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抄袭者蒋方舟

30 09 2012年

蒋方舟最早被发现抄袭,在其去台湾旅游后写的《想象的祖国》一文,该文的开头:

“1947年,一个叫郑定邦的建筑师奉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把一张中国地图贴在台北街道图上,中轴线对准中山南北路,然后把中国地图的地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所以熟悉中国地图的人很难在台北迷路,因为一抬头就是‘温州路’、‘西藏路’、‘武昌路’。”

抄自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第三部 在一张地图上,和你一起长大”:

“一九四七年,是一个上海来的建筑师,叫郑定邦,奉命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张中国地图来,浮贴在台北街道图上,然后趴在上面把中国地图上的地名依照东西南北的方位一条一条画在台北街道上。”

她抄得还很不认真,龙应台后面说了1947年台北街道以大陆地名命名不可能是为了反攻大陆,她给抄成了是为了反攻大陆——这也太没有历史常识了,1947年是没有“反攻大陆”一说的。

这不只是抄资料,更重要的是抄文字表述。看过龙应台的书,知道台北街道命名情况,写进自己文章中,当然可以,前提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蒋方舟则是照着龙应台的书抄,所以才会出现雷同的文字表述。

这只是抄一段知识介绍,也许还算不上严重。但蒋方舟的抄袭并不限于此。即使是情景描写,她也抄。请看蒋方舟近日发表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的《我们的谎言是纯净的,不掺和一丝真相》(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9803f0102eev4.html )。这是一篇介绍苏联作者尤里·德鲁日尼科夫的读书笔记,整篇文章由各种直接或间接引语堆砌而成(连标题也是引自德鲁日尼科夫小说《针尖上的天使》里的话),唯一看上去有点独创的是文章开头的一段情景描写: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居住在世界上最不公平的谎言国度里,每天早上穿越过静卧的河流和贴满领袖肖像的墙,上学去。他坐在教室,打开课本,抬起头,定下心准备聆听一番胡言乱语。”

然而这段描写,实际上是抄自俄裔美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一文的最后部分(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2026&PostID=17784537 ):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一个最不公正的国家里。其统治者,从人类的各种观念来看都可以被称为堕落者。但是从没有人这样称呼过。
还有一座城市。这是地球上最漂亮的城市。一条无尽的铅灰的河流覆盖着这个城市,如同那无尽的铅灰的天空覆盖着这河流。河的两岸,耸立着许多带有精雕细琢之立面的雄伟宫殿,如果这男孩站在右岸,那么左岸看上去就像那被称之为文明的巨形软体动物的标记。那文明已停止存在。
每天清晨,当天空还挂满星星,这个男孩就该起床了,喝下一杯茶、吃下一个鸡蛋后,伴着广播里传出的关于新的炼钢记录的通报,跟随着士兵们为领袖(这领袖的画像就挂在男孩那还留有体温的床铺上方的墙上)所合唱的颂歌,这男孩沿着白雪覆盖的花岗岩河岸向学校走去。
宽宽的河流静卧着,白茫茫的,覆着冰衣,像是大陆向静谧伸出的舌头,一座巨大的桥在深蓝的天幕中形成一道弯弓,像一幅钢铁的腭。如果那男孩有两分钟多余的时间,他会走上冰面,向河中心走上二三十步。在这段时间里他会想象,鱼儿在这厚厚的冰层下正在做什么。然后他会停下来,转个180度的弯,回身跑去,脚步不停地一直跑到学校的门口。他会冲进楼厅,将他的帽子和大衣挂在挂钩上,然后飞跑着上楼,冲进他的教室。
这是一个很大的教室,有三排课桌,领袖的画像在教师座椅后面的墙壁上,还有一张由两个半球构成的地图,其中只有一个半球是合法的,小男孩坐在他的座位上,打开他的书包,将他的钢笔和笔记本摆在课桌上,抬起头,静下心来准备听那胡言乱语了。”(刘文飞 译)

蒋方舟几乎照抄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中间一句则是对原文的缩写。《小于一》是布罗茨基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与德鲁日尼科夫毫无关系,所以蒋方舟在这里并不是在改写有关德鲁日尼科夫的资料,而是抄袭布罗茨基的回忆,把它当作德鲁日尼科夫的经历。

写篇散文、随笔都要抄书,说明此人既无文学天赋也无文字洁癖。散文、随笔是最个性化的,有文字洁癖的人会尽量避免和别人撞车,更不要说去抄算不上妙句的表述。也正因为此人是被包装成“天才”的庸才,在她妈没法再替她操刀后,就只好靠抄袭混日子。在被人揭露抄袭后,依旧恶习不改,可见其胆大妄为。纽约时报中文网会请一个习惯性抄袭者当专栏作家,难怪有人感叹纽约时报中文网和纽约时报的差距,是红烧狮子头和狮子的差距。

2012.9.29.

和讯博客首发



搞笑背后的科学素养

28 09 2012年

方舟子:搞笑背后的科学素养

2012年09月27日03:29来源:北京晨报

近日,新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如期上演。本届搞笑诺贝尔奖共颁发给了来自10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并按照惯例邀请了包括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在内的5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给他们颁奖。

搞笑诺贝尔奖诞生于1991年,至今已经是第22届,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搞笑模仿,主要奖励那些“不同寻常”或者“细碎”的科研成果和“乍看起来 让人发笑但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而且,每一届的颁奖也都会邀请那些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作为颁奖嘉宾,因此它总会获得足够的关注。

另外,该奖项选择的获奖研究也通常都非常好玩,比如这一届中的“人在左倾时看埃菲尔铁塔会更小、马尾辫为什么只能左右摇摆而不能上下晃动、端咖 啡走路如何不洒出来”等获奖研究,让人们感到原来科学也可以很好玩、很生活,它并不总是严肃刻板正襟危坐,也并非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很多科学领域中最 新的研究和发现,其实就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实际上,搞笑诺贝尔奖并非仅仅是为了搞笑,它的许多发现和成果,虽然看起来会很好玩,但往往也会引起人们的深思。

对此,科普作家方舟子说:“做研究的人未必是为了搞笑而去做,它或许不如那些正儿八经的、大的科学课题重要,但它却能给更多人以启发。”

琐碎得有趣

北京晨报:搞笑诺贝尔奖总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据您所了解的这个奖是怎么样的呢?

方舟子:在最开始,这个奖的搞笑成分确实很重,甚至经常会讽刺那些伪科学的研究,比如有一次得奖的一本叫做《众神之车》的书,内容是关于各种外 星人的发现和研究,其实就是在讽刺这本书。但是到后来,这个奖开始更多地颁给那些严肃的能够成立的科学研究,只不过是这些研究的内容会让人觉得有趣、好 玩、甚至匪夷所思而已。所以得奖的人也不会因此恼怒,大多数人都会去领奖。中国有一年也曾经得过一次这个奖。

北京晨报:这个奖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获奖呢?

方舟子:其实做研究的人未必是以搞笑为动机,现在得奖的很多研究原本都是很严肃的,只是研究的方向比较好玩而已。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各种研究杂志上,从而被评奖人挖掘出来,它们原本可能很不起眼,影响的范围也不大,普通人通常是在颁奖以后才知道这些研究。

搞笑诺贝尔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和媒体所重视,其原因并非它的娱乐性,而是它将娱乐和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知道,科学并非只是关在研究所里的东西,也并非少数人的领域,它可能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也是它所引发的思考之一。

相对于那些高深的理论,尖端的研究,以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是改变生产方式为目的的科学成果,搞笑诺贝尔则表现出科学的另外一个支流,让人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很多人之所以把科学想象得高深、遥远,甚至很多科学研究者本身都是如此,其实是缺少科学的传统、素养和头脑所致,所以才难以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科学道理。其实科学并不高远,它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科学不能没有调料

北京晨报:搞笑诺贝尔奖评选活动所奖励的成果,很多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又很好玩。对此,您怎么看这种现象的?

方舟子:如果从影响力说,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更多是让人笑一笑,觉得好玩,也会让人们因此而深思。很多时候,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不是享受科学研究的成果,而是给我们一种启发。许多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都有它的科学原理,研究这些东西会非常琐碎,比如有一个得奖的研究是“吐司掉地 时,总是涂酱的一面朝地”,这本是一句谚语,但是有人通过研究发现,涂酱一面掉地的概率确实比较大。再比如另外一个得奖的研究“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 荡”,对于人类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有借鉴价值的研究。

北京晨报:这是否意味着科学和普通人的生活其实非常近呢?

方舟子:其实主流的科学研究,普通人还是比较陌生的,这和科学研究专业化程度加深等有关,比如诺贝尔奖,所涉及的研究仍旧是比较高深的,或者是 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的成果,这样主流发展方向各国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另一面,科学不能只有主流而没有支流,不能因为对大的问题的研究,就排斥那些 和生活结合很紧密的、又好玩又琐碎的研究,这是不对的。比如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它就好像是调料,虽然可能不是主料,但无疑是不能缺少的。

科学的动力是好奇

北京晨报:这些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什么他们能够发现这么多其他人难以发觉的科学成果呢?

方舟子: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改变生活、改变生产方式等,它最初反映的是人的好奇心,这非常重要,国外许多科研人员从事这个工作,正 是因为觉得它很好玩,是出于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想弄明白背后真正的原理。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正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觉得某件事情中间会有科学道理,他就会去想、去研究、去想方设法搞明白,尽管这个研究未必实用,未必会带来经济利益,甚至也未必重要,但它体现的是人最基本的求知欲望,满足好奇的欲望。

北京晨报:我们似乎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甚至会为这些新奇、搞笑的研究而震惊,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呢?

方舟子:首先,我们的科研目前还处于模仿阶段,人家做什么我们也跟着做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原创性。其二,我们的科研很多时候注重于功利的效果,只做那些有价值的研究,没有价值的则不愿关注,因此观念也很难拓宽,更加难以发现隐藏在平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科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北京晨报:我们很多人通常会觉得科学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数人的专利,和普通人毫无关系,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印象呢?

方舟子:其实不仅是常人,包括我们的许多科研人员也有这样的观念。怎么样很细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原理?一般人不会想这个,科研人员也不会, 不少科研人员,其实是把科研当做一种赚钱谋生的职业,和生活毫无关系,这反映的,是科学传统、科学素养的不足,很难以科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因此,会觉得 只有在研究所里的那些正儿八经的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对生活中的科学少有发现。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这样呢?

方舟子:一个是因为我们缺少科学的传统。即便是引入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已经很多年,但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仍旧在影响着人们。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教育也存在问题,即便是数理化这些科学知识的教育,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局限于课本之中。把书本和生活分得很开,很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他们很少会用科学的目光去观察世界。

北京晨报:难道我们的科研人员也缺乏科学的素养和头脑吗?

方舟子:科研人员也有同样的问题,一个是因为教育,另外一个也和目前我们整体的科研体制有关。
在我们的科研领域中,并不鼓励类似搞笑诺贝尔这样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方向是实用的、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课题。而且,很多研究的项目都是科研机构官方所划定的,因此也决定了科研经费的走向,甚至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没有经费的研究是不会去做的。
实际上在国外,这种搞笑项目的研究也同样难以获得经费,但他们依然会去做,而且其实也并不花费多少经费。这其实反映的正是我们当前科研的功利化倾向。

把科学家变成常人

北京晨报: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反映了什么?

方舟子:它除了让人们笑一笑,觉得好玩之余还能带来一点儿思考之外,同时也是科学观念,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北京晨报:那怎样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呢?

方舟子:科学素养要从小培养,在教育之初就要开始。有人说每一个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正的科学家,总是保持着这种童真和好奇,因此他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并不是在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恰恰相反是在磨灭和打压,如果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再也没有了,对所有的未知都习以为常了,那怎么可能去主动寻找答案呢?

此外,当前的科研领域也应该有所改变,虽然主流仍旧是研究那些重要的、有用的课题,但是对于主流之外的支流,也不应该排斥和轻视。其实所谓搞笑 诺贝尔奖,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并不是说有人专门去研究这些东西,而是当人们具备了良好的科学素养、习惯于用科学的头脑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时候, 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发现。

2012年搞笑诺贝尔奖榜单

心理学奖:身体靠左侧倾看埃菲尔铁塔更小
和平奖:把老旧弹药变成钻石
物理学奖:马尾辫为什么左右晃?
流体力学奖:端咖啡走路如何不洒?
解剖学奖:黑猩猩看屁股识同伴
医学奖:防止做肠镜时被“爆肠”
声学奖:一把令你瞬间沉默的枪
神经科学奖:死三文鱼身上找到脑信号
化学奖:瑞典居民毛发会变绿?
文学奖:一份美国政府报告



韩寒的绯闻与谎言

27 09 2012年

最近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韩寒闹“绯闻”,据说已经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云云。虽然有的报道会把我对韩寒代笔的质疑也扯上,我却毫无兴趣。其实闹绯闻炒作自己,没绯闻也要找娱记来编,是娱乐圈的套路了,韩寒现在沿着我指点的道路一头钻进娱乐圈,也该拿绯闻开路的。

这种热闹南方报系是不会错过的。果然《南方娱乐周刊》又以韩寒绯闻为由头,让韩寒再当一次封面人物,让他对绯闻做出回应:

“我很信任和我交往的任何人,无论是我的前女友、女友、太太,都是特别好的姑娘。”

“我和我太太的感情非常坚固,但也许和其他姑娘也早已如同亲人。我甚至希望她们之间能够友好互助和平共处,就是这样。其他人会爱上我,我也许也会中意其他人,但没有人能改变我和我太太的感情。”

把“前女友、女友、太太”都当成亲人,希望她们能够友好互助和平共处一家亲,这种论调比绯闻更惊世骇俗。虽然有挺韩公知、笔杆出来为其背书,例如周克成声称“韩寒其实是一夫一妻制的受害者。”“我们可以问女孩子们一个问题:假如有两个选择,一是成为韩寒的小妾,二是成为普通男人的妻子,你会选哪个?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也是有很多女孩子会选择第一个。”但这种明目张胆地颂扬妻妾成群的生活的论调毕竟与文明社会不符,尤其易让女性反感,连百度韩寒吧的吧主都宣布倒戈了。眼看炒作炒糊了,掉粉掉得厉害,韩团队赶快出来止损,以韩寒的名义发了个声明,“由于我自己表述不清,一些地方容易被误解。”

表述固然和韩寒的所有当面访谈一样的不清,但是意思有没有被误解呢?事实上,此前韩寒在接受当面、书面和视频采访时,都多次表示过类似的要过“妻妾成群”的生活的愿望。

2011年3月他接受《南方娱乐周刊》访问时说(《新手爸爸发表爱的宣言》):

“世界上没有小三,这个说辞是源于局外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仇恨。无论我们把所谓的第三者描述得多么难听,都不能抹灭爱。当然,你可以说责任是比爱更重要的东西,但并不是在一起就是责任,或者死死地必须和一个人在一起就是责任,否则就是不负责任,我觉得这是对感情的错误粗暴概括。我觉得很多人的感情都是从第三者开始的,尤其是眼界高的人,你能看上的男人或者女人,他(她)没有什么理由和概率是单身的,要么你战胜,要么你共享。我也不觉得共享有什么败坏道德的,婚姻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在获得了前配偶的理解和许可的情况下,你应当是可以叠加重复婚姻的,男女都应当是这样。你也许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亵渎,我倒是觉得你也许不懂爱情,你不知道爱情的整个生命历程。我认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世上唯有爱情,唯有想在一起的两个人,两个想在一起的人,便是最大,便是最正,他人皆是第三者。”

这次《南方娱乐周刊》还特意问了下:“你之前接受我们的采访的时候认为爱情里没有‘小三’,这事以后你的爱情观有变化么?”他确认说:“没有变化,你不妨把我以前的答案找出来。”

可见他的“共享爱情观”、“开放婚姻观”乃至“叠加重复婚姻”(不就是“重婚”吗?)是一以贯之的。

更早一点,2009年7月,韩寒到天涯社区做文字访谈,对他希望有多少妻妾表达得更具体:

“有很多的情感问题,我想做一个统一的回答。我其实中意各种各样的女人,我相信大部分男的都是如此。我曾经给我的朋友们提出著名的258理论,我说,如果要做到不为感情影响心情,不被感情所牵绊,必须要做到有两个女朋友,五个情人,八个床伴。”

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韩寒是被粉丝们视为未来“总的统”的,有“两个女朋友,五个情人,八个床伴”也算够档次,不过这可能还少说了。在韩寒看来,女孩“只要发挥的好,活儿好就可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DQzNg==.html ,10分20秒),“我自己永远有一个认识,我觉得一个女的如果答应跟一个男的吃饭单独看电影,就是答应跟这个男的上床了,这是我心中一向的一个推理。我觉得可能说未必有这么直接,但是对那个男的你就意味着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牵手就是可以做一切。”(http://tv.sohu.com/20120131/n333255891.shtml )

还有一段不知摄于何时的视频,说得更直接:“我觉得情人和老婆是可以共存的,只要处理得好一点。”(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wNDQxNDE2.html 在22分41秒左右)

难道这些都是由于“表述不清”“容易被误解”?

韩寒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的出版商路金波多次向媒体披露韩寒过着“妻妾成群”的生活,用稿费同时包了好几个女友:

这帮作家们一起玩“杀人游戏”。“杀人水平最高的还是韩寒,因为他很会撒谎。”路说,这除了跟他会编故事有关,跟他需要摆平1、2、3、4、5号不同女生也有关——总要说不同的话和理由来应对吧,不能穿帮。(2008年11月《中国企业家》的报道《路金波:作家是我的摇钱树》)

路金波还爆料,“韩寒还有很多女朋友,风格类型各种各样,数目差不多和他汽车的数量一样多,所以谈恋爱也是他很大一部分的花销。”(《潇湘晨报》2008年12月10日的报道《女友多车多钱不够花 韩寒写新书赚钱》)

路金波这样解释韩寒4年花掉1000多万的高超本领:“他买套房,给他爸妈买套房,他妈妈买张床也要17万;5、6个女友一人一张信用卡;今天买辆跑车,半个月后不喜欢了,折价卖掉……”(《智族GQ》2010年2月2日的报道《路金波:投机主义绅士》)

可见,韩寒对《南方娱乐周刊》说的“老婆女友一家亲”,称得上言行一致。他有什么样的婚姻观,过什么样的婚姻生活,我本不感兴趣。但他好不容易说了一次真话,却一看势头不对又要矢口否认,那么就有必要让大家见识一下这个“当代鲁迅”以“当代韦小宝”自居的面目,再戳穿一次谎言——连路金波都承认了韩寒很会撒谎。

2012.9.26.

和讯博客首发



达人脱口秀:方舟子聊鲁迅

27 09 2012年

腾讯微博达人脱口秀2012年9月25日20:00~21:30

周欣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林语堂女儿林太乙说鲁迅的笔是可以杀人的,老师你是否认同?

方舟子 : 笔杀不了人,杀人的是权力。鲁迅无权无势,文笔再犀利也杀不了人。

Sagittarius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先生,鲁迅在你的人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起到了什么作用?

方舟子 : 在我人生观形成的阶段,鲁迅的著作起到了人生老师的作用。我没在中国社会上混过,无多少中国社会的阅历,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很多都来自于鲁迅著作。

liusf969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 在20年代那样如火如荼的年代里,鲁迅这样的性格和作为,为什么没有加入国民党或共产党?

方舟子 : 鲁迅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又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看得透,不至于狂热地投身到政治当中去。即使在晚年被视为共产党同路人,仍然没有丧失独立、批判立场。

花甲凡童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鲁迅没活到1966年代是幸运。老舍没投湖就不是老舍。郭看风使舵。巴金善良。冯友兰委曲求全。邓拓、吴晗……………….七天七夜说不完……

方舟子 : 鲁迅的地位比这些文人高得多,他如果活到1949年后,又留在内地,其情况大概会和宋庆龄差不多,被保护起来但不让他出声。不过我估计他会逃到香港。

花甲凡童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树人、作人、建人,仨兄弟的信仰、理想、事业各有哪些特点?3人互相在事业方面有哪些联系?

方舟子 : 周作人的成就主要是翻译和写小品文,和鲁迅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虽然有人把周作人的小品文捧得高得不得了,在我看来其实文字很平庸。周建人没什么建树。

Mercedes1988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听说鲁迅与日本人关系很暧昧,当年消极抗日什么的,不知真的假的?

方舟子 : 这是有人故意造谣。鲁迅死在七七事变之前,全民抗战还未爆发,但是鲁迅晚年已有很多抗日言论。

zhubi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老师,鲁迅先生要是生在当下,今天的人会如何评价他?

方舟子 : 和当时一样,会有很多人支持他,但是会有更多的人攻击、咒骂他。

胤懿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有人说韩寒是当代鲁迅,英爱说你对韩寒也研究恨透,评论一下!

方舟子 : 把一个不学无术的冒牌货和习惯性说谎者包装成“当代鲁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笑话之一。

子航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方舟子,你认为跟鲁迅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呢?

方舟子 : 我没有鲁迅的国学功力、文学才能和思想洞察力,他是国学大师、文学大师和思想大家,我不是。

Mean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伟人鲁迅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吗?

方舟子 : 他往往把国外的情况设想得太好,比如对苏联情况的判断是错误的。

本初午子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您认为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那样的人吗?

方舟子 : 现在的中国社会和鲁迅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鲁迅的文章经常可以直接引用来评论最新发生的时事,当然还需要鲁迅那样的人,只不过那样的人不是有需要就会出现的。

江南雨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老师,怎样评价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杂文?对公知贬损和抹黑鲁迅先生作何解读?

方舟子 :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他的杂文写作无人能企及。鲁迅看透了像公知这样的人,在文章中经常讽刺这类人,所以公知必然视鲁迅为敌。另一个原因是政府至今承认鲁迅的地位,和公知是事事要和政府对着干的,政府承认的他们就必然否认。

愚人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中学课本里删掉了那么多鲁迅的作品,你有什么看法?

方舟子 : 当局者发现鲁迅文章可以直接被拿来批判现实,怕学生学坏了。

乔大年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同为语言大师,鲁迅与钱钟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啊?

方舟子 : 一个是宗师,一个是学究。

止痛片D卡普钦司基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为什么现在的公知都在黑鲁迅,难道因为鲁迅是民国时代的公知杀手?

方舟子 : 没错,他是公知杀手,当时的公知都恨他恨得要命。

吴钩霜雪明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看到很多人说你为什么不打贪官,我就想起了鲁迅说的“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骂杀人不眨眼的军阀呢?斯亦卑怯也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方舟子 : 这句话我以前也引用过。不过我其实也揭露过不少高官的,媒体不报道,一般人没法知道而已。

一秒都不歇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您认为鲁迅追求平等多一些还是追求自由多一些?

方舟子 : 鲁迅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不像胡适还会去跟当局合作,当官,甚至想当总统。

子诚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您认为韩寒和鲁迅相离多远呢?

方舟子 : 代表着人性的两极。

姜丝可乐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世人称颂,鲁迅先生的本意到底是做谁的“孺子牛”呢?

方舟子 : 本意是做周海婴的牛。

人在天涯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老师,你对某人要操翻鲁迅怎么看?

方舟子 : 这种小丑不稀罕,鲁迅在活着和死后都有许多人声称要打倒他。

嵩下鲁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再问一次:首先赞叹一句:鲁迅和方老师很像啊!其次问一个问题,孔庆东教授说鲁迅很多言论都很极端,他举了个马拉车的例子,说社会被坏马拉偏了方向,要是好马往正确的方向拉,车还是会有些偏,所以好马也要朝一个极端的方向拉。鲁迅真的很极端么,我读先生的书很久,并不觉得啊?

方舟子 : 他不极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会觉得特立独行的思想先驱者极端。

迷途小书童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科普下鲁迅与周作人的矛盾?对于那些鲁迅不小心看到日本妞洗澡的野史怎么看?

方舟子 : 兄弟分家,多因财产。偷看洗澡什么的,不过是想多分财产的人捏造出来当借口的。

热情的水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请问方老师,台湾的李敖批评过鲁迅很多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方舟子 : 李敖自视太高,自以为白话文写作第一人,自然要攻击公认的白话文写作第一人鲁迅。

刘海楠 : #提问方舟子聊鲁迅#为什么鲁迅觉得文字比医术更能解救中国,他的文字是否解救中国?旧社会读书的人是少部分,相当少,他能影响的范围也相对狭小.就是到现在我们的官僚,封建主义,依然存在

方舟子 : 但是文字是可以传之久远的。他的文字现在还在产生影响,以后也还会。火种不灭,这就够了。



一嘴巴细菌

25 09 2012年

偶然看到国内一家牙膏厂推销“中药抗菌牙膏”的广告,说是能“有效去除99%的口腔有害菌”,还有其“抗菌养护牙刷”的广告,声称“行业首创抗菌刷毛,能抑制99%常见细菌”。听那意思,如果二者结合使用,口腔、牙齿里的有害菌、常见细菌都要被赶尽杀绝了。这很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一般人总认为,我们一天刷两、三次牙,除了清洁牙齿、去除异味,不就是要消灭口腔、牙齿上的细菌吗?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口腔里的细菌有多少种?说出来吓你一跳,通过基因测序可以估计出,一个健康人口腔内的细菌多达25000种。这些细菌分布在唾液、口腔黏膜、舌头、牙齿等地方,这些地方的细菌种类也不太一样。比如牙齿,它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表面是光滑的,只有一小部分口腔细菌能够长在那里,即便如此,牙齿表面上也能检测出多达一千种的细菌。不过不用担心,这么多种细菌大多数对人是无害甚至友好的,有害的只有少数几种。比如导致龋齿的有害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乳杆菌,导致牙龈炎的主要是普氏中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有害菌的数量本来就只占极少数,几乎没有,无需靠“特效”牙膏、牙刷来抑制。

口腔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细菌,有害菌又是怎么变得有害了呢?口腔是个绝佳的细菌培养器。它是人体的主要开口,外界的细菌通过空气、灰尘、食物进来,并在那里存活下来。空气能为喜氧细菌提供氧气,不过有的细菌是厌氧的,没有关系,这些细菌也能找到地方躲起来,不暴露在空气中。唾液不断地滋润着口腔,让它的温度保持在35~36摄氏度,pH值保持在6.75~7.25,对许多种细菌来说,这是最佳的生长温度和酸碱度。唾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菌的养料,当然食物残渣也是它们的养料。食物残渣中对牙齿影响最大的是里面的糖,它们被细菌分解,变成了乳酸等酸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5.5),牙齿会“脱矿”——牙釉质表面的钙磷脱落。不过,唾液会把酸给中和了,唾液里的钙磷沉积回到牙面上。在正常情况下,牙齿的脱矿与再矿化处于平衡之中。氟离子能够增强牙齿的再矿化,这就是为什么牙膏都要加氟,自来水也往往加氟。

细菌要在牙齿上繁殖,首先得能附着到牙齿表面上去,这也要靠唾液的帮助。新长出或刚清洁过的牙齿表面上还没有细菌,这时唾液流过,在牙齿表面上留下了一层糖蛋白组成的膜,这样细菌就可以黏附上去了。细菌是可以相互黏附的,即使不同种类的细菌也可以黏在一起。这样一层层的细菌黏在牙齿表面上,形成了一块块浅黄色的生物膜,也就是牙斑。牙斑的第一个害处是破坏了牙齿的脱矿与再矿化的平衡,因为唾液渗透不进去,没法去中和牙斑下面的酸性物质。多数细菌怕酸,但是变形链球菌、乳杆菌不怕,它们在pH值4.5时仍然能生长、繁殖,让牙斑的小环境越来越酸,牙表脱矿就越来越厉害,出现了龋齿,就不能再恢复了。

牙斑的第二个害处是会导致牙周病。长在齿龈缝的牙斑刺激着牙龈,让它出现炎症反应,加剧龈沟液的分泌。龈沟液主要成分来自血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对某些细菌来说,是上等养料,它们能把蛋白质给消化掉。蛋白质被降解的结果和糖降解的结果相反,让周围环境变碱性,由唾液维持的酸碱平衡往另一个方向被打破,pH值能超过7.5。口腔中多数细菌没法在碱性环境中生存,普氏中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嗜碱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导致牙龈炎,有人就会觉得自己“上火”了。

牙齿和皮肤、粘膜等地方不一样,它的表层不会自己脱落,所以上面的菌斑不会自己掉下来,要施以外力。刷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清除牙斑。只有能把牙斑刷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牙膏、牙刷,都能有效去除有害菌。但是牙齿有些地方是牙刷刷不到的,那就是牙齿之间的牙缝,那些地方的牙斑要靠牙线清除。如果牙斑不即时清除,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质会在牙斑上面沉积,逐渐让牙斑矿化,形成了牙石。牙石一旦形成,就没法通过刷牙、用牙线去除了,而必须用专业的设备洗牙去除。国人一般并无定期洗牙的习惯,甚至认为洗牙会把牙齿洗坏,不敢去洗,口腔卫生就难以保持,也就难怪国人动不动就“上火”。

2012.9.19

(《新华每日电讯》2012.9.21)



关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清涞抄袭的说明

25 09 2012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科研部主任田清涞《长寿之门——需限制热量,增强营养》一文(登于《健康指南》2009年10月,http://www.vloho.com/Article/P6110052204.html )主要参考我写于2002年的《吃得少活得老》(登于《环球》半月刊2002年第21期,后收入《长生的幻灭》《科学成就健康》http://tech.sina.com.cn/oi/2003-07-24/1407213150.shtml ),其中“四、长寿与抗衰老事例”一段全文照抄,只是自作聪明地把“2~40倍”错误地改成“2~4倍”。

最近关于限制热量与衰老的关系的研究有新进展,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我因此又写了一篇《吃得少活得老?》登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其中部分段落改自旧文,包括被田清涞抄袭的那段。有方黑据此反过来指责我抄袭田清涞,亦明、韩寒之父韩仁均、孙海峰、不加V(木子美)、易天等资深方黑更是跳得厉害。我的科普文章多次被人抄袭,像这样只是抄袭一两段的,我本懒得计较,但方黑们既然借此大做文章倒打一耙,我还是说明一下。

2012.9.25



韩寒是“作者”、“作家”还是“作假”?

21 09 2012年

  “作家”一词现在是被大大滥用了,到了是人都可以被称或自称“美女作家”、“网络作家”的地步。不过作家也的确算不上一个高不可攀的身份,按《现代汉语辞典》的定义,作家是指“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那么怎么算是“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呢?按百度百科上不知从哪抄来的说法:“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正规出版社的出版,并在市场上畅销,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这个说法是符合作家的现在用法的。根据这个定义,撇开是否有代笔不说,韩寒是肯定能被称为作家的,其粉丝还要吹捧其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呢。

  但是奇怪的是,在被质疑代笔之前,韩寒反复地声明自己暂时还没有资格叫“作家”,只愿意称自己为“作者”。2007年1月18日,他接受《青年周末》专访时说:

  “事实上,从 1999年到2007年,你们搜索我所有的新闻,在所有的采访里,我都从来没有管自己叫过‘作家’。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自己暂时还没资格。我都管自己叫‘作者’。”

  同年6月18日,他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把话说得更绝,甚至悬赏一万元:

  “就是很多人他们骂我的时候,他们会说,像这个人自称自己是个作家什么的,但其实……我就是这点是有原则的,我从17岁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从任何一个媒体或者任何一次采访我说过我是一个作家,我说我的时候我都是用‘作者’两个字,或者说写东西的人来代替的,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这是我肯定是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是自己意淫出来一个话,然后自己去骂自己意淫出来的那句话,然后自己就很开心。其实不是这样的。”(http://v.ifeng.com/e/200706/4ab8c156-ba0b-4ead-9923-be2d28b362a9.shtml)

  一直到2010年7月22日,他参加香港书展,难得地与读者交流时仍说:“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只自称为作者。”(《南方日报》2010年7月24日,有视频可证)

  韩寒把“作者”视为比“作家”低一级的身份,倒是反映了一个语文差生的水平。“作者”指的是某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者,强调的是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并不用来泛指一个人的职业。当然,韩寒或韩粉可以争论说,他愿意独创一个词的新用法,你管得着吗?那就不去管他,我们只来看看,从17岁(1999年)起,到2010年7月22日最后一次公开声明“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为止,他是不是在任何一个媒体或任何一次采访都没说过自己是一个作家?

  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那之前,韩寒多次自称是作家:

  例证一:2005年11月24日《华夏时报》的专访(记者杨雅莲报道):

  “华夏时报:你的意思是你是帅哥?
  韩寒:我说说自己帅又怎么了,我不说自己是美男作家,中国就没有人敢说了!
  ……
  韩寒:我喜欢林语堂,他们那时候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对文字也相当讲究,目前来说,我觉得我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
  华夏时报:你是中国作家中文字最讲究的?
  韩寒:对,最讲究的,有智慧在里面。 ”

  例证二:2008年7月17日署名韩寒的博客文章《我要求砸锅卖铁赞助奥运会》:

  “如果我这次卖版权卖车卖房卖身成为了奥运会的小赞助商,然后国家终于发现,原来一个写书的人也是有知识版权的,于是帮我强力打击盗版,这样,在中国我就成了唯一一个拥有了知识版权的作家了。”

  例证三:2009年7月8日韩寒天涯网友交流会实录:

  “事实上,在这个国家里,我一直认为我是赛车手里最好的赛车手,作家里最好的作家。可能现在还要加之一,但我希望我可以把这之一都去掉。”

  例证四:2009年11月2日《南都周刊》第364期的采访:

  “我是全国作家、赛车两大领域中最顶尖几个人之一。”

  例证五:2009年12月25日《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你平时的交际圈子是怎样的?你觉得和同时代作家、歌手或者车手的接触,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

  韩寒:我朋友中车手比较多,作家很少。聊写作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而一个好的作家是不可能很容易被影响的。

  经济观察报:谁在文字上是你的前辈——你学到东西最多的哪些人?

  韩寒:很多,每一个成功作家都是在模仿很多作家的时候不小心模仿歪了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一名作家关心自己时代的政治社会问题应该到什么程度?

  韩寒: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基础职责,就像一个车手必须要会开手动档一样。”

  看吧,一面是反反复复地、极其狂妄地自吹自己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作家里最好的作家”、“最顶尖的作家”、“美男作家”、“好的作家”、“成功作家”,一面又不断地声称自己从未自称过作家,觉得自己没有资格称作家,还要悬赏一万元找他自称过作家的证据。你见过人格如此分裂的一个人吗?这种人格的分裂,是不是反映了在他的潜意识里隐隐约约觉得自己被称为作家受之有愧,因为他不过是个“写东西的人”,把别人代笔的作品照抄了而已?等到代笔门事件爆发,他的人格终于统一了,在回应代笔质疑的文章、访谈中,他几乎每次必自称自己是作家,甚至以“全现今世界”的作家代表自居。

  在代笔门事件爆发后不久,已有网民注意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人格分裂,找出他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的视频和之后一段自称作家的视频向他讨要一万元的赏金。韩寒显然注意到了,在接受《北京青年》周刊(2012年7月15日)专访时有所回应:

  “北青:你身上的标签很多,青年作家、车手、公知、意见领袖、公民、甚至公敌,自己怎么取舍和看待?
  韩寒: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我被贴出各式不同的标签,我就像个旅行箱一样,被这样贴满。这没有办法,但我也不会去拒绝这些标签,那也显得太刻意了。车手算是,至于作家,在2008年之前,我还不愿这样自称,特别是《长安乱》之前的作品,有太多模仿的痕迹,比如模仿钱钟书等等,没有自己的风格。但2008 年之后,我觉得可以称得上作家了,我的写作已经入门,自认还不错,《长安乱》之后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没有再模仿任何人。”

  让他觉得有了自己的风格因此可以自称作家的《长安乱》出版于2004年,为什么他要过了四年到2008年之后才觉得可以称得上作家呢?一种可能是他记不得《长安乱》是什么时候写的(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他甚至脱口而出说自己已忘了《长安乱》是写什么的),另一种可能是表示自从在“凤凰网非常道”悬赏之后他的观点已经变了(该专访是2007年6月做的),自那以后他自称作家的不能算数。但是第一,在2007年悬赏之前,他已自称过作家,而且自称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美男作家”(例证一);第二,在2008年之后,一直到2010年7月22日,他还在声称“自己从没有自称为作家”,虽然在2008~2009年多次自称作家、“作家里最好的作家”、“最顶尖的作家”。所以即使到了今年7月份,他仍然没有改掉张口就说假话的习惯。

  至于那一万元的赏金,大家就别想去要了。郑重其事的两千万元悬赏他都可以随后说是“玩笑”,何况区区一万元?大家只要时时记得这是一个习惯性说谎者,对他说的任何话都不必当真,就够了。

  2012.9.21.

和讯博客首发



习惯性说谎者韩寒

18 09 2012年

韩寒代笔事件,了犹未了。因近日不再见韩寒出来走两步,也未有其他新的发现,一些质疑韩寒的人借此空隙写起了对该事件的小结、盘点。点燃这一事件导火线的麦田则反思起得失,在他看来,最大的失误是我去质疑韩寒的身高远不足他所声称的1.73米,让整个事件变得娱乐化,不严肃了。

在网下我碰到一些学者,也很不理解我为何会在中间转而去质疑韩寒的身高,似乎那是娱记才会干的事。我正是有意让大家都来当一把娱记,娱乐一把。揭假的同时也不妨玩一玩,乐一乐,否则见骗子久打不倒,岂不郁闷死了?何况在质疑韩寒身高过程中,各个领域的人都大显身手,用到了照相、几何、制图、解剖学等各种知识,寓教于乐,是很好的科普。更何况我给韩寒指明的一条出路就是从此以后去当娱乐明星,娱乐化正是在助他一臂之力。

但质疑韩寒身高,也有更严肃的目的,那就是证明他在一件很容易被戳穿的事情上也要说谎,是个习惯性说谎者。和自证没有代笔不同,自证身高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韩寒却声称身高无法自证,不敢出来接受验证。并不是他对别人的质疑不在乎,事实上是相当在乎,被质疑出场活动必穿增高鞋,从此改穿凉鞋,却又被怀疑头戴增高头套,而且频频晒与友人合影的照片,由这些“无尺之人”为他作证,就是不敢在尺子边上量一量,让人越发觉得其心虚。

一个从小生活在弥天大谎之中的人,必定会逐渐习惯于在许多事情上说谎,最终会自欺欺人,连自己也分不清事实和谎言了。他已被发现在很多事情上撒谎,简直到了张口就来的地步,大幅度虚报身高只是最简单的一件。这些谎言有的与代笔有关。例如,我曾经指出,一个中学语文成绩很差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像《书店》《三重门》这种有一定的语文功底的作品的。韩寒对此表示同意,但是他说他的语文成绩其实很好,平时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这个说法不仅与他及其父亲以前的说法不符,也与我们发现的他的成绩单、他的语文老师和同学的说法不符。他在这件事情上说谎了,他的中学语文成绩的确很差,而根据他也同意的推论,《书店》《三重门》不可能是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人写的,所以是别人代笔。

韩寒对他的体育成绩,也是信口胡吹。他刚出道时在中央电视台上吹嘘自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时说:“我们区里面一百米,到一万米,我都是第一名。”(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nVahGeCHDA/ 第51分钟),需要爆发力的短跑和需要耐力的长跑样样精通。但是今年接受腾讯体育采访时,却说自己拿区里第一的是中、长跑,没有100米,也没跑过10000米:“我虽然长跑可以在区里拿第一,而且当时不光是长跑,中距离的跑步我都可以经常拿第一,400、800、1500、3000、8000,最多到8000米,没有跑过10000米,这个是区里及全校同学见证的。”(http://hanhan.qq.com/hanhan/interview/news27.htm)两个说法完全矛盾,都是他自己说的,我们该相信哪个?

多年来,韩寒新浪博客都挂着一条一连串“不”的公告,到现在还挂着,似乎显得很酷很特立独行,一些人对此赞叹有加。但实际如何呢?

“不参加各种研讨会”——今年5月,韩寒到台湾参加“共创两岸和平红利论坛”,与马英九“久仰5秒”,这算不算参加研讨会?

“不举办签售”——2010年,韩寒在香港签售: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10/07/23/010610195_05.shtml

“不给活着的人写序”——韩仁均《儿子韩寒》前面有署名韩寒的序。韩仁均应该算还活着的人吧?

“不参加颁奖典礼”——网上可找到很多张他参加赛车比赛颁奖典礼的照片。如果指的是给别人颁奖的话,那也有:2012年7月,韩寒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颁奖典礼,给评委特别推荐大奖获得者颁奖http://health.pclady.com.cn/fashion/1207/844721.html

“不写任何的约稿和专栏”——韩寒今年在《萌芽》开专栏,被指水分多: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29/3144010.shtml。他今年在天涯论坛的天涯杂谈也搞了一个“韩寒专栏”。

“不写任何软文”——韩寒的博客给乐phone、微软杀毒软件写过软文:“最后,给这么早起的读者们一个礼物,老朋友联想最新的手机——乐PHONE,反应速度很快,操作系统很好,很值的一款手机。这篇文章和下一篇文章最早留言的新浪注册用户都可以获得一台。谢谢每一个读者的支持,夏安,回见,勿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ixd0.html)“最后推荐微软的正版杀毒软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免去了像我这样不大会在网上付费购买杀毒软件的人的麻烦,而且很好用,但是前提是你的WINDOWS系统要是正版。如果一个社会中,连看毛片的人看的都是正版毛片,那么很多知识版权相关的工作者可能会活的更好。当然,我们也希望正版可以便宜一些,好在这个杀毒软件是全免费的。本文的前五位注册用户留言者将赠送一套正版的WIN7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h2p8.html)

所以那一连串的“不”,也就是一连串的谎言。

韩寒几年前接受网易采访时谈抵制日货,说他的原则是不买日本车,不开日本车,电器买其他国家的,其他东西实在没办法再买日货(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7SHKhe0cT8/ 5分46秒开始)。当然他现在的原则是给日本车斯巴鲁代言,开高档日车英菲尼迪SUV,“参加拉力赛使用的是一台日本品牌的赛车”。

这样一个谎话连篇的习惯性说谎者,对他的言论大可不必当真,却被公知们捧成了“离真理最近”、“天生就有道德感”、“最讲真话”……有时真让人怀疑这些公知是不是在说反话讽刺他。

2012.9.17.

和讯博客首发



再说说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玉米

16 09 2012年

2012年,美国种植的玉米高达88%是转基因玉米,其中15%是抗虫转基因玉米,21%是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52%是抗虫兼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http://www.ers.usda.gov/datafiles/Adoption_of_Genetically_Engineered_Crops_in_the_US/alltables.xls

反转基因人士无法否认这一事实,但他们说,美国种的玉米都是出口、做饲料或做生物燃料的,美国人是不吃玉米的,最多吃点爆米花。

我在2010年曾写过一篇《“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玉米”的谣言可休矣》驳斥过这种说法。但两年来这一谣言仍然在不停地传播,直到现在,仍有些人在我的搜狐微博上发评论,教育我“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玉米”。所以很有必要根据最新的数据再写一篇驳斥文章。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自己消费不了,当然要出口。但是和反转人士说的相反,美国玉米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一小部分,2011/2012年度(2011年9月~2012年8月)美国玉米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13%。美国玉米用途的大头是用来生产酒精燃料,占了总产量的39%,其次是做动物饲料,占了37%。

http://www.iowacorn.org/documents/filelibrary/education/Usuage_Slide_May31__US_C613E4E3A92AF.pdf

剩下的11%的其他的用途主要是四部分:一部分是用来生产果葡糖浆、葡萄糖,作为甜味剂加到食品中,这部分当然都是用来吃的。一部分是用来生产淀粉,进而用于生产纸张、塑料、蜡烛等,有些也作为食用淀粉加到食品中。一部分是直接吃的,比如玉米粒、爆米花、谷物早餐、玉米片、玉米饼。玉米其实是美国人的主粮之一,一般美国人早餐吃的谷物早餐,就含玉米,而风靡全美的墨西哥餐,就是以玉米饼、玉米片为主食的。说美国人只是偶尔吃吃爆米花的人,肯定没有在美国生活过。还有一部分是用来酿酒的。

那么美国人吃掉了多少玉米呢?我们忽略食用淀粉和酒的部分,只看看直接吃的玉米和间接吃的糖浆部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原数据以蒲式耳为单位,1蒲式耳玉米=25.4千克),可以算出,2011/2012年度,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吃掉大约220克玉米,其中45克是直接吃的,175克是间接吃的(加工食品中的果葡糖浆等)。

http://www.ers.usda.gov/datafiles/Feed_Grains_Yearbook_Tables/Corn_Feed_Seed_and_Industrial_Uses/FGYearbookTable31.xls

那么美国人吃的这么多玉米中,有多少是转基因的?不幸的是,这个问题没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因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定转基因食品和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实质区别,不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做特殊标记,所以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在使用中是不做区分的。既然二者在使用中不做区分,而美国种的玉米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说美国人吃的玉米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

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准确地知道吃的是转基因玉米,那就是从沃尔玛超市买甜玉米来吃。孟山都公司推出的转基因甜玉米在今年首次上市,沃尔玛高调宣布在其超市出售这种甜玉米。这其实也不是美国市场上的第一种转基因甜玉米,先正达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甜玉米已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了十多年了。

反转人士会不会从此不再传播“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玉米”呢?我看不会,因为整个反转基因运动就是靠谎言在维持着的。

2012.9.14

和讯博客首发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谢佑平用论文贿赂检察官?

15 09 2012年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谢佑平把他和陈运雄在1998年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在2010年重新拿出来发表,内容完全相同(连错别字都相同),只是把陈运雄改成了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奋。类似的还有两篇,谢佑平向陈检察长共贡献了三篇旧文,这是不是变相贿赂?

1、谢佑平、陈运雄:《律师在法律秩序建构中的作用》,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
2、谢佑平、陈奋:《论法律秩序与律师功用》,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

   1、谢佑平、闫自明:《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方向的思考》,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2、谢佑平、闫自明:《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方向和具体目标》,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谢佑平、陈奋:《论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方向》,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2期。

1、谢佑平:《检察监督与政治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2期;
2、谢佑平、陈奋:《权力制约机理与我国检察监督的优越性》,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10期。

律师在法律秩序建构中的作用

谢佑平  陈运雄

《现代法学》 1998年01期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为保证规范着人们的利益。但是,利益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利 益的不平衡性,必然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衍生出诸种冲突。从法理学角度考察,社会冲突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处于非正状态,即: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越了法律预先设定的界限,造成了对其 他权利的妨碍或侵害;或者说,义务的承担者没有遵循法定的义务约束,而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对相对人权利的侵害。建立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法律秩序,是统治阶级稳固统治地位和维持社会存续发展的理想方式和必由选择。法律秩序的建构,离不开法律的制定、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实施等活动。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与义务内容及其关系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法律的作用,正如古罗马查士丁尼所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 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着,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

论法律秩序与律师功用

谢佑平  陈奋

《河北法学》2010年第11期

在人类社会中,法律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为保证规范着人们的利益。但是,利益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利益的不平衡性,必然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衍生出诸种冲突。从法理学角度考察,社会冲突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权利与义务处于非正常状态,即: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越了法律预先设定的界限,造成了对其他权利的妨碍或侵害;或者说,义务的承担者没有遵循法定的义务约束,而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了对相对人权利的侵害。建立符合自身利益需要的法律秩序,是统治阶级稳固统治地位和维持社会存续发展的理想方式和必然选择。法律秩序的建构,离不开法律的制定、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实施等活动。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与义务内容及其关系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法律的作用,正如古罗马查士丁尼所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着,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