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电子游戏有益精神健康

9 01 2025年

关于玩电子游戏对于精神健康有益还是有害,一直有争议。早期的研究发现,那些玩打打杀杀的暴力电子游戏的人更富有攻击性。后来有研究推翻了这个结论,认为玩电子游戏反而对精神健康有益。不过,这些研究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是所谓的观察性研究,甚至是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这样的研究质量不高,只能得出相关性,而得不出因果性的结论。还有的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做的,这样的研究可以得出因果性的结论,但实验室和日常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所以从实验室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日常生活的情况。

 

最近,日本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关于玩电子游戏对精神状态究竟是好是坏的论文,基于新冠疫情导致的“自然实验”。在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呆在家里没事干,很多人热衷于玩电子游戏。然而由于供应链出了问题,游戏机在日本供不应求,卖游戏机的公司不得不采取随机抽奖的方式出售游戏机。这就给研究这个课题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这相当于一个随机试验。他们联系了15万人,有8000多人答复说要参加游戏机抽奖,这些人最小的10岁,最大的69岁。后来有的人抽到了游戏机,有的没抽到。研究者让他们记录自己在30天内,每天有没有玩电子游戏、玩的时间是多长,并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打分。结果发现,玩电子游戏跟不玩电子游戏相比,精神健康的得分和对生活满意程度的得分都要略高一些。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长,得分越高,但每天玩3小时以上,得分就降低了。

 

由于这个研究相当于一个自然实验,所以研究结果的质量比较高,可以得出因果关系。从这项研究的结果来看,玩电子游戏只要时间不是太长,至少对精神状态是没有害处的,说不定有好处。

 

2024.09.01录制

 

2024.11.13整理



加州为何要禁止人造食用色素进学校

9 01 2025年

加州州长签署法案,从2028年开始,加州的公立学校禁止销售含有6种色素的食品。这6种色素是蓝色1号、蓝色2号、绿色3号、黄色5号、黄色6号、红色40号。去年年底,加州州长还签署过另外一个法案,从2027年开始,在全州的范围内禁止销售含有红色3号色素的食品。所以总共涉及到7种色素。

 

这些食用色素在食品中大量使用,市场上成百上千种食品都含有这些色素。它们都是人造色素,是石油化工产品,是从石油里提取合成的。这些食用色素至少已经用了几十年,有的甚至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但最近十几年发现,它们有健康危害。加州环保局在2021年专门针对这7种人造色素发表过一个评估报告,认为现在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这7种人造色素能增加小孩得多动症的风险。这些证据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临床试验,有的是动物实验,还有的是体外的机理实验。红色3号还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质,这就是加州要在全州禁止红色3号的原因。

 

美国在全国范围管食用色素的机构是FDA。FDA很早就批准这些色素可以上市食用。最早在1931年FDA批准第一批食用色素时,就把其中的几种都纳进去了。后来FDA也对这些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重新做过评估,但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做评估并没有研究色素跟神经系统的关系。人造色素跟多动症的关系是这十几年才发现的。FDA评估过人造色素跟致癌风险的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红色3号能导致动物得癌,所以FDA禁止红色3号在化妆品中使用,但还是把它当作一种食用色素,继续允许它在食品当中使用。就像我以前说过的,FDA对于食品的管理实际上比对药品的管理松。而且目前关于人造色素的健康危害还有争议,因为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并没有危害。

 

对于食用色素应该严加管控。在所有的食品添加剂中,最没有用的就是食用色素。它既不能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也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也不能增加食品的口感和美味。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给食品增加颜色,好看一些能吸引人来购买。如果非常安全,那当然无所谓,但只要有可能带来健康危险,就不应该用。更何况还有别的色素可以取代它。给食品上色可以用那些没有发现危害性、没有健康风险的天然色素,只不过天然色素比人造色素贵一些,而且颜色也没那么鲜艳。是希望吃颜色鲜艳的食品,还是希望吃健康的食品,选择不是很明显吗?

 

尤其对于小孩,这些色素可能的危险会更大。首先,面向小孩的食品、饮料、糖果、冰淇淋,甚至包括某些药品都喜欢添加色素,就是为了吸引小孩吃。其次,由于小孩的大脑还在发育,体重也比较轻,如果这些色素对身体有害,对小孩的影响也就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先从学校禁止起。作为家长,在购买食品时就要注意,在FDA把它们禁止之前,我们可以自保。购买食品,特别是给小孩购买食品时,要养成看成分表的习惯。如果是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还是尽量不要买或者少买。那些颜色特别鲜艳的食品,往往也意味着使用了人造色素。

 

2024.09.29录制

 

2024.11.12整理



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怎么回事

7 01 2025年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之后,我评论说那项工作实际上属于人工智能研究,跟物理学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一项人工智能研究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呢?这说明现在要在物理学方面找重大成果发奖已经不容易了,所以就跨界发给了别的领域。就像现在要在化学方面找重大成果来颁发诺贝尔奖也不容易,所以化学奖经常发给生物学研究,因为生物学方面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太多了,排着队等着发诺贝尔奖都发不过来。所以我说,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是不是会像往常一样,也发给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果然,第二天公布的化学奖就是发给了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这个奖分成了两半,一半发给了谷歌DeepMind公司的两个科学家,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这个成果太重大了,获得诺贝尔奖完全是意料之中的。另一半发给了华盛顿大学的贝克教授,是关于蛋白质设计的研究的。

 

获奖的都是关于蛋白质结构的。为什么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这么重要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一类分子,抗体、激素、酶等等,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跟它的立体结构有关系。我们怎么知道一个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呢?这是剑桥大学的人做出来的一个成果,也得了诺贝尔奖。他们采取的做法是,让蛋白质结晶形成晶体,然后用X射线去照射它,这样就会出现衍射现象,形成一个衍射图像。根据这个衍射图像就可以推测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很花时间。做出一个蛋白质的结构往往要花几年的时间,很多人读一个博士或者做一个博士后,就只是为了获得一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而且并非所有蛋白质都能形成晶体,一个蛋白质结晶出来要靠运气。如果不能获得蛋白质晶体,就没法用这种方法去测它的结构,它的立体结构就没法知道。后来有了冷冻电镜的方法测蛋白质结构,研究速度还是很慢。虽然研究了70年,有很多人都在做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研究,到现在总共也就获得约20万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所以,人们一直想找到能破解蛋白质结构的简单方法。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一个连着一个组成氨基酸序列。每一种蛋白质都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是由这种蛋白质的基因编码的,所以,如果知道了某种蛋白质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就能知道它的氨基酸序列;而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又决定了它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一种蛋白质变性(即让蛋白质的结构乱掉),再把变性的蛋白质放到合适的溶液里,它就会慢慢地复性,恢复成立体结构。而且恢复的立体结构跟原来的结构一模一样,没有改变,说明一种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完全是由它的氨基酸序列来决定的。

 

那么,如果能根据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来预测它的立体结构,就简单了。现在测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太容易了,而只要知道了核苷酸序列,就可以推定氨基酸序列。不过这存在一个问题:根据氨基酸序列随机形成蛋白质的结构,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一个蛋白质有100个氨基酸,能够形成的结构可以多达10的47次方,而其中只有一种结构才是正确的。仅有1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很小的蛋白质,蛋白质往往都是几百个甚至几千个氨基酸组成的,可能性就更多,从无数的可能性中认定准确的结构就非常困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发展之后,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编程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我读博士时,这项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克隆出了一种基因,然后根据基因的序列推测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再把这个序列输入程序,就可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但当时预测的结果非常粗糙,只能预测局部的结构,即所谓的“二级结构”,而且准确性不高。后来,随着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蛋白质结构性质的了解越来越深、蛋白质的模式研究越来越多,预测的准确性也提高了。而因为参与的人多了,都在编各种各样的程序,也就开始有竞争、比赛了。

 

从1994年开始有一种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比赛,比谁的预测程序准确性更高。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2018年,谷歌的DeepMind公司参与了比赛。他们最开始研究的是下围棋的人工智能AlphaGo,这项工作完成后就把重点放在了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的结构。DeepMind参赛程序AlphaFold一开始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直到2020年底,他们这项工作才有了重大突破,搞出了另一个版本的程序AlphaFold2。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人类已知的所有2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全都预测了,而且准确性非常好,80%的结构都跟通过X射线的衍射实验获得的结构一样,或者差不多。那么多的实验室参与,用实验方法研究了70年,才获得20万个蛋白质的结构,而它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所有2亿多个蛋白质全都预测了。用实验方法测一个蛋白质的结构要几年的时间,用预测方法几分钟就测好了。

 

华盛顿大学的贝克教授是一个生物化学家,他的实验室主要做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他同时也对蛋白质预测很感兴趣,自己编了一个预测程序罗塞塔去参加预测蛋白质的比赛,预测的准确性还可以,成绩不错。他想到一个别人没想到的做法。别人做蛋白质预测都是要根据氨基酸的序列来知道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他想到的是根据想要的蛋白质的立体结构,让罗塞塔预测一下应该有什么样的氨基酸序列。以前要获得某种蛋白质的结构,是在已有的蛋白质的序列基础上改掉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做突变,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能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构。而贝克想到的是,抛开已有的所有蛋白质,“从头设计”一个新的蛋白质。

 

2003年,他们实验室设计出一种蛋白质,让罗塞塔程序预测什么样的氨基酸序列会得到这样的蛋白质结构。再根据预测的结果反推什么样的基因序列能得到这样的氨基酸序列。然后根据基因序列合成核酸,把这段核酸放到细菌里,用遗传工程的方法让细菌根据这段基因生产蛋白质。最后把获得的蛋白质结晶出来做X射线衍射,测它的结构。结果发现,获得的结构跟一开始设计的结构符合得很好,而获得的蛋白质是一种全新的蛋白质,其结构也是自然界没有的、全新的蛋白质结构。这就是所谓的“蛋白质设计”。在2020年之后,他们也用人工智能的办法做蛋白质设计,一个一个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结构的蛋白质。

 

不管是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还是蛋白质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们不仅有很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让我们知道细胞的生理功能;而且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用来研究疾病是怎么产生的,用来设计药物、疫苗。这两项工作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

 

2024.10.08录制

 

2024.11.11整理



用人工智能模拟民意调查

4 01 2025年

我以前说过,民意调查现在越来越难做,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响应率太低。打电话抽查,目前依旧被认为是民意调查最准确的金标准,但现在的人一般都不接陌生电话,因为垃圾电话太多了。九十年代通过电话做民意调查,100个电话打过去,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接听,可以对他们进行抽查;但现在打电话做民意调查,只有大概百分之一的人会接听。不仅成本高多了,而且因为响应率低,容易出偏差。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愿意接受民意调查的人,未必会讲真话,讲假话也会影响到抽查的结果。

 

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后,有人就想到用聊天机器人,即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模拟民意调查。因为机器人不会拒绝接受调查,而且也不会说假话,响应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所以以上两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犹他的杨伯翰大学去年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编写很多聊天机器人,模仿美国选民的不同年龄、性别、信仰、政治派别、选区等等,赋予它们不同的选民特征,用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料等极其庞大的数据来喂它们;然后从中进行抽查,问它们对选举结果的看法、要支持谁。他们拿2012年、2016年、2020年的选举去问它们,结果发现抽查来的支持率跟实际的投票结果非常接近。

 

有的公司就想到做这方面的生意。我知道的至少有两家,其中一家是纽约两个年轻人干的。他们大学不上了,退学创办公司,专门做这种生意。他们编写了无数聊天机器人,而且赋予了非常多的特征,按他们的说法,每个机器人有几百个特征,代表不同的选民。可以问它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一定是关于总统选举的。他们说现在有不少的生意,地方的选举或者议员的选举也找他们做民意调查,但没有公布这些客户究竟是谁。能够查到有一家基金会的确找过他们做民意调查,但问的是对人工智能有啥看法。让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代表美国选民,问它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没法验证结果是否可靠。这家公司也公布过一些数据,但都是模拟以前的总统选举和别的选举。按他们公布出来的数据,说是符合得非常好,跟实际的结果很接近,比实际的民意调查结果接近得多,但这也没法验证。

 

按他们的说法,做这种模拟的民意调查很简单,只要花一两分钟就可以一次抽查5000个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而他们收取的费用只有做民意调查的十分之一。既然这么简单,成本这么低,为什么不对某一次选举做个预测呢?他们说他们对今年的总统大选做过民意调查,查出哈里斯在全国范围内领先4.2%,跟实际的民意调查结果很接近,略好一些。但也没法验证它究竟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既然这么简单,他们应该对某一次大选在投票之前做出预测,如果实际结果比民意调查的结果更符合,一下子就会轰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干。其实可以专门搞一个网站,每天就发布预测,如果真的说得准,公司马上就能拿到大笔资金。

 

所以目前这种模拟民意调查,结果究竟有多可靠、可信,我们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但不管怎样,这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后全都改成模拟的,实际的民意调查可能就没法做,也没人做了。

 

2024.09.23录制

 

2024.11.08整理



以川普为例说说老年痴呆迹象

1 01 2025年

人过了30岁,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反应能力都会逐渐下降,人老了之后记忆衰退、反应迟钝是很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得了老年痴呆,则是病态,是大脑的细胞大量死亡引起的。有多种原因能导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比较轻微逐渐发展到非常严重。最近这段时间,美国的媒体都在讨论川普是不是已经开始出现了老年痴呆症状。如果老年痴呆已经很严重,症状就很明显,谁都能看得出来;但如果只是早期症状,就没那么明显,所以才会讨论。我们以川普为例,讲讲老年痴呆早期的症状都有哪些表现。

 

川普的家族有阿尔兹海默症家族病史,他父亲、姐姐和一个表哥都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阿尔兹海默症有遗传因素,所以川普得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相当高。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能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身边的人,川普的侄子现在就说已经注意到川普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了。但是,这个侄子以前跟川普关系很好,后来跟川普闹翻了,所以他说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信度。而作为外人,因为跟川普没有密切的接触,所以他即使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状,我们也没法通过他的日常生活行为注意到。然而川普是个公众人物,频繁发表演说,特别是现在竞选总统,更是天天都在发表演讲、接受采访,那么我们可以从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挖掘出他已经开始老年痴呆的迹象。

 

老年痴呆早期的一个迹象是说话没有连贯性,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并不是思维紊乱、说话没有逻辑。思维紊乱不等于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很多正常人也是这样,只是由于没有逻辑性,讲话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经不起推敲,但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川普频繁地演说、回答提问,经常出现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人们听不明白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思维是跳跃性的。这句话讲的是这件事,下句话马上就跳到另一件事,第三句话又跳到了别的事情上面,甚至一句话还没讲完就已经岔开去讲别的事情了。回答别人的问题往往也是答非所问。因为发生了太多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川普自己也知道了,辩解说这是一种讲话技巧,叫作“编织”。说他可以同时把几十件、几百件事情“编织”在一起讲,最后又能够回到起点,说只有天才才做得到。不过他说回到起点,其实往往没有回到起点,最后都忘了自己究竟在讲什么了。像他这种号称能同时讲很多事情,却让人们听不清楚他究竟在讲什么事情,究竟是天才还是痴呆呢?

 

老年痴呆的另一个迹象是会把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都搞混。比如川普在演讲中频繁地把希拉里说成奥巴马,或者把拜登说成奥巴马,这不是一时的口误,而是发生过很多次了。川粉为他狡辩说,他在讽刺奥巴马才是真正控制希拉里和拜登的人,现在实际的总统是奥巴马。但是从川普讲话的上下文和语气来看,他丝毫没有开玩笑或讽刺的意味,而是在很认真地说,所以很难让人相信是每个人都难免的口误。

 

有一件事可以明显地说明他绝对不是口误,而是把不同的人搞混了。川普在跟黑利竞争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有一次接受采访谈到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打国会,川普攻击黑利说应该由她负责,因为她负责的国会安保工作没做好。但黑利连国会议员都不是,根本不负责国会安保工作。川普以前也曾以此抨击过当时的议长佩洛西,因为她对国会大厦的安保工作没搞好,所以才发生了1月6日事件。他如果在接受采访时要抨击佩洛西却说成了黑利,我们还可以说是口误;但根据上下文关系,他要抨击黑利,结果举的是佩洛西的例子,显然不是口误,只能说明他把两个人搞混了。因为都是女政客,而且都是他痛恨的人,所以就混为一谈了。

 

他把地点搞错我也举一个例子。他有一次去佐治亚发表演讲,一开口就说今天是路易斯安那美好的一天。他以为是在路易斯安那。这就让人想起当年里根跟人家在路易斯威尔辩论,却说成我们刚刚去了华盛顿的教堂。当时人们就怀疑里根已经开始老年痴呆了,这个怀疑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他下台之后确诊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迹象,一开始还有长期的记忆,短期记忆却逐渐消失,所以多年前发生的事记得很清楚,比较近的事反而记不得了。有一个娱乐记者是川普的老熟人,川普还在搞“学徒真人秀”的时候就已经跟川普认识了。他当时就经常采访川普,最近又采访川普,因为要写一本关于“学徒真人秀”的书。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川普对于以前搞真人秀发生的事记得可清楚了,但最近几年的事往往搞不清楚,已经说不清、记不得了。更严重的是,这个记者今年5月份第一次采访川普,谈了很长时间,8月份去做补充采访,川普已经忘了曾经在5月份接受过他的采访,说:很多年前,我还在搞“学徒真人秀”的时候,我们见过面的。记者提醒他说,我们5月份已经长谈过了,川普却坚决否认曾经接受过他的采访,坐下来又把5月份说过的故事原原本本地重新说了一遍。

 

不要说两三个月前发生的事他已经记不得了,连刚刚讲过的话也马上记不得了,这也是老年痴呆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说过的话忘了自己说过,马上重复地说刚刚说过的事。我以前举过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在采访时,主持人恭维他说:你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出色,有什么育儿经验?川普第一句话说,我教育子女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然后马上就岔开去说美国现在毒品多么的严重,说他请教过习主席,为什么中国没有人吸毒,习主席说“我们的方法是把那个毒贩子抓了,从速判处死刑”;川普接着就说美国就应该这么学,对毒贩子判处死刑。这话刚讲完,马上又说,我曾经见过习主席,问他对吸毒应该怎么弄、你们中国为什么没有吸毒……又把整个故事从头讲一遍,忘了刚刚讲过。这才隔了半分钟,他就已经完全忘了,这也是老年痴呆的一个明显特征。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特征是有妄想症,容易凭空捏造事情,不仅自己当真,而且以为别人也会当真,以为别人很容易就接受了,把它当成事实。这种例子就太多了,川普在演讲时就经常捏造各种各样的事实,而且不停地说,每一次演讲都会讲那些话。那些捏造的事实明显不可能有人相信,正常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但他还是不停地说。比如他因为攻击非法移民,所以就经常说科罗拉多的奥罗拉被非法移民占领了,而且非法移民是拿着比军事武器还要厉害的重型武器把奥罗拉占领了。后来又说,现在非法移民持枪把美国的很多城市、小镇都占领了,我当了总统就要去解放美国的这些城市。这种话哪会有人相信呢?如果美国各个城市已经被非法移民持枪占领,那得是多大的新闻?所以他讲的这些话,显然连最忠诚的粉丝也不可能相信,但是他每次都要讲。

 

我再举一个例子。他在电视节目里连线一些小孩提问,一个小孩问他:川普总统,你最喜欢的农场动物是什么?他说我最喜欢奶牛,奶牛多可爱呀,但如果卡玛拉·哈里斯当了总统,奶牛就要被她禁止了。这当然完全是凭空胡说,但他以前演讲也这么说,现在又拿来跟小孩说,已经分不清幻想和事实了。

 

老年痴呆还有一个迹象,由于人的大脑的意志功能逐渐丧失,言行的自制力就变差了,所以言行举动往往就显得很怪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也是最近发生的。川普搞的所谓市政厅交流要回答听众的问题,有一次他回答了几个问题后,有两个人因为天气很热,晕过去被抬走了。这一打岔,川普就提出,我们来欣赏音乐吧。一开始本来只是说欣赏一首他喜欢的歌,后来雅兴大发,要跟听众们一起听歌,然后在舞台上摇摇摆摆地晃了40分钟。

 

还有一种表现是一些老年痴呆患者很容易得秽语症,喜欢不分场合地讲黄段子、飙脏话,不管是不是公开场合,也不管在场有什么样的人。比如他在做竞选演讲时居然讲起了黄段子,这是美国有史以来,一个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讲时讲黄段子。还有飙脏话、破口大骂。他对哈里斯骂得越来越严重。起初骂她是一个白痴、蠢货、天生智力就低,这本来就已经非常出格了,以前的总统竞选演讲没有人会这么骂对手的,现在又发展到飙脏话。就在我刚才提到的那次演讲中,他破口大骂哈里斯是一个“屎一样的副总统”,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一个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讲时飙脏话。如果换了别的总统候选人在演讲当中飙脏话、讲黄段子,政治生命肯定马上就结束了,竞选也就结束了。但对于川普来说,不管在他身上出了多大丑闻都无所谓,媒体还会替他掩饰,川粉们更不会因此就抛弃他。

 

川普的老年痴呆症状很明显,但他究竟是不是老年痴呆,要由医生来鉴定,作为外人只能是推测。但是川普拒绝出示他的医学记录和体检结果,这也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一次拒绝出示自己的体检结果。可见他的体检结果和医学记录非常不堪,说不定里面就写着已经开始出现老年痴呆迹象,所以不敢出示。不管是不是已经真的开始得了老年痴呆,他的智力、认知能力严重衰退已经是很明显的事实,所以极可能已经是老年痴呆了。如果他这次又跟2016年一样再次侥幸地当上总统,那就又要创一个记录,不仅是一个重罪犯、性侵犯当了总统,还是一个已经老年痴呆的人当了总统。那个时候,他闹的笑话就会更多,又会让美国在全世界出丑,出更大的丑,变成一个国际笑柄。

 

2024.10.20录制

 

2024.11.05整理



让猴子预测选举结果

30 12 2024年

宾州大学的人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把美国某次选举的两个候选人摆出来,让猴子去选谁赢谁输。当然不可能直接问猴子要选谁,他们是这么做实验的:把某次选举的两个候选人的照片给猴子看,猴子盯哪个人照片的时间长,那人就是失败者。为什么盯的时间长的人反而是失败者呢?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已经做过一个实验,让猴子看猴群中两只猴子的照片,一只猴子在猴群里地位比较高,一只地位比较低。猴子敢于比较长时间地盯着看那只地位低的,比自己地位高的就不敢盯着看,只能瞄一眼,所以被猴子盯的时间比较长的那个就是失败者。

 

研究者拿出1995年~2008年总共273次参议员和州长选举的候选人照片,让猴子选,然后跟实际的选举结果对比。发现猴子选中的概率是54.4%,比随机乱选的概率50%好一些,所以认为这个结果是有意义的。如果再仔细分析摇摆州的选举,那么准确率会更高,是58.1%。大家更关心的总统选举也测了,他们拿出2000年~2020年总共6次总统选举的候选人照片让猴子看,结果准确率只有50%,跟随机乱选一样。

 

如果这个结果成立,就表明在我们投票选举时,候选人的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脸部的某一种特征会让投票人下意识地觉得他有领袖气质,然后下意识地选他。可见很多人投票时受到了本能的影响。不管他们做了什么分析,讲了什么理由,本能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什么样的脸部特征能影响人们的选择呢?他们推测,一个特征是获胜者的下巴比较突出。他们测了一下,获胜者下巴平均要大2%,这个差别其实很小。

 

这样的研究即使能够成立,也只有学术意义,没有实用价值。毕竟准确率太低了,只有五十几,跟随便乱选差不多,所以不能靠它来预测某次选举的结果会怎么样。

 

对今年的美国大选,他们也让猴子来预测。让猴子看哈里斯和川普的照片,发现他们盯着看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让猴子看沃尔茨和万斯的照片,沃尔茨明显胜出。

 

2024.09.25录制

 

2024.11.03整理



衡量锻炼强度的标准:代谢当量

13 12 2024年

锻炼指南要求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度的锻炼,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锻炼。那么什么算是中度的锻炼,什么算是高强度的锻炼呢?这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代谢当量”。代谢当量指的是一个人在静止状态下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的能量,一个代谢当量大约刚好1千卡。

 

一种锻炼形式消耗的能量不到3个代谢当量叫做轻度锻炼,3~6个代谢当量之间叫做中度锻炼,6个代谢当量以上叫做高强度锻炼。以走路为例,如果是散步,慢吞吞地走,它的强度大致相当于2代谢当量。正常的走路速度大概相当于2.5代谢当量,算是轻度的锻炼。光靠散步和正常的走路,不能算入锻炼的要求里,至少必须是中度锻炼。

 

要达到中度的锻炼有这么几种做法。一种是加快速度,快步地走。比正常的走路速度快,就变成了中度的锻炼,就达到要求了。另外一种方式是增加走路的难度。比如爬坡,即使速度比较慢,也变成了中度的锻炼,也达到了要求。或者走平地,但有负重。背一个十几斤的包,即使以正常速度走,也达到了中度锻炼的要求,因为它的代谢当量已经进入3~6之间。或者推着婴儿车散步,即使速度很慢,也能达到中度锻炼的要求。如果去野外远足(Hiking),即使走路速度正常,由于走的路面不是平地,而是没有平整过的土路、沙地或者高低不平,走起来比平地走路困难,也变成了中度锻炼。

 

如果背着包去爬坡,甚至会变成高强度的锻炼。如果野外远足的时候背一个十几斤的包,就变成了高强度的锻炼。爬山也是高强度的锻炼。如果既背包负重,又爬山,锻炼的强度就更强了。

 

所以,野外远足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如果每周到野外远足两三个小时,就能达到每周所需要的锻炼要求。那只是最低的要求,锻炼的时间越长、强度越高,效果会越好。

 

2024.05.20录制

 

2024.10.17整理



“赚钱越多是否越幸福”的定量研究

11 12 2024年

金钱能不能买来欢乐,一个人是不是赚钱越多就越幸福?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但以前都是定性的说明。到了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有两个研究人员想要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利用的是盖勒普民意调查的数据。

 

盖勒普每天抽查1000名美国人,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家庭收入情况,还有一个问题是今天心情怎么样,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根据这两种数据做一个统计,算一下不同收入的人群的幸福指数,就可以看出,随着年收入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也在上升。但到了年收入6万~9万美元,幸福感就达到了最高峰,进入了平台,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增加了。年收入 6万~9万美元,平均7万5千美元,所以这个研究结果经常被说成一旦家庭年收入到了7万5千美元,就进入了平台,赚再多的钱也不会增加幸福感。实际上它指的是超过了9万美元,才不会增加幸福感。

 

过了10年,到202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一个研究人员要重复这个研究,不过用的是另外一个工具。他让3万多名美国人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程序,每天问3次:现在的心情怎么样?连续问了几星期。他用这样获得的数据也画了一个图,统计不同收入的人的幸福感怎么样。结果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一直在上升,没有止境。

 

这两个研究的结果发生了冲突,所以这两支团队就合作研究,究竟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仔细地分析发现,他们打分方法不一样。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问的是今天心情怎么样,只有两个结果:感到幸福或者不幸福,分数就是1分或者0分。宾州大学的研究给的答案并不是只有两种,而是从最低的“非常不快乐”到最高的“非常快乐” 一串连续的答案。

 

根据幸福感细分一下宾州大学的研究结果就会发现,最不幸福的15%,他们的幸福感随着年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到年收入10万美元时进入平台。而普林斯顿的研究是9万美元之后就不会再增加幸福感。这两个学校的研究相隔10年,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普林斯顿的研究结果在现在应该是年收入10万美元进入平台,那么这两个研究就不矛盾了。但那些一开始就很幸福的人,随着年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一直在增加,没有止境。

 

这个研究的结论是,不幸福的人收入增加会增加幸福感,但到了一定程度(现在是年收入10万美元)时进入平台,赚再多的钱,幸福感也不会再增加了;本来就很幸福的人,钱赚得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强,没有止境。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结果,不适用于具体的人。有的人虽然很穷,但过得很开心;有的人虽然赚了很多钱,却一直不幸福。

 

2024.05.08录制

 

2024.10.15整理



学乐器会让小孩更聪明

9 12 2024年

我以前说过,小孩学好一门外语,成为双语的人,就会变得更加聪明。还有一种办法也能让小孩变得更加聪明,那就是学一种乐器。要学好乐器也是很动脑子的,还要脑跟手有很好的配合,对手部和躯体的动作要控制得非常好。这对大脑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就能增加认知能力,让小孩变得更聪明。以前有不少的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最近有一项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

 

智利的研究人员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学校乐团找了20个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10~13岁,至少学过两年某种乐器,有的是弦乐:小提琴、大提琴,有的是管乐:笛子、黑管、双簧管之类。同时又找了20个相同年纪,但没有学过乐器的小孩作为对照组。实验时同时播放一段音乐旋律和一个用线条组成的图案,并分别给四种指示:第一种指示是不告诉他们注意听还是看,第二种指示是告诉他们要注意听旋律,第三种指示告诉他们要注意看图案,第四种指示告诉他们既要听旋律又要看图案。听完、看完之后开始做测试。

 

测试的方法是这样的:放一段他们可能听过,也可能没听过的类似的旋律,问他们有没有听过这段旋律;放一个他们可能看过,也可能没看过的相似的图案,问他们是不是看过这个图案。根据他们的回答打分。结果发现,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他们的得分明显比没有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高。而且在做这个试验的同时,他们还测了这些小孩的脑电波,发现在刺激物(测试播放的旋律和图案)出现之前和刚刚出现时,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他们大脑的某些区域的α波(一种脑电波)明显降低了,降低α波就减少了干扰,表明他们更专注。等到刺激物快消失时,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他们某些大脑区域的θ波和α波比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更强,表明他们的工作记忆力更强。工作记忆指大脑会短时间地把某段信息保存在一个可以获取的阶段,然后用这段信息来处理某个认知的过程。

 

这个试验的结果表明,接受音乐训练,第一能增强人的注意力,第二能增强人的工作记忆力,那么认知的能力也就增强了。他们还发现,即使在第一种指示(不要求小孩注意听或注意看)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出他们脑部的活动和认知的能力增强。也就是说,受过音乐训练以后,能够总体上增强认知的能力,人当然也就变得更聪明了。

 

严格地说,这只是一个观察性的研究,它表明的是一种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但由于有多项研究都表明了这种相关性,而且在机理上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受过音乐训练能增强人的注意力,说明因果性也是极可能存在的,就不仅仅是相关性了。

 

2024.05.28录制

 

2024.10.13整理



怀孕让女人变老

5 12 2024年

很多女人生小孩后觉得自己突然变老了,这种感觉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研究8~19世纪英国贵妇人的历史记录,发现生小孩多的贵妇人跟生小孩比较少甚至没生过小孩的贵妇人相比,绝经之后的寿命要短一些。但这属于观察性研究,证据没那么充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最近领导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研究的是怀孕之后,女人生物年龄的变化。一个人的年龄有两种,一种是一般说的过一年长一岁的纪年的年龄。但同样岁数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显得比较年轻,有的人显得比较老呢?这说明即使是同样岁数的人,衰老的程度不一样。也就是说,还有一种内在的生物年龄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衰老程度。怎样知道一个人的生物年龄呢?现在一个公认的做法是测细胞里基因组的甲基化的程度。基因组是由DNA组成的,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受到环境的影响,DNA上的某个位置就会加上一个甲基基团,这就叫甲基化。有时候又会去掉某个甲基基团,这叫去甲基化。根据这个基因组的甲基化的模式,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生物年龄是怎样的。

 

哥伦比亚大学这项研究是在菲律宾做的。菲律宾宿务市1983年开始了一项长期的健康研究项目,跟踪1983年出生的一批小孩的生长情况。2005年,这批小孩长大成为20~22岁的年轻人,研究人员找了这批人中的800多个女的,抽血测她们基因组的甲基化情况,判断她们的生物年龄。这批女人有的还没有生育过,有的已经怀孕、生育过了。对比的结果发现,怀孕过的跟没有怀孕过的相比,生物年龄老了4~14个月。这是横向对比,还可以再做纵向对比。过了几年,他们又找了这批女人中约300人,继续抽血查她们的生物年龄。这批女的有的以前没有怀孕,现在怀孕过了,有的怀孕过两次甚至更多次。对比她们怀孕情况导致的生物年龄变化后算出,她们每怀孕一次,就会让生物年龄老2~3个月。

 

研究人员在2005年还测了900多个小伙子,这些小伙子有的当爹了,有的没有。结果发现,当了爹的人生物年龄反而比没当爹的年轻一些,不过这个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只能说,有没有当过父亲对男人的生物年龄没有影响。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女人生小孩是一种对下一代的、很大的投资,自己的身体就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没有时间来维护、修复身体,就导致老得快了一些。

 

2024.04.12录制

 

2024.10.0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