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动辄拿大师说事

10 09 2006年
   在近日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批评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他举了郭沫若中学时的两张成绩报告单为例,“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郭沫若有的科目的成绩低,是有原因的,比如他的“修身”课只得35分,就与他桀骜不驯、不服管教有关,他曾因为“纠众罢课”而被开除。不过,假如郭沫若的这份学习成绩能够体现出他的高考水平的话,我倒是觉得他要在今天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名牌大学都非难事,因为他成绩比较差的几门功课(图画、习字、修身等)都不是高考的内容,而他的理科和英语成绩又非常好,有的还是满分,主要科目的平均成绩完全算得上优秀,不知朱校长为何断言这样的成绩在今天难以考进大学?

   
郭沫若后来的确是上的理科,是不是家长和学校一定要他上的就不知道了。他在1913年7月考取天津陆军军医学校,1914年到日本东京考入一高预备班医科,1918年升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3年3月毕业,获得了医学士学位。

   
但是这颗大师苗子并没有因为上了理科就被扼杀。正是在留日学医其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起成立创造社,诗集《女神》也是那个时期出版的(1921年)。

   
所以我实在不明白朱校长举郭沫若为例想要说明什么问题。从郭沫若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代文学宗师的理科成绩也可以是非常好的,也可以是学理科出身的。文学大师并不需要大学来培养。

   
当然,文学大师也可能理科成绩非常糟糕,比如朱校长所说的“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其实现在高考招生时对有专长的学生也向来是网开一面的,例如在重大竞赛中得奖的就可以加分甚至保送,钱钟书、吴晗在今天未必就上不了好大学。朱校长以此为例却是为了批评高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但钱钟书、吴晗的数学成绩如此之差,岂能做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难道全面素质教育是不包括数学素质的?难道想要鼓励现在的学生向钱钟书、吴晗学习,数学是可以不学的?

   
朱校长本身也是理科出身,应当知道科学研究重统计而不重特例,何况举出的特例还是个反例。大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大师们的成长之路也是五花八门的,例子举得再多也只是特例。有的大师还是自学成才,连学都没有上过的呢,恐怕不会有人因此认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吧。

   
如果真的想要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就不应该以培养大师做为诉求。教育面向的应该是广大学生,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几名大师。把“我国近几十年来未培养出大师级人才”做为教育失败的体现是错误的。教育界急功近利、风气浮躁的恶果是未来公民的道德水平、科学素质的滑坡,那才是更令人担忧的,比少出几个大师要严重得多。

   
当然,对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实行特殊的培养,但是那不是教育的重点。大师往往不是能够有计划地培养出来的,特别是文学大师,更是如此。

   
我并不是在为现在的高考制度、教育体制辩护。我只是希望,在检讨高考制度、教育体制的弊端时,能够更理性、严谨一些。

2006.7.16
(《同舟共进》2006.9)
(XYS20060910)


庆承瑞对肖传国与方舟子官司的看法

9 09 2006年
  邱氏鼠药案与武汉江汉区法院对肖传国诉方舟子的判决
  ——我对肖与方官司的看法
  庆承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2年前,即1994年,发生了一件判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判定以汪诚信等五位科学家在邱氏鼠药案中败诉。这件事震动了整个中国科技界,被选评为199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首。

  事情的起因是:1992年汪诚信等五位科学家联名在报上呼吁要科学灭鼠,不要使用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氟乙酰胺的“邱氏鼠药”。于是邱满囤于1993年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科学家“捏造虚假事实……说我无知,分不出老鼠公母,编造邱氏鼠药含有氟乙酰胺,要求经济赔偿”。经过法院一年多的审理,判决五位科学家败诉。

  判决出来后,许多省市的灭鼠专家纷纷上书中国植保学会,强烈呼吁“还灭鼠科学的严肃性,还科学家以公正。”不少政协委员也提出意见。当时的全国科协主席朱光亚教授在政协八届二次会上正式表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为在本案一身过程中,判定事实时有不按法律要求和科学态度办事的地方,因此,坚决支持汪诚信等五位专家向上一级司法部门上诉。”最后,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支持下,这一案件于1995年2月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撤消海淀区法院的一审判决。这样,历时31个月的“邱氏鼠药案”终于结束。这一科学家胜诉事件,又被评选为199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邱氏案件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从此案的审理过程,人们能得到哪些教训?

  此案主要涉及的是科学的是非问题,即怎样才是科学的灭鼠,以及怎样判定科学的事实。我国的司法办案,历来遵循的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院当然有权根据科学的事实来裁定法律上的是与非,并作出判决。但如果案件涉及到具体科学问题,法院不是判定科学上是与非的合适场所。这时科学上的是非就应该由科技界的有关专家,或由国家认定的权威机构来判断。严重的是在案件持续审理的31个月中,邱氏鼠药在全国,特别是华北仍照常大量出售,加重了有关地区的鼠害,东北的一些口岸积存的鼠药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对环境造成危害。应该说,这是法院不当干预科学灭鼠的严重后果。

  十二年后的今天,一起肖传国诉方舟子的损害名誉案件,又引起众多科技界人们的关心。和邱氏鼠药案相比,除了更复杂的案情外,似乎还又有了新的内容。

  在这一案件中,核心问题是由于对某个科学人员和某个科学成果的评价不同而引起的名誉及赔偿的诉讼。原告提出:被告的文章《脚踏两只船的中国院士候选人》中“……这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和污蔑,特别是对原告的学术工作和所获国际认可的各项指控完全背离事实,严重损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因此,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那么,被认为对原告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学术工作和所获国际认可”造成伤害的主要问题是哪些?根据我们的理解,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原告肖传国在有关领域的期刊上已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得到了怎样的国际认可?第二个问题是:肖传国教授得到了哪几个国外的奖?这些奖的学术水平如何?第三个问题:如何评价“肖氏反射弧”这一科学理论或成果?对于这三个问题,法院又是如何判定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裁判的?下面,就是我们根据看到的材料,作出的评述。

  1, 关于对原告论文数量与质量的争论。
  首先引起这场争论的,是被告在《脚踏……》一文中提到原告发表论文“…太少了,…已经发表的仅有4篇,总共被别人引用了只有9次,可见在国际学术界毫无影响。”在此次诉讼中,原告提供的证据是: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文献检索的结果,发表了15篇论文,但原告并未对这15篇论文作进一步说明。被告进一步提供的论据是:这15篇论文中,9篇是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的,所以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偏少。更为重要的是:被告提供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检索结果,证明原告2006年以前的论文被SCI收录的只有4篇;SCI
17次引用中,8次是本人引用的;9次别人的引用中,至少1次是质疑(笔者按:即指是对原文表示怀疑)。所以这一结果和《脚踏……》一文所引数字是一致的。

  那么,针对以上数字,法院是怎样认定的?为此,法院首先给了如下有关期刊的定义:“国际期刊应该是国际上公开发行的期刊,包括中国在国际上公开发行的期刊,而不是国外期刊”。所以按照这一标准,是不应该区分国外和国内的期刊的。同时法院对引用率的问题则完全保持沉默,并由此认定被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太少仅只4篇并毫无影响’这一说法不实成立”。

  当前国际国内,评估与统计科技论文通常作法,首先是统计收录到SCI的论文数量。为此,我国科技有关主管部门每年都统计并公布全国各主要科研单位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当然,除了SCI,因学科不同,还有不同学科的统计口径,如工程技术的,医学的等等。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公开发行”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都进入相关的统计。期刊本身要有进入SCI或有关统计口径,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所以法院这个关于国际期刊的定义本身是不符合现有科技界正式的统计规则的。相反,按照SCI收录的标准,4篇的数量是可信的。

  对科学论文来说,仅从数量,并不能判断其在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程度。质量才是论文的根本。为此,在正式的统计中,又引入了影响因子和引用率两个指标,前者针对期刊,后者针对每篇论文。同样是进入SCI统计的期刊,因影响因子不同,就有高下与重要不重要之分。一般而言,国内出版的期刊影响因子比国外重要期刊的要小。这是我国的现实,法院也无法否认。那种认为在国内国外发表的论文的价值完全一样,对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领域来说,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到论文本身,还必须考虑引用率,因为它能较直接地反映该论文的质量和影响面,而法院却完全忽略了这一指标。表现在前面所引法院所作的结论中,被告原来写的是:数量(4)+引用数(9)=在国际学术界毫无影响。但是在判决书中却被概括为:国际期刊上论文数(4)=并毫无影响。如果这不是在有意歪曲事实,至少表明武汉市江汉区法院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所以,我们认为,在科学论文的评估上,法院对事实的认定既不科学,又不准确。

  既然SCI论文数及引用率可信,就有对这一论文业绩的看法和评估问题。作为对比,可以举笔者所了解的一些院士申请人材料作为参考。如以20年作为时间跨度,SCI论文数超过百篇以上是太普遍了,并且其中必有数篇或近十篇论文,引用率(除去自引)超过百次以上。即使这样的业绩,多数这样的申请人也并未通过院士申请。有兴趣的人一般可以通过网上核实这一现象。

  2, 关于原告得奖的问题。
  被告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网站对原告的介绍,找到原告曾经在以下年度拿到三个国外奖:

  1993年 国际神经泌尿Lapides特等奖,
  2000年 美国泌尿学会杰出成就奖,
  2003年 国际神经泌尿Lapides特等奖。
  我们不去推测是什么原因,这一记录并不十分准确或清楚。总之,经过原告本人后来在庭审前提供的材料,这一记录作了以下的订正,原告获得的国外奖项是:

  1994年 国际Jack Lapides
国际神经泌尿特等奖,
  2000年 美国泌尿学会(AUA)Pfizer学者奖,
  2003年 再一次得Jack Lapides
国际神经泌尿特等奖。
  注意到后一记录与前一记录实质性的差别在于:2000年得奖项由杰出成就奖换为Pfizer学者奖。要强调指出的是:这2000年奖项的名称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奖项,成就奖与学者奖。前者是较有学术分量的奖项,后者只是一种类似scholarship的奖金。还要补充的是:原告在作这一订正时,并未正式说明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网上曾经的介绍有不精确之处。

  正是这一不精确,引出了被告在《脚踏……》一文中所说“其实他罗列的两个奖项(美国泌尿学会Jack
Lapides奖和美国泌尿学会成就奖),前者是很容易获得的美国泌尿学会年会会议摘要‘竞赛奖’,后者虽然是个大奖,但是在历年获奖名单中,却找不到他(指被告)的名字。”而这一是事实已被后来原告提供的证据印证:原告得到的是Pfizer学者奖。

  本来,这一具体问题到此可以认为双方并无分歧:被告的评论是事出有因,原告可以认为已做了更正。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法院却作出了如下判决:“本院认为:被告……对原告的两项获奖证书不持异议……。被告……没有找到原告的名字不能否认原告获奖的事实。因此,原告获得美国泌尿学会学者奖的事实成立。“从这一判决中,人们能看到的是:法院这次用混淆学者奖和成就奖的办法,将被告对成就奖的查证结果,搬到后来原告订正后的学者奖上,由此证明被告是在否定原告得学者奖的事实。这就不仅是对事实认定不准,而是有点歪曲事实了。

  对于这三个奖项的学术水平,业内人士是有客观的评价的。一般来说,比较重要的奖项是不会轻易两次授予同一个人的,只有个别作出了惊天动地大发现的人除外。因此,了解一点自然科学界内通常规则的人,看了这一获奖表,再看看本人论文发表情况,对Jack
Lapides特等奖的学术水准,是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是一个一般性的,并不十分重要的奖项,比较容易拿到。至于成就奖与Pfizer学者奖,如前面所述,原告拿到的学者奖大致相当学习阶段获得的嘉奖,没有得到的成就奖才是反映科研成果较高水准的奖项。所以,对一个资深研究人员,特别是院士候选人,对获得上述三个奖项作负面的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3,关于对肖氏弧理论或成果的科学评价问题
  这是本诉讼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或称为“肖氏反射弧”,或“肖氏术”的,是原告多年研究建立的,并且还在继续的一项科研成果。原告本人对这一成果有较高评价,理由是:1),在国内,全国统编教材《外科学》“予以了记载”,和获得了包括2004年国家科技委等权威部门的成果鉴定证书和奖励证书。因此,这证明了“此理论在我国医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2),在国外,《人工体神经-……反射弧修复……功能》这一论文被评为2004年美国外科泌尿年会最佳论文,由此原告认为这证明了“肖氏弧”“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

  被告对这一研究成果的看法,总结在《脚踏……》一文中,是:在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网上检索“肖氏反射弧”的英文名称,结果都是零。所以认为“国际公认”等是原告本人“自吹自擂”,又从论文极低的引用次数可以看出,其在国际上毫无影响。更据业内专家介绍,“肖氏术”在国内医学界也没有得到认可。

  上述双方的看法,在判决书上总结为:“原告认为,‘肖氏反射弧’在我国医药教材《外科学》中有记载,且已获得我国权威部门颁发的各种奖项及鉴定结论,此理论在我国医学界已获得广泛认可。被告方是民在文章中称‘据业内……,所谓‘肖氏反射弧’,‘肖氏术’就连国内医学界也没有得到认可’与事实不符。被告方是民认为,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和google上检索‘肖氏反射弧’,‘肖氏术’,检索结果是零,因此,‘肖氏反射弧’,‘肖氏术’未获国际认同。”

  由此,法院进一步认定:“原告的‘肖氏反射弧’理论,在国际上有获奖证书,国内有鉴定结论和获奖证书,国内教科书亦曾引用其理论,原告的‘肖氏反射弧’理论是客观存在的。被告……在网上搜索不到‘肖氏反射弧’,不等于‘肖氏反射弧’不存在。被告……认为‘肖氏反射弧’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国内专家没有得到认同的评论不能成立”。

  首先,在法院的这段认定词中,明显有一个问题:1),前面引文中,原告只说了“肖氏反射弧”在《外科学》中“有记载”,而法院却说是“教科书亦曾引用其理论”,两者的分量很不一样。“有记载”是说教科书中客观地记述了这一理论,“引用”则不仅是记述这一理论,还应用它解释更多的东西。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法院对事实认定不准,而且是有意拔高事实。(应该说,和法院相比,原告此处的用词还是较有分寸的)。2),法院判定肖氏反射弧理论,“在国际上有获奖证书”,但是,就在法院自己所引原告的认定中,原告只说:“已获得我国权威部门颁发的各种奖项”,“国际”和“我国”,究竟那一种说法是正确地?法院是搞错了还是又在拔高事实?3),法院总结说,所有这些“获奖证书”,“国内鉴定结论”,“教科书引用其理论”,表明这一理论“是客观存在”。第一,存在和鉴定及证书间并无必然联系;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法院这里又是在转移争论的核心问题,将在文献中搜索不到歪曲为否定理论的存在,将被告对这一理论的负面评价的调查结果歪曲为否定这一理论的存在。对文献中搜索不到这一事实,了解一点科学工作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结果表明,理论的引用率为零,和无人注意这个理论,也即是没有影响,而不是说没有这个理论。

  问题还在于:有了“教科书有记载”,和鉴定结论,和各种奖项,是否就等于这一理论正确,并且是“广泛”的人都接受,都承认呢?回答是:否。即便是教科书(还是教学参考书?),它的内容和选材,也会因编写人的学术观点不同而不同(基础知识的部分当然不会变),更不用说专著或参考书了。至于鉴定结论和获奖证书,特别是对一篇论文的嘉奖更不是判断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和被接受的标准。还要补充的是,即便是被大多数人承认和接受的伟大理论,也还会有另一些人不接受。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不断批判。

  从以上三个争论问题判决的分析来看,在“以事实为根据”这条原则上,法院显然没有把握住:在对论文数量和质量的判断上,没有正确而科学的评价;在对奖项的评估上,歪曲了事实,转移了主题;在对《肖氏弧》这一具体理论的评价上,更是拔高了事实,歪曲了事实。

  那么,在“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上,法院又是如何实施的?
  法院在结论中是这样写的:“本院认为:……被告……在《脚踏……》一文中谈到的关于原告的相关内容基本失实,且《脚踏……》一文中使用了‘脚踏两只船’,‘自吹自擂’,‘拔高自己’,‘还用会议摘要冒充论文的把戏’等带贬意的词语。这些基本失实的言论及带贬意的……描述,……,给原告造成精神伤害。原告名誉被毁损的事实成立。”又说:“不可否认,学术争论是正常现象。但学术批评,争论应建立在对事实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和中肯的评论上。被告……,其言论已超过了法律允许的范围,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

  首先要质疑的是“基本失实”这一结论。从以上我们谈到的3个争论的问题看来,法院得出这一判断所依据的事实不实。通读被告《脚踏……》全文,人们可以看出,全文涉及的都是对原告的学术成就的评论和学术操行的叙述和评价,应该说,所依据的材料基本属实。法院之所以判断失实,是因为法院进入了司法不该进入的领域,即对学术问题高低优劣进行评判,而对某一学术成就历来总是有不同评价的。特别是:法院在判决词中给出了进行学术批判和监督的两个条件,即不能带“贬意”和要“中肯的评论”。那么在评选院士候选人时,是否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因为一说坏,就可能是在“侵害”“名誉权”。难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批评和揭露不能带“贬意”,而要带“褒意”才行?至于评论,在不同学术观点尖锐对立时,怎样才算是“中肯”?谁能判定是否中肯?因为一方的批评意见,如被另一方认为中肯,就不会有学术观点的对立。更糟糕的是,法院认为,只要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就要吃官司。这完全是错误地运用了法律准绳。

  从根本上看,武汉市江汉区法院这一判决给出了一个先例,即用法律来限制和取消学术上不同观点,不同评价的自由争论,用法律来限制和取消一切群众性的对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揭露和批判。这正是当前我国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其实一个人的学术声誉只能靠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好的操守来建立和保有。想用其他办法来限制别人的话语权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为了争取科学事业在我国有一个良好而健康的发展环境,我支持被告方是民先生上诉,将这场官司打到底。

(XYS20060908)


冥王星悲喜剧

9 09 2006年
   英语原来有一句用以帮助记住太阳系九大行星次序的话:“我的非常有教养的母亲刚刚给我们吃了九个比萨饼。”(”My
Very Educated Mother Just Served Us Nine
Pizzas.”这9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是9颗大行星的缩写)现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建议将这句话改成:“我的非常有教养的母亲刚刚给我们吃了玉米片。”(”My
Very Educated Mother Just Served Us
Nachos.”)在8月24日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大会,通过了关于行星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原来的九大行星中最小、最遥远的冥王星不能再算是行星。大家从小熟记的九大行星一下子少了一颗,这让新闻媒体找到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各个媒体在报道冥王星为何被降级时,都摆了乌龙。

   
按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一个天体要被称为行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围绕太阳公转、质量大到自身的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以及清除了其公转轨道周围的天体。显然冥王星被降级的原因是因为没法满足第三个条件,但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公告并没有对此多加解释,于是媒体自做主张,声称是因为冥王星的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存在交叉,所以不能满足清除了其公转轨道周围的条件。

   
我见到这一报道时觉得有点好笑,因为按照这一说法,海王星应该和冥王星一起被降级才对。实际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网站的问题解答中对冥王星为何被降级有解释,它未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的天体指的是它位于一个含有其他天体——很多很多的小天体——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柯伊伯带”。

   
冥王星及其周围的天体都位于海王星之外,所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决议还提到冥王星将做为一个新的分类——外海王星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s)的原型。不巧的是,在英文中,”trans-”做为前缀除了“在……之外”的意思,更常见的意思是“穿过”。美联社的记者显然误读了这个决议,把“冥王星轨道穿越海王星轨道”做为冥王星被降级的原因加以报道,美联社的错误又被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媒体所沿用。

   
即使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官方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地球并没有把其轨道上的小行星都清空,甚至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也跟一些小行星分享轨道,难道地球、木星也都不能算成行星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会有300名天文学家签署了一封公开信抗议这个行星定义。看来到2009年召开下一届国际天文学大会时,又会有一场好戏,说不定冥王星还要重归行星大家庭了。

   
不过,大多数天文学家都会同意,如果冥王星是在今天而不是在76年前被发现的,那么它不会被当做行星,也就不会有这些风波。我们对冥王星的看法,掺杂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这些与科学无关的因素。被发现之日起,这个“古怪”的天体便饱受争议。

   
冥王星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一个试图续写海王星发现传奇的美丽错误。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行星的运行轨道,但是天王星在1781年被发现后,其计算结果却总是和观测结果稍有不符,于是天文学家们想到是不是在天文星之外还有一颗大行星在干扰它的运行。根据这个设想,1846年法国数学家勒威耶计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并说服德国天文学家伽勒根据其计算结果进行观测,果然在当年9月23日在勒威耶预测的位置附近发现了一颗比天王星还大的行星——海王星。

   
但是海王星的存在似乎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天王星轨道的异常,而对海王星轨道的计算结果似乎也与观测结果不符,于是到19世纪末,人们又开始怀疑是否在海王星之外也有一颗大行星——X行星——在干扰其运行。1909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洛厄尔预测了X行星的位置,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搜寻。在1916年洛厄尔死后,这项搜寻工作仍然持续下去。年轻天文学家汤博在花了10个月的时间仔细比较不同时间拍摄的天空照片后,于1930年2月18日在洛厄尔预测的位置发现了一个移动的光点。3月13日,发现X行星的消息正式宣布,并在5月1日被命名为冥王星。

   
但是马上就有天文学家指出,冥王星不可能是X行星,它出现在洛厄尔预测的位置上纯属偶然,因为冥王星实在是太小了,不可能对其他大行星的运行产生影响。在随后的几十年,冥王星究竟有多大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冥王星似乎“变得”越来越小。1978年冥王星的卫星卡戎被发现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冥王星的质量和直径。它比以前估计的都要小得多,直径只有大约2300公里,比月球(直径3400多公里)还小,质量更是只有月球的六分之一(因为冥王星大部分由冰组成)。至于X行星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当初人们之所以怀疑有未知行星在干扰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行,是由于错误估计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质量。

   
既然冥王星这么小,就不由让人怀疑它是否还有资格算得上是大行星。而且冥王星的行踪古怪,和其他大行星太不一样了。其他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上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都接近正圆形,但是冥王星的轨道却是“倾斜”的,并且严重偏离圆形。不过真正让冥王星的地位出现危机的是“库伊伯带”的发现。在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库伊伯推测在海王星之外存在许多小天体,它们是短期彗星的来源。自1992年以来,天文学家的确在这个区域陆续发现了几百个小天体,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库伊伯带”,而冥王星也位于“库伊伯带”,不过是“库伊伯带”天体中比较显著的一个。许多天文学家相信冥王星其实就是一颗大彗星,如果它的轨道靠近太阳的话,也会出现彗尾。

   
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否定了冥王星是彗星的说法,不仅因为冥王星比已知的彗星都大,而且冥王星还有已知的彗星都没有的东西——卫星。但是到了2005年,在“库伊伯带”发现一个比冥王星还大、并且也有卫星的天体的消息泄露出去后,冥王星又有了麻烦。这颗直径大约2400公里、绰号“齐娜”的冰球看来要成为冥王星的终结者。

   
这次国际天文学大会本来还是想要保住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因此不得不增加大行星的数目。按照行星定义委员会一开始提出的行星定义方案,只要环绕太阳并能保持球形的天体都是行星,太阳系的大行星数目将增加到12颗,除了原来的9颗,还增加了谷神星(小行星一号)、齐娜和冥王星的卫星卡戎。另外还有十几颗新发现的符合条件的天体正在等待加入,符合行星条件的天体最终可能有上百颗。这个准备了两年的定义方案在大会表决之前就遭到众多反对,于是委员会匆匆忙忙对行星定义加了限制,在让行星数目缩水的同时也不得不放弃了拯救冥王星的努力,另设一个分类——“矮行星”收容冥王星这些弃儿。我们得庆幸最初的方案没有被采纳,否则以后大家背行星的名字要背得头疼了,用来帮助记住行星次序的英文句子得有多长?

   
许多人也许会对这场起伏反复的科学风波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在争论中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有的争论会由于新的证据的出现而得到了解决,而有了定论,但是也有的已经被认为有了定论的问题却由于新的证据的出现又再度引发了争论。因此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这些学术争论绝大多数都局限在学术界内部,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只有争论大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教科书要做出相应修改,才会引起一般人的注意。

   
因此冥王星风波虽然富有戏剧性,却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不要把科学结论当成僵化的教条,而要抱着开放的态度,随时准备放弃已被否定的旧事实,接受新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但是我们也不要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认为科学结论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对科学要有信心。大多数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基础上的,都是非常可靠的,有争议的是一些比较前沿、比较模糊的区域。不管行星的定义怎么变,八颗大行星的地位都不会发生动摇。不顾事实地墨守成规固然该受批评,没有根据地怀疑一切也不足取。

2006.9.5

(《经济观察报》2006.9.9)
(XYS20060909)


网人热评饶毅《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

8 09 2006年
网人热评饶毅《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
前两天听说武汉法院的(前)院长官位是买来的,很吃了一惊。但顺便也了了肖教授轻松如意赢官司的谜团。
猛看饶教授的信,my my,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是饶教授写的吗,没错,是饶毅,是西北大学神经系的饶毅教授,他可是无可争议成果卓著令人钦佩的生医权威学者。这封信对肖教授是同时宣判学术死刑和精神死刑。从尊重读者和尊重自己的角度考虑,我从来不赞成用书面公开方式骂人,哪怕你有理,但猜想饶教授这样放下身段可能是气愤难忍,也是他的一个苦心策略吧,让那些以为肖教授的”成果”虽目前有争议但今后还是有可能成真的人(包括刚才以前的本人)得到这一明确信息:肖虽然披着看似亮丽的外衣并有院士级的跟班,但实实在在是一个根本没入门心智残缺的低级学术骗子。也算了了一个小谜团。
希望这封信使那些被肖教授和裘院士迷惑的人警醒。
唉,为什么骗子们那样嚣张?法院竟成了他们的一个随取随用的道具。
震撼。不得不谢谢饶教授出来解了我等众人之谜团。
出于信佛的菩萨心肠,我既替武汉医院由肖教授主治的病人担心,也替肖教授家人同事们担心,从他的心智状态和行为表现看,恐怕肖教授冷不防干出更出格的傻事来。肖教授的亲属同事朋友们,你们可以骂我乱讲,但还是留个心眼以防万一吧。
阿弥陀佛。
(polik)
痛快!
真想看看肖骗是否有财力有能力有人力到美国告状?
(鹏归)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发飙!
这篇文章与饶毅以前的文章的风格差异很大呀!不过想想也是啊,与疯子辩论科学确实自讨苦吃。支持疯子告状的不是傻子就是别有用心,接受这种诉讼的法院的法官不是白痴就是收受贿赂!
(Independent)
估计饶老师这段时间天天在家写论文,看看人家这句子:
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肖传国真正搞懂了科学常规,也没有充分证明他的水平高于我的低年级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

—————————————————–
真是好像大牛人写综述最后结论的几句话啊。

(组胚)
饶师这种一目了然的结论一下,有如神诀,妖雾立散。
(polik)
重量级的人物终于发话了,原以为是他们不敢直言,现在才知道他们是不屑!饶给肖传国安上“疯子”二字,真是神来之笔啊!佩服,佩服

与疯子斗,值吗?什么肖传国,黎鸣,还有丁祖贻什么的,在这些超级大牛眼里,原来通通是疯子。唉,舟子为这些疯子耗时费心不值啊。

不过话说回来,没有方舟子的揭批,这些疯子的原形是不会毕露于天下的,从这点上说,舟子为这些疯子耗时费心不仅值得,而且必须!

(雨后彩虹)
是啊,先是看得我瞠目结舌,而后不得不拍案叫绝!
太痛快!不是一般的佩服,这个地位还这么直抒胸臆,倾倒!
(PoohHunny2)
之前不是还有人说公开信签名的人水平低吗
没想到大牛们是不屑于和傻瓜(或者精神病)吵架。不知道现在这些人还有什么话好说。
(eng)
揭穿行医的疯子,是大善大德。
黎鸣是疯子,学人应该是一目了然,但丁祖诒,特别是肖传国,一般学人就比较难以判断,人家可是拥有中美名校教职,NIH经费支持,有著名院士,”某某之父
“级别的人公开背书,非得有方这种深有专业修养并渊博之士以及饶这种学术权威站出来,方可揭开画皮,清除妖雾。饶毅老师这样不惜弄脏自己勇敢地站出来,毫不含糊地指出肖之本质,颇有方之明快风格,让外行学人确知真相,对病人和学生,实乃大善大德,是苍生之幸。周末到庙里朝拜时,一定会要拜请关公助上方饶等壮士一臂之力,扫除害人妖孽。
(polik)
100%支持,中国太需要这样的牛人的声音来驱邪扶正
在Science发10篇文章也没有这篇短文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大
(Noya)
饶毅太可爱了 :-)
看来也是对天朝的东东太失望了
(逐草天涯)
这下子小肖被打痛了,肯定会狗急跳墙,对饶毅使出什么下三路招数了
(xinku)
骂得痛快,饶老师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条真汉子!
具名在这里打假的经常让人忌恨,还有让疯狗反咬一口的。饶老师不惧权势,敢于痛打落水狗,掷地有声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有如惊雷一般炸掉了疯狗身上的厚皮,痛快痛快!
(ContiConti)
这人是个汉子。
其实很多人都是汉子,不过叫的声音没那么响罢了。我倒是希望科学院教育部啥啥的也勇敢地站出来,肖氏如此低等的杂耍的把戏,居然科学院就闷声不响,靠!这TMD也太疲软了吧?!
(noboru)
饶先生说的好
以前总有人说江西人有风骨,可惜真正能见到的非常少。好在饶先生作了个好典型。国外有名气的学者里面这样旗帜鲜明的站出来的,饶先生应该是第一个,让人敬佩。
(sicheng)
为了法律的尊严,要在俺们这里这样的意见书法庭窗口的秘书小姐大概不会让递吧?连布什总统也不敢这样劝法庭干啥或不干啥吧。陈水扁总统也刚刚被判罚款。
(BTS)
建议总是可以的吧?花纳税人的血汗钱受理疯狗的狂吠?还不兴说两句?
(PoohHunny2)
中国的法律尊严已被吕瑛法官们践踏得差不多了,好跟你们那的情况比吗?
(Noya)
太爽了,我读了很多遍
饶毅好样的。
(pingshcn)
顶。不过网文风格太重。建议肖昏顺带把饶毅给一起告了
这太污辱人了。没有医生诊断竟然骂人精神病。罚100万。
(xj)
对昏教授这样的网上流氓用这种“网文风格”回应,再恰当不过了
饶教授敢于发这篇网文,应该已经预料到肖昏会提起诉讼。
(Yush)
饶毅很严谨
虽然有事实支持,由于没见过肖传国,所以不断定肖是个疯子。饶毅也很勇敢,冒做蠢才或疯子之险,写此意见。

一顶。

(jxh)
强烈建议老肖打印一份, 贴到床头
(oneweekisover)
吃惊,饶先生骂人太有水平了,肖该醒醒了!
饶先生可能早就看不惯国内的这些‘牛人’吧,这回终于爆发了!
(热风)
看到饶毅先生这篇文章感觉很突然
记得几年前,好像是三四年前吧,饶毅先生经常有文章在新语丝发表,有科普的文章,也有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献计献策的文章。其中有些并不是在新语丝首先发表的,而是在某些传统媒体上首先发表。感觉那段时间饶毅先生非常关心国内的生命科学发展。可是后来突然就看不到饶毅先生的作品了,我印象里最后看到他写关于国内生命科学的文章一个是他领头建议国内重点资助少数顶尖实验室,也就是被肖传国在网上无理指责的那份建议书,另一片就是自然中国专题,他,邹先生,好像还有老蒲一起写的有关中国生命科学大项目文章。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饶毅先生发表关心中国的文章,直到上次傅新元起草的公开信发表以后引起了争议,才看到饶毅先生在中国一个媒体上呼吁求同存异,说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中国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不知道饶毅先生这两年的沉默是否和被肖传国在网上乱骂感觉受了委屈有关。

不管怎么样,看到饶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感觉很突然,感觉他这次有点有失风度。虽然他和肖传国可以说是有旧仇的,我还是觉得如果文章写的儒雅一些效果会更好。饶毅先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同样让我觉得突然,他其实在一审之前就可以写,为什么现在才写,而且言词又那么激烈,让然捉摸不透。也许这两天正好心里烦,一时冲动吧。

(老七)
中国的科研界本来就乌烟瘴气,被吕法官一锤更是敲得倒行逆施,
此时出声,正是时候.对疯子风度儒雅那是庸者所为.
(Noya)
告,告,告!!!建议肖反射赶紧去江汉区法院告状
连带这个坛子里说风凉话,叫好的一块告!
下次就告炸药奖:凭什么不给我发奖?
学术上没东西,运用我中土法律武器可是娴熟自如.
(whatsup)
征下联: 饶教授怒砸反射壶,铿锵淋漓
(michiko)
你这是下联,我来给上联:
裘院士愤顶昏大师 贻笑天下
(广陵散人)
肖庸医告到区法院,糊涂乱判
(炎阳)
方粉丝狂顶真牛人,旗帜鲜明.
(Noya)
驴法官昏断葫芦案,魑魅魔魇
(ContiConti)
对仍在上窜下跳挑起恶意诉讼的落水狗的当头一棍。痛快!
当年遭昏教授网上蒙面肆意污蔑谩骂者也该站出来奋起反击了。
(Yush)
这个要顶,没想到饶毅还有这个胆识。不免佩服上八九分。
(大胖星)
饶先生也开始有丘先生的风范了
喜怒笑骂,直陈利弊
(shrewdsage)
对这种人,就该这样说话。
》》如果谁要折磨自己而读《肖传国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很容易提出他有没有比语无伦次更大的问题、很难摆脱对作者精神健康的疑问。
没读过的,找来看看也挺有娱乐性。要不是他自己承认,真不敢相信是一个所谓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写的。
》》而法院现在继续受理此案就有可能导致法院蒙羞。
现在轮到方要上诉,法院不应该不受理。但初审法院已经蒙羞,没办法挽回了。
(JJT)
在中国败类论坛,中国败类网里的学术败类里看见了肖教授了
根据武汉法院判定,这次肖教授又算上了一次国际刊物。
(bluesea)
三件事佩服饶毅
1、抨击“大科学”
2、为在美华裔科研人员争权益
3、怒斥肖传国
(trus)
还有第四件事也让我佩服:参与签署120公开信,饶毅后来发表了针对120公开信的文章《健康的学术环境需要许多人的努力——争论勿忘共同点》。我确信,饶毅签署公开信的目的,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共同点”:建立规范的机制来处理学术不端,而这正是方舟子一再呼吁的,也是傅新元至少口头上所肯定的。我毫不怀疑,正是饶毅等人的努力,才使公开信的定稿与对新语丝发难的初稿相比有了巨大改观,从而使公开信在引起媒体和相关部门对学术不端的关注方面发挥了正面作用。
(Yush)
顶尖业内高手的出手,基本上判了肖昏教授的学术死刑。肖昏兽从此只能隐退江湖,再无颜面在圈里混了。完了,完了,完完了。。。。
(肖完了)
想起李银河老师曾经说的:珍爱生活,远离傻B.
呵呵,粗鄙而真实.
(白永梅)
这意见过分尖刻了……建议私下发给北京X法院的法官为好.哈哈哈哈,肚子要笑疼了.
(surf131)
这次真正懂行的国际科学家出来发言了,哈哈,中国科学界又有戏可唱了,肖教授又要发癫痫病了。
(肖吹牛)
一直来对饶毅的印象不错,这回又一次表明饶毅确实是一个有良知,有水平的科学家。强烈的赞一个。

看完了饶毅的文章,发现用词很是直接,但是我也是感觉确实很难以用正常的思维来理解肖传国的行为。所以我想饶毅的猜测应该是比较有道理的,如果那天报道证实了,呵呵,武汉中院又可以扬名了。当然了中国法律的公正将再一次受到拷问。
等着吧。
推举肖传国参选院士的那个大学,呵呵,怎么收场呀,你引进一些所谓艺术人才,弄一两个神经病,可能真的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巨大成就。可是科学研究是不行的。中国大学引进人才的水平也从这个方面得到了反应,难怪那么的学术骗子能混得有头有脸。好在现在的网络发展,有着方舟子,才使这些人中的一小部分日子有些难过,希望有一天所有这些学术骗子都没有好的收场。

(huhunter2)
肖传国快去告饶毅诽谤啊!
快上武汉法院去啊!
姓吕的法官又有事干了!
(nnnnn)
确实是国际巨牛,如果肖教授在美国告巨牛的饶毅教授,肖教授可能不仅是巨牛的精神病,而且要得巨牛的疯牛病。

饶毅教授的一声炮火是丘成桐教授的100倍啊,一炮就直接打到学术腐败最前沿的阵地上,爽!爽!大爽!巨爽!

(实证)
梁山汉子痛扁牛二,“卜卜卜”,打得好!
(潘不常)
读此文,无比痛快.
(FANS)
即使肖传国是个疯子,也不防碍他是某某理论的发现者。天才与疯子可以集于一身嘛。
(东方雄狮)
这回该是行家出手了吧,小船国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文明地自杀”
(沙鸥)
就凭“在我看来: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肖传国真正搞懂了科学常规,也没有充分证明他的水平高于我的低年级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如果肖传国当选中国院士,那可能使院士水平破低点记录。”这句话,肖教授就应当到海牙国际法院告他。赢了后,那咱就能拿“诺贝尔”奖了。话说回来了,咱即使拿不到,也能扬名全球。
(zxy286)
真好奇饶毅怎么忽然就发飚了…
措辞之严厉…不知道肖看了会怎么想 :D
(alpha)
政府不作为,才会使肖传国这种科学败类猖狂到如此程度。
(T62)
娘希屁的﹐又不是林黛玉那麽细皮嫩肉的﹐没那麽不经糙。
关键是要话糙理不糙﹐关键是性格的缺陷不掩人格的大节。
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现实中没用人是100分﹐也没有人是0分﹐而是在中间佔一个

位置。幼儿园以外﹐这本是废话。然而﹐达到90可看作优﹐达到80可看作良﹐达到70可看

作中﹐达到70可看作及格。50以下的就比较差了。要是连10分都达不到﹐那就差了。

从肖打官司以来的表现来看﹐我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肖传国的学识才智和人品

都是3个均方差以外的﹐可惜在坐标轴的左边。

打人骂人固然不好﹐但这既不是判断一个学者人品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鲁迅骂人狠着呢﹐老一辈革命家说粗话的多?呢﹐马克思给

恩克斯的通信中还说粗话还骂人呢﹐而且是那种侮辱性的骂人﹐而且骂得是整个工

人阶级。钱钟书是大儒吗﹖还跟邻居大打出手呢﹐而在这点上我还佩服钱钟书有血

性。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饶教授和肖教授不论是学识才智还是人品品味都有云泥之别。

保守的说法我认为饶教授是个常人﹐而肖传国作为教授那实在是糊不上墙的烂泥。

我还是那句话﹐肖传国是哪个方面都不上层次的人。

(JFF)
老饶怀疑肖医生的精神是否正常。TNND,告丫的!武汉精品法官呢?
肖大夫有一个长长的list要告到法院:方,饶,XYS,媒体。。。
为有牛皮多壮志,敢叫法院换新天
(Zter)
我早说过,肖打这官司是自取其辱,在学术界自杀
他还上北京闹腾,更是自暴其陋。
最好笑的是他自称代表中国科学界,结果出了江汉区法院和他的恩师裘老先生,没人支持他。

这一点上老魏就聪明得多,装聋作哑,官照当院士照做
他深知,打官司虽然在四川法院可赢,但老底子被揭出,人人都知道是啥货色,在学术界等于自暴其丑。所以,索性脖子一缩,笑骂任你笑骂,院士我自为之。

肖是属于愚蠢一类。

(read.this)
我认为饶毅说出了广大真正的科学家的心里话。这话说得痛快,中国就是要多一些这种声音。

看看科研成果是如何吹出来的

(无机物保护协会)
  这个饶毅就是那个在傅新元的120公开信上签名,后来又写文章提醒方舟子“打假不忘共同点”的那个饶毅?

  当时我还怀疑他和傅新元是一伙的,现在看来,他当初在120信上签名显然是过于厚道,没有看出傅新元的不良用心。

(李晋闻)
  老肖看到本文后,脸上的表情必定十分精彩。
(天降神王)
  呵呵,老方言论背后的潜台词是老肖不够院士资格,这下可好,干脆给降到本科生水平了。老肖在江汉法院起诉的老方,那么他看到饶毅的评价,要不到美国去起诉他,是不是该誓不为人了?

  下一步看老肖的了,这个军将的厉害,老肖打倒老方只是万事开头的第一步啊,要是不再接再厉打饶,岂不是服输?

(立早章)
  话说回来,肖传国也不必太难过。他不过是当过院士候选人,人家北大数学院士在被公开羞辱之后,也只能在自己的博客上意淫。丘成桐说如果北大的那几个数学院士能够在一年之内读懂那篇论文,他愿意给1万。幸亏中国人没有破腹自杀的习惯,要不然,国内的这班院士和院士候补们大半都要去找地方自尽。
(fuzhouman)
  现为院士或申请院士的人中还有神经病或智力低下的没有?
(lockezhao)
饶毅的访谈:
我对每一个学生,和实验室每一个做实验的人,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每次都和他们说:你是做实验的人,最后做什么由你来决定。你跟我讨论,但是决定权在你不在我。有一些人很不习惯我这样做,最后问我应该做什么实验。我说应该是你来决定而不是我来决定,你想做什么我们都能讨论,但最后决定权在你。这样的话,在科学上就是一个平等的合作的关系,而且决定权在做实验的人,不管他是学生还是实验员。比如,有一个大学生叫吴伟,他到我实验室,他开始是做技术性工作,但他不是做辅助性工作,99年他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过论文。
因此,饶毅说:”在我看来: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肖传国真正搞懂了科学常规,也没有充分证明他的水平高于我的低年级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实在一点都不夸张。
(bestall)
 


为什么说星相是迷信?【旧作】

8 09 2006年
  我在《血型的科学、坏科学、伪科学和迷信》(《科学世界》2002年2期)一文中说:

   
“星相学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血液型人间学’(血型人学)则是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受到东西洋通俗文化的影响,迷信星相、血型决定性格、命运者大有人在,迷信后者的似乎更多,其中不乏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他们很容易明白星相学是迷信,然而却觉得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似乎很有科学道理。”

  文章发表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希望我也能够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星相学是迷信。从我后来了解的情况看,星相目前在中国年轻人当中的流行程度超出了我当初的估计,成为一种时髦,而且与网络文化紧密结合。比如,国内著名网站大都设有专门的“星座频道”、“星座专栏”,不仅专文鼓吹星相之可信,而且让用户即时查询“当日星运”、“每周星运”、“每月星运”,甚至提供找恋爱对象的星座配对。

  正像迷信血型学的人往往不知道血型其实是怎么回事,迷信星相的人也往往不知道星相的来历,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日查到了对应的星座,便以之为指南了。要知道星座、星相究竟代表着什么,需要学一点古典的天文知识。

             星相的由来
  现在流行的星相属于西方占星术,它的历史极为悠久,源自6千多年前两河流域南部(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使用的农历。如果你在夜晚到野外仰望星空,你会觉得天空就像一个圆球--天球--罩在地上,球上镶嵌着许多相对位置不变的星星,也就是恒星。如果你观察的时间足够长,会发现整个天空带动着所有的恒星在转动,有些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同时有些则隐没到西方地平线之下,直到太阳升起,使所有的恒星消失。如果你连续观察几个晚上,你会发现恒星从地平线上升起和降落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变得越来越早。如果你的观察时间是在黎明前,你会发现在太阳出来之前,有一些在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恒星在地平线上升起,这种现像,在天文学上叫做“偕日升”。当然,白天的太阳也像晚上的恒星一样升起、降落,我们也可以把太阳的“运行”想像为像恒星的转动一样,是被天球带着转的,它在天空中的绝对位置在一天之内并没有变化,这个位置,天文学上叫做“宫”。但是,既然每天偕日而起的恒星不一样,说明太阳所在的“宫”是在变化的。

  苏美尔人不仅观察到了偕日升现像,而且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注意到每个恒星升起的时间在一年后会重复,也就是以一年为周期,太阳在天球上绕了一周,这条轨迹,后人称做“黄道”。原则上说,通过观察太阳与恒星的相对距离,可以确定历法。不过,要孤立地观察某颗恒星是困难的,为了便于观察,可以把相邻的恒星合起来做为一个标志,也就是星座。为了便于记忆和辨认,再根据星座的形状,给予命名。这样,某个特定星座的偕日升起,就可以做为季节来临的标志。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已为标志四季来临的四个星座命名:春季-金牛座,夏季-狮子座,秋季-天蝎座,冬季-摩羯座(也叫山羊座)。后来又进一步把天空划分成36个区域,每三个为一群,每一群中间的那一个合起来就变成了从公元前450年古巴比伦人开始使用,沿用至今的“黄道十二宫”,连名称也基本沿用下来,只有苏美尔人的“犁沟”改叫“室女”,“雇农”改叫“白羊”(从这些原来名称看,它们带着浓厚的农历色彩):白羊宫、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古人将星星当成神仙的住所或神喻,现在既然发现了星座的升起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相关性),那么就很容易地把星座当成了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因果关系),进而认为可以通过观察星座预测世事。的确,用星座的变化来预测季节的来临是绝不会不准的。占星术就因此诞生并很快地流行了开去。苏美尔人还观察到有些星辰不像恒星那样固定不动,而是在空中漫游:行星、彗星、流星。因此,他们又得出结论说,这些变化无常的星辰,决定着变化无常的人间万物,通过观察星辰运行,可以预测人事吉凶祸福。在苏美尔人遗留下来的楔形文字记载中,可以找到这种最早的占星记录。这种占星术,叫做世事占星术,它用于预言自然灾难和社会的重大变化(战争、庄稼收成、国家变化等等)。

  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不仅继承了苏美尔人的占星术,而且发明了一种新的占星术,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也是由星辰决定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对占星术做了归纳整理,写成一部著作,成为西方占星术的主要经典。基督教在西方兴起后,托勒密的著作和古希腊的其他著作都被销毁,占星术因为与基督教的自由意志观念不符,也遭到严厉禁止,占星被定为死罪。到15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保留的古希腊著作传回西方,占星术又开始流行。17世纪时,占星术在西方不仅有了合法地位,而且成了统治者倚仗的重要工具,并与天文学紧密结合,在大学里传授。早期的科学家,像哥白尼、开普勒,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占星术。随着现代科学兴起,天文学摆脱了占星术而独立发展,天体的真相被逐步揭开,占星术才逐渐被驱逐出了学术界。

           星相的真相
  占星术根据的是早已过时的古典天文知识。我们现在知道,这些知识来源于四种错觉:

  一、所谓的“天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远远大于观测者随地球在空间移动的距离,因此看上去天体似乎都分布在一个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半径无限长的球面上。

  二、使斗转星移、太阳运行的天球旋转,实际上是因为地球自转导致的假象。

  三、我们看到的太阳在黄道上的移动,则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导致的假象。

  四、星辰并非镶嵌在天球上,一个星座中的各颗恒星并非真的相邻,它们彼此之间距离遥远,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

  星座完全是人类为了观察的方便,而任意划分的。星座的名称则是人类根据星座的形状或想像出来的形状,而任意叫的。它们只是一种任意假定的偶然符号,不可能有任何真实的含义。一个星座被叫做“白羊座”,只是因为组成它的5颗实际上毫无关联的恒星在命名者的视野中看上去像羊,其他星座的命名也是如此。但是,星相却把符号当了真,把人所创造出来的名字倒过来当成了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例如,在一个国内著名网站的星座频道上,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白羊座的性格,可用坚强来代表。不论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全力以赴。白羊的羊角正可用来说明这种个性。”、“金牛座的性格就像牛一般,态度稳定,处世相当慎重,但在另一方面也很顽固,只要一发起脾气来,往往没有人能够阻止。”这就像因为有人姓“李”就认为他真的和李子有什么关系,因为姓“王”就认为他有当国王的命一样的可笑。

  星相认为,你的命运是由你出生时的天体的位置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的位置。如果你是在3月21日-4月19日之间出生的,星相书会告诉你属于白羊座,因为这时候太阳位于白羊宫。你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白羊宫指的就是白羊座这个星座--在两千年前,当西方占星术定型的时候,的确如此。不幸的是,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会发生进动,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约50秒的角度,也即每年春天,星座“升起”的时间要比前一年春天晚20分钟,这样,两千年后,就要晚大约一个月。大多数属于白羊座的人,出生的时候,太阳实际上位于双鱼座;属于金牛座的人,出生的时候太阳才位于白羊座,依此类推。今天的星空已与两千年前的星空大不相同,但是为什么星相仍然在沿用两千年前的那一套进行预测?一些星相家辩解说,星相所说的星座和实际的星座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星辰决定人的命运,但不是真实的星辰,而是在两千年前是真实的、而现在已不存在的假想的星辰。决定你的命运的乃是两千年前的天体的位置,这显然是与“人的命运由他出生时的天体位置决定”这一星相的大前提相矛盾的。

  最简单、也是最流行的(我们在网站、报纸上读到的)星相就是这种日宫星相,把人按其出生日期分成了12个星座,并以此预测人的性格和遭遇。莫非人的性格和命运只有12种,有史以来在同一个月内出生的亿万人都有相同的性格和命运?连严肃一点的星相家都觉得太荒唐,因此还要考虑到其他天体(特别是行星)的位置,这样,在不同地区、不同时刻出生的人,就有了各不相同的“天宫图”。但是即便如此,在同一地区、同一时刻出生因而天宫图完全相同的人,仍然不少。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形是孪生子。我们极少发现孪生子会有相同的遭遇(那些有相同遭遇的孪生子会成为新闻,足见其罕见)。不过,孪生子的性格倒是要比一般人更相似,这是否符合星相的预测呢?孪生子分成基因组相同的同卵孪生子和基因组平均只有一半相同的异卵孪生子两种,这两种对星相来说,性格不该有区别。但是统计结果发现,同卵孪生子彼此之间性格的相似程度明显高于异卵孪生子(表明了基因对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与星相的预测不符。星相的另一个预测是,同时同地出生的异卵孪生子的性格的相似程度,应该显著高于不同时出生的兄弟姐妹(和异卵孪生子一样,兄弟姐妹之间基因组平均一半相同)。但统计结果也不符合这个预测。命运、性格很不相似的孪生子(特别是同卵孪生子)的存在,是星相无法解决的难题。星相也没法解释,为什么天宫图不同的人,会遭遇同一场灾难。

  星相也无法提供一个合理的物理机制来解释天体对地球和人的影响。除了太阳、月亮,其他天体,特别是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如此遥远,对地球的任何物理作用(例如引力、磁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被太阳、月亮远远盖过。当然,星相家会假定存在着某种未知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有什么性质呢?它是否和天体与地球的距离有关,越近的天体作用越大?如果是这样,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成千上万颗小行星的综合影响,而不是距离更远的其他大行星。如果和距离无关,那么我们必须考虑数也数不清的所有的天体。这种作用又是如何在出生的时候作用于人体并使人体永远铭记了这种作用,成了天生具有的属性?我们知道,人天生具有的属性是主要是由基因和胚胎发育的环境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基因组在受精的一瞬间就决定了,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受精之时以及十月怀胎过程中天体的作用,而这又怎么可能做到?而且,出生并不是在一个瞬间完成的,而有一个过程,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开始分娩,分娩完毕,剪断脐带,还是第一声啼哭?医生或护士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在你的出生证上填写的出生时间,并不等于就是你的客观的出生时间,而这些判断上的差异,将会导致十分不同的天宫图。

  即使星相没有合理的解释,如果在天宫图和人的性格、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仍然是值得注意的现像。科学研究人员已做过了许多项统计,都没能发现天宫图和人的性格、命运等等有任何的相关性。例如,在197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查研究中心收集了1000个成年人的天宫图和他们那些被星相学认定受天宫图影响的属性,包括领导才能、政治观、音乐才能、美术才能、自信心、创造力、职业、宗教信仰、对星相对迷信、社交能力和深沉感。分析表明,天宫图不同的人在这些方面都不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用天宫图来预测。经常被提到和曲解的是法国心理学家高奎林(Michel
Gauquelin)自50年代起对数万名法国人的出生时间和职业的关系所做的分析。他发现出生时某些天体的位置与某些职业有些相关性:火星和体育冠军,木星和演员,土星和科学家,月亮和记者;并推测这是由于这些行星的磁场能影响基因。这经常被星相宣传物拿来做为天体能够影响人的命运的证明。事实上,高奎林的研究结果总体上并不支持星相学。首先,高奎林未能发现传统的星相(如日宫)与职业有相关性。其次,高奎林只发现某些行星有关联,而在星相上非常重要的其他天体包括太阳,都被排除了。再次,这种相关性非常弱,平均来说只比随机性高出2%。第四,这种相关性只存在于四个职业中的杰出人士,在较不杰出的人士和普通大众之中都没能发现。后两点表明了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研究人员的主观偏向导致的,因为什么叫“杰出人士”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换了别的研究人员,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的确如此:另一个法国研究小组在高奎林的配合下,对1000多名体育冠军进行了统计,发现与出生时的火星位置并不存在相关性。高奎林争辩说其中有些冠军并不是真的冠军,应被排除,而其他有些真的冠军被漏掉了,应该被补进去了。当然,在经过了这番修改数据后,出现了相关性。即使真的存在相关性又怎样呢?在这么多的职业和这么多的天体之间发现某种相关,并不是令人惊讶的事,但是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它们可能只是巧合。

          星相灵吗?
  如果星相没有任何经得起推敲的根据,为什么你在阅读星相书籍、星相网站对你的星座所做的性格分析甚至预测你的星运时,觉得很准?因为那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的说法,而且都是一些人们乐于听取的好话,即使是负面的因素,也是以鼓励的方式说出。一个著名中文网站的星座频道在11月中旬这一周对白羊座的人的预测是:“不要三心两意,要积极抓牢机会,多找些朋友聊天,赚钱的好机会自然容易浮现。出去游玩时,要当心一些意外事件,多多注意安全。”如果赚了钱、没有出现意外事件,那是因为你抓牢了机会、注意了安全;反之,则是因为你没有这么做。像这种预言,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也就容易让任何人都觉得很准。用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表明这一点。1979年,高奎林在巴黎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做免费星相,唯一的要求是接受者向他报告星相结果对他们本人或其亲友有多准。在他收到的150个答复中,94%说结果非常准确。而事实上,这些人都得到了根据同一个人--一位臭名昭著的谋杀犯--的天宫图预测的星相。

  专业的星相师也会承认,报刊、网站上这种不针对特定的人的星相预测是垃圾,虽然他们也很乐于撰写这些垃圾。不过,他们自信根据特定的人的天宫图,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许多人也的确以预言准测闻名,并以此为生。事实又是如何呢?还是那位高奎林,测试、统计了星相师根据天宫图预测人生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天宫图没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这类测试中,最著名的是198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物理博士学位、同时也是职业魔术师的萧恩·卡尔森(Shawn
Carlson)的测试结果。这个结果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美国星相组织--地宇研究全国委员会--和他积极配合,而他也满足了他们提出的条件。接受测试的28位著名星相师由该组织挑选、推荐,代表着星相学的最高水平。116名预测对象都是真实存在的人,并且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出生时间”的误差在15分钟之内。对这些人的性格描述采用的是加州人格鉴定,这是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性格鉴定,而星相组织也认为其描述方式最接近星相的描述。

  星相师收到的资料中,每一份天宫图都伴随着三份性格描述,其中只有一份是属于天宫图那个人的,星相师被要求根据天宫图将它挑选出来。对星相师很有利的是,对每一次预测他们可以有最佳和次佳两个选择,并用从1到10打分的方式表示星相师的自信程度。对星相师不利的--但是被他们认可的--是采用了双盲的办法,预测对象不与星相师见面,星相师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只得到这些人的编号。

   
在实验之前,星相组织声称预测的准确率至少会有50%,但是试验的结果却只有34%--这是从三份材料中随机挑选一份也会出现的结果。而且,预测的正确性与星相师的自信程度无关,他们认为最佳的或自信程度最高的选择,并不显得更正确。如果他们是与客户面对面地做预测,也许会更正确,卡尔森认为这是因为星相师是借助了察颜观色等与星相无关的手法,做为职业魔术师,他本人就很善于使用这种魔术师称为“冷读”的技巧做猜测别人心事的魔术表演。这个对星相的否定结果发表于当年度英国著名科学刊物《自然》。以后又有一些研究者重复了类似的试验,都得出了相同的否定结果。

  1989年6月7日,另一位美国魔术师、著名的兰迪(James
Randi)在美国电视上悬赏10万美元征集能够证明自己的预测能力的星相师。一位星相师接受了挑战。他获得了12个人的出生资料,制作了天宫图,然后对这12个人进行面试,指出天宫图各属于谁。他一个也没说中。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有一位研究者对10位著名星相师做了调查,要求他们预测最后谁会获胜。4名选中戈尔,4名选中布什,2名未给出明确答案。这和随机选择,甚至和当时民意测验也一样。偶而有星相师做出准确的预言并不奇怪,因为即使是一台不走的钟在一天之内也会给出两次正确的时间。只不过人们倾向于只记得了它说准的这两次,而忘了不准的无数次。

  最近,有人在中国报刊上发表言论,认为相信星相者“并没有把它看作是像科学一样的东西”“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娱乐和精神安慰”、,建议“还是先去重点分析揭批那些直接害人、严重危害社会的伪科学,先放‘星座文化’一马”。(刘兵《人们为何对星占学感兴趣?》,2002年11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如果星相仅仅是一种娱乐,当然犯不着花太大精力分析揭批。但是我们要知道,星相在历史上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娱乐,它曾经是政治统治工具的一部分,至今也有不少政治家信它(例如前白宫办公室主任曾披露里根夫人借助星相师安排里根行程);它曾经被当成科学的一部分,而至今星相师仍然在宣称它是科学,是“应用天文学”,最近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还资助印度各大学开设占星术专业,舆论大哗。许多公司根据星相做出决策,还有的公司则根据星相用人、雇人。至于根据星相谈恋爱、找配偶的,就更常见了。这股风气已做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慢慢地传进了中国,并成为时髦,还是值得我们的警惕的。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一年一度的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估计许多天文爱好者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仰望星空,总能激发无限的遐想。太空中也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但是我们应该依据的是天文学,而不是占星术。人类的命运也不取决于天上遥远的星体,而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2.11.19.
(载《科学世界》2002年12期)
星相所用的日宫星座与出生日期
白羊座 3月21日-4月19日
金牛座 4月20日-5月20日
双子座 5月21日-6月21日
巨蟹座 6月21日-7月22日
狮子座 7月23日-8月22日
室女座 8月23日-9月22日
天秤座 9月23日-10月22日
天蝎座 10月23日-11月21日
人马座 11月22日-12月21日
摩羯座 12月22日-1月19日
宝瓶座 1月20日-2月18日
双鱼座 2月19日-3月20日


饶毅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

7 09 2006年

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

饶毅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教授
兼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以下是我对肖传国起诉方是民一案的意见。
  从念研究生开始,我在神经科学这一行已23年。近十一年和中国有许多交流,并在中国直接从事研究和教学,对中国生物医学的历史演变有过一些探讨,对中国生物医学界比较熟悉,对国际神经科学界也不陌生,对中国学术界现状也较了解。

  虽然我无法知道本案涉及的全部细节,但是,为了法律的尊严,我劝法院驳回此案,以后也不要受理类似的案件。理由是:不清楚肖传国智力是否和年龄相称、或有缺陷,精神是否有毛病、或有异于正常成年人;恐怕其中一个有比较大的问题。除了2002年我在一篇说明里顺带回应过他的问题以外,其后我对他的事不愿意表态,主要原因是怕出现与智商低下、或者精神有问题者辩论的情况;俗话说,如果一个人和傻瓜(或者精神病)吵架,别人会以为这个人也是傻瓜(或者精神病)。我没见过肖传国,不能断定、但也不能排除,他有上述两个毛病中的一个。比如,精神健全、懂基本规律的成年科学工作者如果要得到科学界的认可,都知道是要靠自己的科学工作,而不是在媒体、网上、或者法院里去无休止地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谁要折磨自己而读《肖传国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很容易提出他有没有比语无伦次更大的问题、很难摆脱对作者精神健康的疑问。是肖传国真的重要到全国媒体关心的程度、还是他判断力异常找错了发信对象?是他为了斗方舟子花时间而牺牲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暂时不想”)、还是诺贝尔奖从来和他无缘?给“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的公开信上写骂人话,是肖智商或情商低下、还是全国人民品位象他想像的那么低、低到不会反感他脏话骂人?

  因为怀疑他有以上两大问题之一,我不敢冒成为蠢才或疯子之危险去起诉他对我和其他二十多个在美国的华裔学者的攻击和诬陷。我劝法院也不要贸然接受他的起诉。如果什么时候事实证明他有其中一个问题,而法院现在继续受理此案就有可能导致法院蒙羞。我甘冒做蠢才或疯子之险,写下此意见,也是为法院的尊严着想。

  如果不是科学院现有院士已经意识到肖水平很低而拒绝他,而是方是民的言论使肖传国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么可以认为:方是民为中国科学院立了一功。在我看来:没有很强的证据表明肖传国真正搞懂了科学常规,也没有充分证明他的水平高于我的低年级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如果肖传国当选中国院士,那可能使院士水平破低点记录。

2006年9月6日

(XYS200609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血型的科学、坏科学、伪科学和迷信【旧作】

7 09 2006年
   星相学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血液型人间学”(血型人学)则是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受到东西洋通俗文化的影响,迷信星相、血型决定性格、命运者大有人在,迷信后者的似乎更多,其中不乏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他们很容易明白星相学是迷信,然而却觉得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似乎很有科学道理。这个风气是在80年代从日本传过来的。当时中国的出版社出了不少从日本翻译的《血型与性格》、《血型与人生》、《血型与爱情》之类的小册子,在大学生和中学生当中都很流行。我当时正在国内的生物系上大学,也看过几本,血型是否与性格有关,是同学们的一个常见话题。上生理学实验课,有一堂是自己测定血型,任课老师还发给大家一张血型与性格关系表,据称是国内某个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调查统计出来的,更加重了其科学性。当时在街上还时常见到医务人员摆摊帮人测血型赚取外快,测完后也发一张血型与性格关系表卡片。排起长队的顾客们了解自己血型的主要动机,当然不是为以后献血、输血做准备,而是为了知道自己的性格类型。这种迷信如果只是做为饭后谈资,娱乐消遣,无伤大雅。如果有人根据血型找配偶,虽然愚昧,也只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公司、机构根据血型来取人、用人,那就可说是一种社会危害了。这种危害本来只在日本才有,近来却也开始在中国出现。新华社2001年12月15日发自沈阳的一则题为《鞍山一女青年应聘遭遇“血型偏见”》的报道称:

   
鞍山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时完全用血型“严把用人关”。日前,女青年刘某应聘时因为“血型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而被公司拒之门外。

  这名女青年今年毕业于一所大学经济系,当她看到一家广告营销公司发布的招聘营销部主管的广告时,觉得自己的学历、专业等条件与该公司所要求的基本相符,于是来到这家公司应聘。

  刘小姐说,她向主管招聘的负责人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谈了对市场营销工作的一些见解后,这名负责人问刘小姐是什么血型,当得知是B型血时,对方立即表示不能聘用她,理由是B型血的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是非的判断力”,而且“没有团队精神”。

  次日,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来到位于鞍山市铁东的这家营销公司,向一位负责人表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这家公司的要求完全符合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方得知记者是O型血时,称可以考虑聘用问题,理由是O型血的人心态平和、为人忠诚。这名负责人称:“我们老板曾经在日本深造过,那边很多公司招聘员工时,血型是很重要的条件,因为很多人的血型就决定了他能否胜任某项工作。”

  记者就此问题请教了有关专家,专家说,血型的确与人的性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不是绝对的。

   
如果真如这位“专家”断言的,“血型的确与人的性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那么即使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成为偏见的理由。果真如此吗?

   
红细胞血型是根据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上抗原来划分的,根据抗原种类的不同,常见的有二十几个分类系统,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因为发现得最早,又与输血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广为人知。在二十世纪之前,西方医生已尝试过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输血,但往往导致死亡。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兰特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发现输血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某些人的血清导致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凝集,但在某些组合却又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二年,他从各位同事那里采集了血样,对红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存在两类抗原,他分别命名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称之为A型,有B抗原的他称之为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的,他称之为C型或零型(后来改称O型)。又过了一年,他的两名学生采集了更多的血样,发现有的同时存在A和B两种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体内原先没有某一种抗原,从食物中吸入或受微生物感染后,就会在血清中出现对抗这种抗原的抗体。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O型血清同时存在这两种抗体,而AB型血清没有这两种抗体。输血出现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种血清中的抗体(抗A或抗B)与另一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输给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输给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O型;O型可以输给任何型,但只能接受O型;AB型只能输给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鉴定,并在体外检测二者相混不发生凝集,就可以避免因输血凝集反应导致的生命危险。由于这个发现,兰特斯坦纳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在1924年,伯恩斯坦(F.
Bernstein)发现了ABO血型的遗传机制。它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各从父母得到一个)控制、严格按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B是显性基因,O是隐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现为A型,BB和BO表现为B型,AB表现为AB型,OO表现为O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与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亲和A型母亲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们可以推断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亲生,即可以根据血型排除亲生父亲或母亲(但不能确认),这是法医做亲子鉴定的一种手段。后来发现A、B、O基因还各有不同变异,目前已发现14种A基因(以A1,A2……表示),14种B基因和8种O基因。

   
这个重大的医学发现,很快就被滥用。在1910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生范顿根(Emil
von
Dungern)最先将血型做为种族主义的依据。他声称,纯种欧洲人的血型是A型,纯种亚洲人的血型是B型,或者说,那些B型血的欧洲人不是纯种欧洲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位波兰研究者对英国和法国占领军士兵和俘虏中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血型分布存在差异,据此将人类划分成了三个人种:A型占多数的欧洲人,B型占多数的亚-非人,和过渡型。他们并描绘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图景:人类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后分化出了A型和B型两个不同的人种。按照这个思路,正苦于没法找到一个划分人种的客观标准的人类学家们马上把调查血型分布当成救命稻草。1930年在给兰特斯坦纳颁发诺贝尔奖的典礼上,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就是如此赞扬兰特斯坦纳的贡献的:“兰特斯坦纳的发现为研究一个民族的种族纯洁程度的决定性开创了新的领域。”

   
但是以后所有试图根据ABO血型划分人种的努力都失败了。并没有一种ABO血型基因是某个人种所独有,三种血型基因在所有人种中都可以找到(只有美洲原居民有极低的B基因)。而且血型分布也有共同点,都以AB血型最少,而O血型普遍较多。那么能不能根据血型频率的差异来划分人种呢?粗一看,不同的“人种”的确有自己的血型频率特点,例如欧洲人中B血型普遍较少,亚洲人中B血型较多,美洲原居民则几乎全部都是O血型。但是这是已预先划定了人种,再去找其血型分布特点。血型分布的实际情况,要比想像的复杂得多。O基因是最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都在一半以上,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原居民中几乎达到100%。它在澳洲原居民和西欧也有较高的频率,而在东欧和中亚则最少。B基因是三种血型基因中最稀少的,它在中亚最多,在美洲和澳洲最少,但在非洲也有相对较高的频率。A基因要比B基因更常见,在世界大部分人口中所占的频率在10-35%。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居民中几乎不存在,但在北美洲的黑足人(30-35%)、澳洲原居民(许多部落达40-53%)和北欧的拉普人(50-90%)这些较小的群体中达到了高峰。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各个“人种”内部不同地区的人群状况,就会发现他们的血型分布差异很大,而属于不同“人种”的群体之间,反而可以找到相似的分布。例如北京人(O=29%,
A=27%, B=32%, AB=13%)和广州人(O=46%, A=23%, B=25%,
AB=6%)之间的血型分布差异,远大于日本人(O=30%, A=38%,
B=22%,AB=10%)和波兰人(O=33%, A=39%, B=20%,
AB=9%)的差异。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可见,我们无法用血型分布来划分人种。事实上,没法用任何遗传特征来划分人种,“人种”在生物学上没有意义。虽然至今还有人相信血型分布决定了人种,甚至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国民性,但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毫无科学依据的论调,只要在世界范围内仔细研究一下各个人群的血型分布,就可知其谬。

   
要驳斥血型决定性格的论调,却没有这么简单。这门在日本被称做“血液型人间学”的伪科学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古川竹二的日本人。此人在东京大学获得哲学学位,毕业后到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担任讲师。在此期间,他对1245名对象进行了调查,在1927年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他的学说,继而在学术刊物《心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血型与性格学的研究》的系列论文。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部具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它们相互混合的程度决定气质。因此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开朗)、黄胆汁质(性急)、黑胆汁质(抑郁)、粘液质(迟钝)。在20世纪初期,体液说早就被现代医学所抛弃,但是在心理学界仍大有市场。古川巧妙地把新发现的四种ABO血型和古老的四种气质说联系在一起,似乎为一种古老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A型人顺从听话,B型血人感觉灵敏,O型人意志坚强,AB型是A型和B型的混合,外表是A型,内里是B型。他还发现,那些有较多的O型和B型的人群,要比以A型和AB型为主的人群活跃,由此又可以给日本城市贴上性格标签:东京、大坂三、名古屋是活泼的,而京都是温顺的。这些说法在学术界受到了批驳、嘲笑,在民间却被视为科学新发现而被普遍接受。1930年,长崎医学院的法医学教授浅田一为“血型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血型与职业挂上了钩。他发现在银行家和薪水阶层中A型比例高,在教师中AB型比例高,在士官生和将棋棋手中O型比例高,在艺妓和警官中有高比例的B型和O型,而无A型……他得出结论说:A或AB型适合当店员,B或AB型适合当外交官,而O型适合当军官,等等。由此又掀起了一个探究已故和在世的名人的血型的热潮。到了1937年,血型与婚姻被联系在一起。当时日本正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轴心国,有学者在日本妇女杂志上声称: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国大臣都是O型血,可见O型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并向其读者提议:温顺、有自我牺牲精神的A型女人应以有智慧的O型男人为偶,反之亦然。

   
随着日本的战败,这股血型狂热也渐渐平息。50和60年代是相对安静的时期,当时的主要鼓吹者是日本现代心理研究会会长目黑宏次和目黑澄子夫妇,他们组织了一些人专门从事这项研究。在1971年,一位名叫能见正比古的记者写了《以血型了解缘分》的书,再次掀起了血型热潮。这本书到现在已印刷200多次,发行几百万册。此后能见正比古又写了《血型与人生》、《血型与人际关系》、《血型与爱情》等九本著作。1981年,能见正比古在发表鼓吹“血液型人间学”的演讲时猝死,其事业由儿子能见俊贤继承。尽管日本心理学界不断地加以驳斥,能见正比古父子领导的这个血型迷信运动在日本却愈演愈烈。据调查,有70%以上的日本人相信血型与性格有关系。大多数日本人根据血型择偶、交友。许多日本公司,包括国际性大公司,都根据血型招人、用人,甚至在招聘广告中明确规定只有哪种血型的人才能应聘。能见正比古父子的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有些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也很流行。大约在十年前,血型迷信做为新时代宗教的一部分,也进入了美国。当然,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减肥、保养身材,而不是性格。1996年,一位美国江湖医生(自称“自然疗法医生”)达达摩(Peter
D’Adamo)投美国人之所好,根据能见正比古的理论写了一本《根据你的血型合理进食》的书,风靡一时。

   
不少严肃的日本心理学家研究过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发现没有关联,或者有微弱的关联,后者被认为是因为受试者由于受血型影响导致的自我实现:由于相信自己所属的血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不知不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显然,由于日本人都普遍知道哪种血型会有哪种性格的说法(即使他们本人不相信),在测试其性格时就难以排除从血型迷信得到的影响。由于血型迷信在西方还未流行,所以更适于在西方做这项调查。在以前,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环境决定论,普遍不相信人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到了60年代,遗传对性格的影响在西方学术界才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也就有人开始想到了血型与性格的关系。

   
1964年,著名学术刊物《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12月这一期以头条刊登了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撰写的论文《血液群体与性格性状》。他们对568名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裔美国人用16项性格指标进行测定,发现其中有一项(温顺-坚强)与ABO血型“显著”相关:B型要比A型和O型的温顺(这个结果与血型学所说的恰好相反)。有两位遗传学家分别给该杂志写信指出,这项研究在逻辑上和统计上都存在错误,是靠不住的。其中一位激烈地批评像《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这样重要的科学杂志浪费有价值的版面去刊登这样糟糕的论文,是一个耻辱。他们两人都要求卡特尔公布原始数据以便验算。卡特尔在答复中说,原始数据没有保留下来,无法提供。时隔16年(1980年),斯万(D.A.Swan)等人在一本人类学杂志《人类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用相同的心理测验对美国密西西比州白人学校的547名儿童进行了调查,在15项卡特尔指标中,也只发现有一项与血型有关,然而这却是另外一项(“放松-紧张”):O型比A或B型紧张,AB型最紧张。卡特尔等人稍后也在同一本杂志上发表了对323名澳大利亚白人的调查结果。他们承认,这个结果与上次的结果不符,未能再发现“温顺-坚强”性格与ABO血型有关,但是在另外三项性格指标中(“从众-自行其是”、“散漫放浪-自律”、“焦虑”)却出现相关:AB型比A或B型更自行其是,A型比O和B型更自由散漫(这也与血型学所说的相反),并比O型更焦虑。1989年,卡特尔等人在《人类季刊》又发布了一项新的统计结果(这次是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人进行的调查)。这一次,他们测定的是四项性格指标(外向型-内向型,感性型-直觉型,思考型-感觉型,洞察型-判断型)和决定风格(一时冲动-深思熟虑,刚愎自用-博采众议)。他们的结论是,ABO血型和性格无关,彻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研究结果。但是,他们却又有了新发现:ABO血型与做决定的风格有关联,O型在做决定时,更倾向于冲动式的和博采众议式的。他们此后未再做类似的研究,否则可能又推翻了这个发现。

   
在1973年,另一份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发表了一篇由牛津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写的小论文,根据他们对牛津周围乡村的534人调查的结果,发现智商与ABO血型有关,A2型平均智商(111.16)略高于O型(109.75),后者高于A1型(106.95)。1975年,另两名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去信指出,这是分层取样导致的假象,在进行了校正之后,并不存在显著差异。1983年,《自然》发表了另一篇与血型有关的论文。英国斯旺西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研究了英国输血中心登记的献血者血型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得出结论说:A型有更多的几率(约15%)出现在第一、二等的社会等级(英国政府将社会职业分成五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1990年,英国和爱尔兰的三名研究人员对爱尔兰的血库情况做了调查,未能发现ABO血型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他们认为,斯旺西大学的研究者之所以发现相关,可能是因为150年来,到英国的移民(一般来说从事的是地位较低的工作)都来自A型频率较低的地区。或者说,那也是统计假象。由于爱尔兰人口的民族组成要比英国更均一,因此结果更可信。

   
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所谓“显著”相关或差异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所谓“显著”差异都很小。例如,在斯万等人的调查中,在“放松-紧张”这一项,四种血型的平均得分是(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O=5.87,
A=5.38, B=5.24,
AB=6.71,平均得分都在5-7分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为什么说是“显著”呢?原来在统计学上,如果差异大于标准误差的两倍,就被认为是显著的,即概率P=0.05,也就是说在20次随机的比较中,有可能出现一次这样的结果。在上面介绍的调查中,有的是p=0.05,有的结果更好一些,是p=0.01。但是不管概率多小,只要比较的次数足够多,迟早总会出现显著差异。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上面介绍的性格测试中,是测试了十几项,才发现有一、两项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其结果可能是随机出现的,而不是真正具有相关性。如果是随机事件,那么用另一组人群进行调查,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这正好是我们所见到的。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有多项调查证明血型与性格存在显著的相关,是否可以得出血型决定(或影响)性格的结论呢?并不能。仅靠相关性并不能用于证明因果性。如果不能发现作用机理,或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相关性就可能是虚假的。在世界上无数的事物中,是很容易找到某两种事物存在关联。迷信的起因,就是把表面上相关的事物,当成了因果。血型迷信不仅不能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到任何依据或合理解释,反而是有悖已知知识的。

   
前面提到,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这类抗原是什么物质呢?在1960年,瓦特金斯(A.
Watkins)确定了ABO抗原是糖类,并测定了其结构。随后,生物化学家们又阐明了其生物合成途径:ABO抗原的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某些“血型学”的鼓吹者承认血型抗原或血型基因不可能直接影响性格,但是他们辩解说,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决定性格。如果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才能在遗传时连锁在一起。现在大多数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因素能够影响性格,但是这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因此,这种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

   
“血型学”的鼓吹者还试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寻找依据。前面已经提到,早在ABO血型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后分化出了A型和B型两个不同的人种,再后来A型和B型人种杂交,才出现AB型。这个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影响深远,并构成了“血液学”的理论基础。按照他们的说法,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保存着原始人的特点,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岳、丘陵等地形复杂、视野狭小的地带从O型进化出来的,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B型则是在草原、沙漠等视野广阔的地带进化出来的,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进化图景。在90年代,三种血型等位基因及其变体都被克隆,其序列也测定了。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其进化史。O基因事实上是突变的、丧失功能的A基因(O1基因序列与A1基因序列相比,只在中间少了一个核苷酸。由于遗传密码以三个核苷酸为一个密码子,少了一个核苷酸后,就打乱了后面的编码,基因因此丧失了功能),因此,必定是O基因由A基因进化而来,而不可能相反。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ABO血型,例如,黑猩猩以A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B血型;大猩猩以B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A血型;猩猩、长臂猿则同时存在四种血型,等等。把这些血型基因序列加以比较后,可以知道A基因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后突变来的。通过计算可知,这发生于几百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祖先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三种血型基因、四种血型了。

   
为什么丧失功能的O基因在人类中却最常见,是一个谜。这可能是个偶然现象,也可能是因为O血型有某种生存优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O型人的血液中同时存在抗A抗原和抗B抗原的抗体,而A抗原和B抗原在微生物中都能发现,因此O型人或许对某些传染病抵抗力较强。比如,有人认为,O基因之所以在美洲原居民中出奇地高,是因为O型人对梅毒抵抗力较强(梅毒最初在美洲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遍全世界)。几十年来,有许多项调查表明,ABO血型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A型人被认为比O型人更容易得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但是这完全是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的结论,由于机理不明,究竟是真有关联还是统计假象,仍然没有定论。如果说,对血型是否影响生理状况还有所争议的话,那么学术界对血型影响性格的主张却是否定的。这不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不到任何可能的解释,而且也没有可靠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血型学”这门伪科学,倒是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2000年日本学习院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对149名已婚妇女的调查表明,对自我认同或集体认同感越强,则对“血型学”的兴趣越低。也就是说,血型迷信乃是对自己的人格和所属集体缺少信心的一种表现。

2002.1.20.
(原载《牛顿-科学世界》2002年2期)
人类ABO血型分布表
(根据bloodbook.com)
国家或民族-O-A-B-AB
中国(北京)-29-27-32-13
中国(广州)-46-23-25-6
日本-30-38-22-10
阿努伊人(日本)-17-32-32-18
朝鲜-28-32-31-10
鞑靼人-28-30-29-13
泰国-37-22-33-8
菲律宾-45-22-27-6
澳大利亚原居民-61-39-0-0
印度(孟买)-32-29-28-11
阿拉伯-34-31-29-6
埃及-33-36-24-8
埃塞俄比亚-43-27-25-5
俄罗斯-33-36-23-8
乌克兰-37-40-18-6
格鲁齐亚-46-37-12-4
爱沙尼亚-34-36-23-8
波兰-33-39-20-9
犹太人(波兰)-33-41-18-8
犹太人(德国)-42-41-12-5
奥地利-36-44-13-6
法国-43-47-7-3
意大利(米兰)-46-41-11-3
西班牙-38-47-10-5
巴斯克人(西班牙)-51-44-4-1
塞尔维亚-38-42-16-5
土耳其-43-34-18-6
匈牙利-36-43-16-5
吉普赛人(匈牙利)-29-27-35-10
英格兰-47-42-9-3
苏格兰-51-34-12-3
爱尔兰-52-35-10-3
芬兰-34-41-18-7
挪威-39-50-8-4
拉普人(北欧)-29-63-4-4
爱斯基摩人(阿拉斯加)-38-44-13-5
爱斯基摩人(格陵兰)-54-39-5-2
纳瓦霍人(北美印第安人)-73-27-0-0
黑足人(北美印第安人)-17-82-0-1
秘鲁印第安人-100-0-0-0
玛雅人-98-1-1-1


值得注意的血型迷信

7 09 2006年
   据报道,山东省淄博市有一所小学今年的一年级新生采用了依据血型分班的原则。校方称这是考虑到因血型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世态度也不一样,这样分班更有利于按性格因材施教,任课教师还可以针对各个学生的血型、性格特点,制定教育培养计划。对学校的这种做法,市民有的表示赞成,有的表示反对,究竟这种教育模式是否合适,一时难有定论。(《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30日)

   
消息传出后,网上有人担忧地说,这次按血型分班,下次会根据“星座”来分班吗?这种担心倒是有些多余。星相在中国还只是一些年轻人在玩,学者、教师一般都知道那是迷信,不会太把它当回事。但是许多学者、教师却会觉得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很有道理,其中不乏从事生物学、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曾经问过一位医生,她为何认为血型决定性格论有道理。她回答说,人的性格受遗传的影响,血型也是遗传的,所以这两种应该会有些关系吧。这个回答自然无法令人满意,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认为一切能遗传的性状——比如肤色的深浅、头发的曲直、身材的高矮——都能先天地影响性格。

   
所以,虽然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的性格形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任何遗传因素都能影响性格。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看不出ABO血型有可能影响到性格。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这些抗原属于糖类,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

   
有人辩解说,虽然血型本身不能直接影响性格,但是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决定性格,因此血型也就与性格有间接的关系。如果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才能在遗传时连锁在一起。虽然现在我们对影响性格的遗传因素所知甚少,但是这些因素必定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因此,这种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

   
“血型性格学”的书籍往往会罗列一些名人的血型以证明血型与职业的关系,有点科学头脑的人应该很容易想到这些名人是有选择地被挑选出来的,那些不符合结论的名人都被舍去了。还有的列出一堆血型与性格相关的统计结果,似乎显得更客观,其实这些统计并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做的,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即使不是捏造出来的,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我曾经仔细检索、查阅过国际学术期刊上研究血型和性格的关系的论文。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调查、统计结果都表明血型和性格无关。有一项针对日本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性格与血型有微弱的关联,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血型性格学”在日本非常流行,受试者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自我实现:由于相信自己所属的血型应该有什么样的性格,于是不知不觉地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相反地,“血型性格学”在美国没有市场,就未出现这样的统计结果。

   
“血型性格学”还试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寻找依据。据说,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岳、丘陵等地形复杂、视野狭小的地带从O型进化出来的,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B型则是在草原、沙漠等视野广阔的地带进化出来的,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再后来A型和B型人种杂交,才出现AB型。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进化图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ABO血型基因的序列都被测定了。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血型基因的进化史:A基因其实才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后突变来的。通过计算可知,这个变化发生于几百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祖先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三种血型基因、四种血型了。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血型性格学”都是一门伪科学,相信血型影响性格则是一种现代迷信。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游戏玩玩,或提供一点心理安慰,倒也不必多加指责。即使有人把它当真,根据血型交友、寻偶,也是个人自由。但是以前已出现过有些公司根据血型雇人、用人,对某种血型的人进行歧视,现在又发展到用血型来指导儿童教育,这就成为一种社会危害了,不能一笑了之。

2006.9.1.
(《中国青年报》2006.9.6.)
(XYS20060906)


北大“英语语法规则”走向世界

5 09 2006年

   
针对北大根据“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用于口语的简称,
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大学’之后”

的“英语语法规则”,将把北大英文名称规范为“University of
Beijing”
的报道,有两名美国语言学教授最近做了评论。

   
宾州大学语言学教授Mark Liberman在《另一个语法幻觉》一文中,引
用了我对此事的嘲讽后,评论说:“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主观制造的‘英

语语法规则’只要花几分钟去检索一下正规用法就可以轻易地驳倒。北大的

新‘规则’的确对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以及许多其他大学

都造成了麻烦。”


http://itre.cis.upenn.edu/%7Emyl/languagelog/archives/003528.html

   
他还善解人意地说也许北大英语教授沈弘只是对英语大学校名使用情况

做了统计,而被记者误会为“英语语法规则”。我写信告诉他,你也许难以

相信中国名牌大学的英语教授会如此无知,但是沈弘教授的确明确地说那是

个“凡起用地名来作为英语校名的高等院校都要认真遵循的”“简单的语法

规则”,记者说的话和沈弘在文章说的一模一样。

   
俄亥俄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Arnold M.
Zwicky写了一篇长文,把北大设
立的“英语语法规则”称为“P规则”(P
Rule),对美国、英国等国的大
学校名使用情况做了一番调查,其主要内容是:

   
一、美国用地名做校名时,两种情况都非常常见(他列举了大量的把地

名放在前面的校名),但是一所大学一旦选定了其中一种形式做为自己的校

名,一般就不再使用另一种形式。

   
二、虽然据他所知英国大学的正式名称都采用地名放在后头的形式,但

是在使用中、甚至在正式使用中则经常把地名放在前头。(方按:我写信告

诉他这一说法有误,有不少英国大学的正式名称采用的就是地名放前头的形

式。他答复说他在补充文章中已做了改正,并列出十几所地名放在前头的英

国大学)

   
他的结论是:“北京是个地名,因此‘University of
Beijing’对一所
大学名字来说会是个合理的选择。但是‘Beijing
University’也完全合适;
P规则并不存在。”

http://itre.cis.upenn.edu/~myl/languagelog/archives/003533.html

   
他在补充文章中说:“正如其他人已评论的,‘Beijing
University’
已在书面中大量地使用。而这没有任何错误。”

http://itre.cis.upenn.edu/~myl/languagelog/archives/003537.html

   
北大好不容易有了一项世界领先、用北大命名的发明,而且好不容易引起

了国际注意,可恨洋人不认,北大英语教授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要让“P规

则”真的只是个P。

(XYS200609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肖传国又跑北京告状?

5 09 2006年
【方舟子按:我还未收到诉状。肖传国愿意走出武汉在北京再来对公众展览一下

其“学术成就”,勇气可嘉。不过我必须指出,我2005年11月4日tom.com的访谈

中之所以提到肖传国,乃是因为他当时在武汉告我,主持人要我介绍一下案件的

经过。肖传国在诉状中所引用的我的话都是我对案情的说明,不涉及任何新的事

实。】

“候选院士”PK“打假斗士”方舟子被诉名誉侵权
北京晚报2006-09-05
   
(记者孙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肖传国曾是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但在其最后一轮选举前的节骨眼上,却被“科技

打假人”方舟子在网站做访谈时“口诛笔伐”,肖教授认为方舟子及进行网络访

谈的tom网对其诬蔑诽谤,侵犯其名誉权,提起诉讼要求方舟子及北京雷霆万钧

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

万元。记者今日获悉,西城法院已受理此案。

  作为去年的中科院院士候选人,肖教授在诉状中称,去年11月5日是中国科

学院院士最后一轮选举,在此前一天下午,北京雷霆万钧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拥有的门户网站www.tom.com与多家网站合作,邀请方舟子访谈,对他进行了大

量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道和诬蔑,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权。

  肖教授认为,方舟子对其诽谤和侮辱都是针对其参选中科院院士而来的。比

如,捏造其为“在美国任全职”;“二十年来只发表过4篇论文……把不是论文

的东西也都塞到论文中……冒充论文。”;“他(肖传国)提出的一个理论叫做

肖氏反射弧,是用他人名命名的,国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说法,是他自吹自擂”等。

肖教授称,事实是他只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兼职教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泌尿科担任主任,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由他提出的

“肖氏反射弧”医学理论已载入外科学教科书,而他自己却没有宣扬过这一称谓。

  肖教授认为,方舟子的言论在网络及媒体上广泛转载,文中大量完全背离事

实报道和诬蔑,在中科院院士和他的老师、同事、学生以及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

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权。

(XYS200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