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本身不是病,何时才要退烧

5 07 2025年

中国搞严防死守的时候禁止卖退烧药,想买也不卖。中国对新冠疫情彻底躺平了之后,成了退烧药想买也买不到。一盒布洛芬黑市价涨到了几千块钱,而且还不一定买得到。限量供应,供不应求,很多医院连退烧药都严重告急。全国可能已经几千万人被新冠感染,而且都在发烧,退烧药一天的消耗量就是上亿片,产能供应不上,而且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问题在于,这些退烧药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必要吃的。

 

中国人之所以把发烧看得特别严重,一发烧就赶快吃退烧药,很可能是受中医影响。中医把发烧当成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而实际上发烧本身不是病,是症状,是表明生病的症状。一旦发烧,并不一定就要急着退烧。那么,发烧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退烧呢?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会有一些波动,但基本上控制在37℃左右。人体之所以能把体温控制得这么好,是因为大脑视丘下部有一个体温调控中心,能够通过收集到的体温信息发出升温或降温的命令。它收集体温信息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皮肤上面的感热、感冷的感受器,二是通过流过视丘下部的血液来感知体温。如果调控中心觉得体温太高,就要降温。降温的一条途径是减少体热的产生。人体体热是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要减少体热就要减少新陈代谢。另一条途径是更多地散发产生的体热,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和出汗散热。反过来,如果体温偏低,就要增加新陈代谢的过程,产生更多的体热。肌肉运动也是产生体热的一种方式,就会颤抖。还要减少散热,让皮肤的血管收缩,让血液流向更重要的器官流动。

 

有时候,体温会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也就是发烧或发热,我们就知道生病了。但这只是生病的症状,不等于疾病本身。有很多疾病会导致发烧,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或病毒感染。病原体入侵人体,人体免疫系统调动白细胞消灭病原体,会受刺激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到了体温调控中心,会刺激那里的细胞合成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E2的一个作用是让感热神经元的放电速度变慢,也就是把正常体温的设置值调高。本来设置在37℃,病原体入侵后可能就变成38、39℃,甚至更高。由于体温的设置值升高了,体温调控中心觉得体内产生的热不够了,就会发出多产生热量的命令,同时还要减少热量的散发。为了多产生热量,一个快速的方式是让肌肉运动起来,这就是发烧时身体会打寒颤的原因;而减少散热就要让皮肤的血管收缩,这就是发烧时反而会觉得身体发冷的原因。

 

发烧是人体对病原体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其他的动物,不要说恒温动物了,连冷血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甚至无脊椎动物)在受到病原体入侵的时候也都会发烧。发烧现象这么普遍,让人怀疑发烧是进化而来的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机制,有助于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病原体最适合繁殖的温度就是我们正常的体温,如果体温升高了,那么对热比较敏感的病原体,繁殖就会受到抑制。另外,体温升高以后会加速一些免疫反应,这也有助于加速消灭病原体。

 

所以从理论上说,发烧对于疾病的康复应该是有益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人为升高实验动物的体温,它们抵抗病原体入侵的抵抗力也就增强。临床试验也表明人体也是如此。把得了水痘发烧的小孩分两组,一组一发烧就吃退烧药,另一组就让小孩扛着,不吃退烧药,结果发现不吃退烧药这组小孩的病程缩短了一天,表明发烧的确对于抵抗某些感染是有益的。

 

所以,不要一发烧就赶快吃退烧药把体温给降下来。但是,这不等于退烧药就没有用,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用退烧药退烧。哪些情况下呢?第一种情况,人觉得不舒服,扛不住了,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去,让人舒服一些。虽然吃退烧药对身体的康复没有什么帮助,但受不了了,就只好将就了。第二,有某些基础病的人一旦发烧是有风险的,那就有必要及时地退烧。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烧以后心跳会加速,有诱发心脏病的风险,有必要及时把体温降下来。第三,本来有呼吸障碍的病人,发烧以后会影响到呼吸,这也是有风险的,所以他们也有必要把烧退下来。第四,发烧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老年痴呆的人也有必要尽快把烧降下来,以免认知更恶化。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高烧,也有必要及时地把烧退下来。体温温度超过了41℃就算高烧,会对细胞、组织产生损伤。如果体温超过了42℃,甚至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而脑细胞受损伤是不能逆转的,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把脑子烧坏了。另外,一旦体温超过了42℃,就会导致体温调控中心失灵,调控出现紊乱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旦发高烧,就要及时降温。我说的41℃、42℃指的是肛门温度,一般人测体温不会去测肛门温度,而是量腋下温度。腋下温度比肛门温度一般偏低0.8℃左右,所以,如果腋下的温度超过40℃,就应该把体温降下来。一般的感染不太可能导致高烧。导致高烧的往往是非常严重的感染,比如脑膜炎、疟疾、败血症有可能导致发高烧。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导致高烧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是比较低。

 

把体温降下来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吃退烧药。最常见的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布洛芬、阿司匹林。不过,儿童吃阿司匹林有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所以儿童不要吃阿司匹林,可以吃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还有一条途径是物理降温,让体内产生的热尽量散发出去。例如泡温水澡或者用用温水擦身体,不要泡冷水澡或者用冷水擦身体,因为遇到很冷的刺激,人体会颤抖,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热量。也不要用酒精擦身体,因为酒精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有导致酒精中毒的危险。还要少穿衣服、少盖被子,要开空调,甚至用风扇吹。

 

这跟中国民间流传的做法是相反的。中国民间包括中医认为发烧就要捂着,穿厚衣服、盖厚被子,说捂出汗来,烧就退了。很多人的确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发烧捂出汗来,果然就退烧了。其实那是因果关系搞反了。退烧后,体温调回了正常范围,体温调控中心就以为体内产生的热太多,要散发掉,而散发体热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出汗。所以,是先退烧了再出汗,而不是先出汗再退烧。

 

要吃退烧药就吃西药,不要吃中药。目前没有哪一种中药被证明的确有退烧效果。吃了某种中药觉得退烧很有效,是因为里面添加了西药。它们最喜欢添加的就是对乙酰氨基酚。仔细看中药退烧药或感冒药的成分,有的添加注明了,但会把对酰氨基酚写到成分的最后,不注意看不到;有的根本不注明,偷偷地添加。所以觉得吃中药有退烧的效果,实际上是里面的西药成分在起作用,还不如直接吃西药,干嘛去吃那些中药?一方面增加了费用,西药的退烧药本来很便宜,加上一堆中药就变得比较贵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危险,那些中药知道有啥成分会导致什么副作用。还有,不要把西药的退烧药跟中药的所谓退烧药一起吃,因为中药的退烧药里都是添加了西药成分的,跟西药一起吃会导致用药过量。

 

我注意到,被我揭露过很多次的学术骗子张文宏,在提倡发烧吃维生素C,这是从美国传到中国的伪科学。“发烧吃维生素C有助于身体的康复”的说法已经被很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否定了,吃维生素C是无助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康复的。

 

2022.12.19录制

 

2025.5.6整理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能够降低老年痴呆风险

22 06 2025年

我以前曾经建议,如果上了50,应该打带状疱疹疫苗预防带状疱疹,否则得了带状疱疹会很痛苦。最近斯坦福大学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打带状疱疹疫苗不仅能够预防带状疱疹,还能够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这项研究虽然是斯坦福大学做的,但是利用的是英国威尔士一项自然实验。在2013年,威尔士启动了一个项目:如果在2013年9月1日满80岁,那么就不能享受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只有那一天还不满80岁的人,才可以享受这个福利。也就是说,如果是1933年9月2日之前出生的人,就不能享受这个福利了;只有在那一天或在那之后出生的人,才能享受这个福利。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对比的就是在1933年9月2日之前的一周出生的人,我们把它叫做年老组,和在那一天之后的一周出生的人,我们把它叫做年轻组。年老组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数非常少,只占了0.01%,而年轻组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数接近一半。

 

一开始找的那些人都是还没有得老年痴呆的,跟踪了七年,发现年轻组得老年痴呆的人要比年老组明显少,得老年痴呆的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这两组人出生只是相差了一、两周,各方面都不会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人为规定的一组能够打带状疱疹疫苗,一组不能打。现在观察到老年痴呆的风险的差别,就可以归为是由于有没有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导致的。所以这个研究就证明了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能够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这其实也不是斯坦福大学的这些人发现的,在那之前已经有几项的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但是以前的那些研究很难排除这种情况: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可能受的教育比较好,生活方式、饮食比较健康,这些都是降低老年痴呆风险的因素,发现老年痴呆的风险降低了,就不知道究竟是由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导致的,还是别的这些混杂因素导致的。斯坦福大学的这个研究可以排除这些混杂因素。

 

2013年的时候,接种的带状疱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后来才推出了重组蛋白质疫苗。现在在美国接种的都是重组蛋白质疫苗。重组蛋白质疫苗是不是也跟减毒活疫苗一样能够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呢?是的。去年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利用了一个自然实验:美国改用了重组蛋白质带状疱疹疫苗,这样的话就可以对比新款的和旧款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之后得老年痴呆的风险。结果发现接种新款的带状疱疹疫苗的人得老年痴呆的风险比接种旧款的还要低,也就是说效果更好。

 

为什么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能够预防老年痴呆呢?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如果被带状疱疹感染能够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降低了带状疱疹感染的风险,那么相应地也就降低了老年痴呆的风险。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之后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可能因此能够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有可能同时都存在。但不管是因为什么机制引起的,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能够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可以说已经有很确凿的证据了。所以如果你过了50,还是应该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不只是为了预防带状疱疹的感染,也是为了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2025.04.04.录制

 

2025.04.22.整理



地震预警没有任何好处吗?

19 06 2025年

3月26日凌晨一点多,河北廊坊发生4.2级地震。河北、北京有20多万人收到了手机发出的地震预警的警报。有一些人被吵醒了,其中包括土摩托。土摩托可能有失眠,因此很不满,发了一条推文:“我说过好多次了,地震预警除了把睡觉的人吵醒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这个常识还需要震你们多少次才能让大家明白过来?”土摩托号称是一个科普作家,他说的所谓科普,很多人信。那么他说地震预警没有任何的好处,是不是真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地震预警跟地震预报不是一回事。地震预报指的是对还没有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会发生多少级的地震,就像气象预报一样。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很可能以后也做不到。现在搞所谓的地震预报的,就是在搞伪科学。中国地震局搞伪科学的人很多,那里是伪科学的重灾区。这次河北地震发生之后,北京地震局组织了所谓的专家进行研讨,说目前没有发现有短临地震前兆异常,北京地区近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小。这就是在做地震预报,就是在搞伪科学。

 

但是,地震预警跟地震预报完全不是一回事。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在地震波传到之前发出了预警。这是跟地震赛跑,利用的是两种地震波的时间差。地震发生之后,会发出两种地震波。一种波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是一致的,叫做纵波。一种波的振动方向跟传播方向是垂直的,叫做横波。纵波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每秒能够达到7公里,但是破坏性很小。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就是横波造成的,但是它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一秒钟传播4公里。如果我们监测到了先传到的纵波,就可以赶在有破坏性的横波传到之前发出预警,这样就有了准备的时间。所以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

 

但是,地震预警的原理也注定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震中纵波和横波是同时发生的,没法利用时间差发出预警。离震中比较远的地方,时间差可以很大,就可以有比较长的准备时间。但是,离震中太远的话,地震波传到了已很弱,没有破坏性,也就没有必要去做准备。在那些可以发出预警又因为有破坏性需要做出准备的地区,能够准备的时间就很短。这个时间差往往也就是几秒到几十秒。

 

其次,地震是无时无刻在发生的,有的大,有的小,如果只要检测到有纵波传来了就发出预警的话,那就会不停地发预警,变成扰民了。所以,必须设一个坎,检测到了纵波之后立即算出来能够造成破坏,才有必要发出预警。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认为地震的烈度要达到了5度才会有破坏性。所以往往是把这个坎就设在地震烈度5度才发出预警。但是,根据检测到的纵波去算地震的烈度会有误差。如果算得偏高,就误报了;而算得偏低,就漏报了。所以,地震预警经常会发生漏报和误报。

 

但是,不管怎样,预警还是有一定的准确性的。发出了预警,即使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的准备时间,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灾害的措施。即使只有几秒到十几秒,可以关掉电源、煤气,停止高铁运行,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次生灾害。那些在高危的地方作业的人也可以逃走。人们可以离开能够被坠物打到的地方,比如说可以躲到桌子底下,避免被坠物击中。如果准备的时间长达几十秒,甚至可以组织人员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所以,虽然地震预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那些遭受地震的危害比较大的国家,只要有能力都在搞地震预警系统。墨西哥、日本以及美国的西海岸都在搞,中国也在搞。中国在去年已经建成了全国性的地震预警系统。北京早一些,在2023年就已经建成了。根据中国的规定,要地震烈度达到了5度或者更高,手机才会发出警报,否则的话只是发信息提醒。这一次的地震烈度只有4度,手机也发出了警报,可能计算有误,出现了偏差。由于误报,在半夜被吵醒,的确是很恼人的。但是,北京自从2023年预警系统运行之后,总共也就发出过两次地震预警。除了这一次,还有一次是2023年8月山东德州地震,北京也发出了预警。不过,这两次都只是一小部分人收到。北京那么多人,这一次连河北的算上去也就20多万人收到预警,德州地震那次也是北京一小部分人收到了预警。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一年收不到一次预警。即使有误报,几年碰到了一次,被吵醒了一次,又算得了什么?跟预警准确能够防止次生的灾害,能够防止人员的伤亡相比,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

 

何况地震预警并不是强制安装的,要自己去下载微信的小程序,或者有的手机本身自带地震预警系统,但是你也要把它打开才可以。土摩托显然自己去下载过地震预警的小程序,或者自己打开了手机自带的地震预警的程序,他却做先知先觉状抱怨地震预警无效、没用,是在扰民,这不很可笑吗?他要真觉得扰民,就不要下载地震预警小程序,也可以把地震预警的程序关掉,不让它通知,就不会来打扰了。

 

世界各国的地震专家,不只是中国的,都认为地震预警系统是有必要,有好处的。那么,土摩托凭什么认为世界各国所有的地震专家都不懂常识呢?都没有他懂地震呢?土摩托是学生物出身的,又不是学地震、地质出身的,凭什么认为自己比谁都懂地震,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专家?别人都得听他的,别人不听还教训人,“我说过好多次了”“这个常识还需要震你们多少次才能让大家明白过来?”这不就是一个反科学的妄人吗?但是,既然一个反科学的妄人成了科普作家,那么他做的这些所谓的科普,还是会有很多人信。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不要去听土摩托这种反科学的胡扯。大家还是应该去下载地震预警的程序。如果是在美国西海岸,在加州、俄勒岗、华盛顿生活,我建议去下载一个程序。那是伯克利地震学实验室研发的一个地震预警程序,叫做MyShake。我在2019年就已经下载、安装,过了这么多年,直到4月14日才第一次发出预警:早晨10点08分圣地亚哥东部朱利安镇附近埃尔西诺断层14千米深处发生5.2级地震,4秒后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地震波传到我这里大约10秒,我的手机发出地震预警,几秒后房屋摇晃了几下。震中烈度大约6度,没有伤亡报告。

 

2025.3.31.录制

 

2025.4.19.整理



自然风景有镇痛作用

13 06 2025年

我以前曾介绍过,野外远足对于身心有多种的好处。最近有研究认为,看到大自然的风景还能够起到镇痛作用。其实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曾经有过一项研究,做完手术的病人如果住的病房窗户可以看到树木,对比那些住的病房窗户只能看到砖墙的病人,使用的镇痛剂量相对来说比较少。也就是说,病人没有感到那么疼。

 

但是,以前的这类研究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照不严谨。看到自然的风景跟看到砖墙的风景做对比,疼痛减轻了,有可能是一个假象,是因为看到了砖墙的风景让疼痛增加了。另一个问题是,以前的这些研究都是靠实验对象自己报告疼痛是减轻了还是增加了。但是,人们对疼痛的报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有可能是主观的偏差,是心理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因为有预期,预期见到了自然的风景会让人疼痛减轻,所以就报告疼痛减轻了。

 

这种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感觉,现在有技术可以进行区分了,那就是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时地看大脑活跃的情况。如果是心理作用,可以看到大脑跟情感、认知有关的区域活跃度增加。如果是一种真实的感觉,可以看到大脑跟感觉的处理有关的区域活跃程度发生了变化。

 

但是,如果要对疼痛的感觉做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一个问题:把人推进了核磁共振成像的仪器里,是看不到自然风景的。怎么办呢?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实验对象在核磁共振成像仪器里看虚拟的自然风景,沉浸在其中。让他看虚拟的城市风景作为对照。为了排除我刚才提到的看到自然风景疼痛减轻不是真的,而是看到城市风景疼痛增加的假象,就再加一个对照:虚拟的室内场景。在看不同的场景的时候,电击实验对象的掌心,对比他们看不同的场景时对疼痛的忍受程度。

 

实验的结果发现:第一,跟以前的那些实验类似,实验对象在报告对疼痛的感觉的时候,如果看的是自然风景,那么对比看的是城市风景和室内场景,对疼痛的感觉减轻,对疼痛的忍受程度增加。第二,从核磁共振成像看,实验对象在一边忍受疼痛,一边看着自然风景的情景时,跟看城市风景和室内景象做对比,大脑跟情感、认知有关的区域活跃程度并没有增加,但是处理感觉的区域活跃程度降低。也就是说,他在看到自然风景时,感到没那么疼,这是真实的感觉,不是心理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个实验证明了,看到自然风景的确具有镇痛作用。

 

但是,这是虚拟现实,它只能部分地模拟真实的现实,只能看到自然的风景,听到自然的声音,比如说鸟在叫。我们处在自然环境当中的时候,除了看的、听的,还有闻的,闻到了花香、森林的气味;还有吸的,能够吸进新鲜的空气。所以,在大自然中,它的镇痛作用应该比虚拟的自然环境还要强才对。

 

Steininger, M.O., White, M.P., Lengersdorff, L. et al.Nature exposure induces analgesic effects by acting on nociception-related neural processing. Nat Commun 16, 2037 (2025).

 

2025.3.29录制

 

2025.4.15整理



跟地震赛跑?“不准跑!”

1 06 2025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了6.8级大地震,四川很多地方都接到了预警。雅安就有很多人收到预警,通知再过22秒就会有地震。成都提前50秒发出了预警,重庆提前了一分钟发出预警。有人觉得奇怪,不是说地震是没法预测的吗,为什么能够提前发出预警?

 

预警跟预报是不一样的。所谓预报,是地震还没有发生时预测会发生,这种预报目前是做不到的,以后也很可能没法做到。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在地震波传到之前发出警告。比如,我们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会打雷,闪电就相当于打雷预警。实际上,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光波传播的速度要比声波快得多,所以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地震的预警的原理与此类似,也是利用两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打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是纵波,会让地表上下颠簸;一种是横波,会让地表左右晃动。横波的振幅是纵波的几倍,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横波。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纵波每秒能够传7千米,横波每秒才传4千米,这样就可以利用两种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发预警:检测到纵波,就在横波传到之前发出预警。预警的时间长短跟所在的地方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很大的关系,离震中越近,能预警的时间就越短;离震中越远,能预警的时间也就越长。短的可能只有几秒钟预警时间,但即使只有几秒钟也是很有用的,可以利用这短短的几秒钟关煤气、停止发电、停止高铁,避免次生灾害。如果预警的时间更长,十几秒、几十秒,甚至可以组织人员从楼房撤离、逃生。

 

地震了赶快从屋里跑出去,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担心地震之后房屋会倒塌,把人砸死或者活埋,所以能跑就赶快跑。但美国是不建议地震的时候往外跑的。加州地震发生很频繁,加州的小孩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的训练,都不建议地震时往外跑,而是建议发生地震就躲到桌子底下,地震过去之后再出去。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被坠物砸到。如果往外跑,被坠物砸伤、砸死的概率要高得多。

 

在加州这种地震带,房屋都有抗震设计,地震时倒塌的概率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非常低。所以倒塌风险要比跑出去被坠物砸伤、砸死的风险要低得多。南加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94年洛杉矶地震。洛杉矶当时的人口是880万,那次地震是6.7级,跟这次的泸定地震6.8级差不多,但洛杉矶那次地震总共死了57人。这是官方的数据,把心脏病发作的也算进去了,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33人。这33个人中有的死于车祸,有的是摔死的,真正因为房屋倒塌被压死的只有22人。主要是因为有一栋三层的公寓楼受损很严重,部分倒塌,光这个地方就死了17人,剩下的5人是零零星星死在别的地方的。专家们认为,那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四点半,大家都还在睡觉,因为在屋里,所以才死那么少。如果在中国,地震发生时要是大家在睡觉,那会反过来,死的人要多得多。在中国,地震死亡主要是房屋倒塌引起的,中国发生的每一次地震都会倒塌无数的房屋,有很多人都被压死或者埋在里头了,所以每一次救援都是要把被活埋在里面的人挖出来。

 

为什么中国每次地震都会倒那么多的楼呢?有些楼房根本就没有抗震的设计,或者虽然有抗震的设计,但没有达到要求,甚至就是豆腐渣工程。这次的泸定地震,中科院在泸定的一个三层楼的观测站就垂直坍塌了,第一层楼直接压没了,一个研究生被压死。那还是一个比较正规的、中科院的楼,更不要说民间自己随便盖的楼了。所以,美国的那一套防震的逃生训练在中国就未必适用了。在中国,如果接到了预警,或者地震刚刚发生,一楼、二楼能跑的要尽量跑出去,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

 

这一次,大家接到了地震预警,出于本能就赶快往外跑,但四川有些物业发微信警告说,我们这个小区是疫情高风险地区,即使地震了也不许跑。物业按道理是业主们雇来服务大家的,在中国物业反而变成了管控业主的。其实业主不听物业的,继续往外跑,也未必能够跑得出去。很多人跑到了楼下以后发现,单元楼的门是被封死的,踹都踹不开。好不容易从单元楼跑出去,跑到小区门口也会被拦住,因为防疫人员全坐在那里等着,不让大家出去,甚至说地震已经结束了,要求大家回家。即使地震结束了,接下来很可能还有余震,很可能还会发生次生灾害,这些都不管了。

 

更可笑、可气的是,救援人员到了灾区也要先排队,一个一个地检测核酸后才能够进去救援。不知道是不是还要等检测的结果出来,那还得几个小时。如果没有等到检测结果就先进去救援,做检测有什么意义呢?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且,如果查出救援人员里有一个阳性,那么其他的救援人员全都是密切接触者,是不是马上就要把救援工作叫停,把所有救援人员全部抓去隔离呢?

 

这一次地震至少已经死了66个人了,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因为疫情防控跑不出来的,或者是因为救援不及时被耽误死的。雅安有22秒预警,从预警的角度来说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了,有些人是可以跑得掉的。但雅安至少已经死了28人,这里头是不是也有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没有跑掉而死掉的?所以在中国,死于别的什么都可以,死于地震也不算死,只要不得新冠、不传新冠就好了。由此可见,中国的严防死守已经变态到了何等程度了。号称“人民生命至上”,其实是草菅人命。

 

2022.9.5.录制

 

2025.4.6整理



冻虾仁中保水剂的健康风险究竟有多大?

29 05 2025年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食品加工厂生产冻虾仁超标使用磷酸盐作为保水剂,这样可以增加虾仁的分量。但是,央视说,如果超标使用磷酸盐,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吓得很多人不敢吃虾仁了。其实,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央视说的还要严重得多。超标使用磷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固然会带来健康风险,但是即使没有超标的使用,也会有健康的风险。

 

磷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得非常多。首先是用来做水分保存剂,在肉类、海鲜的加工产品中使用。肉类、海鲜在加工的时候,特别是经过冷冻、解冻,水分很容易丧失,吃起来不好吃,所以要保存水分。常用的做法就是添加磷酸盐。磷酸盐可以让pH值下降,变得更酸,这样就让肉里的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了,水就可以跟蛋白质里的氨基酸结合,就不容易丧失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肉类和海鲜加工时会经常用磷酸盐。不只是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你去美国超市买冷冻的海鲜,注意一下成分,上面也都写着含有磷酸盐,一般用的是三聚磷酸盐。

 

磷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还有别的用途,用得非常广泛。其中的一个用途是,让面包、糕点蓬松,吃起来口感好。那些粉末状的食品,比如说面粉、速溶咖啡,也会用到磷酸盐。它起到的作用是防止粉末状的食物凝结在一起。有一类食品磷酸盐也用得非常多,那就是软饮料,比如说可乐,用磷酸盐作为酸化剂,起到抗氧化的作用,这样不容易产生沉淀。可乐的焦糖色本来是黑色的,因为加了磷酸盐,才成了棕色。

 

磷是一种必需营养素,人体的生理功能离不开磷。所以,磷本来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我们每天都需要从食品当中摄入磷。对于成年人,推荐的摄入量是每天0.7克。对于青少年,需要的量会多一些,差不多比成年人多一倍。但是,磷如果摄入太多,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会把身体的磷钙平衡打破了。如果磷摄入太多,会导致了骨骼、牙齿的钙质流失。这是最早被人们认识到的一个危害。

 

还有别的危害是比较晚近人们才认识到的。如果血液里的磷含量太高,会导致血管钙化,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血液里的磷的含量太高,还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对于那些晚期的慢性肾病的病人,特别是那些做血液透析的病人,他们要严格限制食品中的磷的含量。食品中磷的含量太高,有可能对小孩的行为产生影响。小孩多动症可能跟磷的摄入太多有关系。所以,磷既是一种必需营养素,又不能摄入太多,限量是每天不要超过4克。

 

磷普遍存在于食物中。天然的食物里本来就含有磷,特别是那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果饮食正常,是不会缺磷的。但是,如果吃了太多的加工食品,特别是超加工食品,那么就很容易摄入磷过量,因为超加工食品往往用磷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对比加工的肉制品和天然的肉中的磷的含量,加工的肉制品是天然的肉的两倍。也就是说,添加磷酸盐作为添加剂,让肉里的磷的含量多了一倍。

 

天然食品中的磷是以有机的形式存在的,跟有机物结合在一起,而有机磷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人体对有机磷,比如说跟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那些磷的吸收率,大约只有50%。还有的有机磷,人体几乎没法吸收。所以,我们如果吃的是天然食物,不容易导致摄入的磷过量。但是,添加剂用的是无机的磷酸盐,人体几乎可以全部吸收。所以,添加剂用的磷,不仅增加了食品中的磷的含量,也增加了我们对磷的吸收。

 

不仅奸商、小作坊超标使用磷对身体有可能带来危害,即使是不超标地使用磷作为添加剂,也很容易让我们每天摄入的磷超过了4克的限值。按照中国的规定,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使用磷每千克不超过5克。每千克的食品,比如说肉类、牛奶、面粉、糕点,加的磷不超过5克,就认为达标了。如果你每天吃的都是这些加工食品,里面都放了磷酸盐,就算都达标,就算5克好了。我们算一下,如果你每天吃一斤肉制品或者海鲜,摄入的磷酸盐的量就是2.5克了。再喝一升的可乐,磷的含量大概是0.5克。再吃一斤的面条、面包之类的主食,用的面粉也加了磷酸盐,里面也有2.5克了。加起来已经5.5克了,超过了4克的上限了。更何况,还有别的食物的来源里面也有磷。所以,如果吃加工制品,即使里面的磷的含量没有超过国家的标准,也很容易磷摄入就超标了。

 

所以,我们吃食物应该尽量吃新鲜的,少吃超加工的食品。吃肉应该吃新鲜的肉,而不要吃肉制品,像香肠、火腿,一般都是加了磷酸盐的。吃海鲜最好也是吃新鲜的、冷藏的,少吃冷冻的。冷冻的海鲜都是加了磷酸盐的。喝咖啡,最好喝用咖啡豆现磨的。如果是磨好的咖啡,特别是速溶咖啡,要注意看成分表,里面有可能加了磷酸盐。喝牛奶,要喝纯牛奶,不要喝所谓的乳饮料。乳饮料为了防止沉淀,往往加了磷酸盐。尽量少喝软饮料,特别是要少喝可乐。并不是说磷酸盐是什么有毒的东西,一点都不能碰,偶尔吃是可以的,只不过不要经常吃。

 

2025.3.15.录制

 

2925.4.3.整理



水果制品能不能代替水果?

28 05 2025年

有一些网友问我,在吃不到水果的时候能不能用水果制品来代替水果?比如说吃果干、果脯、果酱、水果罐头或者喝果汁。这些水果制品是不能完全取代水果的。在水果加工过程中,会有一些营养素、保健物质流失掉了。例如,维生素C如果经过了加热、加工,就基本上都没了。果汁如果是压出来的,没有经过加热,倒是能够保留比较多的维生素C。但是果汁有一个问题,膳食纤维没了。

 

保健物质也是这样。我之前说过的花青素,在水果加工的过程当中,经过了晒干、加热,乃至在保存的过程当中,都会丧失很多。

 

水果制品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往往加了很多的糖、盐。这些都不是健康的物质。本来吃水果是很健康的,但是多加了糖、盐,就让它变得不健康了。

 

如果不是水果上市的季节,要吃水果的话,最好就吃冷冻的水果。在水果上市季节自己冷冻的或者到超市买冷冻的水果,它们可以基本上保存了水果原有的营养素和保健物质。唯一的问题是冷冻过的水果不好吃。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办法,把冷冻的水果做成饮品,例如奶昔或者smoothie,就非常好喝了。

 

我并不是说水果制品是不健康的,大家都要避免。水果制品不能完全取代水果,但是可以部分取代,作为第二选择。在没有水果可吃的时候,完全可以吃水果制品。不过,大家在选择水果制品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没有加糖、盐的,完全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制品。

 

2025.2.25.录制

 

2025.4.2整理



桑葚和枸杞有没有保健作用?

26 05 2025年

前面我谈到浆果的营养作用和保健作用时,忘了提一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桑葚。有几个网友都在问我关于桑葚要怎么看。

 

如果我们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桑葚和那几种我提到的浆果是很不一样的。首先,它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浆果,跟蓝莓不一样。植物学说的浆果,是由一朵花、只有一个子房发育而成的。它也不是像草莓、黑莓、树莓那些浆果属于聚合果。所谓的聚合果就是一朵花上有很多的雌蕊,每个雌蕊都发育成了一个小小的果实。桑葚比较特殊。一颗桑葚实际上是由很多的花分别都发育成了果实,是一种核果,这些小的核果聚合在一起就成了桑葚。这在植物学上叫做复果。所以桑葚看上去好像跟黑莓很像,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不仅是不同科的植物,果实也很不一样。

 

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桑葚被认为是一种浆果,跟其他的浆果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就我谈到的维生素C来说,桑葚的维生素C的含量是比较高的,没有草莓那么高,大概是草莓的一半,但是要比别的浆果,比如蓝莓、黑莓、树莓,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桑葚的膳食纤维素比较低,跟蓝莓含量差不多,没有黑莓和树莓那么高。花青素就不好说了,因为桑树有很多的品种。不同品种的桑树结出来的桑葚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粉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深紫色的,颜色深得就像黑的一样。不同颜色的桑葚测定的结果,花青素的含量很不一样,有的非常少,有的非常多。基本上是那些颜色浅的桑葚含量少,颜色很深的桑葚含量很多。

 

还有人问到了中国的另外一种传统种植的食品枸杞。枸杞不管是从植物学的角度还是从营养学的角度,都被算成是一种浆果。但是它其实跟其他的那些浆果很不一样。浆果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富含花青素,但是枸杞几乎不含花青素。它的红色不是来自于花青素,而是来自于另一类的植物色素类胡萝卜素。所以你别想通过吃枸杞来补充花青素。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枸杞有它的营养价值,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高。但问题是,枸杞在中国是被当成一种药物或者调料来使用的,每次吃的量很少。所以即使它的维生素C的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每次摄入的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中国传统认为吃枸杞很补,可以延年益寿,当然没有科学依据。这十几年来,枸杞也被作为一种保健品传到了美国,可能也都是华人在卖,经常会被FDA警告:你们宣传吃枸杞有什么样的作用没有科学依据,是虚假的广告。

 

2025.2.21.录制

 

2025.3.31整理



嗑瓜子的健康益处和风险

22 05 2025年

我之前谈到了吃坚果对健康的好处和可能的风险。有网友问,嗑瓜子呢?中国人平时坚果吃得不多,瓜子吃得可就多了,这个算是中国特色。在营养学上,瓜子和坚果被算为同一类食物,因为它们在营养成分、保健作用这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瓜子和坚果一样,都属于营养丰富的食品,特别是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例如,维生素E是我们日常饮食当中比较缺乏的一种维生素,而葵花籽里的维生素E的含量特别高,比坚果里的维生素E的含量还要高。但是不同的瓜子不一样,南瓜子、西瓜子不含有维生素E。但是南瓜子和西瓜子里的镁含量非常高,可能是食物中含量最多的之一。镁是我们应该注意补充的一种矿物质。

 

各种各样的瓜子跟坚果一样脂肪的含量很高,但饱和脂肪酸含量很少,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不过瓜子里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最多,还有一部分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而欧米伽3脂肪酸亚麻酸几乎没有。我此前说过,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欧米伽3脂肪酸是我们应该多摄入的“好脂肪酸”,所以在这一点,瓜子的保健作用不如某些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或欧米伽3脂肪酸的坚果。

 

吃瓜子最主要的健康风险也跟坚果一样,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中国那些著名的瓜子品牌以前就经常被查出来发霉了,黄曲霉素超标。所以吃瓜子跟吃坚果一样,要注意黄曲霉素的问题。最好吃原味的瓜子。如果瓜子加了很多的香精、糖,就有可能把那些发霉的味道掩盖过去了。如果瓜子变苦、发霉了,就要吐掉。最好是买新鲜的瓜子,自己烤着吃。

 

2025.2.19录制

 

2025.3.27整理



从影星哈克曼夫妇死亡之谜谈汉坦病毒

21 05 2025年

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哈克曼曾经得过两次奥斯卡奖,今年已经95岁了。他的妻子阿拉卡瓦今年65岁,以前是一个钢琴家,1991年他们结婚之后,就不再表演弹钢琴,而是成了哈克曼的助手。哈克曼晚年喜欢写历史小说,由阿拉卡瓦帮他编辑。他们后来到新墨西哥州的桑塔菲安家,深居简出,跟一般人不打交道。今年2月26日,有一个工人要上他家,敲门没人反应,找了保安报警。警察发现他们两个人都死了。阿拉卡瓦死在卫生间,哈克曼死在衣帽间,家里有一条狗也死了。

 

看到这种情形,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是煤气中毒?但是并没有发现煤气泄漏,他们的身体也没有查出有一氧化碳。另一种可能就是被人杀了,但是并没有有人闯入、搏斗的迹象,他们身上也没有外伤。从尸体的状况看,他们不是同时死的,阿拉卡瓦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比哈克曼要早死几天。

 

尸检的结果表明阿拉卡瓦是因为被汉坦病毒感染导致的呼吸困难死亡的,而哈克曼是由于心脏病发作死亡的。他们家没有监控,没法确切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根据别的地方的监控、电话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测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在2月11日阿拉卡瓦最后一次出门采购,第二天上午给社区诊所大电话,约好下午去看病。下午诊所没等到她,打电话她没接。从2月11日开始她就没有查过电子邮件。所以很可能是2月12日上午就死了。她死在卫生间,卫生间的药物柜是开着的,药撒了一地,可以推测她感到呼吸困难想去找药吃,倒在地下死了。哈克曼已经得了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死了,也没法照顾自己,不会找食物吃。解剖的结果发现他的胃是空的,已经有几天都没吃东西。但是他还知道渴了要找水喝,所以他并没有脱水,并不是死于脱水。他带着起搏器,从起搏器的记录看,他是在2月18日那一天心脏才停止跳动。解剖的结果发现是心脏病发作。所以他是在妻子死了一周之后由于心脏病发作死了。他家那条狗被关在笼子里,因为没吃、没喝脱水死了。因为那条狗不久之前才做过手术,所以就把它关在笼子里。他家还有两条狗可以通过狗洞自由出入,就没有死。

 

由于这个事件,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汉坦病毒。它是一种寄生在啮齿类动物身体的病毒。啮齿类动物是它的天然宿主,已经一起进化了很长时间了,所以啮齿类动物被汉坦病毒感染了之后基本上没有症状,不会死。在世界范围内可能20%的鼠类都寄生着汉坦病毒。汉坦病毒从鼠类身上传染给人,人就会有症状,甚至会病得很重而死亡。主要的传染途径是鼠类的排泄物,它排出的粪便、尿带了病毒,排泄物的颗粒被人吸进去了就会被感染。

 

医学界最早注意到这种疾病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当时发现驻扎在朝鲜汉滩江的联合国部队士兵有几千人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出血热,就把它叫做“朝鲜出血热”。一直到1978年“朝鲜出血热”的病原体才被分离出来,发现是一种新的病毒。因为这种疾病最早是在汉滩江发现的,所以就把它叫做“汉滩病毒”。中文把它翻译成“汉坦病毒”是不对的,应该写作“汉滩病毒”。但是既然叫“汉坦病毒”很长时间了,我也就继续叫它“汉坦病毒”好了。

 

汉坦病毒有几十种,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最早是在亚洲、非洲、欧洲所谓的旧大陆发现的,所以就把它叫做旧世界汉坦病毒;一类最早是1993年在美国发现的,所以就把它叫做新世界汉坦病毒。这两类汉坦病毒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被旧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的病例很多,一年有十几万例,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包括在美洲也会有人被旧世界汉坦病毒感染。被旧世界汉坦病毒感染之后一个症状就是出血热,而且这种出血热有肾病综合征。但是汉坦病毒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它的病死率跟感染的是哪一种毒株的汉坦病毒有关系。低的病死率只有1%,高的病死率能够达到15%。

 

新世界汉坦病毒主要的天然宿主是美洲的鹿鼠,被它感染很罕见,一年大概就有一两百个、两三百个人被感染。美国从1993年以来大概发现了八九百个病例,主要都在西部,加州一年会发现几个病例。但是被新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的病例虽然少,却比旧世界汉坦病毒感染要严重得多,出现的症状很不一样。最开始出现像是感冒的症状,但是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肺病症状,出现大面积的肺炎,肺部的血管破裂,血液、体液流出来,就会造成呼吸困难,以及血压迅速下降。这样往往过几个小时人就会因为血压太低或者呼吸困难死了。由新世界汉坦病毒导致的感染病死率相当高,能够达到40%到50%,而且人会死得很快。这很可能就是发生在阿拉卡瓦身上的。她一开始只是觉得得了感冒,外出采购时还去了CVS药店,很可能就是买感冒药。第二天发现病情加重,联系了诊所要去看病,呼吸困难想去卫生间找药吃,很快就死了。

 

目前对于汉坦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药,并没有抗病毒的药能够杀死汉坦病毒。被它感染了之后,有了症状只能对症治疗,呼吸困难就用呼吸机帮助呼吸。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汉坦病毒感染。那么要怎么预防汉坦病毒感染?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啮齿类动物有密切接触,不要养老鼠当宠物。有一个调查,检测血清抗体发现,80%养老鼠的人,都曾经被汉坦病毒感染过。只不过当宠物的啮齿类动物传染的是旧世界汉坦病毒,相对比较温和,被它感染了之后很多人不知道是被汉坦病毒感染的,有的没有症状,有的有感冒的症状,以为是感冒。但是个别的可能就会病得很严重,会有出血热。所以最好不要养啮齿类动物当宠物,它们身上往往都会有汉坦病毒。

 

如果有老鼠跑到家里来了,排了粪便、尿,要及时地进行清理。汉坦病毒生命力很顽强,可以在体外生存十几天。清理老鼠的排泄物,不要用吸尘器吸,也不要拿扫帚扫,因为这样会把病毒颗粒吹到了空气中,会被人吸下去。要清理老鼠的排泄物,首先要用消毒液或者漂白剂进行消毒,再用纸、布、海绵擦。

 

在美国被新世界汉坦病毒感染的病例往往是这种情况:去森林小木屋度假,那个小木屋可能长久都没人住,老鼠成窝了,里面有很多老鼠的排泄物,就有汉坦病毒,因此被感染了。但是虽然后果严重,毕竟是非常罕见的,每年全美国也就发现了几十个病例,加州就几个病例,所以也不是很可怕。但是近年来汉坦病毒感染的病例在世界各国都在增加,原因跟气候变化有关系,所以气候变化真是万恶之源。

 

2025.3.7.录制

 

2025.3.2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