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实力评估不是数字游戏

14 10 2007年

近日科技部有关方面发布了一份中国科技实力报告,声称中国科技实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可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相提并论。这个赶英超美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报告中列举了一连串数据说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居世界第5位;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4位;目前中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据第4位,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但是这样的评估方法却不能不让人疑惑,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到在数据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庞大的科技、开发队伍中,有多少是真正合格、尽职的?科研资金的增多固然令人欣慰,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有价值的科研上,而不是被浪费甚至腐败掉?在数量众多的发明专利中,有多少是有实用价值并实现产业化的?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又有多少是具有影响力的?还是只是一堆所谓的“垃圾专利”、“垃圾论文”?甚至只是用一稿多发、剽窃、抄袭的手段制造出来的虚假繁荣?

就拿论文来说吧,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的十年零四个月中,在各个领域的前145个国家中,中国的论文总数排第6位,论文引用数排第13位,然而,中国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排名却是第117位。也就是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大多数的确是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影响力(无人引用)的“垃圾论文”。

科技实力是科研质量的体现,而不是数字游戏。事实上,当前中国科技、教育界采用的只看数量不重视质量的评估体制,恰恰是导致学术腐败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满足论文数的要求,就有了一稿多发、抄袭、剽窃、把一篇论文拆成几篇来发等等应付方法。有的教授甚至一年能发表上百篇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中国还是科技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大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几年前科技部曾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科技发展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10年前后科技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第二步是在2020年前后,跻身世界科技大国行列,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步是2050年前后科学水平跻身世界强国前列。难道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一步到位,完成了三步跳,从世界第三方阵一步跳到了第一方阵?

科技的发展靠的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前进。别人同时也在前进,而且能走得更快。上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本来就不容乐观,如果要用数字游戏来完成“大跃进”,那就只能让人更加悲观了。

2007.10.8

(《法制晚报》2007.10.11)

(XYS200710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真正的垃圾文章【旧作】

6 10 2007年

【陶先生告知:“反科学无文化人”、北京师大哲学系副教授田松最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伪科学垃圾著作《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特重新发表此旧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和现在许多大学生一样,也可算是个“愤青”,喜欢读一些愤世嫉俗的著作。当时有两本内容很有点耸人听闻的“环保”著作让我印象很深刻: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和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前者用数学模型,后者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据,都断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加速地球资源的枯竭和人类社会的崩溃,拯救的办法是维持“零增长”以苟延残喘。这种悲观论调很吸引人的眼球,乍看也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仔细的推敲。《增长的极限》中关于重要资源将在20世纪末枯竭的预言已成为笑柄,现在恐怕连作者都不相信人类末日将在2100年到来了。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则不过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歪曲和篡改,从理论上就站不住脚。当然,这种矫枉过正的书对人们增强忧患意识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读一读也无妨,只是读的时候要留个心眼,切不可全盘接受其说法,更不要因此变成极端“环保主义者”而掉入反科学的泥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原著(1980年出版)在美国早已绝版,里夫金(Jeremy Rifkin)近年来致力于全盘否定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其简介中甚至不好意思把这本书列入。

但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本书自从1987年被译介到中国来,其声名在中国就长盛不衰,它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部分甚至做为课文被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去误导没有学过真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中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田松博士近来在宣扬其反科学、反教育的论调时,也一再拿里夫金当权威依据。例如,田松博士在《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23日发表《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一文,声称地球的命运就是成为一个大垃圾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不能解决垃圾问题,反而只是加速这个世界末日的到来:“垃圾问题,将会超出能源问题,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的问题。即使能源危机能够解决,垃圾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为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我相信,未来的大规模战争,将不是为了到别的地方抢什么东西回来,而是要把垃圾送出去。在我悲观的眼睛看来,人类加速度的现代化步伐,只是使世界更快地铺满垃圾。”他的全部依据也是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是里夫金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然,在我们目前的大众语境中,人们普遍相信垃圾处理场的作用。似乎只要建好处理场,就可以解决垃圾问题,甚至变废为宝。然而,按照《熵》的作者里夫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能量总是从能用的变成不能用的,物质总是从可用的变成不可用的。在全球化的物资和能量转化链中,低熵状态的原始森林、矿藏、天然水体,最终必然变成高熵状态的垃圾场。垃圾,是一切物资和能量无可逃脱的宿命。”“对此,大部分人仍然乐观:等到将来,科学发展了,这些填埋的垃圾还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然而,这个幻想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学上有这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吗?没有。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方式,与此有关的一种表述方式是所谓“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即认为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也可以通俗地说成是总是使可用的物质变成不可用的物质或垃圾。但是这里的前提是“孤立系统”,而地球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太阳)吸取了大量的能量。而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可以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减小,让垃圾转变成可用的物质。可见田松所谓“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的说法,不仅不是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而是从根本上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里夫金是学文科出身,曾在宾州大学获得经济学学位和在塔夫茨大学获得国际事务学位,很可能没有学过普通物理学,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最多也就是所谓“民间科学家”的水平,他误解、歪曲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奇怪。但是,田松博士号称是物理学硕士出身,当过物理教师,却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窍不通,把他所鄙视的“民间科学家”对物理学所发的贻笑大方的高论当成权威依据,就很奇怪了。里夫金在中国虽然名头很大,在美国学术界却被认为是伪学者。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曾经如此评论说,里夫金的著作是“很聪明地拼凑起来的冒充学术的反智宣传。”“通过分析他草率的学术作风和对科学的根本误解,我想我能够显示,他所描绘的世界是虚构出来的,是被捏造出来用以证明其本人的私下愿望的。”“里夫金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步骤一无所知:他对什么是科学以及科学是如何运作的都几乎一点也不懂。”古尔德对里夫金的评价,用于像田松这样的中国反科学文化人身上,也非常恰当,只是他们没有里夫金的那份聪明劲儿而已。

这个世界当然总是会产生垃圾的,如何减少、处理以及利用垃圾也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球在未来(在太阳消亡之前)必定会成为一个垃圾堆。正如我们读到了田松的垃圾文章,大可不必就根据里夫金-田松“热力学第二定律”预言类似的垃圾文章会越来越多,最终天下文章都会是垃圾。

2004.6.26.

(XYS200406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协和医院肖传国候选“武汉杰出人才奖”

6 10 2007年

协和医院肖传国候选“武汉杰出人才奖”
曾与“打假斗士”方舟子对簿公堂

2007-10-6长江商报

本报讯(记者 郭婷婷)近日,备受媒体关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被武汉市卫生系统推荐为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候选人,消息传出,立即引起很多市民关注。

昨日,记者在武汉市卫生局网站上看到,同济医院陈孝平、武汉市第一医院张介眉等六位专家被卫生系统推荐为首届“武汉杰出人才奖”的候选人,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肖传国。

而2005年,他与国内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对簿公堂。事件的起因就是方舟子在报章与网站发表文章,质疑当时正在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肖传国个人学历经历、受奖记录、学术成果多有不实。肖传国遂将方舟子告上法庭。此案先后经历一审、二审,至今仍争论不休。

昨日,协和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肖传国教授创立的“肖氏反射弧”有效地解决了截瘫病人膀胱损坏,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国际外科领域里仅有的几项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手术原理。而且他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获得推荐是实至名归。【方舟子按:这是武汉肖氏法院定义的“国际外科领域”吧?不然,就请这位协和医院的工作人员给我找找在哪一本国际期刊、国际著作里有“肖氏反射弧”的说法?我们可是找了好几年都没找到。】

武汉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推荐的六名候选人是由该局“武汉杰出人才奖”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议定的,“推荐理由主要考虑推荐人选的学术成果。”

“我们只看候选人是否符合评选的要求。至于打没打过名誉官司不会对评选造成影响。但如果学术、学历造假,肯定不行。” 昨日,武汉市人事局专技处副处长曹启山在记者采访时说。



硬伤累累的“科普名著”《科学的历程(第二版)》【旧作】

4 10 2007年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科学史的普及著作,初版于1995年年底(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的成名作,轰动一时,曾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甚至在1999年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新中国五十年百部名著”之一,被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列入“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2002年10月该书出了第二版(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即获得“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书奖。

据吴国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书初版时吴国盛还是个“科学主义者”,而现在他已改变立场,变成了“反科学主义者”,所以在第二版增加了不少“反思”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在最后新添一章控诉“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p.583)。有人因此批评这本书有一个“反科学的尾巴”。事实上,这本书还有个“伪科学的头”,在第一章用一页(p.34)的篇幅提出存在所谓高级史前文明的可能性(即猜测在史前曾经存在过一个已灭绝的至少和我们一样高级的文明:“我们不知道这段时期是否真的产生了像我们一样高级的文明,要知道,我们能有今天的文明程度,建立摩天大楼、驾飞船登上月球,也只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这种说法在考古学界被公认为伪科学)。不过我在这里不想讨论这种可以被归为立场不同而导致的观点之争。我只想指出这本书存在的事实错误,也就是不论持何种立场的人都会承认的所谓“硬伤”。按理说,一本读者众多、深受好评的“名著”不该有很多硬伤,在经过修订出第二版时更不该有。但是这本书在科学事实和历史事实方面的错误却比比皆是,说是硬伤累累也不为过。我只从与生物学历史有关的一小部分举出一些例子,因为我是学生物学出身,很容易识别这方面的错误,也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

我们先来看科学知识方面的错误。这类错误,有的是因为作者缺乏生物学常识造成的:

“豌豆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孟德尔同时进行自花授粉(即同一品种自我生殖)和人工杂交授粉(即用不同品种杂交生育)。”(p.377)“自花传粉”即在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过程,花粉传到了同一花的雌蕊上,从字面上即可知道其意,不敢肯定的话找一本常见辞书(例如《辞海》)一查也可明白,作者加注已属画蛇添足,却又注错了,也可见他其实并没有弄明白孟德尔具体是如何做试验的。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则是由氨基和羧基联成的肽链。”(p.474)后一句话把做为大分子聚合物的蛋白质和做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混为一谈了。准确的说法是:氨基酸是由氨基和羧基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联成的肽链。

“1911年,俄裔美国化学家列文(1869-1940)查明核酸有两种,一种是所谓核糖核酸(学术界俗称RNA),另一种是所谓脱氧核糖核酸(学术界俗称DNA)。”(p.474)RNA和DNA分别是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而不是“学术界俗称”。

“如今,人们已经能够破译许多遗传密码,并排出一张遗传密码表来。”(p.476)事实上,全部(64个)的遗传密码早在1966年就已被破译了。作者称“许多”而不说“全部”,说明他对什么是遗传密码其实也不甚了然。

这本书还有许多复杂一点的知识错误,例如它对抗生素的“损害性”的说法(p.547),对克隆技术的描述(p.549),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设想(p.550),就都是完全错误或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要用较长的篇幅才能澄清,在这里就不加剖析了。

像这种知识性的错误,作者在编写时如果能先去学一点生物学知识,或者谨慎一点,多翻翻工具书,而不要想当然,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还有的错误则是因为沿用了过时多年的说法。作者在第一章介绍人类的起源时,把西瓦古猿当成人科的最早成员(即人类最早的直接祖先),把“东非人”当成最早的人(p.32),就都是早已被推翻的旧说法。大约生活于1400万年前的西瓦古猿除了体型比拉玛古猿大,其他都相似,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它是拉玛古猿的雄性样本。在1967年以前,拉玛古猿曾被认为是人科的最早成员。1967年起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人科出现的时间要比拉玛古猿生活的时间晚得多,大约在500-700万年前,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一场大辩论。到1980年代,新的化石发现使这场辩论有了结果,学术界的共识是拉玛古猿(以及西瓦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而不是人类的祖先。至于“东非人”,现在认为是南方古猿鲍氏种,是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而不是最早的人。作者仍然在把30多年前的旧学说当定论介绍,是很令人惊讶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一章的注解中,作者建议读者“此节内容可进一步参看理查德·利基的《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而《人类的起源》一书对这些争论及其结局有详细的介绍,这表明作者对他自己推荐的科普书籍也没有认真看过。

做为一部科学史著作,更为严重的是犯了历史事实的错误。而《科学的历程》在这方面的错误之多甚至可以说超过了科学知识方面的错误。例如,它对分子生物学诞生过程的介绍,几乎全错了:

“打开这一僵化局面的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研究。这种病菌有两种,一种有外膜,有传染性,另一种没有外膜,没有传染性。1928年,英国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发现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有膜病菌变为无膜病菌,这令他感到非常奇怪。”(p.474)这里刚好搞反了转化实验的结果。格里菲斯发现的是,那些被杀死的有膜病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让无膜病菌转化为有膜病菌。吴国盛如果去了解一下该实验的细节,就不会犯这种错误。

“艾弗里的工作也没有马上得到公认。人们甚至怀疑艾弗里提取的转化因子并不是纯粹的DNA,可能还含有蛋白质。只有德裔美国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1906-1981)对此坚信不疑。不久之后,他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艾弗里的结论。”(p.474)其实,在艾弗里于1944年证明转化因子是DNA后,德尔布吕克恰恰是最顽固的怀疑者之一。他一直坚信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一直到1950年代初他的同事(而非他本人)赫尔希和切斯用噬菌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才改变了看法。

“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1905-)通过精密的测定,发现四种碱基的含量并不相等,从而彻底动摇了束缚了人们数十年的列文模型。”(p.475)查哥夫早在1950年就已经公布了这个发现。又,查哥夫应被称为奥裔美国生物化学家,他已在2002年7月去世。

“再就是美国的著名化学家鲍林(1901-)。”(p.475)鲍林已于1995年去世,在初版时不列其卒年还可理解,过了七年仍把他当活人就说不过去了。该书p.582有一张“著名化学家泡林抗议核试验”的照片,事实上这是同一个人,为何用不同的译名?是否因为连鲍林的英文原名都不知道?是否因为不知其为同一人而保留抄录来源的不同译名?对这位两次独享诺贝尔奖、对现代化学和生物化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伟大化学家,该书对其成就只字不提,在书后附录的“著名科学家编年表”、“人名译名对照表”、“人名索引”中都找不到他。

“1952年7月,克里克从查哥夫处得知DNA所含四种碱基含量并不相等,便提出了碱基配对的思想。”(p.475)沃森和克里克从查哥夫研究中得知的是,虽然在不同物种中四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因此提出A和T配对,G和C配对的碱基配对思想。从“四种碱基含量并不相等”推导不出“碱基配对的思想”。

光是这些简略的介绍,就有5处史实错误,再加上前面已提到的两处知识错误,短短的两页(p.474-475),就有多达7处的硬伤,全书错误率之高,可以想见。

这本书有许多黑白插图。这些插图也有张冠李戴的错误。例如,在p.481,有一张“加拿大地质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照片,其实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照片。那位提出板块学说的加拿大地质学家的名字叫约翰·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吴国盛能把两位同姓不同名、既不同国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搞混了,让美国的威尔逊跑到加拿大研究地质,其写作态度之草率可想而知。

要写一本科学通史,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难者在于对各个主要学科的专业知识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要通读各学科的史料(最好是原始史料)达到融会贯通,对重大科学史事件要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投机取巧的办法则是根据已有的科学史著作、学术文章乃至通俗文章收集N手资料,生吞活剥,拼凑而成。《科学的历程》就是属于这种投机取巧的拼凑之作。这种“拼盘”如果依据的是准确、可靠、最新的资料,如果能够有起码的严谨的写作态度、不想当然地对收集来的资料随意增删,也不无参考、普及价值。《科学的历程》则连这些要求也没有达到。这样一本基本上只是罗列史实,相当枯燥乏味(例如,它丝毫也没有描写出创立分子生物学的迂回曲折和激动人心之处),而且写作态度非常不严谨,硬伤累累的拼凑之作为什么成了“科普名著”,甚至还被当成学术著作获奖?吴国盛在第二版自序中自称当时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在此书初版的1995年也许如此,八年之后仍然如此吗?

2003.5.31.

(XYS20030531)



吴国盛乱译《哥白尼革命》举例【旧作】

4 10 2007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了一套由“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资助、吴国盛教授主编的“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其中包括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著《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中译本。这本译著的署名很有意思。按书后介绍:本书第5-7章由张东林翻译,其余由李立译出初稿。张东林对初稿进行了校对。吴国盛在初稿的基础上重新译出了序言、前言、第1章、第3章和第4章的大部分,校对了其余部分。也就是说,这本书的主要译者是李立(译了四章)和张东林(译了三章),吴国盛只是在别人译好、校对好初稿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不到三章做了修改(原书共七章)。然而最后的署名却是吴国盛成了最主要的译者,该书变成了“吴国盛等译”。利用主编的权力抢占署名,不知是否算得上是一种腐败?

库恩虽然是哲学家,但是其文风与一般哲学家不同,非常平实,措辞、句式都非常简单,有中级英语水平的人就不难读懂他的著作,翻译难度还比不上卡尔·萨根的科普,更不要说古尔德、威尔逊的思想随笔了。但是就是这样易懂的名著,虽然被中国最著名大学的“哲学家”煞有介事地翻译了两遍、校对了两遍,错误、漏译、乱译之处仍然比比皆是。下面我就从号称由吴国盛重新译出的第一章的前面几页挑出几个例子出来。这第一章带有引论性质,应该比其他各章更为好懂。但是只要它用到了惯用法,句式稍微复杂一点,我们的“哲学家”就开始犯胡涂了。像把“以前的理论提供”译成“前人提供”,把“同时处理”译成“立即处理”这类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就不举了,只举严重的错译。

吴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方译:

然而这场革命却取决于天文学研究中最晦涩隐秘的细微之处。(Yet the Revolution turned upon the most obscure and recondite minutiae of astronomical research.)

按:上句提到这场革命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思想发展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此处turned upon就是承这一句而来,指出其转折之处只是天文学的细微之处,然后下一句问什么它却会有那么重大的意义。吴译大概以为upon就是on,turn upon就等于turn on,不就是“打开”吗?“打开”不就是“揭开”吗?联想能力固然可嘉,却完全脱离了上下文。

吴译:

无论是就日常哲学还是就面包黄油而言,当代的西方文明比起以前的文明更加依赖科学概念。

方译:

当代西方文明在日常哲学和日常生活两方面,都要比以前的任何文明更依赖于科学概念。(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more dependent, both for its everydayphilosophy and for its bread and butter, upon scientific concepts than any past civilization has been.)

按:吴教授如果看到有人说:“It is a pity for any man to quarrel with his bread and butter.”大概要以为是在和面包黄油吵架。

吴译:

原始的宇宙概念基本上由地上的事件来定形,这些事件直接地影响了宇宙体系的设计者。

方译:

虽然各种原始的宇宙观念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全都主要地是被地上的事件、那些最直接地刺激着体系设计者的事件所定形的。(Though primitive conceptions of the universe display considerable substantive variation, all are shaped primarily by terrestrial events, the events that impinge most immediately upon the designers of the systems.)

按:吴译可能理解不了前半句,干脆来个偷工减料的编译。

吴译:

在原始宇宙论中,天仅仅被简略地添加成为大地提供的一个套子,它的上面住着神话人物并被它们所推动,这些神的任性的能量,因着他们与地界的直接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方译:

在这种宇宙论中,天只是简略地被描述为包围着大地的东西,上面住着神仙,并被神仙所推动着,这些神仙与地界的直接距离越远,则在灵界统治集团中的级别越高。(In such cosmologies the heavens are merely sketched in to provide an enclosure for the earth, and they are peopled with and moved by mythical figures, whose rank in the spiritual hierarchy usually increases with their distance from theimmediat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按:能把“灵界统治集团中的级别”翻译成“任性的能量”,非要有超群的想象力不可。

吴译:

显然,这个宇宙是对埃及人所知道的世界的一个模仿:他们生活在一个由水包围着的拉长的圆盘中,这惟一的拉长的方向是他们曾经探索过的;

方译:

显然,这个宇宙的几个主要结构特征,是埃及人根据他们所知道的世界联想出来的: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拉长的圆盘中,由在他们曾经探索过的唯一方向上的水划定了界限;(Clearly several of the main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is universe were suggested by the world that the Egyptian knew: he did live in an elongated platter bounded by water in the only direction in which he had explored it;)

按:“方向”不是拉长的方向,而是水所在的方向。

吴译:

是永远地庇护来世的地方。但是对天象观察做这样的描述还是很少见的。

方译:

是属于永远享福的来世的区域。但是像这种天象观察的痕迹是很罕见的。(the region of the eternally blessed afterlife. But such traces of celestial observation were rare.)

吴译:

其他一些粗糙的宇宙论也都表现了现代人类学家所研究的当代原始社会的特点。从表面上看,所有这些宇宙结构的草图都实现了一个基本的心理需要:

方译:

现代人类学家调查过的当代原始社会的一个特点是都有着其他粗糙的宇宙论。很显然,所有这种对宇宙结构的简略描绘都满足了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Other crude cosmologies characterize the contemporary primitive societies investigated by the modern anthropologist. Apparently all such sketche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fulfill a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吴译:

人类若不发明一个宇宙论是不会持久地生存的

方译:

人类不会长期不去发明一种宇宙论(Man does not exist for long without inventing a cosmology)

按:吴译没有读懂这句话,译得莫名其妙。

吴译:

举例来说,我们不会相信一个以神来解释物理世界的平常行为的宇宙论;近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坚信更接近机械的解释。

方译:

例如,我们将不会认可一个用神来解释物质世界的日常行为的宇宙论;至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坚持要求更接近机械的解释。(We will not, for example, credit a cosmology that employs gods to explain the everyday behavior of the physical world; in recent centuries, at least, we have insisted upon more nearly mechanical explanations.)

按:这不是“我们”自己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提要求的问题。

如果要靠这种粗制滥造的译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未免太欺负“世界”。连这种通俗易懂的著作都读得不明不白,他们是否能读懂那些故弄玄虚的“后现代”更令人怀疑。下次如果有人要再来高谈用“后现代”反科学,不妨问一句:你读懂了原文了没有?

2003.2.17.

(XYS20030218)



吴国盛教授“学术”之研究【旧作】

4 10 2007年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在中国的高校中,北京大学在人文领域应该还算是数一数二的吧,那么其哲学系副主任在中国的哲学界(吴国盛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中国存在哲学界,正由他负责“学科建设”。我这里不过沿用通常说法,指中国研究哲学的人的统称)应该有着非常崇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这位教授究竟做出了什么学术成果,才成为了当前中国哲学界的“泰山北斗”?

幸好吴教授本人建立了一个个人网页,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情况(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ugsh/),为我们研究吴国盛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的个人简历如此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

人们虽然偶尔也会谈谈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但是有几个人敢说“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是其研究的课题?有着如此广泛而伟大的研究兴趣的人,不是圣人就是妄人,不是思想大师、宗教领袖,就是连学术门径都还没摸着的业余爱好者——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人都知道,学术研究的层次越高,则课题越窄。吴教授属于哪一种人,要看他的学术成果如何。这一点,吴教授也考虑得很周到,对上面每一个学术兴趣,都有一个链接列出他的发表记录。例如他的最后一个学术兴趣“反思现代性”,列着15篇文章,其中13篇发表于通俗报刊,1篇发表于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是1997年就克隆羊问题发表的评论,还有1篇未在刊物上发表,题为《绿色中国,路在何方》,也是评论。没有一篇是学术论文。

吴教授至今出版了10部著作。其中7部是专著:《自然本体化之误》(1993)、《希腊空间概念的发展》(1994)、《科学的历程》(1995)、《时间的观念》(1996)、《自然的退隐》(1996)、《宇宙探秘》(1999)、《科学的世纪》(2000),它们全都是普及性作品(有一本还是儿童科普),没有一部是学术著作。还有3部是文集,《现代化之忧思》(1999)和《自由的科学》(2002)吴国盛自称是“小品文章”的结集,也就是在通俗报刊上发表的杂文、随笔的结集,与学术无关。只有《追思自然》(1998)他声称是“主要学术文章”的结集,也就是说,这是最能代表其学术成果的著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学术文章。

《追思自然》虽然号称是“学术文章”的结集,但是有一半的文章被作者自己归为“序跋随笔”和“评论”,从体裁上看就与学术无关。剩下的一半分成三个专题“科学与哲学论战”、“历史转向”、“走向自然哲学”,没有一篇注明参考文献,从体裁看不太像是学术论文,而从内容看,也全都是杂文、随笔、评论和综述,从文章的题目即可看出(不放心的话可以读其内容检验,感谢吴教授,让它们全文上网,使我们可以得知其学术底细):

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
宇宙是无限的吗?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
自然辩证法辨
走向时间研究
自然哲学的历史和现状
宇宙论的历史和哲学
米利都学派的宇宙论阐释
希腊人的空间概念
芝诺悖论今昔谈
走向科学思想史研究
重建自然哲学
试论自然哲学的学科建设
自然本体化之误
论宇宙的有限与无限
自然哲学的复兴
第二种科学哲学
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

像这样的题目,如果在美国,是只适合于让本科生做课堂作业的,而吴教授的作业,也并不比普通的本科生高明,甚至可能因为出处不明、逻辑混乱而被判不及格。不过吴教授显然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颇为自豪。其网页上对自己的学术地位如此评价道:

“全书是一本论文集,记述作者10多年来由一个科学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反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历程,作为中国当代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史的一卷浪花。

“80年代中期,作者参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界著名的科学与哲学论战,发表了一些小有影响的作品。90年代中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出版了美国人H.L.Miller写的《后毛中国的科学与异端》(Science and dissent in post-Mao China)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发生在80年代的这段论战史,并把本书作者列为自然辩证法家族的第五代代表(第一代于光远,第二代许良英,第三代方厉之,第四代金观涛,第五代吴国盛)。

“从80年代末期开始,作者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时期。以《自然本体化之误》为标志,作者开始对科学主义持批判态度,并在科学时代诸文化现象的反思方面独自开拓。香港《二十一世纪》95年4月号发表的文章把作者列入中国当前反科学主义的四个代表之一(其他三个方面是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传统主义)。

“90年代,作者倡导重建自然哲学,在自然辩证法界独树一帜。在‘追思自然’的旗帜下,既关注自然科学内部的观念变革和概念重组,又应对技术时代科学的社会角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致力于为中国的科学人文领域注入思想深度。”

特地列出海外对他的两种评价,颇有以获得国际承认、有国际名声为豪。但是他对美国人的那本书名的翻译犯了一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错误:dissent在那里指的不是“异端”,而是“持异议者”、“持不同政见者”,列出的前四代代表,也都属于“持不同政见者”,也就是说,那位美国人不过是把他列为中国第五代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评价的是其政治主张,而不是其学术成就。同样,香港《二十一世纪》的那篇文章也是因为吴国盛的反科学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不合而介绍他,也不是因为其学术成就。

总而言之,吴教授至今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只是做了点普及、评论工作,若在美国,以其发表记录,不可能去任何一所研究型大学当教授。像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如何攫取了北大哲学系副主任兼两个中心主任这样的学术地位的,倒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北大号称要创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从其哲学系现状来看,还是先以美国三流大学为榜样比较切合实际。吴教授现在声称要在中国领导学科建设,领导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但是从其论文发表情况,我看不出他有任何研究“科学传播”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资格,更不要说什么领导了。也难怪只会自欺欺人发表一些反科学言论危言耸听当“持异议者”吸引眼球。下一次吴教授如果又要以学术界名流的身份对着媒体大发反科学高论,不妨问他一声:“你的学术在哪里?”

2003.1.21.



评“人兽混合胚胎,我们是第一例”

27 09 2007年

【方舟子按:

“正是沈铭贤所在的部门在当年为盛慧珍的论文作了伦理审定,他们的结论是‘应予支持,但不能应用于临床’ 。为什么不能应用于临床,沈铭贤解释说,因为还是有风险的,动物的线粒体‘会不会与人的线粒体或别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科学家并不知道’。更大的风险还是病毒,‘有的病毒对人有害对动物却无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必须‘慎之又慎,科学上严格准入,伦理上严格把关”。’

这位“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究竟知不知道胞质杂交是怎么做的?如果知道,来给我解释解释动物线粒体如何可能因此与人的线粒体发生相互作用,动物病毒又如何可能通过这个程序跑到人体里头去?记得几年前沈主任也没弄清楚人的体细胞克隆是怎么回事就大放厥词。如果在国内做生物研究还要受这种不学无术的“伦理学家”的气,还得求他的批准才行,还不如不回国去做。

“虽然DNA主要在细胞核中,但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即线粒体。它负责编码13个基因”

线粒体DNA编码37个基因,而不是13个。其中13个是蛋白质基因,其他的编码功能RNA。

“人兽混合胚胎,我们是第一例”

来源: 南方周末2007年09月27日作者:特约撰稿 姬十三

最近英国原则上批准了一类人兽混合胚胎实验。其实类似的研究在中国早已进行,并发表了论文。但由著名科学家盛慧珍领导的这一工作目前已基本中断,整座大楼显得空空荡荡

9月5日,英国“人工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原则上批准了一类人兽混合胚胎的实验,这事实上是对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国王学院等研究机构在一两年前提出的研究申请的回应。
该管理局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申请,逐个进行审查。这意味着英国科学家终于可以正式进行这类人兽混合胚胎研究。

说是一类研究,是因为异种混合胚胎的实验实际上有三个等级:

第一种是将某种动物的精子与另一种动物的卵子结合为受精卵,这类研究在伦理上是最不允许的,而且存在多种技术障碍。

第二种叫“嵌合体”,就是将一种动物的胚胎干细胞注入另一种正在发育的动物胚胎中,令其发育为两种动物细胞混杂的胚胎,其最终目的是为人体器官修复提供备件,英国方面还没有给这类实验“开绿灯”。

第三种也就是这次批准的实验类型,具体来说,是运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的牛或兔、羊的卵母细胞,以培养极早期胚胎(囊胚),并从中提取胚胎干细胞。

首个发表论文的机构

“异种混合胚胎的实验,我们一直在搞,而且是国际上首个正式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陈学进不无自豪地说。

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所说的“我们”,是指盛慧珍在这个研究所时带领的研究团队,当时,陈是她的副手。这个研究所在新华医院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占用了一栋白色的5层楼。“英国人事实上是要重复我们的工作。”陈学进说。

1999年,盛慧珍离开工作了十多年的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实验室,回到国内,担任当时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主任,并在以后承担了973“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2002年,《自然》杂志曾以《干细胞研究在东方冉冉升起》为题介绍盛慧珍和其他一些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现在这篇文章还贴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一楼,但是,盛慧珍已经离开了这个研究团队,去美国继续研究工作。

2003年,盛慧珍成了国内外媒体和科学界瞩目的科学家。那年8月,她领导的研究小组运用克隆技术,从外科废弃的皮肤组织中提取细胞,并将这些细胞融合到新西兰兔的去核卵母细胞中,成功获得数百个融合胚胎,其中有一百多例发育至囊胚阶段,并提取得到了胚胎干细胞。这篇论文当时发表在国内的《细胞研究》(CellResearch)上,这也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学术刊物。《自然》、《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均在文章发表的同一天和第二天做出了评论,因为这是国际上第一例人兽胚胎融合成功的报道。

陈学进说:“去年英国为了人兽胚胎研究的工作而召开听证会,邀请了国际上三个专家,盛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这也说明她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

不得已的手段

将人兽细胞融合,其实是科学家不得已的手段。

人类的体细胞,比如皮肤细胞,是一种专门化的细胞,早就丧失了发育成胚胎的能力。但是,干细胞研究却发现,如果将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去掉,代之以这种体细胞的细胞核,就有可能让体细胞返老还童。

卵母细胞如同神奇的魔法师,它含有的胞质物质,唤醒体细胞细胞核中潜藏的能力,并能让它发育到囊胚阶段,这样,科学家可以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 ——这类干细胞具有发育成所有种类细胞的可能性,将它们植入一些病人受损的脊髓、角膜、脑区,可能起到修补工的作用,帮助治疗一些曾认为回天无术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治疗性克隆”技术。而且,如果使用病人自己的体细胞,还可以消除免疫排斥的问题。

可惜,这个技术并不成熟,成功率非常低,这就需要大量的卵母细胞。但是,从女性身上直接采取卵母细胞是非法的,陈学进介绍说,“只能与开展试管婴儿项目的机构协作,经同意,拿到一些多余的废弃卵子”。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科学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向动物要卵母细胞。好在动物的卵母细胞同样能“激发” 人类的体细胞。

但是,这项技术用到人身上,就得经过伦理方面的检查。虽然DNA主要在细胞核中,但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即线粒体。它负责编码13个基因,主要功能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虽然比起细胞核中的几万个人类基因,这13个线粒体基因只是少量的“杂质”,然而人们担心,如果有人将这些混合胚胎发育成个体,这些家伙将给伦理学带来重大难题。

但是,在科学家看来,这种担忧只是杞人忧天。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情况下细胞中的动物线粒体会随着胚胎发育逐渐丢失。再则,线粒体只是供能单位,并不编码与“人”特征有关的任何蛋白。但最关键的一点是,胚胎干细胞研究有条伦理底线,那就是人兽胚胎绝不允许被植入子宫内,而且在胚胎发育到14天以前就得把它毁掉。“这些胚胎最多到14天就终止了,而且不允许重新植入人或动物的子宫,不可能繁殖后代。明确了这些界限,也许会消除一大半的忧虑。”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说,因此“国内对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不限制”,正是沈铭贤所在的部门在当年为盛慧珍的论文作了伦理审定,他们的结论是“应予支持,但不能应用于临床” 。

为什么不能应用于临床,沈铭贤解释说,因为还是有风险的,动物的线粒体“会不会与人的线粒体或别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科学家并不知道”。更大的风险还是病毒,“有的病毒对人有害对动物却无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必须“慎之又慎,科学上严格准入,伦理上严格把关”。

“我们的积累断了”

但是,973项目结题后,盛慧珍不再被交大医学院续聘,她离开了这个团队,主要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关于盛的离开,“原因很复杂。”陈学进说。

“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陈学进承认。2003年的那篇文章,差点可以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甚至已经被制成小样准备印刷,但是美国有专家不同意,因为对“囊胚中可以分离出胚胎干细胞”这一项的实验论证有争议,只好发表在国内的《细胞研究》上。而后来,“又陆陆续续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侧重研究机理,但是实验的重复性不好,成功率也不高。”陈学进说。

人兽胚胎的研究难度很大,除了盛的工作,在国际上还没有正式发表的论文,陈学进认为,这个研究团队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在干细胞领域发表了不少文章,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国家和上海市不准备再支持了”。

沈铭贤则认为,因为伦理上的一些争议,人兽胚胎的研究不容易得到正式发表,“国际上有支持也有反对的”,这是导致盛慧珍离开的“一部分原因”。但是肯定还有别的因素,“原因很多”,作为当年为盛慧珍工作做伦理审定的专家,沈铭贤跟盛慧珍比较熟,但是“作为局外人,很多问题我不方便说”。“盛老师比较失望。”李峰觉得。李峰是盛慧珍亲自招入的博士后,盛走了以后,他一直在这个研究所继续工作。李峰认为“盛老师对周围环境不满意,她如果选择留下来,肯定是有能力拿到项目资助的”。

但是盛慧珍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盛的离开,这个研究所现在得到的资助很少,“与中科院合作的部分停止了,仪器被收回去了一部分,其他的我们借到年底,现在主要靠我申请到的项目资助。”陈学进说,“但是很难。”

这个5层楼的楼房原先有四五十个学生,但是现在只剩下十多个,楼里显得空荡荡的。陈解释说,“因为实验大多在晚上做。我们现在主要做克隆猪的实验,要从屠宰场取新鲜的卵母细胞,而屠宰场杀猪是在晚上。”克隆猪是他现在的研究课题,这是陈学进与农委合作的一个项目。

而李峰还在做盛慧珍留下的延续课题,是与中科院动物所的陈大元研究组合作,做“人牛胚胎”的遗传分析,动物所那边将人的体细胞与牛的卵母细胞融合,发育成胚胎,“已经拿到囊胚了,我们来做分析。”李峰说,“这也是盛老师的意思,她想在多个物种上证明她的结果,因为不同动物的卵母细胞的重编程能力不一样。有可能牛的就更容易成功。”但是现在他们只能做到囊胚,“不能继续从囊胚中分离胚胎干细胞”,因为“结题了,没有资金支持了”。

陈学进说:“很多学生毕业就出国了,国内很难留住优秀的学生,李峰做完这期博士后以后也要出国。但是科研需要积累,不能断,很多工作我们不做就失去了机会。”“盛老师走了以后,我们这里的积累就断了。”陈学进有点痛心。

研究应该有延续性

除了盛慧珍正式发表论文外,国际上做人兽克隆实验的尝试并不少。1998年,美国一家私营的“先进细胞公司”曾将人的面颊细胞核注入去核的牛卵母细胞,克隆出胚胎干细胞。陈学进说,“现在各国都在搞”,因为这方面的“前景很好”,如果治疗性克隆技术能得以突破的话,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都有可能得到突破。

对人兽“嵌合体”的研究也很多。今年3月,美国内华达大学的伊斯梅尔·赞加尼教授培育出拥有15%人类细胞的绵羊,这项工作是将人的胚胎干细胞注入胎羊体内,这样,羊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将与人的胚胎干细胞混合生长,最终长成的成体羊混杂有人类细胞。这则“人-绵羊嵌合体”的报道曾在国内外激起很大反响。

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研究,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黄淑帧、曾凡一等人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头“人-山羊嵌合体”,相关论文发表在去年5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人类将可能从动物身上获得具有部分人类细胞的肝脏、肾脏、心脏等脏器,可用于人类器官移植手术。

今年6月6日,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三个科研小组分别对正常小鼠细胞进行基因重组改造,成功制造出“胚胎干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细胞·干细胞》杂志和《自然》杂志网站上。这项研究将体细胞直接转变为胚胎干细胞,如果能在人类身上实验成功,就将回避长期以来围绕人类胚胎使用问题的伦理争论,被认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陈学进说,“如果这项工作能成功,治疗性克隆就不用搞了,”但是他认为,“研究都是有延续性的,只有不断地尝试,才有可能有重大突破。”南方周末



张阳德把新浪博客给公关了?

26 09 2007年

抱歉:
亲爱的博友,您好!

我是博客客服管理员,非常抱歉的通知您,您的文章《继续欣赏张阳德主任的履历》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暂时把它放在您的回收站。您可以在回收站里找到您的文章,麻烦你把内容备份好!

没有经过您的同意,先撤下了您的文章,真的非常抱歉,向您说声对不起!我们很理解您完成一篇博文的所付出的辛苦,更理解自己的文章被删时的心情。

作为博客的管理员,我们真诚的希望能够为您带来更多、更细致的服务,希望您能理解、体谅!

我们知道,新浪博客的成功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人默默支持,我们以后的发展更需要您的支持和建议!

期待我们之间有更好的合作!谢谢您对新浪博客所作出的贡献!

继续欣赏张阳德主任的履历

·方舟子·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兼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的亲笔英文履历是个宝藏,昨天我挖出了几块宝,歇息一下,再挖几锄头。
在这份履历中,有一个栏目叫“Untaken Key Research Programs”,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从事的关键研究项目”。张主任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谦虚,把自己没做的研究也都列出来,而且列出了12项之多?想必是 张主任笔误,把undertaken(承担)写成untaken了。不过弗洛伊德说过,笔误、口误有时候倒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张主任自己当然很清 楚,他列出的这些研究项目,究竟是“承担”还是“没有从事”。比如其中有这么一项号称是美国国家卫生院的项目:

Program of NIH, U.S.A.: Sequencing research of 1 Kb DNA compounded by heat circulation method

这个项目名称的英文不通,让美国人来看,应该是看不懂的。我是中国人,能猜出它的意思是“热循环法合成1kb DNA的测序研究”,不过还是看不明白。到美国国家卫生院资助项目的数据库查一下,自然是没有这个课题或类似的课题,也没有查到张阳德曾经从美国国家卫生院承担过任何项目。所以这个明显就是属于张阳德认为他“承担”而实际上“没有从事”的研究项目。
在张阳德获得的荣誉中,有一项特别奇怪:

Switzerland Ambitious Great Person Dec, 1989

翻译过来就是:1989年12月,获得“瑞士雄心勃勃伟人”称号。这是什么玩意儿?中国的外科医生跑瑞士当“雄心勃勃伟人”?什么机构评的?他们是如何知道张阳德这号人的?如何在18年前就预知了张阳德雄心勃勃会成为1.2亿的中国863项目的伟人?
张阳德在中国医院当外科医生,当着中国卫生部研究中心的主任,现在又要主持中国重大科研项目,却自认为是美国人。就在“Nanoscience”(《纳米 科学》)这份杂志的网站上(http://www.nscis.net/JournalInf/editors.htm),赫然写着:

EDITOR-IN-CHIEF Yangde ZHANG, M.D. (U.S.A.)

EDITORIAL BOARD
Yangde ZHANG (USA)

主编:张阳德,医学博士(美国)。编委:张阳德(美国)。
这份杂志是美国纳米科技协会办的,张阳德除了任刊物主编,还是该协会的主席,在该协会的网站上(http://www.aanst.org/research.html),也写着主席张阳德“医学博士”是美国人:

CHAIRMAN
Yangde Zhang, M.D., U.S.A.

这个协会名称听上去很吓人,我查了一下,这是一个叫”Hongbo Chen”的华人在2005年8月7日在华盛顿州注册的组织。美国由于结社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去注册一个名称吓人的组织,就是注册个“世界纳米科技协会”、“宇宙纳米科技协会”自任主席,也都没人管,只要还没有人用过该名称即可。
这个名称吓人的协会的主要工作,似乎除了把中国外科医生张阳德请去当主席并让他变成美国人之外,就是出版“Nanoscience”这个“英文国际刊 物”。我翻了一下最新出的一期(今年第1期),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作者都是华人,工作单位除了一位中间作者写着日本的大学,全都是中国大陆。在总共10篇 文章中,有两篇署着张主任的名字,分别是第一、第二作者。看来张主任是不愁没有地方发表他的863成果的。
这份期刊是季刊,现在能找到的也就总共出了5期,去年出了4期,第1期是去年3月出的,然而去年的卷数编号却是“第11卷”,这份期刊是1年算1卷(今年 是第12卷),如此说来,它一面世,就有了10年的悠久历史,小孩刚落地,就是11岁,这也是只有像张阳德这样的“雄心勃勃伟人”才干得出来的大手笔。

2007.09.12

(XYS2007091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freedns.us)(xys-reader.org)◇◇



“反击方舟子”是西安翻译学院校庆庆典晚会的主题之一

23 09 2007年
  访我院校庆筹备会庆典组副组长庆典晚会策划李铭谦

  (本站记者
杨建雄报道)9月22日,记者在学工部办公室采访了我院校庆筹备会庆典组副组长庆典晚会策划李铭谦同志。

  李铭谦就我院校庆庆典晚会的策划从四个方面与记者作了交流。
  李铭谦说:“我们的庆典晚会分两大块,第一是庆典晚会,第二是庆典晚会结束后的焰火晚会。整个庆典晚会的时间大概是三个小时,15个节目,包括文艺节目和互动节目。整台晚会旨在突出校庆的喜庆色彩,盛大的场面和热烈的氛围。在晚会节目选排上以我院师生为主,外请的演员为辅的原则,舞蹈要体现出宏大的气魄,贴近校园生活,既有传统的节目也有通俗的,大胆创新,拿出一台高雅,别致,富有校园文化特点的校庆庆典晚会来。庆典晚会要紧紧围绕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个主题思想是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第二个主题思想要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第三个主题要突出我院办学20年的辉煌历程,第四个主题是与历届毕业生团聚。这四个主题通过庆典晚会的四个部分来体现,第一篇章是创业之路,我们要通过节目把我院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里程碑表现出来,从西译租赁一间教室起步到买断国营钟表机械厂;从率先迈入万人民办高校到西译升本。主要表现我院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第二篇章是峥嵘岁月,在这个篇章中特别地要表现出西译人的无私无畏的顽强拼搏精神。我们打算从几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发展的艰辛和曲折。更形象地讲是我们的一个斗争史:从为争取学子的火车票半价到打击黑中巴、黑网巴,从质疑不合理政策的出台到义无反顾地反击方舟子,从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到争取与公办大学的同等待遇。第三个篇章是魅力西译,这个部分比较欢快,主要是展现丁院长的人格魅力、学院荣誉及学子风采。从不同的层面阐释西译精神的内涵,向我们展示西译人的风采与伟绩。第四个篇章,是我们走向辉煌,在这个篇章中突出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我们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要创东方哈佛的理想。与此同时,我们要展望中国民办大学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和期盼。”

  在采访中,李铭谦同志说,我们要通过这台庆典晚会使四个方面的受众产生共鸣。第一个受众层面是以丁院长为旗帜的西译早期创业者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发展成果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换来的,西译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这个层面有讲话和互动节目。第二个受众层面我们西译智慧的群体,让我们西译人倍感光荣和自豪,让我们分享欢快与梦想,主体上表现出我们西译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三个受众层面是广大的西译学子。分为我们的四万名在校生和已经毕业了的万千西译学子。我们要让在校生无限美好憧憬着我们的美好未来,让毕业生感受到母校的变迁和强盛,在西译学子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第四个受众层面是我们邀请的嘉宾和领导。我们要让这台晚会体现出我们西译发展20
年的文化积淀和西译独特的文化风格。让研究和对西译感兴趣的嘉宾和领导真实而深刻感受西译是中国民学的领头羊,从而确立西译在中国民学之林的地位。

  在节目内容安排上,据李铭谦同志介绍,有《守望者》、《好大一棵树》、《放飞梦想》和《生日快乐,我的西译》等自编自创的作品。庆典晚会的作品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童话大王”又发奇谈怪论

23 09 2007年
【方舟子按:科学进步不是靠新闻报道来宣布的。如果我们相信媒体的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不知已被推翻了多少次,中国都不知已做出多少个该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了。靠一则有待证实的宣称发议论本来就很可笑。就算那个宣称被证实了,光速可以被打破,也不过说明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不能成立,又如何能够说爱因斯坦是在胡说八道?知不知道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提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又是在讲什么吗?认为狭义相对论胡说八道的,去挨颗原子弹试试E=mc^2?“童话大王”以为科学家搞科研就都和童话作家一样是靠胡说八道,敢吹就行,其智力是不是停留在童话时代?按他鼓吹的那套教育方法,是不是要让中国人都变成妄人?中国的妄人还不够多吗?】(因郑渊洁声明不许转载,这里只做必要的合理摘录,全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abae601000eja.html )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可能是胡说八道

郑渊洁

据德新社2007年8月27日汉堡电,克伦布茨大学两名德国籍物理学家尼姆茨和施塔尔霍芬宣布找到了打破光速的方法。一旦他们的宣称获得证实,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将被证明是胡说八道。

……就像医院是人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一样,真理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可能都是胡说八道。真理往往从胡说八道开始,以胡说八道告终。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没有穷尽的。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千万不要摆出所传授的知识都是终极真理的架势,千万不要让学生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外加占用宝贵的大脑空间记牢那些日后可能被证明是胡说八道的临时“知识”。真理是有保质期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怀疑权威、推翻权威的精神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