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移植之父指认弟子剽窃事件调查

14 05 2009年

2009年05月14日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记者 韩洪刚 发自北京

5月7日之前,黄晓军只是血液病医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以治疗血液病闻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而一天之后,他成了一名“公众人物”,被导师曝光“剽窃”。

5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被誉为亚洲移植之父的陆道培与另外8名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黄晓军所申报“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内容中,有关键性成果剽窃自陆道培、纪树荃等专家,并存在大量伪造数据、颠倒时间等欺骗手段。而黄晓军正是凭借这样的“问题”项目,问鼎了这一中国医学界最高奖项。

事件披露后,由于黄晓军一方的相对沉默,尚无第三方认证机构介入调查和作出判断,在舆论的参与下,各种臆测满天飞,事件也从纯粹的学术打假事件,变成了检视公众理性和政府公信力的公共事件。

混淆边界的揣测

事件曝出后,出人意料的是,陆道培首先成了被质疑的人。不乏有论者认为,陆道培曝光弟子学术不端,是出于个人恩怨甚至利益之争,并质疑“8名专家或许和陆道培存在利益关系而做出了声援的行为”,因为8名专家中,童春蓉、刘芳、吴彤、张耀臣、董陆佳、高志勇6人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的道培医院,达万明和纪树荃则分别来自解放军总医院和空军总医院,现在在道培医院兼职。

对此,陆道培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与黄晓军的确有过矛盾,但这次事件需要严肃辩论的是,黄晓军学术不端事实的真假问题、真理的是非问题,而不是别的事情。其他几位专家也分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之所以参与进来,是出于对事实本身的认识和对医学界学术前途的忧虑。

对于陆道培站出来的主要原因,1986年就开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工作、2003年后到北京道培医院工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吴彤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GIAC是陆大夫数年来投身临床与科研的学术成果,以前他在国内外讲授过10多次,如今被黄晓军侵夺并被评为了医学最高奖,这相当于对知识产权的归属的认定。这怎么是个人恩怨的问题,侵夺了你的知识产权,你要不要站出来。”

北京一家医院的血液病专家郑南(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这是陆大夫很正当地争取自己权益的主张。是不是学术造假,是不是成果侵占,这是关键,看成利益问题就转移矛盾了,这与关系好坏、争地盘等是两码事儿。如果黄晓军各方面做得很好,那也可以来证明陆道培诬陷嘛。”

对于舆论中一部分偏离焦点又混淆边界的揣测,资深“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有很多对造假行为的揭露都是由有个人恩怨的人做的,往往也只有他们最知情。我们不应该去管揭露者抱着什么样的动机,而要看他的揭露是否属实。对有充分依据的揭露不管揭露者是什么动机,都应该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伪证”尚未完成

据陆道培介绍,对于自己的成果被“侵夺”,身为中华医学会常委的他是在2008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常委会上首先发现的。随后,他紧急召集5家医院的9位专家对黄晓军报奖材料及相关论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后形成书面报告呈送中华医学会领导,要求澄清事实,并按中华医学会奖励条例规定予以撤销其奖项。中华医学会责成奖项的推荐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核查此事。

人民医院随后找到陆道培,以许诺将陆的名字以第二排名加在该奖项的完成人中,要求陆道培顾全大局放人民医院一马,并以保住血液病研究所为名放黄晓军一马。对此,时代周报记者向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求证,但王杉未予回复。

在2008年12月30日给中华医学会回复函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表示“不存在学术造假、学术剽窃行为”。2009年1月9日中华医学会如期在人民大会堂向黄晓军等颁发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对此,陆道培十分不满,于是继续查找证据。春节过后,医学博士、道培医院主治医师刘芳逐渐接手了对黄晓军论文的整理和比对工作。

刘芳表示,黄晓军在申请中华医学科技奖所附的31篇论文中,临床部分没办法进行审核,只对16篇研究论文进行了比对。

刘芳发现有14篇论文共20多处造假,包括伪造样本数量、篡改数据、杜撰数据、抄袭他人数据等。刘芳对记者说:“很多数据太专业,举一个容易懂一点的例子吧。例如,在不同的论文中,小鼠数目或n=5,或n=11,或n=12,却得到了完全相同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这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显然是伪造。”

在2009年4月15日由人民医院召开的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及北大医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的联合会议上,检举人和被检举人都到场陈述,黄晓军对此的回应是,他的博士生由于不熟悉统计软件的使用而造成的“计算失误”。据陆道培介绍和展示的证据显示,当晚黄晓军请求与他见面并发手机短信威胁说:“听说您要将我置于死地,这样对您我都不好。我也获得了您以前报奖中对您不利的证据。”随后,又给陆道培写了亲笔信,看在是“您的学生的份上放我一条生路”。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时代周报记者多次打黄晓军的手机,要么无人接听,要么“正在通话中”,并在黄晓军的出诊时间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但他并未在出诊专家之列。5月12日晚,记者改为座机再次打黄晓军电话,意外地接到他的回电。记者表明身份和采访意图后,黄晓军表示:“目前不想谈此事,以后再说。”

4月16日,在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一封《呈请按条例规定撤销黄晓军等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说明》的“万言书”发布,指出了黄晓军所负责的论文中“有严重伪造数据,剽窃、侵夺他人学术成果以及许多重大欺骗之处”,并提供了详实的证据。方舟子说:“该揭发信原来附了论文数据的比对,我核对过,黄晓军伪造论文数据的行为是很明显的,很容易就可以认定。至于他是否侵夺他人成果,需要查看大量的资料才能认定,我没有这个条件。”

同一天,在进一步调查之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上级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给中华医学会的回复中表示:“未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根据目前双方提供的材料,对举报人提出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难以做出明确结论。对黄晓军等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的处理意见建议由授奖部门决定。”

“荒唐”的审查体制

曾在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工作多年、如今在道培医院担任免疫治疗科主任医师的童春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国家的奖是怎么发的?评委会只有一个血液领域的专家,而且只是个小同行;出现了争议还继续颁奖,真的难以理解。”

“陆大夫还是院士,打假都这么难,何况一般人呢。如今他退了下来,就没有人管了。太势利眼!”说到这时,童春蓉眼角流出了泪水,声音哽咽。她跟随陆道培多年,觉得陆道培是她工作过的多家医院中最好的大夫。

陆道培对事件发展到如今的局面也难以理解,他说开新闻发布会是出于无奈,“黄晓军的造假程度令人惊异,可以说,他的申报材料是迄今为止学术造假的集大成。可是,从头到尾没有组织过独立的第三方对此事进行客观地调查,更荒唐的是竟由报奖人及奖项推荐单位来评定举报是否属实。”

郑南表示:“由北大人民医院自己来查,如果护犊子呢,护短遮着掩丑呢,这样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利益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专家达万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建议由中华血液学分会的专家来组成调查组。就此,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多位中华血液学分会的专家,他们都表示不想发表意见,等候政策的安排。

对此问题,中华医学会秘书长吴明江曾向媒体表示:“人民医院是最了解黄晓军的单位,交给人民医院调查最能掌握到具体情况。”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吴明江,他再次表示了相同的观点并强调:“我明确告诉你,我们是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的程序来办的。我们有初审和终审,都会请血液领域的专家参加。专家组成就不说啦,但是我可以说,我们经得起任何部门的审核。”

当记者问及“自己评自己”如何保证公正性以及是否可能组织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时,吴明江表示:“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我们重大的组织结构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目前基本上各个部门包括你们新闻单位不都是这样嘛。”

方舟子认为,中华医学会的处理方式是极不严肃、极其不妥的:“在评奖过程中,只要有人对报请的成果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就应该先做调查再决定是否颁奖。尤其是对多位知情者的实名举报,更应该认真对待。”

郑南对吴明江的观点也表示明确的反对:“既然体制上有问题,那为什么不改呢。不能拿老的框框解决新的矛盾。”

方舟子强调,现在的科研体制应该进行改革,改变官本位的体制,不要让评奖、资金分配、职称晋升等评估的权力掌握在不懂行的行政官员手中,而应该由专业人士集体评判。同时,在评估时,应该具体地看科研工作的实质和质量,而不要只看表面文章,只知道数论文数量。

郑南说:“如果不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调查,那谁黑谁白怎么能说清楚呢。学术圈里头应该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方调查组,这是不得不做的。这么大的一个事,能不了了之吗?”

尽管如此,方舟子仍然很担心这件事“很可能会像此前被揭露的绝大多数造假事件一样,最后是不了了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如今学术圈的典型特征是学术黑帮化。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政府要重塑威信,还是要走到舆论对面的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了了之,那受伤害的是整个中国医学界和学术界,甚至是政府和国家的公信力。”

实习生穆尔扎别克、简玉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音频:方舟子访谈:中医药为何不能防治甲型流感

10 05 2009年

(此前登出的文字记录并不完全)

mms://www4.21cn.com/media/drw/0904/090508_drw_fagnzhouzi.wmv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指认弟子剽窃造假真相难辨

9 05 2009年

音频地址(点击其中2009-05-09链接):
http://media.cnr.cn/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sectionid,11,id,9,Itemid,11.html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5月9日7时26分报道,经过近5个月的波折,我国今年初颁发的一项2008年度医学界最高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被指造假、剽窃至今仍旧争论不休。一位网友昨天对“这起老师指认学生学术造假事件”一声叹息说,与发现真相相比,接受真相更难。

这起事件中的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血液病重点学科首席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下属教学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担任所长的陆道培。

学生是:陆道培曾经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黄晓军。

事件的起因是,去年12月,黄晓军教授以”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项目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个项目由31篇系列论文组成,推荐单位为北大人民医院,完成人共九人,黄晓军署名第一,完成时间为1994年3月15号至2007年3月15号。该项目当时在中华医学会常委会上讨论通过。

身为中华医学会常委的陆道培院士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回忆说,他在常委会上看到这一项目材料后当即表示反对。

陆道培说:“黄晓军在他的申请中华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自我推荐书中有严重的造假、剽窃、侵夺、欺骗。比如这个文章的数据不能得出某种结论,他这个数据是实验室的,实际上实验室在临床的后面,他说是他作了实验室工作所以指导了临床工作,实际上临床工作是做在前头的,临床工作当时叫GIAC方案,他说 GIAC方案是他创建的,这是完全不合事理的。这是我创建的,这是我命名,细节我都知道,怎么是他创建的。”

陆道培院士认为,该项目中,黄晓军侵夺了他创立的“GIAC移植技术体系”。关于该体系的报告,他在国内外已报告十多次,并已在国内外发表。陆道培院士认为,黄晓军是1992年才博士毕业,之后一直在他的指导下工作,他所申报的中华科技奖的这个项目研究也根本不是在1994年才启动的。

陆道培说:“94年以前,就启动了,绝不是94年才开始的,他说他这个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想法、思想、领导、实施都是他的,我觉得这是荒谬的,国内纪术荃(音)主任跟我早就开始这的事情,他也是我的研究生,老师教学生也是应该的,但是我教了他以后,不能就说是他的成果,没有我的份了。 ”

此外陆道培院士表示,在论文中,黄晓军将大量别人早已证实的数据号称自己”首先发现”,属于欺骗行为。更重要的是,黄晓军论文存在大量的数据造假。 中华医学会当时责成该奖项的推荐单位–北大人民医院调查此事并做出解释。

去年12月30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此事向中华医学会做出回复,称“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及相关专家认真讨论”,黄晓军等人的申报成果“不存在学术造假、学术剽窃行为”。

今年1月9号,中华医学会按计划在人民大会堂向黄晓军的研究项目颁发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个月后,陆道培又邀请5家医院的9位专家,向中华医学会递交了举报材料。这次,医学会要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上级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调查此事。

5月4号,陆道培院士终于收到北大医学部和北大人民医院对此事的联合回复,称项目”没有发现明确伪造实验数据的证据,但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表格不规范的问题”,黄晓军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问题则”难以做出明确结论”。陆道培院士认为这是北大人民医院出于本单位的利益考虑做出的结论。

陆道培说:“我的论文多,你的论文少,我的评奖项目多,你的评奖项目少,这些都是本单位的利益,本单位的领导也跟我直接表示,你这么弄,我的面子过不去,大概是跟这个有关系。”

对于陆道培院士的这种说法,北大人民医院的上级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办公室肖主任昨晚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事情并非如此,这个结论还是经过了慎重研究。

肖主任说:“我们请黄晓军和陆道培进行了陈述,北大医学部作为一个著名的医学高等学府,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学术之争,我们的学术道德委员会进行调查后作出的结果是慎重、客观、公正、公平的。”

陆道培院士表示:北大医学部和北大人民医院对此事的联合回复并不能使问题就此了结。他坚持认为,不组织第三方调查,由获奖的受益单位自己审查自己,不能保证公平。他质疑:退一步说,已经承认数据有误的科研成果,为什么还有资格获得一等奖呢?”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中华医学会决定直接由黄晓军所在单位及上级单位进行调查是合理的。

吴明江说:“我不找他推荐单位找谁,黄晓军本人能签字吗,你申报责任你负责,你人民医院提出来向医学会推荐,你得盖章、审核确认吧,这个情况确实是本单位里面,一个研究所里面,一个师生之间,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才会指出一二三,他本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是恰当的。”

吴明江副会长同时表示:中华医学会还将继续与北大医学部进行联系,会给双方一个更为明确的说法,但是要慎重。

吴明江说:“现在就要看,这个课题申报的重心,究竟是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理念,还是在这个新的理念下,在临床应用当中,又有什么新的情况,这个我也说不准,现在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意见我说不准,这两位都是专家,都在学术领域里都有他们的贡献,我们对他们的两个专家的处理都很慎重,你要撤销的话,就要给黄晓军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个我们有明确的处罚规定的,我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你剽窃、造假。”

事情进展到这儿,我们发现有一个重要角色在这场争论中至今没有公开发表观点,这个人就是陆道培院士的学生、被指认的学术造假者黄晓军教授,《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昨晚多次拨打他的手机被挂掉,此前,黄晓军在拒绝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件事儿还没有结束,在此之前他不想接受采访。

有没有剽窃或者侵夺?黄晓军教授自己是在默认还是确实被冤枉了?因为他的不表态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明确知道的是,近来从大学副教授到工程院院士,已经有多人和“学术造假”四个字联系在了一起。

学术打假网–新语丝网站的创始人方舟子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表示: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健全。

方舟子说:“学术造假不是中国才有的,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也会有的,但是他们有一个官方渠道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如果调查结果发现是属实的,就会做一个严肃的处理,但是我们国内不一样,我们国内没有这一套的监督处罚的机制,现在都推到学校那边去了,光让学校处理的,是很不够的,因为学校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学生他可以处理得很严厉,但是遇到大牌的教授,或者校领导、院士这些人造假,学校是不愿意处理的,更愿意保护,包括研究所也是这样。”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则表示:要遏制学术造假就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

杨玉良说:“学术造假跟我们国家整体的应有的道德没有坚守好是有关系的,各个行业都有,不止是在医学里面,为什么我不想就这个事情而多说,因为我认为,你仔细想想,我们国家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三十年,我们在所有的道德文化精神上,到底该做哪些事情。在学术界,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这样的事,你这一辈子就别想在学术界做这样的事了,我的个人态度是这样的。”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武书连大学排名事件

8 05 2009年

下载(第23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507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23分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507221000



方舟子:独孤求胜 不依不饶

7 05 2009年

(采访内容刊登于《湘声报》2009年4月3日。以下是访谈原文)

1、媒体现在称您为“反伪科学斗士”或“打假斗士”,您自己觉得这样称呼准确吗?

不准确。我并不想当什么斗士,听上去好像是没事找事、到处要跟人斗似的。不过别人要这么叫,我也无所谓。

2、您的经历我们都基本了解,凭你的能力和履历找个好工作过上舒适的生活,您为什么选择了打假,且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在打假之前我已不做具体的科研,主要是兴趣转移,想做些科普工作。打假也可以说是科普工作的一部分。中国并不缺科学家,但是缺科普专家、学术打假人士。我想我在科普、学术打假领域能够发挥的作用,要比做具体的科研,更大一些。

3、从事多年的科学打假,您觉得自己打假的最大特色(即自己的风格)是什么?

有根有据,直截了当,指名道姓,不留情面。

4、从创办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到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为什么选择了网络这种形式进行打假,又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你从科普打假延伸到学术打假?

在网络上能够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不像传统媒体那么受限制。网络不受地域限制,国内发生的情况国外可以即时知道,国外的意见也可以即时反馈到国内。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可以即时获得读者的反馈意见。网络也很容易搜索、收集、储存资料。所以网络是打假很好的工具。突然发现国内学术界浮夸、虚假那么盛行,又见不到有人出来揭露,就想到在自己的网上做一番揭露,让公众知道事情的真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5、科普打假和学术打假最大的区别在哪?

科普打假,主要针对的是伪科学和迷信,它们从根本上与科学格格不入。学术打假,主要针对的是学术上的弄虚作假。

6、学术打假,可能更为敏感,因为面对的可能是知名的学者或学校。您对他们过去的操守或成就完全不考虑吗?只要出现污点,就一点要让天下人皆知?这些所谓“污点”,都得到过什么样的考证和审核,能否举例说明?

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知名学者、学校以前的贡献就容忍他们去造假。知名学者、学校有假,更应该揭露,因为他们造假的欺骗性更强,造成的危害更大,社会影响更坏。我们针对的学术造假,主要是论文剽窃、伪造学历、拔高学术地位、伪造成果这些方面。有的是比较容易查证的,比如要鉴定论文是否剽窃,把两篇论文找出来一比较就知道了,有的甚至是逐字逐句地照抄别人的论文,即使不懂那个专业,也一见可知。有的查证可能需要多花点精力,比如检索数据库、与有关机构或知情者联系。例如,为了查明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究竟是什么东西,有无危害,我查了蒙牛的宣传材料、专利、学术论文等,也通过关系获得了一些内部材料。

7、《新语丝》上列出的“中国不良记者名单”可以看成是您对媒体的打假吗?对媒体记者的打假,您有足够的信心和证据吗?实际上我觉得,一方面您对一些记者嫉恶如仇,另一方面您跟很多记者频繁友好往来、互通信息,您是怎么去平衡这些媒体(包括记者)的关系的?

列在名单上的那些不良记者,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我打过交道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替不良企业、造假者当枪手来攻击我的,一类是对我做过欺骗性采访、造谣污蔑我的。因为根据的是我亲身的经历,我当然有足够的信心和证据,事实上,证据我都曾经在网上公布过。我揭露的这些记者,都是新闻道德或做人的道德很成问题的。对那些有正义感、有道德操守的记者,如果愿意揭露学术造假、伪科学,我都很乐于和他们合作。

8、您的打假涉及许多领域,批判很多东西,你如何保证正确的标准和自己的原则?

主要还是以生物医学领域的为主,对此我有专业辨别能力。涉及到其他领域的,也大都不需要用到很专业的知识,而是靠基本事实、逻辑和科学常识就可以判断真假的,如果需要用到专业知识,我会向专家请教。

9、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最有效地杜绝假冒伪劣?您觉得防患于未然和打假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伯仲之分?对于这两方面,中国现阶段做的怎么样?

假冒伪劣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不可能杜绝的,只能是遏制它们,将其减少到最低数量。对此,建设一个防止造假的良好体制和对造假者进行监督处罚都是必不可少的,很难说哪个更重要。再好的体制也无法完全避免造假,所以仍需要在发现造假时加以打击。这两方面中国现阶段都做得很差,要加以改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是个长期的过程。

10、新语丝创办至今,您参与和主导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打假事件据说有800多起,曾经多少次成为被告?当中的胜诉和败诉的比率各为多少?有些案子,您和新语丝网站是败诉的,您是怎么看待法院的判决的?败诉是否曾经令你沮丧,甚至动摇你坚持打假的信念?

迄今针对我或新语丝的案件共有11起:在北京被告过6次,5胜1败;在武汉被告过3次,1起败诉,2起未判;在西安被告过1次,败诉;在美国被告过1次,未判。有些案子虽然判决我败诉,但是判决的理由很荒唐,舆论站在我这边,对我来说属于虽败犹荣。原告如果想借此挽回声誉的话,结果适得其反。败诉不会对我的信念或生活有任何影响,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会因为怕惹官司、怕败诉就缩手缩脚。

10、因为打假您多次成为被告,官司也耗费您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您也曾提到被跟踪或是收到恐吓信,您担心个人和家人的安全吗?为了打假事业,这一切都是值得吗?你靠什么来支撑自己的种种努力,你觉得这些努力有作用吗?

有些打假涉及到上亿元的经济利益,得提防利益集团的人气急败坏。还有些造假者我觉得在精神上可能有些问题,说不定会采取什么疯狂的举动。所以担心也不能说没有,我近年来比较少参加公共活动,即使有活动也很少在网上预告,在国内出门一般不坐公共交通,就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过,我不会因为受到恐吓就罢手不干,否则不就让恐吓者得逞了吗?只能是小心一点。

11、有人说你打假很“法西斯”,把自己当成科学与正确的化身。您怎么看?

我只是动口不动手,只是用言论自由说出事实真相,又没有抓人的权力,有这样的“法西斯”吗?我从不把自己当成科学与正确的化身,也没有人能做这样的化身。我的文章若有错误,欢迎任何人有根有据地指出来,只要指正得对,我会马上认错、改正。我对我的文章发过一些更正说明,这像是“科学与正确的化身”吗?

12、对于您的评论文章以及网络语言风格,有人加以赞誉,也有人加以驳斥,您对此怎么看?能够接受吗?有人说您与有些名人一样,希望通过“语出惊人”而扬名立万,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萝卜青菜,各有各爱。我从来就没有打算让我的文章被所有的人欣赏,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连鲁迅的文章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呢。如果我的文章有事实错误,我欢迎任何人具体地指出来。如果找不出错误,却要来批评我的文风,我觉得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其实那些攻击我搞“语言暴力”的人,他们用来攻击我的语言要比我暴力得多,有什么资格来批评我?如果我能扬名立万,肯定不是靠“语出惊人”。我写文章向来靠讲事实、摆道理,从来不信口开河耸人听闻。不过,在一个假话横行的时代,仅仅是说出真话也成了“惊人”之举了。

13、方舟子是您的笔名吗?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和内涵在里面吗?

是我从高中时候起就一直在用的笔名。“方舟”在古文里的意思是两条船并在一起行驶,“方舟子”的意思就是脚踏两条船的人,踏的是科学和文学的船。

14、您觉得自己的性格因素与所选择的工作和打假行动有多大联系?

我觉得我的性格中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倾向,对事实真相有洁癖,看不惯弄虚作假的行为,也不怕得罪人,没有这些性格,也就不会坚持打假。

15、您的学术研究方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而您却以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而享负盛名,并成为自由作家,这是否与您的专业背道而驰?哪一个领域更接近于您的理想?

我现在做的事情,原来的专业知识还是用得着的,比如我的打假许多与生物医学领域有关,写的科普文章也以生物学方面的为主。在专业训练中所掌握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对现在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我从小就同时喜欢科学和文学,现在从事的科普写作,刚好把二者联系了起来,算是都接近了我的理想。

16、您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做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人,同时获得思想和生活的自由。

17、现实生活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和我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我其实是很随和的,不像打假文章中那么咄咄逼人。我认为对学术要严格要求,对日常生活则不妨随和一些。



方舟子:猪流感如果全球爆发 可能比SARS更严重

29 04 2009年

2009年04月29日腾讯

25日墨西哥和美国相继爆发猪流感疫情,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已经宣布国家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25日宣布猪流感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中心程序。这次疫情会不会再次引发世界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是否会比 SARS更严重?就最新情况以及流感疫苗等问题,本网27日连线著名学者方舟子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事处官员原博雍。

对于猪流感导致墨西哥103人死亡的事件,方舟子表示,这次猪流感病毒最先是由猪引起的,对于人体来讲是一个新型的流感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对它完全陌生,抵抗能力差,而且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所以才会导致有些人的死亡。同时,他表示,猪流感的症状与普通流感的症状完全相同,一般没有办法区分,只能在实验室进行检验才可以确定。普通人如果有流感症状,应注意自己是否接触过猪流感人群,否则无需恐慌。

感染人群多为青年人的原因

对网友比较关心的为何这次流感病毒的感染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较易感染的老人和儿童,方舟子的解释是,猪流感作为新型病毒,一般人对此没有抵抗力,而青壮年的身体免疫系统比较强,身体对病毒反应也会比较强,过强的免疫反应未必是好事,可能反而导致了对身体更大的伤害。同时,他表示,以前也出现主要危害青壮年的流感,比如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受害者主要是青壮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没有必要注射普通流感疫苗

对于有无疫苗可防疫以及普通流感疫苗可否防疫这次猪流感的问题,方舟子表示,目前最新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对猪流感没有作用。现在对治疗较为有效的是达菲等抗流感病毒药,但是这种药只在病症初期使用时才有一定效果,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网友没有必要为了预防猪流感而去注射普通流感疫苗。

如果全球爆发会比SARS更恐怖

此前有媒体称,世卫组织官员表示猪流感堪比SARS。方舟子认为,如果猪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可能将会比SARS更恐怖、更严重。历史上出现的全球流感大流行,曾引起数百万人乃至数千万人的死亡。

同时他表示,根据流感病毒传播的特点,病毒的毒性会随着传播越来越弱,对人体的伤害也会降低,这可能也是美国等其他国家没有出现死亡病例的原因之一。只要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大部分人会自愈。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办事处官员原博雍在采访中表示,目前中国没有出现猪流感病例,世卫组织中国办事处正积极与卫生部、世卫组织总部以及国际卫生组织保持联系,保证信息的共享,以确保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疫群。同时,他表示,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目前没有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是否可以抵御猪流感病毒尚不清楚。猪流感病毒变异非常快,所以研制出猪流感疫苗非常重要。因此,世卫组织正尽可能多地收集病毒样本,以挑选最合适用于研制疫苗的候选病毒。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猪流感

28 04 2009年

下载(第10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427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10分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427221000



CCTV2《今日观察》:学术造假:谁是幕后推手?

27 04 2009年

2009年04月24日CCTV2《今日观察》

 

上海大学的教授陈湛匀因为两项学术成果认定为抄袭,近日被全国通报,随后免去了博士生导师等职务,陈湛匀不是第一个因为学术造假倒下的学者,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频频曝光,造假者前赴后继,学术造假现象,究竟有多严重,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驱动呢?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王小丫与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和刘戈共同评论。

论文抄袭,博导落马,上海大学再曝学术造假丑闻,论文作弊,引发业界何种热议?学术不端,引发民众怎样的思考?

刘戈:学术造假危及整个学术界

(《今日观察》观察员)

这个陈教授,据称是中国第一个运用统计学的经济学博士,同时他现在还是上海的政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这些年来,完成了大概40多项国际的、国家的和省级的各种项目。这一回被揭出来以后,有人对他原来的学位、学历发生了质疑,他搞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涉及中国制造业的前景以及发展途径,但是他自己说,是用研究生去做的这个项目,他自己连看都没有看。国家投这样一个项目,要花10万到15万块钱社会科学基金,最后,这个钱就是被这样花掉了,没有产生任何的效应。

浙江大学的贺海波,他在国外一些核心的医学刊物上总共发表了9篇论文,最后经过鉴定,有8篇里面涉嫌抄袭、剽窃,最后这几家国际知名的学科刊物,把他原来抄袭的文章都删除,而且做了一个严正的谴责。可悲的是,浙大的这个研究所里他的好几十个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他的同事,他们发到很多期刊上的文章,都被退了回来,这样的一个学术造假活动,对自己的同事,对于自己的大学,甚至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了这么大的声誉上的危害。所以说,学术造假这个事情,它就像一个体育运动上的兴奋剂一样,最后它会把这样一个领域,造成全部道德败坏的影响,而且对这个事情漠然的一种态度,它的危害可能更大。

何帆:学术腐败已成潜规则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估计这个陈教授可能现在自己觉得还挺委屈的,他可能会觉得我才抄两篇论文都算抄袭,还有比我抄的更多的,有的教授可能是整本书整本书的抄,而且我看到有的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也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这两篇论文的抄袭率是30%,抄袭还有50%和100%步的呢。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说,说这个事不是我干的,这是一些学生干的,所以说我不知道,我是不知情的。为什么他还会就是为自己辩护呢?我觉得可能反映出来,就是现在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大家已经集体无意识了。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导师叫做老板,意思是什么呢?那么这个小团体,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就变成了一个论文作坊,不停地在生产这些论文,但是这些论文的质量可能很多是有问题的,有很多就像注水肉一样,就像加了添加剂的,加了一些有害物质的食品一样,就已经偷偷地就出去了。

我个人也算是学术界的一名小兵吧,我发现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当年我当学生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学生是抄袭的,后来我开始读博士评教授,我发现很多博士和教授也是在抄,而且我还曾经遇到过,有的学生毕业的时候要答辩,他拿论文过来,给我评审的时候,我发现里头有抄我的,为什么抄我的,他还能够拿过来,让我来看呢?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但是这些纯粹为了生产论文而生产论文的做法,已经让学术本身变得变味了。

高校频发学术造假事件,现象的背后有哪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警惕?

刘戈:高校盲目求大引发学术造假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先从这个例子给大家说起,这两篇文章的名字和它的子题目,大家看到可能觉得它就是一篇文章,看出来什么区别了吗?对,换了两个字。一个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另外一个叫做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就是政治和社会两个字的差别,其他完全一样,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姓李的教授写的,他发表在前,另外一位是重庆师范大学的一位姓肖的教授写的,他发表在后,这两篇文章,文章字数不一样,但是基本上用word里边的替换,把政治这两个字换成了社会这两个字,已经把抄袭发展到了极致,这篇文章,它和前面我们刚才所分析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来自于高校,可能就是和这些年来,大学追求大,追求像研究型院校迈进有关系,每一个教师,都被要求要写论文,论文是他获得所有资源的唯一的途径,最后就造成这样一个的结果。

何帆:利益驱动造成学术不再纯粹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埋头做学问的真正的学者还是有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一批人他真的是处于对学术的兴趣来去做学问的,所以学术本来是一个很纯粹的事情,如果是真的学术的话,它会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照得出来,你到底努力了没有努力,你到底是不是思想非常有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科建设变成了一个哈哈镜,我们看到有一些对学科建设的奖励措施。它有一个档次,如果你发表的多,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你可能都能够拿发表的论文去邀功请赏,如果你没有发表的话,你可能学位拿不到,职称评不上,申请的课题过不了关,在这个利益的驱动之下,我们看到学术界就越来越不平静了,原来本来是少数很安静的人来做学问的,现在我们看到变成一个像闹市一样。

易中天:更应提防论文泡沫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比这个做假和抄袭还值得人忧虑的,应该是泡沫。因为规定一个人,多长时间要完成多少篇论文,篇篇都有质量是做不到的。为了能够达到发表,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行贿,这都是腐败。而且一些人只要有了规定的发表的论文数,或者发表的论文的级别,他就能评一个什么(职称),然后他就变成了什么学术带头人,变成了评审委员。实际上可能是不学无术的。然后他掌握了评审的权力,变成了一种学官、学阀、学霸,那么他带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现行学术管理体制,逼良为娼。

方舟子:处罚机制要完善

(旅美学者,《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还在沿用以前的那一套,就是那种官本位的体制。学术权力掌握在行政人员手里,但行政人员不懂行,但是他会数数,所以他能够数你发表过多少篇论文,所以这种体制,我觉得是要改变的,要让专业的人员,拥有更大的评估的权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建立完善这种监督处罚的机制,对这些造假的事件,一旦发现的话,就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就应该由国家的部门出面。比如说应该由科技部、教育部,专业的全国性的机构进行处理。

刘戈:学术氛围何以保持?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想起了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的一个句话:大学之大者,非大楼也,能大师也。也就是说一所大学,有没有追求,有没有地位,决定于他是不是有大师,而不是有没有大楼,那么现在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少,老板越来越多。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学校,这样的一个所谓象牙之塔里头,我们搞不清楚,大楼和大师之间的关系,搞不清楚老师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整个学术的氛围无法去保持科学探索精神。

何帆:学术不是发财致富的途径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管理部门,它特别着急,很想很快培养出来很多学术的精英,出成果。但是其实是不需要这么着急的,那也不是说,这些做学问的人,不需要钱,他需要能够有一些稳定的收入,能够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够让学术变成一个发财致富的途径,所以我想,就是如果真正能够让学术发展的话,不折腾才是学术进步的根本,要多给学术提供一些自由的空间。



视频:CCTV2今日观察:学术造假,谁是幕后推手?

25 04 2009年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40584768966700



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新疆大学使用软件抓抄袭

25 04 2009年

下载(第24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423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24分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423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