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英语培训”涉嫌雇佣非法劳工

31 12 2011年

在我表示我将对与罗永浩合作办学的任何人进行背景调查后,罗永浩表示热烈欢迎:“我们人力资源的调查能力毕竟有限,如果真有有问题的人员,我们很希望方舟子老师能帮我们找出来,不管他的动机多么猥琐,我们看重的是客观效果。”好,我们就先从罗永浩主办的“老罗英语培训”员工调查起。

“老罗英语培训”有一个收费高昂的留学咨询服务项目,雇有14名“留学顾问”,其中8名是正在美国大学就读的博士生、硕士生,拿的是F1签证。根据美国法律,拿F1签证的外国留学生如果要在校外打工,必须事先获得移民局的批准,并有时间和工作的限制,否则就是非法打工,一旦被发现,会受到处罚,可能会被取消学生签证遣送回国。有些人认为这个规定只指在美国公司打工,如果是给国外公司打工则不受限制。但是美国法律从来就没有规定国外公司就是例外,因此一位有11年从业经验的美国移民律师指出,如果没有移民局的许可,在美国为国外公司打工也是不允许的。见:http://www.justanswer.com/immigration-law/4yrho-illegal-f1-visa-worked-foreign-company.html

因此老罗英语雇的几个在美国读书的“留学顾问”,很可能是非法打工。在我指出这个问题后,罗永浩先是表示“做企业我是新秀,总有些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虚心请教和学习吧”,后来又引用一个粉丝的话说:“f1身份第二年开始就可以在校外合法受雇于美国雇主了,有工作时间限制。没有法律限制f1学生受雇于非美国雇主。方舟子你个不懂装懂的二货,亏你还留学过美国,博士期间一直宅在宿舍看毛片吧?”这就说明,罗永浩承认这些F1学生是在为他的公司打工,而且事先没有获得移民局的许可,只不过他认为这不是问题。在一位自称“加州律师”的网民扬言要向移民局告发这些非法打工者之后,罗永浩先是大骂这位“加州律师”,最终不得不同意:“是,只要是f1签证打工(不管是否美国境内)并取得收入就涉嫌违法,我已问过美国律师。”然后从其网站上删掉了这8位“留学顾问”的资料,只剩下了6位非学生身份的“留学顾问”。但又声称其美国大律师有“合法的保护方案”保护为其打黑工的留学生。

罗永浩还在那里乱骂指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小人”、“卑鄙”、“疯狗”、“脏东西”,声称他的美国律师已经为那8位非法打工者制定了“合法的保护方案”。他这是在刺激人们向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举报这8位非法打工者,拿这些可怜的学生当试验品,见识见识什么是“保护方案”?如果他真的有“合法的保护方案”保护为其打黑工的留学生,那还不如做这方面的咨询更赚钱,那才是造福留学生之举。如果是想靠作伪证搞出“合法的保护方案”的话,我提醒大家,做伪证在美国是重罪,多人串通做伪证更是属于阴谋罪。

虽然老罗英语培训网站撤下了8位“留学顾问”的资料,但是还在宣称:“无论你想去的是哪一所美国的牛校,可能都有我们的留学顾问,刚好在那里等着为你提供帮助。”看来金光灿灿的理想主义者、标榜干干净净赚钱的老罗英语培训雇佣的美国黑工可真不少,而且从公开转入地下了。有人会向FBI举报调查这个大规模雇佣美国黑工的跨国团伙吗?

老罗英语高价提供留学咨询服务(据说一人至少一到两万元),却连留学生能不能打工都没搞清楚,不知道美国法律对留学生非法打工处罚极为严厉,这不是害人子弟吗?他那些提供咨询服务的“留学顾问”本身就是涉嫌违背美国移民法规打黑工,这很诚信很高大赚钱很干干净净是不是?

    让我们一起背诵几条老罗语录,欣赏一下这位德艺双馨的古今道德完人,不要吐:

    “很多人都说我这种性格特别不适合当老板,因为不会装。我到现在都没怎么装,顶多就是收敛一点。”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钱的人,非常非常喜欢钱,我迷恋金钱,但是我为什么得意,为什么强调这是理想主义?……像我这样迷恋金钱,但是我这一辈子没挣过什么脏钱,一分不干净、不体面的钱我没赚过。我从这个意义上就觉得我非常了不起,简直都要佩服自己了。”

    “我觉得我基本上在道德方面,在性格方面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我这辈子很少见到在原则性方面比我更强的人,不是没有,我也见过,但是很少。所以你说我理想主义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远远超过这个社会定义一个理想主义的标准。”

到后来,罗永浩终于再也装不下去了,对我破口大骂:“只有一条疯狗想通过害死这些年轻人来实现打击我的目的嘛。人格破产的脏东西,你继续流着涎液抓我的小辫子吧。”如果这些人年轻人由于打黑工或其他原因受到处罚,请把怨恨记到罗永浩头上,是他高调地在网上公开你们的照片和身份,是他高调地宣布欢迎我对其负责机构的投资者、管理者和工作者做背景调查。我和你们无冤无仇,有仇的是打我打不过就去打我妻子的罗永浩。

2011.12.30.



“打假斗士”方舟子先挨“咬”

31 12 2011年

【方舟子按:谢谢《咬文嚼字》给我挑错,以后我即使写发在网上的文章也会更加注意。我只对最后一条关于翻译有不同看法。heading就是指信的“抬头”部分,只不过英文书信的格式和中文的不同,写发信姓名、地址和日期都放在那里了,就不必拘泥于中文书信格式了。】

“打假斗士”方舟子先挨“咬”

记者:刘婷
2011-12-29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 刘婷)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继咬嚼央视春晚、咬嚼百家讲坛、咬嚼知名作家之后,2012年将以“新浪名人博客”为目标,咬嚼网络语文。“打假斗士”方舟子成为第一个被“咬”对象。昨天《咬文嚼字》公布部分方舟子的差错,其中有字词差错、文史差错、翻译差错。

据了解,为了集中目标,《咬文嚼字》在读者推荐与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共选取了新浪网上的12位博主。按音序排列,第一位出场的是“打假斗士”方舟子,紧随其后的是郭敬明、韩寒、黄健翔、郎咸平、李承鹏、李银河、马未都、钱文忠、徐静蕾、郑渊洁、周国平。对于给方舟子挑错,《咬文嚼字》杂志社表示,方舟子思维缜密,很少出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差错,而且文字能力也很强。但即使如此,《咬文嚼字》的读者还是发现了问题。

在《咬文嚼字》公布的部分内容中,记者看到字词差错,比如方舟子在《评王说鲁 牛头马嘴》一文中说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时,就把“嵇康”误成了“稽康”。在《人之既死,其名也盛》一文中,方舟子表示:在王小波去世之前,自己“对这位据说最有潜力问鼎诺贝尔奖的大作家竟是闻所未闻”。方舟子想说的意思是,在王小波生前从来“没有听到”过他。“闻所未闻”是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或事情,显然这里的意思说反了。

而在文史差错方面,比如方舟子在《网络诗词的意淫时代》一文中说:当代人写旧体诗词不必以“平水韵”为准,因为“连唐人写诗也未必用‘平水韵’”。言下之意,唐人写诗一般是以“平水韵”为用韵标准的。其实,唐代根本就没有“平水韵”,它是在金代才出现的。《我们为什么会咳嗽?》一文中,方舟子还把陶弘景说成是“魏晋”人,其实他是“南朝”人。

再如翻译差错,比如英文信件的右上角叫heading,是写发信人姓名、地址及日期的地方,方舟子在《文科学者也应掌握英语》一文中,将heading译成了“抬头”,这是不对的。因为在中文书信中,“抬头”是写收件人的地方。



和罗永浩算总账

29 12 2011年

近日,罗永浩为了证明我是“骗子”、“人渣”、“伪君子”、“精神病”、“心理残疾”、“人格扭曲”、“双重标准”、“选择性打假”,以一个没有受过任何学术训练的高二退学生的身份,在微博上不停地指控我妻子“学历造假”、“硕士论文剽窃”,要我表态。所谓我妻子没有上过大学、靠给高官当保姆上的研究生的“学历造假”,不过是曾被我揭露剽窃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孙海峰等人捏造、传播的谣言。而所谓“硕士论文剽窃”,我在4月份已在微博、博客和新语丝网站上多次说明、表态过,我妻子也写过一篇文章做过解释,不再多说。

2006年罗永浩曾给我不参与管理的“打假基金”捐过1千元钱,罗永浩从此认为我应该对其感恩戴德,不应该批他骂他,否则就是“人品有问题”。在同一年罗永浩为了拉我去牛博网开博客,请我吃过一顿饭,饭钱不详,应不超过1千元,罗永浩以此嘲笑我吃饭从来不付钱。请罗永浩留下汇款地址,我将把这两笔钱及利息合3千元给他。

我曾经说过回国时曾多次受骗,其中受的最大欺骗之一是听信了一位流氓的理性主义谎言:受罗永浩邀请到刚开张的牛博网给他拉人气,到被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踢走时已带去350万点击率(远远超过其他作者)。本人从未得过一分钱报酬,宽厚大量地放弃这方面的经济要求,不从他念念不忘的1千元捐款和饭钱中扣除。但是此后禁止牛博网以及罗永浩负责的其他机构对我有任何侵权行为,必须立即删除我的任何文章,以后也不允许使用我的任何文章,如有侵权,必追究其法律责任。

从今日起我无限期地义务接受消费者对罗永浩负责的任何机构包括其英语学校和留学中介的投诉和调查,因为我不相信一个打不过别人就以侮辱其妻子为乐的流氓以及与流氓合作的投资者、管理者、工作者,能长时间地有道德有规范地办任何机构,不管如何地标榜、伪装。而且也同情和我一样曾经受其理想主义伪装蒙骗的上当者。

但是我强烈地反对任何人到一个流氓办的教育机构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警告,愿意去尝试,祝你好运。如果你受骗上当,我同情你,虽然不会为你维权,但是我愿意接受你的投诉,进行调查,广而告之,以免更多人上当。我也接受对与流氓合作办学的任何人的背景调查。

投诉应该提供必要的证据。例如有人投诉,“老罗英语”最近主打留学申请咨询服务,这项服务实际上是代替申请人写英文个人陈述、简历、推荐信。这成为“老罗英语”扭亏为盈的项目。如果投诉属实,这在美国将被视为严重的欺诈行为,申请人会被退学或列入不得录取的黑名单。参与造假的那14个“留学顾问”(实际上是在美留学生)也将会受到查处。希望能有充分的证据。

罗永浩声称想要我的“打假斗士”名声为其英语培训机构做广告,我就代其写一条广告语:“打假斗士方舟子亲自承诺终生揭露的英语培训机构下流品质-罗流氓保障”。

2011.12.28.



卷烟降焦就能减害吗?

24 12 2011年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舆论大哗,被国家控烟办主任批为中国工程院的耻辱、中国科学界的耻辱。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控烟、禁烟力度的今天,中国工程院保证烟草业代表权的这一举动令人惊讶。给谢剑平投了赞成票的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常委魏复盛回应说:谢剑平的选出与禁烟行为并不矛盾,中国人有长期吸烟的历史,要想改变不良的嗜好和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而谢剑平研究的是“降焦减害”,降低了烟草中焦油的含量,解决了烟草给烟民带来的危害,也是为控烟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拿烟草公司的工资、经费的研究人员,竟然是在为控烟做贡献,如果属实,倒是称得上有科学良心了。那么谢剑平的“降焦减害”研究真的具有如此出人意料的作用吗?谢剑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用中草药减低烟草危害,研发出了“神农萃取液”,号称能够降低烟气有害成分,“长期大量使用无毒负作用”。用到这项技术的“五叶神”牌卷烟在1999年的销量不到1000箱,在获得此成果后,2001年达到1万箱,2004年为13万箱,销售额30亿元,被誉为“一项技术救活了一个企业”。

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多达数千多种,至少有250种是对身体有害、有毒的物质,包括至少60多种致癌物。通过添加外来物质是不可能中和、减轻如此多的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的,目前也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能够证明中草药在这方面能有哪怕一点点用处,相反地,由于草药自身往往含有多种有害物质,添加它反而加重了吸烟的危害。所以不管“五叶神”在内地如何吹得天花乱坠,出了国门就没人相信,即使在香港销售,也必须老老实实地按法律要求在烟盒贴上“吸烟引致肺癌”、“吸烟可引致阳痿”、“吸烟可加速皮肤老化”等大幅警告文字和图片。

谢剑平的另一项研究是通过降低卷烟中的焦油含量来降低吸烟的危害。这项研究倒不是中国特色,国外烟草公司已研究了几十年。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烟草公司至今仍把“降焦减害”作为卷烟的发展方向来宣传,广告做得深入人心。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只有14%的中国人认识到低焦油卷烟的危害性,甚至连医务人员对此的认识也糊里糊涂,54.7%的医生相信“低焦油低危害”。既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大部分存在于焦油中,人们也就想当然地以为如果降低了卷烟中的焦油含量,也就相应地减轻了吸烟的危害。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过滤嘴卷烟以来,卷烟中的焦油含量就在持续下降。在美国,一支卷烟的焦油平均含量从1950年的37毫克降到了1990年的13毫克,甚至出现了焦油含量不超过7毫克的所谓极低焦油卷烟。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相似的趋势。但是与烟草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并没有相应地下降。有多项研究都表明,降低卷烟中的焦油含量并不能降低吸烟的危害。例如,吸烟导致的最严重、最确切无疑的后果是肺癌,吸烟者因患肺癌死亡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十几倍。根据美国研究人员对90多万名吸烟者追踪调查的结果,发现吸极低焦油、低焦油的卷烟患肺癌死亡的风险与吸普通过滤嘴卷烟的风险一样:如果把吸中度焦油(15-21mg)卷烟患肺癌死亡的风险设为1,男人(女人类似)吸极低焦油(≤7mg)风险是1.17,低焦油(8-14mg)是1.02,无过滤嘴高焦油(≥22mg)是1.44。作为对比,35岁前戒烟患肺癌死亡的风险是0.06,接近不吸烟者。35-54岁戒烟是0.23,55岁以后戒烟是0.63。

为什么低焦油不能低害?研究发现,吸烟者在从普通过滤嘴卷烟改吸低焦油卷烟时,由于低焦油的烟吸起来觉得不那么带劲,吸烟行为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改变,出现了补偿效应:或每次多吸几口,或吸的时候吸得更深,或让烟雾在肺部多停留一会儿,甚至每天多吸几支。因此吸低焦油的烟吸入的焦油量实际上并没有减少,因为吸得更深,在肺部停留的时间更长,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与肺有更大面积、更充分的接触,危害反而更大。近年来在一些国家肺腺癌(一种周围型肺癌)的发病率增加,其原因就可能是由于低焦油卷烟的流行导致吸烟时吸得更深。此外,由于制造工艺的缘故,低焦油卷烟中的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含量反而随着焦油含量的减少而增加了。

所以国际医学界早就有了共识,降低焦油含量并不能降低吸烟的危害,所谓“低焦油”、“极低焦油”只是烟草公司变相推销卷烟的虚假广告。要减轻吸烟的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戒烟、控烟。如果受“降焦减害”的虚假广告的误导,那么就会使人失去了戒烟的动力。很多人就是因为相信了“低焦低害”而认为吸低焦油卷烟的危害不大,戒不戒烟无所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明文规定:“烟草制品包装和标签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或可能对其特性、健康影响、危害或释放物产生错误印象的手段推销一种烟草制品,包括直接或间接产生某一烟草制品比其他烟草制品危害小的虚假印象的任何词语、描述、商标、图形或任何其他标志。其可包括‘低焦油’、‘淡味’、‘超淡味’或‘柔和’等词语。”

我国在2005年加入了该公约,但是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中国履约小组和管烟草专卖局的是一套人马,每年缔约方大会中方都有烟草专卖局的人参加,被国际组织形容为“狐狸坐在鸡笼里谈判如何保护小鸡”。2008年国际控烟大会还授予中国脏烟灰缸奖,获奖原因是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这次把“降焦减害”研究人员选为工程院院士,更是开了一个国际玩笑。

2011.12.14.

(《新华每日电讯》2011.12.23)

(XYS20111223)



方舟子的微博舞台

24 12 2011年

1324611550288.jpg

记者:陈晓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http://www.lifeweek.com.cn/2011/1223/36117.shtml

从网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网络形式的变化给了方舟子的事业更大的舞台,但也给他的公信力带来更大的挑战。

正在扩大的舞台

2011年11月开始,一家曾经以影视娱乐类节目为主要资源的视频网站,邀请方舟子试录了四期公开课的视频,讲述有关牛奶、转基因大米等科普问题。根据该网站向本刊记者提供的数据,公开课的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有观众在微博上追问方舟子的公开课什么时候接着上线。他的留言这样写道:“作为一名社科类学生(我学的是会计)我觉得收获很大!还很有趣!”

方舟子正在从小众的学术打假名人转变为大众名人。他被邀请出现在一档很火的求职节目中。他在机场等摆渡车时,能听见身边的人正在议论:“最近有个搞烟草研究的谢剑平被评为工程院院士,被方舟子打假,这个假打得好,不然我们都不知道低焦油的危害也很大。”“当时我就站在后边,很奇妙的感觉。”方舟子对本刊记者说。在新浪微博的影响力风云榜上,他长期排在前50名内。在最近一期的周榜上排位是第39。这是一个以活跃度、传播力和覆盖度来评价一个博主在微博上号召力的排行榜,前10名长期被演艺明星覆盖,虽然他们的发博量通常只有几百条,但上千万的“粉丝”量已经奠定了他们在这个空间里绝对的领袖位置。少有的几位能进入前20名的非演艺界人士,则是对应着一些现实热点的精英人士:如积极参与微博打拐的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房地产商任志强、对创业者提供意见和资金帮助的李开复……

热心于方舟子所“代言”的科普和打假的人并不算多,他的“粉丝”只有150多万。但他的微博有7000多条,其中大部分是原创帖,绝少以@的方式与别人遥相呼应。一位支持他的网友“虚逐子”对本刊记者评价:“他提出话题的能力,在微博上应该没有人比得过。”

上世纪90年代,当留学美国的生物学博士方舟子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一直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工作”。为此他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成为一名撰写科普文章、管理一个非盈利网站的自由人。但到2011年,因为自己的知名度,他正在失去一部分自由:不能搭乘公交系统,不能去超市买东西,不会单独出门,晚上更是避免在外。在香港迪斯尼,在玉龙雪山旅游的路上,虽然戴着帽子、墨镜,他还是一路被认出来。虽然过来的人都会表示支持,但自从去年受到打假对象的买凶袭击以后,“看到人走过来总会有阴影”。“自由受限,不是好事。”方舟子说,“但获得认可是好事。”

近几年,中国社会对科学的需求似乎越来越明显。“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导向都是科普出版利好的信号。原来很多出版社并不看好科普出版,现在开始陆续介入科普出版,纷纷成立相应的科普图书编辑部。”科普出版社社长苏青对本刊记者说。

但科学的面貌却并不清楚。我们根据这次采访得到的粗浅理解是,科学至少包括怀疑的精神,求证的方法,以及一个简洁准确、放之四海皆可得到证实的结论。从上世纪90年代创立新语丝,并慢慢将这个包含文学作品等各种内容的中文资讯网站,转变为讨论学术真伪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方舟子通过网络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说中国国民性缺乏科学素养,容易轻信盲从。他的理念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具有科学精神具有理性的精神。中国要变成一个真正现代化的国家,肯定要过科学化、理性化这一关。”从网站到博客,再到微博,网络形式的变化给了他的事业更大的舞台,但也给他的公信力带来更大的挑战。

微博论辩高手

2009年,当方舟子的微博刚开通时,只有4000多“粉丝”,但在质疑“打工皇帝”唐骏自传中有多处虚假的事件中,他的微博关注度有一个激增。“据我观察,整个社会层面和方舟子的支持者这个群体一下子产生爆发性增长是在唐骏那件事情上。我也是因为这个事件之后才开的微博,记得唐骏事件之后他的‘粉丝’数量已经达到50多万。”方舟子的支持者“龙哥—科学公园”对本刊记者说。方舟子微博上第一条评论数上千的微博就诞生于此过程中——他针对唐骏在央视上的辩解,做出有证据的回应,并附上链接。这种对质式的、可以确凿判定是非、显出一方狼狈的微博,娱乐性与攻击性兼备,是论辩中极好的武器。

因为每条微博140字的空间限制,并不适合“新语丝”上的传统打假案例。学术打假需要大量的专业证据,140的字数不能说清楚问题。因为新语丝网站不稳定,也无法使用链接,因此大部分新语丝上的打假案例没有到微博上来。方舟子对微博的功能定位最主要是跟读者互动和做科普的渠道,“有些科普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有些讲不清楚带个链接”。对唐骏的质疑是方舟子打假生涯中的一个新“品种”:揭露非学术领域的名人的学历、职称或者其他并不需要专业判定的造假问题。选择名人是因为“这些人如果造假,有不诚信的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比较大。打名人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关注”。超越学术领域,则降低了大众参与和关注的门槛。

对待方舟子的质疑,你很难强辩,也不能轻蔑地转过头去,因为他从来不是说道理,而是摆事实。他会在短期内,以大约每半小时发一条的频率,用密集且琐碎的事实,对要证明的一个核心点做反复的推演,逼得被质疑一方不得不做出回应。方舟子深谙微博热点的形成规律。“微博上如果出来对立面,一般就是越搞越大。事情往往在争论中越来越激烈,越弄越大。”而一旦争辩形成,“我这个人从来不怕打群架,敌人越多战斗力越强,斗志越勇。”

他的批判性和推理能力得益于他在美国读书时受到的训练:“每周开一次实验室会议,大家轮流,一个人主讲,报告最近做出了些什么,大家都会给报告者挑刺,比如‘这个结果能不能成立’、‘这个实验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那周轮到你主讲,但你没有什么结果可说,也可以找一篇别人发表的论文来给大家讲解,大家来挑论文的毛病。美国的科学非常讲究批判性的思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听其他学校教授的报告,大家都是提意见批判攻击,或者说哪些地方没明白能不能再讲解下。大家都知道,做科学研究应该不要管情面,有什么话就直说;另一个是带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别人的研究结果。科学本身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而不是很和气的。”

公众总会要求意见领袖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随着声名日盛,方舟子也面临着这样的期待,但方舟子对自己的微博内容有极强的控制力。除了因他而起的社会热点,他几乎不参与任何热点事件的评论,即便偶有发言,也并不涉及道德评判,或者有关意识形态的简单指责。当大家讨论佛山小悦悦事件时,在鞭挞国民道德素质的汹汹民意后,他发了一条当出现伤者时的救护常识。温州动车事件发生时,他也只是简单讨论了几条有关公共交通工具出事故后逃生的技术问题。他讲究发言的专业性:“我这个人就是不喜欢去凑热闹,基本上社会热点都不太喜欢去评论,除非很独特的、跟科学有关、跟学术有关,别人讲不出来,我去讲一下,别人讲的都跟你一样干吗还去凑这个热闹?我们在美国的第一批网民,都很讨厌在网上讨论政治,觉得这个东西没有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发言,吵起来的话又都是吵成一团,没什么价值,所以我们当时办新语丝的时候就定下了规矩:不谈时事。”

2011年对李开复曾经在大学职称上的质疑是方舟子微博上全年关注度最高的一个事件。反对者指责他不正视正在发生的血淋淋的苦难,总是去揪一些名人无关痛痒的细节误差。但细细观察,方舟子抓的每个细节,背后都有真或者假的对立——在某个时间点上,到底是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设计过的机器是否有打败过世界冠军?和奥巴马是否同堂睡觉?……“这绝不是小事。这涉及人品问题,诚信问题。一个人如果连履历都可以捏造,而且捏造得很低级,习惯性地造假、说谎,不断地用新的谎言掩盖旧的谎言,那么我们如何相信他的其他方面就都是真实的?他的企业业绩、发展方案、财务报告还值得信任吗?”方舟子对本刊记者说。

“粉丝”群

在质疑李开复的过程中,方舟子出示的证据群,包括李开复1990年1月发表的论文,1990年的论文简介,在Google时的英文介绍,自传的所有版本,2004年写的《美国启示录》,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的职称手册,2004年6月30日新浪科技刊登的《微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李开复简历》,李开复在不同时期的采访视频……

支持者们对此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当方舟子在11月23日23点多提出征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第八次印刷、第九次印刷、第十次印刷……的第三页的照片,看看上面是否有“副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英文注明时,征集的请求被转发了416次。第二天早上9点,他就公布出了网友们发来的从第一次印刷开始的全部版本。也就是说,当他在印证自己一个小小的猜测时,在10个小时内,有上百名网友在提供证据的支持。网友自发传送来的材料中,甚至包括李开复在“天天向上”娱乐节目中对自己经历的讲述,“而且告诉我是在第几分钟”。方舟子对本刊记者说。提供常识佐证的还包括,“一些美国名校计算机系教授,一位熟悉IEEETransactions出版流程的美国大学教授”,他们都是主动给方舟子发来信息的人。很多批评者不屑于这些细节的微小,可是当如此多的网友参加到对这些琐碎细节的验证时,细节已经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是真的吗?

“在微博上,我的‘粉丝’人数其实不是特别多,100多万和明星没法比,但是我的‘粉丝’的热心程度最高,一旦某个问题成了我微博上的持续话题,就有很多人自觉投入进去找各种各样材料,给我发私信,发电子邮件或者转评论的帖,关键性的材料也有他们提供的。”方舟子对本刊记者说。

按照一名方舟子支持者群的管理员“泡沫”对本刊记者的描述,他印象中的方舟子支持者群体,“大部分应该受过理工科的高等教育,年龄40岁以下,以男性为主”。“龙哥—科学公园”是一个老牌的方舟子支持者,他说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新语丝,除了关注微博,也参加了一个方舟子支持者群。他觉得这部分人的共性:“第一,都特别爱看书。我们会在群里聊自己看的书,包括各门学科的,文史的、哲学的。我每天晚上都会看,睡觉之前肯定看不超过一小时,最近在看《世界医学史》、《王小波全集》,前些日子在看《全球通史》,今年也在看《中国哲学史》,看着看着,自己脑子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有条理了,更清晰了。第二,喜欢思考,经常会争论一些问题。第三,具有批判性思维,对一些光鲜、有趣但模糊的说法保持警惕。”

网络上至少有三个方舟子的支持者群。“诺拉斯守望者”是其中一个群的创立人。他说自己创立群的初衷并非仅仅是为了呼应方舟子的个人言行,而是“希望让人民从盲从、盲信以及极度缺乏科学精神的状态中慢慢觉醒。逐渐成为一个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且更为公平的人。我注重的是科学精神本身,方舟子是表现这种精神最合适的人选”。

但群体却并不容易驾驭。“诺拉斯守望者”曾经和管理员“一城夜雨”一起,打算对群进行改组,将其延伸为讨论历史、政治、艺术、哲学等问题的平台。“我们认为这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所以就拟群名为‘智慧的火花’。”但他们认为自己的设想没有成功。“仅仅因为科学两个字而吸引进来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还是看群简介上的方舟子进来的。这个群的发展历程是:方先生的‘粉丝’群—智慧的火花—回到原点,方先生的‘粉丝’群。”“一城夜雨”对本刊记者说。

这个界限并不明确的群体,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网络江湖的特征,在马甲后面并不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而微博上的论辩就像一个打野拳的地方,没有裁判,不计点数,没有规则叫停,一旦开战,判定胜负的标准,就是打得对手低头认错。而且看台上下没有界限,围观者也经常用言语助声威。这些口水冲淡了严肃话题的价值。甚至有方舟子的论辩对手进入方舟子支持者群里,专门收集群内一些攻击性言论的截图。

方舟子和自己“粉丝”保持着距离。绝大部分支持者和他是零接触。方舟子说自己的论辩原则是“不说脏话,不造谣,不伤及家人”。但在遭遇批评时,方舟子和定义并不明确的支持者们常常被作为一个共同体——在方舟子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他们用帮助寻找证据和关注提供支持,也让方舟子分担对于他们语言暴力的骂名。绝大部分微博上的对手都拒绝谈论方舟子和他的“粉丝”群,甚至不承认彼此曾经站在某个问题的对立面上。“我不想跟他对话,我想筑起一道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访者对本刊记者说,“这是我的感觉。在一年多以前,也就是微博元年以前,像一些比较中立的网站,比方说猫眼看人,算是比较中立的,虽然偏右一点点,也自由派一点。把方舟子发表文章,后面跟着那些评论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做对比),这一年多的时间下来,对方舟子公众形象是有损伤的。”

“不食人间烟火”

1998年9月,当方舟子在美国8年后第一次回国,“觉得自己和外国人一样”。回国的第一站是上海,“人来人往车来车往,都不知道怎么过马路”。如今,他仍然没有考中国驾照,不敢在中国开车,因为“觉得大家开车太不守规矩,我坐在副驾的位置上,经常想踩刹车”。他说自己唯一更中国化的改变是“不那么信任人了”。他被骗过很多次。“2003年当时刚回国还没买房时,在一个有武警把门的大院租了房子,根本没想到会有骗子,买房了要搬家想到积了很多灰会不会留下隐患。刚好看到通知,北京煤气公司的通知,说要上门查煤气隐患。打了电话,来了三个人查了煤气炉,又查了热水器,说有问题要换零件,整个花了700多块钱,开了发票,我对钱一点概念没有,老婆回来后我说今天这件事,她说:你傻不傻,700多块钱可以全部买成新的,肯定碰到骗子了。我哪想到那么戒备森严还有骗子上门,我就按美国人的思路去报警,结果还被警察笑了一顿,全北京人都知道是骗子,就你这个傻子会上当。”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是跟他比较近的朋友。方舟子的微博上只有19个关注对象,袁钟是其中之一。他和方舟子交往中印象极深的一件事是:“我有一个朋友,在新语丝上被曝光了,托我找他拿下来。我觉得我们关系是很不错的,但是他很严肃地拒绝了我。我问要怎样才可以拿下来,他说要公开认错。这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后来我这个朋友又托我问他,希望知道是谁写的举报信,但方舟子一口拒绝了。”

袁钟告诉本刊记者,他对方舟子的评价是“情感极少,理性极高”。唯一看到方舟子动情的一次,是在去年被袭事件发生后。“几个朋友请他吃饭,席间方舟子站起来,因为他不喝酒,端了一杯水敬大家。我们都乐了,说方舟子居然也知道敬酒了。”

没有单位的约束,也少有人际应酬的打扰,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方舟子因此可以执拗地坚持自我的原则。有朋友评价他“不食人间烟火”,但他认为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并不那么天真,不像没有生活阅历的小孩一样。我对中国的印象来自看的历史书、鲁迅的书。这些书里本来就已经有很深刻的看法了,并不是说需要我自己亲身去经历过”。当在唐骏事件中,有网友评论:“其实就像古龙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对决,电光火石间那致命的一剑已经刺出,留给观众的是方舟子的背影和唐骏绝望的眼神——无论如何挣扎,结局一定是轰然倒下。”方舟子留言说:“你武侠小说看多了。生活不是小说,中国的事情不要太乐观。”事实确实证明:虽然他能验证真假,却没能改变社会对真假的奖惩规则。

但就像他在个体的点滴细节中求真相一样,他也在慢慢改变一些个体的细节。一位曾给方舟子的图书做过责任编辑的科普人士告诉记者:“做完方舟子的图书后,我曾准备参加一个有关网络出版的学术会议,会议要求参会者提交学术论文,我当时对网络出版的认识很肤浅,于是发邮件请方舟子帮忙代写初稿。方舟子回信拒绝了,但还是给我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这件事对我就是个教育。我以后发表署名文章再也没有动过请人代笔的念头,心里由此也坦坦荡荡,做人也堂堂正正。想想看,如果让朋友代写,哪天朋友翻脸了,你那点丑事不就都抖落出来了嘛。有段时间,我想给一些海归朋友介绍认识方舟子,但他们中就有人明确表示不愿意相见相识,说这人太厉害了,保不准哪天就搞出我的问题来了。所以说,有方舟子这样一个人存在,至少能让那些心存学术不端念头的人对自身的行为能够有所收敛。”■

(感谢实习记者潘洁,王珑锟,刘玄对本文的贡献)



让院士恢复“荣誉称号”本义

20 12 2011年

【《财经》记者 孙滔】著名学者饶毅和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引发学界对院士制度反思。一直关注科学规范和科研诚信的学者方舟子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困局根本的解决办法并非改变院士选举制度,而是削弱院士特权。

方舟子认为,目前中国的院士权力太大,已不仅仅是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掌握很大学术权力,拥有更多学术资源的副部级头衔。比如,国内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须由院士领衔,而院士的与正教授65岁退休不同,是终身制的。

这些特权与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很大区别,美国院士仅仅是荣誉。方舟子说,其唯一的特权可能是有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论文的便利,而无其它实质性好处。院士特权成为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甚至动用各种“关系”当选院士的动力所在,甚至因此形成一定院士“圈子”。

具体到饶毅和施一公落选院士一事,身为生物化学博士的方舟子认为,值得思考的是中科院院士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如果论学术水平,这几位曾任美国大学教授的学者比部分院士水平还要高。

实际上,高水平学者未入选院士并非饶、施个案。此前也出现过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未入选中科院院士情形。比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于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于2011年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爱珍,于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却至今未入选中科院院士。

曾有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院士透露:饶、施二人落选并非其学术水平问题,其中施一公落选主要是国籍问题,“当初申报院士的时侯,还没有证明己从美国获得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

方舟子称,曾有几位生物学领域的院士与他谈及饶毅和施一公落选一事,他们认为,饶、施二人刚回国没多久,对中国的贡献未曾显示出来,而两人此前还在《科学》杂志撰文批评国内科研经费分配。另外,也有人对饶、施二人牵头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可能获得更多科研经费表示不满。

不过,方舟子认为,上述理由包括国籍问题仅是公开说的理由,因为实际上有比饶毅更晚回国被选为院士的。不便明说的理由是,院士圈子中反对饶、施者以早年的海归为主,担忧饶施跟他们竞争,同时二人在国内外已经名、利皆已不少。同时,更有人担心如饶毅一旦进入院士群体,很可能将其更多内情公开。

至于院士增选程序如何改进,方舟子并不乐观,他曾撰文认为,只要院士特权在,再好的选举程序也会出现不正常的选举结果。因为与权力的结合让院士成为各个部门相互争夺、利益分割的“肥肉”,而此时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反而是次要的。

不过,方舟子告诉《财经》记者,至少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比如全体院士投票。因为一个学部只有几十个人投票,容易形成“内部人”选举。全体院士投票,可以在提名阶段分学部进行,通过学部介绍候选人,然后大家依标准评判投票。



【视频】东方卫视锐观察:揭秘防辐射服

18 12 2011年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112/23e38458-dcbb-46b4-a298-930371c185c8.shtml



有机食品也可能有毒?

18 12 2011年

记者:赵鹏 邹凤娇 唐洁
2011年12月17日羊城晚报

有机蔬菜价格明显高于普通蔬菜,但仍然受到不少顾客追捧

在食品安全备受质疑的今天,标榜生产过程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食品”成为宠儿,价格飙升,“有机农业”也成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甚至有人过起了“有机生活”……

然而,近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博客中发文炮轰“有机食品”;

农业专家作出回应,指出种种“有机”误区……

羊城晚报记者 赵鹏 实习生 邹凤娇 唐洁

“打假斗士”方舟子近日炮轰“有机食品”,引起热议。

12月10日,方舟子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有机食品就一定是健康食品吗?》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机食品”的四大潜在危害:

一、使用天然农药,也具有一定毒性。有机农业并非完全不使用农药,只不过用的是源于细菌、植物的所谓天然农药。有些天然农药已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毒性。

二、天然毒素高。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在常规农业中,由于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消灭害虫,农作物自身产生的植物毒素比较少。相反地,有机农业中使用的天然农药不像化学农药那么有效,植物就不得不多分泌一些毒素来保护自己。有机农作物中的天然毒素含量通常要比常规农作物高10%-50%。

三、感染病菌的风险高。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而是使用有机肥。相当一部分的有机肥来自家禽、家畜和人的粪便。如果粪便中含有病菌、寄生虫虫卵,它们就会污染农产品,生吃农产品或没有煮熟的话,就有让食用者食物中毒或被寄生虫感染的危险。施用粪便肥料还隐藏着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四、霉菌毒素强。害虫和其他动物对农作物的伤害还会让植物在伤口处滋生霉菌,而霉菌会分泌毒性更强的毒素。

他认为,有机食品未必就比普通食品安全,甚至还可能是有毒的!

方舟子此言一出,网上哗然,评论无数。

那有机食品是不是躺着也中枪的冤大头呢?记者就有机食品问题,采访了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杨少海教授等专家,他们的解读,给了我们一个科学平视有机食品的角度。

1

有机,成为一个概念

标榜不用化肥、不施农药的有机食品,安全是它的一大卖点。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媒体宣传在民众心目中确立了“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的观念。这一观念经过商家的推波助澜,得到进一步延伸:“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更有益健康,所以更贵。

记者走访了海珠区上渡路的乐润百货、新港西路的百佳超市、客村立交附近的华润万家、天河区员村家乐福、越秀区农林下路吉之岛等大型超市,发现各大超市均有有机食品销售,其中某些超市,光有机大米就多达七八种。

我们采访了有机大米的促销人员和前来买米的市民。

记者:有机米为什么会卖这么贵?

促销员:有机米是使用良质米作为栽培品种,不使用农药,含有极少化学物质。采用自然的方式栽培,因此煮出来的米饭有自然的香味,且市售有机米一般均为新鲜的米,质量好,买着放心。

一位老伯前来购买有机大米,一公斤装,27.5元(普通大米不过几块钱)。

记者:大爷您好,您贵姓?

老伯:姓杨。

记者:我们是羊城晚报的记者,想找您了解一下,您平时是吃有机米吗?为什么买这种高价米?

老伯: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呀,买有机米比较放心。不过,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买有机米的并不多。有机米的价格贵,但是无公害,健康,有营养。我们家一般是给小孩吃,他的抵抗力弱,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很让人担心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看来,商家正是抓住民众普遍担心食品安全的心理,把“有机”做成了一个概念———“有机”等于健康、营养、放心———有机米竟成了“特供”孩子吃的高档食品!

2

有机食品,安全还是有毒?

那么,有机食品到底是安全还是有毒?

我们就此采访了广东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园林及生态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植物学博士钟晓青,他并不认同方舟子的观点。

他明确表示,方舟子关于“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的观点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植物动物都属于整个大生态食物链中的一环,植物本来就有提供动物和人食用的足够的生物量,作为食物链底层的植物,它不可能自身分泌毒素来拒绝处于食物链上层的动物的食用。【方舟子按:植物这么富有奉献精神?好吧,有请钟博士吃发芽的土豆。】甚至少数有毒植物都会被动物当做食物,更别说绝大多数无毒的植物了。

对于方舟子“作为有机肥的动物粪便可能受到寄生虫和抗生素污染”的观点,钟晓青博士从肥料科学和植物学两个方面给出了回应。“动物粪便经过发酵之后,进入土壤不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相反还会改善土壤环境。这并不是说有机肥没有污染,粪便排入水体中当然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污染不污染主要看肥料是不是放对了地方。植物的根系只能吸收小分子颗粒,这是一个植物学常识,抗生素属于大分子颗粒,绝对不会被植物吸收到体内。方舟子的说法是违背植物学常识的。”【方舟子:我写的《有机食品就一定是健康食品吗?》一文观点全都有学术文献和实验依据,这位植物学博士钟晓青无视文献和实验,只会攻击我“毫无科学依据”“违背植物学常识”,还搞笑地把抗生素当大分子,这就是中国的砖家】

另外,钟晓青博士解释说:“任何植物受到虫子伤害后,自身都会产生反应,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毒素达不到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级别。方舟子说植物伤口处容易滋生霉菌,霉菌会分泌毒性更强的毒素,完全是一种夸大。当然,如果虫子数量太多,给植物造成了很大伤害,植物伤口霉变的地方产生较多的毒素的情况也不是完全没有,但问题是,当虫子数量多到成灾后,被虫子侵害的农产品也不会有人去吃了。片面夸大虫子对植物的影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方舟子的这篇文章,混淆了有机农业和受到污染的所谓‘有机农业’的区别,严格意义上的有机农产品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另一位农业专家杨少海则认为,方舟子的观点有点吹毛求疵。有机食品未必就安全健康,但也不能说有毒。【方舟子按:没毒?那么英国把含伏马毒素的有机玉米下架干吗?】

他指出,关于有机食品是否更安全健康的争论,并非现在才出现,早在2009年,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就曾委托伦敦卫生与热带医药学院(LSHTM)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他们把这些研究中检测过的几百种营养成分分为11类,对所有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

这个研究结果公布后,引起轩然大波。该研究团队中一位叫阿兰·登格尔的成员在《时代在线》杂志上发表文章呼吁大家不要盲目崇拜有机食品。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研究员阿莱克希在接受《科学新闻》杂志访问时说,从来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或健康。

事实上,“有机”只是农作物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大量的宣传、盲目的崇拜和利益的驱动,使之泛滥,并成为一种时尚。

“即使是从常理判断,有机食品也并不会比普通食品更加健康和安全。”杨少海说。

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和肥料的要求非常严苛,不能使用化肥,只能使用有机肥,而有机肥却供不起产量大的农作物生长。杨少海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产量比较低的作物就好比一个身材瘦小的人,给他很少的东西他就能吃饱,并且不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产量高的农作物就如同一个强壮的人,太少的食物不仅不能让他吃饱,还会伤害到他的身体。假如产量大的农作物都采用有机生产方式,就正如吃不饱的人,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吃这种不健康的有机食品怎么会让人健康呢?

“很多有机米在口感上就不好吃,这就是不健康的表现。很多有机食品本身就不是健康的,更遑论有营养了。”杨少海的说法得到了市民的证实。记者向购买有机米的市民询问这种大米的口感,超市顾客杨伯说:“有机米煮出来的饭也感觉不出与其他米有啥不同,有时候还不如普通米好吃。”

对于方舟子提出的有机肥中可能含有的病菌、寄生虫虫卵会污染农产品的说法,杨少海说:“从农业科学的角度,任何一种肥料都是有毒的,但是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量,这种毒素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机肥的生产过程有一整套的国家标准,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生产,有机肥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问题是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有机肥并没有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肥。”

看来,有机食品不用化肥农药,农药残留减少了,这方面的安全较有保证,但要真正达到商家宣传的“纯天然,健康,无污染”并非易事,不按标准生产的“假有机”,则极有可能“无毒”变“有毒”。

3

有机生产,难以监管

《羊城晚报》“天天315”栏目在今年的8月30日曾经登过一篇题为《青怡“有机菜”身份有疑》的报道。经过记者谭超的深入调查,发现广州的有机食品市场乱象丛生。网上有不少卖家兜售3分钱一个的“有机食品”标签,记者亲自体验了“生产”有机食品的过程:拿3分钱一个的“有机食品”标签一贴,3分钟就能造出“有机菜”。

12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以假充真“有机菜”》,报道了山东济南一些大超市高价售卖的有机蔬菜并非有机,化学农药、化肥仍在源头使用。

这些报道引起强烈反响,民众呼唤对有机食品企业的有效监管。但是,对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全面监管,可行吗?

对此,杨少海教授的观点非常鲜明:做有机食品只能靠境界和道德,全程监控是不可行的。

有机食品生产无从监管主要源于管理上的政出多头和技术上的无能为力。“现在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太多,没有统一的管理,有些企业花钱就能买到有机认证,而且现有的技术根本检测不出所谓的‘有机食品’是否使用了农药和化肥,只要普通食品没有农药残留,商家硬说它是有机食品也是没办法检测的。”杨少海说。

有机食品的行政监管主体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会。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获证单位和个人、获证产品及生产、变更情况等进行有效跟踪检查,即年度换证例行检查。例行检查至少一年一次。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获得国家认监会批准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有20多家,这些机构存在着不同的认证标准。认证机构既是生产企业能否通过认证的监管者,又是向其收取认证费用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尴尬关系的背后,使得“花钱买证”现象层出不穷。谁来监管这些认证机构,是目前有机食品行业面临的棘手问题。

“仅靠国家认监会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农业部门管生产,认监会管认证,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哪个部门都说得上话,但哪个部门也不是完全说了算。谁来监管?”

即使整合了这些认证机构,统一了国家认证标准,对有机食品的监管还是无从谈起,因为用现有技术,根本检测不出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杨少海从农业科学的角度解释:“无论使用化肥还是有机肥,肥料中的营养成分比如氮、磷、钾等都必须被分解成小分子结构才能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使用了化肥和使用有机肥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并没有任何区别,通过高科技手段也甄别不出来。连植物是不是有机的都不能检测,更别说有机奶、有机猪肉了。”

在中国,想做真正的有机食品,必须有很高的自律性、毅力和境界,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

4

有机农业,无法取代传统农业

“有机农业”刚兴起的时候,有人欢呼人类找到了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实验显示:由于有机肥供不起产量大的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放弃化学肥料,根本无法养活全球现有的70亿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日证实:“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方面,粮农组织并不认为有机农业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

丹麦环境保护署的一个研究报告也指出,有机马铃薯、蜂蜜和草籽的产量仅仅是常规农业产量的一半。

广东省农科院曾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不同的肥料对蔬菜产量的影响。在采访杨少海教授时,我们拿到了这份实验报告(见下表):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仅仅施用有机肥,作物的产量会比施用化肥低很多。完全施用化肥的产量却不如有机肥和化肥同时施用。

杨少海教授说:“化肥主要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而有机肥的作用则是改善土壤环境。如果说化肥是让作物吃得更饱,而有机肥则是让作物吃得更有营养。两者的作用不尽相同,所以搭配使用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未来的农业,不仅不能停止使用化肥,而且还要更科学更合理地使用化肥,一方面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才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看来,有机农业充其量只是现有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个补充,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条件,还不能用有机农业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

处理方法 第一茬菜心 第二茬菜心 第一茬包菜 第二茬包菜

产量(t/hm”2) 产量(t/hm”2) 产量(t/hm”2) 产量(t/hm”2)

不施肥 15.01 4.13 18.40 7.08

化肥 25.73 18.51 57.55 40.68

鸡粪堆肥(有机) 22.62 13.36 36.89 25.12

猪粪堆肥(有机) 22.12 14.73 36.79 26.64

牛粪堆肥(有机) 23.12 13.59 36.51 30.86

鸡粪/化肥各1/2 26.74 17.81 53.53 36.26

猪粪/化肥各1/2 26.33 18.76 55.42 36.30

牛粪/化肥各1/2 27.86 17.04 52.90 39.23

有机食品在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大背景下,不断被我们误解和神化。其实,有机农业只是众多农业生产方式中的一种,大众应该打破对有机食品的盲目崇拜,理性地看待这种新生事物。

方舟子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好: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只是生产农产品的不同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达到了安全标准,就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如果管理到位,常规农产品能达到安全标准,那么又何必花大价钱去购买昂贵的有机农产品呢?如果管理不到位,有机农产品的安全性也存在问题,更没有购买它的必要。

链接

有机食品的兴起

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

有机食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到了30年代,“有机食品”已经有了一批狂热的粉丝。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有机食品并没有形成气候。上世纪90年代,疯牛病和大肠杆菌极大地打击了人们对传统食品生产方式的信心,借此东风,有机食品顺势兴起,成为一种时尚。

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

有机食品的生产条件非常苛刻,单是在基地的选址上,就要满足:

1、周围没有明显和潜在的污染源,尤其没有化工企业、水泥厂、石灰厂等;

2、基地附近要有丰富的有机肥源;

3、有清洁的灌溉水源;

4、土壤背景状况较好,没有严重的化肥、农药、重金属污染历史;

5、地块离交通要道要有一定的距离,要设立明显的缓冲隔离带。

除了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有机食品还要满足种植过程不使用非天然的人工合成物质,生产技术非为基因修饰技术,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不受到污染等条件。

假如一个曾经种植过非有机产品的农场,要申请有机产品认证,中间需要经过1-3年的转换期。在这1-3年内,农场要完全按照有机认证标准要求进行生产,但其产品不能叫“有机产品”,只能叫“有机转换产品”,只能使用相应的“有机转换标志”。

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严苛,根据规定不能使用化肥而只能使用有机肥,但是,有机肥却供不起产量大的农作物生长。这样一来,适合发展有机生产的农作物种类也受到了限制,茶树、产量比较小的叶菜比较符合有机生产的条件;而大米、水果、生产量比较大的蔬菜则不适合采用有机生产方式。

因此,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奢谈“有机”,则不是空想就是造假。



视频:微博乐不同:对话方舟子

15 12 2011年

http://v.qq.com/cover/p/pj2tqrn0vuur434.html



视频:生肉能否食用

14 12 2011年

方舟子土豆公开课小短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98zmjXY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