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蒙牛特仑苏的后果:无法找到网页(二)

21 07 2007年
蒙牛特仑苏受反伪斗士质疑 东南早报 2007-7-1900:00http://www.dnzb.com.cn/gb/content/2007-07/19/content_2528198.htm

无法找到网页
您正在搜索的网页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价格贵上一倍:蒙牛特仑苏牛奶受方舟子质疑
大洋网 - 2007年7月18日

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7-07/18/content_2877481.htm

对不起,没有找到你所要求的页面!
5秒后自动跳到本站地图

蒙牛特仑苏宣传疑点重重系统实验并未用人体做实验
内蒙古新闻网 - 2007年7月11日

http://news.nmgnews.com.cn/pdeb/article/20070711/17744_1.html

蒙牛特仑苏宣传疑点重重 系统实验并未用人体做实验
www.nmgnews.com.cn   2007-07-11 18:35   【打印本页】
【字体:小 中 大】

此文章已被删除

【关闭此页】 来源:市场与消费报  作者:王瑜君
编辑:郭凭慧

蒙牛特仑苏宣传疑点重重系统实验并未用人体做实验
金融界 - 2007年7月11日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7-11/000002414754.html&cid=0

跳到网站首页



方舟子著《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第二版)》出版

20 07 2007年
方舟子著《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第二版)》出版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总结现代生物学的历史,着重于现代生物学的三门核心学科: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围绕着现代生物学的主要观念,特别是进化、遗传和生命等观念的诞生、发展、深化和统一而展开,对生物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争议作了回顾和评价,并介绍和展望了生物学的新进展。

  本书第二版纠正了初版的印刷错误和笔误,并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和增强阅读上的兴趣,根据读者的建议,新增了170多幅插图及其说明。插图说明是对正文的补充,基本上与正文不重复。

   
卓越网、当当网已到货。签名本的邮购另外通知。

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prodid=bkbk736689&ref=SR&uid=168-1561467-7088236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337819

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第二版)

    *
作者:方舟子 著
    *
丛书名:科学文化系列丛书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040053
    *
出版时间:2007-6-1
    *
版次:2
    *
印次:2
    *
页数:196
    *
字数:239000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定价:35

目录

第一编 进化

第一章 达尔文之前
一、神创论
二、理念论和目的论
三、设计
四、事物大链条
五、系统分类
六、物种
七、地层
八、灾变与均变
九、同功与同源

第二章  达尔文
一、巨人出世
二、贝格尔号之航
三、共同祖先学说的威力
四、通向自然选择学说之路
五、达尔文革命的意义
六、对达尔文革命的挑战

第三章 达尔文以后
一、跃变论、直生论和新拉马克主义
二、新达尔文主义
三、突变论
四、群体遗传学
五、现代综合
六、基因选择学说
七、社会生物学
八、间断平衡
九、分子进化
十、进化发育生物学

第二编 基因

第一章 基因的发现
一、大理论的失败
二、孤独的创建者
三、追踪遗传的载体
四、细胞与遗传的统一

第二章 分子遗传学的诞生
一、一个基因一个酶
二、遗传物质
三、双螺旋
四、基因的功能

第三章 分子时代
一、二次革命
二、新疆域

第三篇 生命

第一章 进化是什么
一、进化没有方向
二、自然选择

第二章 基因是什么
一、基因做为遗传单位
二、基因做为进化单位
三、基因之为理论建构和物质实体

第三章 生命是什么
一、物理主义和活力主义
二、还原主义和整体主义
三、生命的特征

附录
生物学大事记
参考书目

 



北京电视台3套科技观察:动物预感之谜

20 07 2007年
动物预感之谜

北京电视台3套《科技观察》

短  片:
2004年12月26日圣诞节翌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海啸席卷印度洋沿岸各国,数十万生命瞬间被吞没,昔日的椰风海韵顿成人间炼狱,人类的尸体布满海滩。然而斯里兰卡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的专家惊异地发现,被海浪席卷后的动物园并没有一个动物的尸体。这些动物在海啸到来时究竟躲到了哪里?在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浩劫中,经常有动物神奇地躲过灾难,难道它们真的如人类远古传说中所说拥有预知旦夕祸福的神秘第六感?难道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真的丧失了所谓的“第六感”?

刘俊呈(男主持):俗话说阎王让你三更死,谁能留你到五更。面对无法预测的天灾,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瞬间夺走了20万人的生命。在斯里兰卡东南部有个亚勒地区,据说洪水深入内陆远达三公里,令当地200多居民丧生。

宇 
秋(女主持):但是,当洪水退去之后,大家有一个非常惊奇的发现,在这个地区,有一个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的动物自然保护区,当洪水退去之后动物观察家发现,横七竖八躺在泥泞当中的都是我们人类的尸体,而没有一具动物的尸体。换句话说,也就是200多头的亚洲象和数不清的野生动物,全部躲避了这场灾难,活了下来。

刘俊呈: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躲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呢?难道它们提前知道这场灾难要来临吗?难道动物真的有灵感可以预知未来?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就是动物的预感之谜。

宇 
秋:让我们先请出今天第一位神秘嘉宾。他是谁呢?他是著名的相声演员,李增瑞老师。

李增瑞:我不算什么神秘人物,但是我今天遇到了一个神秘的问题。这个问题让人难以解释。因为我就想,你说那么先进的精密的那些仪器都测不出来这场灾难,怎么会看不见动物的尸体?它们有预感?我觉得难道它们比我们人还灵?他看不见尸体有几种解释。

宇  秋: 几种?

李增瑞:我觉得第一种解释啊,可能是人的尸体太多了,把那些动物的尸体都给盖住了。再有一种可能,就是可能一些杂物啊,那些把动物的尸体给掩盖了,大伙就看不见了,都盖上了。没有人去扒拉它,你哪看得见啊。可能我觉得他们眼神可能有点毛病吧,

刘俊呈:我觉得李老师的这种说法、这种想法啊,也是挺自然的。其实在这场海啸当中,有关于动物的种种表现,还有不少的传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这么一个报道。据说,早在海啸发生的前两天,一些深海鱼类就开始了集体大逃亡。那么据马来西亚库洼拉姆达海啸灾区的渔民报告说,当时有很多的海豚游到了离海滩非常近的地方,而且纷纷跃出海面摆动尾巴,那么在海啸发生的前三天,当地的渔民所捕获到的鱼的总量是以前的20倍,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宇 
秋:真的是,那些渔民可能光顾高兴了,已经注意不到这一预感了。那说到这儿,我还想起一个,这个蝙蝠大家都知道,是昼伏夜出的一种动物。但是在海啸发生的那天早晨,一个美联社记者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突然发现,这些蝙蝠是一反常态打破了以往的生活规律,大白天的就从岩洞里面纷纷飞出来了。

刘俊呈:那么我觉得,看了上述的这些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我们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这些工作人员并没有看花眼,所以很多人还认为,那是不是动物有这种预测灾难的能力,所以提前逃亡了?

宇 
秋: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栏目在一个月前也把一些视频资料啊、还有问题放到了网易探索频道,让我们看一看那些热心的观众,通过网络是怎么给我们留的帖子。

李博方(网易编辑):我们把这个短片放到网上以后,收到一些网友很踊跃的互动,跟帖的、回帖的,然后我挑了这么几个有代表性的给大家念一下。第一种是,没有看到动物尸体就等于动物没有死亡吗?我还没见过凯旋门呢,难道它也不存在吗?

宇  秋: 这个说话挺逗的。

李博方:然后第二种是,灾难过后人们的注意力都在人的身上,谁能认真去找动物的尸体啊?然后还有一种是,动物肯定能预感灾难。你看那么多灾难纪录片中,野地里很少看见动物的尸体。然后还有就是,动物是有预感的,听我叔叔说唐山地震那会儿,我们家的狗啊、鸡啊,都有反应。还有一种是,动物的尸体都在海里喂鱼了。

刘俊呈:好,那么刚才说了这么多,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是我听说过的。千真万确的、有鼻子有眼,而且这个时间地点都有。据说在蓟县有一个叫张莲松的,他们家养了一只母猫,那么这只母猫,前不久就生下六只小猫。突然有一天,这个母猫就脾气大改,把那六只小猫一只一只就叼到院内的僻静处,任凭这个主人怎么拦都拦不住。后来当它把最后这一只小猫叼到院子里的时候,突然这个整个屋顶就塌了下来。

宇 
秋:我听你说这个事,还真是挺神奇的。不过这能代表什么,能说明这个猫就有预感?我觉得没准是一种巧合,没准老猫正好想叼小猫出去,晒晒太阳也说不定。应该这里比较有发言权的是李博方,因为他自己据说养了很多只猫,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博方:我觉得吧预感,可能一般小的灾难,应该没有那么大的预感吧。因为我记得1998年的年底,或者是1999年年初,好像是1998年底,河北张家口有一个张北县,有一次地震大概是六点几级,然后当时北京地区正南比较明显的,北京北部正南比较明显。然后我当时记得是中午,然后那个楼就呼呼,那个玻璃就在响,然后那个楼就晃。我们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往厕所跑,因为之前,有那种类似于教人怎么躲避灾难这种纪录片,教你往那个管子多的地方跑,可能砸不到你。等这事过去之后,我问我们楼上,我们楼上他们家养一个小狗。我还特意问了一下,您那狗刚才有反应吗?没反应,还在那儿吃食呢。

宇 
秋:您看这是另一种声音,认为这个动物不一定能够预感到这种灾难。那李老师,你怎么看刚才他讲那个事。就是动物,他说那个老猫把小猫叼出去了,叼完了以后房子就塌了。所以说这个动物能够预感灾难。

刘俊呈:不,我想先问一下李老师。你平时爱不爱养小动物?

李增瑞: 我不爱养,我基本不养。

宇 
秋:那你有没有听说一些,关于小动物这样的反常的一些传说,或者说一些这样特殊的事件。

李增瑞:这个事我倒是听说过,因为我家的二楼啊,他们家养着一只小狗,叫默默。我们都很熟,它有一天夜里就叫,他们夫妻都睡觉了。但是他的狗就叫个不停,叫完了以后就往厨房跑。结果我们大嫂就起来了,起来了以后就也跟着它上厨房。那个狗汪汪的叫个不停,结果呢发现,她那个做饭的时候,她那个煤气的钮没有关好。结果呢,她把煤气关好了以后,那个狗也不叫了,就跟他们一起去睡觉了。这个能理解。这个能理解,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味觉比较好,它的嗅觉好,不是味觉好,是嗅觉好鼻子灵。可能我们人闻不到的东西,它能够感觉到,尽管是很微弱的一种气息,它能够闻到了,闻到了这种它平常闻不到的气息。它可能感到突然而且感觉到惊慌,所以它去叫它的主人。所以它就实际上避免了一个煤气中毒这样一个事。

宇 
秋:所以李老师的观点还是觉得,这个小动物能够预感到这些东西,还是比较敏感的。

李增瑞:它不是预感,我觉得它是事情发生以后,它闻到了这种气息,所以它才感觉到。它不是预感,预感的是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它感觉到的,它是在事情发生以后。它比人更敏感一些。

宇 
秋:那刚才我们争论这么半天,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场上一直有一位嘉宾在保持沉默,我们特别想听一听他的看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请到的另一位嘉宾,方舟子老师。方老师,您好!

方舟子: 您好!

宇  秋: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事的呢

方舟子:我先说一下刚才那个印尼海啸的事,我们人一般喜欢听、喜欢传这种比较异常的事件,因为这样子才有新闻价值嘛。所以记者报道什么,都是集中在这一方面。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个事实,就是说印尼海啸涉及到的这个范围非常的广,有好几个国家,那么在某一个地方,你没有找到动物尸体的话,我想这很正常的。但不等于说在其他的地方就没有找到尸体,实际上我看到当时海啸的照片,有人的尸体,也有动物的尸体混在一块。有网友看到有报道,说在泰国有一个岛,那上面有几百只流浪狗,都被淹死了,没有把它们淹死,幸存下来的狗,都是被主人作为宠物抱走的。所以不要以为动物就不会被海啸给弄死、给灭了,那没有。甚至那个海龟,有一些海龟,现在已经濒临绝种了,是靠研究站把它们养着,给它保护起来。有好几个研究站,刚好都在这个海啸涉及的范围内,这些研究站里面的海龟,就遭到很大很大损失,有些人都担心说,这一次海啸会导致海龟的灭绝。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这些事情的话,都只是看到其中一方面。那些我们觉得认为比较正常的事,就都给忽略了,大家都关注那些比较异常的现象。

刘俊呈:就是您觉得有些现象是正常的,那好多动物它能够提前逃亡,是代表着它有预感吗?

方舟子:许多人都知道,地震之前能够观察到动物有一些异常的现象,这个也有一些记载,更早一点的那些记载就比较难说了。因为有的时候传来传去都传走样了,但是比较确实的记载是有的,我举一个例子,一个是1975年2月份的时候,在我们国家海城发生了一个7.4级的大地震,在这个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就观察到,有一些动物出现了反常现象,那时是2月份,是冬天嘛,隆冬啊,但是人们看到说,蛇本来还在冬眠,突然它们都醒来了,统计了一下,能够观察到有上百条的蛇在路上走,然后有的是在爬到屋里面,爬到井里去了都有。这个是一个比较异常的情况,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记载。

宇 
秋:那看来,在历史上来讲或者生活当中,这个动物预感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

方舟子: 对,没错。

刘俊呈:就接着刚刚方老师说的那一点,其实关于动物异常反常现象一些表现,这个史书上早就有记载了,传说最早是在公元二世纪,希腊的修辞学家艾利亚努斯就在书中记载了,在公元前的373年,在希腊的Helike城,在它地震发生前的五天居民们就发现,所有的小动物都倾巢而出,比如说像什么蛇啊、蜈蚣啊、金龟子啊、貂啊,这些小动物全部倾巢而出一路往南跑,所以当时人们就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因为这些没法解释的原因,所以后来一些国家呀,或者说一些老百姓,就会把这些小动物给神化了,利用小动物来预测未来。

短 
片:动物到底什么地方比我们聪明,是它们的五官有过人之处,还是它们有所谓的预感存在?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只能在灾难过后选择哭泣,难道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已走向衰落?

宇 
秋: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动物始终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翻看《荷马史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中有记载,这个希腊人呢,是通过飞鸟的轨迹来判断吉凶,通过宰杀动物,然后观察里面内脏位置来进行判断战争胜负,拿它作为这个标准,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是通过焚烧龟壳或者是牛的肩胛骨,然后再观察它这个裂纹的形状进行占卜,真的挺神的。

刘俊呈:我知道,其实在咱们中国的所有的史书当中都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记录一些小动物的异常反应。比如说,哪儿的鸡是长了三条腿啊,哪儿的小老鼠互相叼尾巴渡过了长江,还有哪儿的小鸟衔着这个火种到处乱飞等等。

宇 
秋:那你说这样的话,就是有关动物的说法说起来太多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如果你们家这个房屋前有这个燕子做窝,就代表你们家特别和睦兴旺。如果家里出现蜘蛛,你是不能随便踩死的,那可能是给你带来好运气的喜蜘蛛,就这一类的民间说法特多。李老师,您有没有听说过这类的说法。

李增瑞:原来早就听说过,就是关于动物啊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人们都把这个动物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你比如说,家里如果有了鸟窝都不准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吉祥的事,鸟能够在你家搭窝,这说明你这个家有温暖,是幸福的,是温暖的家庭。所以呢,鸟能在你这儿安了家,特别是喜鹊如果在你家安了窝,那是更吉祥的事情。所以一般的是,不怕喜鹊叫,就怕乌鸦叫。

宇  秋:对,这就是人们的一种心态。

李增瑞:乌鸦老是乌鸦嘴,说这个人不好也是乌鸦嘴,人们都希望长个喜鹊嘴给大家来报喜。所以这个喜鹊是代表着一种吉祥,是人们心中一种精神寄托。

李博方:我知道一种说法,就是你家里有蛇可能家里会风调雨顺的。

刘俊呈: 这个有点难度,具体有什么讲究吗?

李博方:特别是红色的蛇,如果你家里有红色的蛇,你可能知道它在那儿,或者说你根本不知道,拆房子的时候拆出一条蛇来,它有可能盘在你房梁上啊,或者住在鸡窝里面啊、狗窝里面,有这种情况,然后可能你家里面会风调雨顺的,但是一旦这个蛇走了,你家里面可能风调雨顺的时期就过去了,咱们从另外一种角度看我觉得,可能和现在讲这个生态平衡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家里面以前都住平房,平房厨房有粮食、剩饭剩菜的,有可能有老鼠,那蛇可能以老鼠为主要食物。

宇  秋: 奔着老鼠过来的。

李博方:另外我觉得可能,从风水学上讲可能也有一定的说道。

宇 
秋:虽然我们现在没有一个科学依据可以去解释它,但是很多人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方舟子:有的是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寻求一种精神安慰的心理,有的是一种文化民俗,当然还有的就是一种迷信,比如说你要占卜啊,或者是像西方有一种说法,你如果看到一头黑猫的话,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厄运。我觉得是一种迷信,但是它的源头,可能最开始呢,是刚好碰巧一些巧合的事情发生了,看到一头黑猫,然后你出门去了,可能碰上了什么倒霉的事。然后就想起来,今天是因为看到那头黑猫,这样以讹传讹传着,最后可能就大家都传开了。

李增瑞: 他说的,让我想起我小的时候一件事情。

宇  秋: 您说吧。

李增瑞:就是我们家那个时候,就是喝水,因为没有自来水,就因为解放初期的时候,要靠人家去挑水给你送水,打的井水。井水里面突然,就在我们打水的时候,有一条鱼,他往里倒的时候有一条鱼,这条鱼不大,有一尺来长一条鱼,就这条鱼就始终养在我们家缸里。

刘俊呈: 您觉得它是,后来养到多大呢?

李增瑞:就是我母亲跟我父亲,就不让把这条鱼给吃掉。预示着一种好兆头,所以他不愿意把这个鱼吃掉,一直到它死掉了,养了那么多年,养了很长时间,就是大家总觉得这鱼是好东西,年年有余啊,过好日子呀,它实际上我觉得对动物的一种崇拜,是人的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有可能对美好事物一种向往。

宇 
秋:对,或者像方老师刚才说的,这种事情一旦巧合了之后,你会根据你的心理去想这件事情,记得很清楚。

刘俊呈:我这儿有一个网上的帖子,据说是一件真事。那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四、五年前,有一个女孩在一家郊区的工厂上班。二十来岁,那天下班特别晚,差不多也就十一、二点吧,于是她就收拾一下东西,背着包,朝这个车棚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她们工厂养的一只小猫扑了过来,趴在她脚上一动不动,于是呢她就蹲下身,摸了摸那个小猫的头,就没理它,就继续往前走,没想到这个时候,猫又扑了过来,而且还一个劲地挠她的裤脚,这个时候她又继续蹲下来,朝这个猫笑了笑说,姐姐不陪你玩了,明天我还要上班呢,今天也不早了。于是就轻轻地捏着这个猫的脖子,把它放在了一边,没想到她继续走出这个没三步远的地方,猫一下子又扑了过来,还是猛拽她的裤脚,这个时候她就急了,这怎么办呢?于是她就叫来了工厂的保安,保安把这个猫给抱了起来。这个女孩就开着摩托车开到门口,跟这个保安打招呼,走了,我走了,这个保安刚把这个猫放下这个猫。噌一下扑到了她摩托车上,这时候这个保安就奇怪了,没想到今天这个猫这么粘人,以前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于是他就把这个猫抱起来,这个女孩就开着摩托车走了,没想到在离这个工厂大门,不到五百米的一个拐弯处,一辆大卡车就开了过来……

宇 
秋:天哪,我听你这么说完,我觉得简直不是玄,是有点恐怖了。

刘俊呈:网上特别火的一个帖子,据说是真事。

宇  秋:还是真事。

刘俊呈:发生在四五年前。

李博方:因为猫有那种习惯,你往那儿一坐的话,它跟你很熟的话,它会上去踩,踩你腿,踩你肚子啊。一边踩,一边呼噜呼噜,表示友好,我觉得是一种巧合。

宇  秋:但你觉得刚才的事情还是巧合。

李增瑞:对,但我觉得这个事不奇怪,因为什么,猫和所有动物,我觉得它都是懂感情的。为什么呢?我曾经见过一个报道,这个报道就说的是,一个云南的一个老汉,他养着一头牛,这头牛是他从小用它做活的一头耕牛。这头牛跟了他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老汉对这个牛特别不好,连抽带打又比较狠,他缺乏爱心,对动物缺乏爱心。那么,结果这头牛老了要死掉了,这个老汉去喂它,已经奄奄一息,觉得它不行了去喂它,当这头牛看到这个老汉以后呢,当时就两只眼死盯着它,猛地一下扑过去,最后把他给顶死了。

刘俊呈:哎哟

宇  秋:天哪

李增瑞:这个事我觉得很怪,但是呢,通过这件事情,我感觉到它动物是有记忆的,是有感情的,它要在它临死之前要报仇,那么,反过来我们对它好,那么动物对人也是有感情的。

李博方:对。

李增瑞:包括关于狼的一些故事,恐怕大家我不用讲大家也能够理解,有的狼并不伤人,因为你善待了它,所以它会善待你,所以动物它是有感情的,我觉得你说的这个事,什么猫的这个事呢,我觉得很有可能,它对这个主人也是有感情的,对这个女孩有特别深的感情,可能是。

宇 
秋:所以说,刚才那个李博方和李老师的意见都是觉得是动物和感情这种因素造成的,它有这么一种感觉,你要出差了或者这个我要记仇,那方老师,你说刚才那个故事呢?它怎么能预感到我不让你走是因为有车祸发生,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方舟子:大家听到这种故事的时候,首先都要想一想全世界有多少头猫?全世界每天要发生多少的事故?然后,刚好碰巧有一只猫来缠着你的时候,让你避开了事故的这种概率有多大?其实不算小的,你只要考虑到有这么多的猫,有这么多的事故,刚巧两件事碰巧联系在一块的事情,这个并不是特别罕见的一个事情,所以这个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巧合,刚好碰到这个巧合的事,大家就传开去了。如果说是有非常非常多的猫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能够预见到有事故的发生,那才有研究的价值。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个案说明不了问题。这个个案它偶然性太强了,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不是一种必然发生的事,所以就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宇 
秋:如果是按照刚才的故事说的,把猫放到这个矿井旁边就能避免矿难了,它能预感到什么时候坍塌,大家就可以不进去了。还是一种偶然。

刘俊呈:但是我这儿,我不同意方老师的观点,因为在我这儿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例,讲的在二战中一些猫的一些故事,咱们来听听。在二战中,在英国,这个猫在空袭警报拉响之前会非常的焦虑不安,并且会弓背、竖毛,同时呢,它会朝着战斗机要飞来的方向,发出嘶嘶的叫声,而有些猫更神了,就是它会在空袭警报拉响之前,它会朝着敌机,要飞来的方向跑过去引起路人的注意。所以通过这些猫也救了当时不少英国人的性命,为此英国的政府也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奖牌、一种奖章颁给这些有预感的猫。这个奖牌上同时还镌刻着,我记得好象写的什么“我们也报效祖国”这句话,特别的感人。

宇 
秋:好神气的猫啊,不过,你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来,他说的属于盟国一方的,轴心国一方也有这么个故事,在德国有一个居民,他养了一只大白鹅,这个大白鹅平时非常温顺、特安静,可是只有在空袭之前,它会拼命地嘎嘎地乱叫,提醒大家要空袭了。所以,它用这种方式,不仅救了自己家的主人,连周围的邻居都避难了。你刚才说,战后是给猫授了一个勋章,这更夸张,给这个鹅干脆立了一尊像,我觉得都有点伟人待遇了。说到这儿,我想问问方老师,您说这怎么解释呢这鹅怎么会对空袭前这么敏感呢?

方舟子:这种事情如果是真实发生的,跟刚才你们说那个猫预见事故还不太一样,这个已经普遍发生,被反复观察到的,不像那种预见事故,只是一个偶然性的事情,这之间可能就存在某种规律,已经不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你说的这件事呢,跟那种预见到事故要发生还不太一样,因为它不是一种很神秘的超自然的东西,这个实际上,就像刚才李老师一开始谈到的,这已经不叫预感而只是叫敏感,就是说这些猫、这些鹅可能要比我们人更敏感一些,对飞机飞来的时候它能够比我们比人更早地能够感觉到。所以,这个不能说是什么预见能力或者预感的能力。

李博方:方老师的意思就是说,可能第一次飞机飞来扔炸弹的时候,鹅也不知道,但是记住了第一次,下次再有飞机飞来的声音就记住了。

方舟子:对,但是这个的前提,是它要比我们人能够更早地感觉到飞机来临。然后可能跟以前的那种遭遇就形成条件反射了。

短片   
动物到底什么地方比我们聪明,是它们的五官有过人之处,还是它们有所谓的预感存在?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只能在灾难过后选择哭泣,难道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已走向衰落?

宇 
秋:在这儿我们暂且不说动物是否比我们人类聪明,但是很多人会说,动物有预知死亡的这么一个能力。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大象在死之前就会走到森林深处,挖了坑作为自己的坟墓;很多养过猫的人知道,猫在死亡之前会悄悄地离开主人家,找个没人的地方静静地死去。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说明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灵敏吗?

李博方:一些大的牲口,比如说牛啊、马啊死之前它会掉眼泪,它会知道自己要死了。然后狗有时候也是这样,它可能最后要亲近一下主人,后就死了。我们家邻居曾经养了12年的一只狗,最后不行了,爬到男主人面前蹭蹭,然后再爬到女主人面前蹭蹭。

刘俊呈: 最后的告别。

李博方:对,就死了。就是它对自己要死亡是有感觉的。

刘俊呈:其实,刚刚李博方说的这个事我也听说过,就是关于动物会流泪,死之前会流泪。但是我这一刻我想问问方老师,你对动物它会预知死亡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方舟子:这个都只是一些传说,没有得到证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没有证实说这个动物能够预知到自己的死亡。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动物,有可能是几乎所有的动物它都没有死亡意识。我们人是有死亡意识的,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是一般的动物没有这种意识,怎么可能说能够感觉到自己要死了,然后做好了安排了呢?

李博方: 问你一个问题,您自己养过宠物吗?

方舟子: 我自己没养过。

李博方: 那你怎么能排除它这种知道要死的可能?

方舟子:我自己没有养过,但是生物学家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不是我本人做的研究。

李增瑞:我觉得是这么回事。我觉得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是我们人能够看到它的生和死,这是我们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就是说看到他死了,他在死前是什么样子。动物本身不一定预知自己的死亡,而是我们感觉到它要死亡。当它死了以后,你就感觉到这个动物是在它临死之前向我们告别。这种感觉完全是我们人主观上的感觉,而不是狗本身的主观感觉。我觉得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事后加了这么一个解释。

刘俊呈:我还想问一下方老师,那你觉得比如说,它预知死亡跟它感官比较敏锐有关呢?

方舟子:我觉得像预知死亡这种事情是属于一种意识,是意识方面的,跟感官没有关系。

李博方: 死亡是一种意识?

方舟子: 对。

李增瑞:我们每个人都有,比如说我们注意安全、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我们看病……那是什么?我们要保护生命、避免死亡,我们有这种意识。动物不一定有的。

李博方: 能记录下来。

李增瑞: 俗话说,人知生不知死,都是这么讲的。

李博方: 自然死亡的话应该有。

李增瑞:它为什么说知生不知死呢?我觉得就是说生育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死亡也是一个过程,是吧?人就是生老病死这样一个过程,那么所谓不知死是人不想死,我觉得他是不想死。实际上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这是很实际的事情。是吧?我们希望这个过程慢一点,因为我们不想死。我们保护身体也好,我们治病也好就是人对生是有很强烈的欲望的,所以人们就把这个作为不知,实际上是知道的,我觉得是。

宇 
秋:所以说动物在很多方面,我觉得虽然无法解释,但是在感觉方面还是比我们人类要敏感一些,灵敏一些,我们现在只能这么说。

刘俊呈:其实我觉得,现在像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人类,都非常善于懂得利用动物的敏锐的感官。比如说我听说一些老人他们告诉我说,如果你们家发现了那种爬行动物生的蛋,这其实不是一个好事。为什么?爬行动物喜欢在强辐射的地方产蛋,而这种地方如果有人类居住的话,会得一种叫做“土源性区域病”这样的疾病。而且听说这个猫喜欢呆在气味不好的地方,那种地方如果人居住了也不好。所以我觉得动物它们一些非常敏锐的感官,也能够帮到我们。

李博方:我听说现在在煤矿里面,矿井里面矿工发现耗子,发现老鼠是不打的,有可能还喂它呢。如果一旦有瓦斯泄漏的话,老鼠是第一个跑的。他们看到老鼠跑了,他们也会跑的。它们的嗅觉也非常灵敏。

李增瑞:最明显的是警犬。我第一次到马来西亚去的时候,那个机场就有警犬,我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它是缉毒。就是说最明显的大家都知道,它是缉毒的。另外比如说动物看家,不但是狗,有些人养鹅、鸡,养鹅、养大公鸡他都是为了利用这只鸡,给他看家这个是很普遍的。

宇 
秋:我们还看过一个资料说,把那个黄鼠狼放在那个安检处的笼子里,它可以帮着查炸药,也不知道这个事是真是假。我觉得这个靠嗅觉,这个动物在我们生活当中应用的很广泛。方老师你听说过什么类似的这种事情?

方舟子:包括利用动物这种异常的现象,然后来预报天气、预测地震,民间是有这种说法的。比如说民间里所谓的燕子低飞要下雨啊、或者说蚂蚁搬家要下雨啊,就利用这种来预测一些气象,它里面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下雨之前可能空气的湿度变了、气压低了,所以燕子蚂蚁就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准确率太低,所以还不如用我们气象仪器、用气象卫星来预测。这种民间的说法慢慢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了。我看一般人也都不会说靠观察燕子、靠观察蚂蚁来预测天气了。还有包括地震,确实有这方面的记载,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有一些动物出现了反常现象。但是呢,这个大部分都是已经发生了地震以后,然后大家再回头去想,再来分析,那个时候,确实有一些动物发生异常了。但是呢,那时候怎么没有引起注意啊?不然的话我们可以用它来预报地震了!对吧?有这种说法,但是要想想,动物发生异常可以有很多的因素,可以有气侯的因素、气温变化的因素,就是各种各样的因素,不一定说是就要发生地震了。

宇 
秋:刚才李老师说的这种现象,什么警犬之类的,这个是事实是存在的、公认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加深对动物的研究,可能在某些方面对我们人类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刘俊呈:应该是这样。我觉得刚刚咱们聊了那么多,可能就像我们三位说的,正常的感官之内的。方老师,您怎么看动物是否有第六感?刚才咱们说的是五感之内的。

方舟子:第六感的话,看你这个第六感怎么定义了。就是有一些感觉,我们人可能没法感觉到,但是它们动物有的。比如说它能够感觉电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然后动物还有一些能够感受到一种叫做“外激素”,就是一些化学分子什么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可以说它们有第六感,但是这也是属于一种感官,不是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东西。它不是,它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只不过我们人没有这方面的感觉能力了。

宇  秋: 网上怎么说?

李博方:网上有网友说,人在鼻子的中膈底部有一种软骨叫“犁鼻器”。

宇  秋: 怎么讲?

李博方:
“犁”就是牛耕地拉的犁;“鼻”就是鼻子的鼻;“器”就是器官的器。它是感觉外激素的,好象人的犁鼻器,好象已经退化了。

方舟子:我们人很小很小的时候,刚出生的时候也有这个能力。就是小孩出生下来,然后要去找母亲的奶。

宇  秋: 对啊。

方舟子:吃奶,但是他这个实际上也是靠外激素去找的。但是长大了以后,这个就退化了。刚才说的“犁鼻器”,就是感觉外激素的器官。现在大概是这样的,70%的人的犁鼻器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还有30%的人的犁鼻器还可以看出来,还有一个残余的部分在那里,但是也没有神经了什么的,基本上都不起作用了。我们人长大以后,是不是还有这种感觉能力呢?这个实际上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论的,有的人认为是有的,有的人认为是没有的。但是认为有的人,也认为它在我们人的生活当中已经基本上不起到什么影响,就是基本上退化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跟动物相比,我们人在这方面退化了。还有像视力,我们人看不到紫外线,也看不到红外线。但是蜜蜂能够看到紫外线,蛇能够看到红外线,所以它能看到老鼠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可以去吃它。我们人是没有这些能力的。

李增瑞:我觉得咱们不能用动物之长来攻人之短。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刚才说是生存方式决定的老鼠的爪子,就绝对比人的指甲要坚硬的多。是吧?我们不能说狗鼻子比我们灵,就说狗比我们人强!就是我们应该看到,某一点上它可能比我们人要强,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人还是要比动物高级。

方舟子:是的。我们人有一些能力是增强了。比如我们人的视力,表现在对色彩的感觉能力,实际上非常非常好的。

李博方: 猫是色盲。

宇  秋:这方面我们要比它进化,要比它强了。

李博方:但是猫视觉的敏锐度比人强很多,它那个眼睛和大脑的比例是哺乳类动物当中最大的,但是它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

方舟子:对,它们夜间的视力比较强。

宇  秋:我们再看看网上是怎么说。

李博方:(关于)这个人类退化和进化的问题网上有这样一些留言:第一种说,据说人的四肢是可以360度旋转的,不过多数人做不到,这个是不是退化了?它是一个问号。最后一种是“生存使我们进化,科技让我们退化”。我觉得最后一种,总是用电脑的话,可能写字的话经常会写错字。

宇  秋: 没错。

方舟子:这个跟退化没有什么关系,两回事。这个不是生物学上的那种退化,是我们现在依赖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祖先依赖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所需要那种能力是不一样的。

宇 
秋:人类到底是退化了还是进化了,在短期之内我们也不能给一个非常准确的定论。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慢慢来观察来发现。

刘俊呈:你刚聊到关于进化和退化的问题,说到这个话题我就非常的热衷,非常的关心。

宇  秋: 怎么了?

刘俊呈: 我有个朋友特别的神,你知道吗?

宇  秋: 他怎么呢?

刘俊呈: 他耳朵会前后动!你耳朵会不会动?

宇  秋:这种小问题来考我?太简单了。

刘俊呈: 试一下,会不会?

宇  秋:我得来点高难的。在座的嘉宾有会的吗?

李增瑞: 没有,没练过。

李博方: 我会。

宇  秋: 小李会!

刘俊呈: 这个不用练,有些人天生就会。

李博方:可能不是太明显,但是你可以看见,头皮在动的话会带动耳朵会动。

刘俊呈:但是我有个朋友更神,你知道吗?他那个舌头柔软度非常好,他能做出那种象梅花的造型,俗称“梅花舌”。

宇 
秋:这有什么,我手能做成心形呢!这个开玩笑……

刘俊呈: 我说的可是真事。

宇 
秋:就是说人的好多感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人家说了,为什么爱因斯坦比我们要聪明呢?因为他用脑过度,所以他的脑沟就很深,而我们人类普通人类的大脑只被开发出了15%,还有85%没有被开发。我估计像你这样的也就刚开发了5%吧。

刘俊呈:哇,多算了,也就3%吧,其实我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啊。
 



北京电视台3套科教观察:揭开麦田怪圈之谜

19 07 2007年
  北京电视台3套科教观察:揭开麦田怪圈之谜

  (2007年1月30日)

  本期嘉宾:

  杨臣刚——歌手,代表作:《老鼠爱大米》,本栏目座客嘉宾。

  杜 林——本栏目网罗热心观众代表。

  方舟子——学者、科普作家、著名学术打假人,本栏目座客嘉宾。

  黑夜过后,各种奇异的图形呈现在广袤的田地里,没有任何踩踏的足迹,麦秆却齐刷刷弯曲倒下,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图案。几百年来,这种神秘现像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这些图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神奇,蛛丝马迹间到底透露着怎样的信息?是谁制造了这些令人惊奇的怪圈?《科教观察》带您破解“麦田怪圈”之谜。

  据说,最早的”麦田怪圈”是1647年在英格兰发现的。原本齐刷刷的麦田,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幅巨型的几何图画。“麦田怪圈”这个现像开始引起注意,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今,全世界每年大约出现250个图案各异的怪圈,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怪圈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很有可能是外星人来制造这个怪圈。我觉得肯定有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是像飞碟那样的东西,它能够降落,在它降落的时候出现这种图形”。本栏目现场嘉宾,歌手杨臣刚的这一说法,在当今也不算少数,网上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人在现场发现说:在麦田和土地上有一些带有磁性的小颗粒出现,分布非常均匀,而且距离怪圈越远,这一定是外星人所致;同样,再看看这个“麦田怪圈”,从它的边缘走到中心地带需要30分钟的时间,它是由409个圆圈组成的,而且每个圆圈之间的位置都对应的非常精准没有一丝破绽。这样一个巨大的麦田圈,人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做出来的,所以他认为是外星人制造的。

  据不完全统计,持这样观点的人有这样几种推测:第一,外星人的飞行物底部造型可能非常独特,当他们降落在地球上的时候,就在麦田中留下了这样的痕迹,但是这么大的面积一定不是一个飞行物所为;第二,这个图案是外星人与地球上居民的一种联系方式,想传达给我们一种信息;推测三,认为“麦田怪圈”是外星人试验田的标记,谁吃了那里的麦子就可以慢慢改变人类的基因,从而达到征服地球的目的。

  有人号称拍下了外星人制造麦田怪圈的全过程。方舟子,座客本栏目的另一位嘉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他在一天晚上正拍摄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光点在那里飞来飞去,他认为那个光点可能就是飞碟,于是就把他拍下来了。结果就形成了一个麦田圈,有那个录像为证。但是我看了那个录像以后,我觉得这个不像是真的,为什么呢?

  如果它是无意中在麦田里发现那里有一个飞碟的话,刚好我手上有一个摄像机,那我们人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会拿着摄像机跟踪那个飞碟。但是这个录像,镜头是固定不动的。所以我觉得是一种摆拍。我怀疑那个飞碟是人为做出来的,可能用一个铝箔在那里转来转去,你也搞不清楚那个距离的远近。”如果方老师的推测是真的,那这个人所做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麦田怪圈是外星人的杰作吗?

  除了“麦田怪圈是外星人制造的”说法以外,善于寻求依据的科学家们又提出另一种说法,“麦田怪圈是自然现象造成的”,这个可能性最早是气象学家提出来的;这有三种推测:第一种是龙卷风造成的。

  美国有一个物理学博士,他认为麦田怪圈的制造者很可能是龙卷风。他经过多次科学实验发现,这个“麦田怪圈”多出现在山边或者是离山六七公里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形成龙卷风的地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阵旋转的龙卷风刮过,正好使麦子旋转的倒下形成了一个圆,有一定道理。可后来怪圈的图案开始变得复杂了,于是气象学家又提出了第二种可能,不光是龙卷风,可能还有别的因素,比如说,是在球状闪电或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形成的;随着怪圈的图案越来越精致神奇,光把它归为自然现像,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美国的一位专家叫杰弗里.威尔逊,他曾经研究了130多个“麦田怪圈”,他发现,90%的
“麦田怪圈”附近都有一个连接高压电线的一个变电箱,并且在方圆270米以内还有一个水池。他认为,由于麦田接受灌溉,使麦田的底部土壤释放出离子产生出负电,而连接高压电线的变电箱产生出正电,当正、负电碰撞时,它所形成的电磁能形成了麦田怪圈。这是科学家的第三种推测。

  然而,你看到这样一个非常精致、非常复杂的怪圈图案了吗?这个“麦田怪圈”也发生在英国,它造型独特,中间的翅膀标志,取自古代埃及的法老徽章,四周环绕的是玛雅立法环,这两种文化的结合所造成的图案。它曾经被评为2004年度最佳的“麦田怪圈”。难道这样的麦田怪圈也是“自然现象”的杰作?如果不是外星人所致,难道是地球人所为吗?

  “原本一人多高的玉米田,被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压倒在田垅上,从高空中鸟瞰,呈现出一串串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庞大环状神秘图案,足有500英尺宽,让格雷汉姆一家吃惊的是,玉米田里除了齐刷刷倒下的玉米秆之外,并无其他被踩踏的痕迹”。这是美国电影《天兆》的场景,它的出现就是导演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麦田怪圈”现像受到启发后而拍摄完成的。

  然而2002年七月,正当这部美国大片准备全美公映之时,美国恰巧出现了一个麦田怪圈,是电影公司的一个宣传的伎俩吗?是以提高票房收入为目的而人为之?我们先不去追究电影公司是不是在炒作,它却动摇了现在很多人所相信的“麦田怪圈是外星人制造”
的说法,人们不得不又一次的思考:麦田怪圈是人制造出来的吗?

  网上的热心观众说:第一个麦田怪圈是外星人制作的,后来出现的,有很多是人为的跟风,人为制作的可能性很大。

  还有网友告诉我们,第一个麦田怪圈应该是“龙卷风”造成的,是人类受到了启发才出现了“麦田艺术”。

  这两种说法的焦点都落在了“地球人”的身上。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既精致又规范的图案,您相信它是在一夜之间人为制造出来的吗?难道真的有超人吗?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该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呢?在那些林林总总的麦田怪圈图案背后,是否真的存在着迷人的文化背景?

  说了这么半天,似乎感觉人为制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科教观察》为您解开谜底!

  “一开始也许是农忙闲暇时分,一些农民自娱自乐,无心插柳之作;

  “现在英国一帮人组成一个团队,准确的说有这样一个公司,专门制做“麦田怪圈”的公司;

  “我在网上看到过他们在网上公布的制作流程,跟搞一项工程一样,有设计图纸,有制作工具;

  “像戴维和道格兄弟就是制造麦田怪圈的艺术家,目的:为了一种艺术,满足一种欲望,表现一种个性;

  “这种艺术与旅游有关,据说这个效益远远大于麦田本身的损失。仅收获季节的一季度,光门票就有好几千英镑的收入;

  “像《天兆》那样,是品牌建设的一种手段,假如2008年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出奥运会这个品牌会很有意义……”

  结论:看来前面的那些非常精致、非常复杂的怪圈有可能是“麦田艺术家们”的作品了,“麦田怪圈”有可能是地球人制造的!对,有数据表明,相信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人”占90%。

 



半穹顶的不同故事

18 07 2007年
http://s12.album.sina.com.cn/pic/47406879020012ez
   
飞瀑、清流、平湖、雪峰、巉岩、幽谷、悬崖、密林、草甸……人们能够设想的山区自然美景,在加州约塞米蒂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抵都能够找到,因此这里被誉为最美的美国国家公园,有试图描绘出这一特色的音义兼备的一组译名:优色(山、胜、圣)美地。其实约塞米蒂的原意一点也不美,是当地印第安语“他们是杀手”的意思。
   
约塞米蒂的壮美胜于其优美。站在“冰川点”上眺望,可以看到它最为壮观的地质面貌,山峰、峡谷、瀑布,全方位地一一展现在眼前,没有哪张照片能够再现其全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悠然而生“世界在我脚下”的豪情。在连绵起伏的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花岗岩颠峰中,最为突出的是高高耸立的“半穹顶”:一边是垂直而下的峭壁,一边是近乎完美的球形,犹如一个穹顶被削去了一半。在它的西边,点缀着北美第一高的瀑布(落差达739米)约塞米蒂大瀑布;在它的东边,更为醒目的内华达瀑布和春天瀑布相连而下。
   
在1851年约塞米蒂被白人“发现”之前,印第安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成千上万年。他们也一样会疑惑,如此壮丽的自然风景是怎么来的?
   
一个历代相传的故事说,一对年轻的夫妇在约塞米蒂山中跋涉,口渴难耐,在峡谷中发现了一个湖泊(今天的“镜湖”),妻子跑在前面,畅饮湖水,等丈夫赶到时,湖水已被饮干。丈夫大怒,动手痛打妻子。妻子逃脱,丈夫犹穷追不已,于是妻子停下,放下装着婴儿的篮子,把另一个装东西的篮子向丈夫掷去。神灵看到这一幕,大为震怒,把他们全都变成了遥遥相对的沉默山峰:放在一旁的婴儿篮变成了“王拱”,扔出去后底朝上的篮子变成了“篮穹顶”,丈夫变成了“北穹顶”和“华盛顿柱”,妻子则成了与之相向的半穹顶,半穹顶悬崖上黯淡的条纹,就是妻子流下的永恒泪水。
   
在约塞米蒂被白人重新发现后不久,有关其起源的科学探讨在加利福尼亚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也就开始了。当时有两派意见争论不休。一派以加利福尼亚地质调查局局长、著名地质学家约西亚·惠特尼为代表,主张约塞米蒂峡谷是由于地质断层之间的岩块下陷形成的。在他们看来,半穹顶就是一个证据,它毫无疑问是由于一个完整的穹顶在中间分裂,滑落、失去了另一半而形成的。另一派以著名环保活动家约翰·缪尔为代表,认为是由于冰川侵蚀造就的。1913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委托弗兰科斯·马瑟斯研究约塞米蒂峡谷的起源。1930年,马瑟斯发表经典著作《约塞米蒂谷地质史》,认为约塞米蒂地貌是河流和冰川共同侵蚀造成的,被广泛接受,结束了争议。
   
此后的研究对马瑟斯的研究结果略有修改,但基本不变。大约在2500万年前,约塞米蒂所在的内华达山脉开始缓慢地隆起,增加了河床的陡度,使得流经约塞米蒂的默赛德河对河谷的侵蚀加剧。大约150万年前,内华达山脉已高到足以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至少有过三次冰川在山顶形成,并流入山谷。在冰川纪早期约塞米蒂谷的冰川厚度可能一度达到1200米。冰川运动让约塞米蒂谷变得更宽、更深、更陡,切割、雕刻出了河谷两岸壮丽的地貌。
   
至于半穹顶,其前身并非一个完整的穹顶。它大约只丢失了20%的部分。构成半穹顶的花岗岩受力而出现裂隙,地质学上称为“节理”。水流进节理裂缝中,冻结、融化,如此循环往复,让裂缝不断地变宽。冰川流过约塞米蒂谷时,切割、带走了穹顶底部的岩石。没有下面岩石的支撑,穹顶变得不稳定,面向河谷的一面逐渐脱落,形成了陡峭的悬崖,看上去好像被切掉了一半。
   
当前有一种从西方传进来的很时髦的“文化相对主义”论调,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客观,也不比其他知识高明,比如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解释,神话、传说与科学理论有同等的价值。但是我不知道,在今天还有谁会把印第安人讲述的半穹顶的故事当成事实,而不认为地质学对半穹顶形成的解释更为合理。印第安人的故事也许有其文化、文学价值,甚至还有点教育意义,但是毫无科学价值。我这么说,不知是否会有印第安人认为是在污蔑其传统文化?
   
地质学也对半穹顶的形成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曾经有过不同的版本,但是这是一个可以用客观的证据加以验证、修改的故事,因此接受它并不需要信仰,也不借助于权威——提出断层下陷说的惠特尼在当时要比提出冰川侵蚀说的缪尔权威得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人在证据面前认为缪尔的说法更接近事实。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学知识胜于与之相对的其他知识的所在。

2007.7.16.

(《中国青年报》2007.7.18)

(XYS200707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南京电视台:特仑苏OMP牛奶的身份受质疑

17 07 2007年
特仑苏OMP牛奶的身份受质疑
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南京质量报告》 记者:张茜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这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在其产品不断创新的同时,蒙牛集团也树立了国内乳业老大的形象,2006年推出的特仑苏OMP牛奶更是给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投进了一颗重磅炸弹,那么究竟什么是OMP牛奶?我们先看看一段视频资料。
“蒙牛”:我们自主开发出了“OMP”牛奶(造骨牛奶蛋白)

某知名网站主持人:

我们今天请来了两位贵宾,他们是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于小东教授,您好;另外一位嘉宾是蒙牛乳业集团的副总裁孙先红先生,您好。

这是国内某知名网站的一次主题为改善公众营养的访谈,就是这次访谈让记者第一次听到了来自蒙牛官方对OMP的解释。

蒙牛乳业集团副总裁孙先红:“我们这款牛奶叫OMP牛奶,实际上就是一个英文的缩写,造骨牛奶蛋白,就是说牛奶本身当中有一种微量的活性的蛋白质,它有助于对骨骼的密度和骨量的增加,在这款牛奶当中也增大了,我们通过自主研发,这个我们也申请了专利,把这个量从牛奶中提取出来以后,把这个量也增大了。”
在蒙牛特仑苏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OMP发现背景的:2004年初,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向蒙牛授予攻关科研课题——改善公众骨健康。在科研攻关过程中,蒙牛发现牛奶中有一种微量存在的天然活性牛奶蛋白,对人体骨密度提高和促进骨骼合成代谢具有独特机理和功效,蒙牛将之命名为OMP(造骨牛奶蛋白).
在克服了科学配比一系列难题后,蒙牛开发出了OMP牛奶。从此之后,蒙牛开始了对OMP牛奶的大力宣传。(用蒙牛广告)
“贵族牛奶”特仑苏因为“OMP”身价倍增

作为蒙牛旗下产品之一,特仑苏本身就是“贵族牛奶”的象征,这一点从它的价格上就可以看出,一箱12包普通牛奶的价格大约在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之间不等,而一箱250ML的蒙牛特仑苏牛奶则要卖到48元,加OMP的蒙牛特仑苏则更要卖到55元,比普通的特仑苏牛奶又贵到了7块钱每箱。那么OMP特仑苏又到底贵在哪里呢?记者在特仑苏官方网站上发现了这样一段对OMP的特性说明: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脏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延缓骨骼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

著名反伪科学斗士:“OMP”其实就是“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同样是蒙牛官方网站,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边蒙牛强调OMP是自己发现并命名的,而另一边却介绍说,这个所谓的OMP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当长的研究历史,如此矛盾的说法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OMP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呢?

国内著名的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不同的声音。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在方舟子2007年4月发布的一系列文章中,他声称蒙牛所谓的OMP其实是另外一种国外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名叫IGF—1的物质,其证据是在蒙牛公司
2006年2月13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批的一项专利中,提到该发明的新颖之处在于“通过在牛奶中添加IGF-1,基本可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该专利申请书正文中提到用这种牛奶对大鼠做的增强骨密度实验,与“造骨牛奶蛋白(OMP)增强骨密度实验专家评审意见”中提及的由北大医学部做的实验相同。

专利申请书正文提到IGF-1由上海通圆食品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这种新型牛奶中含有IGF-1浓度为5.65-16.8
mg/100g。按:一般牛奶中也含IGF-1,其浓度大约为4
ng/ml。也就是说,特仑苏牛奶中的IGF-1浓度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

专家:IGF—1长期食用有害健康!“0MP”真实身份待查

那么IGF—1到底又是什么物质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南京农业大学乳牛研究所所长王根林教授:“IGF-1是一种我们叫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它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不是很大,它存在于身体各个组织器官,都存在。人体中有,人体,动物,我们研究的家畜,甚至各个部位都存在,它是一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主要是生长激素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要由它来介导,所以我们叫它生长介质,或者一种生长传导因子。”
王教授说,IGF—1作为一种激素,在我们人体中的含量大约是10
mg。一般牛奶中的IGF-1含量与此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真的就是IGF-1,那么其含量比人体一天的分泌量还高。长期食用必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南京农业大学乳牛研究所所长王根林教授:“IGF-1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我刚才前面讲过,它牵扯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都会牵扯到它,它能够促使细胞的生长,或者是骨骼细胞,也是细胞的一种,也能够促使它的生长,但是它这个促使它生长的作用,一定要由在生长激素以及其他的相关激素的作用之下,通过它来起作用,这是一个,第二个,它的作用有双向性,所谓双向性,就是说它有时候能促进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同时比如说象有一些,癌细胞,肿瘤细胞,它在生长过程中间,在这种不受限制的生长过程中间,实际上它也有IGF-1以及其他的相关的生长因子的参与,这个是它的双向性。”
而王教授也告诉记者,他到目前为止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叫0MP。
而且他在观看了蒙牛的官方说明之后,对其中蒙牛乳业集团副总裁孙先红先生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蒙牛乳业集团副总裁孙先红:“我们把这个量从牛奶里提取出来,把量增大。”
王根林教授:“一种非常微量的一种蛋白质,它的提取工艺,是非常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各个组织器官,它虽然存在,但是它的量是非常非常微量,它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这是一个量上面的原因,难于提取,一方面由于提取工艺的复杂,一方面量的微小,一般的单位都很难做到,只有专门的从事生化研究,才能提取出来。”
而且王教授认为,目前活性蛋白在牛奶中的提取是一件连专业实验室都很难做到的复杂工艺,那么蒙牛又是如何从牛奶中大量提取出OPM来上市销售的呢?王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对于乳制品的质量标准只包括了里面正常的营养含量、矿物质、重金属以及药物残留等指标,不包括激素类物质的检测,相比较国外,检测标准还有待改进。
“在欧盟一些国家,这个对于激素的使用以及激素类似物的使用,是非常非常严格的控制。据我所知在畜产品里面在欧盟国家是不允许添加任何激素或者是类似激素的一类的物质,就是不但是产品,而且在生产过程之间,为比如说养家畜的时候,要给它喂什么,假如你要想喂激素或者类似激素的物质,或者药那是绝对禁止的。”
那么OMP到底是不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蒙牛公司对OMP最终又会作何解释,本栏目也将继续为您追踪报道。



转基因的妙用和延误

14 07 2007年
   2005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科普小册子《餐桌上的基因》,里面有一章介绍了一些巧妙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实际例子,例如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能抗除草剂、抗虫害、提高食物的营养成分的作物,能生产霍乱、乙肝疫苗的水果,去除过敏蛋白的大豆,能够探测地雷的转基因草,生长迅速的转基因鲑鱼,能发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等等。最近出版社要再版这本书,责任编辑问我是否有什么新进展需要补充进去,特别是这些新产品这两年有没有获得了推广,效果如何?
   
目前只有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和油菜、抗虫害的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等少数几种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最为成功,被大量的种植。在美国,至2006年,89%的大豆,83%的棉花,61%的玉米是转基因作物。这是因为它们研发得比较早,并且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产生恐慌之前就已获得了推广,势不可挡。其他的转基因产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们有的是因为才刚刚在实验室培育成功,还需要经过几年的田间试验才能推广;有的则是技术上已成熟,早该推广了,却由于人为的阻挠,而未能造福人类。
   
后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波特里科斯等人在1999年就已培育出来的转基因水稻“金大米”。“金大米”是为了补充人体的维生素A和铁元素而培育出来的。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到了晚上眼睛就看不清,还会得皮肤病,有时甚至导致死亡。严重缺乏维生素A的儿童死亡率高达5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25万至50万名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这些儿童中一半以上在一年内死亡。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这些患者大多数在亚洲。半岁到5岁的中国儿童中,有12%缺乏维生素A。
   
大米是亚洲人天天要吃的主食,如果通过吃大米能够补充维生素A,就有助于消灭在亚洲人当中广泛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症了。水稻的叶子能够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但是在米粒中没有,因此大米的营养成份中缺少维生素A。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改变这种状况。科学家们为此向水稻中转入了四种酶的基因,这四种酶能够被水稻细胞用来制造β胡萝卜素,它进入人体后能被转变成维生素A。其中两个基因来自喇叭水仙,另两个基因来自欧文氏菌。这种转基因水稻生产出来的大米是金黄色的,所以被称为金大米。
   
一般人不知道,我们天天吃的大米实际上不是“健康食品”。大米中含有一种叫做肌醇六磷酸的小分子,它能与铁紧紧地结合,使得小肠难以吸收食物中的铁。因此那些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容易患上铁缺乏症而导致贫血。儿童缺铁还会导致智力发育不良,而至少有5千万名中国儿童缺铁,40-60%两岁以下中国儿童有因缺铁而造成智力发育不良的危险。为了解决缺铁问题,科学家们还往金大米中再转入三种基因:一种是来自无花果曲霉的酶基因,这种酶能够把肌醇六磷酸降解掉;一种是来自菜豆的铁蛋白基因,铁蛋白能够储存铁;还有一种是来自印度香米的基因,它生产的蛋白质有助于人的肠道吸收铁。这样,金大米总共被转入了7种基因,来自5种物种!吃这种转基因大米,要比吃普通大米更有益身体健康。
   
这几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改进金大米的品质。1999年最早的金大米其β胡萝卜素含量为每克大米含1.6微克。后来这个含量被提高到了每克大米含4~8微克β胡萝卜素。2005年,先正达公司的科学家对金大米做了进一步改进,用一个来自玉米的基因取代喇叭水仙的基因,让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一下子达到每克大米含37微克。以这种大米为主食,足以满足对维生素A的需求量。
   
一些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说,没有必要吃金大米,可以通过吃其他食物和维生素制剂来防止维生素缺乏症。说这种话的人完全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般人每天能够吃上白米饭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能奢望让饮食多样化和吃维生素片?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曾经尝试过在一些亚洲国家给学龄前儿童免费发放维生素A制剂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的做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涉及到人力、财力、生活习惯和发放渠道等诸多问题,只局限于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很难长时间全面地推广。而推广金大米,却可以在不增加费用、不改变生活习惯的条件下,几乎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维生素A缺乏症问题。
   
一些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人还把推广转基因作物说成了生物技术公司谋取商业利益的阴谋。这个指责对金大米也完全不适用。参与开发金大米的科学家、生物技术公司是把这当成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来做的,组成了“金大米人道主义委员会”,不谋求任何商业利益。金大米技术涉及到12项专利,其专利拥有者都宣布放弃了该专利,先正达公司则捐出了金大米种子。金大米种子将免费发给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年收入少于1万美元)。
   
但是这种可以说对人类完全有益无害、能挽救无数人的生命的新产品,却只在2004年在美国开始田间试种,而最需要这种产品的亚洲国家,在“绿色和平”组织等所谓“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和自以为是的当地媒体的反对声中,却迟迟不批准其种植。
   
“绿色和平”组织共同创建者和前领导人帕特里克·穆尔(生态学博士)后来因为不满“环保组织”不讲科学而脱离“绿色和平”,很看不惯“绿色和平”现在的所作所为,曾经如此激烈地批评说:“环保主义者反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反对基因工程的运动,很显然已使他们的智能和道德破产。由于对一项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如此多的益处的技术采取丝毫不能容忍的政策,他们实现了斯瓦兹的预言(按:美国作家彼得·斯瓦兹曾指出环保运动将走向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在金大米的问题上,这个批评完全正确。

2007.6.26.   

(《经济观察报》2007.7.9)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造假 已被撤销博士学位

14 07 2007年
【方舟子按:文中“黄某某”即有机所黄凌琳】

中科院一博士论文造假
已被撤销博士学位

京华时报2007.7.13.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中科院研究生院昨天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今年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评定结果,5592名学生获博士、硕士学位,14名研究生因未达到相关标准而被缓授学位,一名去年毕业的博士因被发现学位论文数据造假而被撤销学位。

  据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被撤销学位的黄某某是中科院上海某所的一名女博士,她是去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她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在国外一著名期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被上海某所的专家在实验中发现论文数据造假。事发后,这名博士的导师、也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在今年3
月15
日给发表这篇论文的国际期刊的主编去信,主动要求撤掉该论文。

  中科院随后组织专家组,专门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证实论文中确有数据造假。“这种行为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中科院的声誉。”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这位负责人说,为了严肃学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45位委员根据中科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撤销博士黄某某的博士学位,并收回学位证。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科院对于学生的论文要求是很严格的,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不是毕业获得学位就万事大吉了。一旦发现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坚决按照规定严处。”

  另据了解,中科院研究生院从今年9月设置《通识案例》必修课,学生将接受法律法规、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工程院士伙同学生剽窃论文 仅获通报处分

14 07 2007年
  工程院士伙同学生剽窃论文 仅获通报处分

  星岛日报2007.07.14

  曾在中南海为中共高层讲课的公共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被揭发纵容研究生抄袭日本学者的论文,并联名发表。中国工程院调查后认定范维澄
“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疏于自律”,决定将事件全院通报,要求全体院士以“此事为鉴,吸取教训”。但学术打假先锋方舟子认为有关处分太轻。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院士是内地最高学术荣誉。工程院给全体院士的通报称,去年11月,工程院收到有关范维澄等人论文涉嫌抄袭的举报,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与范维澄多次联系。经调查后证实,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晓军在2004和2005年以自己及导师范维澄名义发表的三篇论文,“明显抄袭”自日本学者铃木等人的论文及演讲。

  通报称,范维澄对于陈晓军的行为未及时纠正,并且在受到剽窃质疑后,未撤回论文或取消自己的署名,“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疏于自律”,对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院主席团决定对范维澄在全院通报批评。通报说,范维澄今年3月已向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写了《我对陈晓军等论文事件的反思与检讨》,主席团诚恳地希望他本人“对事件性质和自己的责任进一步提高认识”。

  学术打假先锋方舟子最早在创办的“新语丝”网站揭发范维澄抄袭事件。他说,这明显是范维澄“事先参与、事后认可”的剽窃行为,对此“仅仅是通报批评,明显是太轻了。”他又说,范还存在其它学术腐败行为,希望工程院进行调查,如果属实,应剥夺范的院士头衔。

  六十四岁的范维澄是湖北人,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曾经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2001年当选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内外多个公职。去年3月,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向高层讲课。

  此外,中国工程院正进行2007年度院士评选工作,负责评选工作的工程院学部工作局表示,近日接获青海等地候选院士举报,有人冒充学部工作局高层,向他们兜售邓小平纪念品骗财。工程院周三在网站发出公告,提醒候选人勿上当。如遇此种情况,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直接与中国工程院联系核实。

  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高先生表示,他和同事近日先后收到青海等地候选院士来电,指有自称“学部工作局领导”
的人士向他们推销“限量纪念品”,包括邓小平的邮票或书籍等。高先生说,以往评选院士期间,亦发生过类似诈骗事件,“我们郑重声明,工程院绝对不会向院士兜售任何物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地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进入“第二轮评审”的164位院士候选人,包括香港大学微生物专家袁国勇和中文大学机器人技术专家徐扬生。

 



《科技日报》:科技人员名誉权应该如何维护

13 07 2007年
科技人员名誉权应该如何维护
2007年07月13日科技日报

  肖传国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从武汉打到北京,两地法院做出不同的判决。

  一直以来,法律界和学术界对此案比较关注。近日,记者就学术批评与科技人员名誉权维护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一些法律专家。

  ———案件回放———肖传国诉方舟子系列案件

  2007年4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泌尿系临床副教授肖传国诉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Tom网)和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

  肖传国认为,2005年11月4日,Tom网与多家网站合作,邀请方舟子访谈,对他进行了大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和诬蔑,“以”学术腐败”和”学术打假”的名义对原告进行侮辱和诋毁”,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权。因此,肖传国要求方舟子及Tom网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失人民币10万元。

  2007年5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肖传国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做出一审判决,以方舟子言辞过激,但尚不构成侵权为由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实际上,肖传国诉方舟子名誉侵权案已经上演了不止一次。

  2005年10月8日,肖传国在武汉江汉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方舟子损害其名誉权。2006年7月25日,武汉市江汉区法院一审判决方舟子败诉,公开向肖传国道歉,并赔偿3万元抚慰金。肖传国认为3万元不足以弥补他受到的精神损害,也起不到处罚和震慑作用,而方舟子则认为判决不公,双方均提出上诉。

  2006年11月20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肖传国新增了经过美国当地政府和当地中国领事馆公证的证据。2007年2月2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方舟子公开向肖传国道歉,并赔偿3万元抚慰金。

  ———案件解析———武汉中级人民法院:肖传国胜诉

  武汉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方舟子对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但在评论中使用“自吹自擂”、“拔高自己”、“玩冒充把戏”等词语,足以误导公众认为肖传国在职务、论文、学术理论等问题上造假,从而导致其人品、声望、社会评价的降低。方舟子为证明其言论属实,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材料,但因无法证明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而未被法院采纳。

  因此,武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方舟子公开向肖传国道歉,并赔偿3万元抚慰金。

  北京一中院:肖传国败诉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论文多寡、质量高低只关乎学术水准问题,由此产生的争论应在学术范围内澄清。方舟子在访谈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且用语刻薄,但其用语仍不属污辱、诽谤之范围。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亦应接受学术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以保持正常的争鸣氛围。

  法院认为,对于公众人物公开进行否定性评价,属于正当的批评及争鸣范畴。无论批评或争鸣的观点是否成立,即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均不构成对批评或争鸣的相对人的名誉权的侵害。就批评或争鸣文章使用的言辞而言,过激的言辞,一般也是可以允许的。

  因此,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方舟子并没有侵犯肖教授的名誉权,驳回了肖传国的诉讼请求。

  ———专家观点———怎样会侵害名誉权

  按照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故判定公民的名誉权是否受到损害,依据是他人是否对其使用了侮辱、诽谤等方式。同时,公民的言论自由亦为法律所保护,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亦不受法律追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新宝教授告诉记者,是否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取决于被告的行为是否符合以下构成要件:实施了侮辱或诽谤的加害行为、受害人遭受损害(精神损害)、损害与加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被告方面的过错。进一步的解释是:它由传播行为、传播的事实之虚假性以及该虚假事实对受害人的不利性三要素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认为本案涉及到的侵害名誉权的侵权行为是诽谤,确定诽谤的要件有四个:一是具有不真实的事实,二是不真实的事实已经公布,三是行为人具有侵害名誉权的故意或者过失,四是行为人没有免责的法定事由。如果具有这样的要件,就构成诽谤,构成侵害名誉权。

  “名誉权的保护与言论(表达)自由之间的界限一直是法学和审判实践的一个难点问题。应当把握的平衡是:人们的名誉等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同时也应当保护正常的舆论监督和批评。在这点上,科技工作者与其他人所遵循与适用的规则并无区别。”张新宝说。

  张新宝认为,对他人的批评和监督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论应当符合情理与公认的道德准则,不得“无限上纲”。正常的学术批评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但是捏造事实或者显然违背事实真相而进行不当批评或评论,则可能构成对被批评者的人格权侵害。

  杨立新认为科技人员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权。“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正当的学术批评认作侵害名誉权。在一个学术讨论中,对其他科技人员或者专业人员进行学术批评,尽管其言辞尖锐,甚至挖苦讽刺等,但是如果局限在学术范围内,并没有恶意进行攻击和诽谤,也不构成侵害名誉权。”

  “本案这样认定我觉得不是一个大问题,还谈不上怎样维权的问题。但是应当说明,在进行学术批评的时候,应当注意事实和证据,要有根据。”杨立新说。

  如何对待学术批评

  杨立新指出,没有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国家、民族就没有进步和发展。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构成侵权,那么就应当通过学术争论解决。在批评中,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要出于引导学术进步,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基本立场,容忍对方的批评,哪怕是尖刻的批评。“如果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纠纷就不会那么多,即使是出现了纠纷,也并不难解决。”

  张新宝说:“社会公众人物受到的社会舆论关注会多一些,对于批评和监督应当持稍宽容一些的态度。有些科学家也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对待学术批评和争鸣,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已经比较健全。如果存在学术上的缺陷,如造假、抄袭、夸大,当然应当允许他人批评。”

  北京大学法学院薛军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鼓励这种批评与争鸣的氛围。

  新闻缘起

  知名自由撰稿人方舟子在谈学术腐败和科学打假问题时,对参选中科院院士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进行了批评,从而引发了一场备受社会关注的名誉权侵权纠纷案。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肖传国要求方舟子、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的诉讼请求。

  法官认为,方舟子在访谈节目中对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所提质疑仅为是否为美国全职教授,这种质疑不论是否准确,均不会对肖传国的名誉构成损害。至于方舟子就肖传国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当选标准的认识,因评选标准的制定归属有关部门,方舟子并非评选委员会成员,其看法仅属个人看法,属正当的言论范围。

  方舟子在访谈中就肖传国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表示了质疑。法官认为,论文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只关乎学术水准问题,由此产生的争论应在学术范围内澄清。

  同时法官认为,对肖传国的“反射弧”相关理论提出异议在学术上是允许的,这种理论在业界被认可的程度为纯学术探讨与争论问题,学术上的争论与分歧应在学术范围内解决,而非依靠法律来解决学术分歧问题。新华社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这一规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当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如某些“纪实”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向的对象,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

  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应当指出的是,侮辱和诽谤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不公开的。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并不要求范围很大,即使当着一个人的面,对另一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也属于公开侵犯他人名誉权;不公开的侮辱和诽谤包括在给他人的信件中对该人进行辱骂、诽谤,或者在无第三人在场时对他人进行侮辱。如向用录音机播放叫骂声等。这种侮辱不一定在社会上造成公开影响,但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因此也构成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