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食品对健康的益处和风险

2 03 2025年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海报,加州尔湾中国人扎堆的地方有一个华人医生要做医学科普讲座,讲关于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这个医生在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到美国的大学读微生物学博士,后来考了美国的行医执照,在尔湾的一家医院肿瘤内科当医生。她自称自学中医,深信“药食同源”,对于肿瘤防治和养生很有“积累”,要宣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古为今用守护健康。

 

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肿瘤医生就懂得怎么预防癌症、怎么养生。肿瘤医生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人,治疗癌症算是她的专业,但怎样预防癌症、怎样养生不是她的专业,不是靠一个医生所谓的个人经验积累就能知道的,因为那属于流行病学范畴,要做大量的研究、分析。而作为一个外行,要了解这方面的进展,需要读文献。我不认为这个医生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阅读生物医学的文献我肯定比她强。

 

这个医生是在中国接受的医学训练,而中国的医学教育很成问题。其中一大缺陷就是忽视科学素养的教育,缺乏批判性理性思维。所以中国医学院出来的医生,不管学的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普遍迷信中医,都是“老中医”。就像这个医生号称相信古老的智慧,就跟现代医学格格不入。现代医学不相信古老智慧,中医才相信古老智慧。她说她相信天人合一、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是中医的说法,我不知道她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某些食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这不奇怪,也不是中医的发现,其他的国家、民族以前也都发现过。比如古希腊的医生就知道吃肝脏可以治疗夜盲症。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所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治疗。但用食物治疗疾病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比较少的个例。中医认为什么食物都能用来治疗疾病,什么疾病都可以用食物来治疗,如果这就是这个医生说的药食同源,就完全是迷信。

 

这个医生的讲座讲的是癌症防治与发酵食品的好处,显然是要讲吃发酵食品对于预防甚至治疗癌症会有好处。真的是这样吗?我接下来就讲一讲发酵食品对健康有什么好处,以及有什么风险,包括增加癌症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历史非常古老,世界各国都有发酵食品。以前之所以要用发酵食品,是为了保存食物。没有冰箱的年代,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就是发酵。微生物发酵之后,食品里的淀粉、多糖、纤维素被分解,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酸,还会产生酒精,就能抑制会让食品腐败的细菌、真菌的生长,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制作发酵食品最开始的目的。

 

吃发酵食品的确对健康有一些好处,其中一个好处是能够增加某些食品的营养价值。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酸奶。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因为他们患有乳糖不耐症,消化不了牛奶当中的乳糖。牛奶发酵之后,乳酸杆菌把里面的乳糖变成了乳酸,牛奶成了酸奶,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喝了。大豆里含有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所以大豆没法多吃,否则消化就会出问题。但是大豆发酵之后,这些抗营养因子也就没了,吃起来就不会有消化问题。

 

发酵食品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一些微生物,即所谓的益生菌,还有促使有益细菌繁殖的物质,即所谓的益生元,所以吃发酵食品能改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一个好处是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助于预防、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减轻消化系统的炎症。改善肠道菌群还可能有别的好处。比如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改善了肠道菌群,就能减肥、改善免疫系统、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糖尿病。甚至有人认为吃发酵食品还有可能预防癌症,不知道这个医生讲防治癌症是不是也引用这项研究。现在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热门领域,无数的人都在研究,发表了很多结果。但这些研究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很差,不能完全相信。而且,吃发酵食品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它也有健康的风险。

 

发酵食品的一大风险是制作、生产、保存过程中很容易污染有害的细菌、真菌。这容易理解,因为发酵食品就是在培养微生物,那么,那种环境下不会只是想要的有益微生物才能够生存、生长、繁殖,别的微生物也能生存、生长、繁殖,而微生物并不都对人体有益,有的对人体是有害的。发酵食品中经常被检测出各种有害的微生物,像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等,都能让人食物中毒。发酵食品还容易产生生物胺,比如组胺,吃了也能导致食物中毒。所以发酵食品经常导致食物中毒,中国、韩国和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吃了发酵食品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

 

以上说的是急性中毒。更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增加癌症的风险。发酵食品,特别是泡菜、酸菜、豆瓣酱之类的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质。致癌物的来源有这几方面:发酵食品被有害的真菌污染,产生了真菌毒素,有些真菌毒素是很强烈的致癌物;发酵蔬菜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亚硝胺;发酵的蔬菜容易生长导致胃癌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

 

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都是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食道癌、胃癌患者非常多,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的人都喜欢吃发酵的蔬菜。韩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吃40克泡菜、豆瓣酱等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5%;每多40克,就多15%的风险。中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得胃癌的人有50%左右跟吃发酵蔬菜有关。还有一项研究研究的是日本和韩国的情况,结论是经常吃发酵蔬菜,得胃癌的风险会增加28%;反过来,如果吃很多新鲜蔬菜,胃癌的风险就能降低32%。

 

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发酵蔬菜。泡菜、酸菜只能偶尔、少量地吃,解解馋就够了,这样才不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

 

2024.12.15录制

 

2025.01.03整理



人不是素食也不是肉食动物

27 02 2025年

以前有人为了提倡素食,说人天生适合吃素。现在有人为了提倡生酮饮食,又说人天生就适合吃肉,是肉食动物。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人不是素食动物呢?原因很简单,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素只能来自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里没有。比如蔬菜、水果里没有维生素B12,维生素B12只能从动物性食物摄入。如果一个人纯吃素,不吃动物性食物,没有B12的来源,就会患B12缺乏症。为什么草食动物不会患B12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肠道里有细菌制造B12让它们吸收。人的结肠里也有细菌在制造B12,但人体没法从结肠吸收B12,所以只能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B12。

 

为什么人不是肉食动物呢?原因也一样,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只能从植物性食物摄入,动物性食物里基本上没有。比如动物性食物里,维生素C的含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只能从蔬菜、水果里摄入。如果一个人只吃肉不吃蔬菜、水果,就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为什么肉食动物,比如猫科动物不会得维生素C缺乏症呢?因为它们的身体可以自己制造维生素C。人类,以及类人猿,身体已经丧失了制造维生素C的功能,只能从蔬菜、水果摄入维生素C。

 

所以,人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素食、肉食都要吃。人类的祖先跟黑猩猩一样生活在非洲的热带,那里有很多水果等各种各样的植物性食物。人类祖先就以吃它们为主,有时候像黑猩猩一样吃点肉。黑猩猩会吃昆虫、白蚁,甚至会打猎,去抓猴子吃,还会吃已经死掉的动物的尸体。

 

在人类进化史上,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人类走出非洲到了北方,那一带冬天没有植物性食物,就只能靠打猎为生。特别是在有农业之前,可能有一段时间是以肉食为主的,但不等于说那个时候的饮食是最适合人的最健康的饮食。有些人提倡石器时代的饮食,认为那是最健康的饮食,这是大谬不然。那个时候只要能吃饱肚子,能保证充分的能量供应就了不得了,还会去管健不健康吗?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二三十岁,你愿意在那个时代生活吗?现在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饮食比以前的更健康、更科学。

 

2024.03.28录制

 

2024.12.31整理



判断小孩数学能力高低的坎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判断小孩数学能力高低的坎

23 02 2025年

一般说一个学生聪明、脑子好使,指的是他的领会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很强,表现在学习上主要就是数学学得好。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数学能力强,很小就能表现出来。刚开始学数学只是数数、做简单的加减,还表现不出来,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旦到了学除法,就开始出现差别,有些学生就跟不上,学的速度就慢了。到了学分数的加减又是一道坎,数学能力强的马上就知道怎样做分数的加减,能力差的再怎么教,他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要不停地解释、不停地纠正,才能改过来。

 

对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做过的研究发现,一个小学生如果除法和分数学得好,到了高中,他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特别是代数会学得比较好。所以在美国,往往到小学三年级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分流。根据老师或家长的推荐,给比较聪明的学生做一种类似于智商测验的测试,只不过题目比智商测验少,总共就60道题。然后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有天赋。如果有天赋,就集中起来上课,多学一点东西。美国小学基本上是玩,学的东西比较少,集中放到天赋班,学的东西会多一些,课外也会有一些跟学知识有关的活动。

 

但是,小学数学好的人不少,到了中学就会有一些人跟不上,数学变差了。这不是突然变差,而是他本来数学能力就没那么强。我觉得到初中还有一个坎很关键,那就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这一关,有不少小学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也过不了。如果平面几何学得好,那就证明数学的确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观察。我上中学时,数学学得好的同学都是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做得很好的。平面几何做不好的,到高中数学也不可能突然变好,而平面几何做得好的,到了高中,数学也都没有问题了。

 

还有一个可能比较主观的指标,数学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很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数学并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反而很有乐趣,所以他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自己主动去找书、找资料看,想发现某个新的解题方法之类,也愿意主动去解比较难的数学题。对他们来说,一旦将难题解出来,会有一种成就感,会觉得很快乐。这些数学好的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数学兴趣,所以根本用不着家长去逼着他们学数学,需要逼的是本身数学就没那么好。数学好的人可能不愿意刷题,因为他们觉得刷题是一种单调的重复,浪费时间,不愿意去做。

 

2024.06.20录制

 

2024.12.27整理



空调温度设定在多少度最合适?

17 02 2025年

今年7月中美国东部有热浪,很多地方体感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纽约准备通过一个规定,要求房东在出租房屋时必须向房客提供空调。本世纪初,美国有空调的家庭还不到70%,而现在90%的美国家庭都有空调,三分之二有中央空调。连本来不需要空调的地方,也都装了空调。例如圣地亚哥沿海地区其实用不着空调,但比较新的房子有中央空调,很多人也就用了。现在空调几乎成了美国家庭的标配。前一阵子南加州也有热浪,圣地亚哥最高气温没有超过25摄氏度,但我在后院可以听到邻居的中央空调启动的声音,嗡嗡嗡地。因为很多美国人把室内温度控制在70华氏度(21摄氏度),一旦温度超过21摄氏度,空调机就自动启动了。

 

把室内温度定得太低,就存在着浪费电的问题,那么空调的室内温度定在多少度比较合适呢?

 

美国有一个给空调制定标准的专业学会,叫做“美国加热冷藏空调工程师学会”,它推荐的标准是把空调的温度定在23~26摄氏度。美国日常报气温一般用华氏度,但科学机构和世界一致,用的是摄氏度。23~26摄氏度并不是普遍推荐的标准,各国推荐的标准不一样。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为了省电,建议的标准是28摄氏度,绝大部分日本公司都照办,大部分办公楼都把空调的温度定在28摄氏度,有的办公楼甚至干脆就定在30摄氏度。

 

但室内的温度如果偏高,对人的健康、精神状态、工作表现都会有影响。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有的研究就利用了日本这个规定,因为日本的这个规定并不是强制执行,有的执行,有的没执行,可以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室内对人的健康、认知最适宜的温度是22~24摄氏度。如果室内温度超过25摄氏度,人的工作效率就会受影响:每增加1摄氏度,工作效率就下降2%。所以,日本把室内的温度定在28摄氏度,相当于增加了3摄氏度,也就相当于每天要浪费掉30分钟的工作时间。如果室内温度超过了28摄氏度,对人的健康影响更明显。这时候人们就会觉得头疼,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如果要同时考虑到对健康的影响和省电,那么把空调温度定在24摄氏度(75华氏度)是最合适的。

 

2024.07.17录制

 

2024.12.21整理



天气热让人喜欢在网上骂人

16 02 2025年

今年独立节在美国有热浪,大约一亿美国人处在危险的高温之中,估计这几天在网上骂人的美国人就多了。我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2022年有德国人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过一篇论文,就是研究的这个问题。

 

推特那时还没有被马斯克收购,研究人员还可以下载推特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的是2014~2020这6年间,从美国737个城市发布的约40亿条推文。先通过机器学习和分析这些推文的内容,把含有仇恨内容的推文归为“仇恨推文”,再根据仇恨推文发布的时间、地点,查那一天的最高气温,就将仇恨推文的数量跟最高气温联系上了。

 

研究发现,最高气温15~18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最少。由于有±3摄氏度的波动,也可以说12~21摄氏度时的仇恨推文最少。但是在最高气温低于6摄氏度或高于27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明显增加。气温是-3~-6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12.5%。高温就更明显了,在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以上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22%。而且,这个现象跟收入状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所在的地区没有关系。不管是民主党、共和党,是天主教徒、福音派教徒,是穷人、富人,一旦气温很低或很高,都喜欢在网上骂人。

 

所以,我说现在有热浪,在网上骂人的人多了,是有依据的。像圣地亚哥这种地方,因为一年到头气温都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估计是全美国发仇恨推文数量最少的。

 

2024.07.05录制

 

2024.12.19整理



天气热让人喜欢在网上骂人

16 02 2025年

今年独立节在美国有热浪,大约一亿美国人处在危险的高温之中,估计这几天在网上骂人的美国人就多了。我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2022年有德国人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过一篇论文,就是研究的这个问题。

 

推特那时还没有被马斯克收购,研究人员还可以下载推特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研究的是2014~2020这6年间,从美国737个城市发布的约40亿条推文。先通过机器学习和分析这些推文的内容,把含有仇恨内容的推文归为“仇恨推文”,再根据仇恨推文发布的时间、地点,查那一天的最高气温,就将仇恨推文的数量跟最高气温联系上了。

 

研究发现,最高气温15~18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最少。由于有±3摄氏度的波动,也可以说12~21摄氏度时的仇恨推文最少。但是在最高气温低于6摄氏度或高于27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明显增加。气温是-3~-6摄氏度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12.5%。高温就更明显了,在最高气温42摄氏度以上时,仇恨推文的数量增加了22%。而且,这个现象跟收入状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所在的地区没有关系。不管是民主党、共和党,是天主教徒、福音派教徒,是穷人、富人,一旦气温很低或很高,都喜欢在网上骂人。

 

所以,我说现在有热浪,在网上骂人的人多了,是有依据的。像圣地亚哥这种地方,因为一年到头气温都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估计是全美国发仇恨推文数量最少的。

 

2024.07.05录制

 

2024.12.19整理



天气热会影响学习成绩

14 02 2025年

2016年7月,波士顿预报有一次热浪要持续5天。波士顿的大学有些学生宿舍有空调,有些学生宿舍没有空调。哈佛大学一个研究人员就想到借此研究天气炎热对人的认知,包括健康年轻人的认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找一批学生做了两套测试,一套是做数学题,一套测试自我控制能力。在热浪到来的5天前做了一次,热浪到来时每天都测试,热浪过去两天后再做一次测试。他发现,住在没有空调公寓的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比住在有空调公寓的学生差。

 

后来也有别的研究做了类似的对比,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比如有一项美国高中生标准化考试成绩的研究发现,如果在天气比较炎热(气温90华氏度,相当于32摄氏度)时考试,成绩比在气温72华氏度(22摄氏度)的考试低14%,而且气温每增加1华氏度,考试的成绩就降低0.2%。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某一个学年气温比平均气温高的天数多,那么考试的成绩也会比别的年份差。也就是说,在这个学年里,如果天气炎热的天数比较多,不只是影响到学生考试的能力,还会影响到学习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大脑对于天气的炎热非常敏感,所以天气一热,大脑就想着怎样赶快控制温度、怎样散热;这样一来,用于认知的能量少了,也就影响到了人们的认知。

 

2024.07.01录制

 

2024.12.17整理



我打了第二针带状疱疹疫苗

12 02 2025年

我在2月份打过带状疱疹疫苗,当时解释过为什么要打带状疱疹疫苗。打完第一针之后,过两到六个月还要打第二针。我还以为要预约,昨天打电话问,说不用预约,来了就打。

 

打完后有不良反应。一开始是几小时后有局部反应,打过针的胳膊疼,抬不起来。过了十二三小时,有全身性的反应:低烧,头疼。又过了十几小时,全身性的反应就消失了。现在除了胳膊还有一点疼,已经没有别的症状了,不良反应一天半就过去了。

 

一个网友留言说,他也打了带状疱疹疫苗,护士说是新的二合一疫苗,只打一针。其实没有什么新的二合一的疫苗。如果只打一针,就是比较早的减毒活疫苗,那是默克公司研制的,2006年上市,可以打一针,也可以打两针。但减毒活疫苗的有效率只有51%,保护的时间只有三年,当时建议60岁以上的人才打这个疫苗。格兰素史克(GSK)在2017年推出了一款重组蛋白质亚单位带状疱疹疫苗,有效性高达97%,而且保护的时间至少七年,有可能更长,建议50岁以上的人都去打。只不过要打两针,而且不良反应比原来的减毒活疫苗强一些。

 

因为这个重组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有效性比减毒活疫苗强,所以美国在2020年就把默克的减毒活疫苗淘汰了,打的全都是GSK的疫苗,不过默克的减毒活疫苗别的国家还在用。中国在2020年进口带状疱疹疫苗,是GSK的重组蛋白质亚单位疫苗,所以中国的疫苗跟美国的疫苗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打带状疱疹疫苗是自费,比较贵,进口疫苗打两针要3000多块人民币。美国如果有医保接种疫苗是免费的,所以我建议,上了50岁还是都去打带状泡疹疫苗,因为50岁之后就成了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如果得了会很痛苦。

 

2024.07.09录制

 

2024.12.15整理



快速帮助身体散热的简单方法

10 02 2025年

美国今年的热浪导致有一些人热死,其中有一个德国游客是在全世界最热的地方加州的死谷热死的。人为什么会被热死呢?因为体内产生的热散发不出去,体温升得太高。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是最好的,太高了不好,太低了也不行。维持身体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细胞代谢时产生的热。如果周围的环境温度太高,体内的热散发不出去,或者没有有效地散发出去,就会在体内积蓄下来,体温会越来越高。如果超过40摄氏度,就有生命危险。

 

别的哺乳动物跟人不一样,没有衣服穿,一般情况下,它们最关键的是保持体温不要太低,所以哺乳动物全身都有毛发。一旦外面的温度太高,需要赶快散热,怎么办呢?主要的散热方式是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深处产生的热带到身体表面,也就是带到皮肤散发出去。但哺乳动物全身都披着毛发,通过这种途径散热很难,所以很多哺乳动物就要通过没有长毛发的地方尽快散热,比如舌头和耳朵。所以在大热天狗就会吐舌头散热,兔子则通过耳朵散热。

 

通过舌头和耳朵散热效率很低,对于人来说都不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人的皮肤也有没长毛发的地方,手掌、脚底和额头这三个地方就没有毛发,是人体散热很关键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里面的血管分布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血液从心脏由动脉带到身体的各处,然后又由静脉带回心脏。在一般情况下,血不是从动脉直接送到静脉的,动脉和静脉之间有毛细血管,血先经过毛细血管再进入静脉。血液在毛细血管流动的速度很慢,所以这些地方散热的速度很慢。但手掌、脚底、额头这三个地方是动脉直接连到静脉,中间没有毛细血管,所以血液流动很快,散热也比其他地方的皮肤快。

 

大约20年前,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想到利用这一特点来快速地降低体热。他们发明了一个设备,是一个有机玻璃筒,筒里可以注入水,而且水可以流动,水温大概20摄氏度。把这个筒放在手掌上,施加35~45毫米汞柱的压力,就类似一个散热器。他们找了一些运动员到健身房里运动,故意把健身房的温度调到40摄氏度,然后做对比。对比发现,带了散热装置的人散热的速度快,体温降得也快,而且坚持运动的时间也明显更长。如果不戴这个装置,运动时间平均也就半个小时;戴了这个装置,运动时间平均能达到40多分钟,有的甚至达到50多分钟,差别很明显。而且他们发现水的流动和压力两者都是必须的。如果没有施加压力,只是让冷水流起来,散热的效果不佳。

 

他们写成论文发表后,斯坦福大学的运动员都来找他们要这个装置降温,这样可以延长他们运动时间,训练的时间也就大大延长,效果非常好。他们说,戴上这个装置,体内多余的热几分钟就散掉了。以前因为身体过热到没法训练的程度,可能要休息几个小时才能继续训练,现在戴上这个东西,几分钟之后就又可以开始训练了,所以很受欢迎。

 

斯坦福的科研人员就想到一个商机,把设备做得漂亮一些拿到网上去卖。只不过卖得很贵,每个要一千美元,所以一般的人不会去买它来降温,专业运动员才觉得有必要。但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应该怎样快速降温。外面跑步回来,很热,怎么快速降温呢?打开自来水,水温大概也就是20摄氏度,把脚底或者手掌伸在水下冲,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把体温带走。效果当然不如专用的一千美元的装置好,那就多冲一会儿,应该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降温效果。有些人会问,如果用温度更低的水比如冰水来降温,甚至直接把冰放到手掌、脚底、额头来降温,效果会不会更好呢?不能这样。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刺激血管收缩,反而让热散不出去了。

 

2024.07.14录制

 

2024.12.1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