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周刊》: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调查

21 03 2009年

【方舟子按:节目播出前删掉了与新语丝及我有关的部分,新语丝改成了“某网站”。】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调查

2009年03月21日央视《新闻周刊》

一个贺海波倒下了,但可以预料的是,还有很多贺海波仍在“辛勤工作”,从事着贺海波“未竟的事业”。

有网友如此评论:“贺海波只能是霉运当头。事实上,每一个学术造假者的马失前蹄都可以适用这四个字。因为现在的学术造假实在太多了,而揪出来的又实在是太少了。”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从2000年起开始打假,至今揭露了800多起各种各样的学术造假事件,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听上去相当惊人,但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具体有多少?不好说。”方舟子说。

这样的事件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乃至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名校;这样的事件存在于学生、讲师、教授,名牌大学教授,直到院士。

为什么在象牙塔里,在代表人类精神灵魂的知识界里,会出现近乎“全民造假”的一幕?

贺海波的倒下

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

原浙大副教授贺海波的八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继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以及德国《NSA药理学》杂志。

2008年10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指出,贺海波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随后,贺海波所在课题组被发现涉嫌学术造假的论文多达20篇。

3月的浙江大学,似乎还有着春天到来前的最后一丝寒意。路过校园内的公告栏,人们或不经意扫视或驻足细看,因为这里张贴着原浙大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的自我检讨。而同样在本周,在315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在一片争议之中宣布了对贺海波所在课题组出现论文造假一事的最终处理决定:贺海波被开除;而他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浙大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至此,这场历时5个月并引起全国瞩目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似乎至此告一段落。

在浙大药学院的中药药理研究所,每一个人似乎都如往常一般,各自埋头于试验以及数据研究,但每一个人的心里也都明白,中药药理研究所正面临着外界前所未有的不信任。而带来这种尴尬的,正是原本占据这块板报空白处的副教授贺海波。一个最为实际的影响是整个课题组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遭到了拒绝,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印刷厂排版的论文都被相继退回。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显然是:对方无法核实哪一篇论文是没有造假问题的。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贺海波,这位年轻的副教授,运用论文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等各种形式批量产出论文,这已经是近乎疯狂并无所顾忌的造假。事实上,在贺海波到来之前,这个课题组甚至很少能在国外主流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但一切的低迷都随着贺海波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短短半年,课题组论文数量出现井喷。对于这段时间,课题组的组员们看法相当一致:晋升副教授是贺海波论文造假的直接动力。

制度性造假

而在此次浙大学术造假风波中,除了造假论文数量较多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造假问题牵扯到了从博士生到教授直到工程院院士多个层级。事实上,在李连达院士挂帅的这个课题组里,如此批量生产论文的贺海波,却是唯一的主力。在组内成员私下看来,研究所的负责人,浙大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一年难得见上一面,一帮博士生事实上的导师,是喜欢抓行政工作但从不指导学生实验的吴理茂。疏于管理,甚至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就此发生。然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在目前的学术界造假之风已经出现在各个级别的人群当中。

请看下面一组事实:

2000年,“基因皇后”陈晓宁带“三大基因库”回国,夸大学历、伪造学术

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003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2004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记录

2005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根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今8年多时间里,某网站公布的、已经证实并有真实举报人资料的已达800多例。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并且这样的事件不仅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甚至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名校也未能幸免。而在学界人士看来,已经发现的这800多例还仅仅是中国目前学术造假的冰山一角。

就在本周,当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几乎尘埃落定之时,举报者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和被举报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之间的一场口水大战,又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似乎没有人能分得清是非真假,但学术造假无疑又多了一层更深的背景。事实上,如果把贺海波与过去几年国内造成重大影响的几个学术造假案进行比较的话,或许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相似路径:利用造假论文获得相应职称,具有相应职称申请课题经费,课题攻关成功再转化商业利益,而这样的潜规则在学界已经不幸的成为公开的秘密。

就在浙大造假事件落幕的本周,教育部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而就在事件处理结果公开宣布的同一天,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表态“对学术不端行为就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借助道德的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借助制度的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周济说。



视频:央视《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浙大论文事件)

21 03 2009年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649153510888



小朋友抄写我的文章:-)

21 03 2009年

banshu.jp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58fc20100c9n9.html



就“环保记者”章轲诉水博一案答《南都周刊》记者问

20 03 2009年

1.您对张博庭的那篇骂人博客怎么看?

他的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好的,是在纠正记者对水电开发的不实报道。至于用语是否过于激烈,那不是关键所在。实际上,做为一篇博客文章,那些用语并不让人吃惊。网上文章用语比那激烈的多得是,包括章记者所属的“环保人士”圈子,也一直有人在网上用更为激烈的用语攻击、谩骂与其不同意见的人,例如“环保人士”范晓就曾经用真名在网上发表文章攻击我和张博庭是“下三滥的龌龊货色”、“如丧考妣般地急火攻心、嗷嗷乱叫”、“象疯狗一样地胡言乱语”、“泼皮耍横”、“小丑跳梁”等等。现在也还有人针对这个事件撰文骂张博庭是“泼妇”。

2.对记者章轲将张博庭告上法庭、要求赔礼道歉并赔款1万,怎么看?

章记者对水博的驳斥,不做有根有据的反驳,相当于默认了自己的报道有不实、错误、误导读者之处,对此不做澄清,不做道歉,反而纠缠于张博庭纠正文章中的个别用语,这么做很无聊。做为一名记者,写报道是职务行为,不必为其报道错误承担法律责任,而由于报道受到了批评,就要反过来以受害人的身份去告人家,法律管不了他,他却要用法律来管别人,这是不是不太公平?何况,章记者是“绿色人物”候选人,是个公共人物,对负面评价应该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才对。

3.我看到“新语丝”“立此存照”栏目的“敬畏自然事件”上也转载许多水博关于这次争吵和官司的文章。这是否表明你更倾向于支持水博?出于什么原因?

由于上面所说的那些原因,在这个案件上我支持水博。而且,章记者利用其记者和“环保人士”的双重身份,有众多媒体朋友为其助阵,拥有话语优势,而水博除了网络,就没有别的发表平台了,我愿意为他提供一个发表言论的地方。

4.你认为张博庭使用诸如“智障”、“无知无耻”、“脑子不好使”、“活宝”等激烈语言骂人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用语在网文中不是极为常见吗?经常阅读网文的人不应该会对此觉得惊讶。

5.这类带有人身攻击的文章对问题的讨论是否有益?

没有什么益处,但是有时候见到不实报道,过于气愤,用一些激烈的用语,也可以理解。尤其是经常在网上写文章的人,更是如此。网上文章比较随意,毕竟和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的性质还是不一样的。

6.张博庭有一个说法:因为他的文章没有媒体刊登(版面都被“反坝人士”占据),无从向公众传播,只能被迫采取用战斗性强的语言(具体内容可见以下链接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9-02/27/content_17345084.htm)对他这个说法,您是否认可?

我可以理解他的这种想法。但是网文普遍喜欢用比较激烈的语言,成为了网文的一种风格,许多人写网文也受网上这种气氛的影响,未必有什么用意。

7.以你和张博庭的交往\接触,你觉得张博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在网下和张博庭的交往不多,曾经一起外出考察,平时没有什么交往。主要的交往都是在网上,他经常向新语丝投稿。我认为张博庭在普及水电知识、澄清一般人对水电的误解、揭露“反坝人士”的虚假宣传等方面,是做了很有益的工作的。

8.我看过您在云南大学演讲文字稿,您那时的观点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不反对也不支持建坝,当时反对的是环保人士通过“造谣”、“造假”、“煽情”的方式达到反坝目的。在是否支持建坝上、中国水电开发是否过度上,您的看法和态度是否依然?

我一直是这个看法。在水电问题上,我是个外行,更乐于倾听各个领域的专家的意见。

9.如果水博败诉,您怎么看这个结果?

即使水博败诉,那也只是个别用语的问题,不影响他的文章的总体内容,他对“反坝人士”的虚假宣传的揭露仍然成立。他的名声不会因此受损。章记者的报道仍然是不实的,他的新闻素质仍然让人无法恭维,而且反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做不实报道的记者。



预告:3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将播出两个有关浙大论文事件节目

20 03 2009年

晚9点30分,《新闻调查》深度调查
晚10点15分,《新闻周刊》的“人物”栏目(次日下午1点12分重播)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最高科学家”的陨落

19 03 2009年

    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迫切地想成为科学强国,更把做出科研成果当作是为国争光吗?有的,韩国。韩国在某些技术研发领域可与美日竞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却相当落后,乏善可陈。因此,当有人破天荒地声称做出了领先世界的科学成果,而且还通过连续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了世界科学界的认可,各种崇高的荣誉也就纷至沓来,国家封他为“最高科学家”这个连牛顿、达尔文都不曾得过的称号,而民众更视之为民族英雄。不幸的是,这阵狂热仅仅持续了一年多,国光就成了国耻。

    黄禹锡如果不是在韩国,绝无可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当然也不至于摔得那么惨。他的研究工作,和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的工作一样,只是对英国科学家在1997年一项惊人的科研成果的拓展。那一年,伊恩·维尔穆特等人宣布用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绵羊“多莉”,这项改写了教科书的成果采用的是一项并不新颖的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从一头六岁白羊的乳房取出一个细胞做为供体,从一头黑脸羊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母细胞,除去细胞核做为受体。把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也就是说,乳房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了卵母细胞中),在电击刺激下,这个细胞像受精卵一样开始分裂、扩增,生成了胚胎细胞。胚胎细胞植入另一头母羊的子宫,五个月后生出了一头羊羔。

    这项技术已存在多年,很多实验室都能掌握。很快,其他实验室纷纷跟进,用相同的方法照葫芦画瓢克隆出了其他动物。1999年,韩国首尔大学兽医学院教授黄禹锡宣布克隆出牛,成了韩国宣称克隆出动物的第一人,他从此开始成为韩国的科学明星。不过,此时已有4头克隆牛在其他国家诞生了,而且他并没有发表任何数据来证明他的宣称,在国外并无影响。

    2004年2月,黄禹锡宣布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人的胚胎,从中分离出干细胞,并在美国《科学》发表了论文。此前已有美国公司宣称克隆出人的胚胎,但并没有从中分离出干细胞,所以黄禹锡的宣称立即引起了轰动。克隆人胚胎的目的不是为了克隆人(所谓生殖性克隆),而是为了研究如何利用它来治疗疾病(所谓治疗性克隆),就必须能够从中分离出能够分化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更令人震惊的是,黄禹锡宣称其成功率很高,比较实用:仅尝试了242个卵子就成功克隆出1个胚胎干细胞系。

    2005年5月,黄禹锡宣称他的克隆结果又有了重大改进,成功率高得惊人,仅仅用了185个卵子就克隆出了11个胚胎干细胞系,而且是用9个不同年龄、性别和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的体细胞做供体克隆出来的,为实现治疗性克隆又迈进了一步。这个成果随后又发表在《科学》上。8月,黄禹锡宣布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并在英国《自然》发表了论文。

    短短一年多时间内接二连三做出领先世界的成果,一下子让黄禹锡也成了国际科学明星。黄禹锡被政府封为韩国“最高科学家”,获得了创纪录的科研经费:自1998年以来黄禹锡从韩国政府获得的科研资助一共是658亿韩元,再加上企业的资助,超过700亿韩元(约等于7千万美元)。

    但是他的麻烦也已经开始了。给他带来麻烦的是曾经参与在2004年《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工作的一名姓柳的同事,他由于不满黄禹锡的做法而离开了研究小组。6月1日,柳某给韩国MBC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PD手册”的网络举报箱发去一封电子邮件。几天后,节目编导对柳某做了匿名录音采访。在采访中,柳某称黄禹锡实验存在伦理问题,所用的卵子是逼迫研究小组中女成员捐献的,而且黄禹锡实验室并没有技术能力能够获得2005年《科学》论文的结果,可能造假。

    “PD手册”节目组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他们以拍摄介绍韩国生物技术的专题片为幌子,对2005年论文的一些共同作者做了采访,获悉11个干细胞系中只有两个(2号和3号)做过证明是干细胞的实验,而且是从汉城MizMedi妇女医院那里得来的。10月,节目组又到美国对论文的另一作者金善钟做了暗访。金善钟此时在黄禹锡的合作者、匹兹堡大学教授杰拉尔德·夏腾实验室工作。节目组编导告诉金善钟,他们已掌握了黄禹锡造假的证据,并欺骗他说,韩国检察机关已经开始调查此事。金善钟承认他对两个细胞系的照片进行复制,用来代表11个细胞系,但是是在黄禹锡的指示下这么做的。节目组用暗藏的摄像机录下了对金善钟的采访。

    可能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夏腾在11月11日突然宣布中断与黄禹锡的合作关系,他们已合作了两年,一起发表了《科学》论文。夏腾说是由于他发觉黄禹锡所用的卵子的来源有问题。11月21日,论文作者之一、负责向黄禹锡提供卵子的汉城MizMedi妇女医院理事长卢圣一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认他给每位卵子提供者支付了1400美元。第二天,“PD手册”播出了调查的第一部分“黄教授卵子出处疑问”,指控黄禹锡在论文中对卵子的来源说谎。

    此时对黄禹锡的指控还只限于他对卵子的采集有违生命伦理。黄禹锡痛快地承担了责任,他在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有两名助手自愿捐赠卵子,其他妇女则因为提供卵子而获得报酬。他声称他事先并不知情,但愿意为此道歉,将辞去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

    新闻发布会后,大多数政府官员、媒体、公众都表示支持黄禹锡。数百名韩国妇女宣称她们乐于捐赠卵子给黄禹锡做实验。“PD手册”则成了众矢之的。MBC电视台的网站论坛上贴满了观众指责“PD手册”的帖子。“PD手册”节目所有的赞助商都撤销了广告。12月7日,MBC暂停了“PD手册”节目,决定不播出指控黄禹锡论文造假的后续节目。

    但是在2天前,韩国生物研究信息中心的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匿名帖子,标题是:“这个节目必须继续……”指出黄禹锡2005年《科学》论文所用的一组干细胞照片明显是用两张照片重复“克隆”出来的。第二天,另一个匿名帖子指出该论文还存在重复使用DNA指纹图的问题。这些指控在网上激起了热烈讨论,随后又在韩国传统媒体上获得报道。12月12日,首尔大学宣布启动对黄禹锡的调查。MBC也播出了指控黄禹锡论文造假的后续节目。

    12月29日,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调查结果,黄禹锡2005年论文中所称的11个克隆干细胞系全都是假的:其中的9个根本不存在,是重复使用2个细胞系的数据冒充的,而这2个干细胞系并非克隆而得,而是普通的胚胎干细胞系。2006年1月10日,调查委员会又宣布黄禹锡2004年的论文也是捏造的,不过克隆狗是真的。第二天,《科学》撤销了黄禹锡的这两篇论文。

    1月12日,黄禹锡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歉意,请求宽恕。但是他只承认夸大了数据,否认造假,认为是MizMedi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调换了样本陷害他。此前黄禹锡已宣布将辞去首尔大学教授一职,但首尔大学不许他辞职,而是在2月9日解除了黄禹锡及与造假有牵连的6名教授的职务,并在3月20日将黄禹锡开除。3月21日,韩国政府剥夺黄禹锡“最高科学家”荣誉称号。5月12日,韩国检察厅正式起诉黄禹锡犯有夸大学术成果骗取赞助款项、挪用研究基金、违反生命伦理三大罪名。此案还未审理完毕。目前黄禹锡担任新成立的私人研究机构韩国水岩生物工程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继续从事动物克隆。韩国政府禁止他再从事人胚胎克隆。

    黄禹锡造假事件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一时间让他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学术造假者。韩国媒体不必说,美国和中国媒体也对这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不断追踪报道、评论。

    美国媒体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干细胞研究在美国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争议又非常大的话题。宗教保守势力要保护胚胎的“生命权”,反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屈从于保守势力,对干细胞研究做出了种种苛刻的限制。科学界一直在强调干细胞研究将会造福人类,在医学上会有广泛的应用,会成为治疗许多不治之症的强大武器,限制干细胞研究是愚蠢的。黄禹锡的研究成果似乎使这个“美丽新世界”如在眼前,增加了科学界向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它的破灭使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成效产生了怀疑。

    美国媒体对黄禹锡事件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有美国大学的教授也被卷了进去,而且黄禹锡造假的论文,是发表在美国刊物《科学》上的。黄禹锡两次骗过《科学》,似乎让《科学》觉得很丢脸,其主编曾表示要考虑改进现在的论文发表程序,以防范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以前也有造假者骗过《科学》,但并没有引起这样的反思。其实《科学》在这一事件中并没有不当的做法,遵循的是学术期刊的发表惯例,先让三名同行审稿才发表。同行审稿时主要是看论文本身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成果是否重大,并不会轻易怀疑论文的作者造假。除非假造得很拙劣,否则也不太可能在审稿时被发现有假。

    《科学》的主编说要改变这一已在学术界实行多年的惯例,以后对类似的成果可能要采取先由其他实验室验证过了,再发表论文的做法。其实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曾经有学术刊物采用过,这会大大延长论文的发表周期,不利于学术交流。因此现在的通行做法是先发表论文再说。这并不是说科学成果无需经过他人的检验就能获得承认。发表论文只是成果获得承认的第一步,但是并非等于定论,还要看能否经得起他人的检验。是否能被独立地重复出来,永远是一个科学成果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会有人有兴趣去重复,实际上大部分成果都没有人重复,但是重大的成果是肯定会被重复的,弄虚作假很难不被发现。

    先发表论文,再检验,如果检验不出来,就不承认你。先信任你,如果发现你辜负了这种信任,就严厉地打击,让你从此没法再在科学界混下去。这种“后发制人”的做法是现在科学界的游戏规则,虽然无法防止造假,却可以保证造假者难以得逞,而且造假的代价太大,让人不敢轻举妄动。即使通过弄虚作假获得很大的名声、利益,也会有身败名裂的一天,黄禹锡就是前车。

    中国当前学术造假之所以这么泛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游戏规则没有被遵守。造假容易得逞,获利很大,而成本很低,低到几乎为零,即使事情败露,其名利也不会受什么影响。中国虽然还没有出现类似黄禹锡这样的世界级科学明星,但是国家级科学明星、院士被发现造假的已经不少,有哪个受到了调查、处理的?有哪个敢于面对公众,表示歉意的?如果黄禹锡是中国的“最高科学家”,现在恐怕还过得好好的。

    干细胞研究的伦理之争离我们很遥远,国际科学界的游戏规则是否需要改进也不是当务之急。我们关注黄禹锡现象,更应该反思中国自身的问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政府机构来说,应该向韩国学习,要管事,要敢于揭家丑,出了问题就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而不要视若罔闻,乃至遮掩、包庇。甚至黄禹锡敢于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公众,表示歉意,引咎辞职的勇气,也是值得中国学术造假者学习的。

2009.2.25

(《经济观察报》2009.03.16)



进化论的敌人

18 03 2009年

    有报道称,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半数英国人不信进化论”。有人联想起2003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71.8%的中国公众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这个结论,于是感叹进化论在中国有多么流行,达尔文未必能料到他的进化论会在中国受到如此厚爱。
    其实比较用不同方法做的调查结果没有什么意义,用相同的调查方法才能说明问题。同样对英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有近75%的英国公众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这个结论,比中国还要高些。
    不过,也有些发达国家的公众对进化论的接受程度不如中国。最明显的是美国,只有40%的美国人认可“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我们不要因为中国人接受进化论的比例远高于美国人就觉得中国人厚爱进化论。应该奇怪的是为何美国人如此排斥进化论,对进化论的接受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倒数第一,对不起其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地位。
    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不是因为美国人更富有怀疑、批判精神,恰恰相反,是因为美国人更加盲从——对宗教信仰的盲从。美国是原教旨基督教的大本营,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坚信必须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基督教《圣经》上的每一句话,而既然《圣经》清清楚楚地说了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世界万物并按其影像创造了人,那么进化论就只能被当成是离经叛道的歪理邪说。
    那些主张科学和宗教能够和平共处、把科学和宗教的对立当成过时观点的人应该睁眼看看美国战场上弥漫的硝烟。那些声称美国学校教进化论比中国教得如何高明的人,应该先去看看美国中学课堂是什么样。根据2007年的调查,大部分美国中学的生物课只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草草教完了与进化论有关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避免教进化论。美国中学生物教师中,认同美国科学院关于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一说法的只有四分之一,认为人类进化与上帝无关的不到三分之一,相信上帝在引导人类进化的倒有近一半,相信人类是在一万年前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占六分之一,把神创论当成科学理论教给学生的占了八分之一——尽管美国法律禁止在公立学校教神创论。
    美国进化论教学的惨状让美国科学界人士痛心疾首,却让某些中国学者当成学习榜样,岂不滑稽?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中国公众接受进化论的程度高于某些西方国家当成是反常而要反思其成因。中国公众对进化论并没有“厚爱”到让人放心的程度,值得反思的倒是,为什么还有近30%的中国人不接受进化论?
    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从未接触过进化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还有9%的人是文盲,他们显然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即便如此,仍有20%有文化、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排斥进化论,而他们通常并不排斥原子论、相对论等其他科学理论。中国虽然没有排斥进化论的文化传统,但是当神创论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渗透进来时,其影响仍不容小觑。一些文化人把信仰基督教当成了时尚,而他们皈依的往往是原教旨基督教,因为原教旨教派最有传教的狂热。
    相应地,神创论的著作也被有组织地引进到中国,而且不是做为宗教读物,而是以科学著作的名义引进的。在北京一家图书大厦的科普柜台,《物种起源》被许多本“科学神创论”著作《达尔文的黑匣子》、《审判达尔文》挤到了一旁,而进化论的当代科普著作则难得一见。这就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印象:进化论是一百年前过时的古董,“科学神创论”(或美其名曰“智能设计论”)才是最新的科学。
    影响所及,就连某些不信教的文化人也把怀疑、批判进化论当成了开明、进步的表现。这些人本来对进化论就无好感。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这让他们觉得有伤人类尊严,而进化论那种机械的、看上去很冷酷的世界观,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神秘世界的向往。“科学神创论”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否定进化论的“科学”依据。
    进化论的时间尺度以亿万年计,得出的结论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违背,本不容易理解。但是进化论看上去又很简单,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分子式、数学公式(其实一般人并不知道,进化生物学是生物学中定量化程度最高的学科,要掌握它离不开分子式、数学公式),又让人觉得即使不懂生物学也可以对它指手画脚,轻而易举地想出一些理由加以否定。这些人还会觉得自己很有科学精神。
    在西方,反对进化论被主流媒体视为落后保守、愚昧无知、盲目迷信、没有科学素养的典型。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反进化论思潮在中国媒体上能获得同情乃至推崇,这才是更为反常的,也更值得反思。

2009.3.2

(《中国青年报》2009.3.18)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

18 03 2009年

(第20分开始)

下载: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3172210819.wma

在线收听:
http://audio.bjradio.com.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317221000



视频:央视2套“生活”栏目315再追踪

18 03 2009年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296236357888



浙大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但是有进步”

17 03 2009年

方舟子:浙大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但是有进步”

2009年03月17日天府早报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沸沸扬扬几个月。3月15日,浙大通报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事件画上一个句号,留下的是一片唏嘘声(本报昨日10版曾作报道)。

由于先后揭发浙江大学学术不端行为的,有两位教授和新语丝网站,昨(16)日下午,记者通过“新语丝”网站向学术打假知名学者方舟子发出采访邮件。一个小时后,收到了方舟子对采访的回复。

□对话方舟子

16篇问题论文,只处理了5篇

记者:您是何时发现浙江大学贺海波等人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并在新语丝进行披露的?

方舟子:是去年10月23日,有一位读者投稿《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英文论文的一稿多投》,我核实了一下,就给登出来了。后来又有其他读者陆续发现李院士名下的论文共有16篇有问题。

记者:以前您有过很多次学术打假,这一次是否最有确实结果?

方舟子:不是。2005年11月我揭露了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学历等,清华大学因此在2006年3月将刘辉解聘,我认为这才是最有确实结果的一次。这一次的结果其实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发现的有问题的16篇论文中,只有5篇与贺海波有关,还有其他作者有与贺海波性质一样的错误,例如一个姓牛的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为什么不对这些人做同样的处理?

记者:您以前说过,很多学术打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实质性动作。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这次的处理结果,您怎么看?

方舟子:学校一则要维护自己的名声,觉得承认有教授造假是很丢人的事;二则要保护学校的经济利益,教授,特别是学术地位高的教授,能为学校带来很多科研经费,所以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授,学校越是愿意包庇他们。这次是持续的舆论压力造成的。一开始浙大校方把责任都推到贺海波一个人身上,在网上和媒体上都受到了很多批评,就又处理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但其他人仍未受处理。

记者:这次事件拥有这样一个令人安慰的结果,算不算您“打假”生涯中的一个节点?回顾过去,有什么感受?

方舟子:不能算是节点吧。这个事件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浙大校长多次出来回应批评,虽然其回应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以前名牌大学教授造假事件,校长都假装不知道,还是有进步的。

监督学术不端,国内处于起步阶段

记者:学术不端事件,为何大多发生在知名学校、知名院士和教授身上?

方舟子:其实学术不端事件在各个学校、各个层次的科研人员中都有,是普遍现象,并非知名学校、知名教授较多。但是知名学校、知名教授的地位较高、掌握的资源较多,他们造假造成的损失就较大、影响较恶劣,所以会引起更大的关注。

记者:对于学术不端的监督,国内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方舟子:只能说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流于形式。表面的文章开始做了,实质性进展则很小。比如科技部、教育部都颁布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关条例,科技部还在两年前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说是要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两年来并没有见到他们处理过任何事件。

记者:如何规范学术健康?国外的做法有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方舟子:从体制上着手,要改变目前这种由行政人员掌管科研经费的官本位体制,对学术成就的评估不要片面强调论文的数量,而应该看重工作的质量。同时,要建立、完善监督、处罚机制,不仅要成立相关的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机构要管事,要透明、公平地管。比如,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有科研诚信办公室,专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每年会处理10起左右,公开、透明地处理。

“学术造假后果很严重”

去年底至今,浙江大学“造假门”事件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学术造假”,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3月9日,方舟子及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在接受腾讯网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这个后果我觉得是很严重的。”方舟子表示,一方面,有一些学术的成果要转化为商品,学术造假也有经济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学术造假,可以发表很多论文,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掌握的科研资源就多了,科研资金也多了,当然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就多了,还有个人的名声问题。

方舟子表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家、学者好像都还是比较清高的,学术界还是一块净土,但百姓现在发现原来学术界也有腐败,也有造假行为,这就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造成影响。另外,学术造假还涉及到对科研经费的浪费问题,最终浪费的还是公共的资源。当然还涉及到对学生的影响,对整个教育的影响。

□网民声音

“wanghui831129”:李连达老师虽然有过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他是有过成就的专家,在某一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百年孤独11”:注水论文,文凭时代,你要是找真货,倒是困难。

IP为“117.83.123.×”的网友:浙大已经在大学之道上迷失了,单从学术和育道的角度看,浙大已非中国一流大学了。如杨卫这样的校长百年后又有何面目见竺老先生。

IP为 “121.28.180.×”的网友:

一个学校知名人士多了,造假的也自然多了,就像总体水平高了,乘以一个级低的造假比例,得出的数还是比较大——浙大的论文就是好,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了,那是自欺欺人!

IP为“123.232.45.×”的网友:造假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发现后的态度。 早报记者肖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