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保科普写作的四点看法
31 12 2008年——2008年12月28日在SEE环保写作奖征稿交流会上的发言
(根据录音记录整理)
最开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跟我联系的时候,说有这么一项环保科普书稿的征集活动,问我能不能参与进来写。我说现在手上还有几本书稿没有完成,所以可能没有时间。他们说那能不能弄出一个环保科普的问答题库,作为写作素材,供有时间,有写作能力,但是未必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人作为参考。我想了一下,这个倒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弄出来。要求是至少要200道题,我一个人肯定干不来,我们开过几次会,当时想能不能组织一些专家,就是生态方面或者环保方面的专家来写。我觉得找专家写不一定可行,第一他们未必有时间或愿意写,国内这些搞科研的一般不愿意花时间来做科普。第二,专家写的东西大家未必看得懂。所以我后来找了五个人(程鹗、太蔟、碧声、柯南,以及我本人),是从新语丝的作者中找的,他们一直在从事科普写作。其中三个在美国拿过理科方面的博士学位,还有两个长期做国外科技报道。他们在科学素质方面没有问题,也有科普写作的能力和兴趣。所以找了这么五个人,除了有科学的背景,搞过科研或者做科技报道的背景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英语都非常好。要编问答的话肯定要参考其他的文献资料来写,中文的参考文献资料基本上是不可靠的,如果中文的资料可靠就没有必要让我们来编了。所以要根据的是英文的资料来编写,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英文阅读的能力好。我们参考的是比较专业、权威的资料,像美国环保局、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还有一些论文、科学报告。
环保科普问答,刚才杨鹏先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说了国内出过不少了,包括环保局也编过。那么我们再搞这个问答库,有什么必要?跟其他国内已有的比起来有什么特色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特色。第一点,比较贴近生活。国内已有的环保问答,像刚才杨先生说的显得很枯燥,甚至跟政策、文件一样。我们编这个的时候要求贴近日常的生活,关注吃、穿、住、行这几个方面。我们首先编出问题,把问题拿出来,然后根据问题找答案,找资料来编解答。我们的问题搞过好几稿,一开始拿出来的问题编委们不太满意,觉得太正儿八经,不太贴近生活,改了几次,最后拿出来的才算是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从每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碰到的,可能碰到的,跟环保有关的问题着手,介绍一些环保的科普的知识,这样显得比较亲切一点,大家有可能读进去,这是编的时候的第一个要求。
我刚才说主要是吃、穿、住、行这几个方面,在吃的方面选了一些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问题。食品安全严格来说不是环保的问题。后来编委会强烈要求加进去,因为当时刚好发生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大家对这个比较关注,包括编委们都很关注,开会的时候他们问了我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也放进去了,这只能说是广义的环保问题,严格来说不能算的。
第二个方面,注重科学性。要出的读物是科普读物,科普要科字当头,首先必须具有科学性。我们在编写的时候根据的是科学界主流的意见,包括刚才杨先生提到的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我们根据的是国际科学界主流的意见,主流意见就是认为转基因食品并不是那么可怕,并不是像极端的环保组织说的那么可怕,实际上在某一方面转基因食品还更环保。
我们写的时候尽量把其中的科学道理讲清楚。但是篇幅不能太长。编写的时候有一个字数的限制,每一个问答控制在500字左右。这也是考虑到这个问答要上网,网民的习惯看不了长篇的文章,大概五、六百字就是大多数网民的阅读极限了。在这五、六百字的篇幅里面争取把里面的科学道理讲清楚,不是强加给你一个结论,而是让大家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去接受这个结论。在回答的时候,我们还注重尽量用数据说话,引用论文、科学报告的数据,有一些数据加上了出处。
第三,我们编写的时候还强调全球的观念。在国内大家都比较关注环保问题,可能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比如关心的是吃的东西究竟安全不安全,健康不健康,或者是周围的污染问题,属于涉及到切身利益。实际上环保的问题涉及到的是整个地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还要强调全球的观念。你在日常生活中做的每一件事,可能都涉及到能源、资源的耗费问题,涉及到二氧化碳,也就是所谓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在问答中有不少的问题都涉及到怎么计算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事情所耗费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你的每一次消费,每一次的出行的二氧化碳的轨迹,这在国外环保界是比较时髦的概念,可以估算出来的。每一个人排出的二氧化碳到最后总的集中起来就会影响到全球的环境的变化,气侯的变暖。就是想让大家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点,而不只限于自己身边比较现实的问题。
最后一点,要有全面的观念。什么意思呢?大家关心的一些环保的问题,比如说我买的这个产品是不是环保的产品,可能比较关注的是使用当中会不会产生环保问题,或者是用完了以后废弃了,扔了以后会不会产生环保问题。我们编写这些材料的时候,在考虑某一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时候,不只局限于使用过程当中或者废弃以后环境的影响,而是这个产品一生的影响。从它的生产、制造、使用一直到抛弃掉,这整个过程中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在制造过程当中会耗费能源、资源,排放二氧化碳,都要考虑进去。如果全面地衡量,一些我们通常认为比较环保的产品就不一定那么环保了,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的观念有冲突。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一般人认为棉布是天然的,就认为棉布制作的衣服比较环保,化纤的比较不环保。但是如果你考虑到棉布生产要种植棉花,种植棉花要喷洒大量的农药,要用大量的水灌溉,在棉布生产过程当中又要染色,棉布衣服相对来说比较难洗,所以洗涤过程当中要耗费更多的能源,更多的电,更多的洗衣液。你如果把整个过程都考虑进去,棉布做的衣服不一定就比化纤的环保。
我再举一个例子。一般人认为一次性的东西比较不环保,可以反复使用的东西是比较环保的。但是如果你考虑到反复使用的东西,在反复过程当中还要去清洗,还要花费能源、洗涤剂去洗,而且使用的材料一般比较坚固耐用、成本比较高,这些都考虑进去未必比一次性东西更环保。我看过英国一个报告,婴儿使用的尿片,是一次性尿片环保还是尿布更环保?他们做过评估,从尿片的生产到使用到最后抛弃,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了全面评估,发现一次性尿片和重复使用的尿布两者差不多。
最后我想讲一点关于国内的环保宣传方面的问题,刚才杨老师开玩笑说我是反环保主义者,跟国内的环保NGO曾经发生过一些争论,因此有人认为我是反环保的。其实当时争论的,不是要不要环保,而是怎么从事环保,怎么做环保宣传的问题。国内现在环保的宣传,一些环保的民间活动,未必是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有的观念是不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我跟他们争论的主要是在这一点。我认为,你做环保的宣传就应该根据科学来做,应该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不应该靠非理性,非科学的方法,把大家的环保意识调动起来了,这可能是一个好事,但是等你把大家环保意识调动起来以后,大家发现你宣传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科学的东西,其实是没有可靠的依据的,这时候大家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那样从长远来看,反而对整个环保运动有不良的后果。我们希望大家形成的环保意识是科学的、理性的环保意识,我们做的问答题库,包括以后要出的书,希望都能够有助于在中国公众当中培养科学的理性的环保意识。
分类 : 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