推动和平的力量,“和”的理想光芒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别的大国为什么不接待普京呢?原因很简单,普京是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战犯,他去哪个国家访问,那个国家就有义务把他抓捕归案。普京前不久想去南非参加国际会议,南非说,你别来,你来了我们就要抓你。普京就不敢去了。中国是普京敢去的少有的国家,唯一的大国,因为中国不把国际刑事法院放在眼里,无视国际法。中国黑白两道通吃,还被胡锡进说得这么高大上,接待一个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战犯,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普京这次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政府高调的欢迎、热情的款待,让普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说,到了中国就像回了老家一样。这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中国的确有非常多像胡锡进、司马南这样的人崇拜他,中国崇拜普京的人可能比俄国还要多得多。俄国有反对派,中国没有,谁敢公开反对普京?所以,普京如果以后在俄国被搞下台,还可以到中国养老、避难。

 

普京这次到中国很高调,离开北京之后去哈尔滨参加中俄博览会,还去访问哈工大。哈工大早就被美国列入了黑名单,老师和学生要去美国很难。普京现在高调访问哈工大,不是又把哈工大害了吗?司马南还不过瘾,为了强调普京访问哈工大的重大意义,吹嘘哈工大是世界上唯一有核打击力量的高校。这么无边地吹嘘,是嫌美国对哈工大打压得还不够吗?说它有核打击力量,是要美国把核弹头对准哈工大,免得被哈工大的核力量打击了吗?

 

普京离开北京,习近平送行时主动拥抱普京,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注意,因为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很罕见主动拥抱别人,这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仪。为什么习近平要这么做呢?美国媒体认为,这是故意表演给美国领导人看的,因为美国领导人前不久刚刚警告过中国不要跟俄国走得太近,不要向俄国提供武器。俄国现在打乌克兰打得很艰难,已经陷入了困境,要靠中国续命,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不满,所以对中国发出了警告。但习近平就以热情接待普京,甚至拥抱普京的方式向美国叫板,故意刺激美国。中国其实还是想跟美国和西方国家搞好关系的,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很不好,还是希望美国拉中国一把,一直在抱怨美国打压中国,却为了巴结讨好俄国,故意刺激美国,怎么能怪别人要打压你呢?

 

在国外,中国经常被画成一头大熊猫,俄国经常被画成一头北极熊。大熊猫拥抱北极熊,食草动物去拥抱食肉动物,最后吃亏的是谁不是很显然吗?俄国是一个虎狼之国、邪恶帝国,历史上喜欢侵略他国。中国就老是被俄国侵略,被占了大量土地。俄国虽然没落了,但直到现在还侵略乌克兰、格鲁吉亚这些邻国。俄国衰落下去对中国有好处,中国却偏要去拉他一把,给他续命,这是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而且俄国已经没落了,中国现在号称世界第二强国,作为世界老二却去巴结一个已经没落的邪恶帝国,不顾中国当前的国家利益,也不顾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这是不是很下贱?这是不是丧权辱国?

 

2024.05.17录制

 

2024.06.08整理



怎样识别国外野鸡科学院

4 08 2024年

早在2021年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轰动一时,中国航天投资集团的老总请两个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吃饭,请他们推荐自己当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这两个院士没有答应,老总一气之下就把他们打了一顿。我当时分析过,国际宇航科学院虽然不算野鸡机构,但也并不是有含金量的机构,很水,不宜把加入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人称作“院士”。我提醒大家说,国外有很多类似的科学院,也都很水,甚至是野鸡机构,不要把它们当回事。

 

这几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最近就爆出了一件事。欧洲自然科学院一下子吸收了40多个中国人当外籍院士,被揭露要先交40万元。也就是说,所谓的院士是买来的。有些人就把这种院士叫做“野鸡院士”,说国外的这种科学院不是政府办的,是野鸡科学院。有一些人对这种说法有不同意见,认为国外的情况跟中国不一样,有的正规科学院也是民间机构,不应该因为某个科学院是民间机构,就把它叫做野鸡科学院,人家也是登记过的,在法律上也是一个正规机构,获得了国家和政府的承认,并不是骗人的机构。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某个国外的机构不是政府的机构,而是民间组织,就把它叫做野鸡机构。毕竟国外有很多很权威的、很著名的机构,包括私立大学,都是民间的,不是政府办的。但同样是民间组织,有正规机构,也有野鸡机构。我们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些所谓的科学院是民间组织,就把它叫做野鸡机构。我们说它们是野鸡机构,指的是不正规的机构。

 

怎样区分正规机构和野鸡机构呢?就科学院而言,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国外某个科学院是正规科学院,还是野鸡科学院呢?

 

第一要看名称。野鸡科学院往往把自己的名头起得特别大,而且往往为了蹭那些很权威、很正规的科学院,就故意在名字上起得跟它们非常相近。它们利用的是很多国家有结社自由,跟中国不一样,谁都可以登记注册一个科学院,起什么样的名称都可以,只要名称没人用过,像什么“欧洲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乌克兰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等等。正规的民间机构会尽量避免引起人们误会,所以在起名时都要跟其他正规机构尽量保持距离。但野鸡科学院却故意在名称上做文章,就是要让人们误以为它们是正规的、权威的机构。最极端的甚至有两个“欧洲科学院”,二者只在原文上有差别。其中一个“欧洲科学院”的原文是拉丁文,那是个正规的科学院;另一个“欧洲科学院”用的是英语名称,翻译成中文,两个名字一模一样,没法区分。这是故意引起混乱,才好骗人。

 

第二,加入野鸡科学院没有门槛,或门槛非常低。“欧洲自然科学院”在中国的代理人说,我们不是野鸡机构,加入我们这个科学院也有门槛,要有博士学位、没有犯罪记录、发表过5篇论文或有3个以上的国家专利、获得过省级科学奖才可以。但这个门槛是非常低的,中国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

 

第三,这些野鸡科学院是为了赚钱的,不然的话花那么多心思专门去注册一个机构,搞什么科学院干嘛?为了赚钱,就必然会把门槛定得很低,只要交了钱就能够加入。“欧洲自然科学院”只要交30万就能当院士,收费标准还算是比较低的,有的“科学院”要交70万才能当它的院士。交的钱越多,并不意味着它含金量越高,只能说它宰人宰得更狠。正规的科学院是不会要钱的,最多交很少一点点会费。

 

不管这些野鸡科学院要不要钱,也不管它要多少钱,毫无例外的是,它们在国际上都没有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被称为野鸡机构、野鸡科学院,不是它们含金量很低,而是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也就意味着国际上没有人认可它们。

 

但根据我前面列的3条标准,一般人很难做出判断,也不可能真的去查这些科学院是真是假、是正规还是野鸡。不过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很容易掌握的判断办法,那就是这些国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是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如果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却是某个国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那么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个外国的科学院是没有含金量的,甚至是一个野鸡机构。

 

一个外国的正规科学院,要接收某个中国科学家当外籍院士,是因为这个中国科学家已经有了国际名声。而一个科学家要有国际名声,首先要有国内的名声,要先在国内出名,才会在国际上出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当然也有,但极其罕见,不是规律,不可能有很多人都属于这种情况。中国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本来就非常水了,连这么水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都没有拿到,却能拿到一个外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只能说明外国那个科学院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还要水,基本上可以认定它是野鸡科学院。

 

这么水、这么野鸡的科学院为什么在中国还有市场呢?那么多中国科研人员为什么都愿意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野鸡科学院的野鸡院士呢?因为第一,可以给自己挂一个院士的头衔。第二,有了国外科学院外籍院士身份,还有经济上的好处。有一些省对于获得国外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是有奖励的,拿到野鸡科学院外籍院士头衔可以获得政府资助,在学校搞院士工作站,学校也有好处,当然愿意花几十万买一个野鸡院士当当。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有该针对性。首先,只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才能够叫做院士,国外的科学院,不管是正规还是野鸡,都不应该把它们的成员叫做院士,人家本来的头衔也不是院士,比如美国科学院的成员就叫“成员(member)”,是中国人很有中国特色地把美国科学院的成员叫做院士。对于美国科学院这种很权威的机构,已经约定俗成地把它的成员叫做院士倒也罢了,就这么叫好了,但其他的国外科学院,即使很正规的,也没有必要把它的成员叫做院士。

 

其次,中国的政府部门、官方机构、大学,不应该对外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有特殊待遇、特殊资助。哪怕是很正规、很权威的科学院,哪怕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不应该给予特殊的待遇。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那么他几乎必然已经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已经有了院士的待遇,不需要再给另外的特殊待遇。需要用外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拿待遇,往往表明他们的水平不够,才要靠国外的野鸡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拿待遇、资助。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两点,不把国外科学院的成员叫院士,不给院士的头衔,也不给院士的待遇,那么国外的野鸡科学院在中国也就没有了市场。

 

2024.05.15录制

 

2024.06.08整理



我打韩寒的内幕

2 08 2024年

(一)

 

2012年,很多网友过了一个很特殊的春节。他们守在电脑前等着我一篇一篇地发文章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这个事件的热闹程度,可以说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空前绝后。

 

为什么以后不太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呢?因为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跟现在比相对来说还是自由的。现在是不行了,网监部门一看,这个事件这么热闹,闹了几天了,打一个电话要求降温,那么马上就是删帖的删帖、禁言的禁言、封号的封号,很快就平息下去了,不可能让它一直热闹几个月。

 

还有,当时新浪微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人气非常地旺。现在那些会写一点文章、会争论的人大部分都已经离开新浪微博了,有的是因为看不惯新浪微博转到别的平台去了,例如微信、今日头条;还有的是因为被禁言、封号,跑到墙外去玩推特了。就剩下一些大大小小的五毛,除了会骂街、造谣,不会干别的事,连一条微博都写不好,不可能再有什么高质量的评论。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当时新浪微博由新浪网总编陈彤在负责。陈彤虽然本意还是要保护韩寒,因为韩寒是新浪推出的一块牌子,但是至少在表面上还要做得相对地公平、中立一点。他虽然不会下令新浪的编辑去推我揭露韩寒的文章,但是也不至于屏蔽我的文章。但现在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飞(网名“来去之间”)是一个又蠢又坏的家伙。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他马上就会公然拉偏架。

 

所以,这样的事件以后是不太可能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空前绝后的大事件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时不时地会被人提起,特别是一到春节就有人提起。直到不久以前,在推特上还为了所谓的“方韩大战”有一番争论。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我一生的“污点”,说我打别的假都打对了,但打韩寒打错了。

 

首先我要说一下,把这个事件说成“方韩大战”其实很不准确。一开始韩寒那一方还来应付几下,后来就跑了,并不是双方你来我往地在打,是我追着韩寒在打,打了好几个月。

 

其次,那些认为我打韩寒打错了、没能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人,往往根本就没有看过我是怎么揭露韩寒的。我总共写了40多篇揭露韩寒被代笔的文章,他们都不看,或者最多看了前面的那几篇。我刚开始揭露韩寒文章是代笔的时候,证据的确还不是很充足,证据链是慢慢地形成的,我这40多篇文章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证据链。你如果真的对这个事件感兴趣,想要知道韩寒的文章究竟是不是别人代笔的、我批他批得有没有道理,那么你应该把我的这些文章都找来仔细地看一下。所以,我在这里并不准备仔细地讲,为什么韩寒的文章是代笔。我要讲的是一些内幕,是关于我打韩寒的这个事件的内幕。这些内幕有的我从来就没有公开地讲过,因为当时如果讲出来,可能会对某一些人的生活、工作造成麻烦。现在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不会造成麻烦了,所以我就把它讲出来。

 

首先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不是我,大家知道是一个叫麦田的网人。他写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质疑韩寒的文章。他之所以怀疑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主要是两个理由:第一,他对比了韩寒赛车的时间和他发博客文章的时间,发现有好多的文章都是韩寒在赛车的当天写的。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第二,他对比了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让他成名的那个事件)各方的说法,发现有一些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他认为,韩寒会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很蹊跷,可能涉及到内部交易。

 

麦田的文章登出来以后很轰动,转得到处都是。当时我也看了,但看得不是很仔细。我认为麦田的理由是有道理的,质疑能够成立,但是还不够充分,不能真地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

 

我当时还在玩新浪微博,不停地有人要求我站出来:你不是打假吗?你出来揭露韩寒,支持一下麦田吧!当时麦田也受到了很多攻击。但是,那个时候我对于揭露韩寒不感兴趣。韩寒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于娱乐明星一样的人物,虽然新浪想把他包装成意见领袖,但是我瞧不上他,没有怎么看过他的东西。他有一些博客的文章在网上传得到处都是,传到我这里我也会瞄一眼,但看了以后也不觉得写得有多么地好,不论是思想还是文笔,并不出彩。在麦田写揭露文章前不久,当时新浪重磅推出了所谓的“韩三篇”,就是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谈民主》《谈自由》,我也看过。里面的说法很多就是体制内偏改革那一派的陈词滥调,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他谈什么革命、民主、自由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我那时候因为不愿意去介入这种评论,所以我基本上也没有公开说什么。对那些来要求我介入、参与揭露韩寒造假的,我当时回过一句话,发在微博上:我对评论韩寒没有兴趣,就像我对评论李宇春一样不感兴趣。在我的心目中,韩寒就跟李宇春一样,是一个娱乐明星,不值得我去评他的文章好坏。

 

然而,韩寒突然悬赏两千万要找代笔。著名的演员范冰冰也说要加两千万“共襄盛举”。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搞笑。麦田毕竟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列举了他的理由。他说得不对,可以反驳。不反驳、或者反驳不了,搞悬赏两千万找代笔,就显得特别地可笑、心虚。所以我就开始评这事了。我不是评韩寒的文章究竟有没有代笔,评的是他悬赏这事,写了几条微博讽刺他悬赏,拿钱要砸人、吓唬人的做法。

 

当时韩寒和他团队的人到北京,找那些他以前得罪过的、被他骂过的人,比如高晓松,向他们道歉,希望他们在这个事件当中或者不作声,或者帮他一把。就是把这些人摆平了。

 

我开始写微博讽刺他的那一天,韩寒刚好找到了新浪的总编陈彤,找他当然是让他帮忙,把这个事件压下去,不要让麦田的质疑扩大了变成一场大风波。我开始发微博质疑韩寒悬赏的时候,韩寒刚好在请陈彤吃饭。陈彤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方先生,你不是说对于评论韩寒不感兴趣吗?怎么突然连续地发了几条微博谈他的事情呢?我现在正跟韩寒在一起吃饭,他看到你发微博特别地紧张,怕你介入这件事。”

 

我说:“的确我对韩寒这个人不感兴趣。我是看不惯他这种以势压人、要搞什么悬赏这么可笑的做法,并不是说要评论他这个人。”

 

陈彤说:“这样的话,他这个悬赏的事你评论完了以后是不是就放他一马了?他很紧张,怕你真的介入了。他是很好的一个小伙子,不要跟他纠缠、揪着他不放了。”

 

我说:“我的确对他也不感兴趣,我评论完这件事可能就不再管他了。我手上还有三条微博是关于这个事件的,我发完了可能也就算了。”

 

陈彤说:“好的好的,发了以后就不要再发了。”

 

我当时写微博有一个习惯,可能关于一个事件会连续写好几条,但是我不是一下子都发出来,而是每隔半个小时发出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条微博发出去以后,在半小时以内看的人最多、转发评论最热闹,半个小时以后就冷下去了。所以,我写好几条微博不密集地一下子全部都发出来,免得分散了大家的阅读兴趣,而是每半个小时发一条。

 

当时我手上还有三条微博是评韩寒悬赏这件事的,陈彤打完电话我就一条一条地发,每过半个小时发一条。本来想发完这三条也就算了,改评论别的事情去了。但是,我估计可能陈彤没把话跟韩寒说清楚,没跟他解释说我后面还有几条要发,发完就不发了。韩寒看陈彤给我打完电话以后我还在不停地发微博讽刺他,就觉得陈彤向我求情没起到作用。这个当然是我的推测了。据说韩寒当天还问了罗永浩,要不要回应我的微博。罗永浩当时正被我揭露其非法办学搞得焦头烂额,想转移我的目标,就怂恿韩寒跟我干。不管怎么样,就在那一天的晚上,韩寒在他的新浪博客上面发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来骂我,想要通过攻击我、骂我,把我吓得不敢再参与揭露他。

 

他发文章来攻击我、骂我,我得给一个回应。为了写一篇回应文章,我就得仔仔细细地去看他这篇攻击我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特别认真地、仔细地去看他的文章。我刚才说了,我以前对他的文章最多也就是瞄过一眼,根本不感兴趣。我仔细看完了,很快写了一篇反击他的文章。

 

但是,在仔细看他的文章(这篇文章应该是韩寒亲笔、不是别人代笔的)之后,我觉得很疑惑。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写的,文笔非常地差,思维很混乱,语无伦次。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吹捧为是一个“天才作家”呢?怎么号称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轰动了中国文坛,就已经以写文章、小说出名了呢?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不像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像是一个语文非常差的人,这种人在中学的时候是写不好文章的。所以,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像麦田说的,其实韩寒那些成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而是别人代笔的?因为他骂了我,我必须要应战,对他的文章、他是怎么出名的那些事感兴趣了,所以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就从他中学的时候出名的那些作品看起。他的那本小说《三重门》因为是一篇长篇小说,我还没时间看。我先去看的,是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几篇散文、短文,《书店》两篇(《书店》一、《书店》二)、《求医》、《杯中窥人》。

 

一看就看出问题了。他这些成名的文章,文笔很老练,一看就是有比较好的文字修养的人写的,不像是一个中学生写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中学生真的是天才,能够写出文笔很老道的、很正儿八经的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也能写那样的文章。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他现在反而不会写文章了。退步这么厉害?这不可能。一个人的文笔变化不可能这么大,不可能说中学的时候写文笔非常好的文章,到了30岁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突然变得不会写文章了。首先是文笔的变化,从非常老道到非常差,让我有了怀疑。

 

其次,他中学时候以他的名义发表的那些文章里面有时代的烙印。有一些用语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会用的,是那个年代——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不太可能用那样的词汇。它里面描述的一些场景——书店的、去医院看病医院的场景,也是七、八十年代的书店或医院的情况,不是九十年代末的。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怎么可能跳到了七、八十年代去了呢?这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点,他这些文章里头有一些关于男女关系的想法写得非常地猥琐,这不是一个中学生会有的,而是一个中年猥琐男写的。

 

归纳起来,给我的感觉,韩寒的这些成名作不是他写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中年猥琐男写的。最可能就是他爸。我就去查他爸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发现他爸刚好符合这些条件。他爸是文革以后第一代的大学生,那时候要考上大学非常难,上的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后来因为得了肝病休学了,但是一直搞文字工作,是上海金山区机关报《金山报》的编辑。曾经也很热衷于发表文章,在一些报纸、刊物上发过很多文章,甚至用过一个笔名就叫“韩寒”。但是,等到把他儿子韩寒推出来以后,他突然不发表文章了,不写了。他的解释是,他发现儿子超过他了,所以不写了。这个理由是完全说不通的,没有一个老爸看到自己的儿子文章写得不错,干脆就不写了。最可能的是,他后来把自己写的文章都以他儿子的名义发表了。

 

所以,我那个时候就认定,至少韩寒早期的那些出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是他爸写的。我可以论证这一点。论证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据,证据是慢慢地挖掘出来的。我写一篇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下一篇要写什么,但是有时候因为发现了新的证据,再补充一篇。所以,我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论证韩寒的文章、小说……他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二)

 

上次我谈到,我当时很系统地把韩寒的成名作、一些相关的资料——他接受采访的视频访谈、别人的回忆等等都看了一遍,很有把握能够证明韩寒的作品不是他写的。

 

当然很多人很不以为然,包括很多所谓的“韩粉”。那个时候韩粉数量极多,其中包括一些名人、教授、作家,纷纷出来力挺韩寒,攻击我,认为我这次要栽了。我信心满满,说我在挖一个很大的坑,有哪个名人跳出来支持韩寒,我就说我把他往坑里扔,最后要把这个坑填满。

 

还有一些网友将信将疑,很好奇,想要知道我究竟要怎样证明一个人的文章不是他写的。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当时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就像我上次谈到的,我要对韩寒作品做文本分析,证明这些文章、小说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中年猥琐男写的。

 

其次,我要证明韩寒本人没有写作能力。韩寒的语文水平非常差。韩寒一直说自己是“偏科”、“文科生”,其实他什么科都不好,并没有偏向哪一门功课。他在高一时七门挂科,全都不及格,所以退学了。这七门功课当中就包括语文,只考了40多分。一个语文这么差的人,没有写作文的能力,怎么可能写出水平还过得去的文章?那些文章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怎么还能一本一本地写小说?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韩寒发表过自己亲笔写的文章。那是在2006年,当时新浪博客刚刚开办,韩寒在那儿开了博客,发过不少的博文。那些博文一看就是他亲笔写的,因为水平极差,是一个语文很不好的人写的。后来韩寒把这些博文全都删掉了,但是已经被转到别的网站上去了,所以现在还能够找出来。把那些博文找出来,跟韩寒的那些成名作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写的。那些博文是真正地能够反映韩寒的写作水平的,那就是极差。

 

我还要证明,韩寒不仅写作能力很差,而且他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的人。就是说,让他看文章、看书是看不下去、记不住的。所以他的功课才会那么差。而且,即使让他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书,他看了以后也记不住。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来避免去谈论自己的作品,记者问起来都是一问三不知,都找借口推掉,从来不敢谈。这是很奇怪的,因为作家一般对自己的作品很熟悉,很喜欢谈。但是韩寒是一个例外,从来就不敢谈,而且有时候还会露出马脚。

 

我举一个例子。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就这么飘来飘去》,号称写的是他的赛车经历。这本书出版以后,有一家视频网站对韩寒做了直播访谈。记者把这本书拿起来,念了封底上的一段话,说这个写得很煽情。韩寒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个不是我写的,是编辑加的。我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确实是比较肉麻,但不是我写的。”其实,那段话就是书里的话,是编辑认为比较出彩的一段话,特意摘出来放到书的封底,像广告一样。但韩寒连书里最精彩的一段话都不知道,还以为是编辑自己乱写的,不是从书里摘出来的。可见,他对书的内容极为陌生,根本不知道书里都写了什么。

 

还有,我还要证明关于韩寒的那些故事,那些说他是一个“天才作家”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例如那个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著名故事,评委现场给他出了一道题,他现场写作,号称一个小时内一挥而就,把评委都震惊了。这个故事号称当时在场的几个人,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故事就是编出来的,而且口径没有对好,才编得漏洞百出。

 

所以,我就这么一篇一篇地往下写了。这是我早期的写作计划,一天写一篇。后来又发生了别的事,例如韩寒出了“手稿”,给我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以后再谈。我早期就是沿着这个思路一篇一篇地写,网友们都守在电脑前等着我每天发表新的文章论证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一开始韩寒那方还回应,总共写过4篇文章来反驳我。然后我反驳回去,他们越抹越黑,所以后来就不再写文章回应了。

 

春节假期结束后,记者们回去上班开始炒这件事,就来采访我。电视、纸媒,还有那些网络平台,都来采访,我来者不拒,来找我的我都跟他们谈。他们也去找韩寒。韩寒一开始也接受了几个采访。这些采访,特别是接受那些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采访,暴露出韩寒不仅对自己的作品不熟悉,而且也缺乏文学的、历史的知识。而他早期的那些文章,是以有文史素养出名的,让人觉得一个中学生不可能写得出文史修养这么深厚的文章,所以引起了轰动。现在他接受采访就露馅了,让人知道他真的像我说的,不止是文笔差、完全没有写作能力,就是一个草包。他有一次跟他父亲韩仁均一起接受了一个视频平台的直播采访。他指着韩仁均说:“方舟子说我的文章是一个中年猥琐男代笔的,你觉得我爸像中年猥琐男吗?”韩仁均听了这话很尴尬地笑,对生了这么个傻儿子应该很无奈。

 

因为韩寒接受了采访以后效果反而更糟糕,所以后来就不接受采访了。当时有一些网友建议,我应该跟韩寒当场对质;还有网友建议,我应该当场出题让韩寒写作文证明他有写作能力。记者来问我,我都表示欢迎跟韩寒对质。我不是真要现场考他的写作能力,而是想跟他探讨一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如果那些作品真的是他自己写的,那么他对写作的经过、背景、内容肯定非常熟悉,可以侃侃而谈;但如果不是他写的,他肯定是谈不出来什么的。何况,我认为他有阅读理解障碍,事先怎么做准备也没用。

 

那些记者去问韩寒,他都表示不愿意跟我对质。但是有一次凤凰网的记者去采访他,韩寒突然松口了,说愿意跟我对质。这个消息传出来,那些网络的平台都来找我:韩寒愿意对质,你真的要跟他对质吗?我说当然了。但是,我提出一个条件,对质要直播,不能是录播、做剪辑。我参加过很多很多的电视辩论,中国的电视辩论是不能直播的,都是经过剪辑的录播,编辑就会搞“平衡”,把我的很多话都剪掉,显得“势均力敌”。本来我是压着对方的,结果搞得好像我跟他们差不多。这样的话就没法告诉大家,真相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要直播。那些平台也都同意了,他们是网络的平台,跟电视不一样,可以做直播。当时凤凰网、搜狐、腾讯、新浪都来找我,说要一起做一场直播。

 

本来都已经说好了,网站再去找韩寒,他变卦了,不愿意和我对质。他为什么变卦呢?后来他的一个朋友透露出原因。此人网名“变态辣椒”,是一个画漫画的,后来逃到日本。他当时还在国内,一直支持韩寒,画过一些淫秽的漫画攻击我和我的家人,是很恶心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一次去上海,韩寒请他在海底捞吃火锅感谢他的支持。在场的还有韩寒的妻子金丽华、韩寒一个多年的朋友马锐拉。吃完这顿海底捞,变态辣椒发了一条微博,本意是想说明韩寒被我逼得有多惨,替他不平。他发完马上就后悔了,知道泄露秘密了,赶快删掉,但是已经被截屏保存下来。

 

他在那条微博里说,一起吃海底捞时金丽华透露,当时凤凰网来找韩寒,他们觉得老是躲着方舟子、不敢对质也不好,所以就答应下来要跟方舟子对质。然后金丽华就让韩寒做一些准备,把自己发表过的那些文章、书看一下。看完以后,金丽华考韩寒,问了10个关于他作品的问题,结果韩寒一个都答不上来。韩寒实在不行,只好反悔,把对质取消了。

 

透露出来的这个内幕刚好证明了我前面说的,韩寒就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的人。让他准备考试,或者准备跟人对质,花再多的时间去看书、看文章也记不住。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天生的。

 

那时候土豆网还在,跟我关系不错,我经常去土豆网做节目。他们也想做一期关于韩寒事件的节目,采访了我,也采访了其他人。我建议他们,最好跟韩寒团队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去上海采访韩寒。他们联系了,没想到韩寒居然同意接受采访。我就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应该问韩寒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韩寒在以前接受采访时都说他连四大名著也没有看过,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而且他引用的《红楼梦》的版本还不是普通的版本,而是那些《红楼梦》迷们喜欢的一个比较少见的版本,叫“脂砚斋”版本。我就让土豆网的记者去问韩寒这个问题:你在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你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但是你的作品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那么,你究竟有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他们见到韩寒,就问了这个问题。韩寒一下愣住了,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韩寒的妻子金丽华在一边说:“你就说你看过。”韩寒就说:“是是是,我看过。”这些记者说,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韩寒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不回答、要怎么回答,其实都是由金丽华控制的。

 

在去采访韩寒之前,虽然这些记者跟我有交流,但是对于韩寒究竟有没有代笔这件事他们还是将信将疑的;等到采访完韩寒以后,他们全都认为,韩寒的那些作品绝对不可能是韩寒写的,因为韩寒的表现就像一个傻子一样。采访完以后,韩寒团队的人也知道坏事了。这个采访播出来,肯定会让大家都知道韩寒就是一个傻子,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所以,他们就开始公关,找关系,不让土豆网放出韩寒代笔事件的节目。他们的理由是,担心会断章取义(因为节目会做一些编辑),让网友们对韩寒产生误解。土豆网还是坚持把那期的节目放出来,但是搞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经过剪辑的短版本,另一个版本是“素材”,是整个采访过程的录像,不做任何剪辑。

 

其实,看那些采访的素材,比看剪辑过的版本更能说明问题。看了那个版本更能知道,韩寒真的就是一个草包、傻子,没有写作能力,不可能写出那些作品。后来土豆网被优酷收购,没了。我不知道那些素材在网上还能不能找到。如果能够找到,如果你对韩寒的这个事件很感兴趣,我建议花时间好好地把它看一看。

 

(三)

 

上一次我谈到,我一篇一篇地写揭露韩寒代笔的文章,其中的一个理由是,韩寒没有写作能力,所以他那些还过得去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很多韩粉当然不服气。他们认为,韩寒在中学时已经表现出高超的写作能力。他们喜欢说两件事。一件是,韩寒当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评委现场出题,他当着评委的面写的,把评委们都给震惊了;另一件是,韩寒在高一写《三重门》这部长篇小说,是在上课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写完一页就传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能够作证。如果这两件事是真的,的确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它们也是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的仅有的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都是编出来的。我先说说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事,以后再说说他写作《三重门》的事。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上海《萌芽》杂志举办的,第一届、也就是我们要谈的那一届,是在1999年。它分成初赛和复赛。初赛是大家投稿,评委根据来稿评出入选者,让他们来参加复赛。为了防止出现代笔,这些复赛的人要一起叫到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当面写作。为了防止作弊,复赛作文的题目还要由评委们集体讨论以后定下来。看上去好像整个程序很严格。复赛那一天是1999年3月27日。当天晚上评委们就对作品打分,第二天(3月28日)就要把获奖者定下来。

 

按照《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的说法,评委们早上9点开会,根据打分的情况定获奖者。原定评出10-15个一等奖,由于佳作很多,有评委提议,能不能扩大名额。大家讨论的结果,同意评出20个一等奖。等到评完了,公证员也公证完走了,有一个评委——著名作家叶兆言突然说:参加初赛的有一个叫韩寒的文章写得很好,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呢?这时候赵长天就让杂志社的编辑胡玮莳打电话去问韩寒的父亲韩仁均,问韩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

 

叶兆言后来不背这个锅,他说他对韩寒的作品没有印象,不是他提议让韩寒补赛的,是《萌芽》的一个编辑首先提出来能不能让韩寒补赛,大家七嘴八舌表示同意的时候,他附和了一下而已。不管怎么样,胡编辑就打电话给韩仁均问韩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韩仁均说:没有收到复赛的通知,我们住在郊区,邮路有问题,经常收不到信。然后胡编辑去跟评委们说了,评委们就说,既然这样就让他赶过来补赛吧,在评委们11点吃饭之前赶过来。胡编辑又去给韩仁均打电话,让他们赶快赶过来。他们在11点左右赶到了,由编辑李其纲给韩寒出了一道题,大家就吃饭去了,留下韩寒在那儿写作,还有一个编辑监考。

 

整个过程是这样。但是,除了叶兆言不背锅以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赵长天的说法,他们是讨论完以后10点左右去打电话的,韩寒、韩仁均11点赶到,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韩寒他家在上海郊区金山区,从他家到青松城大酒店(在市区)距离60公里。1999年上海还没有高架桥,那一带没有高速路,只能走普通的公路、街道,60公里的距离要在一个小时赶到,我很怀疑能做到。土豆网要去上海采访韩寒,我建议他们实地走一圈,从韩寒家到金山汽车站(韩寒说是接到电话以后,到金山汽车站打了一个黑出租),然后不走高速、高架桥,开到青松城大酒店,要多长时间?他们就这么走了一趟,说从金山汽车站到青松城大酒店总共花了1小时20分钟,而且是在一路畅通、没有堵车的情况下。

 

按韩仁均的说法,接到电话的时候韩寒还在睡觉,还要把他叫起来,穿衣服、洗漱一番,这样也要花时间。然后从家里到汽车站也要花时间。这样算起来,要加十几、二十分钟了。到了青松城大酒店以后,只是车到那里了,还得进酒店、坐电梯、找到评委的房间,这个也要花时间。这样加起来的话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了。所以,按赵长天的说法,一个小时赶到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韩仁均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在第二年(2000年)出过一本书《儿子韩寒》,说法就变了,变成是9点的时候接到胡编辑的电话,比赵长天的说法提前了一个小时,这样的话有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如果没有堵车的话勉勉强强够了。但是,这就跟赵长天的说法完全冲突了。如果是9点就接到电话,当时评委才刚刚开会。这个时间是定死的,不可能比这还早就开会了。评委刚刚开会,还没有把获奖名单定下来。获奖名单完全定下来以后,才有人想起韩寒怎么没来比赛、问怎么回事,按赵长天的说法,已经是10点左右,过了一个小时,比较合理。如果韩仁均的说法是对的,9点就已经接到了《萌芽》编辑的电话,那就说明,其实评委还没开会就已经定下了要让韩寒去补赛,内定让他获奖。

 

那些评委很多是请来的著名的作家,都蒙在鼓里,实际上是把他们拿来做证人而已,而且还是假的证人来见证虚假的事情。甚至,我觉得有可能编辑打电话这事是编的,为了让韩寒能够保证在11点评委们吃饭之前赶到,9点动身还是比较紧张的,有可能他们就没有接电话,一大早就往城里赶了。

 

而且,有别的迹象表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内定的。当天上午讨论的时候,一等奖的获奖名单增加到20个,但是评出来的只有19个。这是被公证处的资料证实了的。那次的评奖请了公证员现场做公证,所以资料都在。后来有网友去上海黄浦区查了当时的公证记录,上面写着,原来定下来要评20个获奖者,实际只评出了19名,B组(高一和初中组)少评了一名——本来B组要评5名,只评了4名。韩寒就是属于B组的,所以就是给他留了一个名额。而且,公证处的公证列了获奖者的名单,里面没有韩寒。韩寒的获奖跟公证处没有关系,是后来出杂志的时候向外公布的。这件事也说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定好了。

 

甚至,有可能韩寒和韩仁均根本就没有去。那天(3月28日)上午评奖,下午3点发奖,按照韩仁均《儿子韩寒》的说法,他们两个都去了,也参加了颁奖仪式,韩仁均还说仔细听了,一等奖的名单里有韩寒的名字。但是,这跟文字、影像的记录完全不符。当时有记者在场,记者说没有看到韩寒;评委、武汉作家方方说那天没有看到韩寒;获奖者有合影,照片还在,合影里也没有韩寒;当时宣布获奖名单是由公证员宣布的,公证的获奖者名单里也没有韩寒。所以,韩仁均特地强调说他听到宣布的获奖里有韩寒的名字,这就叫欲盖弥彰。他们当时极可能根本就不在获奖现场。这样的话就奇怪了:如果韩寒当天真的赶去参加补赛,而且把评委都给震惊了,那么,马上就要发奖了,他不可能不留下来参加颁奖大会;他留下来参加颁奖大会,宣布的获奖名单就不可能没有他;宣布完以后,获奖者上台去领奖、合影,也不可能没有他。但是,现在所有的资料都找不到韩寒参加这个颁奖大会的记录。所以,很可能他当天就没有去,整个故事就是编出来的。

 

还有一些细节也透露出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比如说作文的题目。我刚才说了,复赛的作文的题目为了防止评委作弊,是由评委们现场商量了以后最后决定的。但是,因为韩寒号称是来“补赛”的,就没有把复赛的题目让他做,说是大家让《萌芽》的编辑李其纲出题。李其纲说刚好前面有半杯水,就把这半杯水推到韩寒的跟前,拿起一张纸揉成一团往水里一扔,说这个就是题目。但奇怪的是,他扔的是什么纸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李其纲是命题人,按道理他应该是最权威了,他说扔的是一张白色的道林纸。道林纸是以前的说法,现在一般都叫胶版纸,就是用于胶版印刷的、质量比较好的那种纸。

 

但是,负责跟韩寒联系的胡编辑说扔的是袋茶茶包的外壳。因为喝的茶是宾馆里的袋茶,有茶包的包壳,扔的是这个,不是道林纸。胡编辑也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是她特地把韩寒找过来的,究竟是什么纸,她肯定看得很仔细。韩寒是考生,当然也是很仔细地盯着这个出题动作,但是按韩寒的说法,扔的既不是道林纸、也不是茶包的外壳,而是餐巾纸。更搞笑的是,韩寒根据这个出题写了一篇文章《杯里窥人》(后来出版的时候改叫《杯中窥人》),但他写扔的不是纸,而是布,连纸和布都分不清了。而且写布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布之前涂掉一个字,可能想写纸,改成了布。这就离题了。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人家扔的是纸,有必要要改成布吗?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还是编出来的?编的时候只是说了一个大概——往杯里扔了一个纸啊啥的,然后大家自由发挥,没有把细节敲定,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象就随口说了。这件事有没有发生过?韩寒有没有去补赛?还是说根本就没有补赛,只是事后提交了一篇作文,把整个事情给遮掩过去?

 

不管怎么样,他那篇文章《杯里窥人》绝对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下来的。我举几个理由:

 

第一,他那篇文章居然有引用、注明文献——这事出自哪一个作者、哪一本书、哪一个出版社出的。谁现场写作会把引用的文献都注明得这么详细?只是一篇作文而已。要是在家里写作,翻书、查资料还有可能把文献写进去。所以,从风格来说,不像是现场写作。

 

第二,他居然还用了一个拉丁文词组Corpus delicti。现场写作怎么会写拉丁文?更像是抄的。有别的迹象也表明,他是在抄或者是在默写。比如,里面至少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脱节,上下文不衔接,让人读了莫名其妙,觉得缺了一、两个句子。那就是抄的时候抄漏了,或者默写的时候写漏了。还有一个地方出现抄串行了,把前面的一个句子给抄到后面去了,或者把后面的句子提前抄了。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对此做了分析。

 

还有一条抄的证据。他的文章用的那个拉丁文实际上是两个单词,但是被韩寒写成了一个单词,中间少了一个空格。还有一个字母写错了,把c写成了e。这就是很常见的抄写错误,抄的时候看错了,把c看成了e。本来中间有一个空格,他没看到,把两个单词抄成了一个单词了。

 

所有的这些都证明,这篇文章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的。即使补赛这一幕是发生过的,但是已经跟他提前说了,而且也提前透了题了。他准备好了,或者背下来现场默写,或者偷偷地带了稿件去抄。因为那个时候,据他们的说法,大家都吃饭去了,只留下了一个编辑监考,说不定就是已经都串通好了。当时说给韩寒3个小时,他号称用1个小时就写完了,赶在别的编辑、评委回来之前他已经写完了。那篇文章的手稿还在,是用比较工整的书法写的,抄一遍都要花半个小时,更不要说要构思、推敲,1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这些都能够说明,实际上就是抄了一个小时。

 

韩仁均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大家一起来作弊,他跟评委、特别是跟《萌芽》编辑部的人有这么好的关系吗?认不认识他们呢?肯定是认识的。韩仁均是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78级出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整个上海的文坛都被他们把持了,在杂志社、出版社当编辑、在作协当领导、当专业的作家的都很多,《萌芽》的编辑部里就有。这些人平时联系很密切。虽然韩仁均只是上了几个月的学,因为得了肝炎退学了,后来通过自考拿到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位,但是他们那一届的中文系还是把他当作系友。当时跟他同一个寝室的人说,我们搞校友的活动他也都来参加,关系不错。而且,韩仁均后来从事的也是文字工作,也是在文学圈里头混的。他在金山区的机关报《金山报》当副总编,经常给杂志投稿,还得过奖。所以,他也是在这个圈子里,肯定认识这些人。

 

如果是作弊的话,要有动机。对韩仁均来说,动机很明显。当时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因为如果获得了一等奖,可以保送上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当时跟一些名牌大学都已经说好了,是特招,第一届、第二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可以保送,后面的获奖者可以加20分。韩寒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七门功课都不及格。如果他去参加正常的高考,肯定不可能上大学。通过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保送上大学是他唯一的上大学的途径。后来韩寒实在是功课太差,高一就退学了,他就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去上大学了,但是那是出了意外。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这边有什么动机?它为什么要帮韩仁均这个忙?虽然里面的人跟韩仁均认识,都是校友、系友,但为什么要去帮他呢?

 

《萌芽》当时经营陷入了困难,发行量很少,想到了要搞新概念作文大赛,把名气打出去,把发行量搞上去。新概念作文大赛主打的就是一个“新”,标新立异。韩寒之所以会被看中,就“新”在学习不好——差生,甚至作文、语文也不好。韩寒获奖以后,他们炒作这件事说的就是,连语文不及格的人都能够获得一等奖,吸引大家都来投稿。

 

如果新概念作文大赛还跟以前的那些作文大赛一样,只是评给那些作文写得很好的、语文不错的人,那就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了。现在捧出了一个差生也能够获奖,就轰动了,而且还有了抨击中国中学教学的高度。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批中国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作才能,刚好就捧出了这么一个差生获作文大赛一等奖来炒作。而且,炒作非常地成功。就是因为这一番炒作让《萌芽》起死回生,发行量大涨,不停地翻倍。它就这么一届一届地把新概念作文大赛办下去了。这样,韩家也变成了《萌芽》利益共同体的一员。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们一直在维护韩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神化他、吹捧他,我揭露的时候他们都出来保护他。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炒作,也是一个很成功的骗局。

 

(四)

 

上次我谈到,韩寒的支持者经常举两个例子,也只有这两个例子来证明韩寒有现场写作能力。第一个例子,说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当场写作。这个例子我上次已经分析过了,是编造出来的。第二个例子,说韩寒写作长篇小说《三重门》,是高一的时候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而且写完一页就传给同学们看一页,他的同学们能够证明。我接下来就来分析这个事件。

 

《三重门》于1999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年(2000年),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出了一本书《儿子韩寒》,里面介绍了《三重门》这本书的创作经过,说这本书是韩寒在高一上学期(1998年的九月份)开始写的。韩仁均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韩寒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直到1999年的二、三月份他才知道韩寒在写《三重门》,那个时候这本书的写作已经到了尾声了。韩寒在那一年的3月28日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向主办方《萌芽》的编辑说他在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些编辑很感兴趣,让他把这个书稿给他们看一看。韩仁均说,韩寒回来以后就把《三重门》的书稿订正了一下,在四月份交给《萌芽》的胡编辑。胡编辑看了以后非常赞赏,推荐给了《萌芽》主编赵长天。赵长天又把《三重门》推荐给了一家出版社。韩仁均说是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韩寒说是推荐给了深圳的出版社。究竟是哪一家出版社,这个不重要。不管怎么样,这家出版社审了半年稿以后把它退了。赵长天就又把它推荐给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在那一年的12月很快出版了。这是韩仁均的说法,也是《萌芽》的说法。

 

但是,土豆网的记者去上海采访时,采访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贾总编说,《三重门》的书稿最早是送到我这里来的,不是赵长天推荐的,而是《故事会》副主编吴伦推荐的。吴伦和韩仁均都在金山区,韩仁均经常给《故事会》供稿,还得过《故事会》的几个奖,所以他们很熟。而且《故事会》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杂志。所以,韩仁均将书稿通过《故事会》副主编送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审,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接受土豆网记者采访的时候,还当场打电话给在外地出差的吴伦,吴伦确认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证实了贾总编的说法。贾总编说,我们把这个书稿审了两个月以后,觉得不合适,就写了退稿意见退给韩仁均了。贾总编还很肯定地说,我们退稿的时候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贾总编说,韩寒获奖在当时的上海是很轰动的一件事,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可以肯定我们退稿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奖。

 

这样的话,退稿不会晚于三月份,因为韩寒是3月28日得奖的。既然审了两个月的稿,那么应该是在一月份的时候,韩仁均就已经把书稿交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审了。也就是说,在1999年一月份,这本书就已经写完了。但是,按照韩仁均的说法,他是到二、三月份的时候才知道韩寒在写这本书,还没有写完,只是接近尾声;四月份才写完,才第一次交给《萌芽》去找出版社。所以,这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故事会》副主编的说法完全是矛盾的。我们只能说,韩仁均在这事上撒谎了,因为相反的说法有两个当事人证实,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

 

韩仁均为什么要去撒这个谎,隐瞒了他曾经很早就已经把《三重门》送去出版社寻求出版呢?这里面就有名堂了。这涉及到《三重门》写作时间的问题。如果它是在一月份已经写好了,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在上一年的九月份才开始写,只用3-4个月的时间就写好了一本20万字的长篇小说,匪夷所思。所以,他要把时间再拉长一点,掩盖曾经去投稿又被退稿的事。

 

但是,跟韩寒当年的同学的说法对比,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土豆网的记者也采访了几个韩寒高一的同学,让他们回忆韩寒当年写作《三重门》这本书的经过,他不是号称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吗?他们一致的说法是,韩寒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在他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前后才开始写这本书的。有的说他获奖了才开始写的,也有的说在那前后。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说是在高一的下学期才开始写的。这就跟韩仁均的说法矛盾了,下学期是在二、三月份才开始的。

 

韩寒上的是松江二中,按他的中考成绩考不上,他是靠“体育特长生”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他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们实际上已经放弃他,在高一的下学期他就被老师弄到了教室的最后面,一个人坐在那里。所以,韩寒在课堂上是一个人躲在教室的最后面,号称上课就是在写《三重门》。说是怕被老师发现,还用书把整个书桌都给围起来,让大家看不到他在干什么。同学们都说,他就是高一的下学期刚开始、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前后开始写的。他们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他写完一页就给他们看一页,到高一下学期结束的时候(六月份),同学们都说还没写完,他们没有看到这本书的结局。因为韩寒留级了,这些同学上高二去了,韩寒继续读高一,所以《三重门》后面的部分他们就没有看到。

 

所以,按照同学们的说法,韩寒是在三月份左右开始写《三重门》,到六月份还没有写完。这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的说法——一月份已经收到稿件——是矛盾的,而且也跟韩仁均、韩寒的说法是矛盾的,因为他们说四月份书已经写好,把书稿给了《萌芽》。但是,那个时候韩寒正在课堂上号称写作《三重门》呢。这说明,韩寒在课堂上不是真的在创作《三重门》,而是在抄,抄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从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抄,一直抄到六月份还没抄完。他当时在课堂抄为什么同学们没能注意到呢?因为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认真听讲的,韩寒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谁会注意到他是在写还是在抄?而且,韩寒号称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把自己的课桌都用书围起来了,别人更不知道他究竟是在写,还是在抄。他抄的底稿有可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韩仁均给的,让韩寒在课堂上这么抄一遍表演写作。

 

在我指出韩寒实际上当着同学的面不是在写而是在抄《三重门》之后,韩寒那边当然不服,说有手稿可以证明《三重门》就是韩寒写的。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还把这个手稿在那年的四月份影印出版,叫《光明与磊落》,表示自己光明正大。这个手稿出版以后,我搞了一本来看,反而证明了这个“手稿”不是创作稿,而是抄稿。

 

第一,这个“手稿”是干干净净地写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写一个字,没有大的改动。有一些错字会改过来,但是没有改一改情节啊、段落啊什么,没有,非常干净,很像是一个抄稿。韩寒说这是一气呵成,一口气写下来的,所以就没有做过任何的修改,对于情节、人物、细节都没有改动。这种“一气呵成”的写作当然有可能,但是一般都是写文章,比如说,让我写一篇文章,我可能也是一气呵成地写下来,不用做任何的改动。但是一气呵成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还是引经据典的长篇小说,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可能性就很低了。

 

有一些人不服气,说其他的大作家有的就是这样的,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干净净的。有人晒出了鲁迅的、老舍的手稿来证明,你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净的,难道能说鲁迅、老舍的文章也是抄的吗?是抄的,他们晒出来的所谓的鲁迅的、老舍的手稿不是真正的创作稿,而是为了投稿誊写了一遍,然后投给报社、出版社。如果我们去看鲁迅、老舍的创作稿,可以看到也是改得一塌糊涂的。更何况不能跟鲁迅、老舍这种天才的作家作对比。当然了,我只能说,从手稿的干净程度,符合我说的这是一个抄稿,不能就百分之百地肯定就是抄稿,毕竟我们没法排除真的有一个超级的天才可以一气呵成写成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

 

但是,他号称“一气呵成写下来”,里面并不是没有错误,可以找到大量的书写错误,字写错了或者句子写错了。这些书写错误恰恰证明了,这个“手稿”就是抄稿。我们说的书写错误,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撰写错误,就是写文章或者写书,把心里想的写下来,有时候会写错了字,也就是“错别字”。这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写错字了,这个字少写了一点或者少写了一撇,写快了少了一两个笔划;一种情况是写别字,写成了同音字。

 

还有一种错误是抄写性错误,不是根据内心的想法来写,而是对着一个版本来抄写,复制下来。如果抄的不是自己写的文章,而是别人的文章,抄着抄着就会比较机械、麻木、犯糊涂。这个时候就会眼花,看错字,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抄写错误。不止是在抄写的时候会这样。以前书用铅字印刷,要由排版工人排版,排版工人(所谓的“手民”)文化程度都很低,认得字,但是不一定能够看得懂排版的那篇文章、那本书,在排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错误,就是所谓的“手民误植”。这是以前的书经常会出现的错误。这种抄写的错误实际上也有它的规律:抄着抄着把字形很相近的字看错、把一个词写颠倒了、抄漏了、抄错行了、抄串行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抄写性错误,是自己撰写的时候不可能出现的错误。

 

在韩寒的“《三重门》的手稿”里头就有大量的这种抄写性错误,而不是撰写性错误。比如说,因为字形相近抄错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大家经常拿出来当笑话的,就是韩寒把“四两拨千斤”写成了“四两拔干片”。把“拨”写成“拔”,即使是撰写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错,因为这两个字太相近了,很多人都搞混了。但是,如果是自己写的,把“千”写成“干”,就基本上不太可能了,因为虽然两个字很相近,但是笔划、笔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很显然是误把“千”看成了“干”。而把“斤”写成了“片”, 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发生。要写“斤”不可能把它写成“片”,因为“片”的写法比“斤”还要复杂。但是,如果是抄,看到“斤”字把它误看成是“片”,然后写成了“片”,这就完全有可能。抄到麻木、眼花的时候,对于抄写的内容没有意识,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特别是对于韩寒这种有阅读障碍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因为他对于他抄写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

 

因为字形相近,然后看错、抄错,这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大量地出现。比如说,他把“硬着头皮”抄成了“破着头发”,自己写的话,绝对不可能写成这样。把“组稿”抄成了“姐搞”,如果是自己写的话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是抄错,因为“组”和“姐”很相像,“稿”和“搞”也很相像,所以他就抄错了。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一种错误是因为看花了眼看颠倒了,所以把一个好好的词写颠倒了,比如说把“眼睛”抄成了“睛眼”。如果是撰写,心里想写眼睛,绝对不可能先写一个“睛”再写一个“眼”,写成“睛眼”。那也是抄的时候看错了顺序,先写了“睛”再写了“眼”。类似的还很多,例如“秒表”写成了“表秒”。

 

还有一些错误是因为他不认识一些专有的名词,比如说不认识人名,所以就抄错了。例如,《三重门》里有一句话说“曹聚仁是谁?”,韩寒给写成了“曹聚但是谁?”。曹聚仁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名气有一点但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如果认识这个人的话,绝对不可能把“曹聚仁”写成“曹聚但”,是因为看了“仁”字有点像“但”,就给写成“但”了。类似的还有很多。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韩寒抄成了“海德洛尔”,就是因为“格”“洛”两个字很像。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把“海德格尔”写成“海德洛尔”,有可能把“格”写成了一个同音字。还有,他把法国的哲学家“孔德”写成了“孔道”,这是因为看到“德”字无意识地联想到了“道德”,写下去结果写成了“道”。韩寒对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不知道,就这么乱抄了。由此可见,他的文史水平是非常差的。

 

除了抄错字,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还大量地出现抄错了行,上面一行同一列的字本来已经写过了,他看花了眼又再写了一遍;或者是把下面这一行同一个位置的字给提前写了。还有抄串了行的,把已经抄过的一段话又抄了一遍,或者是把后面的一段话提前写了。类似的这种错误也不少。这些都能够雄辩地证明,所谓的“《三重门》创作稿”实际上就是一个抄稿、誊写稿,而不是韩寒说的“一气呵成的创作稿”。

 

他当初弄出这个抄稿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三重门》那本书是他写的。不然的话,他是住校的,如果突然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同学们竟然都不知道他啥时候写的,不就会引起大家的怀疑吗?所以,他要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写作”,把书稿抄一遍。另外也可能就是要抄一个“手稿”留着,万一以后有人怀疑这书不是他写的,还可以作为证据拿出来。韩仁均那个时候投稿,应该是电脑打印的书稿,因为韩仁均在1996年就已经买了电脑了。那个时候(九十年代末)已经很流行用打印出来的稿去投稿。所以,韩寒抄这个“手稿”就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是我写的”。他可能还很庆幸,过了这么多年以后还能把这个证据拿出来晒一下,来打方舟子的脸。

 

没想到,他这么一晒,反而更证明了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他抄的。这反而成为了韩寒的书不是他写的铁证。这样,他这本所谓的《光明与磊落》的“手稿”的出版,反而为我证明韩寒代笔提供了很关键的一个证据,完成了证据链。在那之前还有一些媒体人表示说他们是“骑墙派”,不知道究竟我说的是对还是错;但等到韩寒这个“书稿”晒出来,我写了系列的文章分析、证明是抄的,那些骑墙的媒体人纷纷地就号称他们“下墙”了,同意了我的说法。

 

(五)

 

上次我谈到土豆网记者去采访韩寒。从那以后韩寒就不再接受视频记者、电视记者的采访,因为韩家知道,接受采访以后反而让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而只要有电视、视频网站要采访我关于韩寒的事,我都答应。其中有一次是赵忠祥采访我。他当时在广西卫视有一栏访谈节目叫《老赵会客厅》。那次采访我是在他北京潘家园家中,就是最后他说“好自为之”那一期的节目,被很多人误以为是针对我说的,其实他是针对韩寒说的,针对的是那种以“当代鲁迅”自居的人。

 

我为什么要提这次采访呢?并不是那次的采访有多么地精彩,而是那次发生了一件事。采访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场,有一些是在那里旁观的。采访完了,广西卫视派车把我送回家,有一个旁观者跟我同车顺路回去。他自我介绍说是一个导演,他们公司买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的版权,准备改编成电影。但是,他旁听了赵忠祥对我的访谈,听到我说那些以韩寒的名义正式出版的书其实都是别人写的,他感到疑惑,他们把《长安乱》的版权买下来了,是不是买错了?他问我: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写的?

 

我说:“韩寒在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亲口说的话能不能算是证据呢?”这位导演说:“那当然算了。”我说:“那好。有一次韩寒接受凤凰卫视《非常道》栏目的采访,他说,《长安乱》这本书是他在国外参加赛车期间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写成的。这十几天的时间,一边赛车一边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你认为有可能吗?”这位导演说:“这种可能性虽然比较小,但是也许他特别有才。”我说:“如果韩寒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对自己写的这些书应该都是记得很清楚的,对吧?”他说:“那当然了。”

 

然后我就说:“也是在那一次《非常道》的采访,后面有一个跟听众互动的一个项目,其中有一个读者在网上问韩寒(由主持人念的):‘你有没有想要为《长安乱》这本书写续集?’主持人刚把这个问题念完,韩寒就脱口而出:‘《长安乱》写的什么,我现在已经忘了。’”我这一说,这个导演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哎呀!糟糕!糟糕!这么看来《长安乱》不是韩寒写的!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已经把版权买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不放心地说:“韩寒真的是在《非常道》的采访说过这话的?”我说:“那个采访的视频网上有,你去搜一搜就知道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当时《长安乱》这本书的版权是被台湾著名女导演张艾嘉买下来的,准备拍电影。当时问我话的是一个男导演,很可能是张艾嘉在大陆的合作伙伴。但不管怎么样,后来他们把这个版权转让了。很可能他们回去以后看了那个视频,发现韩寒的确说过那句话,就不敢拍了,把版权转让给了大陆的导演竹卿。

 

竹卿在前几年把《长安乱》拍成电影,改名《喜乐长安》,票房非常惨。竹卿把票房很惨的原因归咎于韩寒不配合做宣传:不发评论、不参加电影首映式、不接受关于这个电影的采访。这个导演跟韩寒的团队联系过几次,都被置之不理。她感叹说,就好像《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一样。她这句话说得非常对,那本书的确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因为本来就是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找人写的,或者是从别的地方买来冠名韩寒而已。韩寒根本不知道那本书写的是什么,你让他接受采访、出席首映式,让记者问起来不就露馅了吗?有些人可能说,让他去参加这种宣传活动之前不会先把这本书看一看有一个准备吗?大家要知道,韩寒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让他看书,他也记不住。

 

在我刚刚开始揭露韩寒代笔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韩寒扬言要去法院起诉我。我是1月中旬开始揭露韩寒代笔的,1月30日韩寒宣布,请了5个律师要起诉我。过了几天,上海普陀区法院发微博,说他们收到了韩寒的诉状,立案了。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起诉的是我侵犯他的名誉权,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这种名誉权的诉讼,可以在原告所在地起诉,也可以在被告所在地起诉。我那个时候住在北京石景山,他们如果要在被告所在地起诉,应该是到北京石景山区法院起诉,但是没有。一般都愿意选择在原告所在地起诉,韩寒他家住在金山区,那是原告所在地,他应该在上海金山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跑到普陀区法院?那个地方跟原告没有关系,跟被告也没有关系,这就很奇怪。

 

当时上海普陀区法院宣布,说韩寒起诉了两个人,除了方舟子,还有刘明泽。大家很好奇,刘明泽是谁?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刘明泽作为共同被告呢?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个人,网名叫做“我爱包子AT”,说“我就是刘明泽”,他的简介里写着“实名刘明泽”,而且他住的地方就是普陀区。为什么韩寒告他呢?他说因为他转了我批韩寒的微博和文章,所以也被告了。韩寒的律师出来证实了刘明泽的说法,说就是因为“我爱包子AT”这个微博的账户注明了他的实名叫“刘明泽”,又住在普陀区,他们就到上海公安局查出了刘明泽的住址,所以把刘明泽也告了。

 

这么一来,舆论大哗。当时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章的人太多了。他们说,你们去起诉刘明泽,是不是我们也都应该被起诉?为什么只起诉刘明泽呢?而且,这个刘明泽以前其实很不活跃,他只是在1月30日才开始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章的,马上就被律师盯上,过了两天就把他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当时的推测是,这个刘明泽就是韩寒他们请的一个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被告所在地”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要特地选择在普陀区法院起诉?当然是因为他们跟普陀区的法院关系比较好。所以我查了一下,还真让我查出来了这其中的关系。韩寒请的律师,领头的那一个姓陶,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院长。我查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跟上海普陀区法院有合作关系,一起搞过知识产权的培训。上海普陀区法院就是韩寒请的律师的关系法院,去那里起诉,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判我输。

 

我把这些查出来以后,在普陀区法院宣布立案的第二天,韩寒宣布撤诉,说把诉讼材料从普陀区法院要回来,改到去金山区法院起诉,那是原告所在地法院,这就比较正常。但是,起诉了以后没多久,他把诉讼材料又撤回,说要做修改。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把诉讼材料递上去。所以,他起诉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过了几个月,到那一年的五月份,韩寒有一次接受纸媒《人物》的采访。他在土豆网采访之后再也不接受电视、视频的采访,但是偶尔还会接受纸媒的采访,当然这些纸媒都是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人物》的主编李海鹏是以前《南方周末》的一个记者,当时刚刚接手了《人物》这本杂志,因为他跟韩寒的关系很好,所以在五月就出了一期封面,专门采访、介绍韩寒,主要是关于跟我的这番“方韩大战”。

 

里面也问到了诉讼的事。为什么他当时把刘明泽这一个谁也不知道是谁的人列为共同被告?韩寒说,那个刘明泽是我们找的一个桥,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为了能够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找的。为什么要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呢?韩寒说,因为其他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后来发现影响不好,就换到金山区法院。所以,他相当于承认,刘明泽是他找的一个托,而普陀区法院跟他们有特殊的关系。肯定是事先法官就跟他们说了会判他们赢,所以才说他们“不怕方舟子”。这不就是徇私枉法吗?连这种事他都敢公开地说出来,更说明了他这个人的智商的确有问题。

 

他说别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这当然也是胡说。我在那之前被人起诉过很多次,比如说被肖传国就起诉过几次,也输过好几起的诉讼,武汉的法院判我输,西安的法院判我输,甚至北京的法院也曾经判过我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法院都害怕我,那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也正因为我揭露造假有过这么多的诉讼,所以我也不怕有人因此来起诉我。第一,法院没有能力判决这种诉讼。我不认为法官有这个水平、能力来判决究竟我揭露得对不对,法院不是证明谁有没有代笔的恰当的地方。在中国的法院其实你也没啥发言权。我曾经参加过唯一的一次诉讼,是我起诉上海杂志《探索与争鸣》的诉讼,那次之后我就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自己出庭去参加诉讼了。中国法官基本上不让你说话,你说了很多的话最后记录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不像美国的法院,大家在美剧上看到的美国法院的庭辩多么多么精彩,但在中国的法院你在庭辩上说得再精彩也没用,要怎么判跟庭辩没啥关系。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去参加中国法院的庭辩,有什么诉讼都是由律师代理。

 

第二,我认为我揭露韩寒代笔是我的言论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批评、文学批评,不涉及损害他的名誉权。他来起诉我我也不怕,即使判决我输又能把我怎么样?最多就是交一点精神赔偿而已。他起诉我当然是他的权利,我刚好利用这个机会引起大家对韩寒代笔事件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道韩寒代笔事件的真相。

 

在韩寒宣布要起诉我之后,我并没有因此被吓得不敢写揭露他的文章,而是一篇一篇地继续往下写。他们起诉我的一个目的可能是想把我吓唬住,发现没有把我吓住,适得其反,就不敢继续,想让这个事件尽快地平息下去。这也就是后来韩寒起诉我不了了之的原因。

 

(六)

 

经常有人问我:你说韩寒的作品不是他写的,那么究竟是谁写的?

 

要证明韩寒没有写作能力、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都是别人写的,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我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要找出具体的代笔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也并不是说做不到。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究竟是谁代笔的,而且,他的代笔者还不只一个。我们可以根据代笔的情况,把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那些作品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韩寒最早期的那些作品,号称他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发表的,和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些作品,以及在2000年的时候他出的两本书《三重门》和《零下一度》,这些作品的代笔者很容易确定,就是他的爸爸韩仁均。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跟韩仁均很接近,而且当时韩寒还没有出名,不可能找代笔者为自己服务,只能由他老爸亲自上阵。所以,我们可以锁定,韩仁均就是这些作品的代笔者。

 

第二个阶段是韩寒因为《三重门》暴得大名,出版商路金波找上来,要包装韩寒。那是2001年左右的事。从那个时候一直到2009年这十来年的时间,韩寒表现得特别高产,基本上是以每年一、两本长篇小说的速度出版,都是由路金波出版的。但是,如果看这些小说,可以发现风格很不一致,说明代笔者不是同一个人。里面甚至有一本长篇小说,大量地出现河南的方言,意味着实际作者是一个河南人。

 

这些代笔者或者是路金波去找人专门写的,或者是路金波从来稿当中挑选的。路金波是一个著名的“二渠道”出版商,有很多人会向他投稿。他就从来稿里头挑选一下,把稿件买下来,以韩寒的名义出版。这些作者应该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而且这些作品的质量也不怎么样。但是,以韩寒的名义包装一下,销量就不错,可以给这些代笔者很丰厚的稿酬把稿件买下来,他们也满意。

 

到2006年,中国开始有博客,当时新浪博客很火。但是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博客能有什么大的作用,都是把它当作玩一样的上去随便发一点东西。那个时候韩寒自己也在新浪博客发一些博文。这些博文一看就是由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写的:一大堆的错别字,逻辑混乱,文理不通。写的很多都是关于他个人的生活,或者是关于赛车的。所以,这明显是韩寒自己写的。

 

到2007年左右,博客非常火了,影响力很大,类似于后来的微博。路金波看准机会,就把韩寒的博客接管了,找了一个写作团队写韩寒的博客。这些博文写的都是时评。那个时候韩寒的博客登的主要是两类文章:一类是写赛车或者生活经历的,文笔非常差,还是韩寒本人写的;另外一类,影响力很大、阅读的人很多、传得很广的,是评论时事的文章。那是路金波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写的。这些团队的人原来当过编辑、记者,后来退下来不干了,被路金波重金聘请,邀请来替韩寒写这些时评。他们主要是南方系的前记者、前编辑,我知道的就有两个人。

 

这些时评文章表现了集体写作的特点。时评评论的是热点事件,一般的人看到一个热点事件,要评论都会马上就发,不吐不快。如果是我,或者马上发一条微博,或者当天或第二天写一篇文章评论一下。不只是我这样,好多写时评的人,当天就能够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仔细研究一下韩寒的那些时评,都不是马上就评论一个热点事件,往往是过了一段时间评论文章才出来。这就不是个人写作的特点,而是集体写作。集体写作要讨论,要确定选题,要分工协作去搜集材料,然后再写。搜集材料就是到网络那些论坛去看,看网友们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评论弄一篇文章出来。为什么当时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时评在网上很受欢迎?因为它就是就着网民的胃口写的,已经充分做过调查了,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评论,什么样的观点会最受欢迎,所以就写到文章里头,当然就很受欢迎了,大家都传来传去。里面有一些“金句”,就是比较出彩的句子,其实也都是从网络搜集来的。这就跟春晚那些小品也经常去网上搜集“金句”,是类似性质的。

 

第三个阶段,在2010年左右,路金波由于经济的原因和韩家闹翻了。我看过当时的一篇采访,韩寒抱怨说,这么多年出了不少书,但是没有赚到什么钱,大部分的钱都被路金波拿走了。路金波则说,其实我给了韩寒很多钱,只不过他乱花了:他有几个女朋友,给每一个女朋友一张银行卡,让她们随便花,把钱都给花光了。但不管怎么样,因为经济的原因,双方就掰了,韩家决定要独立,自己干。当时以韩寒的名义编辑了一本书,是以刊代书,实际上是一个刊物,叫《独唱团》。不是找路金波合作,而是另外找了盛大文学合作。这个刊物办得很不成功,发行量不多,办了一期就办不下去了。找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是受到政府的打压没法办下去。

 

韩家可能比较缺钱,就想到要利用韩寒的名声大肆地赚钱,去找商业的代言。跟路金波合作的时候,路金波要把韩寒包装成“意见领袖”,或者是所谓的“公知”,所以要让韩寒有一个比较清高的形象。在韩寒的博客上面,长期以来就一直登着一条公告,里面说:不做商业代言、不接受电视采访、不拍电影、不拍电视、不出席作品座谈会等等,都显得特别地清高。但是,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开始做代言,代言的还是一种酒,而且是一种没有名气的酒。所以路金波很不以为然,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讽刺他:你要做代言的话,也应该找一个品位比较高的来代言吧?

 

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的那段时间,大家如果去查韩寒发的博文,有一个断档,突然就消停了,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过任何的博客文章。以前的博客文章发得很频繁,突然就没了。这说明,那段时间因为跟路金波闹翻了,没有了写作团队。

 

一直到2011年中,韩仁均想利用韩寒的博客发文章。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篇博客文章,只有两个字:测试。韩仁均以前没有发过博客的文章,不知道要怎么发,所以就先测试了一下,就这么发出去了。接下来,在2011年的下半年,他发了几篇博客文章,也都是时评。包括在那一年的年底发了所谓的“韩三篇”——《谈自由》《谈民主》《谈革命》。这些博客文章都是先发在韩仁均一个没人看的内部博客,做了改动以后再发到韩寒的博客。他以为这是内部博客,别人不会发现,其实能够搜索出来。等到2012年“代笔门”东窗事发了以后,这个内部的博客被搜出来了,韩寒的那些文章最早登在上面的这事就被发现了,这时候韩仁均才匆匆忙忙地把这些文章删了。

 

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韩仁均自己的博客呢?因为那个内部博客用的账户跟韩仁均的微博账户是同一个。当时新浪有一个特点,博客跟微博可以连在一起,使用同一个账户。所以,这就证明了2011年韩寒博客的文章其实是韩仁均写的。

 

这些文章跟以前的韩寒的那些时评很不一样,文风完全变了,内容、思想也很不同。以前韩寒的那些时评,主要是由南方系那些退下来的编辑、记者写的,里面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所谓的“自由派”或者我说的“柿油派”的思想。但是,2011年韩寒的那些时评,特别是那个“韩三篇”,表现出来的是体制内的思想,是韩仁均他们这一代人对这些政治问题的看法,跟以前的那些“柿油派”的思想完全是反着的。所以,“韩三篇”发出来以后,有一些中国的“柿油派”还很不满。艾未未当时骂韩寒,说是被“招安”了。他不知道的是,并不是韩寒被招安了,而是代笔的人换了,从南方报系的人变成韩仁均。

 

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韩寒的“代笔门”事件爆发之后。路金波突然表现得特别积极,跳出来替韩寒挡子弹,不断地为韩寒辩护。在韩寒不再接受采访以后,路金波还出来接受各种各样采访。路金波看准了机会,又要跟韩寒和好,把韩寒的剩余价值利用完。这个时候两家又合作了,又以韩寒的名义发表过几篇博客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水平很差,跟以前韩寒博客全盛时期的那些时评文章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文章一发出来很多人就去挑它的毛病,变成了大家取乐的对象。

 

我推测,这个时候路金波不敢再建一个写作团队,甚至不敢再找人代笔,因为怕被捅出来,不就证明了韩寒的文章是代笔吗?这段时间(2012年)的那几篇“韩寒”博文很可能或者还是韩仁均写的,或者有可能是路金波亲笔写的。路金波以前也是一个网络作家,是中国大陆第一代网络作家,笔名叫“李寻欢”,曾经也有一点名气。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他就跟我在网上掐过。后来他转行做出版赚钱,就不再写作了。但是,让他写还是能够写的,只不过写得没那么好而已。

 

当时韩寒一看又抱上路金波的大腿了,口气还很硬,说以后每年要出一两本作品,“我们作品见!”“要用作品说话”。意思就是要用作品来打我的脸。但是,在代笔门事件以后,韩寒只出过两本书。一本是2013年由浙江出版社出的,实际上就是把“韩三篇”合起来出了一下;一本是2014年出的《告别以告白》,写他转行拍电影的一些感受,类似于随笔一样的东西。它们都算不上什么作品。他还曾经试图想要改行当编辑,以他的名义作为编辑出过两本书,甚至其中有一本还是科普读物,介绍恐龙的。其实都是路金波找人策划的,找人编好以后,挂名韩寒。但是,这些书都卖得不怎么样,都不成功。

 

当时我就说,韩寒以后别说什么要“作品见”,以后他没法再在文学圈、文坛上混了,只能是利用现在还有名气、粉丝,去混娱乐圈。后面的发展的确是这样的。2014年以后,韩寒就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书。有时候把以前的那些文章搜集起来在国外出版,这种不算,原创性的没有了。韩寒基本上也没有再发表博文,实际上已经告别文坛去混娱乐圈,号称“拍电影”,不再当什么“意见领袖”。他混娱乐圈其实也没有郭敬明混得好,拍电影赚的钱也没有郭敬明赚的多。他按我的指点去混娱乐圈,韩寒的神话也就被我彻底地打掉了。

 

(完)

 

2021.3.3.录制

 

2024.2.16.整理

 

 



中餐是不是健康饮食?

2 08 2024年

我刚到美国留学不久,看过一个科普饮食健康的电视节目。节目说美国人平常的饮食中肉类吃得太多,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高发。作为对比,节目认为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吃肉,蔬菜吃得很多。我看了觉得很好笑,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比较穷,肉很贵,吃不起。中国人的饮食吃很多蔬菜是贫穷导致的,并不是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肉。中国的传统饮食还是很推崇吃肉的,一说起某人吃得好,就说吃的是大鱼大肉。逢年过节或者到外面聚餐,一大堆菜主要也都是肉菜,蔬菜很少,大家认为好吃的东西主要也都是肉菜。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吃得起肉了,中国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跟美国现在的情况越来越接近。所以,这并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而是贫富的问题。

 

不过直到现在,美国人写的关于饮食的文章,还时不时地说中国的传统饮食很健康,吃很多蔬菜,肉吃得很少。但也有美国人认为中餐不健康。曾经有一个机构做过调查,对中餐各种成分进行了检测,得出结论说,中餐油太多、盐太多、热量太高,很不健康。美国医学考试考的病例,如果病人平常喜欢吃快餐、中餐,那就意味着这个人饮食不健康,应该加以干预。由此看来,中餐不被认为是健康的饮食。那么,中餐究竟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算中餐?美国人做调查认为的不健康的中餐,或者美国医学考试里提到的中餐,指的都是美式中餐。但中国人不会承认美式中餐是真正的中餐,认为它不正宗。所以,讨论中餐究竟健康不健康,不应该以美式中餐为标准,而应该看中国的中餐。但中国并没有一个像美式中餐那样比较统一的饮食,而且中国太大了,各地的饮食差别也非常大,光是菜系就有八大菜系。除了八大菜系,还有非常多的地方小菜系,而且在家里吃和在外面餐馆吃的差别也很大。所以,要笼统地说中餐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很难下一个判断。

 

不过既然都属于中餐,总会有一些大部分中国地区、大部分中国人都会那么吃的共同特点。在比较普遍的饮食特点中,有的比较健康。例如中国人吃很多豆腐,豆腐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可以说是中国饮食对世界饮食的一大贡献。对于比较健康的一面我们没必要多说,要说中餐当中普遍不健康的一面,这样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在不健康的因素中,第一是摄入的盐太多。有过一个调查,一个中国人一天摄入的盐平均超过十克,这就太高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从饮食中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中国人每天摄入的量大大超标了。盐摄入多了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些地方的饮食相对比较清淡,有一些人吃得比较清淡,我们指的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第二,很多人吃的油太多了。如果在家里自己做菜还好,放的油没那么多,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普遍喜欢从外面点餐。外面的餐馆,特别是提供外卖的餐馆,往往在炒菜时放很多油,而且还很喜欢用动物油,比如猪油,这样才好吃,才能吸引回头客。油放多了,热量就很高,动物油还是很不健康的油。

 

第三,主食吃得太多。这是以前比较贫穷,还吃不饱饭时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总觉得吃饭要吃饱,要尽量多吃高淀粉的东西,能够提供热量才有幸福感。所以不管哪个地方的中国人,一顿都要吃很多米饭,或者很多面食。吃得太多,摄入的淀粉、热量也就太多。而且中国传统还喜欢吃白大米、精白面,这也很不健康。在美国从餐馆点餐,米饭可以选择要白米还是粽米(糙米),面包可以选择要白面包还是全麦面包。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习惯,吃米饭都是白大米,吃面都是精白面,这是一个不健康的饮食传统,应该尽快过渡到少吃主食,而且主食应该多吃全谷物,

 

第四,腌制食品吃得太多。早餐吃咸菜、榨菜、泡菜、鱼干,午餐、晚餐吃腊肉、火腿、香肠、咸鱼。这些都被认为是美味,却都有一大堆致癌物在里头。

 

也有吃得少的,比如蛋白质类食品。中国人吃蛋白质类的肉很单调,基本上就是吃猪肉,鸡肉都吃得少,更不要说鱼肉等海产品了。沿海地区还好,会吃很多海鱼,但内陆地区就不行。以前内陆地区是没有吃海产品的条件,现在是有条件没习惯,还认为运到内陆的海产品是冷冻的,不好,所以不吃。但是,我们吃蛋白质食品也应该多样化,吃海鱼比较健康。

 

还有一个东西中国人吃得也比较少:水果。一个人一天应该至少吃两份水果,一份水果大致相当于一根香蕉或一个大橙子的量。很多中国人不习惯每天都吃水果,以前是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也没有习惯,更不要说吃两份水果。曾经有调查发现,中国人吃水果的量普遍偏少,这是导致中国人过早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人还有一些很不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喜欢吃野菜,像蕨菜、蕨根、鱼腥草。还有人喜欢在菜里加入中药,号称是“药膳”。不管是野菜还是中药,里面往往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蕨菜,就含有致癌物。中药更不用说了,里面也是一大堆致癌物。

 

还有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到外面聚餐,大家还是习惯用筷子夹菜,互相交流唾液,这是很不卫生的。这个问题本来使用公筷或者公勺就可以解决,但很多人还是不习惯讲究饮食卫生。

 

要说中餐好不好吃,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没有必要去争。但要说一个饮食是不是健康、卫生,就有比较客观的标准。对于不健康的饮食、不卫生的饮食习惯,还是应该尽量避免。

 

2024.02.27录制

2024.04.30整理

 



从崔永元受罗永浩的骗谈酵素产品之骗人

1 08 2024年

崔永元和罗永浩掐起来了。崔永元说,出于对金星、罗永浩的信任,买了他们代言的减肥产品“多燕瘦蓝莓活酵素果冻”,买来后才发现是骗子产品。金星没有对此作出回应,罗永浩则为自己辩解说,他在带货直播间推荐过这种产品,但并没有代言;只是讲解了这种产品有哪些成分,并没有说它具有减肥的功效。

 

既然罗永浩承认自己带货过这种产品,那么带货和代言都是推销产品,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这个产品名称叫“多燕瘦”,有一个“瘦”字在里头,本身就是以减肥为卖点的。“多燕”又是谁呢?是韩国“健身明星”郑多燕,专门代言各种各样的减肥产品。这种产品的介绍也说吃了可以轻体,那不就是减肥吗?人们买这种产品就是为了减肥,不管罗永浩推荐时有没有说能不能减肥,推荐它就是在推荐一种减肥产品。

 

网上有传言说,这种产品吃了之所以能够减肥,是因为里面含有泻药。罗永浩在声明里还为此进行了辩解,说在代言之前找有关机构做过检测,不含有泻药成分。这种产品是不是含有泻药成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郑多燕代言的别的减肥产品曾经在2019年被台湾检测出含有西药的泻药成分,台湾药监因此就把她代言的减肥产品禁了。同一个“健身明星”代言的减肥产品,既然以前代言的减肥产品含有泻药成分,那么现在代言的减肥产品也很有可能同样含有泻药成分,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罗永浩的这番狡辩很弱智,但还是有很多人会信他,因为罗永浩有很多粉丝。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智商不满80的人在骗那些智商不满70的人。这种人在中国很多,这就是骗子在中国这么有市场的原因。

 

金星、罗永浩代言的产品不只一种,特别是罗永浩代言的产品很多,为什么崔永元会去买这一种呢?崔永元没有说。不过崔永元自己也在推销产品,他号称揭露骗子产品的视频就发在他推销产品的微博号上,叫“崔永元真选”。崔永元代言推销过很多产品,都号称“真”:“崔永元真面”“真菜”“真牛”“真鱼”“真茶”等等。这些产品我以前一再揭露过,都是一些卖高价的骗人的产品。所以,崔永元和罗永浩其实属于同一种人,是同行,都在推销骗人的产品。同行是冤家,因此有竞争关系。那么崔永元买这种产品来揭露,很可能就是为了打击同行。因为崔永元推销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没有火起来,他竞争不过罗永浩,感到眼红,要揭露一个他代言的骗子产品去打击他。同时也炒作一下,让自己网店能火起来,可以继续摆他的谱,表演民族英雄为中国消费者维权。

 

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崔永元的确出于减肥的目的去买了这种产品,买回来以后发现受骗上当了。他没有说为什么会觉得受骗上当,但减肥产品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不会吃了以后体重马上就降下去,所以他那么快就发现是骗人的产品,有可能是吃了之后拉肚子,于是怀疑里面加了泻药。

 

如果崔永元真的是为了减肥,他为什么要相信金星、罗永浩推荐的减肥产品呢?崔永元说,因为信任他们。他认为金星、罗永浩都是实在人,不会骗人。金星我不了解,说罗永浩是个实在人,就非常可笑了。罗永浩我太了解了,就是一个骗子,以前干一行骗一行,都被我揭露过。以前做英语培训骗人,被我揭露过;后来做手机骗人,被我揭露过;再后来又推销电子烟、检测基因算命骗人,也被我揭露过;最后去搞什么带货,带的那些东西很多都是骗人的产品,我也揭露过。罗永浩是一个职业骗子,崔永元竟然说他是一个实在人,这不非常可笑吗?被一个职业骗子给骗了,完全就是活该。

 

退一步说,即使是一个实在人,也不等于他推荐的产品就不骗人,因为他自己也不了解,完全有可能自欺欺人。金星、罗永浩推荐减肥产品,为什么要信他们呢?他们又不是减肥产品的专家。金星是一个舞蹈演员,她的本行跟减肥产品和医学没有任何关系。罗永浩则什么都不是,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更不是什么专家,更别说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专家。为什么要相信他们推荐的生物医学方面的产品呢?在中国,即使是专家也不靠谱,也不能轻信,更不要说外行推荐的产品。

 

韩国“健身专家”郑多燕代言的产品同样不能相信。郑多燕本来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因为结婚生小孩发胖了,在医生指导下成功地瘦了下来,就因此变成了健身专家。她能够减肥跟这个产品没有关系,她是减肥成功之后再来推荐、代言这类产品的。所以本来就不该相信这些人代言、带货的减肥产品,不该相信这些外行的胡说八道。

 

崔永元自己是不信专家的。比如在转基因领域,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外行,却认为自己比研究生物医学的人都更懂转基因。他本身就不信专家,相信外行比专家更懂行。更可笑的是,崔永元还忠告金星和罗永浩,说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去碰。他认为金星、罗永浩不是有意骗人,而是因为不熟悉这个领域,本身也受了骗。崔永元还好意思忠告别人不熟悉的领域不要碰,他觉得自己对转基因非常熟悉吗?

 

现在中国市场上类似“多燕瘦”的酵素产品非常多。酵素产品是什么玩意儿?号称是把蔬菜、水果放在一起进行发酵得到的产品,就把它叫做酵素产品。这种玩意儿最早是在日本出现的,后来传到台湾,在台湾火起来了,被当作一种保健食品。然后又被一帮台湾的骗子推销到了中国大陆,现在在大陆也卖得非常火。

 

酵素本来是生物学以前对酶的称呼,是从英语ferment翻译过来的。ferment在英语里本来指的就是酶,是enzyme以前的说法,中国以前也跟着把酶叫做酵素。但现在都说酶,英语也都叫enzyme。然而中国现在说的“酵素”指的不是酶,而是把发酵的产物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叫做“酵素”,英语没有这种说法。所以,中国“生物发酵业专家”制定了一个标准,不能再把“酵素”翻译成ferment,要用拼音来翻译。这意味着英语里就没有和中国说的、现在市场上卖的“酵素”对应的说法。英语世界没有这种产品,这是中国特色的产品。酵素产品号称是保健品,一个保健产品如果真的有效,早就推行得满世界都是了,不会只在中国才卖得这么好。在英语世界连对应的说法都没有,还要用拼音来翻译,就意味着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也就意味着它很可能是骗人的。

 

它究竟是不是骗人的呢?中国研究“酵素”的食品行业专家号称做了很多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来证明酵素不是骗人的,吃了以后的确能起到保健作用。这些论文可能都是那些卖“酵素”和保健品的公司资助的。既然发了论文证明“酵素”的确能起到保健作用,里面究竟有啥东西呢?我看了一下他们发的这些论文,说“酵素”有效是因为里面含有多种植物活性酶,SOD(超氧化物岐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等。即使里面真的含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活性酶,那跟起到保健作用有啥关系?我们身体没法利用植物里的各种酶。退一步说,即使里面有什么植物的酶能在人体内起到什么作用,而酶是蛋白质,吃下去后会在消化道里消化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所以,吃植物酶是没用的。

 

那些论文还说,“酵素”会有保健作用,还因为经过发酵之后,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真菌之类的微生物。即使里面含有什么有益的微生物,吃下去后也基本上全都被我们的消化系统杀死了,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从原理上就可以知道,这玩意儿是骗人的。

 

有一些发酵的产物的确对人体有保健作用,最明显的就是酸奶,那是对我们人体有益、能起到保健作用的。但是,这种发酵产品是在很严格的发酵条件控制下进行的。比如酸奶,它的成分很单一,就是牛奶用乳酸杆菌发酵,我们清楚地知道里面有什么成分对人体有益。但“酵素”是把一大堆蔬菜、水果都放在一起发酵,成分很复杂,发酵的条件也没有什么控制。“多燕瘦”号称用了30多种蔬菜、水果发酵,以为越多越好,其实是不对的。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食物放在一起发酵,实际上就是在那里腐烂,跟泔水一样。这种一大堆东西放在一起,经过没有控制的发酵过程,就意味着里面什么微生物都有。发酵的结果,里面可能有一些有益成分,但更可能含有有害成分,比如各种各样的霉菌在发酵中生长、腐烂,就极可能含有霉菌毒素。

 

所以,像“酵素”这种东西,不仅是骗人的,而且是害人的。不管谁推荐、谁代言、谁带货,专家也好、非专家也好,实在人也好、骗子也好,都是骗子产品、害人产品,大家都不要去买、去吃。

 

2024.05.05录制

 

2024.06.0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