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遥想五万年

27 04 2005年

    1994年,法国人让·马克·菲利浦发起了一项名为KEO的浪漫计划,
向太空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携带几张光盘,刻录当今地球上60万人的
留言,各民族面孔图像,以及介绍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动植物品种、
各地音乐、艺术作品等。该卫星在太空运行5万年后再返回地球,供未来
的人类考古。这个计划后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议会的支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普通邮件,用母语给未来的人类留下相当
于4页纸篇幅的留言,征集工作到今年年底截止。预计这颗名为“未来考
古鸟”的卫星将在2006年发射。

    埋藏一个“时间舱”,给未来人类留下留言和实物,等百、千年后
再开启,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相当流行。但以前的“时间舱”都存放
在地球上,预定存放时间最长不过五、六千年。KEO计划一存就是五万
年,创了一个记录。对已有40多亿年的历史、并还有几十亿年寿命的地
球来说,五万年不过是一瞬间。但是对人类而言,五万年却极为漫长。
需知,现代智人的历史不过十几万年,人类文明史也只有大约一万年。
即便“未来考古鸟”克服了技术障碍、躲过了天灾破坏,5万年后顺利
返回地球,那时的人类又会变成了什么样子,是否还能与我们沟通?

    人类进化的速度相当缓慢,今天人们的身体结构、生理状况与十
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相差无几。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再经过5万年人
类的进化会出现飞跃。不过,未来的人们能够利用遗传工程等技术手段
来改良人种,人为地加快人类的进化,增强人类的体能、智能。如果说
在几万年的时间内人类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演变成另一个物种的话,技
术的进步却提供了这种可能。它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即
便道学家能成功地阻挠了对人种的改良,人类的文化进化却势不可挡,
而且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可以预见,5万年后,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文字都将不复存在,除了
个别的专家,无人能晓。我们今天所引以为豪的深刻思想、渊博知识,
将会变得平淡无奇甚至幼稚可笑。我们今天所珍惜、所喜爱的一切,都
有可能变得毫无价值。那么,我们所精心准备的礼物,是否会被5万年
后的人们所珍重?在历史上,已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形,50年、100
年前所埋藏的时间舱被按时打开,人们发现里面的东西一点也不吸引人。
相距5万年,心灵的鸿沟之大,更难以想像。

    我们还不能不考虑这样的可能:5万年后“未来考古鸟”如约飞回
地球时,地球上是否还会有人来迎接它?也许人类早已因自相残杀或飞
来横祸而灭绝,也许由于地球资源被耗尽,人类不得不将其抛弃而移民
到其他星球。在5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那么,KEO计划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在未来,恰
恰在于现在。当世界上每个人都平等地被邀请给未来的人们写信,而不
是只有名人、大人物才有这样的特权,这不仅让人能有一种做为人类大
家庭中的一员的归属感,而且可以让人们从营营碌碌的日常生活中静下
心来,共同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触发平时无暇顾及的遐思。“人生
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原本只是哲人的专利,现在却人人都可以把
目光投向5万年后,即使只让心灵获得短暂的升华,也是值得的。

2005.4.21.

(中国青年报2005.4.27.)

(XYS200504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名义

24 04 2005年

    1925年4月29日,鲁迅在《坟·灯下漫笔》这一名篇中,针对那些赞颂
“中国固有文明”的外国人,有这么一段精辟的分析: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
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
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
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
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

    从前被称为“固有文明”的东西,现在则换了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文化
多样性”,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也改叫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了。名号
变了,但是其心态,仍然不出鲁迅先生在整整80年前归纳出来的这四种。

    许多在大城市养尊处优、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中国人也跟着大喊保护文化
多样性,当然并不是要学外国人去保护他国的文化多样性,他们还没有那么高
的“道德”去插手他国的事情。他们的道德高度表现在要去保护中国其他地方,
特别是落后、闭塞的地方的文化多样性。

    比如近年来北京出现的众多“民间环保组织”,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用于帮
助治理北京市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污染、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或弘扬北京的文
化传统,却是高高在上地要去保护边陲地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和少数民族的文化
多样性。其心态,也不出鲁迅先生为外国人归纳出的那四种,只要把鲁迅原话
中的个别词语做个替换,例如把“外国人”换成“北京人”,把“中国人”换
成“少数民族”,再拿来形容这些“环保人士”,惟妙惟肖。

    “环保人士”反对开发云南怒江水电的一大理由,便是开发怒江将会改变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破坏文化多样性。我最近有机会去怒江走马观花体验了一
下那里的生活方式。与怒江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的,
是那里的贫困。当地政府安排我们慰问的贫苦人家,与我们无意中闯入的人家
相比,竟还算是殷实的了。后者的贫苦程度超过了30年前我在福建山区之所见,
可谓家徒四壁——不,连墙壁也没有,只是四面透风的木头而已,当地之所谓
杈杈房、木楞房,需要用火塘取暖。“环保人士”称开发怒江实际上会让原住
民变得更贫困,也难怪同行的司马南质问:我不知道像这样全部家当用一根扁
担就能挑走的生活,还能再贫困到哪里去?

    我曾听过一个著名“环保人士”的讲座,在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崭露
好客的笑颜的照片之后,她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
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有的人以前可能连怒江都没有听说过,
一听到怒江要开发,眨眼之间就这么成了怒江人民的民意代表了。而且据说还
有采访为证。有一则报道说:

    “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普大益心事重重。‘我们是最小的世界(注:怒
族村),谁也不妨碍谁,谁也不侵扰谁,平平淡淡地生活,吃得饱穿得暖,我
们能说得清什么时间下雨,什么时间天晴,我们有自己的生活、风俗、节日,
搬了怎么办呢?’”

    我怎么也想像不出来一名怒族乡村医生会如此矫情,用“小资”文学女
青年的语气说话。我倒是知道这么一件令“环保人士”尴尬的事:去年5月16
日,三名来自怒江的大学生应邀参加北京“环保组织”举办的讨论会,“环保
人士”预计他们会反对开发怒江才发出邀请,没想到他们在会上反而支持开发怒
江,令“环保人士”感到吃惊甚至失望。怒江傈僳族姑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系学生和玲在会上发言说:“我了解的多数怒江人的想法,就是能过上好
日子。而移民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应该说搬迁问题不会遇
到太大阻力。”的确,每人几万元的移民补偿,对人均年收入不到1千元的怒江
农民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山民搬迁后的生活,无论如何会比原来的好。”
和玲说。

    怒江人民的贫困生活以前从来没有获得北京那些“环保”老爷、小姐们的
垂青,等到听说怒江人民想要破坏“原生态”脱贫了,他们才来为怒江人民指
明道路。有的说怒江不应开发水电,而应该开发“生态旅游”。我就不明白,
如果“生态旅游”真的得到了大规模开发,生态还会存在吗?最有趣的一个脱
贫替代方案是,把计划用于开发怒江水电的数百亿元投资改做为生态补偿救济
金把怒江人民世世代代养起来。且不说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不会把投资资金
当善款,即使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怒江人民就愿意被永远养着,不能谋求自身
的发展?怒江一位环保官员愤怒地说:“怒江人民又不是猪!”

    自己安贫乐道是美德,希望别人安贫乐道却是缺德。那些口口声声说怒江
原住民过惯了幸福的贫困生活并且愿意一直这么过下去的“环保”老爷、小姐
们,自己愿不愿意去过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从史料记载看,怒江各族人
民也并不是天生就喜欢过这种生活,由于民族压迫,经历了多次大迁徙,被迫
上山栖息。近年来为了保护山林,当地政府一直在对山民进行搬迁,用一位官
员的话说:“即使怒江不开发水电,生态移民也不会停止。”只不过移民补偿
金要少得多。

    贫困不是文化。民族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既然我们早就告别了汉代的
生活方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剪下了辫子,拆掉了裹脚布,脱下了长衫
马褂,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洪流,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少数民族继续保留其“原生
态”,做为博物馆的展品供我们研究、欣赏呢?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
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
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

2005.4.15.

(《环球》半月刊2005年第9期)

(XYS200504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虫都不吃,人可以吃

20 04 2005年

    “绿色和平”组织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他们在湖北地区发现了未经批准
种植的转基因水稻。这些水稻含有一种名叫Bt的毒蛋白基因,能抵抗水稻的主要害
虫——螟虫。他们提出:“虫都不吃,人怎么可以吃呢?”

    这种逻辑能迷惑许多人,甚至某些科学家也在使用。我曾经收看过一位著名水
稻育种专家的电视访谈节目,他在总体上支持转基因作物的同时,也对含Bt基因的
作物表示了保留意见,理由也是:它能杀死害虫,会不会也有害人体健康呢?

    在看了这个节目后,我对这位名人的敬意不由大减。有关Bt的研究文献可谓汗
牛充栋,他不先去了解一下,就在电视上提出质疑,由于其崇高的声望,将会误导
一般的公众,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而且,他竟然忘了这么一条常识:由于昆虫和人的生理状况不同,能杀死昆虫
的,却不一定能危害人体。许多蔬菜、水果由于含有天然杀虫剂、驱虫剂,虫子是
不吃的,但是我们人却大吃特吃,例如西红柿、柑橘、葱、蒜、辣椒、胡椒等等。
这些天然杀虫剂、驱虫剂有些可能不利于人体健康,但是也有些不仅对人体无害,
甚至可能有益,例如柑橘含有类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驱虫剂,有报道说也具有抗
癌作用。

    Bt毒蛋白正是对人体最安全的天然杀虫剂之一。它来自于苏云金芽孢杆菌(拉
丁学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因此简称Bt),是杆菌芽孢中分泌的一种蛋白
质晶体,称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无毒的。昆虫吃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芽孢
后,内毒素晶体在昆虫的肠道中溶解,并经过昆虫肠道中的蛋白酶加工,被激活变
成了有毒性的蛋白毒素,与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造成昆虫肠道穿孔。昆虫
因此不再进食,1-3天后就饿死了。

    很早以前,这种生物毒素就被做为生物农药使用,向作物喷洒。所谓“有机作
物”、“绿色作物”并不是不洒农药,而是洒Bt内毒素这样的生物农药。但是这种
生物农药要比化学农药贵很多。1981年,编码Bt内毒素的基因被克隆出来了。将该
基因转入到作物细胞中,这样培养出来的转基因作物也能分泌内毒素,害虫吃了转
基因作物的叶子后,也吃进了内毒素,将会被毒死。因此,栽培抗虫害转基因作物,
可以不用或者少用农药。目前栽培得最多的是抗虫害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棉花。

    那么为什么Bt内毒素对人、畜无毒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吃食物时一
般是要加热、煮熟才吃的,内毒素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热后会变性,实验表明,
内毒素在60摄氏度的水中煮一分钟就失去活性。即使是生吃也没有关系,内毒素只
有在昆虫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成有毒的蛋白,而人和牲畜的胃环境是酸性的,
并且它们肠道细胞表面不含有毒素蛋白的受体,因此不会中毒。被人和牲畜吃下去
的内毒素,会像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掉。

    美国使用Bt内毒素做为生物农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面积种植含Bt基因的抗
虫害转基因作物也已有十来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人畜因吃这种作物中毒的。
用老鼠和绵羊做的实验也表明吃Bt内毒素不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身体健康。

    化学农药残余量过高,一向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既然种植Bt转基因作物可
以不用或少用农药,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对保护环境
和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Bt转基因作物更环保、更安全、
更绿色。“绿色和平”组织不去管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却肆意反对转基因作物,
正与其“环保”主张背道而驰。

2005.4.18.

(中国青年报2005.4.20)

(XYS200504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在中国看美国情景喜剧

14 04 2005年

    14年前我刚到美国时,像当时许多留学生一样,需要克服口语障碍。
在领到第一笔奖学金后,马上就买了一台电视机做为学习工具。全美三大
电视网当时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黄金时段(晚上8-10点)都播放情景喜剧,
正是学习口语的好教材,顺便也可以借此了解美国的生活。这么一路看下
来,竟喜欢上了这个美国国粹。当时最喜欢的是描写纽约四个朋友的日常
生活的《森菲尔德》(Seinfeld),星期四晚上9点在NBC播出,我几乎一
集不落,后来改在其他台重播时又反复看了许多遍。这部情景喜剧在当时
也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可见我在这方面的口味实在是俗得很。1998
年该剧播出最后一集的当晚,我从实验室赶回家收看时,一路上街道冷冷
清清,仿佛全城的人都呆在家中收看,令我想起了小时候《霍元甲》连续
剧在国内播出时的情景。

    之后我又喜欢上了《人人都爱雷蒙德》,看着它逐渐地爬上了收视率最
高的宝座。该剧将在今年5月份低调落幕,没有像《森菲尔德》的落幕那样
大肆炒作。今年春节期间我人在国内,意外地发现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海外
剧场”栏目在播放《人人都爱雷蒙德》。据说央视已买下了该剧的全集并正
在加紧翻译、配音,这次先试播十几集,随后的调查发现收视率极低,远
低于“海外剧场”的其他节目,制片人将原因归于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把
美国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事,中国人未必觉得可笑。

    但是像我这样对美国文化背景并不陌生,可以被原版《雷蒙德》的几乎
每一句话都逗乐的人,为什么会觉得中文版《雷蒙德》并不那么可笑呢?这
显然是不能以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来解释的。中文版《雷蒙德》效果不佳的
一个重要因素是翻译质量有问题,由于错译、漏译,让原来好笑的话变得不
好玩了。我举一个例子。在某一集雷蒙德夫妇为了学习如何与子女沟通,去
参加一个培训班。年轻的女教师叫雷蒙德上前和她一起表演他是如何与女儿
对话的:

    雷蒙德:晚上我们到奶奶家去参加她的生日晚会。
    女教师(扮演雷蒙德的女儿):我不想去。
    雷蒙德:你必须去。
    女教师(扮演雷蒙德的女儿):为什么?
    雷蒙德:因为奶奶没有几个生日剩下了。
    女教师(叫停表演):现在不是讨论奶奶终有一死的时候。

    最后一个对话很有喜剧效果,但是中文版却把它们翻译成了“因为奶奶
很少过生日。”“现在不是讨论奶奶人怎么样的时候。”就一点也不好玩
了。其实光是听配音演员如何读“雷蒙德”就可知其翻译态度如何了。像其
他译制片,配音演员在读人名时偏要拿腔作势学原文发音,却又没发好,一
律把重音放在“蒙”字上,让我这种看过原版的怎么听怎么别扭。导演如果
看过原版,就该知道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其实即使对翻译精益求精,确保准确无误,也不能完全重现原来的喜剧
效果。美国情景喜剧追求的是妙语连珠,其喜剧效果很多是靠谐音、双关语
来体现的,一经翻译就消失了。这是翻译本身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情
景喜剧就像诗歌,是难以在翻译中保存其原有的韵味的。

    就像翻译既有直译也有意译乃至改编,参照美国情景喜剧编写中国情景
喜剧,不失为让情景喜剧本土化的一个窍门。曾经留美学戏剧的英达在90年
代初便开始走上了这条捷径,并且很受欢迎。他并不讳言他编导的每一部片
子都是有国外成功的案例作为范本,比如《我爱我家》的摹本是美国同名剧
《All in Family》,《中国餐馆》是《Cheers》、《闲人马大姐》是《Rosanne》、
《欢乐青春》是《老友记》……我看过其中的几集,发现表面上倒是模仿得
惟妙惟肖,连背景笑声都学着加上,只不过美国情景喜剧的背景笑声是现场
拍摄时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声,而英达情景喜剧的背景笑声却是在后期制作时
人为加上的,不管对白可不可乐,都硬加上一声笑,透出了“掌声鼓励”般
的虚假,可谓“南桔北枳”。

    英达最新的情景喜剧是去年推出的《带着孩子结婚》,讲述的是一对离
异的夫妻各自带着一儿一女重新结合,一起生活的故事。英达坦诚“这部戏
也是有一部同名情景喜剧《Married with Children》在先”、“原版本是
把这两个合二为一的家庭怎么乱怎么写,比如母亲是个色情狂,父亲在外面
也经常拈花惹草,这些带动着两个孩子也不务正业,把个家庭搞得一团糟”
云云。《Married with Children》恰好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一部美国情景喜
剧,主人公Al和Peggy是已结婚十几年的结发夫妻,女儿Kelly和儿子Bud都
是他们亲生,怎么成了两个合二为一的家庭?

    显然,英达把片名《Married with Children》错误地理解成了“带着孩
子结婚”(正确的意思是“结婚了,并有孩子”,即“拉家带口”之意),
导致错误地理解了剧情。由于对片名的误读,竟能在中国派生出一部情景喜
剧出来,这事本身恐怕比剧情还要搞笑。

2005.3.20.

(XYS2005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寻找“原生态河流”

13 04 2005年

    “原生态”不知是谁发明的新名词,究竟又有什么明确含义,但近年来
却成了频频出现在“环保人士”笔下的一个时髦的漂亮词藻。例如在推广转
基因作物时,反对者吓唬大家说:“这东西一旦推广将无法回复原生态。”
最近该不该开发云南怒江水电资源的问题引起全国的关注,反对者也呼吁:
“为中华民族留下一条完整的原生态河流,可以给人类留下一个参照系,具
有重大的意义。”

    我后来得知,事实上怒江已不“完整”,且不说在其支流建有许多水电
站,上世纪80年代,已在其上游干流西藏比如县境内建有比如电站,而在其
下游缅甸境内(改称萨尔温江)也已经开工建设大山电站。但是我曾经听过
一位著名“环保人士”的讲座,声称怒江在云南境内还是“原生态河流”,
有照片为证:一条碧绿的江水从大峡谷中穿过,两岸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有
人还计算过,一旦水库建成,被淹没的森林腐烂、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将超过火力发电云云。

    我虽然对这种对比法很不以为然,但是觉得这么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淹
没,毕竟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最近有机会到云南怒江流域考察四天,
临行前便抱着欣赏原始森林风光的念头。我曾经去过也是大峡谷地貌的武夷
山自然保护区,一路上处处可见激流飞瀑、茂竹密林,层峦叠翠,美不胜收。
根据我从“环保人士”的文章、照片中得来的印象,怒江大峡谷也会是如此。

    结果令人非常失望,如果我是为了“生态旅游”的话。历经河谷两岸
世代居住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开发、利用,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了
严重的破坏。在我途径的约400公里河段,仅有几百米的一小段由于过于陡
峭、人迹罕至而残留了原始森林,其他河段甚至连植被都不多见。这些植被
都是次生的灌木丛、草坡或人工种植的用材林。

    一路上我见到在两岸陡峭的山坡上,有一小块一小块的耕地,当地人形
象地称为“挂在墙壁上的大字报地”。我多次遇到烧荒。这些耕地还保留着刀
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按自治州州长的说法,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事实上是最
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先进生产方式。由于过于陡峭,无法犁田,只能刀耕;而
由于土地贫瘠而且买不起化肥,只能通过烧荒来增肥。这种耕地的产量极低,
亩产四、五十公斤,人均耕地要5亩以上才能保证基本口粮,而且种上几年
就要放弃,重新烧林开垦新耕地。

    一路上我还多处遇到塌方、滑坡、泥石流这些由于植被遭破坏造成的自
然灾害。植被遭破坏的原因除了烧荒垦地,还由于过度砍伐生活用柴。当地
农民至今仍然主要以木柴烧火做饭、取暖。据当地农民介绍,为此一户一年
需要砍伐5“排”木柴,1“排”约等于0.7立方米,也就是3.5立方米。据估
计当地农民一年共要烧掉50万立方米用柴,使林木资源损失4亿元左右。此
外,近年来实施的“村村通公路”的“民心工程”,也加剧了对当地植被的
破坏。

    我在当地拿到的材料说,怒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
存,1500米至2000米之间的植被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都在2000米以上。这
符合我的观感。规划中的怒江水坝在云南境内的正常蓄水位为1570米,因
此规划报告书说建坝对当地动植物影响很小,有其道理。如果不是实地走一
趟,就不容易接受这样的结论。

    但是更令我吃惊的是,当地环保官员反复向我强调,怒江水电开发不仅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反而有助于保护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例如
通过搬迁移民、开发替代产业减轻人口压力,减少对陡坡耕地的需求;通过
以电代柴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并且将有用于环保的足够资金。怒江流域的贡
山县60%以上的土地被划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
能开发,但是国家并未给予补偿,也没有专项拨款,保护经费靠地方自己解
决,这对于一年财政收入仅有1千万元、支出却高达8千万元的贫困县来说,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地官员称,只有靠水电开发引进的资金和建成后的税
收,才可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急需的大量资金。

    坦率地说,我以前对大坝建设持保留态度,就是因为认为大坝不可避免
地会破坏生态环境。此次怒江之行让我觉得在看待大坝与环境的关系上,不
可过于简单化,也不能抱有偏见。这可算是寻找“原生态河流”的幻想破灭
之后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2005.4.8.

(中国青年报2005.4.13.)
    
(XYS200504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反应停”悲喜剧

9 04 2005年

   在攻击现代医学的文章中,“反应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代表邪恶
的名字。这种在近50年前草率上市、仅仅过了4年就撤回的药物,至今还在

让现代医学蒙羞。而事件的经过也常常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歪曲,比如,我

曾见到有人撰文以“反应停”事件为例攻击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

不知FDA正是这一事件中的英雄。

   
“反应停”是在1953年由一家德国公司做为抗生素合成的,但发现它
并无抗生素活性,却有镇静作用,于是在1957年做为镇静催眠剂上市。厂

商吹嘘它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上瘾,胜过了市场上所有安眠药。而且,

它对孕妇也十分安全,可用于治疗晨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是“孕妇的理

想选择”(当时的广告语)。它很快风靡欧洲各国和加拿大,据说光是联

邦德国一个月就卖出了一吨。但是在进入美国时,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一家小制药公司梅里尔公司获得“反应停”的经销权,于1960年
向FDA提出上市销售的申请。当时刚到FDA任职的弗兰西斯·凯尔西负责审

批该项申请。她注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

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

的药理反应呢?而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估几乎都来自于动物试验,是不是

靠不住呢?

   
凯尔西并注意到,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
用该药的患者会感到手指刺痛。她因此怀疑该药是否对孕妇也有副作用,

是否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梅里尔公司答复说,他们已研究了该药对怀孕

大鼠和孕妇的影响,未发现有问题。但是凯尔西坚持要有更多的研究
数据,这引起了梅里尔公司的不满,对她横加指责和施加压力。

   
正当双方在扯皮时,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在英国《柳
叶刀》杂志上报告“反应停”能导致婴儿畸形。在麦克布里德接生的产妇

中,有许多人产下的婴儿患有一种以前很罕见的畸形症状——海豹肢症,

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而这些产妇都曾经服用过“反应停”。

实际上,这时候在欧洲和加拿大已经发现了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麦克

布里德第一个把他们和“反应停”联系起来。1961年11月起,“反应停”

在世界各国陆续被强制撤回,梅里尔公司也撤回了申请。经过长时间的法

律较量,研发“反应停”的德国公司同意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梅里尔公司在申请前的确研究过“反应停”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

但是人们后来才知道,大鼠和人不一样,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

成毒性产物的酶,不会引起畸胎。“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

期(怀孕前三个月),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而梅里尔公司所试验的孕

妇都是怀孕后期的。

   
麦克布里德成了澳大利亚的英雄,顶住制药公司的压力的凯尔西则
成了美国的英雄。为表彰她以一人之力避免成千上万的畸形婴儿在美国诞

生,肯尼迪总统于1962年8月2日授予她总统勋章。FDA声望大振,趁机提

升自己的地位。美国国会在1962年通过法案强化药物管理,授予FDA更多

的权力,要求新药在获准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提供药物副作用和

中长期毒性的数据,必须对至少两种怀孕动物进行致畸性试验。

   
就在“反应停”声名狼藉之际,一名以色列医生偶然发现“反应停”
对麻风结节性红斑有很好的疗效。经过34年的慎重研究之后,1998年,FDA

批准“反应停”做为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的药物在美国上市,美国成为第

一个将“反应停”重新上市的国家。“反应停”还被发现有可能用于治

疗多种癌症。现在“反应停”已卷土重来,90%被用于治疗癌症病人,在

美国的销售额每年约两亿美元。活性更强且没有致畸性的“反应停”衍

生物也已被批准上市。

   
“反应停”致畸事件是药物审批制度不完善的产物,由于厂商急功近
利,使全世界诞生了大约1.2万名畸形儿。但是这一悲剧也增强了人们对

药物毒副作用的警觉,完善了现代药物的审批制度。近50年来类似的悲剧

没有再重演。比悲剧更恐怖的是不能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反而自欺欺人、

文过饰非,继续制造悲剧。对比中国龙胆泻肝丸事件,令人叹息。

2005.3.31.

(中国青年报2005.4.6)

(XYS200504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