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动物群挑战进化论了吗?【旧作】

31 08 2006年
   寒武纪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是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寒武纪之前的地层的动物化石较少,而在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动

物化石,有的古生物学家甚至认为动物各门的祖先在这个时期都已出现,称为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寒武纪动物群是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布

尔吉斯页岩动物群。1984年,在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动物群,可与布尔吉斯页

岩动物群相媲美,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历来是神创论者反对进化论的一个理由。自从澄江动物群

被发现并引起轰动后,经过一些媒体夸大其词的宣扬和某些传教士的有意歪曲,

“进化论解释不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论调在华人当中也颇为流行。最近,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云南大学侯先光和西北大学舒德干主持的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被发现20年

的澄江动物群一时又成为新闻话题。这些报道大同小异,其中新华社的报道是这

么说的:

  “地球上的生命何时大量出现?‘寒武纪大爆发’究竟产生了什么?中国科

学院、云南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科学家陈均远、侯先光和舒德干历时20年,共同完

成了‘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科研项目,通过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和

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寒武纪大爆发’的整体轮廓,证实几乎所有的动物

祖先都曾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澄江动物群因1984年7月1日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发现而得名,是寒武纪早

期(距今约5.3亿年)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不仅动物类型多,而且十分珍

稀地保存了生物的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

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

  “三位科学家说,‘澄江动物群的地质年代正处于“寒武纪大爆发”时期,

它让我们如实地看到5.3亿年前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寒武纪

大爆发”时期迅速起源,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几乎都已出现,而不

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的。’”

   
如果如这三位科学家所言,各个动物门类“不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慢慢变来

的”,那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的言下之意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演化而

来的(“演化”和“进化”在生物学上为同义词,都是英文evolution的翻译,

下面依据一般习惯用“进化”),但是语焉不详,记者又未做补充,于是在一些

人听来,竟然就是在否定动物是进化而来的。一家著名网站在转载这则报道时,

用的标题赫然就是“澄江动物群证实几乎所有动物并非演化而来”,去掉了“慢

慢”两字,非同小可,等于是完全否定了进化论,于是由生物进化的速度快慢之

争,变成了生物进化的有无之争了。《科技日报》有关报道的题目干脆就叫“澄

江动物群揭寒武纪之谜
中国学者挑战进化论”!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则是“寒
武纪大爆发挑战达尔文”,不仅大众媒体、基督教的宣传品这么说,而且某些专

家的文章也这么说,例如陈均远《寒武纪大爆发和多细胞动物构型方案的起源》

一文中,有一小节的题目就叫做“挑战达尔文”,声称达尔文“关于生命演化的

各种解释,事实上都处于科学假说阶段”。

   
达尔文进化论到现在是否还只是“科学假说”?它是否面临着生物学新发现

的挑战呢?我们得看看达尔文进化究竟说的是什么。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主要包

括四个子学说:

   
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

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

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

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

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

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二,共同祖先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学发现了所有

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化学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

一致性,最终证实了达尔文这一远见卓识。所以,这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科学

事实。

   
三,自选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自然选择的存在,是已被

无数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所以,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现在学术界一般

认为,自然选择的使用范围并不象达尔文设想的那么广泛。自然选择是适应性进

化(即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的机制,对于非适应性的进化,有基因漂移等其他

机制。也就是说,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所有的进化现象。考虑到适应性进化是

生物进化的核心现象,说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也是成立的。

   
四,渐变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

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中较有争

议的部分。在达尔文在世时以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部分生物学家,特别是

古生物学家,都相信生物进化是能够出现跃变的,认为新的形态和器官是源自大

的跃变,而不是微小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缓慢而逐渐地累积下来的。包括

赫胥黎在内的一些古生物学家由于强调生物化石的不连续性,而持这种观点。在

遗传学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早期遗传学家们由于强调遗传性状的不连续性,

也普遍接受跃变论。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综合”学说将遗传学和自然选择学

说成功地结合起来,渐变论逐渐占了优势。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古生物学和进

化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进化过程很可能是渐变和跃变两种模式都存在的,

跃变论又有抬头的趋势。不过,进化论所说的跃变,除了某些非常特殊的情形

(例如植物经杂交出现新种),并非是指在一代或数代之间发生的进化,而可能

经历了数千年、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只不过以地质年代来衡量显得很短暂而已。

   
寒武纪大爆发挑战的就是渐变论,但是并不能否证渐变论。它即使成立,也

不过表明进化有时候是能够以跃变的方式进行的,并不能否认进化在其他时候是

以渐变的方式进行的。寒武纪大爆发更不会挑战进化论。几乎所有动物的“门”

都在寒武纪早期出现,绝不意味着这些动物祖先不是进化而来的,更不意味着它

们之后没有发生进化。神创论者在介绍寒武纪大爆发时,试图给人这种印象:几

乎所有的动物都是同时突然出现的,以后只有灭绝而没有进化。其实完全不是这

么回事。第一,在寒武纪之前,动物已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自五十年代以来,

古生物学家已在世界各地三十个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乃至

动物,数量最多、最为闻名的在四个地方:澳大利亚的埃迪亚加拉山(Ediacara

Hill)(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埃迪亚加拉纪(Ediacarian))、加拿大纽芬兰的

错误点(Mistake
Point)、俄罗斯的白海海岸和纳米比亚。此外还有中国瓮安
动物群,据称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实体化石动物群。这些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

生物包括软珊瑚、海蜇、蠕虫和其他稀奇古怪的生物。对这些多细胞生物是否是

寒武纪动物的直接祖先,以前有争议,因为在1995年之前从这些多细胞生物到寒

武纪动物还存在一段地质空白,所以有专家主张这些早期多细胞生物全部灭绝,

在寒武纪又再来一次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进化。在1995年,在纳米比亚火山灰层

中出现了大量的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恰好补上了这段空白,所以,现在已

很少有专家怀疑前寒武纪的多细胞生物和寒武纪的动物没有相承关系。第二,寒

武纪的动物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持续了几百万年,这在进化史上当然

是短时间,但对神创论来说,却是长得不可思议。第三,“几乎所有动物的门”

在寒武纪地层出现并不等于“几乎所有动物的种”在那时候都已出现。事实上,

寒武纪的动物一般地只是那个门的原始物种,以后几乎全都灭绝了,后来的物种

是进化来的。比如,寒武纪只存在少数几种原始的脊索动物,而丰富多彩的脊椎

动物各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都是在寒武纪之后从

原始脊索动物逐渐进化来的。现代脊椎动物各物种更都有了几亿年的进化史。

   
为什么几乎所有动物的门会在较短的时间(数百万年!)内进化出来,生物

学家们提出了不少的解释,目前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Hox基因调控理论。Hox基因

是一种“同源异形”基因,是动物形态蓝图的设计师,在发育过程中控制身体各

部分形成的位置。如果同源异形基因发生突变,会使动物某一部位的器官变成其

他部位的器官,叫做同源异形。比如,让某个同源异形基因发生突变,能使果蝇

的身体到处长眼睛,在该长眼睛的地方长出翅膀,或者在该长触角的地方长出了

脚。Hox基因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和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中都存在,调控的机理也

相似,这表明它可能是最古老的基因之一,在最早的动物祖先中就已存在。Hox

的突变一开始时在胚胎早期引起的变化不大,但随着组织、器官的分化定型,突

变的影响逐步被放大,导致身体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可以解释寒武纪物种大

爆发。那时候基因结构、发育过程都较简单,Hox的基因突变容易被保留,结果

导致了身体结构的多姿多彩。

   
达尔文进化论在经过修正后,到现在仍然是生物进化论的主流学说,具有无

比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为什么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达尔文进化论遭受挑

战、被质疑乃至被否定的说法呢?这有宗教因素,也有思想、文化因素(许多不

信基督教的人文学者也不喜欢达尔文进化论的机械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还有

科学家的心理因素。一些科学家为了强调自己研究的课题的重要性,会有意无意

地夸大其研究成果的价值,甚至有的人明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又巴不得一脚

把巨人踢倒以显示自己的伟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惊人的说法要格外保持警惕,

不要轻信。

2004.3.18
(载《科学世界》2004.4.)
(XYS20040406)


达尔文晚年忏悔了吗?【旧作】

31 08 2006年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圣经·申命记》
   
我与伪科学的恩怨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某一天。当时互联网上第一个中文论

坛——一个缩写为ACT的新闻组正处于黄金时代,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在那里张

贴文章。ACT在当时吸引了几万名分布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阅读,基督教传

教士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宣传阵地,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传教文章。我和大多数A

CT读者一样,对这种传教文章一概跳过不读。但是那一天,有人贴了署名“微

言”著的《科学与信仰》一书,我还以为是有关科学哲学的著作,打开一看,才

知道也是在传教。但是该书开头的一段话已让我感到刺眼:“达尔文早年极力倡

导进化论而被奉为进化论的开山师,但他晚年却幡然悔悟而成为热心的基督徒,

并对自己似是而非的进化学说深感愧悔。”由于专业和个人兴趣的缘故,我对达

尔文的生平和思想相当熟悉。看到现代生物学之父被如此污蔑,我觉得不能再保

持沉默。从此开始了我和伪科学、特别是神创论的交锋。

   
我当时就已列举证据证明所谓达尔文晚年放弃进化论改信基督教的说法是个

谎言,并开始逐条批驳微言在书中对进化论的其他攻击。我的批驳被人转交给微

言(他是住在洛杉矶的一名华人传教士,并不上网),在答复我的责难中,微言

虽然不承认错误,声称对达尔文忏悔一事他将深入查证,但为了表示他“虚怀

若谷,自重重人”,已决定立即将这段话删去。后者也是个谎言。在以后的《科

学与信仰》一书的版本中(包括该书以《一位医学科学家所亲眼看见的上帝》为

名刊于《燕京神学院院刊》1995年第二期),以及目前被各个华人基督教网站

收录的电子版本中,这段话仍然一字不改地保留着。在基督教宣传品中,这个谎

言仍然反复出现。例如广州传教士林献羔撰写的《圣经与科学》一书,据说在国

内基督徒中颇有影响,书中即把达尔文列为“基督徒科学家”,绘声绘色地说:

   
“他是英国人,是进化论的鼻祖。但当他临终前,他对一位牧师说:‘我愿

意收回我一生的学说。’牧师说:‘这是没有可能的了,因为现在从小学生到大

学生都知道你的那套理论了。’后来他对牧师说:‘那就请你为我祷告神,求神

赦免我的罪。’于是牧师为他祷告。他接受基督才去世的。达尔文有名的《物种

起源》英文本结尾有这样的话:‘生命是奇妙伟大的,这是造物主最初给了一个

或几个动物的生命。’达尔文的学生们,你们的老师已经接受了基督,可是你们

还要唱他所要收回的呢!在他的自传里,有这样的话:‘我认为原始生命,始于

创造的神。’‘若没有一个至性的原因,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一生未作

过无神论,反对神的存在。’最后他承认进化论只是他年轻时期的一种幻想。”

   
所有这一切,包括“达尔文的自传”的话,全都是捏造出来的。达尔文在其

自传中如何评价基督教,我们在后面会具体谈到。有一个海外宗教组织福音证主

协会“针对中国国内外信徒及慕道者”出版、散发了大量的宣传品,其中也有一

篇“达氏最后信神”,说得更是煞有介事:

   
“达尔文氏因为要找一种动物是在人猴之间,用以证其学说,故在一八三一

至一八三六年,乘猎犬号轮船,环游世界,探寻此种动物。事后报告经过地方,

以纽西兰为最黑暗;该地人民无衣无鞋,树上筑巢居住,杀婴献祭,拜偶像,不

顾妇女之血战、欺诈、纵饮、淫乱等等恶习不胜枚举。达氏申言这类民族,尚须

进化二千年,才能如现在人的样子。但他二次再经该处,因基督教已传入,竟然

迥乎不同了。人们已经建屋居住,并且装窗,也能种田植树,恶习大除。达氏到

此不能不赞基督之大能!自惭所创学说幼稚错误。遂出一大批金钱,买了许多圣

经分送各处土人,到此他说:‘我承认原始的生命始于造物的神,若没有一个至

极的原因,宇宙就不能存在。’(见达尔文自传)霍浦夫人与达尔文先生一次晤

谈记要,她说:达氏晚年经常卧病在床,见他穿着紫色睡衣,床头放些枕头,支

持身体;手中拿着圣经,手指不停的痉挛,忧戚满面的说:‘我过去是个思想无

组织结构的孩子,想不到我的思想,竟是如野火蔓延,获得多人信仰,感到惊奇。’

他歇了口气,又谈一些‘神的圣洁’,‘圣经的伟大’。又说:‘在我别墅附近,

将近住了三十个人,极需你去为着他们讲解圣经。明天下午我会聚集家仆、房客、

邻居在那儿。’手指窗外一座屋子,‘你愿否与他们交谈?’我问他说:‘谈些

甚么问题?’他说:‘基督耶稣,还有他的救赎,这不是最好的话题吗?’当他

讲述这些话时,脸上充满光彩。我更不能忘记,他那附带一句话:‘假若你明天

下午三点举行的话,我会打开这扇窗子,同时你可知道,我在与你一同唱赞美诗

呢!’”

   
其中所引的“达尔文自传”的记载,也是捏造的。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环球

航行时,还是个正统的基督徒,是在航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才使他开始思考生物

进化的问题。1836年10月2日他完成环球航行回到英国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英

国,不可能在创建了进化论(以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为标志)之后又去新西

兰“赞基督之大能!自惭所创学说幼稚错误。”这份宣传品提到“霍浦夫人与达

尔文先生一次晤谈记要”(对谈话内容翻译得不甚准确,不过基本意思是符合原

文的),这的确是有关达尔文晚年(或临终)忏悔的谎言的全部依据。这位霍浦

夫人是何许人呢?

   
此人原名伊丽莎白·科腾(Elizabeth Reid
Cotton),于1842年出生于大
洋州的塔斯马尼亚岛,嫁给英国海军元帅詹姆斯·霍浦爵士,因此获得“夫人”

头衔。她在1913年移民美国,1922年死于英国。霍浦夫人是一位狂热的传教士,

热衷于社会活动(特别是反对酗酒运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次布道中,她

讲了达尔文向她忏悔的故事。基督教教会对此如获至宝,请她撰文发表。这篇她

与达尔文的“晤谈纪要”,于1915年发表于美国的一份基督教刊物上,此时距达

尔文逝世(1882年)已有33年之久。不过在此之前,霍浦夫人就已经在向人叙说

达尔文临终向她忏悔。这个谣言,在达尔文逝世后不久就已出现。在1887年2月8

日达尔文的儿子弗兰西斯在给托马斯·赫胥黎的信中就指出,所谓达尔文临终时

放弃进化论的说法是“假的,没有任何根据。”在霍浦夫人的文章发表后,弗兰

西斯在1918年5月28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霍浦夫人对我父亲的宗教观的说法

是非常不真实的。我已经公开指责她捏造事实,但没有看到任何答复。”在1922

年,达尔文的女儿亨里雅塔为此给伦敦一份基督教周刊去信声明:

  “在我的父亲临终前,我守在他的身旁。在他重病不治时,或在他得其他病

时,霍浦夫人都不在。我相信我的父亲从未见过她,她对我的父亲的思想、信仰

没有任何的影响。他对他的任何科学观点,不论是当时的还是早些时候的,从未

反悔过。我们认为有关他忏悔的故事是在美国编造出来的。整个故事纯属无稽之

谈。”

   
达尔文的子女都否认霍浦夫人见过达尔文。在所有有关达尔文的史料中,都

没有达尔文见过或认识霍浦夫人的纪录。例如,在达尔文以及达尔文亲属的信函

中,从来没有提及霍浦夫人。霍浦夫人在文章中对达尔文及其住宅的描述,有的

相当准确(比如达尔文睡衣的样式),表明她似乎曾在达尔文家中见过达尔文,

但有的又非常不准确,比如她说达尔文对她说:“我在花园中有一座夏季别墅,

能容纳大约30人。”而实际上,达尔文的那座别墅很小,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人。

她说达尔文说他发表进化论时是个“没有成熟念头的年轻人”,而事实上达尔文

为创建进化论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收集证据,在《物种起源》发表时他已50岁。

她说在她见达尔文时,达尔文已卧床不起几个月,而实际上达尔文从来没有卧床

不起这么长时间。达尔文逝世于1882年4月19日,是春天,霍浦夫人声称她是在

“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见的达尔文,最迟只能是前一年的秋天,而在那之前

达尔文一直有每天下午去沙径散步的习惯,从未卧床不起。他的散步习惯一直坚

持到3月7日。在逝世前的最后一个月,达尔文也没有停止工作。在逝世前一天,

他还在替弗兰西斯做实验纪录。

   
达尔文临终前只有夫人爱玛和子女在场,他的临终遗言是对爱玛说:“告诉

我所有的孩子们记住他们对我总是那么的好。”“我一点也不怕死。”他对进化

论和不信神的立场,至死没有改变过。在临死前两个月,他写过三封信,在三封

信中都重申了其进化论观点。在达尔文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秋天,1881年9月28日,

他在家中接待了两位著名的无神论者。在谈话中,达尔文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

支持基督教。但他不同意他们向大众宣传无神论的做法,认为不信神的立场只适

合于有教养的人,而让普通大众接受的时机还不成熟。他并提到,即使是他,也

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一直到40岁时(主要因为女儿安妮的夭折)才彻底抛弃了

基督教。对这次会面和谈话的内容有非常可靠的历史纪录。谁能相信就在同一时

间,达尔文突然向一位传教士忏悔?

   
达尔文不信神、反对基督教的立场还有他晚年亲笔写下的文章为证。他的自

传主要写于1876年,但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做修改。这个自传是给其子

女看的,并没有打算发表,其中不仅介绍了他的进化论观点,为自己在这方面所

做的贡献感到自豪,而且非常坦率地、猛烈地抨击基督教,以致在其死后(1887

年)发表时,在夫人爱玛(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的要求下做了大量的删节,直到

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完整地出版。达尔文在自传中,用专门一章阐述自己的信仰,

批驳了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上帝存在,并介绍了自

己唾弃基督教的经过:

   
“当我在贝格尔号船上的时候,我是非常正统的,我记得当我引用《圣经》

做为道德的某个方面的不能辩驳的权威时,还受到了几名军官(虽然他们自己也

非常正统)发自内心的嘲笑。我想是因为这种争辩方法的新奇使他们觉得有趣。

但是,从《旧约》那套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历史,比如通天塔、彩虹是一种信号,

诸如此类,从它让上帝具有一名仇恨深重的暴君的感情,我越来越认识到,《旧

约》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或任何一个野蛮人的信仰更值得信赖。这个问题在我的

心中逐渐升起,并且驱逐不去——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一点,如果上帝向印度人

启示的话,对他的信仰是否就要跟对毗湿奴、湿婆等等的信仰联系在一起,就象

基督教的信仰是跟《旧约》联系在一起的?这在我看来是绝对不可信的。

   
“需要有最明显的证据,才能使任何一个精神健全的人相信那些支持基督教

的奇迹。而我们越是认识自然界的固定法则,奇迹就变得越不可信。而那时候的

人是如此无知和轻信,到了我们几乎难以理解的程度。而福音书无法被证明是在

事件发生的同时写成的。而它们在许多重要的细节上都互不相同,这些细节太重

要了,在我看来必须承认是出于不可靠的目击者。由于以上列举的这些反省——

我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新鲜或有价值才提出的,而是因为它们影响到了我——我逐

渐地不再相信基督教是神启的。有许多虚假的宗教已经象野火般地传布到地球上

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实对我也是重要的。《新约》的道德观看上去很美丽,但

很难否认,它的完美是部分地依赖于那些我们现在视为象征和寓言的解释。

   
“但我在当时还是不愿放弃我的信仰——我很确信这一点,因为我还很清楚

地记得,我经常做这样的白日梦,在庞贝城或其他地方发现古罗马名流的通信或

手稿,以最惊人的方式证实福音书所述的都是事实。但我发现,即使是凭借我无

边的想象力,也越来越难以捏造出足够的证据让我信服。这样,怀疑以一种很慢

的速率在我的心中滋长着,但最后还是完成了。速率是那样的慢,以至我没有感

到有什么苦恼,而且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我

很难明白人们怎么能够希望基督教是真实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其经文以明明

白白的语言表示了,凡是不信仰基督的人们,其中包括我的父亲、兄弟以及几乎

一切我的最好的朋友,都要永世受到惩罚。

   
“这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
   
达尔文明明白白地宣布“此后我连一秒钟也没有怀疑过我的结论是正确的”,

基督教传教士却偏偏要造谣他晚年忏悔,而唯一的依据就是一位狂热传教士的证

词。达尔文夫人爱玛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如果达尔文接受基督教,最高兴的应

该是她了,达尔文为什么不向她忏悔?为什么不让她知道自己“改邪归正”了?

可见这个证词于情于理都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最坏的可能是霍浦夫人根本没有见

过达尔文,而凭空捏造晤谈纪要;最好的可能是她曾经在达尔文家人不知情的情

况下见过达尔文,或许达尔文出于礼貌讲过称赞她救助穷人的社会工作的话,或

许达尔文还对打着他的名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表示了不满,于

是她便自欺欺人地编造出了达尔文抛弃进化论、改信基督教的故事。基督教传教

士坚信这一孤证的唯一理由是霍浦夫人做为虔诚的基督徒,不会做假见证。但是

我们知道虔诚的基督徒会做假见证,特别是在传教时更是谎话连篇,以前我提到

的里程、钱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微言、林献羔也是如此。他们的上帝也许不介

意其信徒为他做假见证,但是他们的确做了假见证。

   
传教士编造达尔文忏悔的谣言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进化论不成立。一个科学理

论是否成立,只看支持它的证据是否确凿。即使达尔文后来反悔,也不能抹杀支

持进化论的无数证据。因此我们戳穿这个谣言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进化

论的正确,而是为了维护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声誉。被基督教传教士造谣中伤的大

科学家并不止达尔文一人。另一位常见的受害者是爱因斯坦。林献羔在《圣经与

科学》一书也把爱因斯坦列为“基督徒科学家”,微言在《科学与信仰》一书中

也如此声称:

   
“在牛顿之后因创立相对论而对现代物理学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爱因斯坦也是

信神的,他说:‘无限高超的神在我们微弱心智所能觉察的琐细小事上显示他的

存在,我对之心悦诚服。我的信仰由此构成。在我心灵深处,确信有个超越的智

能彰显在不可思议的宇宙中,这构成我们对神的信念。’牛顿、爱因斯坦是科学

界的泰斗,是光耀千秋的巨星,他们在科学上的造诣和成就,以及对科学发展的

贡献,迄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但科学并没有使他们背离神,而是加深了他们对神

的祟敬。对比以上这些光辉的范例,令人深感惊讶的是,为什么居然还会有那么

多人轻率地以科学为口实去否定神的存在。如果科学与神的存在果真是水火不容

那么首先否定对神的信仰的就应当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是为什麽呢?难道牛顿和爱因斯坦等还并不真正懂得科学,而只有那些无神论

者才真正领悟科学的真谛吗?无神论者当中又有几个科学家差堪与牛顿和爱因斯

坦相比呢?”

   
幸好,这个谎言在爱因斯坦生前就已经开始传播了,也就使爱因斯坦有了自

己加以澄清的可能。1954年3月22日,一位机工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到他读到一

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爱因斯坦在

24日回信说: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

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

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

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爱因斯坦有时也会说到神或上帝,但他指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也就是大自

然的代名词,而不是超自然的、有人格和意识的、操纵着人类命运的上帝。类似

的还有当代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因为他在其名著《时间简史》的最后把物

理学总理论比喻为“上帝的心智”,传教士也一直在说他信神。事实上,霍金在

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那只是沿用牛顿时代的传统说法,是比喻用法,他并不相信

真的有神。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是以无神为基本假设的,因此她在本

质上和建立在迷信基础上的宗教是不可调和的。在牛顿的时代,科学还处于发展

初期,西方几乎人人信神,牛顿只为上帝留了一个第一推动的位置,已是难能可

贵。而在今天,杰出的科学家不信神是普遍现象,信神只是例外,即使在宗教盛

行的国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国人中信神的比例据调查在90%以上,但是美国科

学院院士信神的比例,根据根据国际学术刊物《自然》在1998年公布的一个调查

结果,只有大约7%,几乎全都不信神。这个事实无疑让那些一贯鼓吹科学家水

平越高就越接近上帝的传教士们大为恼火,法轮功的宣传网站则干脆来个移花接

木,窜改这个调查结果,把“信神”和“不信神”的数据掉包,创下了无耻的新

纪录。

2002.7.15.
(载《科学世界》2002年第8期)


萤火虫的战争

30 08 2006年
   今年的夏天我是在新英格兰度过的。在新英格兰夏夜的草地上,可以看

到许多萤火虫飞舞。我突然想起,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到萤火虫了。在我

近年来长期生活的地方,是没有萤火虫的:北京的市区固然不必说,南加州

的郊外也见不到萤火虫的踪迹。实际上,由于未知的原因,美国自堪萨斯州

以西,萤火虫就难得一见了。

   
一般人都知道萤火虫发光是为了寻找配偶。在北美夜空做灯火表演的是

雄萤火虫。雌萤火虫则躲在地面草丛中,见到同种雄萤火虫发出的信号后,

再发光做出回应。双方一来一往地用光相互联系,直到雄萤火虫确定了雌萤

火虫的位置,飞到她的身边,然后开始交配。

   
萤火虫在全世界有大约2000种,在北美见到的萤火虫大多数属于两个属:

体型较小、发黄光的否提那斯属,体型较大、发绿光的否丢瑞斯属。不同种

类的萤火虫有不同的发光模式,光的颜色、持续时间、间隔、闪烁次数、飞

行高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属的萤火虫的形态往往长得很相似,区分它们

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发光模式。独特的发光密码使同种雌雄能相互识别,避免

出现有害的杂交,进化生物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机制。

   
北美最常见的一种萤火虫属于黄光萤火虫,俗称“北斗”,它发出的是

黄绿色荧光。雄虫靠近地面飞行,每隔6秒钟发一次闪光,持续时间大约半秒,

发光时向上飞行,形成一个“J”字。地面上的雌虫如果看到了,会等大约2

秒钟再发出一次持续半秒钟的闪光做出响应。其他种的萤火虫的发光模式与

此不同:有的每间隔2-3秒钟就发出持续时间长达2-3秒的光,有的每隔3-4

秒钟快速地闪3次,有的发光模式则类似于莫尔斯电码中的“点-划”(先快

速闪一次,再来一次长时间的)……

   
如果你读得懂发光密码,就可以知道在你眼前飞舞的萤火虫属于哪个物

种。而且,如果你用小手电筒模拟某种雄虫的发光密码,甚至可以吸引那个

种的雌虫和你对话。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洛伊德利用这个窍门,用手电

筒做为工具来捕捉他想要的那个物种的雌萤火虫。他当时主要对黄光萤火虫

感兴趣,但是他有些奇怪地发现,绿光萤火虫的雌虫也会对他发出的黄光萤

火虫的信号做出回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二者之间的“生殖隔离”不那

么明显?

   
答案在1965年4月6日的晚上揭晓。当时他在佛罗里达寻找一种黄光萤火

虫雌虫,用手电筒发出该种雄虫的信号(两次间隔2秒的快闪,每4-7秒重复

一次),收到强烈的响应,走进一看,是一只较大的绿光萤火虫雌虫,而绿

光萤火虫雄虫发出的信号很不同(每3-5秒发一次闪光)。洛伊德就呆在这

只雌虫的身边进行观察。在半个小时内,这只雌虫共吸引了12只黄光萤火虫

雄虫的注意,最后1只在和雌虫交换了几次信号后,停在雌虫的附近。十几秒

后,洛伊德打开手电筒,发现绿光萤火虫雌虫正抓住黄光萤火虫雄虫,咀嚼

它的后背。

   
大多数种类的萤火虫成虫以花蜜或花粉为生,甚至什么都不吃,但是绿

光萤火虫雌虫却通过打信息战以捕捉其他萤火虫为乐,这是为什么呢?除了

增加营养,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对此,康奈尔大学的昆虫学家艾斯纳等人

通过实验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光,如此公然暴露自己,

就不怕被天敌捕捉吗?如果说这是为了爱情不怕牺牲,那么它们的幼虫和

卵也都在持续地发光(甚至某些成虫不发光的萤火虫,其幼虫和卵也都发光),

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萤火虫的卵、幼虫和成虫的体内含有类似于蟾蜍毒素

的毒素,鸟类、蜘蛛等天敌很害怕这种毒素,所以发光其实也是一种警告:

我有毒,别吃我!

   
绿光萤火虫却偏偏不会自己生产这种毒素,其雌虫在捕食了黄光萤火虫

雄虫之后,黄光萤火虫雄虫体内的毒素就转移到了绿光萤火虫雌虫的身上,

再传给绿光萤火虫的卵和幼虫。所以,绿光萤火虫雌虫设计捕食黄光萤火虫

雄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巧取化学武器武装自己。

   
绿光萤火虫雄虫自己也不会生产毒素,但是体内也携带着毒素,又是从

哪里来的呢?昆虫学家们怀疑它们是通过豪夺——在空中直接捕食黄光萤火

虫雄虫——得来的。在实验室里,绿光萤火虫雄虫会捕食黄光萤火虫雄虫,

在野外是否也会如此,则还是个谜。

   
在浪漫的萤火背后,隐藏着的秘密如此残酷,却又如此奇妙!
2006.8.27
(《中国青年报》2006.8.30)
(XYS20060830)


新民周刊关于中国高校引进假全职教授的系列报道

30 08 2006年
学者也“劈腿”?
2006年08月30日新民周刊
  劈腿,是“脚踏两只船”的另一种娱乐化说法。学者涉嫌“劈腿”,拷问的

是他们的道德良心。

  撰稿/贺莉丹(记者)
  中国学术界从来不平静。
  最近,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以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指出高校引进全职教授

过程中有造假行为。涉嫌“劈腿”的海外引进人才34人名单开始流传,人们纷纷

质疑这些学者的收入,不少国内高校引以为傲的长江学者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剑锋所指,是学者的道德良心。
  长江学者缘起
  对于丘成桐教授的质疑,北大新闻发言人赵为民如此回应:“长江学者在聘

任中,必须接受教育部的履职检查。聘任结束后,北大还要组织全面细致的工作

评估,结果报送教育部。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评价机制可以确保招揽人才的质量。”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指出:“严格来讲,北大引进的人才是按照程序做

的。”吴启迪同时说道,“有些不能当特聘教授,而且也不能当讲座教授,就不

聘了。已经有好几个长江学者被解聘了”。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国家教育部与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为“提高中国高等

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计划。李嘉诚先生及

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投入港币6000万元,教育部筹集相应

配套资金,用于在高等学校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李嘉诚先生还另行捐赠港币

1000万元,用于设立“长江学者成就奖”。

  长江学者分为两种,一种叫特聘教授,一种叫讲座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要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保证每年能

在国内受聘高校一般工作3个月以上,因特殊原因,最少不得低于2个月。

  根据今年修订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规

定,对于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的特聘教授,一经查实,教育部将撤销其长

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特聘教授奖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如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触犯刑律,或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教育部

也将撤销其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特聘教授奖金。这一次吴启迪并

未透露遭解聘的长江学者的具体数字。

  在今年3月公布的长江学者名单中,最终有101位学者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还有89位受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但相对于今年2月教育部公示的103位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和89位讲座教授人选,最终的结果显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减少

了2人,当时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的公示中并没有解释哪位学者经过公示后落选,

也没有解释落选的理由。

  李稻葵:学者不同于建筑工
  两年前,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李稻葵申请停薪留职后,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身份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职。目前他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

心主任,日常教学和带研究生都在清华。他说,自己从香港科技大学到清华大学

的工作转换可谓“中规中矩”。

  “吸引人才需要下功夫,也要有一定的灵活度。管理高级知识分子的办法不

能像管理建筑工人一样。”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李稻葵反复强调这个观

点。

  李稻葵坦承,“丘先生说的有些海外教授签了合同要来国内工作3个月,最

后只来了一两个月,这是有可能的。”但他强调,这些教授虽然人在国内的时间

未必满3个月,但国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找他决策,他也付出了智力投入。

  在李稻葵看来,北大和清华正在尽全力吸引海外学者,这种引进人才的大方

向毋庸置疑,但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很多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不断磨合的

学术交流,高校在开始阶段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回旋余地和灵活度”恰恰

表明其诚意,完全可以理解。

  “我个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它们吸引的海外教授

中的大部分一定会履行全职约定回来,大气候形成了,就会更加规矩。就好像香

港科技大学在10年前建校时,努力从美国的一流大学里吸引教授回到香港,那时

候也有大量的教授家庭还在国外,只能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几个月就回国。”李

稻葵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学术规范,全职教授“不能两边拿工资”。

  “我没听说过在体制内的学校有年薪100万,这太夸张了,我当然也没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每个人情况不同,完全是市场经济化的运作,吸引每个教授的

条件不一样,我没有调查研究,因而没有统一说法。”针对记者对长江学者收入

的询问,李稻葵如此作答。

  方舟子:“脚踏两只船”应该追究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新语丝网站负责人)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

表示,所谓全职教授(也称“特聘教授”)应该至少一年工作9个月,而那些在

美国同时任教授的中国特聘教授没有一个可能达到这个要求,因为美国大学的全

职教授有教学任务,一年至少必须在校9个月(除了暑期的3个月没有课),所以

在美国不可能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大学的全职教授;至于讲座教授,合同要求是

一年在国内工作3个月,在设计上是利用美国大学暑假的3个月回国工作,但是实

际上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他们还要管理在美国的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申

请科研资金甚至担任暑期教学任务,不可能整个暑期一连3个月都在中国。

  在方舟子看来,特聘教授除工资、福利之外,还有一年10万元的津贴,更重

要的是,利用他们的名义申请来的科研资金,他们也可以从中分成。“目前国内

的惯例是,纵向项目(国家项目)科研资金的15%,横向项目(地方项目)科研

资金的30%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人。一个科技部的项目资金能够有上千万,这些

特聘教授能够从中获益多少,旁人很难估计,我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应该透明化。

在美国,教授的收入都是可以公开的。”

  方舟子认为,这些“脚踏两只船”的教授在国外的工作大都是一流的,否则

很难在国外大学生存下去。但“有的国外全职教授在国内不止兼一家高校的特聘

教授,有的还在国内其他大学兼两三个全职的职务。这些大学明明知道他们是假

海归,却还愿意以他们的名义去申请这些位置,甚至被揭露的时候还出来替他们

说话。”

  方舟子分析背后原因时说:“让他们来当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学校很有好处,

除了让公众误以为海外人才被引进、学校名声好听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获

得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名义建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

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由学校的其他人分享,组成了一个利益集

团。”

  在方舟子看来,部分在国际上有点名气的华人学者,很难抵制诱惑,许多人

都被如此引进“回国”。“由于国外科研环境要好得多,已经在国外学术界站稳

脚跟的学者不太可能放弃国外的一切而回国,号称回国任职的不少都是假回国。

这些人中以前有不少人都支持我们从事学术打假,后来为什么不再支持,甚至要

联名发表什么公开信反对我们的学术打假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近年来开

始关注这个‘两头通吃’的现象,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了。”

  方舟子表示自己并非反对海外学者回国合作,海外学者可以有多种方式报效

祖国,例如回国做学术报告、短期讲学、组织学术会议、参与审核科研项目、参

与人员招聘工作、与国内学者合作研究等等。如果愿意全职回国工作,当然也应

该欢迎,他反对的是弄虚作假、骗取职务和国家科研资金的行为。

  方舟子也建议出资方关注这种现象。记者多次通过传真、电话与长江基建

(集团)有限公司联系,直至发稿前,未得到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

责人的答复。

  作为一个代表着中国学术界成就与荣誉的长江学者称号,如何在未来彰显其

学术独立与公正的标杆作用,如何接受监督,已经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

  人才引进“潜规则”解读
  国外对教授的工作时间要求很严格,一些海外引进的教授实际上不可能按照

严格标准为中国的大学服务,相当于他也扮演了“科研老板”的角色。

  撰稿/贺莉丹(记者)
  目前,针对高校人才引进的论战硝烟不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位熟知其中

规则的副教授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基于种种考虑,他不愿公布真实

姓名。

  名教授与“科研老板”
  记者:目前高校对海外人才的竞争到了怎样的程度?
  受访者: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两极分化,其二是呈现出激烈态势。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出高价挖人才,

圣塔巴巴拉分校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过去的8年中涌现了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久前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的校长纷纷询问杨祖

佑能否移植这样的经验,这当然是一种羡慕的心态;而中西部的院校领导则纷纷

叹苦经,说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人才,很快就被人挖走了。

  记者:为何高校如此热衷引进海外人才?
  受访者:有利可图。高校引进了一些海外人才,人们会觉得它的师资力量强

大,招生时就能把他的名字拿出去,这是很现实的考虑;其次,对从海外引进的

人才,国家有一些配套科研经费的支持;而科研项目和经费的争取过程中“明星

教授”效应较大,名教授或院士申请项目或科研经费相对容易,再说,已给他贴

上 “海外杰出人才”的标签,显然在竞争项目时能占优势地位。

  所谓的“科研老板”,就是指一些名教授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拿到科研经费

后由其他人帮助完成科研项目,相当于建筑工程中的“发包”。国外对教授的工

作时间要求很严格,一些海外引进的教授实际上不可能按照严格标准为中国的大

学服务,相当于他也扮演了“科研老板”的角色。

  记者:据说高校引进的海外教授申请来了科研基金,可以从中分得奖金,在

您的印象中,这种情况普遍吗?

  受访者:现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有这样的政策:教授拿到科

研经费后,他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提成”。海外人才当然也是同样按照这个政

策对待的,但这个“提成”的比例没有规定,各个学校情况也不同。

  “全职教授不全时”
  记者:丘成桐教授指出“有的所谓全职教授,应当来3个月,结果实际上只

来了一两个星期,做一点儿二流的研究工作,却拿走不少于100万元的一流年

薪”,您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受访者:“全职教授不全时”这种现象在高校或研究机构都是存在的,但我

不知道丘先生所说的这么准确的数据从何得来,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严

格调研,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

  国家引进人才时也不存在“百万年薪”,比如国家就规定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年薪10万元,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是月薪1.5万元,当然他们还有国家科研课题经

费的“提成”、发表论文的奖励等隐形收入,这些收入因人而异,并不确定。

  “百万年薪”在我的印象中是各高校在“挖人”过程中自己开出的价码,并

非国家的规定。我印象中,武汉大学就曾用“百万年薪”面向全球招聘国际软件

学院院长,“海归”教授周怀北应聘到这个岗位,但他自己觉得拿“百万年薪”

不合适,后来主动提出降薪要求。

  记者:你认为全职教授一人多个兼职甚至有两份全职的情况正常吗?
  受访者:显然不正常!一个教授当然不能够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地方担任全职,

如果任其发展,首先是引进人才与高校内部培养的人才之间的公平性不复存在,

现实政策的不公平导致人才衡量标准不一,会对队伍的凝聚力和公平感产生不良

影响,对整个国家的科研事业也会有不良影响。

  现在不少学校招生简章上写着一大堆院士,但如果把所有高校的招生简章凑

在一块,院士数量加起来或许是我们现实院士数的几倍,因为一人有多个兼职。

  记者:国家投入那么多资源来办高等教育,我们都希望从海外引入的全职教

授能物有所值,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促成学术界的公平、公正?仅靠高校的自律

够吗?

  受访者:高校自律很重要,但光靠高校的自律肯定不够。首先,要从政策本

身的角度要做一些检讨,譬如说,教育部的规定很明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必须

完成9个月的工作,但规定上没有说如果未完成工作任务时将采取怎样的措施;

其次,社会的监督对促成工作的改进也很重要。

  记者:我们有没有一个机构或制度来监督这些引进的学者?哪些机构能够胜

任监督的工作?

  受访者: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人事管理部门,人事部门对他们的工作状况、

履职状况进行了解和监控,但高校不一定按照非常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这些教授。

教育主管部门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日常的考核无法承担对长江学者履职情况的评判。一年一度的工作考核,

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工作状态的底线要求,比如考察是否完成基本工作量,对研究

人员的考量更多的依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数量、带研究生和教学

等任务考评,这些任务完成了,虽然不一定很出色,但你不能说他不称职。你不

太好用硬性的工作时间的规定,他只要把他的任务完成了,你只能认为他是合格

的,从人事管理上你不能有太多过分的要求。而且确实有些教授精力比较旺盛,

在基本的底线要求下他能完成两个甚至更多的工作量,他去外面兼职也没有什么

问题,对他工作时间太严格要求也似乎有点过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沟通非常方面。比如说他在国外有一个全职工作,

按照要求应该有9个月的时间在国外,他在国外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越洋电话、

电子邮件等进行沟通。这些因素应该要考虑进来作为他对国内科研的贡献,但容

易被忽略。

  记者:高校是否也不希望严格执行这种监督?
  受访者:高校是两难,本身应该都愿意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但事实是,你要

是过于较真,就不容易聘到合适的人。

  目前好像还没听说有一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因为在国内呆的时间

不够而解聘。除非他的学术出现问题,还有一种是到期自动解聘。

  丁学良:引人如引资
  只要中国大学的水平跟海外大学有差距而又想缩短这个差距,中国就必须有

一些优惠措施,但优惠并不等于没有规矩。

  撰稿/贺莉丹(记者)
  8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兼职研究员丁

学良博士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的电话专访。这位《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的著者不改直率本性,提供了美国和香港对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比较与反思。

  教授不能领“双薪”
  记者:美国的高校对全职教授的任职怎样管理?
  丁学良:其实管得最松的是美国,美国大学对本校教授在其他大学尤其是其

他国家大学的兼职管得很松。

  美国全职教授一年规定的工作时间是9个月,年薪按照9个月计算,夏天的3

个月休假就显得非常自由。如果一名教授在美国国内的另一家大学挂名,就有点

麻烦了,因为牵涉到所谓的荣誉分享问题,比如你在哈佛大学是全职教授,然后

你又跑到哥伦比亚大学去挂个名,哈佛大学就不干了,因为它们是互相竞争的状

态。这就是说,美国教授在美国国内的其他大学不能随便挂名,但在其他国家大

学挂名不对美国的大学造成竞争状况。

  在美国,信息是比较透明的,美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定,全美大学

形成的共同制度就是,在哪儿拿工资就要在哪儿干活,干几个月活就拿几个月钱。

你不可能在本校和所访问的学校同时领双份工资——这就是制度。一名教授不能

在美国两个大学里同时挂两个常规教职,当然你可以在别的学校担任一些临时性

的工作,比如说访问教授(中国也叫客座教授),这意味着他在原来的大学不拿

薪水了。

  比如,一位哈佛大学的全职教授如果在夏天休假的3个月内到其他学校做访

问教授,没问题,因为这3个月内哈佛没有给他工资;但如果他要到哥伦比亚大

学担任半年的访问教授,那么这半年他就不能在哈佛大学拿工资了,他不能同时

领两份薪水;如果他要到得克萨斯大学去教书,一个方法是辞职,一个方法是向

哈佛请假,不拿哈佛的钱;如果他想到普林斯顿大学教一个学期课,他也要跟哈

佛大学请假,因为他的课程已经公布,人一走学生肯定会抱怨。

  记者:在中国香港的高校,教授的挂名是否像美国这么自由?
  丁学良:香港的大学原来是套用公务员制度,香港的全职教授一年发12个月

的工资,所以按照原来的严格规定,在一年12月中的任何一段时间,教授要出去

都需要请假。香港的大学还特别在乎你在外面挂名的事情,你不能挂另一个常规

教授的名,这就等于你打了双份工。

  比如,从今年9月1日起,我将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任高级研究

员,前提条件是我要向香港科技大学请假一年,其间不能拿香港科技大学的工资,

所有的工资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放。

  优惠也要有规矩
  记者:在你看来,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的全职教授在中国同时担任全职教授,

一人身兼两份全职?

  丁学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中国有特殊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在高教系

统里想让一些优秀人才来缩短与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国内提供的条件又不能使

一些海外教授在国内担任全职工作。

  这受三方面条件的制约:第一,能否提供跟国外基本相同的薪水;第二,能

否提供不比国外差的研究条件;第三,能否给社会人文学者提供在国外做教学和

研究时具备的信息自由流通与表达自由氛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满足不了以上三个条件,国内只好采取一些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

很多地方为吸引外资,制定的对外资的税收特殊优惠政策。

  现在我们争论的焦点是,究竟优惠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合理的?在我看来,只

要中国大学水平跟海外大学水平有差距而又想缩短这个差距,中国就必须有一些

优惠措施,但优惠并不等于没有规矩,外资也要在交税、劳工权益、环境保护、

产品品质等方面有基本规矩。

  我建议,能否仿照美国的制度,采取国际上头衔和实际内容不要有太大差距

的体制,使其“名实相符”,要把目前的争议引导到制度化建设的渠道上。你在

美国是全职教授,那么在国内大学兼职时不要同国内常规教授名称雷同,你可以

用“访问教授”这个称呼;另外,对特聘教授要有一个很清楚的界定,使得国外

的教授有机会也能回国内帮忙,但是又不至于造成争吵不休的局面。

  这样才能让国内大学继续得到海外的帮助,另一方不至于造成负面反弹。负

面反弹比如,一位国内教授的年薪是20万元,忽然来了个海外教授,两个月就拿

了20万元,如此一来国内教授就会抱怨。合理的办法应该是要把道理讲清楚:海

外教授在国外的工资是一个合理的参照系,另外还有路费、住房等费用……

  要把引进人才的信息透明化,比如我引进了100个人,有多少人是全职的、

有多少人是短期聘用的、待遇分别是怎样都要公开,信息透明就很容易解决问题。

丘先生讲,如果一位教授在海外的大学任全职,在国内不可能再任全职。那就不

要给他全职的头衔!

  引进人才不能“催鸡生蛋”
  记者:这些被引进回国的海外教授收入究竟如何?
  丁学良:我一些比较好的朋友有从海外回国内做全职教授的,我有时也问他

们这个问题,他们说其实没给他们那么多钱。比如他们中的一些人干了3个月,

拿了5万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是每月2000多,这算很便宜了。

  国内的常规教授拿到科研经费后本人是有“提成”的,我在很多地方听说过

这样的事情,其中有些人“提成”的总数非常巨大,比他们的工资都多得多,尤

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这不仅限于海外回国的人才。

  记者:一些国内聘用的海外讲座教授,按照相关规定他们也只回国两三个月,

您认为他们会对国内的科研工作有帮助吗?

  丁学良:在大部分我了解到的学科,你在任何一个大学呆两三个星期甚至两

三个月,是不可能在这个期间做出很实在的研究。研究是很长期的积累的过程,

你去了两三个月,帮的忙有限,但如果你每年都去,连续三四年,累积下来会很

好。

  我在前几年收到至少内地3所高校发过来的表格,我看了要求以后就说,谢

谢你们的好意,虽然待遇也很好,但我做不到。

  为什么呢?第一,要求每年到他们学校教学4个月,我最多只有3个月假期。

第二,一年大概要(为他们学校)在国际第一、二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到两篇

论文,这对一个全职教授都是很难达到的目标,对我们这些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学

者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发表了论文,署上了他的名字,我所在的学校

是否允许?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控制的事情,何况英文学术刊物对署名很在乎,署

名多了拿全职工资的海外学校是不同意的,一个媳妇不能嫁两家,人人都知道。

第三,要使他们的系或学院跟国外(水平)相当的大学建立研究合作项目,这种

事情不是短期能做成的。这好比买了一只母鸡,第二天就要让母鸡下蛋一样。

  记者:在您看来,在现在的情况下,海外的一流教授愿意来中国吗?
  丁学良:我认为他们短期可以来,长期(留在中国)很难。他只能短期帮忙,

这对他来说风险小。

  从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出越高的钱,越能招到更好

的人才。如果中国的大学能支付和美国大学相当的年薪,就能把美国相当一部分

华人吸引回国。

  记者:在美国,给教授的年薪标准大概是怎样的?
  丁学良:2005年美国私立大学平均年薪最高的是哈佛大学,为163200美元;

普林斯顿大学位居第二,为151100美元;第三名是斯坦福大学,是148500美元。

  2005年美国的公立大学中,正教授平均年薪最高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为121800美元,第二名的北卡罗莱那大学是112700美元,第三名的得克萨斯大学

正教授平均年薪是109900美元,第四名的威斯康辛大学是97800美元。

  在国内,任何一个大学和学院如果想让海外教授常规为其做事,就必须为他

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化保障,这才是最根本的!在国外,没有“引进人才”这个概

念,(要竞争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就可以了,聘任双方给予的信息要透明,否则

将从法律上追究其责任。

   (根据电话录音整理,未经丁学良教授本人审阅)
(XYS20060830)


再说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

29 08 2006年
【补充:新浪博客编辑已就改动文章题目一事道歉,这种态度值得赞赏,特此说明。】
   
我昨天对“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为University of Beijing”的新闻
报道随手写了几句评论,却很难得地被新浪博客的编辑当成了宝贝,放

到了头条,还给换了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北大的新英文校名让人贻笑大

方”,于是就吸引了一堆砖头:

   
有的人嘲笑我语文怎么学的,题目中的“让人贻笑大方”真是贻笑
大方哦。“让人贻笑大方”的确不通,不过谁要想免费教语文,还是去

拉新浪的编辑当学生吧。

   
还有的人则说北大的新英文校名并没有错,还举了几个英美大学名称
的例子。我也没有说这个新英文校名有错,说它错的还是新浪的编辑。我

认为让人耻笑的不是北大新英文校名,而是北大英文专家为这个新英文校

名杜撰出来的“英语语法规则”——“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用

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

‘大学’之后”,这等于在宣布英美加一大批大学的名称和几乎所有以地

名为名的中国大学的英语译名都是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

   
也有人在北大英语专家的启发下,也发现了一条“英语语法规则”,
说是地名放前面的都是私立大学,地名放后面的都是公立大学,北大是公

立的,所以地名要放后面。这个人大概真是在北大学的英语,所以思维很

奔放莫测。不过,找一份美国大学名录翻翻,就可知这条“英语语法规则”

也是北大式的:

   
这些地名放前面的美国大学是公立的,而不是私立的:Clemson
University, Indiana University, Auburn University, Ohio
University
   
这些地名放后面的美国大学是私立的,而不是公立的: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Chicago,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niversity of Miami,University of Tulsa,University of
Denver,
University of Dayton,University of San Diego,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事实上,除非美国大学在校名中明言State,否则很难判断它是公立还
是私立,所以国内的“专家”经常闹出把密歇根大学当成私立大学,又把

芝加哥大学当成公立大学的笑话,还要来教训别人无知。

   
希望大家在扔砖头前,要先看清楚别人到底在说什么,不要向某些网站

编辑学,以替人乱归纳中心思想为乐;也要先去掌握点基本资料,不要向北

大的专家学,闭着眼睛搞“创新”。

2006.8.29
(XYS20060829)


评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为University of Beijing

28 08 2006年
【再补充:新浪博客编辑已就改动文章题目一事道歉,这种态度值得赞赏,特此说明。】
【方舟子补充:新浪博客编辑别乱改我的文章题目。我并没有说“北大的新英文校名让人贻笑大方”,我说的是北大改名使用的“英文语法规则”贻笑大方(“让人贻笑大方”的说法也不通,新浪的编辑要补习语文)。不管叫University
of Beijing还是叫Beijing
University都是可以的,不能说后者就不符合“英文语法规则”。另外,也不存在什么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不同的“语法规则”,那些不认得几所英美大学的人不要像北大英语系教授一样不懂装懂却好为人师。注意:Univ.
of Chicago, Univ. of San Diego, Univ. of Rochester, Univ. of San
Francisco等等都是私立的,Clemson Univ., Indiana Univ., Ohio
Univ.等等是公立的。】
【方舟子按:北大想如何规范其英文校名,那本是其权利,但是却捏造出一条

“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用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

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大学’之后”的“英语语法规则”,就不免让天

下懂点英语的人耻笑,笑北大英语系无人。今年2月初原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沈

弘到新语丝来宣讲这一“英语语法规则”时就已被驳得窘态百出了,没想到北大

校方还真把它当成金科玉律。看来北大英语系的教授们还得根据北大英语语法规

则去给这些英美加大学规范校名:

Princeton University,New York University,Boston
University,Syracuse
University,Lancaster University,Coventry
University,Cranfield
University,Bournemouth University,Keele
University,Middlesex
University,Roehampton University,Athabasca University,Brandon
University
……
请北大的领导下次会见这些大学的领导时劝告劝告他们。其中有的大学,像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名气可比北大大多了,要首先争取他们遵循北大英语

语法规则,这样才能变成全球英语语法规则,北大也算有了一项领先世界的创新。】

 
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为University of Beijing
2006年08月28日华夏时报
吴鹏
   
北大将规范英文校名,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是

用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大

学”之后,“Beijing
University”只用于口语,书面语中应写做University
of Beijing”

   
9月份北大将推出“北大标志”,北京大学方面表示,争论已久的“Beijing

University”亦可视做北大英文校名,但在书面语中应写做“University
of
Beijing”。

   
日前,北京大学对在“北大标志”中增加的北京大学英文校名做了明确说明,

认为“Peking
University”与“PKU”是广受认同的北大英文校名与缩写,不必
因一时的争论或其他顾虑而改变。

   
北京大学在说明中指出,根据英语语法规则,地名作为形容词的校名往往只

是用于口语的简称,而在正式的书面语中则应将地名作为名词置于“学院”或

“大学”之后。

(XYS20060828)


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各方之说

28 08 2006年
  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各方之说
  记者: 东方
  华盛顿
  美国 之音2006年8月26日
  今天对比新闻的话题是: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批评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造

假而引起的争论。

  *北大:引进的人才很称职*
  首先让我们看看新华社的报道。新华社报道说:北京大学列举相关数据,驳

斥引进人才造假说。新华社援引北大新闻发言人的话,表示丘成桐对北大的批评

是“歪曲事实”。8月4日,北大还在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列举出一系列相关数

据,再次反驳这一说法 。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北大官方网站在驳斥丘成桐的文章中首先说,北大引进

的人才都是非常称职的,而且大多数都有博士学位。

  北大官方网站在反驳丘成桐的文章中还说,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都经过严格的

筛选,并且经过包括教育部在内的上级机关的反复审核。

  北大的声明最后说,北大海外人才引进工作逐渐走向成熟,海外引进人才发

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大将排除一切干扰,坚持教育改革,筑巢引凤,
延揽
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北大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北大发言人还抨击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的说法“不负责”,“歪曲事实”,

“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两国当全职教授?*
  有很多关心这个问题的中国民众指出,丘成桐的批评重点不在于北大聘用的

学者是否拥有博士学位,教育部等上级领导机关是否严格把关,北大引进的人才

是否起了作用。丘成桐批评的重点在于北京大学以虚假的“引进全职教授”,骗

取国家数以亿计的教研经费,而这些海外人才“一脚踏两条船”,一边在美国的

大学作全职教授,一方面在北大兼差赚钱。

  一些中国民众在互联网上评论说,北大的解释是所答非所问,根本回避丘成

桐质疑的症结。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香港媒体的报道。星岛日报报道说:丘成桐上月接受内地

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大学百分之四十的引进人才,“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

星岛日报引用丘成桐的话说,这些引进人才不可能在北大担任全职的特聘教授,

因为很多人在美国是全职,按规定必须每年要在美国工作有九个月,只有三个月

可以在国外。

  *丘成桐:北大为名利骗国家*
  丘成桐指出,北大为甚么要作假?因为有钱可捞,“引进一个人,可以拿几

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到学校来,学校的师资阵容中也多了几个名教授,大学排名

可以得到提升。而骗的是谁?是老百姓,是国家。”

  香港《东方早报》报道说,一个有三十四人、疑是假全职的北大海外引进人

才名单,现正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其中一些所谓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美国

仍有全职工作,已得到多家媒体证实。

  *数学家丘成桐*
  丘成桐原籍广东,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随后由被称为“华人数学

家第一人”的陈省身先生带到美国深造。他22岁即获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

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2年获得相当于数学界

“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的唯一华人。

  他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还是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样一位杰出的华裔学者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20多年来,丘成桐热心于

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

成立了数学研究中心。他也多次公开抨击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比如批评高考制

度,质疑中国的基础教育等。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丘成桐所批评的北大等中国名牌大学引进人才造假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现在

才发生的问题。

  *方舟子:很多高校如此*
  总部设在北美的中文网站“新语丝”的负责人方舟子表示,他早在2002年就

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而2003年26位青年科学家在一封公开信中要求

严惩中科大的长江特聘教授姚XX虚报工作时间的事更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方舟子认为目前中国的高校学术界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绝非个别。在很

多高校、研究所都有,“不是北大一家的事”。

  *利益共同体联合造假?*
  据海外媒体援引方舟子的话说,海外学者如果被国内引进,除了表面上的好

处(例如明文规定的工资待遇)外,还有外人难以了解的灰色收入。例如按国内的

规定,申请到的科研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15%到30%)是可以作为奖金发给个

人的。这些海归学者往往能够从中国教育科研部门那里申请到几百万元、上千万

元的大项目,这才是“大头”。

  为什么中国高等院校的管理部门和这些不能全职在中国工作的海归学者联合

起来“协助造假”呢?观察家表示,其后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引进海

归人才的中国高校因此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用这些海外人才的名义建

立研究所、实验室、招收研究生、申请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等都要与

校方以及其他人分享,因此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对此类现象,以学术打假而著称的北美学人方舟子认为,中国教育部至少应

该承担管理、监督不严的责任。不仅应该派驻审计人员去教育部及各高校,而且

应该追究造假者的法律责任,因为他们违反合同,甚至涉嫌诈骗。

  *网论纷纷*
  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的批评以及北京大学对批评的态度引起海内外民众的强

烈反响。下面我们就摘要介绍部分媒体的分析以及一些民众通过互联网发表的看

法。

  亦忱在中文互联网上发表文章指出,北大拒绝丘成桐的批评标志着中国将成

为羞耻感荡然无存的社会。

  亦忱说:
上个月,旅美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以其一贯的直率,不讲情面地批
评了“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并稍带着批评“中国现在的许多

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这是高校的大毛

病”。

  亦忱说:
北大在令人难堪地沉默了20余天后,不是由校长亲自来回应丘先
生的批评,更不是闻过则喜采纳别人毫无私心的批评中正确的内核,却是差遣新

闻发言人赵为民,用所谓北大“从一九九八年以来引进的海归学者专家是北大创

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力军,他们在很多学科都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来搪

塞丘先生的批评和继续诓骗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

  *校园和社会相互侵蚀*
  凤凰卫视网站发表了一位记者在纽约对丘成桐的采访记。凤凰卫视的记者说:

北大的声明,其实并没有回应到丘成桐指出的问题,强调的是关于引进人才对学

校发展带来的正面作用,其实邱教授指出的,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那就是

诚信,以及职业操守。

  一位中国人在看到凤凰卫视的报道后写道:
丘成桐一定是看到,当一所教
书育人的大学特别是象北大这样的国家级的大学,其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和职业

操守,对全体国民人心的腐蚀,将是不可逆转的伤害,其修复的难度足以令几代

人也难以完成。他认为,这是举国上下信仰和道德荒漠化恶性发展,严重侵蚀人

心并最终漫延到象牙塔里的必然结果。

  还有一位中国网友注意到,北大网站10天前能看到全部师资介绍,现在突然

看不到,显然涉嫌销毁证据,因此北大的回应就显得不够诚实,是做了手脚的。

  *兼职引进也好 但不应谎报*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对北大的引进海外人才的做法表示理解。有人说:其实

学校特聘教授只在学校呆二三个月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能引进全职人才只好采取

这种办法,很难说好与不好,若真能发挥特聘教授作用,也可以是一种权宜之计,

怕就是他们不是全职引进,却上报全职引进,然后拿了国家给的业绩和资金,这

样就不太好吧。

  田牛在互联网上发表一篇文章,把清朝腐败的例子和今天的教育腐败作了对

比。这位中国网友说,今天的北大引进海龟,还不如当年的满清。满清腐败,军

官吃空额,喝兵血,可花钱雇来的洋枪队是不折不扣地“全职引进”,他们对付

“长毛作乱”是拿命相拼的。如今世道变了,战不打了,可国人挟洋自重的概念

没变。

  田牛写道:现在国内一切向钱看,荣辱观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大众对钱的急

躁追求似乎有个加速度的驱动,不择手段方面已经开始领先港台了。所谓成功的

海龟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养尊处优,一荣俱荣的新买办(Comprador)阶级,

他们和新红顶商人们一样无时不刻地腐蚀这个社会。对有良知的作家来说,是写

新儒林外史的时候了。

  *让审计部门查账*
  楚天客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谁来给丘成桐与北大的争论当裁判的问题。

他说:“其实要解决丘与北大争论谁是谁非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国家审计部门

进入北大,逐人逐项地彻底清查海归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效果。从财政入手严格审

核,情况立明。因为国内外的勾结,本来就是冲着钱来的,你抓住了钱的去向,

就抓住了这些内外勾结者的狐狸尾巴。”

  *民意一边倒*
  中国的搜狐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民调,参加调查的民众在回答“你认为

谁在北大引进人才造假问题上撒谎”时,认为北京大学撒谎的有91.52%,

认为丘成桐撒谎的有2.72%, 认为不好说的有5.75%。

  显然,不管这场论争的结果如何,对北京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信誉都是一

个非常大的打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目前中国教育危机的更深刻的思索。

(XYS20060828)


“中国大思想家”黎鸣专题演讲会公告

27 08 2006年
【方舟子按:“中国大思想家”、“新文明的发起者”、“21
世纪的大事”、
“代表了人类的痛苦和希望”、“21世纪的思想巨人”、“我们何不迫切期盼踩

着他的肩膀、踏着他的学说的泥泞之路提早闯出我们愚蒙的困境和科学的阴影?

提早过上舒心的日子?提早走向人类的和谐?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希望。”……

怎么看上去像是80年代某个“气功大师”做带功报告或现在某个邪教布道的传销

材料?收费4600元/每人,不知有几个“愚蠢的中国人”去听?】

“中国大思想家”黎鸣专题演讲会公告
      
如果你是一位有追求的企业家、老板、高级管理人、知识分子、学者、

工程师、高级公务员、有大志的年轻人,如果有一场很好的演唱会和一场精彩绝

伦的演讲同时进行,一个让你得到暂时的放松和疯狂,另一个让你得到真知识并

使你的头脑开窍,同时也能得到那种少有的演讲艺术给你带来的快慰,你去参加

哪个会?

   
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去参加演讲会,因为我想聪明起来!
    
告诉你个绝好的消息:中国大思想家,三元论的创造者,新文明的发起者,

黎鸣教授精彩的专题演讲会即将拉开序幕。一个聪明人听不到他的演讲才是一生

的憾事。他的演讲水平和演讲内容不愧为 21
世纪的大事件。他的演讲不但能让
你得到真知识,还能让你得到一种绝妙的艺术享受。一个聪明人决不会放过这个

机会。

    2006 年
1 月 6 日至 1 月 8 日,我教学办事处于北京风景如画的怀柔县
举办中国著名大思想家黎鸣教授精彩的专场演讲大会。
?  演讲题目 : 1 、中国人如何聪明起来; 2
、企业家的大智慧
?  演讲时间 :
1 、 2006 年 1 月 6 日星期五 9:00 开始,至 12:00 ,下午 1:30
至 17:00 ;
晚上 19:00 至 21:00 开讨论会(黎鸣与学员问答形式)。
2 、 1 月 7 日 9:00 至 12:00 ,下午 13:30 至 17:30 ,晚上
19:00至21点
开辩论会(就专题学员与黎鸣教授展开辩论)。
3 、 1 月 8 日 9:00 至 12:00 ,午餐后完成大会愉快行程。
● 演讲内容: 1、 中国人的人性分析,
2、中国人的历史概略,3、中国“ 官
文化 ”
对中国人智慧和心理的压抑,3、《易经》到底给中国人的思维带来了
什么?4、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特征,5、中国人聪明起来的世

界意义,
6、如何开启中国人头脑的大门,7、年轻人和中产阶级最需要聪明,8、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现状和历史责任,9、企业家大智慧的特征,10、人文素养和

知识是企业家成长基础的基础,11、世俗主义文化是企业家的陷阱,12、大智慧

与享乐主义的矛盾

*
想深入了解黎鸣教授其人其思想,请参见著名的网络之一“博客中国”
?  费用 :一般听众:
4600元/每人,会员听众:6000元/每人(只允许带一名
亲朋好友),含住宿费、餐费、交通费。
?  付款方式 :参加大会者需于 12 月 22
日之前交费。交费地点:北京朝阳区
花家地东路 5 号,利景名门大厦 905 室,北方宇宙人教学办事处。
汇款账号:
20108031671 北京银行望京分行 北京宇宙人商业策划有限公司
?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64758206 , 64755262 , 64758126 ,
联系人:王老师,曹老师,任老师
电子邮件: salon1@very21.com
网址: www.very21.com
声明: 如果听众低于
30人,则此次演讲会将改为市内进行,费用不变。地点另
行通知。
黎鸣简介
      
他是一个小个子,却是个巨人。遗憾的是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他的声音应该在耶路撒冷、雅典的卫城、巴黎的协和广场、英国的大本钟下、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门前、莫斯科的红场、纽约的时代广场、还有天安门广场上低

吟,徘徊,冲撞……
   
因为他的声音代表了人类的痛苦和希望。他写了好多书,向人们高扬他的学

说。其中就有不少是写给中国人的:《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愚蠢》、《中国人性分

析报告》等,还有写给世界人的书:《西方哲学死了》。由此他被人们称为狂人,

思想狂徒,哲学疯子。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反正已经 60
多了。他对这样的称呼
似乎感到快慰,因为同行的知书达理者还没人敢像他这样放胆。他有足够理由这

样豪放。他说他是自由人,平民。他告诉我们,全人类现在都处于精神的真空时

代,除了科学之外。一句话,科学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真实的幸福。其实这个发

现并不新鲜,明摆着的事嘛!他开始了执著的寻根活动,头一个钻到人类的不幸

里发现了不幸的根源。他在数千万字的故纸堆里终于缕出了头绪:原来是古老的

二元论造得孽。账必须从哲学算起。按照他的逻辑:人与万物之区别就在于脑袋

——思维,精神,形而上的哲学。他于是开始码字,十多年来,他码了 30
几本
书。都是苦口婆心劝导人类劝导我们中国人不要再往死胡同里钻了。他的警钟敲

得最响亮。比起英国人历史大家汤恩比和美国人文明板块学说家亨廷顿,他更是

悲天悯人,眼光更雪亮,胸怀更博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他的头脑里比他们

多了一元的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三元论。他现在正全力以赴利用余生的时间把

这三元大厦建好。
   
他认为,三元论是人类摆脱 20
世纪留下的困境走向光明走向真正和谐的精
神武器。正如古希伯来人发现和创造了上帝这个武器,从而塑造了后来的犹太人

伟大的信仰精神,使他们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先驱之一,成为地球上人数最少创造

成果最多最伟大的民族。今天的人不得不为犹太人的卓越贡献而表示尊敬,尽管

还有不少人仍然嫉妒他们。根本原因,犹太人创造了一个单元的人类精神。黎鸣

——这个狂人是不是能第三个创造出第三个单元的人类精神?这需要我们来检验

他的学说。幸运的是,我们都活着,多数人比他还年轻,我们何不迫切期盼踩着

他的肩膀、踏着他的学说的泥泞之路提早闯出我们愚蒙的困境和科学的阴影?提

早过上舒心的日子?提早走向人类的和谐?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希望。他向世人

宣告和证明:“三”,创造了这个奇妙的人类世界,同样创造了这个奇妙的地球。

而这“三”却是 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大圣人老子在不经意的混沌思索之中第一
个道出的经语:“ 三生万物”
。他是不是在和老子呼应?但这一次的“三”不
是混沌的、不小心歪打正着的,而是经过了路漫漫修远兮上下求索而求证出的历

史选择。他是中华民族现实中极少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最有才华的平民学

者之一。因此我们赞扬他是人类新文明的发起者一点也不过分。我们都在期待着

他。不要紧,他的手很快,身体也不错,心态更放松。
   
他有时还不甘于完全闷在家里闭门造车。他要外出活动活动,接触社会,发

挥一下言语的才能。真的,没想到他的雄辩术如此高超,甚至超凡绝伦。我们没

见过古希腊人的辩论会,不知道他的水平和他们比起来如何。他说,古希腊就是

在自由辩论中生产了人类的智慧——逻辑思维。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单元的人类精

神——求知理性精神。同时也涌现出了人类古代文明的巨人:苏格拉底、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我们猜想,如果他活在那个时代,那三个人当中恐怕要剔除一个

人把位置留给他?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雷鸣般的掌声。大学、企业、追求思

想的圈子,常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有时还摩拳擦掌,喜欢和他对立的人干一场:

举行一个辩论会什么的。往往把对手打得体无完肤。北大清华的大人物也不敢和

他交手。由此,他有点自我膨胀了,常常不把对手放在眼里。用屈原的一句诗形

容他可能很恰当:“世人皆醉我独醒”或者是“世人皆醒我独醉”。其实人们并

不真正理解他内心的狂,只是听到了他敢于挑战的狂言。他的狂是大气的,犹如

古埃及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胆敢得罪宙斯的普罗米修斯。

   
他心目中有十二个人最伟大,其中有三个是中国人,很遗憾全是古代人!而

且是先秦时期的人物。至于那八个人有七个是西方人,一个是东方人,即释迦牟

尼。其余的历史人物,什么秦始皇、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等人,不过是些历

史的沉渣。他似乎在向我们暗示什么,他就是第十三个人?我们希望如此,
21
世纪的思想巨人就在中国。 ————- 沙默

(XYS20060827)


评南方都市报报道“上不了天的土飞机”

27 08 2006年
【方舟子按:文中称:“网络著名人士方舟子撰文称,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

他更把民间科学家称为‘科学妄想家’。”这是谣言。我从来没有说过“民间科

学家已成社会公害”,那是新浪网在转载我的文章《“民间科学研究”应该鼓励

吗?》时为了对我进行“唐吉诃德化”乱加的一个题目。这名记者显然只看了新

浪网转载的文章题目,根本没有耐心去看懂我的文章内容在讲什么,就迫不及

待地也来对我“唐吉诃德化”了。我的意思很清楚,如果媒体、文人大肆炒作民

间科学家,倒是会让它变成一种社会公害(我的原文是:“‘民间科学研究’也

不是完全无害的。‘民间科学家’往往过于痴迷而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这且

不说,他们往往还具有受迫害情结,利用各种机会控诉科学界如何压制、迫害他

们,甚至号称科学界在制造‘冤案’。这种声音如果被媒体放大,获得人文学者

的支持,民间科学家真被当成了挑战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烈士’,让公

众对科学界产生误解,难道不是一种会影响科学进步的社会公害?”)。我说的

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已成为的事实。类似《南方都市报》这样的报道,就是在

往民间科学家变成社会公害的方向上努力。】

  上不了天的土飞机
  作者: 贾云勇
  2006-08-27南方都市报
  造飞机、造潜艇、造机器人、永动机、水变油、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他们

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也有人直接称他们为“疯子”“狂人”,或者“科学妄想

家”。他们的狂热,被主流学界称之为“沙滩上盖大楼”。有人认为他们是不讲

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偏执狂,更有人断言农民造飞机是非法活动。有人撰文

称,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但也有专家认为,相对于专业人员,民间科技力

量往往会突破惯性思维,取得很大进展。

  面对抨击、质疑甚至管制,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是被漠视及排斥在体制之

外的民间智慧。在现实与梦想的冲撞中,他们寻求着突围之道。

  徐斌接到民航浙江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电话时,还沉浸在飞行的快乐中。

对方说:事情有点严重。

  今年7月8日,徐开着自己造的飞机上了天,因而成为“浙江驾驶自制飞机成

功上天第一人”。民航浙江监管办通知他,由于未经审批,他的飞行是一次违法

事件,并明确禁止其今后的飞行活动。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浙江衢州“农民”徐斌没有再碰他的“土飞

机”,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我爱飞机,但并不想挑战政府的约束。”

  而在这个8月,发明创造者们各有所忙。安徽萧县,杜文达在他的飞碟研究

基地精心地刨细一根钢管,为第四架载人飞碟打造零件,他的汗水弥散在四周庄

稼地的清香里;广东惠州,张斗三在忙着搞建筑工程,在他的一间工棚里,落寞

地放着扑转翼飞机、陆空两用飞车等六件飞行器。年轻的滕洪昌离开了浙江桐庐

老家,到杭州一家酒店里挥勺做菜,不久前,父亲把他制造的第三架飞机拆解后

当废品卖掉了。以“农民造潜艇”而闻名的武汉发明家李玉明则在打造一辆“潜

水摩托”。

  在他们背后,是为数更多的痴迷于发明创造的人们,造飞机、造潜艇、造机

器人、永动机、水变油、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或者就是农

民。相对于政府体制内的精英专业人才,他们被称为民间科学家,这是个带有调

侃甚至轻蔑意味的名称,更有人直接称他们为“疯子”“狂人”或者“白痴”。

  8月4日下午,徐斌坐进了自己的飞机,决定好好想一想。
  飞天梦,自己造
  为了能飞起来,徐斌努力了12年。在自家车间里,他开始悄悄打造自己的第

三架飞机

  7月8日下午3点,马达的喧嚣在衢州市沈家经济开发区响起。在经过轿车约

150米牵引后,徐斌飞起来了。这架看起来相当简单的旋翼机载着徐越过树梢,

在直径200米的范围内兜起了圈子。他飞得很轻松,在接近下面的仰望者时,他

向他们挥了挥手。

  一度,他调整操纵杆,飞机沿着一条平滑的斜线俯冲,在几乎触及地面时,

又在同样的平滑中升到30米的空中。

  25分钟后,徐斌稳稳降落,因为汽油用光了。那个能装8升汽油的塑料桶,

就挂在七米半长的旋翼之下。

  为了能飞起来,徐斌努力了12年。1994年,他制造了自己的第一架直升机,

试飞失败;2001年,第二架直升机也没飞起来。“相对于轻型飞机,直升机技术

实在是太复杂了。”徐斌笑着回忆起年少时的莽撞。

  1992年,徐的父亲开始经营一家水泵阀门厂,遂把高中辍学的儿子送到一家

机械加工厂学技术。在加工厂,徐觉得也许可以把儿时关于飞机的梦想变成现实。

从孩提时起,他就喜欢上了飞机。

  第二次挫败后的徐情绪低落,不再提造飞机的事。2004年,徐开始接触互联

网,在国外飞行爱好者的论坛上他看到了旋翼机。“这种飞机结构简单,安全系

数高。”

  心底的激情再次点燃。徐从论坛上下载了大量的旋翼机的结构图片,同时阅

读轻型飞机的相关技术书籍,并三次到江西景德镇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向专家

请教。

  专家们以惊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声称要自己造飞机的年轻人,有专家劝他趁

早收手不要再浪费时间和金钱了,但是一位专家说:造飞机其实也没有想像的那

么复杂。

  徐在自家车间里又悄悄开始打造自己的第三架飞机。从一开始,父亲就坚决

反对儿子造飞机,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他还要忍耐妻子的抱怨。“他们认为玩这

个只会花钱,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到去年6月份,第三架飞机已经大半造好,原来的木制旋翼换成了铝合金的,

装上发动机,它就可以试飞了。这时,徐斌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懂飞行技术。

  找不到老师,徐自学了旋翼机的飞行技术。他把飞机用一根钢管固定在客货

两用车的货厢里,在沈家经济开发区偏僻无人的马路上,徐的朋友以50公里的时

速驱车前进时,在旋翼飞快的转动中,飞机已经可以浮起20多厘米。徐斌坐在飞

机上,用手调控旋翼的角度,用脚可以改变尾翼从而控制飞机的方向。

  后来,徐为飞机装上了轮子,它可以在地上被汽车拖着跑了。在这个阶段徐

遭遇了数次危险,同时摔毁了几架机身。“有一次飞起了6米高,我很慌,飞机

失控后侧摔在地,旋翼折断,完全报废了,还好,人没事。”

  今年6月份,徐斌花一万多元从河南买回了一架旧的航空发动机,50马力。

为了造第三架飞机他前后投入了七万多元。

  其实,在7月8日邀请媒体前来观摩并正式试飞之前,徐斌在沈家开发区已经

飞行过多次。“但正式试飞那次飞行时间是最长的,飞得也最高。飞得越高越是

安全的。”徐斌说,旋翼叶片拍打空气的声音让他感到快乐。

  试飞成功后,徐斌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父亲的:飞也飞起来了,这事可

以到头了吧。另一个是来自民航管理部门的严厉警告。

  徐斌的飞机放在自家工厂的车间里。徐的身份准确地说是私营企业主,他平

时去厂里总是开着一辆海南马自达。在车间里,除那架成功试飞的旋翼机外,还

放着两架机身,其中一个是双人座的。对于他而言,现在装配一个机身并非难事。

  民航浙江监管办人员向媒体表示,个人造的飞机,安全性能无法保证,不大

可能获得空管部门的飞行批准。作为兴趣爱好,制造飞机或者“飞机模型”纯属

个人行为,但如果要飞,就必须符合规定。

  “不让你飞,造得再多又有什么用。”32岁的徐斌抬头看着飞机长长的旋翼。

旋翼之上,是沉闷、厚重的车间屋顶。

  被“卡”住的天空
  中国对600米以下空域实行严格管制,天空并不开放。“严格意义上说,个

人造飞机是不允许的”

  与广东人张斗三相比,徐斌只能算造飞机的小字辈。1998年12月18日,张斗

三的“斗强三号”就已经上天了。这是他和朋友、电工黄伟强在自家天台上敲打

出来的第一架飞机。

  2000年,张斗三首次参加珠海航展,并驾驶“斗强三号”一飞成功,航展为

之震惊。2002年、2004年,他又两次参加航展,带来了自己的陆空两用车和扑转

翼飞机。他最新的设计是一种软体飞机,除发动机外,其他部位全是充气式的,

飞完放了气,就可以折叠后放在汽车后备厢里。

  张斗三有好长一段日子不想他的飞机了,近日,他往返于广州、惠州等地揽

工程,按他的话说,“想造飞机搞发明,得先找经济。”“找经济”是他的口头

禅。张说从开始造飞机到现在,他投入了近千万元了。

  徐斌的飞行被民航总局宣布为非法的消息惹得张大发牢骚,“中国的空域早

该放开了。”当年,他的第一架飞机在试飞时也一度被阻止。

  据介绍,中国实行的是“0米管制”,没有得到批准,飞行器是根本不能起

飞的。更准确地说,中国对600米以下空域实行严格管制,天空并不开放。
2003
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首次承认私人拥有航空器,并

允许私人航空器在特定空域内使用,但同时规定低空空域暂不开放。

  浙江另外一位热衷造飞机的农民滕洪昌说,美国上世纪70年代就对私人飞机

开放了3000米以下空域。

  事实上,在中国,即便驾驶正规厂家生产的飞机进行私人飞行在这种管制下

也是不可能的,一位私人商务飞机的拥有者说,申请私人飞行,根本批不下来。

  张斗三对这样的管制很是恼火。“不让我们试飞,我们的发明创造怎么搞?”

述及自己这些年来搞发明创造的经历,他说“没有人支持你”。

  试飞成功后,徐斌想把自家的工厂改造成一家轻型飞机配件加工厂,为飞行

爱好者提供服务。但他知道以他的身份不可能通过复杂的资格审定。

  民航浙江监管办负责人向媒体表示,飞机制造者的审批“门槛”很高,必须

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飞行适航证等多项审批。“严格意义上说,个人

造飞机是不允许的。”

  同样被规则“卡”住的还有武汉发明家李玉明。2005年9月24日,斥资28万

余元的“霞光二号”潜艇准备在长江试航时,被海事部门的巡逻艇拦住,执法人

员称这艘绝无仅有的“鳍板式潜艇”“没有任何船舶安全技术证明资料,不具备

航行条件”,不允许试航。“那天原本打算进行航速、稳定性等数据测试,一下

子都泡汤了。”李玉明回忆说。

  8月13日下午,李玉明手臂上的灼伤在阳光下鲜艳得像要滴血。他不在乎,

眼神专注于车床上一块2厘米见方的钢板,他要在那里钻一圈小孔。

  他的身边,摆放着三米长、一米多高的一架龙骨,李把它叫做“潜水摩托”。

“没有钱,每个零件都是自己做的。”他为它设想的商业前景是:男女青年可以

在江里、海边骑着它嬉戏,随意上升下潜。

  武汉市五里新村李玉明的家门口,也是他的车间。逼仄的室内,他的老伴因

中风躺在床上;在数里之遥的长江边上,“霞光二号”潜水艇在土黄色的江水中

轻摇,像一只铁红色的享受闲暇的水牛。

  其实,在被海事部门叫停前,“霞光二号”在长江中悄悄进行了航行,当时

船舱里坐了五个人,甲板上站了三个人。由于财力有限,潜艇用的是柴油发动机,

无法全部潜入水下。驾驶者操控鳍板,潜艇下潜了一米多,“浪花打在船上,溅

得很高。”当天的乘坐者、李玉明的合作伙伴张世秀回忆说。

  张世秀抱怨说,“霞光二号”是李玉明用自己的鳍板理论和镜像重心理论搞

出来的新式潜艇,由于一直不让试航,发明就被搁置下来。

  发疯还是发明
  对民间科学家的抨击和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民间智慧被漠视及排斥在体制

之外?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近几年,在中国乡间,至少有二十余人在忙着造飞机,

从而形成“农民造飞机”的人文景观。

  更多的人在证明那个著名的数学难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每年都能收到

民间寄来的几麻袋论文,仅在媒体上公开宣称已经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研究

者就有几十人。据估计,全国的“哥迷”至少有几千人。

  一位科学传播学者饶有兴趣地回忆起两年前的一个早晨,他接到了一个“哥

迷”的电话,声称在数学上有了重大发现,在通话中,他听到对面隐约传来几声

鸡鸣,原来这是一个农村“哥迷”。

  民间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狂热,被主流学界称之为“沙滩上盖大楼”。他们

在获得发明家称呼的同时,还被讥为“发疯家”,他们的研究被视作无效劳动,

既不利国也不利己。

  一位论者对这一群体深入研究后说,“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

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

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

基本的交流”。

  何祚庥院士指出,在200年前,“农民造飞机”是值得鼓励的探索,但到了

200年后的今天,再重复这种探索,就注定要失败。

  张斗三和徐斌不能认同这种说法,“创新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

的,不去做,永远不会有创新的机会。”给了徐斌诸多帮助的那位直升机专家也

承认,虽然他并不赞成农民造飞机,但相对于专业人员,民间科技力量往往会突

破惯性思维,取得很大进展。

  对于“重复劳动”的指责,李玉明拿出了自己的两项专利“鳍板潜水”和

“镜像重心”。李解释说,常规的潜水艇是通过自身注水和排水实现下潜和上升

的,耗时长且不安全,而鳍板式潜水艇只需调节鳍板角度即可自由上升和下潜,

镜像重心则保持了船只决不会翻沉。制造载人飞碟的杜文达也有发明专利在手。

  张斗三则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说起他的“斗强三号”是如何被北京一家专事航

空研究的机构拿去借鉴的。据张说,他们的飞机原来拆装前轮要一小时,按“斗

强三号”的改进后,只需10分钟。

  张更为自豪的是他的扑转翼飞机。他说这是世界首架以模仿鸟类飞行的方式

设计的飞行器。与传统飞机的平板式机翼不同,它靠分置在十字形支架上的4

翼片轮番作业来实现飞行。张说他从老鹰的飞行中得到了灵感。2002年,他的扑

转翼飞机在珠海航展上一露面,就引起轰动。“很多专家跑过来看”。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一位专家介绍说,由于扑转翼飞行太难,现在没有

专家研究这种技术。

  然而,对民间科学家的抨击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称他们为不讲求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的偏执狂,更有人断言农民造飞机是非法活动。网络著名人士方舟子

撰文称,民间科学家已成社会公害。他更把民间科学家称为“科学妄想家”。

  李玉明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在当时恐怕也是一种妄想吧。
  民间科学家们不多的读书经历也广受质疑。李玉明和张斗三都只上过小学,

但他们通过钻研掌握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一向反对伪科学的司马南在评价李玉明

时说,他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并不是只有小学生能力。

  人文学者则对农民造飞机予以肯定,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另类的创新

精神。即便飞机上不了天,也可唤起社会对少数个人特殊行为的接受和容忍。

  一个叫做中国泛全体民间科学家联盟的团体则宣称:在自己感兴趣领域进行

自由探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出于个人兴趣的自由探索,从来都是科学发展的

一大动力或科学发展的规律。

  滕洪昌的一位合作伙伴,原来在杭州开出租车,滕造飞机的消息报道后,他

跑到了滕的老家桐庐县钟山乡,与滕一起租房搞起了一个发明工作室。他说,中

国目前还是个力量型、控制型社会,政府与民间是分开的,科学人才和资源高度

集中在政府手中,而民间智慧则被漠视及排斥在体制之外。在西方一些国家,政

府时刻都在关注民间科技创新。他把这样的社会称为智慧型社会。

  他举例说,2001年,美国航天局花费了1.85亿美元研制出来的X43A超音速冲

压式喷气式飞机爆炸了,之后一年,个人发明家艾伦·波尔把它搞成功了,艾伦

·波尔为此花了10年时间。

  有论者评述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的智慧资源极其丰富,释放出来当

能震惊世界。

  现实困境
  “政府的科研经费都是沿着体制内的管道在科研机构里流动,民间科学和民

间智慧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8月7日,在杭州一家酒店做厨师的滕洪昌返回桐庐县钟山乡家中。他打算为

自家的新楼房设计安装一套人体感应自动拍摄系统,“一共安11个摄像头,这样

就不怕贼来了。”

  滕家的楼房还没有完成装修。一楼客厅楼梯下有一个喷水池,滕自己打造的

水车尚未安装,楼梯则是农村中绝少见到的旋转式的,这也是腾的手笔。

  在盖楼前,父亲把他的第三架飞机拆散卖给了废品站。滕洪昌一直想靠自己

制造的小型飞机改变老家山区交通不便的现状。

  实际上,“农民造飞机”的实践者的初衷大多是为了改善出行条件的梦想,

而后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张斗三的陆空两用车,就是饱尝广州交通拥堵之后着

手设计的,“遇到塞车,你的车可以像直升机那样飞起来。”“但想的人多,真

正做的人有吗?”

  但滕洪昌和张斗三都遇到了资金问题,以他们自己的财力搞不起这些项目。

李玉明从一开始就不缺乏小额投资者,造“霞光一号”潜水艇时朋友刘雄投了四

万,造“霞光二号”时张世秀卖掉了一套房子,投了二十几万,第三艘“知音号”

也有人投资,现在,又有一个叫喻德寿的也在李玉明的发明中投了几万元钱。让

李忧心的是,“霞光二号”试航被叫停后,公众无法看到他的发明变成现实,投

资人无法得到收益。他的另一层忧虑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也许无法看到鳍板

式潜艇变为现实。

  张世秀坚信“霞光二号”是世界上原理最先进的潜水器,她一直希望这种潜

水器能首先在水上旅游、海洋探险及海上养殖业上得到应用。“有了足够的投资,

我们就可以制造出全潜式的潜水艇。”

  “霞光二号”用的是李玉明的鳍板和镜像重心两个专利,但制造者却是武昌

造船厂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武船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中国内地最大

的现代化综合性造船企业。

  搞机电专业的退休高工黄美琳介绍说,武船的几位退休专业人员参与了“霞

光二号”机电、液压等方面的工作,“我们是认同李玉明的思路的,他的发明不

简单,对国家做出了贡献”。武船的领导也对“霞光二号”很重视。但国家暂时

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让张世秀气闷的是,都说好的这个发明,政府却没有任何重视的表现,“这

个发明如果用在中国的军事上该多好啊”。李玉明的推断是:专家们持的是传统

潜水理论,如果承认了一个民间人士的发明,不是很没有面子?

  张斗三对主流专家们也颇为看不惯,称这些专家现在有了地位,在僵化的体

制下不思进取,只是在原有理论上做些改进;而我们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功利可担

心的,可以充分想象和实践,这才是创新的正路。

  中国的科技体制已经饱受批评,著名海外学者饶毅、中国科技部顾问鲁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等三位重量级华人科学家曾联名撰写文章,称中国科技体

制存在严重错位,他们措辞严厉地点名批评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扰了我

国的科技进步,其中行政人员把持大权,令科研人员就范于人际政治,令科学俯

首于人治,致使中国科技投入浪费甚多,事倍功半,而且还将进一步抑制中国社

会原本就不旺盛的科学精神。

  滕洪昌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作伙伴说,政府的科研经费都是沿着体制内的

管道在科研机构里流动,民间科学和民间智慧不可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张世秀曾经到汉阳区科技局寻求帮助,“一位负责人告诉我,要想申请创业

基金,必须以30万元的启动资金注册一家公司,政府的钱是不对个人的。”

  汉阳区科技局科技工作科朱斌科长介绍说,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有创业基金,

但对发放对象同样很严格,首先要个体技术,有成果鉴定,还要具备研发人员,

同时还要有经营能力,可以产业化。针对李玉明的发明,他说专利只是方案,能

否转化为技术并获得市场,都不能确定。

  李玉明和张世秀不再对创业基金抱希望。李玉明决定搞一个花钱少的小型潜

水摩托出来,首先要让大家看到鳍板确实是一种操作简便的潜水原理,“先让大

家相信了,再吸引私人的风险投资造潜水艇。”

  一种出路
  “想以玩具获益支撑载人飞碟研究的巨大花费。”“民间搞发明创造,还是

要自己‘找经济’”

  张斗三为解决道路拥堵设计的是陆空两用车,而安徽萧县人杜文达想到的却

是飞碟。“我造的载人飞碟并不是UFO,它只是外形上像UFO。”

  杜的飞碟研究基地在一片庄稼地中。8月中旬的玉米正努力生长,杜文达也

正埋头于他的第四架载人飞碟的制造中。一根钢管被车床一丝丝刨细了,杜脸上

流着汗,看着那根钢管在车床上飞速地旋转。

  飞碟基地院内杂草齐腰。一个残存碟形器伫立于杂草中,这是杜当年造的第

一架飞碟。

  去年6月,杜应邀带着他的飞碟参加了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双

年展上,杜试图飞起来,但没有成功。

  杜文达对飞碟的热爱由来已久。1996年,他发明了一种“矿山芭片自动拧织

机”的机械,他把这个专利卖了18万元,用于研究飞碟。2002年9月,他研制出

一种碟形飞行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2004年9月,40多名乡亲为他凑了50万元

钱,开始研究载人飞碟。

  现在,投资载人飞碟的股东有十几个,上海商人黄锡颜投入了60万-70万,

珠海商人朱继红则投入了50万。而杜文达现在过着相当清苦的生活,一家子都住

在简陋的基地内。当年卖专利的“萧县科技致富第一人”甚至无力在县城买起一

套房子。

  今年2月,载人飞碟尚未成功,但一种玩具飞碟却轻巧地飞起来。这是杜的

环宇技术研究所推向市场的产品,每只售价百多元。杜文达说,“这个玩具也是

我设计的,销路还不错。”

  8月16日,当杜文达在闷热的飞碟基地为第4架载人飞碟忙碌时,位于县城的

玩具飞碟装配车间也是一片繁忙,女工们在为16道工序的玩具一丝不苟地工作。

  投资者胡波说,这是第一代飞碟玩具,第二代玩具是可以控制方向的“怪飞

碟”。

  杜文达说玩具飞碟不会影响载人飞碟的研究和制造,实际上是“想以玩具获

益支撑载人飞碟研究的巨大花费”,这也是民间科技的一条可行的市场化路子。

  杜对第四架飞碟充满信心,“在前面三架飞碟的制造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

了球心及重心升力等试验,获得了需要的数据”。

  杜文达讲述着他的飞行原理,“有两组叶片,转向相反”。此前,曾有北京

的专家质疑他的飞碟即使造好,也只能实现垂直升降而不可能平飞。杜文达说专

家不了解他的飞行原理,“我的飞碟不但可以平飞,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还可

以实现漂浮,软着陆。”

  而坚硬的现实也出现了松动的痕迹,杜在北京找到了知音。一家权威科研机

构表示,任何时候他们都乐意收购杜的专利。杜为此感到欣慰,但他仍然愿意自

己把载人飞碟制造出来并成功上天。

  张斗三还有一个想法,把全国热爱飞机制造的人集中起来,创办一个“民间

航空研究所”,成为民间智慧的聚集地。他希望政府能资助一笔钱来启动这个项

目,但他目前急着做的是在广东各地揽工程,“民间搞发明创造,还是要自己

‘找经济’”。

(XYS20060827)


方舟子搜狐聊天:最好让民间科学家自生自灭(上)

26 08 2006年
(2006年8月25日)
  主持人:在访谈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把这个背景大概说一下,虽然网友通过看前面都已经知道了。
  今年4月份黎鸣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公布他解决了数学上的四色定理,然后随后方先生您在6月份的时候给他有一份回应,而且他在那个博客上公布以后就引起了媒体对他进行的访问,而您也给了一个很犀利的回应。黎鸣先生在8月9号提出了“赌命”的要求,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为了排除网友们无味的争吵,还是让我与方舟子先生个人之间进行一次文明的生死对决吧。为了表示我坚定的自信,同时也为了表示方舟子的伟大和无所不至的科学全才的文明,我愿意与方舟子先生签订如下生死对决协议。如果破解四色定理失败,黎鸣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如果破解四色定理成功,方舟子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然后随后就被这个博客出来以后,应该说引起了网上和传统媒体的轩然大波,我们希望能在这样的机会能听到您的回应。我的第一个问题您接受这个挑战吗?
  方舟子:我是不会去接受这种挑战的。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你要证明一个科学问题、数学问题,是要靠证据和逻辑,而不是说靠两个人的决斗,像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科学规范的,这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的。第二,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我也是不会接受这种挑战的,因为按照他的要求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要有一个人自杀,就是要有一个人丢掉生命。所以这个是很不人道的。黎鸣先生他认为自己肯定能够证明出来,所以非要把我给杀死。我自己认为黎鸣先生肯定是不可能证明出来的,但是不愿意说因此就把黎鸣先生给搞死,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是站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不愿意让他一个70岁的老人因此而自杀。还有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协议应该是违法的。要一方去自杀的话是违法的,如果我真的去签署这样的协议,然后黎鸣先生不管什么原因自杀了,是不是我还得承担这个法律责任。即使如果不承担法律责任,我肯定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说我让人去死,所以从这几方面考虑我是不可能签署这种非常荒唐的协议的。 
  主持人:你刚才有一个认定,就是你认为他不可能破解?
  方舟子:对!
  主持人: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吗?
  方舟子: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主持人:你是学生物科技的?
  方舟子:对。我对数学的问题不是懂得很多,但是有一些问题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做出基本的科学判断,只要根据基本的事实和逻辑。
  主持人:黎鸣先生昨天说我什么都没有说,对方泼了我一头大粪,你基于什么样的东西?
  方舟子:有一些东西甚至他没有说我们也可以提出质疑和否定。比如有人说他发明出来永动机,我在看到他发明出来的永动机之前我也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这个有可比性吗?
  方舟子:这个有一定的可比性。因为你做一个科学研究的话,你同样都要遵循科学的规范。我可以说说我为什么不相信黎鸣先生证明了数学难题。这个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个,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越来越专业化,如果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话,那么你是不可能说在科学上做出重大的发现。
  主持人:黎鸣先生也有这种问题,你也是不是做数学的?黎鸣先生说我前半生都是做这个东西的,我都是从事跟数学有关的东西?
  方舟子:这个跟我做不做数学没有关系,因为我并没有说我要解决数学什么东西,是黎鸣先生自己提出来的,是他解决一个数学的超级难题。他说他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我了解了一下,看了一下他网上的简历,他是1961年江西大学物理系毕业,那么物理系和数学系还是不一样的。可能他的物理和数学的关系会近一点,但是毕竟不是数学专业的。而且都是好几十年前,在1961年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即使他学了一点数学的话,应该差不多都忘光了。而且我注意到一点很有趣的现象,江西大学是1958年建立的,然后他1961年毕业,他是第一届学生的话他也只上了三年大学。而且1958年到
1961年是大跃进期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心思来学习。
  主持人:你质疑他的专业背景?
  方舟子:一方面他不是搞数学的,另外一方面他可能在大学里面也没有学到很扎实的知识。而且我还要提一点,让我很疑惑的是,网上的简历说黎鸣先生是1944年出生的。那么他1961年毕业,就是说他17岁就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个我觉得很有点不可思议的。我觉得是不是网上的简历有问题,还是他用什么方法超前的大学毕业了。不管怎么样,从这些资料来看,他可能在本科阶段都没有学到很扎实的科学基础,更何况攻克非常尖端的数学问题。
  所以这个是从他的专业背景来看的,我不认为他有解决超级数学难题的能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他最近这一段时间发的言论看,我也认为他没有解决数学所必备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逻辑思维要非常的严密,但是我看到黎鸣写的这些文章可以说里面的逻辑是漏洞百出,思维非常的混乱,所以我相信他这样的人是不能解决数学难题的。而且他最近对数学讲了一些话,让人觉得其实这个人对数学知道得非常的少,甚至比我知道的都少。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最近庞加莱猜想非常的轰动,说已经被证明了。昨天我看到黎鸣接受《青年周末》的采访,他说,根据他现在发明的新的几何体系,庞加莱就是一个公理。这就说明他其实连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没有。公理和定律是两码事,什么叫公理?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就是大家公认的。数学家花了100年的时间证明这个庞加莱猜想,那么在黎鸣看来都是在做无用功。所以他对数学缺乏一个很基本的概念。
  然后他又说庞加莱猜想不就是说在一个三维空间,曲面会收缩到一点,这一点就是一个球,因为在我的体系里所有的体、面都会收缩到一点,都是个球。这说明他连庞加莱猜想讲什么他都不清楚。这个庞加莱猜想是说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任何封闭的曲线如果都能收缩到一点的话,那么这个空间是一个球面。人家讲是这个空间是一个球面,而不是那个点是球面,所以黎鸣显然对庞加莱猜想说的什么问题都不清楚,就说这是他的新几何体系的一个公理。所以从这一点看这个人缺乏做科研的严谨的思维能力。我根据这两点认为他不可能证明出什么超级的数学难题的。当然我们不可能说100%排出这种可能,也许他真是个数学天才,发现了大数学家都不知道的方法。如果是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数学训练的人,真的认为自己解决了什么事情,碰到这种情况的话你也不应该事先大肆炒作,不公布证明就说我已经证明了。你应该把这个证明公布,交给专家去审。
  主持人:他说他没有合适的渠道?
  方舟子:这个怎么会没有合适的渠道。
  主持人:他说第一国内学术界腐败,第二国际上他中译英水平有限。他说过程比较繁琐,需要人来检验。第三他说我是体制外的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发表。
  方舟子:虽然国内学术腐败很严重,但是通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仍然是一个很正常的渠道。我看到说是怕投稿的时候被人剽窃,那么这个很简单,投稿的时候可以同时在网上帖出来,谁都知道那是你的。他提出来要求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请数学专家来听,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数学专家事情那么多,他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必要去参加一个没有任何数学研究资质的人做的学术报告。没必要浪费这个时间。所以他提出的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我想他自己非常清楚。
  主持人:很多网友就对他的质疑就是说,有很多网友的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但是他的回应他说我不愿意在充满恶意的情况下就是,他用璞玉做了一个比喻,他说里面有玉、他说一帮人充满恶意的说你拿出来、你拿出来,他说我宁愿不拿。
  方舟子:这种情况是他本身造成的,他本来一开始把这块玉拿出来就完了,他现在不把东西拿出来,就吹嘘说有一个价值连城的什么玉,大家当然会怀疑他没有,他又反过来骂怀疑的人,我觉得这是他推卸责任的一种借口。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东西拿出来,让大家来审,大家也就无话可说。然而他偏不拿,大家当然越好奇越着急越怀疑,恶意就越来越大了,所以这个完全是他本身造成的。而且我看到他昨天的那个访谈,他说他绝不会向侮辱他人格的人投降。这是冲着我来的,我不知道你看没看到我质疑他的文章,里面有哪句话是侮辱他的人格的。
  主持人:你中间提到他没有摸到科学的门,他说我研究了一辈子科学了,然后他说我前半生是在研究科学,只不过后来因为偶然转到研究哲学。他说我前半生在做理工科方面的工作,然后你说他说狂人、包括里面一些具体得用词感到非常的恼火,他觉得你不尊重他?
  方舟子:我说他没有摸着科学的门,就是他提出生死对决以后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开始的文章里没有这句话,这是后来的事。而且说他没有摸着科学的门,是说一个事实,并没有说侮辱人格。第二,说他是狂人的话,用的是报纸上的用语,照搬过来的。《北京科技报》报道黎鸣这个事件的时候,是媒体第一次报道,用的题目就叫《哲学狂人挑战数学难题》。所以我是从这个报纸里面搬过来的,也不是我发明出来侮辱他的,而且他一直以狂人自居,你看他的介绍文章什么的都说他是“哲学乌鸦、哲学狂人”,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侮辱他的人格。
  主持人:他在博客里面说到一句话:你如果说类似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他能够接受,但是您另外的话语他接受不了?
  方舟子:他也许判断侮辱人格的标准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一般的人说你这个人搞科学,但是你没有摸到科学的门,我觉得不是侮辱人格,这是对他的能力的判断,跟人格没有关系。相反我倒是认为黎鸣写的文章,还有他的女儿写的文章,倒是有很多侮辱我人格的。
  主持人:我昨天问过黎鸣先生,我说有没有看过他女儿的博客,有没有注意他女儿博客里面的一些用语。然后他说没有看,他说我对我这个女儿说我们之间的事情,不需要年轻一代来参合?
  方舟子:我不太相信他没有看过他女儿的文章,因为他女儿的博客的文章是转到他的博客里面。黎鸣写的文章说我是“二流子”,这算不算侮辱?他女儿的博客说我是“鸡贼”。他女儿的博客还有骂我的话,大傻什么的,但是我的文章没有跟这个沾边的。其实是他不停的在找借口,不愿意把这个证明拿出来。
  主持人:但是他已经有时间下限,就是在年底。
  方舟子:我们现在就是等着他拿出来,如果他真的想平息这个风波,他可以拿出来。我不相信他做出什么证明,他拿出来肯定会被发现有很多的漏洞。就像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中国的地图不需四种颜色填,只需三种颜色就可以了。我们随便拿一个中国地图来看,就知道光用三种颜色肯定不行。一开始他不承认,他说我说是旧的地图,但是把旧的地图拿出来也不行,最后他说我说错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他都能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判断。
  主持人:网友开心磊磊:看了黎鸣先生的博客,您的支持者对他有人身攻击,您这点对您自己的支持者说什么?
  方舟子:第一,攻击黎鸣的人我不认为都是我的支持者。我觉得黎鸣这个人他的逻辑思维有问题,有人骂他了,他就说都是我的支持者、我的粉丝。这个不对。批评他的人,里面有一些人我知道以前也是一直在骂我的,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支持者,他凭什么说反对他的都是我的支持者,这个在逻辑上根本不成立。而且骂我的人也非常的多,甚至他的女儿还把骂我的文章都拿到她编辑的报纸上去发表。双方骂来骂去这个很正常,特别是在网上,大家都知道网上随口骂人那是太多了,骂我的每天都有。如果你心态好的话,你就应该很平静的甚至很好玩的对待这种现象,不要看到有人骂你就暴跳如雷,然后要跟我拼个你死我活的。
  主持人:我昨天跟他探讨过程中我说是不是已经完全离开学术之争了,他说我跟方舟子在媒体上面不平等,但是我们在死亡上面是绝对平等的,我们只有通过生死对决才能达到平等。
  方舟子:我不认同他说他在媒体上有什么不平等,首先是媒体先报道了他的这件事,然后我是跟在后面做批评。所以在这点上至少他是领先的。为什么我会去理睬这个事?他在4月份就开始在网上炒作,而我是过了一、两个月才写文章对他提出质疑,为什么有这个时间差?本来对他这样的人我是懒得去批的,因为现在网上这样的人太多了,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什么的人都特别多,我都不愿意理睬。后来为什么去理睬?就是因为《北京科技报》报道了《哲学狂人挑战数学难题》,而且是在显要的位置一整版的报道。  
  主持人:这个您看了报纸对他的访谈?
  方舟子:对。就是北京科技报对他的一篇访谈,当时我是北京科技报的专栏作家,我看到跟我有合作关系的一份报纸去报道这种在我看来是不应该去报道的事情,觉得应该写一篇文章来谈一下,所以就在北京科技报的专栏上写了一篇文章。北京科技报后来又登了一篇黎鸣的反驳。   
  主持人:他昨天说没有反驳的机会?
  方舟子:不,那篇是摘要的登出来,因为他的那个反驳写的很长,里面写了一大堆骂我的话,报纸不可能全登出来,所以只是登了一些要点。然后我又写了一篇反驳他。这个机会是相等的。然后他的女儿又利用她在《北京青年报》当编辑的这个方便,在她负责的版面上登了大半版批评我的话,是别人写的。我如果写一篇反驳文章投过去的话,我想他的女儿是不会登的。所以如果存在不平等的话,我倒是觉得是对我不平等,我现在的反驳、批评都是在网上登出来的,然后有一些报纸做了报道采访。死亡也不是绝对平等的,他比我年长了30岁嘛。
  主持人:万一对方赢了,您方舟子会怎么样?
  方舟子: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什么叫赢了?如果他公布了证明,然后这个证明被权威的数学机构认可了,被权威的数学杂志经过了审稿,拿去发表了,那好,算他赢了,我可以向他道歉,我承认这件事情看花眼了,我向他道歉。这个很简单,我觉得这是我的言论自由,如果我真的错了我道歉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非得要抓住我要我给他偿命。
  主持人:他可能觉得要给你赌命,他认为您的支持者对他有一些恶意的言行?
  方舟子:这个我刚才已经说了,首先,质疑他的、骂他的人不一定是我的支持者。即使是我的支持者也跟我没有关系,我没有背后组织人骂他。而且这种情况是他本身造成的。你很荒唐地提出来一个主张,又很荒唐地提出一个生死对决,那么别人骂你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况是他本人造成的。昨天我还看到他那个访谈里面提到说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他一宣布了证明什么数学定理的话,肯定会有哈佛、耶鲁这些名牌大学请他去演讲。这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是这样的,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换一个环境,你自己在你自己的个人网站的博客上,公布了这样一件事情,你期待的是什么样的反映?然后黎鸣先生说大家不管是质疑也好、或者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也好”,但是不希望是泼脏水的反映,但是他认为这个是泼脏水?
  方舟子:这个不是泼脏水,我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批评。你成果没有发表出来,就出来说已经证明了,这个是违反学术规定的。 
  主持人:就是按照我们之前那个比喻的话,你把这个玉拿出来?
  方舟子:对。如果你不拿出来,我可以认为你是在吹牛,你即使拿出来了别人一样可以质疑、挑漏洞,这个在科学上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大家互相的挑剔、互相批评。他连我这一关都过不了,还想去过数学家那一关,那更不可能。 
  主持人:为什么过不了您这关?
  方舟子:我刚才已经说了像他这种做法是违反学术规范。他的专业背景、还有他有关数学的一些谈话、有关科学的一些谈话,还有说了一些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性的话,我觉得这个人没有这种逻辑的思维。
  主持人:可能刚才您说他前言不搭后语是对他的侮辱? 
  方舟子:我觉得这个不是,如果他是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判断标准和别人不一样。我如果说话说错了,别人也可以说我前言不搭后语,你只要是指出一个事实,就不是在侮辱他。很多人也在说我前言不搭后语,这有什么。 
  主持人:就是举那个“庞加莱”的问题,就是同样是一个民间的科学家,没有在任何一个机构任职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他觉得俄罗斯很伟大,他说为什么我们国内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民间科学工作者,然后每次都要面临,被以你为首的斗士们在媒体上大家讨伐?
  方舟子: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俄国人皮尔曼,他肯定说错了,说他是一个民间科学家,这个很好笑。皮尔曼是专业的数学家,读的是数学专业,在圣彼得堡的国立大学读的数学专业,毕业以后在数学界工作,而且当过几个名牌大学的访问学者研究数学,在数学机构工作,怎么是一个民间的呢?
  主持人:他是一个体制外的人。
  方舟子:这个俄国人一直是数学界的人,就是等到证明出来以后他才不干了。我不是说体制外的人就没有资格去搞科学研究,谁都有权利做科学研究,但是你体制外的人做科学研究的话,同样要遵循科学的规范,不能因为你是体制外的人就可以例外、就可以搞特殊化。不管是谁,不管你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你既然做科研,你要遵循可科学的方法、学术界的常规来发表你的成果,让你的成果能经得起人们检验。
  主持人:您认为中国很多民间科学家,包括您也好包括其他的人也好都进行了反驳。你觉得目前中国这种状态下民间科学会对中国科学研究发表带来什么样得好处或者是坏处?
  方舟子:目前这种所谓的民间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现在科学发展到这种程度,要通过业余的研究做出一个重大的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不认为这些人能够对中国的科学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媒体过分的去关注这些人的话,会有坏的影响。第一,对公众产生了误导,因为这些人老是说他们受到科学界的打压什么的,会让公众觉得好像这个科学界非常的黑暗,好像黑社会一样来打压他们,其实不是。如果这些人认真地搞研究,我想科学界也是欢迎的。
  主持人:您虽然觉得学术界腐败,但是没有到这种程度?
  方舟子:学术腐败是内部的事情,但是他们说的打压是外部的事情。
  主持人:就是确实有体制外的人发表论文有困难?有没有?
  方舟子: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即使存在这种可能性的话,现在也有很多发表的渠道。比如说你拿到网上去发表。你如果说真的通过国内正常的渠道走不通的话,你可以拿到国外去。觉得没有能力拿到国外,放到网上也可以,现在网上到处都是这种论文,只不过这些论文经不起推敲。你们有个竞争的网站现在炒作一件事,说是某一个研究生推翻了“相对论”、推翻了“万有引力定理”,把他的论文放到那个网站上,还搞什么悬赏。但是有大学物理水平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你不把论文拿出来,就说我证明了,那谁会相信。
  主持人:你觉得你反驳的价值在哪?
  方舟子:其实我主要就是针对媒体。我认为媒体不应该报道这种猎奇的行为。这种人实际上非常非常的多,尤其在中国特别多。自从出了个陈景润以后,很多人就都想成为陈景润。对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主持人:自生自灭是什么意思?
  方舟子:就是他们有兴趣,就让他们自己去搞,媒体不要去炒作。
  主持人:就是让他们自己发表论文?
  方舟子:对。如果你真的有价值的话是不会被埋没的。现在过分关注这件事,除了让公众产生坏影响之外,实际上还害了这些业余的研究者,关注他们,相当于一种鼓励。这些人很多是很偏执的,他们那些成果经不起推敲,而且是经常已经被人指出了错误,他们拒绝承认,拼命的钻牛角尖。
  主持人:我们用一些别人不会觉得人身攻击的一些话来描述一下这些人?
  方舟子:我可以用美国一个科普作家叫加德纳的话。他几十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到这类人。虽然这些民间科学家在中国特别多,但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美国也有。加德纳曾经给这些人归纳过几个特点,这里我可以提一下。第一,这些人一般他会去攻击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被确定无疑的那些科学理论。像攻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共同点。第二点,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天才,都是可以通过自学的,不需要经过什么专业的训练的,然后就可以做出很重大的发现。第三,他们认为他们的同行都是一些傻瓜。所谓同行就是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行,比如说像黎鸣,他认为自己是在研究数学难题,认为研究四色定理问题的数学家都是傻瓜,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用到了计算机,还不如他用几页纸就可以证明的。还有一点,他们认为自己受到打压、受到歧视、受到迫害,而且受到批评的话他们更认为自己是受到迫害。还有最后一点,他们用的那个语言都是不符合逻辑、很混乱的,自己创科学术语,一般的人很难搞清楚他在说什么,用加德纳的话说,就是正常人看了,都觉得是一些疯话。
  主持人:前面的话都是加德纳说的?
  方舟子:对。加德纳是美国一个很著名的科普作家。所以这种事情发生在美国的话,据我所了解,美国主要的媒体对这些人根本就不理不睬。我在美国那些主要的报纸上从来没有见过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我们中国经常见到这方面的报道,某个农民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某一个大学生推翻了相对论,经常有这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