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北京台播出方舟子和杨臣刚讨论麦田圈现象

30 01 2007年

1月30日晚上7点40分北京三套“科教观察”栏目“麦田怪圈”专题
嘉宾:方舟子、杨臣刚(歌手)

(这个系列节目的的形式是一个科学、科普界人士和一个文艺界人士讨论一个科学或伪科学现象。上次我和一位相声演员讨论“动物预感”,不过节目播出时我在美国,没有看到)



今晚北京台将播出反伪科学争论

28 01 2007年

【这个节目的字幕错把我的身份标成了“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其实我除了去参观过这个学校,和它没有关系。众所周知,我的母校是密歇根州立大学。】


今晚10点5分北京一套“第七日”节目播出反伪科学争论,采访各方人士,有对我的采访。



《世界日报》:方舟子打假 找到官方渠道

24 01 2007年

 【方舟子按:我其实是要去试探一下这个官僚机构工不工作,奇迹是否在中国出现了。】

  方舟子打假 找到官方渠道

  洛杉矶《世界日报》2007-01-23

  【本报记者李大明圣地牙哥报导】以揭露与批判学术造假歪风为己任的华裔学者方舟子,日前在圣地牙哥说,他注意到中国科技部属下的“科技诚信建设办公室”已于今年元旦开始运作。他将按相关规定、循正式渠道,向这个新机构举报大量科技领域的学术不端行为,希望能引起中央相关部门重视。

  “科技诚信建设办公室”是根据去年9月14日中国科技部第25次部务会议通过、11月10日公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而设立的常设性专门机构。该办公室主要职能包括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以及协调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方舟子认为,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科技界的行为不端现象十分严重,他创办的网络杂志“新语丝”(www.xys.org)几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予以揭露。这些案例中属于科技领域、与科技部研究经费有关的不下数十起,都有真凭实据。但由于这是来自民间网站的揭发批判,而且中国读者很难直接阅读“新语丝”
文章,效果并不理想。
  方舟子已前往北京,今后将充分利用科技部“科技诚信建设办公室”这一官方渠道,去继续揭露打击各种科技不端行为。

  与自然科技领域相比,社会科学领域的不端行为在方舟子看来,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不但个案更多,而且造假、剽窃等情节也更恶劣。

  方舟子今后向“科技诚信建设办公室”揭发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将按规定使用真实姓名方是民。



节目视频:1月6日“一虎一席谈”打击伪科学是维护科学还是扼杀科学(下)

10 01 2007年
在线观看
 
视频文件


更新:“一虎一席谈”中医、伪科学辩论节目线上收看

4 01 2007年
【注:第三个节目的最后一段已补上。如果昨天的视频链接无法收看,可用以下html链接。如果播放不畅,可先按暂停键等下载一段时间后(灰色线显示下载进度)再收看。】
 
中医还能信任吗?
 
 
反“伪科学”是否阻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打击伪科学是在维护科学,还是在扼杀科学?
 
 
(XYS200701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检察日报·方圆法治》专访方舟子:我希望中国学术界纯洁些

4 01 2007年
  方舟子:我希望中国学术界纯洁些
 
  文/本刊记者  王鹏
  《检察日报·方圆法治》2006.12.15.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和“伪科学”有关的人与事是非不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方舟子”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与虚假斗争到底”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他、信赖他,并捐上自己的钱财支持他进行诉讼。记者在新语丝网站看到,截至2006年12月9日,由何祚庥、郭正谊、袁钟、司马南四人组成的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已经接受社会捐款106057.69元,其中涉及方舟子的6个诉讼都被列入已定支持项目。

  然而,对方舟子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凭什么他们成了权威?他们为什么要推行‘全盘西化’?他们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连连质疑,本刊记者采访了风头浪尖上的方舟子。

 
  方圆法治:部分科学工作者认为你并不具备判定多种学界科学研究性质的能力和素质,因而判断并不可信。对于这种质疑,你有怎样的回应?你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方舟子:我揭露的学术造假和伪科学,许多是用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常识、历史事实和逻辑就可以辨别的,并不需要用到太专业的知识。如果需要用到很专业的知识的,那么一般是生物学方面的,我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果是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我会根据那个专业的专家的意见。

  方圆法治:你怎样看待部分媒体给你的“学术道德警察”的称号?
  方舟子:我揭露学术造假和伪科学,只是任何公民都享有的言论自由,不代表官方,也不具有任何公权力,所以和警察是不一样的。说我是“学术道德警察”,只能说是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我本人并不喜欢这种称呼。

  方圆法治:在新语丝上揭露出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大多都不了了之了,包括你对中医的批判,也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

  方舟子:学术造假和伪科学在中国的泛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该管事的部门不管事。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我只要能把事实的真相揭示出来,让一部分公众不受蒙骗,能触动一点是一点,就够了,至于有关部门是否能够重视,不是我管得了的了。偶尔有人因为造假受到处理,反而是一种意外之喜。
  方圆法治:你希望自己的努力达到怎样的理想效果?
  方舟子:我的理想是中国的学术界能够变得纯洁一些,知识界能够变得理性化一些,整个社会能够少一点愚昧,少一点欺诈。

 
  2006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案做出民事判决,原告刘子华的妻子曾宇裳胜诉。2006年11月22日下午,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与北京某报、方是民(方舟子)名誉权纠纷案在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正式宣判,原告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胜诉。
 
  方圆法治:最近的两起官司——“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案和“西翻”案,法院均因名誉权问题判你败诉。有法律专家认为,法律的判断最终只能落实在由科学真伪问题引发的伤害、冲突上,而无法判断科学的真伪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

  方舟子:“西翻案”与科学的真伪无关,而与新闻的真假有关,是一个很容易判定——而且教育部发言人也已公开认定的——虚假宣传案。

  “八卦宇宙论”案倒是涉及到科学的真伪问题。我也认为法院没有能力去认定科学真伪问题,因此法院一开始就不应该接受这类涉及科学真伪的案件,应将其驳回。既然接受了这类案件,那么法院就应该找专业机构来鉴定科学的真伪,因为是否伪科学,与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八卦宇宙论”是骗人的伪科学,那么说它“欺世盗名”就不构成名誉侵权。如果是正常的学术争论,说它“欺世盗名”才构成侵权。
  方圆法治:你对两起案件的二审判决持什么态度?

  方舟子:“西翻案”的二审是在西安当地审,考虑到西安翻译学院在当地的势力和国内目前盛行的地方保护,前景不容乐观。“八卦宇宙论”的在北京高级法院进行二审,我想水平应该高一些吧。

  在记者采访中,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是在美国注册的?网站运营经费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观点会“全盘西化”?’甚至,还有专家建议国家安全部全面屏蔽美国的“新语丝“网站。
  方圆法治:对于这些疑问,你的答案是什么?
  方舟子:新语丝网站是我还在美国留学时创办的,所以当时就在美国注册了。网站运营经费是刊登的几则广告收入来维持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全都是不拿报酬的义务人员,所以运营费用并不高。

  我从来不持“全盘西化”的观点,有人把科学当成“西方”的东西,把科学普及说成是全盘西化,是非常荒唐可笑的。我们的网站从事科学普及、打击学术造假和伪科学,不仅不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反而是有利于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不应该屏蔽,反而应该支持、推荐才对。

  方圆法治:对于科学真伪的认定问题,你有怎样的想法?面对科学真伪产生的争议,谁应该成为权威的话语终结者?

  方舟子:虽然对科学的定义和判断标准问题,在科学哲学界有一些争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辨别真伪科学了。对于什么是伪科学,科学界往往有很好的共识,一般不会有异议。广大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的真伪有很好的直觉。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定,应该听科学界主流的意见吧。

 
  附:采访问答原文
 
  1、近年来,你一直致力于“反伪”、“打假”活动,在新语丝网站上,我们看到曝光的学术腐败事件已经有500多例,同时,这项活动也给你带来一些官司和麻烦。请问,这些活动在你生活中占据怎样的一个位置?是作为一项事业吗?这些活动,如果作为工作来做,有回报吗?是什么推动你这样执着去做?除了“反伪”“打假”,你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或者其他工作?

  答:新语丝是在1994年开办的,早期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不是很多,但是自1999年以来,我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来维护新语丝网站,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项事业。这是没有经济回报的工作,只能说是一种业余活动。2000年以后我开始关注国内学术造假和伪科学的问题,原因是因为当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地了解到国内的信息,发现学术造假和伪科学那么猖獗,又听不到反对的声音,所以决定要出来用个人的力量在自己掌握的网站上做一些揭露工作,让国内公众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在1998年以后就不再从事专业研究,改而主要以写作为主,所以打击学术造假和伪科学,只是影响到了我的写作,使我的文章更多地偏向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就我本人的兴趣来说,更愿意多写一点纯科普和文史方面的文章——我相信我这方面的文章有的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2、这些年来,你坚持不懈地所做的“打假”“反伪”活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关注,对多种行业的造假行为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查采访中发现,仍有部分科学工作者对你的“打假”“反伪”行为存在质疑,认为你并不具备判定多种学界科学研究性质的能力和素质,因而你的判断并不可信。对于,这种质疑,你有怎样的回应?你如何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你怎样看待媒体上面出现的“学术道德警察”的称号?

  答:我揭露的学术造假和伪科学,许多是用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常识、历史事实和逻辑就可以辨别的,并不需要用到太专业的知识。如果需要用到很专业的知识的,那么一般是生物学方面的,我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果是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我会根据那个专业的专家的意见。我揭露学术造假和伪科学,只是任何公民都享有的言论自由,不代表官方,也不具有任何公权力,所以和警察是不一样的。说我是“学术道德警察”,只能说是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我本人并不喜欢这种称呼。

  3、在新语丝上揭露出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大多都不了了之了,包括你对中医的批判,也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还会坚持下去“打假”吗?你希望自己的努力达到怎样的理想效果?

  答:学术造假和伪科学在中国的泛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该管事的部门不管事。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我只要能把事实的真相揭示出来,让一部分公众不受蒙骗,能触动一点是一点,就够了,至于有关部分是否能够重视,不是我管得了的了。偶尔有人因为造假受到处理,反而是一种意外之喜。因为我一开始就不抱太大的希望,所以也就不会感到绝望,不会因此而放弃。如果我以后不再“打假”,那肯定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我的理想是中国的学术界能够变得纯洁一些,知识界能够变得理性化一些,整个社会能够少一点愚昧,少一点欺诈。

  4、最近的两起官司——“八卦宇宙论”案和“西翻”案,法院均因名誉权问题判你败诉,12月9日,你在新浪博客上面也上传了自己对两起判决的民事上诉状。有法律专家认为,法律的判断最终只能落实在由科学真伪问题引发的伤害、冲突上,而无法判断科学的真伪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你对两起案件的二审判决持什么态度?

  答:“西翻案”与科学的真伪无关,而与新闻的真假有关,是一个很容易判定——而且教育部发言人也已公开认定的——虚假宣传案。“八卦宇宙论”案倒是涉及到科学的真伪问题。我也认为法院没有能力去认定科学真伪问题,因此法院一开始就不应该接受这类涉及科学真伪的案件,应将其驳回。既然接受了这类案件,那么法院就应该找专业机构来鉴定科学的真伪,因为是否伪科学,与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八卦宇宙论”是骗人的伪科学,那么说它“欺世盗名”就不构成名誉侵权。如果是正常的学术争论,说它“欺世盗名”才构成侵权。“西翻案”的二审是在西安当地审,考虑到西安翻译学院在当地的势力和国内目前盛行的地方保护,前景不容乐观。“八卦宇宙论”的二审是又北京高级法院来审的,我想水平应该高一些吧。

  5、在记者采访中,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向记者表达了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是在美国注册的?网站运营经费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观点会“全盘西化”?’甚至,还有专家建议国家安全部全面屏蔽美国的“新语丝“网站。对于这些疑问,你的答复是什么?

  答:新语丝网站是我还在美国留学时创办的,所以当时就在美国注册了。网站运营经费是刊登的几则广告收入来维持的,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全都是不拿报酬的义务人员,所以运营费用并不高。我从来不持“全盘西化”的观点,有人把科学当成“西方”的东西,把科学普及说成是全盘西化,是非常荒唐可笑的。我们的网站从事科学普及、打击学术造假和伪科学,不仅不危害中国的国家安全,反而是有利于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不应该屏蔽,反而应该支持、推荐才对。

  6、记者在新语丝网站看到,截至2006年12月9日,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已经接受捐款达106057.69元,涉及你的6个案件都被列入已定支持项目,那么,将怎样对公众交代捐款的使用?

  答:费用支出会在网上公布,所有的票据都会保存下来供核实。

  7、就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网络签名剔出“伪科学”一事’,你和反伪斗士司马南先生、何祚庥院士在接受TOM网访谈时分别从政治、逻辑和研究内容方面予以驳斥为“荒唐”,而以宋正海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则始终坚持正确;还有网络上可以看到的“三大伪科学冤案”至今也是争论不休。对于“科学”“伪科学”的认定问题,你有怎样的想法?谁应该成为权威的话语的终结者?

  答:虽然对科学的定义和判断标准问题,在科学哲学界有一些争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辨别真伪科学了。广大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的真伪有很好的直觉。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定,应该听科学界主流的意见。对于什么是伪科学,科学界往往有很好的共识,一般不会有异议。就拿所谓“三大伪科学冤案”来说吧,就是因为它们被科学界主流一致认为是伪科学,所以搞伪科学的人才会喊冤:一、蒋春暄自称破解了一系列超级数学难题,如费马大定律、黎曼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等,但是数学家们从来就不认可,不少看过其论文的数学专家都指出了其中的低级错误(新语丝网站上就有好几篇这样的文章),但是蒋春暄等人至今还在胡说“没人能指出其错误”。二、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是一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这一点连徐业林都承认,宣称热力学第二定律需要据此做出修改。物理学界的共识是,凡是违背热力学定律的东西,全是伪科学。三、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只要是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都不难看出那是伪科学,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以前在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邹承鲁院士主持下也组织过鉴定,认为那是伪科学。支持张颖清的人都是一些不是生物学出身的人。至于张颖清自称被诺贝尔奖颁奖机构邀请做演讲、有望获得诺贝尔奖,也早就被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和当事人证明是个谎言。

 
(XYS20070104)


“一虎一席谈”中医、伪科学辩论节目线上收看

3 01 2007年


公益时报:科技打假基金之争

21 12 2006年
 2006年12月19日公益时报

  - 见习记者 尹 熙

  11月中旬,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正式注册并开始运作,接受来自海外(含香港、澳门、台湾)的捐款,主要资助国内的学术打假活动。

  同月早些时候,国内也成立了一个“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以个人名义而不以社会团体筹备组的名义发起募捐。他们在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公布了一个账号,用来接受国内捐款以支持学术打假事业。

  这两个组织的成立都围绕着一个名字——方舟子。
  方舟子通过邮件告诉本报记者:“武汉同济医学院教授肖传国在武汉江汉区法院起诉我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出版社侵犯其名誉权,一审判决我方赔偿肖传国4万元,舆论大哗。除了这起官司,我面临着4起类似的官司(包括肖传国告我的另两起,
‘八卦宇宙论’案和西安翻译学院案),为应付这些官司,需要支付诉讼费、差旅费等费用以及可能的赔偿费,因此有不少人提议应该成立一个基金会募集资金为我支付这些费用,免得由于恶意诉讼给我造成经济、生活上的麻烦。”

  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和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成立之初就公开表示,筹集资金主要用来资助方舟子(方是民)的学术打假活动,而方舟子本人不参与他们的任何运作活动和事务。

  基金会为谁而设?方舟子为谁而战?这件事情引起舆论哗然。
  “科技打假基金为方舟子撑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并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由此引发一场“伪科学”之争。

  宋正海对媒体表示引起这次签名活动的导火索是两个事件,他说:“在这之前,张功耀搞了一个网上
万 人
签名,要求把中医和中药从国家医疗体系中剔除出去,首先就是因为这事。其次还有一个是方舟子打官司败诉,何祚庥他们要成立一个科技打假基金为他撑腰。”

  宋正海认为“伪科学”这个词被滥用了,他在接受《青年周末》的采访时说:“伪科学这个名字的定义不清楚,最初只是针对造假的东西。但当方舟子他们挖到一批造假行为之后,接着就杀了一个回马枪,针对一些重大理论创新来打压,故意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搅到一块儿了。”

  “‘伪科学’被作为一根棍子到处挥舞,压制了我们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他们这么一搞,中国还哪有诚信啊?让外国人觉得你们中国到处都是伪科学。所以,伪科学这个词,是中国学术界的最大耻辱。”

  在宋正海这里,方舟子等人的学术打假变成了一场民间学术与主流学术的地盘之争,而基金会和募集小组成了方舟子、何祚庥一方的资金后盾。他还表示“国外有很多基金,提供给民间的研究者,但是国内是靠国家调拨科研资金,却不可能给这些民间科学家调拨资金。”所以主流学派占尽了资金优势。

  “学术诚信基金会的存在是一种悲哀”
  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的“打假基金”账号一公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仅仅一天就有十余人表示已经捐款,到账的最高一笔为1万元。目前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已经筹集了超过10万元的捐款,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也筹集到了1万多美金。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主席张锋说,捐赠人士多有学术背景,而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就是新语丝网站,这个网站在留学生群体中知名度很高。可见,支持方舟子的人对于学术问题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和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都是非营利性组织,科技打假资金募集小组表示待条件具备时也将申请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张锋告诉记者,基金会成立时是理事会成员捐出35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全部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为基金会服务,所有账目都在网站上公布。

  张锋说,基金会目前主要支持公共打假活动,而不是私人的学术侵权活动,也就是说,个人的学术成果被剽窃而采取维权措施的事件他们暂不支持。他说,我们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为了维护公众收益,比如像方舟子这样站出来揭露一些错误的科学理论,而不是因为这些理论损害了他个人的利益,我们主要支持这样的活动。

  但是,张锋很无奈地说道:“我觉得这个基金会的存在是一个悲哀。国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组织,美国的学术诚信制度很健全,不需要民间组织来筹集资金提供帮助,而国内相关制度非常欠缺,因此还需要个人站出来打假,并承担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风险。”方舟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除基金会之外,目前国内支持学术打假的方式主要是个人帮助提供资料和信息,撰写支持性评论,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实行舆论监督。他还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目前缺乏值得信赖的举报学术造假的渠道,并且举报人的信息很容易被泄漏,所以很多人更愿意信任他们。

  资助者:方舟子的粉丝团?
  对于广大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方舟子因为学术打假面临巨额赔偿是否值得同情,基金会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人民大学的几名在读博士研究生。

  “对于方舟子敢于站出来揭露一些学术上的造假和欺骗行为,我们是很敬佩的,尤其是他早期的那几件事情”。一个新闻学博士说,“但是我也相信法律是公平的,方舟子有权利站出来说某某的理论是伪科学或其他,如果是学术讨论是没有问题的,别人也可以出来反驳。但是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举证错误,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别人当然也有权利提起诉讼,而法律判决的结果方舟子也必须承担。”

  一位历史学博士说:“有这样的组织提供资金帮助他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的学术打假行为,我国的学术界确实存在很多腐败的现象。”

  “说方舟子从公众利益的立场上从事打假,到底多大程度才算是代表了公众的利益呢,学术界本来是个多元化的地方,而且方舟子的名气现在越来越大,我们很难去界定这个公众利益。但是一旦涉及法律,就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则”。一个不愿透露身份的男生说。“而对于基金会的支持,我觉得这个就像是超女的粉丝团,出钱出力支持他们喜欢的一个女孩。方舟子有权利站出来指出别人的理论是伪科学,人们也有权利选择是否支持他,怎样支持他,他们有权利支持争论的任何一方。”

  在问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是否会为方舟子捐款,大家一致表示这要看具体的案例是怎样的,他们只支持他们认为正确的一方。

  一个社会的行为规则包括几个方面,道德、法律、政策和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除了道德义务,其他三类行为规则所赋予公民的遵守和服从的义务,是具有强制性的。就维护学术纯洁这一具体事务而言,尽管它只是极少数社会精英能够担责的领域,但是并非与公众利益无关,方舟子学术打假为谁而战?也许还需要甄别,但行为本身决不可能仅为一己私利。

  现在已经有人或机构主动代表公共秩序这一受益者承担“清道夫”义务,那么“清道夫”个人利益因为维护学术公共秩序而遭受损失,当然要获得赔偿。至于“清道夫”是否是“伪清道夫”,只是需要更多的精英或相关机构站出来甄别,而不需要喋喋不休于个人得失之累。

(XYS200612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节目预告:凤凰台“一虎一席谈”辩论反伪科学是否会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4 12 2006年

节目预告:凤凰台“一虎一席谈”辩论反伪科学是否会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支持伪科学一方:王鲁湘、任振球、宋正海
反对伪科学一方:方舟子、司马南

首播时间:12月16日星期六晚上8~9点
重播时间:12月17日星期天凌晨2~3点;中午1~2点



交锋伪科学 从百人签名到短兵相接

7 12 2006年
 交锋伪科学从百人签名到短兵相接

天府早报2006.12.6

  百名学者签名申请“废除伪科学”,昨(5)日,四川参加签名的5人现身“发言”,力挺“废伪”。征集到150个签名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接受采访时,剑锋直指方舟子、何祚庥为代表的“打假人”,表示这股渐涨力量不能容忍。另一方,方舟子接受本报专访,表明反伪的坚定立场。

  2006年,“伪科学”是个显眼的名词,一系列的交锋下来,关于“伪科学”已形成两方阵营的鲜明对峙,随着这份“废伪”声明的出现,将是一场短兵相接……

  交锋·出招
  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一股势力在伤害中国传统文化
  2006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剑锋直指方舟子、何祚庥为代表的“打假人”。截至11月30日,共有150名学者签名表示支持。

  “一直在关注,并且或多或少批评过。‘质疑中医’和‘刘子华事件’促成了这个声明的诞生。”12月4日,宋正海接受本报采访时,解释这次号召的原因:
“我们认为他们的结合,并不是孤立针对刘子华先生或者中医,而是消灭传统文化的势力。”事情发展至此,宋正海认为:到“中医”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伤害已经很严重了。

  宋正海称,当下“伪科学”一词有滥用的危险,这样下去,将不利于不符合西方科学体系的传统科技的发展,比如中医。也有可能对人们的科技创新精神造成压制。他说:“这样用西方科学体系的标准,打击一切其他非西方化的科学体系的成果,只能是让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科技创新无立足之地。”

  交锋·拆招
  方舟子著名“学术打假人”
  很多骗子都在做梦废除“骗子”
  12月5日,在回复记者邮件中,方舟子提到:最近在媒体、网上流传的一些被安到我的头上的观点,“取消中医”、“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杂交水稻已经过时了”等等,其实都不是我的原话,都与我的实际观点有出入。“对中医的批评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弹,乃至饱受人身攻击,除了触及到中医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涉及到民族感情。”

  这是一出闹剧
  记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这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对于此事,您必定也有所关注?

  方舟子:我同意何先生的看法,这是“非常荒唐”的,是一出闹剧。仔细研究一下签名者名单就不难发现,主要是一些长期在搞伪科学的人,有的以前多次被我们批过,哪里是真正的学者?他们反感“伪科学”一词,甚至想废除“伪科学”的提法,再正常不过了。估计世界上有很多骗子也都在做着废除“骗子”一词的美梦。

  犯不着认真对待
  记者:作为“打假人士”的代表,你们是否也会有所具体行动,来抵制这场“废除‘伪科学’的风波”?

  方舟子:对这种闹剧,犯不着认真对待。另外,他们那封公开信第一句话就错了。“伪科学”一词的产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原本含义很明确,就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它确切的名称是学术不端行为。

  除了他们,没有人这么定义伪科学。这是故意把伪科学与学术不端行为混淆起来,其实二者是两码事。“伪科学”从定义上来说,就是把不是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例如,科幻小说本来是文学,如果把科幻小说中某种违背科学原理的惊人主张说成是科学主张,就成了伪科学;算命、风水、巫术本来是迷信,如果把它们说成有科学依据,就成了伪科学;神创论本来属于宗教,如果把它当成科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魔术表演本来是艺术,但是有人却宣称它们是特异功能、“人体科学”,就成了伪科学,等等。常见的伪科学现象包括:要把某些宗教、迷信的做法“科学化”,提出违背物理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惊人主张等。签名者中很多人就都是在从事这类伪科学研究。

  早报记者谭晓娟
  交锋·回放
  “八卦宇宙论”之争方舟子败诉
  2005年7月29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内第十颗行星。事隔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在65年前就预测出了这颗行星,预测者就是留法博士刘子华。2005年8月10日,北京科技报刊载了方是民文章,对此事进行评论称,“这种荒诞不经、近乎笑料的胡言乱语,竟得到爱因斯坦的评审,岂非太小瞧了爱因斯坦的智力”。2005年底,北京科技报将“八卦专家预测十大行星”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评选之六。2006年6月,刘子华遗孀,80
岁高龄的曾宇裳一纸诉状把方舟子及相关媒体一并告上法庭。
  2006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方是民撰文对“八卦宇宙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本无不可,但在文中用“欺世盗名之徒”、
“来自中国的江湖术士”等带有明显丑化、侮辱性质的词汇来形容刘子华,其行为构成了对刘名誉权的侵害。方舟子被判败诉,公开书面致歉声明,并赔偿2万元抚慰金。

  “伪科学”引发的系列风波,迅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官司缠身和处于舆论压力之中的方舟子方面称决不道歉。

  挑战“中医神话”引轩然大波
  以何祚庥院士支持方舟子的看法,认为“易经”是“伪科学”,一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议渐起。

  一场以“易经”为开端的争议,就此蔓延到中医领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笠农、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等人也都纷纷撰文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张功耀甚至号召公众签名,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提出“告别中医中药”。

  一时间,网络上正反双方的争论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投入这个争论的当然不只是普通的网民。

  作为知名打假人,方舟子的“直言不讳”让他一时成为中医界的众矢之的,他在博客里认为,自己从来就不隐瞒对中医的批评,是在网上比较活跃的、也比较持续的中医批评者。

  “在1998年,我已对中医有过系统的批评。2000年我主持的新语丝网站开始关注国内的学术造假问题后,很快就设立了‘中医骗子’专栏,矛头直指中医界的浮夸虚假。此后新语丝网站成为了华人世界中批评中医的最主要平台,目前已刊登了400多篇批评中医的文章。”

  “2005年起我先后在《北京科技报》、《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开设每周一次的专栏,专栏文章不时地也有批评中医的内容,这大概是中国大陆几十年来首次在大众媒体上出现质疑中医的声音,挑战了‘中医神话’。”

  □相关链接
  有些学者是“学霸”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参与了“废伪”签名。李志超认为,现在学界使用“伪科学”这一名称过滥。“你不能什么都说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指造假的学说。但现在很多人针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扣以‘伪科学’的大帽子,这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李志超还称,有些学者反对“伪科学”,实际上是学界中“学霸”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端”。

(XYS200612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