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伟《“偷偷摸摸”转基因》
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一事,在本月初国内外媒体有大量的报道,新华社也在12月11日报道过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主席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不知为何这个月快过完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才醒过来发现这事是“偷偷摸摸”?
关于此事的“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早在10月22日就发布在中国生物安全网上,人人都可以去下载。中国生物安全网是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主办的网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在这里发布最为正式,难道要同时送给“环保组织”、“环保人士”或张伟记者一份才不叫“偷偷摸摸”?
张记者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描述得十分神秘,好像是个什么见不得人的机构,“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我不知道张记者是怎么查的。随便一google,就可查到:2002年7月8日,农业部在京召开第一届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大会;2005年6月22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立大会。新华社当时都发过报道。今年是第三届,我没有查到成立报道,也许是还没有开成立大会。但是农业部已向各个农科院、高校、研究所发了《农业部关于印发第三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农科教发[2009]6号),某些农科院、高校、研究所网站都有其成员成为委员的报道,有的还把聘书在网上公布,可见并不是什么神秘机构。张记者如果真想知道该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何不向农业部或农科院索要那份通知?何必耸人听闻地说“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
早在2004年,国内就已有了农业部启动转基因水稻安全认证的报道,当时曾引起很大的风波,一些研发转基因作物的专家已回答过媒体的质疑,我本人也写过几篇文章澄清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驳斥过“绿色和平”组织散布的谎言和谣言,其中有三篇就登在张记者供职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别怕,不是要转你的基因》(2004.12.15.)、《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2004.12.29)、《虫都不吃,人可以吃》(2005.4.20)。张记者如果不是偏听偏信“绿色和平”组织、蒋高明的无稽之谈,在报道前做点功课,也不至于让这些组织、个人继续在媒体上误导公众,散布恐慌吧?
比如关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问题,张记者借网人之口攻击说:“既然虫子都不能吃的东西,人能吃吗?”他提到:“他们先后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了毒理试验,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然后质疑说:“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毒理试验是验证食物和药物的安全性的常规方法,不只是对转基因食品才如此。如果不相信这一常规方法,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质疑其他食物和药物的安全性?“环保组织”宣称转基因食物有问题的实验也是在小鼠、大鼠等身上做的,张记者为什么不也去问他们:“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我们对Bt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不只是由于动物毒理试验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且是由于对Bt转基因水稻的抗虫害原理有相当透彻的了解。至少有三重防线保证了转基因水稻用来抗虫的Bt内毒素不会对人体有害:一、Bt内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在生米煮成熟饭时,已不可能存在还有活性的Bt蛋白。二、Bt内毒素本身实际上没有毒,只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的胃环境是酸性的,不能做有毒的加工。三、Bt内毒素产生的毒蛋白要和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起到作用,而人的消化道细胞表面上没有这种受体。Bt内毒素做为生物农药,在蒋高明提倡的“有机农业”中广泛使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
张记者称:“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因为科学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确实无害,因而严格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而事实是,欧盟主管食品安全的欧洲委员会对转基因作物早就有结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欧盟已经批准了多种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籽。
张记者所信赖的那些反转基因技术的组织、个人,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绿色和平”组织由于一贯通过造谣偏执地反对任何生物技术,连其创始人和前领导人Patrick Moore都看不过去了,指斥其智能和道德已破产,走向了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蒋高明虽然挂着“植物所首席研究员”的头衔吓唬人,却由于在生物学问题上犯了太多的常识性错误,说了太多的假话,虽然能继续欺骗媒体人士,在专业人士眼中早已名誉扫地,没有人理睬他的呼吁,有什么奇怪的?
至于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方面当然是很上得了台面的,在转基因水稻问题上却一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我那篇《虫都不吃,人可以吃》已不点名地批评了他)。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位50年代在农学院受教育的院士对现代生物学的陌生所致,而不是出于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稻的行业利益之争。袁院士对转基因水稻的批评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也可学他的语气说:“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杂交水稻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从张记者的这篇报道,以及他以前发表的科学方面的报道(我曾不公开地批评过)看,张记者并不具有做科学报道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建议张记者认真学习《科学新闻》主编贾鹤鹏剖析反对转基因的传播案例的《NGO:传播的科学》一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937),学会做科学传播的一些基本常识。
附:
“偷偷摸摸”转基因
本报记者 张伟
中国青年报2009-12-23
农业部最近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过程,加重了关于转基因粮食安全问题的不安。
这一过程十分隐秘:一家国外通讯社最早发现这个消息时,它被摆放在一家“几乎很少更新”的专业网站上,混杂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连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绿色和平组织工作人员都没发觉。
该安全证书由全称为“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部门颁发。获得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对于安全证书的颁发过程,农业部只提供了一份简短的书面回复。根据这份回复,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
1
这份回复,使普通人开始关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这个听上去十分专业的机构。
有很多证据都表明这个委员会的重要性。资料显示,它的设立,根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组成人员则是“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每届任期3年。前一次换届,新华社曾专门就此发布消息。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个拥有数十名成员的庞大机构,平常人根本难以触及。尽管许多人努力地寻找它的成员身份,网上也充满各种询问和打探,但都没有结果。连这个机构最早成立的时间,外界都很难查到。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认为,作为转基因作物生产安全证书发放前的最终环节,该委员会的作用不容小视,而这个证书则是“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最难突破的关口”,如果有谁能担保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
这个请求无人理睬,蒋觉得这一切“是暗箱操作”,他认为,这说明相关人士对转基因水稻“自己也没底”。
绿色和平组织的工作人员,曾花费很多时间来搜索这个委员会的信息。最终,他们只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网上找到一篇新闻,透露该校的5名研究人员被聘为第三届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绿色和平组织负责农业项目的官员方立峰觉得,与转基因相关的整个共同体都失声了。这种失声,成为人们的质疑重点。
作为一家民间机构,绿色和平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种植。“我们一直希望,这种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信息应该公开,人们即使不能决策,起码该有知情权。”该组织这样解释其立场。
而与民间组织的活跃相比,事涉其中的政府机构与科研人员,则显得极为低调。
蒋高明是为数不多愿意公开表态的专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与转基因技术无关,是生态农业,这让蒋高明觉得有点尴尬,因为那些更应该表态的人“实在太安静了”。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论,对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起码应该透明。”他通过博客和发表文章数次呼吁。不过,他没有收到任何反馈,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
事实上,在媒体将各种质疑重复了几遍以后,农业部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现在各大媒体、部属媒体和地方媒体都已经不再炒作此事了。”
2
人们要求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声音背后,是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存在的巨大忧虑。人们担心,经过转基因的作物,在被人类食用以后,会不会有“无法预料”的后果。
新获得安全证书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被认为可以杀死昆虫,并且防治虫害。针对这一特性,网上最常见的攻击是这样开始的:既然虫子都不能吃的东西,人能吃吗?
这个质疑已经被专业人员化解。中国水稻研究所一名研究员表示,这种导致昆虫死亡的基因,针对的是某种昆虫特有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为了证明这种作物的无害性,早在获得安全证书以前,参与研究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林拥军就曾表示,对这种转基因水稻,他们先后在小鼠、大鼠等身上进行了毒理试验,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这种论调,也在网上引起攻击。一种质疑是:“你们能把人当老鼠吗?”
尽管并不掌握完整的科学信息,人们仍然无法消除对于这种人工作物的忧虑。许多人在网上将批准生产转基因水稻视作“科学研究”突破了“道德底线”,并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忧。
事实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危险,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相左的证据不断出现。反对者引述国外科学家的报告称,实验中,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但支持者的实验结果则与此相反,是“丝毫没有出现损伤”。
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因为科学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确实无害,因而严格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在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因为反对者同样无法提供证据证实转基因作物有害,政策一直倾向于推广转基因作物。
之前,番茄、棉花、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并且一度在防治病虫害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谨慎态度。
中国水稻研究的权威袁隆平表示,他本人的学生也参与了水稻转基因的研究。不过,不久前,袁隆平公开表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他的理由是,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
“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袁隆平说。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转基因项目的研究者,曾反复抱怨他们的研究成果市场化被“过于严格”的审批过程阻挠。
对于转基因技术,还有很多别的质疑。许多科学家担心,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另一个质疑指出,在推广转基因棉花时,因为管理混乱,棉花种子来源很杂,许多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评估和批准,有人甚至说不出自己所种的棉花来源。人们担心,和穿在身上的棉花相比,最终要吃进嘴里的水稻,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引起不可知的危险。
3
2008年,农业部官员曾表示,生物安全委员会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会上每次都要讨论“是否批准转基因水稻”的问题,始终无法通过。当时该委员会还是第二届,委员共有74名,有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转基因技术“出发点是好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危险是不能预计的”。
不过,说这番话之前,2008年4月,农业部已经完成为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而进行的调研。媒体报道,这次调研的结果是,认为应该“在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原先过于复杂的审批程序,缩短转基因作物上市的过程”。此举被视为针对转基因水稻而作,标志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提速”。
也有人注意到,早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作物发展的16字方针已经从“科学规划,积极研究,稳步推进,加强管理”调整成“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这个转变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随着“提速”的开始,只过了大概一年时间,之前被认为存在“危险”的技术,就悄无声息地被批准生产。
相关部门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许可,被认为是国家一个长期工程的必然结果。在2004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定为16个重大专项中的一个,总预算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从那时起,转基因就“变成了非常热的研究领域”。蒋高明评价:“不管发现出了什么问题都不会停,因为钱一开始花,就停不住了。”
此次得到安全证书的项目,据悉自1995年起就开始进行研究,2003年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生产性试验。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曾表示“不希望无限地等下去”,因为一个现在很有优势的品种,若干年后就可能丧失其竞争力。
如今,他的希望已经成真。尽管农业部在回复中强调,该转基因水稻“还要通过品种审定并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但当消息传出时,与种子生产有关的3家上市公司股票应声暴涨。
农业部评价称:“这是我国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为商业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