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酒馆法官传奇

12 08 2006年
(俄克拉荷马大学保存的罗伊·比恩法官肖像)
 
                  
我知道法律……我是它的最大违反者。
                      
——罗伊·比恩法官
 
   
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德克萨斯西部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当时有一个说法:“在佩科斯河以西,没有法律;在艾尔帕索以西,没有上帝。”1882年,铁路公司开始建造连接圣安东尼奥和德州最西端艾尔帕索的铁路时,大约8千名不同民族的劳工和移民涌入佩科斯河以西。争吵和决斗难免经常发生。“这里十分和平,”在那里开酒馆的罗伊·比恩有一次对来客说,“过了4小时了还没有人被杀死。”
   
德州巡警必须经常出动去抓捕亡命之徒,但是却很难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需要骑马一周、穿越荒野才能把犯罪嫌疑人押送到最近的法庭接受审判。当地迫切需要有自己的法官和法庭。在这一年的8月2日,在巡警的请求下,酒馆老板罗伊·比恩被德州佩科斯郡政府任命为佩科斯郡第6选区的治安法官(最低一级的法官),法庭就设在他的酒馆。实际上,在比恩被正式任命的一周前,巡警已经把犯罪嫌疑人带来让他审判了。比恩得以获此重任,是因为他上过3个月的学,算是有点文化,而且他的哥哥当过治安官,算是来自法律之家。
   
不过,比恩法官显然对法律一无所知。用他后来的话说,他对法律的了解来自于他对法律的违反。他本身就是个屡屡作奸犯科的亡命之徒。比恩是肯塔基人,大约出生于1825年。在大约1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前往墨西哥的奇瓦瓦找他的哥哥山姆。兄弟俩在奇瓦瓦合开了一家货栈。在那里,比恩和一名厌恶外国人的墨西哥人发生冲突,将他杀了,不得不逃离墨西哥,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投靠在那里当市长兼民兵少将的大哥约书亚。
   
约书亚把比恩安排在民兵中当副官,指望他能走上正道。很快地比恩又闯了祸。在1852年2月,比恩和人进行公开决斗,两人骑在马上用手枪对射,吸引了许多观众。比恩躲过了对手射来的两颗子弹后,一枪打中对手的大腿,一枪打中对手骑的马。两人都被捕,被判罚款和监禁。比恩坐了一个月的牢后,越狱逃走,跑到洛杉矶附近的圣加百利,再次去找他大哥约书亚——约书亚在那里开了一家酒馆。那一年的11月,约书亚被情敌杀死,比恩成了这家酒馆的主人。不幸的是,到1858年,比恩也卷入了一场恋爱纠纷中,性命受到威胁,为避免像他大哥那样横尸酒馆门廊,他不得不再次逃亡。这回他又去找山姆。
   
山姆那时在新墨西哥州的多纳阿纳郡当治安官,并开一家集商店、餐馆、旅馆、赌场和酒馆为一体的店铺。兄弟俩又在一起做生意。南北战争爆发后,比恩组织了一支自称“自由漫游者”的游击队协助南方邦联作战,但是他们对抢劫比与联邦军队作战更感兴趣,人称“四十大盗”。
   
战争期间联邦战舰封锁了德州的港口,比恩看到了发财的机会,搬到圣安东尼奥,从墨西哥走私枪支和战时物品。战争结束后,比恩在圣安东尼奥定居下来,娶了一名墨西哥少女为妻,生了四个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和睦,而且他靠卖兑水的牛奶和从邻居林地偷来的木柴为生,在当地名声也很糟糕。因此圣安东尼奥对比恩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在1882年,当南太平洋铁路修到德州西部的时候,比恩便离家出走,带上帐篷追随建筑队伍,向工人卖酒。
   
在被任命为治安法官之后,比恩到格兰德河(美国和墨西哥的界河)边悬崖上的兰特利定居。比恩听说有一位英国著名女演员名叫莉莉·兰特利,便自称是这位演员的崇拜者,这个小城是他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这个说法就和比恩的许多自我吹嘘一样令人起疑,因为负责修建经过这个城市的铁路老板也姓兰特利。不过,无可争议的是比恩的确以这位英国演员命名他的酒馆兼法庭,并为了避免混淆把该演员的出生地名称也用上,叫“泽西莉莉”。他以喝酒为酬劳请一名画家书写招牌,这位喝得醉醺醺的画家写错了莉莉小姐的名字,多写了一个“L”。不过没有关系,还有比恩悬挂在酒馆里的一幅莉莉小姐的破旧画像可资证明。酒馆门廊上则悬挂好几块公告酒馆主人的特殊身份的大字招牌:“法官罗伊·比恩,公证人”、“治安法官”、“佩科斯河以西执法者”,还有一块“冰啤酒”广告牌掺杂其间。
 
(莉莉··兰特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演员,也是爱德华七世的情人。这是当时的一幅漫画。)
 
   
比恩法官的日常事务就是卖酒。他最喜欢的顾客是当火车停靠加水时,从车上蜂拥而下的口干舌燥的旅客们。他殷勤地向旅客们提供饮料,但是在找零钱时却慢吞吞地拖延时间。当火车即将启动的笛声响起,旅客们着急地向比恩索要零钱,忍不住叫骂起来时,比恩便摇身一变成了法官,对旅客们的骂人行为处以罚款,罚款金额恰好等于该找还的零钱。
   
一旦有疑犯被带到,比恩法官就从酒馆顾客中挑选12个人组成陪审团,开庭审案。他用来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威的工具,除了一把左轮手枪,还有一本《德克萨斯法令1879年修订版》。他时不时地还会收到《德克萨斯法令》的更新材料,这些材料都在茅坑和火炉中找到了归宿,只有他最早得到的这本1879年修订版被保存了下来做为摆设。偶尔他会真的去查阅法令条文。有一次一名爱尔兰人打死了一名华人劳工,被带来听候法官大人的发落。爱尔兰人的朋友们威胁说如果他被判有罪,他们将会砸烂“泽西莉莉”。《德克萨斯法令》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比恩法官把它一页页翻了一遍之后,宣布案子撤销,因为法令中并没有规定打死华人违法。
   
当然,在绝大多数案子中,比恩法官甚至连法律条文都无需翻阅,更不必引用。他的判词别出心裁,有的甚至文采斐然,比如这篇被广为传诵的对盗马贼的判决:
   
“12名与你相比有天壤之别的真正好人对你进行了审判,他们说你有罪。时间流逝,季节循环往复。春天来临之时,在每个山岗和每个山谷,都布满了摇曳的绿叶和芳香的鲜花。然后是酷热的夏天,烤焦的地平线上散发着热浪。然后是秋天,天上挂着金黄色的收获月亮,山岗在落日照耀下变得金壁辉煌。最后是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冰雪笼罩了每一片土地。但是你将不会在这里看到所有这一切;哪怕一眼也看不到,因为这个法庭判决你将被带到最近的一棵树下,勒紧你的脖子,直到你死、死、死,你这个橄榄色的羊崽子。”
   
或许正是由于这篇不知真假的著名判词,让比恩法官赢得了“绞刑法官”的美名,据说他还说过“先将他绞死,然后再审判”的名言。不过,比恩虽然无数次威胁要将疑犯绞死,但是并无证据表明他真的下令绞死过任何人。可能有那么一、两次他判处犯人绞刑,但又让其逃脱。有一个故事说,他判决绞死一名盗马贼,几分钟后,他发现犯人口袋里有400美元,便改判罚款300美元,建议犯人赶快离开此地。
(罗伊·比恩法官正在其酒馆门廊上审理一起盗马案。)
 
   
在比恩法官的法庭,金钱高于一切。他每听取一个案子、公证结婚或离婚,都要收取5美元的费用。他主持的结婚仪式总以“愿上帝宽恕你的灵魂”这一死刑判决用语结束,或许是他对自己失败的婚姻的感言。他的判决非常实用,比如:“法庭判决罚你45美元,并给每位陪审员买一杯酒。”甚至死人也得交罚款。有一次一名爱尔兰人从铁路桥上坠落摔死,尸体被带到比恩法官的法庭。比恩法官发现尸体身上有40美元和一把手枪,便以藏匿枪支罪对尸体判处罚款40美元。这些钱款都留在了比恩法庭。有一次德州检察总长写信给比恩询问为何州政府从未收到他收缴的罚款,比恩答复说他从未收到州政府的拨款,因此他的法庭必须自给自足。这个答复看来让州政府感到满意,以后比恩再也没有收到这类询问。
   
比恩法官这种非常规又不乏幽默的办案方式看来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同。1884年当地治安法官由任命改为民选时,比恩法官即当选。此后直到1902年他自愿退休,在每两年一次的选举中,他又多次当选,只有在1886年和1896年的选举中他落选。1896年落选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获得的票数太少,而是太多,多于全体投票人的人数,被对手抓住了把柄。
   
也是在1896年这一年,比恩法官声名远扬。当时,世界拳王鲍勃·菲兹西蒙斯和爱尔兰冠军彼得·马赫进行世界重量级锦标赛,原定在艾尔帕索举行,但德州法律禁止职业拳击赛,德州巡警们随时准备出动加以制止。比恩接手承办这次比赛。他雇佣墨西哥劳工建了一座小桥通往格兰德河中的一个沙洲,那里就是比赛的场所。2月21日比赛这一天,闻讯赶来的德州巡警对这个他们没有管辖权的“国际岛屿”只能干瞪眼。这个比赛场地就在“泽西莉莉”的附近,从各地赶来的观众刚好可以在那里买酒喝。比恩在那天把啤酒价格涨到一瓶一美元。菲兹西蒙斯只用了95秒钟就把马赫击倒,观众们回到“泽西莉莉”继续喝酒纵乐。那一天是“泽西莉莉”进账最多的一天,而比恩的传奇故事也随着体育记者的报道传播开去。
   
比恩聚敛的这些的钱财,在1899年为了挽救他的儿子山姆的生命花光了。有一位叫乔治·厄普肖的人取笑山姆的一张毛毯,两人吵了起来。山姆挨了一记耳光,比恩便叫山姆掏枪把厄普肖杀了。比恩花大钱和大量的酒找来一批人做伪证,才让山姆获得无罪释放。
   
在1896年,“泽西莉莉”失火烧毁。比恩将它重建,并在街对面为自己建了一个家,命名为“歌剧院”,预言他的偶像莉莉·兰特利有一天会来那里演出。他经常给莉莉·兰特利写信倾诉衷情,邀请她访问兰特利。但是直到1903年3月15日,比恩法官因为“心肺问题”寿终正寝时,仍没能见上莉莉小姐一面。10个月后,一列南太平洋火车在兰特利停靠,走下了莉莉小姐。在从新奥尔良前往旧金山演出的途中,她终于决定在这个据称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城停靠片刻。全城居民出动欢迎她的到来。她参观了“泽西莉莉”,听人们讲述比恩法官的故事,并被赠与比恩法官的左轮手枪。“这是一次短暂的访问,”她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但是难以忘怀。”
(罗伊·比恩法官坟墓。)
 
   
就像其他美国西部的传奇故事和人物,我们很难分辨比恩法官故事中的历史事实和虚构成分,也难以说清他究竟是一名执法者还是违法者,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是那个蛮荒时代的产物,极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环境。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他那夹杂着蛮横、贪婪的黑色幽默,甚至有了浪漫色彩。比恩法官的事迹被好莱坞多次搬上银幕、屏幕,其名声越响,离历史事实也就越远,也就更加迷人。在今天,兰特利已成为一座几乎没有居民的鬼城,只剩几座废弃的房屋和一个便利店,还有就是使它没有完全被废弃的原因——被做为德州历史遗迹保留下来的“泽西莉莉”,据说每年吸引了10万游客。
(1972年美国著名演员保罗·纽曼主演的《罗伊·比恩法官的生平和时代》的海报。)
 
(比恩法官的法庭今貌)
 
   
现在,大家已经听说了罗伊·比恩的光荣事迹,
   
他是正义和法律的化身,
   
他手持吊钩,他怒容满面,
   
我现在不想再告诉你们。
       
——美国西部民歌《罗伊·比恩》
 
2006.06.10
(《万象》2006.7)
(XYS20060812)


南京大学对剽窃教授潘知常的处理结果

11 08 2006年

  方先生:接友人电话的可靠消息,在您的努力下,在新语丝网站上被揭露的

南京大学剽窃教授潘知常,终于在开学前受到南京大学官方的正式处理:暂停博

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2年。潘已表示接受处罚。我个

人认为,就剽窃性质和影响而言,这个处理结果是偏轻的。而更大的值得反思的

问题是,如果没有新语丝网站的存在,潘的案件会被披露吗?如果没有方舟子的

不懈努力和影响力,问题被揭露后,会引起全社会重视吗?如果不是恰逢今年学

术打假年的盛况,潘会在一向以保守著称的南京大学被严肃处理吗?潘被处理了,

但是被他侵害的学者的利益如何追索和补偿?处理了潘知常,怎么样预防明年后

年继续出现其他的王知常、李知常?所以,就这个个案来说,结果固然令打假者

和被学术损害者感到一些安慰,但是在中国大学,围绕学术腐败的环境和惩治机

制的建立,值得深思的问题太多,太多。

(XYS200608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英国《自然·医学》:学术不端频发,中国直面挑战

11 08 2006年
学术不端频发,中国直面挑战
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年8月 Vol12, 8:867
  在过去8个月时间,已经有至少6起涉嫌严重学术违规的事件在中国生物医药

研究领域被广为报道。对于仍然努力在全世界赢得信誉度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

不断出现的对剽窃、篡改数据和伪造简历等行为的指控已经发出了一个严重的警

告。中国政府最终也无法对此等闲视之。

  中国的大学经常不会彻底调查甚至承认学术造假事件。但是今年,情况有了

一点转机。三月份,清华大学开除了简历造假的医学教授刘辉,这位清华医学院

前任院长助理被发现把别人的论文归于自己名下。随后,在六月末,上海的同济

大学解聘了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杨杰,原因据称也是窃取其同事的数据。

  政府部门也有所行动。中国教育部在5月份建立了一个学风委员会,科技部

则提出了诸如随机抽取基金评委的方式来对付申请科研经费时的裙带作风。科技

部在7月10日还宣布将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监督研究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共有超过10起学术不端事件浮出水面,涉及的领

域既有信息技术,也包括生物医药研究。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特别容

易发生欺诈行为。新语丝网站的主持人方是民(方舟子)指出,这是因为这一领

域的实验结果更难精确地重复。方舟子从前曾是一位生物化学研究者,目前,他

主持一个名为新语丝的网站(www.xys.org),列举了大量学术不端事件。在最近

发生的6起生命科学领域涉嫌造假的案例中,有5起最初来自新语丝刊登的举报和

揭发材料。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之一,

是中国在急于取得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进展的同时,没有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系统来

充分管理和监督科研经费并提防不端行为。获取科研经费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

科学家伪造研究成果。“过去,这个领域的资助额和竞争程度都要少得多,”

施一公说。

  中国(中央政府部门)在过去五年(十五期间)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助

增长了400%,达到了130亿元(16亿美元)。中国庞大的病人资源和廉价的生物

技术科研人员一直以来对国际合作者很有吸引力,但是最近的事件已经让海外中

国科学家开始采取小心的态度。

  “从前我们听说过一些传闻,但是现在随着这么多事情发生,我们在与国内

同行合作时要格外小心,”美国堪萨斯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Lu
Hong表示。

  几位接受本刊采访的生命科学家表示,要恢复国外合作者的信心,政府需要

经常调查对各种不端行为的指控,并公开整肃那些被发现有过失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补充说,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必须发展出另外一些

衡量成果的指标,而不仅仅是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当科研

经费和科研奖励被给予真正的科学创造,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造假行为在很大程度

上就会得到避免。”

贾鹤鹏北京报道
NATURE MEDICINE VOLUME 12 | NUMBER 8 | AUGUST 2006 867
Frequent cases force China to face up to scientific fraud
NEWS
Frequent cases force China to face up to scientific fraud
Six high-profile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over eight
months: for
China’s biomedical research, still struggling for global
credibility,
the frequent accusations of plagiarism, falsified data and
fabricated
resumes spell out a serious warning—one that the government
is
finally preparing to heed.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traditionally failed to investigate
or even
acknowledge cases of misconduct. But in early March,
Beijing-based
Tsinghua University fired Hui Liu, a professor of medicine, after
he
was found to have claimed another researcher’s papers as his own
on
his resumé. Then, in late June,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dismissed Jie Yang, dean of the university’s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for allegedly stealing his colleagues’ dat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in May set up a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to discipline researchers,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posed measures such as the random selection of
grant
reviewers to combat nepotism. Most recently, Yong Shang, China’s
vice
minist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nounced on 10 July that
the
ministry plans to set up an independent agency to monitor the
research
projects it funds.
In total, more than 10 cases of misconduct have surfaced in
the past
year in fields ranging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iomedical
research. But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 may be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fraud because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reproduce
exactly,
says Shimin Fang, a former biochemistry researcher. Fang now runs
a
website called New Threads (www.xys.org) that lists allegations
of
fraud and identified five of the six cases, including that of Hui
Liu.
In the rush to succeed, China has not set up a robust system
to
adequately manage and audit grants and to safeguard against
misconduct,
says Yigong Shi,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pressure to secure grants may have led some scientists to
fabricate research, he says.“Previously, the funding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 were much lower.”
China’s investment in life sciences has grown as much as 400%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o RMB13 billion (US$1.6 billion). China’s large
pool
of patients and cheap skilled biotech researchers have been
highly
attractive for collaborators outside China, but the recent
incidents
have struck a note of caution for Chinese scientists abroad.
“We have heard some rumors before, and with the cases, we
would be
particularly cautious when cooperating with our domestic
counterparts,”
says Hong Lu, a researcher at Kansa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To restore their confid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routinely
investigate allegations of misconduct and openly discipline
those
found to be guilty, researchers say.
In the long term, adds Princeton’s Shi, China must also
develop other
measures of success rather than rely exclusively on publications
in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s. “When the funding and rewards
are
endowed to the true scientific excellence,” he says, “fraud in
life
science can be largely avoided.”
Hepeng Jia, Beijing
(XYS20060811)


补充签名(四):《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

10 08 2006年

   
8月10日新增加22个签名,共459个签名。有问题请联系xinyusi@yahoo.com

陈昌和,硕士,福建省交通厅
CHEN Guiquan, 博士, 美国密歇根州
Dai Jinhua,博士,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系
顾其彬,高级工程师(退休),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何敏,经济师,浙江嘉兴
黄慰愿,博士,加拿大政府税务局
Jin
Jianming,博士,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Li Lian-Chao, 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Huck生命科学研究所
鲁志兵,博士生,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Mai
Jianning,博士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区兢明,高级农艺师(退休),广州市农业环境及植物保护总站
Ren Rulong, Staff Pathologist,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Marion
General Hospital
孙庆辉,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Sun Zhen-Ling, 博士生,英国Sheffield大学动物与植物科学系
唐传核,博士,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王森,博士,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吴尔辉,博士(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自由职业,广州
吴小左,高级工程师(退休),新疆石河子市发改局
严格林,硕士,开发工程师,广西三原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俞国军,博士,助研,中国科学院
Zeng Yong,博士生,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理论化学系
张建东, 硕士, Senior Development Engineer, ST Electronics P/L,
新加坡

(XYS200608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补充签名:《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

9 08 2006年
   
8月9日新增加30个签名,共437个签名。有问题请联系xinyusi@yahoo.com
巴义芳,建筑师,加拿大,多伦多
Chen Kang, 硕士,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Comcast Corp,
PA,  USA
戴巍,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董从造,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Guo Zhan,博士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Han
Tianhua,计算机科学硕士(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纽约摩根斯坦利

韩静涛,博士、教授、博导,北京科技大学
何长伟,硕士,Rasilient Systems Inc.
黄羽,中石油乌市分公司自动化控制工程师
霍大睿,生物化学博士,德国生物物理马普所
景亮,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
李晋, 博士, Staff Engineer, 美国英特尔公司
林富钦,广东惠东县吉隆镇白沙村卫生站
毛培宏,研究员,新疆大学离子束生物技术中心
任之杰,MBA,奥克兰商学院,新西兰
Sha Xueyan,博士,助理教授,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AgCenter
Shen Shuqiao, 博士,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project manager,
Biocontrol System Inc.(美国西雅图)
沈松宁,硕士,加拿大ALBERTA省注册地质师,FERN ENERGY LTD 公司总经理

Sun Bingfeng, 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
孙培德,博士,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访问教授,西澳大利亚大学
王从周,工学硕士,博士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t Albany 化学系
Wang Tianchi, Research Scientist, Hort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Auckland, New Zealand
吴木銮,媒体从业人员,中级职称,福州
夏军,博士,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管理学系
Ye Zaiming,博士,Research scientist,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部
游精佑,桥梁高级工程师,福建福州
Yu Zhiming,物理学博士,Director, Credit Suisse(美国纽约)
Yuan Baohai, 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学工程系
曾博,硕士,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曾虎,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Blood Research Institute of Blood
Center of Wisconsin
张东胜,硕士,美国加州IMMENSTAR 公司
张建军,硕士,互联网工程师, AT&T Internet Service INC
Zhang Yan, 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赵拴科,硕士,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外语教育系
(XYS20060809)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9 08 2006年
(注:本博客上没有注明作者的文章都是方舟子的作品。个别转载的他人作品都已注明了作者名字)
 
   
最近有一位朋友到云南丽江旅游,告诉我那里有不少专卖店专卖螺旋
藻精片,“售价不菲,信者众,购买者亦众”,希望我能关注一下。螺旋
藻其实并非丽江的特产,原产美洲和非洲的盐湖,那里的原住民有食用它
的传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螺旋藻开始做为一种保健品在国外市场出现。
在网上检索“螺旋藻”一词,可得约50万个简体中文网页,基本上都是在
推销螺旋藻精片,可知其做为保健品进入中国并非最近的事,早已成了气
候。
   
这些推销资料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宣称螺旋藻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
品,是目前所知营养成分最全面、最均衡的食品之一,1克螺旋藻的营养
成分相当于1000克各类蔬菜总和,其蛋白质的含量是鱼肉的三倍,能防
治多种疾病,被国际权威机构推崇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被美国
宇航局定为太空食品,据说法国有位克里门特博士甚至声称:“人类二
十世纪两大重要发现:原子能和螺旋藻,而后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
   
这位语出惊人的法国博士不知是否实有其人,那些国际权威机构对
螺旋藻的评语我也未能找到原始出处。我只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上个
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非洲居民营养不良问题,曾经在那里推广过螺旋藻、
酵母菌等单细胞食品,后来因为战争而中止。这种“穷人食品”为何
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保健品,这且不去管它,我们只来看看,那些广告有
没有道理。
   
螺旋藻中蛋白质的含量的确非常高,晒干了以后蛋白质含量可达70%,
说它是鱼、肉蛋白质含量的3倍不算夸大。但是除非你把螺旋藻当饭菜来
吃,否则这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每天吃几片螺旋藻精片摄入的蛋白质
量不过1-2克,可忽略不计(一个人每天需要补充几十克蛋白质)。对那
些宣传蛋白质或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物质)的含量如何如何高的保健
品,都可以这么算一下账。
   
螺旋藻还富含多种维生素B、类胡萝卜素、矿物质,无疑是一种营养
丰富的食物。但是这些营养成分可以更便宜地从日常食物中获取。如果
是想要全面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话,综合维生素片是更合理的选择。
螺旋藻含有维生素B12,而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食品中,所以螺旋藻在这
方面显得比较特别,在广告材料中会着重提及,似乎它是素食者补充B12
的良好来源。但是这些广告材料只字不提的是,螺旋藻的B12比较特殊,
无法被人体吸收。
   
所以,螺旋藻做为食品,并非那么理想。那么它做为一种药品呢?有
一些研究表明它在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降低胆固醇等方面可能有些希
望,但都还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有关螺旋藻其他作用的说法则没有任何
根据,甚至有反面的证据。例如它在减肥方面的作用,已被一项双盲临床
试验的结果否定:每天吃8.4克的螺旋藻的试验者的体重变化与吃安慰剂
的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螺旋藻做为食品还有不那么健康的一面。它是一种单细胞食物,而单
细胞食物的特征是核酸含量非常高。核酸并非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相反
地,从食物中摄入的核酸过多,有导致痛风和肾结石的危险。
   
动物实验表明,螺旋藻本身似乎是无毒的。但是,螺旋藻的生长环境
很容易受到其他有毒蓝绿藻,特别是微囊藻的污染。微囊藻毒素对肝脏有
很强的毒性,也是致癌物。美国俄勒冈健康部门曾检测过市场上87种藻类
保健品,发现其中85种含有微囊藻毒素。我国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对
国内市场上不同产地的螺旋藻保健品做过检测,也都发现含有微囊藻毒素。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重金属污染。如果水中含有汞、铅等有毒元素,很
容易被螺旋藻吸收、富集。此外,如果螺旋藻是用动物粪便制成的有机肥
料养殖的,还有受病菌污染的危险。和其他保健品一样,目前对螺旋藻产
品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控制。
   
面对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词,有怀疑精神的人多少有些免疫力,
还不至于去轻信。不过,恐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想到,在一种健康食品的
背后,其实还有着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2006.8.6.
(中国青年报2006.8.9.)
(XYS20060809)


新世纪周刊报道: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

9 08 2006年
2006年08月09日新世纪周刊
  学者们认为,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

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

  -特约记者/于洋
  在沉默了近二十天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

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

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北京大学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表明了北大的态度,他针对的是7月初著名数

学家邱成桐抛出的“北大引进海归造假说”。这使得原本逐渐平淡下去的话题再

次成为媒体与网络讨论的热点。

  “《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

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月初,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批评北大

近年来对海外人才的引进。

  他称北京大学一些所谓的学者“全职引进”实际是假的,很多学者并没有按

当时聘任时签订的合同在国内工作满一定期限,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

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

  邱成桐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原籍广东,17岁

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赴美深造,师从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82

年,33岁的他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的华

人数学家。1997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

技合作奖”。

  邱成桐“炮轰”北大并非首次。自去年8月起,
邱成桐多次举北大为例,批
评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学术环境,引起教育、学术界争议。而近年来,中国学术

界造假丑闻层出不穷,许多著名学者一直呼吁治理学术腐败。邱成桐此言一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议论尤为热烈。

  北大:回应姗姗来迟
  相比回应“二流大学说”、解释“限客令”,北京大学这次表现“谨慎”。

在事隔三周后北大给出了自己反驳的理由: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有一套较为完整

的机制,被北大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具有很高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

经历和较高的学术成就。而且,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

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实践

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此回应一出,就引来一片质疑。质疑者认为,北大的回应“答非所问”。北

大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质量,而邱成桐则质疑这些教授在国内的时间和领取的报

酬,即使回应中提到一些也并不具体,更多的人希望北大能够拿出相关的数据来

“自证清白”。

  8月2日、4日北大新闻网上又接连出现了两条有关北大引进海外人才情况的

报道,报道中,北大详细解释了引进人才的流程与意义,并列举了若干数据,表

明几年来“长江学者”所做出的成就。

  对这组数据,多数观点认为未起到实质性的证明作用,北大反而将自己“越

洗越黑”。更有人呼吁教育部、监察部、国家审计署应该督促北大将引进的海外

高级人才名单详细信息公布于众,接受公众监督。“北大PK邱成桐,肯定有人作

假”。

  “有些事情是改革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有些气恼为什

么舆论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不放,“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

40%,邱成桐说绝大多数是假的。我们批驳的就是他说的绝大多数。”但他拒绝

发表更多的言论,“新闻网上出现的就是学校的态度,别的数据我这里也没有。”

  邱成桐:我是有依据的
  据一位相当接近邱成桐的人士说,邱成桐一向只批评国内数学方面的腐败问

题,但是朋友告诉他,国内的其他学科也存在类似问题,甚至更加严重,而他所

针对的是北京大学近年来直接引进的“长江学者”,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所引进的多名特聘教授。

  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

江学者”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

  美国大学通常对教职人员有规定,每年至少要在校内工作9个月,而“长江

学者”也要求特聘教授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因此这些学

者不可能再接受一份国内的全职工作。“他们一般也就在国内呆一两个月”。因

此“所谓全职引进,都是假的”。

  然而,当很多人登录北京大学人事部的网页上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北大

已更改了其网站上的一些内容。数学科学学院的田刚、夏志宏二人原本是“特聘

教授”,但此时却被标注为“讲座教授”(讲座教授只要求保证每年受聘高校工

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虽然北大更改了信息,但有人仍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始名单。田、

夏两人的名字确实都出现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中,并都作出每年在北

大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月的保证。随后他核实了一些特聘教授海外的全职单位:

田刚任职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志宏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佘振苏任职于美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陈十一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葛力明任职于美国

新罕布什尔大学……

  针对此问题,北大首于2005年12月做过解释,北大称,1999年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中没有讲座教授设置,教育部特批田刚每年在国内工作4个月。但分析者认

为,即便是4个月,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田刚也很难完成工作时间。即使是对

于一些并非全职聘任的“讲座教授”,邱成桐也同样怀疑他们在国外已接受一份

全职聘任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证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而在这些北大“长江学者”

的名单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加

里·贝克尔。

  “脚踏两只船”并非个别
  “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

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

封公开信中要求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雪彪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

术界的重视。方舟子认为目前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多

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据方舟子称,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处(例如明文规定

的工资待遇)
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规定,申请到的
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的。他们能申

请到的往往是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他们的实际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方

舟子说。

  而对于“协助造假”的高校来说,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

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

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

学校与其他人分享,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在高教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2004年年会上

的讲话,田刚自被北大聘任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后,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2003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现代数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被增补为全国

政协委员。而中国某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中心主任称,北大在争办国际

数学中心时也凭借田刚“回国效力”的名头占了先机,拿到国家1.3亿元的资金,

之后每年还有上千万元的资金入项。

  对此类现象,方舟子认为教育部至少应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

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

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岗位性质 岗位名称 姓名 海外全职单位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田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基础数学 夏志宏 美国西北大学
  讲座教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佘振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流体力学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鄂维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数学 许进超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讲座教授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程正迪 美国Akron大学
  特聘教授 天体物理学 刘晓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舒红兵 美国克罗拉多大学
  讲座教授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丛京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特聘教授 细胞生物学 程和平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刘军 哈佛大学统计系
  特聘教授 古生物与地层学 高克勤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讲座教授 凝聚态物理 汤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特聘教授 应用数学 葛力明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
  讲座教授 固体力学 曲建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讲座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郁彬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讲座教授 理论物理 季向东 美国马里兰大学
  讲座教授 动物发育生物学 林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翰·施特劳斯 美国南加州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詹姆斯·赫克曼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世界史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
  讲座教授 拓扑学 林晓松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讲座教授 微流技术 陈勇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讲座教授 神经信息学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地球化学 张有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何玉山 巴黎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
  讲座教授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讲座教授 口腔医学 施文元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讲座教授 社会学 李中清 美国密歇根大学
  讲座教授 教育经济学 曾满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加里·贝克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讲座教授 经济学 约瑟夫·施蒂格利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名单说明:此名单提供者为中国某高校数学中心主任
  经本刊核实,名单中田刚、 邓兴旺、 佘振苏、 舒红兵、
丛京生情况与名单所述情况吻合
(XYS20060809)


电视节目预告:CCTV10“探索·发现”栏目

8 08 2006年
8月9日晚上9点20分播出罗斯威尔“飞碟”事件揭密


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355人签名版)

7 08 2006年
公开信见:
 
曹涵,博士, 美国Bionanomatrix公司CTO
曹化哲,金融硕士及MBA,普天寿公司杰出地产经纪
曹焕,工程师,泉州市鲤城黄石机械有限公司外贸经理
Cao Linqiu,博士,Research Scientist,荷兰DMV International
曹乾,博士,副教授,东南大学医疗保险系
曹兴龙,法律硕士,民商法学博士生,律师,浙江西子律师事务所
曹耀月,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曹子谊,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蔡卫,计算机工程与工程技术硕士,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工程学院
Chan Jane, 博士, Sr. Analyst, US West Financial
Chen Biao,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 Principal Scientist, Hologic,
Inc.
陈大兵,博士研究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Chen Dong, 博士,Senior Staff Scientist, Veeco Instruments
Chen Guangjiong,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Tech Architect,AT&T
Services, Inc., St.Louis MO, USA
陈锦宇,高级农艺师,浙江绍兴市经济特产站
陈君团,河南省周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Chen Li, 博士,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CCBB, CCR, NCI
陈龙,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商学院
陈盛千,杭州极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编辑
陈守虎,硕士,研究实习员,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陈文,博士,西澳大利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Chen YangQuan,博士,助理教授,美国犹他州立大学
Chen Yumin, 博士, Sr. Scientist, On-Site Analysis,
Inc.(美国麻省)
陈雨铭,工程师,Sun Microsystems(美国加州)
Chen Yuehua, Principal Engineer, Schlumberger, 英国
Chen Zhong-Ren,博士,Stow, Ohio,美国
Chiang Lee, 博士, 教授,美国Trinity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戴建平,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
戴若冰,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技术部釉料研发课课长
DAI Tinglong,Research Associate,香港科技大学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戴忠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与遗传研究所
邓必黎,中文学士,讲师,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邓汉磊,历史学学士,伦敦大英博物馆管理员
邓新绿,教授、博导,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Deng Yuanjian,博士,教授,美国Texas Southern大学化学系
丁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Ding Zhongren,Assistant Scientist,美国Temple大学医学院
Dong Jeffrey, Principal Engineer,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董建春, 电子工程博士, 波音公司质检工程师(美国西雅图)
董贤贵,江西景德镇市景西实验学校副校长
Dong Zhongmin, 博士,副教授,加拿大St. Mary’s大学生物系
Dou Daolong,博士,Postdoctoral Associate,美国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杜克林,博士,Research associate,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杜玮南,物理博士,美国田纳西州从事金融分析工作
杜鑫,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专业
段峰华,云南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
方毅立,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Feng Zuwei Thomas,数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Managing Director,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付锦浩,图书馆信息管理硕士,加拿大本拿比官立中学图书馆员
付钰,生物硕士,加拿大温哥华市食品卫生监督局化验员
顾梵,Research Scientist,Interface Biologics Inc.,多伦多,
加拿大
Gu Liangcai, 博士生,美国密歇根大学药学院医学化学系
GUO Jiachun,博士生,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Guo Yonghong,Senior Scientist,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New
York, NY 10032, 美国
韩建勋,研究生,加拿大Alberta大学肿瘤学系
韩有星,副高级工程师,北京航天勘察设计研究院
韩宇,博士,Research
Scientist,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
何立军,machine shop manager/cnc programmer, Yoshimura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America
何联毅,博士生,清华大学物理系
He Shaoyi, 博士,副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an
Marcos分校工商管理学院
和志刚,博士(清华大学),Technical Architect, AT&T
贺耀东,工学硕士,上海柯华软件(北京)公司数据库工程师
HONG Liu,
博士,研究助理教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干细胞与颅组织工程实验室

Hong Randy,博士,CISSP, Director of Security & Principle
Architect, Inovis,美国
洪志立,工程师(退休),河南省信阳市科技局
Hu Kai X,博士, POWERPRECISE Solutions, Inc., Herndon, VA
20170
胡明亮,博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广东湛江师范学院英语系
Hu Xin-Hua, 博士,副教授,美国东卡罗来那大学物理系
胡亚元,岩土工程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建工学院
胡宇后,文学硕士,广东华信雅迪斯公司郑州地区经理
Hu Yuming,物理学博士(UCLA),Consultant,San Jose, CA, USA
Hu Zhongbo, 博士,Postdoctorate
associate,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儿科系
黄爱群,郑州大学化工学院(04级)
黄汉华, 博士, San Diego,美国
黄静华,美国特拉华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环境工程硕士
黄黔,硕士,高级经济师,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经理
纪山红,教育、会计双硕士,美国马萨诸塞州注册会计师
Ji Yangyang, Staff Engineer, Coherent Advanced Crystal Group
蒋红,计算机硕士,数据库管理工程师,美国ORACLE
Jiang Rongcai, 博士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病理系
蒋小平,博士, 20135 Sojourn Court, Germantown, MD 20876
USA,美国
Jiang
Youxing,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达拉斯)
Jin Hongjun,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
金立鑫,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金亿新,机械副学士,美国Raytheon(雷神)公司加州分部资深焊工
Jing Shawn, P.E., Senior Signal Engineer, Earth Tech Inc.
Ke Lin,物理化学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Ecommerce Software Engineer,
Lead Analyst, Citicard Technologies, Citigroup
寇宏亮,北京奥美公关
Li Bo,博士,Postdoctoral Fellow,美国冷泉港实验室
李昌玉,高级教师(退休),山东大学附中
李萃,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病毒室
李东,高级工程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李而周,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宁养院主任
李光,硕士,程序员,加拿大阿尔伯特省
李桂华,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李海京,程序员,美国3DSP公司西安代表处
李华鹏,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李辉,化学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化学系
Li Jun-Xu Li, 博士后, 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药理系
Li Ming, 博士,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Sanmina Corparation
李乃棠,经济师,陕西工程建设材料设备供应公司
Li Ping, 博士生,德国Fern大学
李齐,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系
Li Qiming,博士,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李乔,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Li Shihong,美国Tulane大学Freeman商学院
李树钧,博士,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
Li Ting,博士,Research Scientist, Cree, Inc.
李维忠,内蒙古工业大学
李相尧,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Li Xiangzhen, 博士,Research
Associate,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与微生物系
Li Xiaohua, 博士生,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Li Yali, 博士,助理教授,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康复系
Li Yanjun,博士,Research Scientist,
挪威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李叶,1987年清华毕业生,HSBC金融分析师
李应,博士,副教授,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李洲,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上海酷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客户服务总监

Liang Dangsheng, 博士, President, Apex Bait Technologies, Inc.,
Santa Clara, California, USA
梁剑,网易公司
梁志勇,博士,副研究员,东华大学理学院力学中心
廖常焕,副研究员,中山大学激光物理学
Liao Dezhong, 助理教授,美国Wayne州立大学病理系
廖建新,硕士,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美国新泽西州
廖婷,MBA,加拿大皇家银行温哥华分行贷款代理
廖玮,博士,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系
林斌, 博士(密歇根大学),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美国强生公司
林方,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
林树坤,博士,科技出版人,MDPI负责人,瑞士
林维菊,硕士,副教授,哈尔滨学院生化系
Lin Wenbin,博士,副教授,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化学系
林新天,Senior Staff Engineer, 美国英特尔公司
凌铭,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电器中心主任
刘安,有机化学博士,德国Regensburg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刘冰,Research Scientist, IMRA America Inc., Ann Arbor, Michigan
48105,美国
刘成仕,硕士(南京大学),教授,大庆石油学院数学系
刘大龙,博士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刘桂民,博士生,中国科学院
Liu Hongji, 博士, 波士顿,美国
刘建民,博士生,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刘临,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硕士,深圳福瑞博得软件公司项目经理
Liu Nian,软件工程师,Sun Microsystems
Liu Ping, 博士, Senior Scientist, 瑞典Sandvik Materials
Technology
刘庆宪,硕士生,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刘雪峰,博士生,日本东京大学数理科学研究科
刘育燕,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志强,博士,副教授,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Liu Zili, 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
柳建新,教授、博导,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
娄太平,副教授,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卢东,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师,美国西门子医疗健康服务公司 (Siemens
Medical Health Service Corp)
Lu Jun, 博士,Science Fellow, Solutia
LU Ling, 博士,助理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
LU Ping, 博士,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CSIRO Plant Industry,
Darwin Laboratory, 澳大利亚
路胜利,理学博士,讲师,浙江科技学院
陆振球,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天津南开大学
吕峰,海克隆生物化学制品(北京)有限公司营销传播经理
栾跃, 音乐教育硕士, 钢琴家庭教师 (美国西雅图)
罗德祥,硕士,Senior Engineer,美国高通公司
骆宏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马光威,研究实习员,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所
Ma Jinshuang, 博士,Research Taxonomist, 美国纽约Brooklyn Botanic
Garden
马朝晖,博士,副总经理,上海飞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梅养宝,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苗振川,细胞生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加拿大约克大学访问研究助理

Ming Zhen,硕士,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
莫非,山西晋煤集团演艺公司创作部部长
倪捷,硕士(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无线电系),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国良,复合材料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容器厂副厂长

OUYANG Shu, 博士, 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欧阳晓光,博士生,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生物系
潘海峰,博士生,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计算机系
钱季平,文学硕士,法学博士,自由职业者
Qian Richard, sale manager, Flectcher Jones motorcars, Fremont, CA
94538,美国
钱玮,博士,Managing Partner, Newtigers Consulting, Canada and
China (Suzhou)
覃杰,深圳快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Qin Yulin, 博士,Senior Research
Psychologist,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
屈陆民,工商管理硕士(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管理学院),北京一对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权拴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法学院
Ren Delin, 博士,Principal Scientist, Pfiz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ichigan Laboratories
任怀中,博士,助理教授,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数学系
Ren Jing, NCDA, System Analyst, North Carolina, 美国
Ren Leigh, DHHS, Programmer Analyst, North Carolina, 美国
阮温陵,教授,华侨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监事

SHA Fei,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Shao Zhan-Qiang, 医学博士, 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外科系
佘轶原,博士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系
申屠洪男,中国科技大学69届毕业,IT业主任工程师(已退休)
沈海明,硕士,Avionics Specialist, 加拿大CAE Inc.
Shen Weixing, 物理学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Avici Systems Inc.
沈新春,博士生,北京大学
Shi Chaofu, 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
史亘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石琳,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
Shi
Weiping,博士,副教授,美国德州A&M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Shi Xuerong,博士,Research Biologist/Principal
Investigator,美国Walter Reed Army研究所生物化学药理系
施迅,助理教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地理系
Shu Vincent,博士,Principal Enginee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
舒渝,计算机博士,舒老师电脑培训学校校长(美国马萨诸塞州)
司马南,经济师,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
SU Mu, 医学博士、Ph.D,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理系住院医生
Sun Guilin, 博士,NSERC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学,Dept. of ECE
Sun Jim, Senior
Scientist,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学与遗传学系
孙延晖,博士后,法国雷恩第一大学(Universite de Rennes
1),化学研究所( Institute de Chemie)CNRS 6226,
孙毅,助理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电子工程系
谭步云,博士,副教授,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谭军武,湖南大学文学院
唐剑宇,软件工程师,上海市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Tang Youmin,副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Tian Ming, 博士, Controls Engineer, Senior member of IEEE
田向荣,硕士,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
万刚,工学学士,工程师,三华工业有限公司
万战勇,计算机科学博士(耶鲁大学), 软件工程师
王邦进,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
Wang Chenguang, 博士,
助理教授,美国托马斯·杰菲逊大学癌生物学系
王东,博士研究生,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端明,副研究员(退休),中南大学
汪方炜,博士,日本东京农工大学
王红广,学士,软件工程师,北京富士通
Wang Jianli,博士(美国Virginia Tech), Scientist,美国
王江雨,经济学博士,部门主管,伦敦金融机构分析师
Wang Lei, 博士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王磊,设计师,加拿大多伦多Power Athletics Limited
Wang Matt, Sr. Software Engineer, Genpass, Inc.
Wang Minghan, 博士,美国Amgen Inc
王如晨,记者,第一财经日报
WANG Ricci,Research Associate,香港中文大学外科系
Wang Wei, Instructor,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王炜,金融博士生,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
王新军,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
王耀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王毅,研究员,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处理科技研究院
Wang Yifan, IT engineer, Metuche, NJ
Wang Ze, Research associate
scientist,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
王召旭,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王中磊,密歇根州立大学森林系
Wang Zhu, 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汪正平,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危冠元,建筑工程师,厦门
Wei Min, 加拿大McGill大学Jewish General Hospital
Wei Wang, 博士,意大利Siena大学Dipartimento di Scienze
Ambientali
翁旭初,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吴长江,博士,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
Wu Chuping,硕士,Software Engineer, Citrix Online
Wu John, 硕士,Scientist,美国Amgen公司
吴明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
吴起,技术工程师,Rolls-Royce航空(中国)
吴宇虎,工程师,苏州快捷半导体
吴玉征,记者,《计算机世界》
夏经,儿科教授,大连医科大学
夏丽天,主任医师,深圳市保健办专家门诊部放射科主任。
Xia Yun, 博士,Research
Associate,加拿大Alberta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细胞生物学系
向志华,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Accounting
Department
Xiao Yuefa Xiao, 博士,Research Engineer,Mittal Steel USA
Xie Frank, 博士,Senior Director, Intradigm Corporation, Maryland,
USA
谢建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Xie Yiqun, 博士, Senior Design Engineer, Texas Instruments
辛乃罡,记者,内蒙古赤峰电视台
Xu Chun, 博士, Clinical Scientist, Conjuchem Biotechnologies Inc.,
Montreal, Quebec, 加拿大
徐麟,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徐荣桥,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
徐太忠,上海市普陀业余大学
Xu Xiao-Jun, 博士,副教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临床神经科学系
徐晓龙,在读研究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许宝玉,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机电学院
许永男,教授,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
薛东峡,主管设计师,中国三江航天集团红峰厂设计所(湖北省孝感市)

薛雷,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
Yan Jiaqiang,博士后,Neutron and X-ray, Ames Laboratory, Ames, IA
50011,美国
鄢晓华,博士,网络安全顾问,日本
闫安志,博士,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
晏乐,音乐学士、计算机硕士,Assistant Vice
President,CitiGroup客户服务主管(美国加州)
杨昌黎,博士,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美国休斯顿Rice大学物理天文系
Yang Jingyun,统计学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Yang Jun, 博士,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杨猛,媒体从业人员,北京
杨牧,Software Architect, 诺基亚公司
Yang Rong, 医学博士,8100 Sunland Blvd, Sun Valley, CA, 美国
杨钟皓,计算机科学硕士,美国Google公司
叶赫,高级工程师(退休),中石化抚顺石化研究院
叶其斌,硕士,鞍钢技术中心研究人员
叶荣华,硕士,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
叶小明,硕士生,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尹文昌,首席顾问,南京迪特斯系统软件公司
尹小涛,博士研究生,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尹志芳,硕士学位,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游漩,工艺技术员,长沙日立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于代松,西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

于广杰,神经外科医生,青岛海慈医院
Yu Hengyong, 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美国爱荷华大学
Yu QiuEn, Engineer, CashEdge, Inc
Yu Wei, 博士,Senior Scientist,美国休斯顿Codon BioSciences
袁伯炯,美林证券公司
袁激光,博士生,香港理工大学
Zeng Frank, 博士, Software Engineer, SAP USA Lab
Zeng Jun, 博士生,英国Heriot-Watt大学电子与物理科学学院
曾祥冰,讲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
Zeng Xiaoming,博士,教授,美国新泽西Rowan大学数学系
张彬彬,研究生,厦门大学化学系2005级物理化学专业
张博庭,教授、高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张丞,博士(美国德州A&M大学家禽科学系),百奥明饲料添加剂(上海)有限公司

张定群,南阳理工学院教师
张锋,博士, CFA,Miami, FL, 美国
张刚生,博士,教授,广西大学
Zhang Gongyi, 博士, 副教授,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Jewish
Medical and Research Center)
ZHANG Hongbao,博士,Research Scientist,Thales Technology
Centre,新加坡
张华容,教授(退休),西安理工大学
张辉,博士生,德国马丁路德大学Halle-Wittenberg 医学院
张军,互联网网站注册投资者,中华文教处特聘情报分析员,San Diego,
美国
张坤,MBA,工程师,蚌埠市第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张良仁,博士研究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
Zhang Liuyi, 博士,Department manager,德国ThyssenKrupp Steel
AG
张能立,武汉理工大学教师
张琼,理学硕士, Scientist II, Genomics Institute of the Novartis
Research Foundation
张少武,主治医师,贵阳市华烽医院
张书琦,硕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与电磁兼容研究所
张双南,博士,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兼职)

张卫东,讲师,广东汕头大学
Zhang
Wenbo,研究生,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张冶文,博士,教授,同济大学
张一工,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张一民,博士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章瀚培,高级工程师,中石油
章永安,硕士,工程师,国际科技应用咨询公司圣安东尼奥分部
Zhao Guihai, Chemist, BOC Canada Limited, 5975 Falbourne St., Miss,
ON L5R 3W6, 加拿大
Zhao Jing, 博士,Research Fellow,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系
赵利军,博士,Research Scientist,美国北卡大学(绿堡)
赵林杰,博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于电磁兼容研究所
赵晓亮,网络工程师,Juniper Networks Inc.
Zheng Dapeng,电子工程博士,Senior project engineer, Emerson
Electric Co.
郑波尽,学生,武汉大学
郑萍,教授,美洲中国文化医药大学
支学勇,软件工程师,Tenable Network Security, Columbia, MD
21045,美国
仲崇民,理学博士,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
Zhong Ming-Chao,博士,Postdoctoral Fellow,
加拿大蒙特利临床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实验室
Zhong Qiqun,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系
钟晓旭 (Joshua Zhong, American Chinese),Senior UI Architect
Zhong Yongshin,软件工程师,美国亚特兰大Northrop Grumman - Health
Solution
周斌,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
Zhou Bing Zhou, 博士,教授,加拿大Trent大学数学系主任
Zhou Dong, 博士后,美国Clarkson大学,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周光达,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周宏伟,博士,副教授,浙江大学
Zhou Lei,
博士,助理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系
周立明,博士(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
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行为分析咨询师,美国田纳西州西部社区服务网

周曙,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
周苏,博士,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商学院经济系
Zhou Wei, HW Engineering Manager, Marvell Semiconductor Corp, Santa
Clara, CA, 美国
周叶萍,机械工程硕士,美国加州政府公务员
周永德,BlogSpower.com制作人
周壮志,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ZHU Huai Yong,副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物理与化学学院
朱劲松,硕士(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珠海银邮光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珠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朱天生,硕士,工程师,ARTOS ENGINEERING COMPANY
邹青,Senior Quantitative Analyst, Fidelity Investments
Zou Yu, 博士, Imaging Scientist, Bio-medical Imaging Research Inc.,
Chicago, USA

 


文汇报报道:当今需要怎样的 “学术打假”

7 08 2006年
当今需要怎样的 “学术打假”
2006.08.07上海文汇报
   
7月31日,轰动国内学术界的“候选院士”肖传国状告“学术打假名人”方

是民(笔名“方舟子”)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结果。方舟子被判网络道歉,并赔

偿肖传国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民间打假”是否值得推崇?

当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
   
当事人说——
   
●方舟子:我不认为个人打假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缺乏一个值得信赖的正规

渠道时,它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
   
●肖传国:学术批评不是人身攻击,它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而非信口

开河,道听途说。
   
官方态度——
   
●中科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与国外相比,我们对于科学道

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防范力度,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设更为完善的科学道德是

科技界的当务之急。
   
圈内人说——
   
●“民间打假”力量的兴起,与前一阶段我们对一些造假事件处理不当、处

理太轻不无关系。
   
●“民间打假”解决了一点问题,但同时引起了其他更多问题。

当今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
   
本报记者  张懿 
江世亮  任荃
   
7月31日,轰动国内学术界的“候选院士”肖传国状告“学术打假名人”方

是民(笔名“方舟子”)名誉侵权案有了一审结果。方舟子被判网络道歉,并赔

偿肖传国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对于这一判决,原被告双方都表示不服,欲提

起上诉。

   
暂不论这场官司中的孰是孰非,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近年来出现的“学术打假”

行为。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民间打假”行为是否值得推崇?在警示了某些学术造

假者的同时,缺乏规范的“民间打假”是否又引起了新的混乱?对于科学界愈演

愈烈的不正之风,当今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打假”?本报就此采访了国内科学

界的相关人士、身陷官司的当事人双方,以及负责科学道德监管的政府官员。

   
   
武汉市江汉区法院的一审判决,看起来似乎为原告肖传国和被告方舟子之间

的口舌之争作出了权威的评判,但是随着判决的公布,此案所引发的关于“学术

监管”的话题却重新成为热点。

   
对于方、肖之间的法律纠葛细节,相信由司法部门来处置是更为妥贴的做法;

而本案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像以方舟子为代表的学术打假的民间力量,无疑是目

前最吸引眼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监管力量之一,而凭借这种力量开展监管,

是否合理,是否妥当?

   
为此,本报记者 
采访了一些科学界的人士,跳出这桩众说纷纭的官司之外,
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思索的观点和建议。
   
“民间打假”风从何来
   
新语丝的出现,民间打假力量的兴起,且不论他们的做法是否规范,但他们

广受关注的现实本身就已经证明,不少民众对他们的行为是认可的,而这种认可,

必须要从学界的造假、打假的现实中找原因。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A院士)提出了一个有

趣的问题:为何中韩两国普通百姓对于“打假者”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A院士向记者表示,眼下,方舟子及其主办的新语丝网站有很大一批中国受

众,其中不乏基层的科技人员。网上一旦出现对某个人的学术或道德的质疑帖子,

很多人是宁可信其有;这与韩国人在黄禹锡事件刚出来时“宁可信其无”的心态

是截然相反的。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与我们前一阶段对一些造假事件处理不当,处理太轻

不无关系。”在获得记者匿名发表观点的承诺后,A院士直言不讳:

   
“以往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科学道德建设这件事上没有旗帜鲜明地表明

态度,一些人在科学道德上违规,但认为他们还年轻,教育一下就可以了,即使

处理也失之宽松。这种做法影响非常大,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新语丝网站的出

现也与此有关。”

   
“在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一旦某人被发现、证实有造假等不端行为,这个人

在科技界就几无容身之处。而我们有些大学教授带了很多的学生,后来学生论文

发现造假,可能老师确实不知情,但作为导师肯定有责任,至少要自我批评;但

我们没有这样做,有的校长换个地方继续做领导。这种情况在社会科学界可能更

为严重。”

   
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也认为,这些年来学术造假的事件

屡有曝光,说明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学风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

度关注,也确实到了必须要改的时候了。

   
“现在经常发现文章抄袭的事情,情况比以前严重了。”杨国桢如此评价。

如果此风得不到有效遏制,对年轻人的成长非常不利,更会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进

步造成不堪的后果。
   
“民间打假”亟需规范

   
可以说,方舟子和新语丝是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风的一种回应,但民间打

假力量本身却无可回避地逐渐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长期从事科学伦理方面的研究,他对于新语丝

网站广受关注的分析更具人文色彩。

   
沈铭贤表示,学术界是一个关系错综、充满利益冲突的小社会。云集在这个

“庙堂”里的人,自然也是各式各样的。“据我所知,向新语丝网站提供举报信

息的人大部分来自国内,他们要么是因为投诉无门或是处理不力,要么是和被举

报人之间有着某种利益冲突,当然不排除有人出于嫉妒心理。这里面,真真假假,

是是非非,一般人很难辨得清。”

   
学界的复杂,投诉者出发点的差异,往往使得民间打假的“动机”受到质疑,

而这种质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打假的“正义性”。

   
实际上,对于方舟子和新语丝,接受记者采访的院士和教授们都并不十分赞

同他们的这种“打假”方式。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姑且称为B院士)表示,学术需要约束,

而网络上的发言同样如此。但现在网上的东西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虽然新语

丝表态过会刊登当事人的澄清文章,但是相信多数人不会愿意耗费大量时间来对

网上的东西进行一一回应。

   
“对学术,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真理,对于网络,如果你把它的言论奉为神

明,那等于是落入了另一个圈套。”B院士说。

   
而在A院士看来,靠几家网站,不仅完全不足以胜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揭露

和遏制,更危险的是,有些人因为种种矛盾,借助网站发泄自己的不满,利用网

站来炒作,这种情况已经屡屡出现。

   
对于方舟子承受各种压力、站出来打假的勇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表

示赞赏,但他也承认,对于新语丝上揭露出来的人和事,他一般都有点将信将疑。

   
“它可能解决了一点问题,但也同时引起了其他更多的问题。”沈铭贤说。

   
我们应该怎样“打假”

   
新语丝等网站素有“民间打假力量”之称,与其相对的就应该是官方的学术

监督机制。既然“民间打假”因为其不规范而受到质疑,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

个怎样的规范的官方机制呢?

   
沈铭贤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例子:在美国,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有明确的界

定和处罚,专门成立了科学诚信办公室,负责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同时,每

个科研机构都设有相应的接受举报的机构,对每一个检举逐一查实,分等级处理,

情节严重的会被毫不留情地逐出学术圈。整个处理过程中也相当透明,每三个月

对外公布一次处理结果,保护举报人,与案件相关的单位人员予以回避,以保证

调查的客观公正。

   
沈铭贤的介绍中,提到了监管机制的三个方面:界定道德边界、形成处罚标

准以及成立监督部门。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院士透露说,目前,该学会正在研究,希望对抄

袭行为作出一个明晰的界定,并将据此要求学会所属的学术杂志按此标准采取统

一的处罚办法。

   
直言目前对造假者处罚不力的A院士,则支持通过在科学界内部讨论,形成

一套“令人信服并具有足够威慑力的规范”。

   
不过,对于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官方“打假机构”,蓝闽波教授和B院士的

观点并不一致。

   
蓝教授支持成立一个官方的机构,在他看来,如果政府能设立一个专门的机

构来替代目前个人打假的功能,将会使那些学术不端行为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处

理。

   
而B院士则表示,并没有必要去专门成立一个第三方的学术监管机构。他说,

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论文刊发杂志所约请的评判专家、以及在论文发表后由本专

业的同行,已经构成了一个评价体系。只要有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完全可以向

当初发表该论文的杂志编辑部写信,而杂志也有责任刊登这样的文章。而对于产

业技术的价值,就应该让市场来检验它。企业、资本愿不愿意投入,就是检验它

价值的标准。

   
如果是有意造假,那么就不是仅仅一个学术监管机构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应

该由学者所在研究机构、高校,或者是上一级领导部门主持调查,他们可以根据

需要,专门成立一个机构负责调查,严重的话就诉诸法律。

   
虽然不支持成立专门的第三方打假机构,B院士也提出,除了打击“造假”

的个案之外,改变目前的学术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氛围是当务

之急。“现在有太多的学术以外的标准来评判一个研究者,国家的科技投入、评

估、运行体制没有理顺,推动了盲目急躁的情绪,过多的评奖,使得原本学界内

部的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运转,为造假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不仅

是一个加强监管的问题,还得从体制机制上寻找对策。”

为“民间打假”划定边界
作者:张懿
   
作为记者,我们很想对读者说一声抱歉,因为这样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

用A和B为代号的院士,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麻烦。不过,当事人在接受采访时反

复要求以匿名作为自己表态的代价,我们也只好尊重他们。

   
作为中国科技界金字塔的塔尖,作为在业内具有极高声望和广泛资源的人物,

两位院士在谈论学术打假时表现出了相当的谨慎和顾虑,打假成本之高,由此可

见一斑。

   
如果一个社会的造假成本过低,就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大处

罚力度,是提升造假成本的办法。同样,如果打假成本过高,也不利于净化学界

风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新语丝等网站发表文章、通过民间的力量打假,是一

个低成本的打假路径。事实上,在新语丝上发表文章的,不少也就是通过正规渠

道打假无门的人。

   
权力必须受到有力监管,对造假者如此,对打假者也是如此。
   
学术界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不说普通人对于专业科研人员的

研究摸不着头脑,就算是专业研究者,也是隔行如隔山。反过来,通过网络“打

假”,同样也营造出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绝大部分普通网民,没有办法

去探求这种“监督”的学术价值和真伪,更无从对研究者个性人品等的质疑做出

判断。

   
基于此,我们在利用“民间打假”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必须对学术监督进

行监管。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学术监督机制还有不足之处。方舟子与肖传国的官

司就是在这种较为初级的监督环境中产生了冲突。如果能通过摩擦和碰撞,向着

成熟的学术监管机制不断靠近,那么这起诉讼将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它将为将

来的“民间打假”划出法律边界。

   
既然双方都表示要上诉,而肖传国也表示将进一步提出新的诉讼,把官司打

到底,那么我们希望司法机构未来的处置,能为后世留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判决,

既保护“民间打假”的合法权利,又规范民间打假的行为,最终提升整个“民间

打假”团队的公信力。

学术打假仅是手段
作者:梁炀
   
2006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日前发布,学术造假赫然上榜,这不

能不说是为中国科学界敲响了警钟。剽窃抄袭、履历造假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

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这也是对于民间打假网站公布的信息,许多人宁可信其有

的缘由了。

   
不可否认,在揭弊过程中,以方舟子等为代表的民间监督力量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借助网络发泄不满乃至恶意炒作攻击,使其监督的

正义性受到质疑。因此,建立规范的官方处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公正客观透明

的内部监督,也能够让民间呼声得到表达,成为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有益补充。

对于涉嫌欺诈的造假行为,更应该让司法部门介入,提高造假成本,以儆后来者。

   
不过,学术打假,不是目的仅是手段。纯洁学术研究的氛围,更需要从体制

机制上找原因。有识之士指出,学界内部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运转,对权力缺乏有

效监督机制,是学术腐败植根的土壤,课题经费诱惑、论文指标压力,让许多造

假者铤而走险。只有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铲除腐败土壤,优化创新环境,

才能让中国学术科研真正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无论判决如何,出丑的都是造假者
   
■方舟子
   
与肖传国的官司,并非方舟子从事学术打假以来所遭遇的第一起诉讼,但却

是第一起被判败诉的官司。8月1日,方舟子在发给记者的E-MAIL中表示:“这只

是一审,我已经上诉,还要看终审结果。即使终审判我败诉,我的打假行动也不

会受任何影响。”

   
方舟子重申:“我对肖传国的批评有根有据,完全符合事实。”他告诉记者,

目前,他还有几起诉讼也属于类似情况,但他相信,“此类诉讼,不论其判决如

何,出丑的都是造假者而不是我。”

   
记者通过互联网,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位以强

硬著称的“打假斗士”心中,其实也有无奈。
   
我不是“科学警察”

   
记者:你从事学术打假的初衷是什么?新语丝网站的定位是一个权威的学术

打假平台吗?你是否认同“科学警察”这样的称号?

   
方:2000年,国内互联网兴起,报刊纷纷上网,使我在国外可以即时了解到

国内的科技动态。于是,很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浮夸虚假的现象,却又没有见到

有人站出来做具体的批评,所以才决定利用自己管理的网站提供一个揭露假学术、

假新闻的平台。

   
我们不把自己定位为“权威”,我们只是要给对中国学术界腐败现状不满又

没有发表渠道的人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切实可靠。我

也不认为我是什么“警察”。因为,我并没有政府的授权,也没有处罚的权力。

   
打假成效不甚满意

   
记者:目前,新语丝网站的点击率如何?自2000年,新语丝网站开设“立此

存照”栏目以来,你揭露或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大概有多少起?成效如何?

   
方:由于新语丝网站有众多镜像点,无法统计准确的点击率,大约是每天五

六十万。我自己参与的学术打假行动不足百起,在新语丝网站上登出的案例大约

有五百多起。这其中,受到处理的只有十几起,而且多数是学生,教授受处理的

寥寥无几。总体来说,不甚满意。但是,由于我们这个网站的存在,毕竟对学术

造假者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名人造假影响恶劣

   
记者:打假的信息来源有哪些?如何选择打假对象?怎样保证打假的真实性

和公正性?有何标准?

   
方:造假的信息来源一部分是通过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发现的,更多的是通

过知情者的举报得知的。由于举报者太多,不可能一一核实、登出,所以只能有

所选择,选择那些比较典型的、比较严重的,以及涉及到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的

(例如院士、名牌大学的教授),因为这些人造假,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

劣。

   
我要求举报者必须向我实名举报,一般不去理睬匿名的举报。敢于向我实名

举报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可靠的。在登出之前,我会做一些基本的核实,有时

也会征求专家的意见。
   
批评错了欢迎反驳

   
记者:你的打假行动时常遭到反驳和质疑,很多人认为,以你的生物学背景

去揭露生物学以外的学术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并称此为“学术打假中的非学术

性”,对此你如何看待?

   
方:我如果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

就能判别的,靠基本事实、逻辑和科学常识就能断定的。如果需要高深的专业知

识,我会去征求专家的意见。如果我批评错了,不管是不是生物学领域,都欢迎

有根有据地做出反驳,而不要空谈什么“专业性”。
   
个人打假并非最好方式

   
记者:对于中国目前的学术不端行为,你认为现在的这种打假方式是否是最

好的?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方:我不认为个人打假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个人打假的能力、资源有限,缺

乏权威性,也没有处罚的权力,并不规范。但是,在当前,中国缺乏值得信赖的

处理学术造假的正规渠道,那么个人打假还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反对个人打假,其实就是反对一切的学术打假。即使在有了值得信赖的正规

渠道之后,也离不开个人打假的协助和补充。本质上,个人打假是一种舆论监督。

   
本报记者  任荃
坚决把官司打到底
   
打赢了官司,肖传国并不满意。他认为,武汉市江汉区法院对方舟子的判罚

金额太小,起不到惩罚和震慑作用。

   
作为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肖传国感慨,最近自己不得不腾出时

间,为一个科学家的荣誉而战。期间,一位患者写信给他,希望他早点结束官司,

多做几场手术。

   
过去一直远离媒体的肖传国,最近频频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他说,一方面是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就是要争取话语权。肖传国表示,一些无端受到

方舟子攻击的科学家选择了沉默,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的原因可能是时间与精力耗

不起。

   
“一个科学家不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做出了什么”,肖传国表

示,“身正不怕影子歪,自己就是要一个说法,要一个清白。他坦言方舟子对他

的不实攻击让自己非常受伤。为此,他绝不会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坚决要

把官司打到底。

   
“在我起诉方舟子以后,他继续在许多地方对我进行污蔑,因此必须逐一清

算。”肖传国透露,接下来,还要把刊载了方舟子针对他言论的相关网站与报纸

逐一告上法庭。

   
对于接下来的几场官司,肖传国表现得非常有信心,因为“有理走遍天下”。

他表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庭审时自己有充足的证据。

   
肖传国认为,方舟子把新语丝网站设在美国,让国内被侮辱诽谤的科学家追

究起来有困难。为此,他已决定在美国聘请律师,尽快启动越洋官司。

   
对于正常的学术批评,肖传国表示欢迎,但要通过正常渠道。他认为,不同

意一个人的学术观点,可以通过杂志、学术会议或者评审会等专业渠道来摆事实、

讲道理,谁是谁非,一辩就明。除此,还可以向有关学术管理部门反映。

   
肖传国强调,学术批评不是人身攻击,像方舟子这样采取类似于贴大字报的

形式,许多事情似是而非,完全与学术批评的目的背道而驰。“学术批评应该是

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而非信口开河,道听途说。”肖传国说。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XYS200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