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神经外科杂志》发表论文和社论否定肖传国手术

3 05 2016年

(方舟子按:近年来国外医学期刊多次发表国外临床试验结果否定了肖氏手术的有效性。霍普金斯儿童医院最近在美国《神经外科杂志:儿科》发表几年前对肖氏手术做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结果,结论还是:毫无效果,不可用于临床,在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之前,不应再对肖氏手术做临床试验。这是最新的也是最严格(首次使用对照)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得上是肖氏手术的最后一颗棺材钉。《神经外科杂志:儿科》同时发表社论揭露肖传国的底细,以下是该社论的翻译,原题《社论:一个负面研究的正面意义》)

作者:Andrew Jea, MD
贝勒医学院神经外科系、得克萨斯儿童医院儿科神经外科部

2016年5月3日

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约翰森·霍普金斯儿童医院Gerald Tuite博士及其同事提交了一项重要的研究结果,证明有争议的肖氏手术——为改善膀胱功能做体神经-自主神经转移——对治疗脊髓脊膜突出或脂性脊髓脊膜膨出的患儿没有效果。该研究代表了不仅在儿科神经外科,而且在普通神经外科都很少见的随机试验。除了表面上报告一项无效的外科手术,Tuite等人的研究还有助于人们了解与临床研究有关的许多其他显著主题,包括伦理、科学不端行为、科学道德,以及“负面”研究的价值,这些与其更明显的主要结果一样有重大影响。我们应该表扬这一重要工作。

肖氏手术获得了来自脊髓脊膜突出/脂性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家长、儿科医生、泌尿科医生和大众媒体的很多关注。对它的宣扬超出了神经外科领域。但是所有这些宣扬是理所应当的吗?目前这一优秀的研究,以及作者们以前的工作,与此前被广为引用的、报告肖氏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其他研究结果相冲突。要了解这一研究的背景和明白为何它如此重要,也许有必要多了解一点肖氏手术的发明者的历史。有意思的是,泌尿科医生和自称肖氏手术的发明者肖传国医生本身就是一个两极化的人物。

肖医生于1980年代后期接受国家卫生院的资助在美国工作时,想到了一种用于治疗脊髓脊膜突出、脂性脊髓脊膜膨出或脊髓损伤的患者的新手术。1995年,肖回到中国,做临床研究试图证明其新描述的肖氏手术的有效性。他得益于管理中国庞大医疗保健市场和人体试验的监管环境。通过他自己发表的论文,肖医生声称肖氏手术在恢复膀胱控制方面有70%-90%的成功率。然而这些惊人的结果还没有被中国之外的任何医学中心重复出来。肖医生职业生涯的顶点是开了一家专门用于做肖氏手术的私人医院。那些绝望的外国人,包括美国人,掏腰包去做这种手术,肖传国因此从这种医疗旅游中牟利。不幸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及其人生的剩余部分演得就像一出肥皂剧。2010年,肖医生由于雇凶袭击批评其手术、怀疑其学术信用和揭露其学术造假的人,被指控、逮捕并定罪。

肖医生被判刑五个半月。从那以后,他的声音也许消停了,但是他臭名昭著的遗产还在继续。自从2010年以来,中国有超过250名患者声称肖氏手术无效,威胁要对医院或肖医生本人采取进一步的民事和刑事诉讼。而且,由于其手术涉及牺牲有功能的腹部神经根并进而丧失运动功能,有严重的并发症。

“科学道德”涵盖范围很广的一系列责任,包括制止剽窃、禁止为了先行结论去伪造科学数据(例如将自闭症与疫苗联系起来的研究),要求全盘披露所有可能的偏向(例如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最初临床研究,作者未能公布其与一种骨形态发生蛋白制造商的重大财务关系),遏制科学不端行为,以及要求科学医学杂志编委会发表高质量的科学论文。

进一步的,还有很多“付费发表”杂志其同行评议程序的严格程度和质量控制都是可疑的。作者有时需要意识到并接受,他们的工作可能不适合原样发表,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来完善或证实其结论。必须有一个体系来恰当地监督造假和剽窃,审核合理的指控和起诉诽谤,以及保护揭假者。这事关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的职业,科学方法的未来,以及更重要的,患者的健康、幸福和生活。

最后,我想简单地评论一下一项“负面”研究的正面作用。作者、编辑和出版人都严重地倾向于只发表报告正面结果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一个假说,激励了进一步的研究。相反地,很可能有多得多的研究产生的是不能证实或负面的结果,否定了当前的观点或精心构建的假说,比如现在这一研究。这些负面研究——甚至可以说在科学上更有价值——是科学进步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更多的关注。发表负面结果的明显好处包括减少了各研究小组之间的重复工作;揭示了平常使用的方法、药物或试剂的根本错误;加速科学进步周期;弘扬严格、透明和公开的文化,这是科学最高贵的一面。科学的现实是,它是凌乱、复杂、混淆和不完美的;负面研究是科学现实的精髓。著名作家、被视为科幻之父的儒勒·凡尔纳有一句话总结了我对负面研究的想法:“小伙子,科学是由错误组成的,但是犯这些错误是有用的,因为它们一点一点地导向了真理。”

http://thejns.org/doi/full/10.3171/2015.12.PEDS15633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Pediatrics
Posted online on May 3, 2016.
Editorial: The positives of a negative study
Andrew Jea, MD
Division of Pediatric Neurosurgery, 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and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Houston, Texas
ACCOMPANYING ARTICLE, EDITORIAL, AND RESPONSE DOIs: 10.3171/2015.10.PEDS15271; 10.3171/2015.11.PEDS15623; and 10.3171/2015.12.PEDS15710.

INCLUDE WHEN CITING Published online May 3, 2016; DOI: 10.3171/2015.12.PEDS15633.

Dr. Gerald Tuite and his colleagues at Johns Hopkins All Children’s Hospital in St. Petersburg, Florida, have submitted an important study6 demonstrating the lack of efficacy of the controversial Xiao procedure—a somatic-to-autonomic nerve transfer for improving bladder function—in children with myelomeningocele (MM) or lipomyelomeningocele (LMM). The study represents one of the few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s not only in pediatric neurosurgery, but also in neurosurgery in general. Beyond the surface reporting of an ineffectual surgical procedure, this study by Tuite et al.6 sheds light on many other salient topics related to clinical research, including ethics, scientific misconduct, scientific integrity, and the virtues of a “negative” study, which are just as impactful as its more evident primary outcome. The authors should be commended for this important work.

The Xiao procedur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desperat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MM/LMM, pediatricians, urologists, and the lay press. Its fanfare extends beyond the field of neurosurgery. But was all this fanfare merited? The present well-executed study,6 along with the authors’ prior work,7 contradicts widely cited studies4,5 that were reported to valid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Xiao procedure. Perhaps a little more history about the inventor of the Xiao procedure is needed to put the current study in context and highlight why it is so significant. Interestingly, Dr. Chuan-Guo Xiao, a urologist and founder of the self-named Xiao procedure, is himself a polarizing figure.

Dr. Xiao conceived the idea for an innovative surgical procedure to restore bladd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M, LMM, or spinal cord injury while working in the US under a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grant in the late 1980s. In 1995 Xiao returned to China to perform clinical studies design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his newly described Xiao procedure. He benefited from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at governs China’s large health care market and human experimentation. Through his own publications,8–13 Dr. Xiao claimed a 70%–90% rate of success in restoring bladder control. Yet these astonishing results have not been duplicated by any center outside of China. The zenith of Dr. Xiao’s career was the opening of a private hospital dedicated exclusively to performing this procedure. He capitalized on medical tourism, where despairing foreigners, including Americans, would pay out of pocket to have this procedure performed. Unfortunately, the rest of his professional career and life plays out like a soap opera. In 2010, Dr. Xiao was accused and then arrested and convicted of hiring thugs to attack critics of his procedure, doubters of his academic credentials, and whistleblowers of research fraud and fabrication of data.3

Dr. Xiao was sentenced to five and a half months in prison. Since then, his voice may have been silenced, but his infamous legacy lives on. Since 2010, more than 250 patients in China who claim that the Xiao procedure does not work3 have been threatening further civil and criminal legal action against hospitals or Dr. Xiao directly. Moreover, there have been serious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is procedure involving the sacrifice of functioning ventral nerve roots and subsequent loss of motor function.4–7

“Scientific integrity” encompasses a broad spectrum of responsibility, which includes deterring plagiarism, prohibiting the falsific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to support a priori conclusions (e.g., studies associating autism with vaccines), requiring full disclosure of all potential areas of bias (e.g., the initial clinical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for which authors failed to disclose significant finan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nufacturer of one form of BMP), curtailing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the mandate of editorial boards of scientific medical journals to publish high-quality science.2

Furthermore, there are too many “pay-to-publish” journals where the rigor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 and quality control is questionable. At times, authors need to realize and accept that their work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as composed and that further work to improve or validate the message would be of benefit. A system must be put in place that properly monitors fraud and plagiarism, checks reasonable allegations and prosecutes libelous ones, and protects whistleblowers. The careers of clinicians and scientists, the futur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health, well-being, and lives of our patients are at stake.3

Lastly, I would like to make some brief comments on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a “negative” study. Significant author, editorial, and publisher biases exist toward publishing only studies that report positive results, where a hypothesis is confirmed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inspired. On the contrary, there are likely many more studies that produce nonconfirmatory or negative, observations that refute current ideas or carefully constructed hypotheses, such as the present study.6 These negative studies—arguably even more valuable in science—are an integral part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deserve more focus.1 Obvious benefits of publishing negative results include reductions in duplicated efforts between various research groups; revelations of fundamental flaws in commonly used methods, drugs, or reagents; acceleration of the cycle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a culture of robustness,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the noblest aspect of science.1 The reality of science is that it is untidy, complex, confusing, and imperfect; negative studies are the essence of the reality of science. A quote by Jules Verne, famed author and ostensibly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 summarizes my thoughts about negative studies: “Science, my lad, is made up of mistakes, but they are mistakes which it is useful to make, because they lead little by little to the truth.”

References

1.Anderson G, Sprott H, Olsen BR: Opinion: publish negative results. The Scientist January152013.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33968/title/Opinion–Publish-Negative-Results/) [Accessed February 4, 2016]
2.Barr DB: Integrity in science. J Expo Sci Environ Epidemiol 17:123, 2007 CrossRef
3.Editorial: A hammer blow to national ethics. Nature 467:884, 2010 CrossRef, Medline
4.Peters KM, Gilmer H, Feber K, Girdler BJ, Nantau W, Trock G, et al.: US pilot study of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to restore voiding and bowel function in spina bifida: 3-year experience. Adv Urol 2014:863209, 2014 CrossRef, Medline
5.Peters KM, Girdler B, Turzewski C, Trock G, Feber K, Nantau W, et al.: Outcomes of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for spina bifida. J Urol 184:702–707, 2010 CrossRef, Medline
6.Tuite GF, Polsky EG, Homsy Y, Reilly MA, Carey CM, Winesett SP, et al.: Lack of efficacy of an intradural somatic-to-autonomic nerve anastomosis (Xiao procedure) for bladder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myelomeningocele and lipomyelomeningocele: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J Neurosurg Pediatr [epub ahead of print May 3, 2016. DOI: 10.3171/201510.PEDS15271]
7.Tuite GF, Storrs BB, Homsy YL, Gaskill SJ, Polsky EG, Reilly MA, et al.: Attempted bladder reinnervation and creation of a scratch reflex for bladder emptying through a somatic-to-autonomic intradural anastomosis. J Neurosurg Pediatr 12:80–86, 2013 Link
8.Wang HZ, Li SR, Wen C, Xiao CG, Su BY: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holinergic nerve fibers in the urinary bladder after establishment of artificial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arc in rats. Neurosci Bull 23:277–281, 2007 CrossRef, Medline
9.Xiao CG: Reinnervation for neurogenic bladder: historic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of a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or spina bifida. Eur Urol 49:22–29, 2006 CrossRef, Medline
10.Xiao CG, de Groat WC, Godec CJ, Dai C, Xiao Q: “Skin-CNS-bladder” reflex pathway for micturi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J Urol 162:3 Pt 1936–942, 1999 CrossRef, Medline
11.Xiao CG, Du MX, Dai C, Li B, Nitti VW, de Groat WC: An artificial somatic-central nervous system-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for controllable micturi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preliminary results in 15 patients. J Urol 170:4 Pt 11237–1241, 2003 CrossRef, Medline
12.Xiao CG, Du MX, Li B, Liu Z, Chen M, Chen ZH, et al.: An artificial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procedure for bladder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J Urol 173:2112–2116, 2005 CrossRef, Medline
13.Xiao CG, Godec CJ: A possible new reflex pathway for micturi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Paraplegia 32:300–307, 1994 CrossRef, Medline



叫板科技部的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就是大忽悠

24 04 2016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因为申请“食品重大专项”被科技部否决,宣布从上海交大辞职,以便以个人身份向科技部申诉。网上很多人支持赵立平跟科技部叫板,例如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以编辑部名义连续发了两篇报道力挺赵立平。这个赵立平何许人也?

赵立平号称是“研究肠道菌群的专家,有较高的声望”(《知识分子》语)。肠道菌群虽然是现在微生物学研究比较热门的一个课题,赵立平也发表过一些相关论文,然而赵立平心目中的“肠道菌群”跟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最伟大的发现是人体肠道内有吃素的“好细菌”和吃肉的“坏细菌”,“坏细菌”多于“好细菌”人就生病,反之就健康,吃他研发的保健品就能减肥,他声称自己就是因此减肥成功的。

与其他肠道菌群研究者不同的是,赵立平有着极其功利的目的,那就是要以此为依据贩卖保健品。而且说干就干。国内有一家著名的保健品传销公司,叫做“完美”公司,新语丝几年前就登过文章揭露这家保健品传销公司是如何骗人、害人的。正是这家公司,投资给赵立平五千万元,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研发保健品。据该公司今年2月的广告:“上海交大教授的研发成果轰动全球,完美公司投资了五千万与他合作,从09年到现在有几千人在广州、上海等大医院试用,效果很好,这款减肥增寿的产品下半年就要上市了!期待!”

赵立平拿了传销公司的钱,当然要替其站台。今年3月5日,赵立平参加了完美公司的传销大会(2016年完美专卖店店主年会暨马来西亚研讨会),在会上主讲“健康管理模式”,题为《“完美”健康管理模式——肠道菌群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美公司的报道称:

“赵教授目前研究的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是比基因工程更有前景的项目!该项目被业內评价为最有可能获诺贝尔医学获的项目!通过肠道菌群判断人体疾病,调整菌群平衡,还健康身体!不仅可预测疾病,更可调理!清调补2.0时代:清肠毒,调菌群,补营养,促健康。该项目已经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目前该项目生产的产品由完美公司独家销售,其市场前景不可小视。”“接下来将每一个专卖店找一个糖尿病人做体验,见证产品,提供数据,为这个产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做基础!该项目让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面,完美的帮助为中国科研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立平在会上说:

“用一辈子时间影响一千万人获得健康,现在有完美合作,以前一辈子做的事情,现在一阵子就可以完成!”

完美公司胡瑞连总裁在会上也说:

“赵立平博士的科研产品将会是下一个完美十年的业绩主要增长点。用微生态健康方法从菌群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微生态理论发展出来的产品将让完美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减肥产品公司!完美高科技产品让完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大大的加强。新产品的推出除了科研以外还有口感的追求,让完美产品三岁孩子都喜欢吃。”

可见赵立平的“科研产品”,就是完美公司以后要主打的保健品,他们甚至准备让三岁小孩也喜欢吃。

一个拿保健品传销公司的钱,与其合作,为其研发,为其站台的人,不是大忽悠,是什么?

然而《知识分子》却为赵立平打抱不平:

【在收集反应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听到另外一方面的声音:“有同行认为以前赵立平被认为是大忽悠,声称根据其发明的营养配方能减肥,变相推销保健品”。“有人提出赵立平的研究与国际主流脱节”。但是这与事实并不相符,近年赵立平参与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肠道菌群议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同行评审论文。还有人传说他要去国外工作,才敢叫板科技部。如果真这样,那说明他有国际竞争力。】

《知识分子》引的这句话“声称根据其发明的营养配方能减肥,变相推销保健品”其实是我以前说的,赵立平不仅以前是大忽悠,现在也还是大忽悠,而且比以前忽悠得更厉害,有传销公司撑腰了嘛。赵立平被否决的项目叫“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营养功能性食品”就是保健品的代名词,这个项目其实就是要搞保健品。这跟他以其基础研究结果参加国际会议、发表论文有什么关系?难道《知识分子》认为做过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发减肥保健品就不算忽悠了?难道赵立平研发减肥保健品也属于“国际主流”,还能在国外申请到国家经费研发减肥保健品?当年搞核酸营养品的那些人也可说他们也做过没有脱离国际主流的研究工作,参加过学术会议、发表过国际论文,《知识分子》是不是也要替他们平反?

我对科技部的批评很多,对这次科技部否决赵立平的项目申请,却非常支持。科技部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否决赵立平的申请,否定掉一个有传销公司背景的“保健食品”项目就是难得做了件好事。否则以后赵立平就可以打着“国家重大项目”的牌子帮完美公司卖保健品了。希望科技部能顶住舆论压力,坚持否决传销公司同党的项目。就让赵立平辞职去完美公司好了,别拿国家科研经费为传销公司干活。

2016.4.24.



科技部等部门的专家们自己先要有科学素养

23 04 2016年

科技部等20个部门制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号称是“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要求全社会据此学习、培训,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然而里面的错误比比皆是。我们先来看一些事实错误。

【(45)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19世纪,以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实际上有很多物质并不是由原子组成的,而是由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比如中子星、黑洞,它们都不是由原子组成的。

【(48)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那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早就被伽利略推翻了。学过初中物理就知道,运动并不需要力,改变运动状态才需要力,牛顿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讲这个的。专家们要大家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自己却不知道牛顿力学定律在讲什么。

【(49)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

专家们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牛顿的时代。牛顿认为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蓝靛、紫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那是因为他认为“七”是一个神秘数字,太阳系有七个天体(当时的认识)、一星期有七天、音符有七个,所以颜色就要有七种。这种划分当然是非常主观的,比如一般人是分辨不了蓝光和蓝靛光的,所以现在通常只说六色光。这些颜色的光也不是“单色光”。物理学上说的单色光指的是单一频率的电磁波,太阳光含有无数种单色光。

【(60)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一日,形成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这是公历;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更准确地说是月相变化周期)为一月,这是阴历。公历的月和月球公转周期没有关系。专家们是要大家恢复使用农历?

【(69)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把生物分成动物、植物与微生物,那是十九世纪的分法。微生物不过是微小生物的统称,并不是一个生物分类,微小的动物、植物也可被归为微生物。生物怎么精确地划分大类(界),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一般人至少也该知道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细菌这几大类。

【(7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体。】

遗传物质不就是DNA和RNA嘛,还要大家怎么“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是不是专家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是“遗传物质”?

【(75)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知道心、肝、肺、胃、肾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专家们忘了最重要的器官——大脑,难怪这么无脑。

再来看看观点的错误。

【(9)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提起阴阳五行,大家想到的可不是什么唯物论,而是风水、算命。某个大人物死了,就天地同悲、巨星陨落、阴雨连绵,这就叫天人合一,这是唯物论吗?当然不是。关于格物致知,有个很著名的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对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想从竹子里格出什么道理,没格出来,病倒了。这是唯物论吗?也不是。关键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些哲学思想观念和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说是文化素养还差不多。科学是没有国界,没有文化属性的。外国人不懂什么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

【(87)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

“西医”是俗称,在这么严肃的文件中应该叫“现代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相比是不是有优势且不说(如果真有优势早跟现代医学一样风行全世界了),关键是了不了解中医药和有没有科学素养能扯上什么关系啊?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难道就都没有科学素养了?科学界很多人在批评中医药,是不是他们都没有科学素养?

【(20)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农医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这也属于文化素养,跟科学素养无关。

同样:

【(5)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对认识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能有什么作用?外国科学家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就妨碍了他们认识自然、发展科学和技术?

还有像:

【(6)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能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2)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检验科学真伪的重要手段。】

这属于中国官方哲学的内容,与科学素养无关,用来作为政治素养的基准还说得过去,用来作为科学素养的基准就莫名其妙,等于说不承认中国官方哲学的人,就没有科学素养。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岂不都没有科学素养?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中医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法……如果这也叫科学素养的话,那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素养。

这么多权威部门组织专家搞出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却充斥着科学常识错误,充斥着与科学无关的东西,说明这些专家自己就没有科学素养,他们首先就应该成为科普的对象,可见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使命。

2016.4.23.



谁去参加肖传国的晚餐?

21 04 2016年

xiaochuanguo6.jpg

(后排:左1吴飞鹏,左3张生家,左4刘兵,左5王志安,左6肖传国,左7吴宝俊,右1田松,右2蒋劲松。前排:左1吴彤,左2叶菁(龙晓阳),左5夏嫣(杨虚杰),右2潘颖。)

“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同志发了条微博,肖传国做了回应,我们才知道肖传国近日“巡视”北京,与王志安共进晚餐,筹划在“调查安保资金”之后下个阶段要怎么对付我,同时宣布自己成了“亿万富翁”。随后晚餐照片流出,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个“武林大会”,除了肖传国、王志安这两个并肩而坐的主宾,还有众多陪客,总人数达18人之多。经过各个网友辨认,参加者能被认出的有这些人:

肖传国、夏嫣夫妇。按:在肖传国因雇凶被抓之后,夏嫣曾接受采访,造谣说肖传国是因为我侮辱她才雇凶。

王志安,“调查安保资金”的马前卒。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师刘兵、蒋劲松、吴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田松。这些都是十几年前被我揭露过的“反科学文化人”,肖传国不久前还对这些“反科学文化人”在其落难时的力挺感激涕零:“2010年9月20号我被方舟子为之分忧的周/永/康党逮扑并全国游街示众时,以刘华杰为首的这几位教授居然逆潮流而动,公开大声为我这全中国历史上最坏、最黑、最可恨的囚徒鸣冤叫屈,全力支持。更有甚者,我被判刑后,刘华杰等几位居然还去监狱看我继续支持我这坏人。当然,他们的计划没有得逞:不是直系亲属谁让你看?!最后几位只好待我刑满释放那天早上守在监狱门口接我这刑满释放犯。我出狱后,南下深圳办肖传国医院,现在医院市场估值2个亿;马上要在北京、成都、上海、哈尔滨办肖传国医院连锁上市;由于又救了成百上千病人,更由于周/永/康倒了方舟子臭了真相出来了,我似乎变成了好人(至少科学网大多数网友们现在同意我是好人吧?),可是,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等却好像人间蒸发了。蒋劲松在我刚出狱时还在网上多有鼓励,现在也只顾讲科学不理我了。他们成天满世界到处飞,到深圳也躲开我。显然:当我是坏人时,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紧密抱团;当我成好人了,刘华杰、刘兵、田松、曹彤、蒋劲松和我划清界限;结论:刘华杰、刘兵、田松、吴彤等不是好人。蒋劲松也够呛。他妈的!你哥几个快来深圳喝酒啊!茅台都放臭了!”肖传国这一撒娇,这几个“哥们”赶快去拜见肖传国了。不过为首的刘华杰为什么没去呢?

吴宝俊,肖传国被抓时他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理论物理专业博士,以“医学专家”的身份发表大量的网文为肖传国鸣冤,声称肖传国遭到我的迫害。

吴飞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曾经在科学网肖传国博客后面留言吹捧肖传国,据说该留言因为骂饶毅、施一公是骗子被科学网编辑删了,宣布退出科学网,肖传国也扬言要退出科学网:“如果飞鹏兄不回来,这是我在科学网倒数第二篇博文。希望小编们道个歉,希望飞鹏兄别和小孩子们计较。 ”不过后来两人还是继续在科学网上演双簧。例如2013年美国NIH因无效果且不安全而终止“肖氏手术”临床试验时,肖传国谎称是因为NIH已经认定肖氏手术安全不用再做临床试验了,吴鹏飞就凑上去献媚:“祝贺。今天我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了。”

上述都是跟肖传国有渊源的,都是当过肖传国吹鼓手的。难怪有人说是“恶人大会”。此外还有:

潘颖,《赛先生》编辑。此人与肖传国的关系不清楚,不过我们也明白了为何《赛先生》经常出现反科学、伪科学的文章了。

张生家、叶菁夫妇,原是清华大学的教师,去年闹出抢发论文的丑闻后被清华大学开除了。本来对张生家夫妇与北大谢灿的纠纷谁是谁非还不好判断(我还登了张生家的学生写的辩护文章),现在清楚了。有底线的学者谁会去朝见雇凶杀人的罪犯啊。

可惜还有六个与会者没能辨认出来,没法给他们来个立此存照。最后录网友“阳光照耀大榕树”的配图打油诗一首:“堂堂锤子相见欢,觊觎安保血蚂蟥。学术骗子齐上桌,砸嘴称赞粪坑香。”

2016.4.21.

更正:
据读者反映,其中两人辨认有误。照片中的“夏嫣”应是杨虚杰,反科学文化人的同伙,十几年前担任《科学时报》编辑期间就组织过一批攻击我的报道,现在不知在何处公干。照片中的“叶菁”应是张生家的学生龙晓阳,强发论文丑闻中的另一关键人物。特此更正。2016.4.30.

 



也说说特朗普和马云是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11 04 2016年

在博鳌论坛举行的“大学校长对话——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分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发言中引用了马云的话,似乎认为马云可以教导我们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这引起了享受校长待遇去参加会议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异议,在发言时说:

【苏校长刚讲的故事,高盛公司欢迎耶鲁的英文专业毕业生,他们能说会道、还会交朋友,学校应该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听起来很有道理。让大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对很多学校和家长来说,可能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但是,像耶鲁或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也应该以毕业生在社会上“成功”为教育的目标吗?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你们美国应该是很成功,正如马云在我们中国很成功,至少目前看来他们两人在权力和金钱方面非常成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确实经常出现个人无需具备太多的智识积累,就可以在今天的社会获得成功的例子。现实简单而庸俗:靠耍嘴皮子可以获得权力,改变商业模式也可以获得金钱。但是,我们所有的大学都应该为培养这样的人而自豪吗?所有的大学应该将培养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吗?】

虽然说得很委婉,但饶毅显然认为大学不应该将培养特朗普和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追求的目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写了一篇《和饶毅商榷:大学教育的目标凭什么不能是特朗普和马云?》,文章非常长且没有条理,大部分内容都与话题无关,我努力了几次都没能读下去,不过有几句话我倒是很同意:

【大学应该主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社会的现实就是普遍缺乏科学精神和“泛”科学化共存,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是社会的主流,……如果科学精神能够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追求科学规律的理想主义有可能会普遍地得到认可和实践,那么中国完全可以在科学方面也成为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张双南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对于中国来说这个目标尤其显得迫切。那么马云和特朗普是不是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呢?

马云拜过“活神仙”李一,曾经如此吹捧他:“李一道长他的才华,他的技艺,他的融会贯通,我觉得是一个奇迹。就是有人跟我说,往往是几百年才有可能出的一个奇才,李一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奇才。”马云还拜过王林“大师”。马云虽然会赚钱却非常迷信,被各路“大师”骗得团团转,还迷信风水,正是中国社会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的体现,能够说是具有科学素养吗?马云身为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却参与很不环保的高消费狩猎活动,能够说是具有人文精神吗?特朗普否定全球气候变暖,也说明了他不具有科学素养,他那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的奇葩言论,更说明他不具有人文精神。

赚到大钱,被人们视为“成功人士”,也许算得上在社会上很成功,特别是在一个拜金的社会。但是社会的成功未必就是教育的成功。有很多大富豪并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没有毕业。而一个大学毕业但不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成功人士”,只是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失败。大学教育不仅不应该以特朗普和马云为目标,而且应该把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以之为戒,教育学生,一个人如果没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即使能赚到再多的钱,也是一个失败者,是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失败者。

2016.4.11.



热爱科学,远离科骗——评“科学公园”之“科普”

6 04 2016年

有一个自称在做“科普”的网站“科学公园”几个月来发表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被发现有低级错误,因为错误实在太多,没法在此一一列举,只从其近日发表的四篇文章中各举一例。

【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这种习惯跟正确、神圣无关,其实完全是历史上政治力量博弈后妥协的结果。因为不这样的话就会流血冲突,生灵涂炭。现在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已到了荒谬的地步,只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不觉得了。假如有人的政治观点是左派或右派、或者经济学上是市场自由派或者政府干涉派,我们可以随便嘲笑攻击他们的观点;但是要是有人相信地球只有几千年历史,同性恋违反自然,忽然间我们就得尊重了,就因为这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这非常的扯淡。】(oztiger《无神论者随笔——我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虽然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但是并不存在这种“习惯”。无神论者在批评各种宗教信仰,各种宗教之间在互相攻击对方的宗教信仰,甚至同一种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也在互相攻击对方的宗教信仰,何曾相互尊重了?那么是不是一直在“流血冲突”、“生灵涂炭”?现在在西方国家正如火如荼的新无神论运动,正是以抨击各种宗教信仰为己任,可谓极其不尊重宗教信仰,难道是政治力量的博弈失灵了,就要“流血冲突”、“生灵涂炭”了?该文作者自称是强无神论者,却只是对“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已到了荒谬的地步”不以为然,也就是说只要没到荒谬的地步他是支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因为在他看来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后果极其可怕,“不这样的话就会流血冲突,生灵涂炭”,如此荒谬地鼓吹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还好意思自称“强无神论者”?

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不等于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该文作者可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了。但是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并非“完全是历史上政治力量博弈后妥协的结果”,而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恰恰是“正确”、“神圣”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没有信仰自由,但那些国家并非就“流血冲突,生灵涂炭”。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始终。面对生存压力时,人类在狩猎、采集、探险、避害等方面显示出充分的科学精神。如何取火也是这样,我们祖先一面崇拜火神,牺牲禁忌讨好神灵;另一方面,现实中取火、用火却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方法。】(七是《播火记》)

稍微有点科学史常识的人就知道,科学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才诞生的。如果要把科学的前身自然哲学当作“古代科学”,那也是在古希腊才有的。科学精神包括哪几方面,众说纷纭,但是对科学方法则有公认的定义,《牛津英语大词典》对其定义是:“科学方法是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之为特征的一种操作方法,包括系统的观察、测量和实验,以及假说的构建、检验和修改。”科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伽利略的发明。

然而该文作者却把科学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相提并论,声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始终”,实在骇人听闻。按该文作者的逻辑,动物面对生存压力时,也会狩猎、采集、探险、避害(有的是本能,有的是后天学习而得),岂不也显示出充分的科学精神?黑猩猩会草茎钓白蚁,岂不和取火、用火一样也是“彻头彻尾的科学方法”?那样的话,应该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一直在伴随着动物的发展始终嘛。

【有意思的是,文特尔和柯林斯,这两个曾经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公开的无神论者,一个是公开的基督徒。我无法理解作为基督徒的柯林斯是如何做到在人类对生命以及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保持对神的信仰的,但是作为无神论者的文特尔,应该无意充当上帝去创造新的生命,媒体最好不要把这样的角色强加于他。】(线粒体也《文特尔和他的“人工合成新生命体”》)

该文作者声称作为无神论者应该无意充当上帝去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看来要创造新生命需要先去信上帝了,创造新生命成了有神论者的专利。

【给病人吃了药,然后看看病好了没有,这属于科学观察范畴;而选取病情相同或相似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群,一群吃药,一群吃安慰剂,然后分析对比两群人的病情变化情况,就属于科学实验范畴。中国传统医学拥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是,这几千年与病痛作斗争的历史只是观察的历史,并非几千年科学实验的历史。因此,中医理论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没有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我们并不能把它当成科学。】(飞蠓《何谓科学实验?》)

中医也会给病人吃药看看病好了没有,该文作者说这叫“科学观察”。然而又说中医不做科学实验所以不是科学,都能做“科学观察”了还不是科学?谁告诉他是不是科学必须看做不做实验?该文作者声称会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科学实验”才叫科学,而实际上现代医学也是迟至上个世纪40年代才开始做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那么在那之前现代医学不是科学?流行病学调查只做观察不做实验,是不是科学?很多科学学科都主要依赖于观察而不是实验,天文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等都是如此。认为实验才算科学而观察不算的,完全是无知。听说了一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就以为懂了现代医学,要靠它包打天下了。中医的问题不仅是不会做科学实验,更不会做科学观察。什么样的观察是科学的,参照前面说的科学方法。

限于学识以及疏忽,写科普文章难免会有错误,甚至低级错误。我自己写的科普文章有时也会被发现有错误。有错误改了就是。然而几个月来,“科学公园”登的“科普文章”被挑出了大量的低级错误,对此他们几乎不做纠正,而是狡辩、攻击、谩骂给他们挑错的人,听任谬种流传,说明他们完全不在乎这些错误的内容会打着“科普”的名义误导读者,说明他们完全没有科普责任感,根本没有科普的资格。名为“科普”,实为科骗。热爱科学,远离科骗。

2016.4.6.



由“韩寒”作品改编电影《喜乐长安》票房惨淡想到的

2 04 2016年

今天看到一则报道《韩寒作品改编电影〈喜乐长安〉票房惨淡 投资方怒斥韩寒不作为》称:

“还没来得及听说,一部全新的‘韩寒’电影就要下映了。这部改编自韩寒小说〈长安乱〉的〈喜乐长安〉,号称打磨五年,上映一周,票房刚过160万,豆瓣评分3.3,从没见微博4000多万粉丝的韩大V为其宣传,羸弱得简直不像亲生的。……(影片投资方)称如今没有讨论电影本身质量的必要,更多的问题是电影宣传力度不够,并质疑韩寒本人从未公开为电影进行过任何宣传,未出席《喜乐长安》电影首映礼并亲笔撰写影评,怒斥韩寒的不作为。……面对投资方质问,导演竹卿一度潸然泪下,称自己也和韩寒方面有过沟通,但一直没有结果。‘我之前和韩寒妻子联系,称韩寒在某县城拍戏,之后又和韩寒的助理联系,看能否为电影宣传站台,但得到的回应是不能保证通知到(韩寒)’。3月23日影片上映前2天,在首映发布会上,导演表示,五年以来,她一直在和韩寒进行精神对话。”(http://m.guancha.cn/Celebrity/2016_04_02_355823.shtml )

这事其实跟我有点关系。

2012年,揭露韩寒被代笔事件正风起云涌之时,广西卫视在赵忠祥的居所安排了一次对我的采访,也就是赵忠祥在节目的最后忠告以“当代鲁迅”自居的人“好自为之”的那一次。现场看热闹的人不少。节目录制结束后,广西卫视安排车送我回去,同车有一个在录制现场旁观的人自我介绍是一名电影导演,一年前购买了“韩寒”小说《长安乱》的改编版权,正在筹拍电影,我揭露韩寒没有写作能力,凡是署名“韩寒”的上得了台面的作品都是他人代笔之后,他感到压力很大,问我究竟有没有证据证明《长安乱》不是韩寒自己写的。

我问,韩寒在接受凤凰卫视“非常道”专访时亲口说的话能作为证据吗?他说可以。

我告诉他,韩寒在节目里说,《长安乱》一书是他在国外参加赛车比赛期间,用十几天时间一气呵成的,你觉得有可能吗?导演说,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排除韩寒是一个天才,能够一边赛车一边快速写作啊。

我再告诉他,如果他是个写作天才,应该也会记得很清楚自己都写了什么吧?而在“非常道”节目上,主持人转述网友的现场提问,问他“有没有计划给《长安乱》写续集”时,韩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长安乱》写的什么内容,我已经忘了……”导演几乎要跳起来:“糟糕糟糕,看来真不是他写的。版权已经买了,怎么办怎么办?”停了一下,他问:“他真说过这些话?”我说,你可以自己把节目视频找来看看,就知道了。

这则报道称:“〈长安乱〉最初的版权由著名导演张艾嘉买走,后转手现在的导演竹卿(本名张竹)为法人的公司。”

张艾嘉是来自台湾的女导演,而询问我的是个男导演,可能是张艾嘉在大陆的合作者。很可能他真去看了“非常道”的视频,确认《长安乱》不可能是韩寒自己写的,就把版权转手了。现在的导演明知是假货还以为有剩余价值可赚,还以为有很多“韩粉”会捧场,赔惨了只能说活该。

“从没见微博4000多万粉丝的韩大V为其宣传,羸弱得简直不像亲生的。”不是“不像亲生的”,而是本来就不是亲生的。《长安乱》根本不是韩寒写的,而是路金波找人代笔或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冠名权,韩寒连这本小说写的什么内容都不清楚,哪敢去参加其宣传活动?被人一问岂不全露馅了?

有人可能会说,即使《长安乱》不是韩寒写的,他不会把它看一看,熟悉了其内容去应付宣传啊?别忘了韩寒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人,根本不可能读进去一本书,读了也记不住内容。2012年春节刚过,韩寒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答应了和我一起上视频网站做直播回答我的质疑,突然又取消了。据韩寒的好友后来发微博透露,韩寒妻子请他们吃“海底捞”时说,她曾经对韩寒进行模拟训练,让他阅读《三重门》,然后假设我问他十个相关问题,他一个都答不上来,于是赶快取消了直播。

2016.4.2.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请慎言

24 03 2016年

“山东疫苗案”引起广泛关注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接受了《新闻晨报》记者贺莉丹的独家专访(http://tech.gmw.cn/scientist/2016-03/23/content_19406922.htm )。访谈的主旨总体是好的,但是其中暴露出高院士的知识缺陷,则令人担忧。例如,高院士是这么介绍疫苗的“偶合反应”的:

【高福:个别人打了疫苗以后会有副反应,这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个别情况下这种副反应还会出现极少极少的死亡事件,这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个别情况下也有疫苗的偶合反应。偶合反应就是打疫苗的时候,某个人正好同时得了某种病,而这种病跟疫苗会有相互作用导致死亡或致残,这种偶合反应是有的;还有,个别人会有一些过敏反应,这也是有的。】

偶合,英语叫coincidence,指的是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没有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因为几乎所有的婴幼儿都要接受疫苗接种,而婴幼儿又有一定的比例会生病乃至猝死,那么在概率上,只要样本足够大,必定会有一小部分婴幼儿碰巧在接种疫苗之后的短时间内会出现疾病甚至死亡,而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疫苗接种毫无关系,是别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容易让人归咎于疫苗接种。例如,根据澳大利亚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病率估算,澳大利亚每年发生1.7起婴儿在接受疫苗接种之后一天内猝死,3.5起在两天之内猝死(Pediatrics. 2005 Jun;115(6):e643-6.)。中国人口比澳大利亚多多了,发生这种偶合的死亡案例当然也多多了,必然会有一些父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宝宝是打疫苗打死的,为此不断地投诉、索赔,还有媒体义愤填膺地打抱不平。实际上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高院士说的疾病跟疫苗相互作用导致死亡或致残的情况不属于偶合,而是属于疫苗接种导致严重异常反应。那么会不会是记者误记或高院士口误呢?我曾几次接受过贺莉丹的长篇专访,她碰巧是那种记录访谈很准确的记者,而且高院士在后面再次谈到“偶合反应”,表明不是口误:

【高福:但是疫苗确实会有偶合反应,就是在极低极低比率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死亡,但你从群发病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几率总会有的,就像你开个车,也可能会有车祸的发生,一样的道理。】

看来高院士的确不知道什么是偶合,他把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而死亡的低概率事件叫做偶合反应,比做开车出车祸。出车祸与开车有因果关系,但是偶合死亡与疫苗接种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巧合。2010年让王克勤暴得大名成为“良心记者”的“山西疫苗案”,2013年导致乙肝疫苗接种率直线下降的“乙肝疫苗致死案”,以及这几天在网上传来传去耸人听闻的“疫苗之殇”,此前免疫专家、科普工作者都已反复解释过它们全部或大部分是偶合事件,与疫苗接种无关,而现在高院士却以权威的身份说偶合事件与疫苗接种有关,是疫苗接种导致了病情加重、死亡,这不是让以前的科普努力毁于一旦吗?

高院士对防疫工作的陌生还不限于此。例如他是这么介绍破伤风疫苗的:

【高福:我们国家过去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在农村生个孩子可能会得破伤风,现在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给打破伤风疫苗,就再也没有出现因破伤风会死孩子的情况了。】

过去农村新生儿容易得破伤风的主要原因是不洁分娩(例如用没有消毒的剪刀剪脐带)和产后卫生条件差。破伤风疫苗可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但是新生儿对破伤风的免疫是通过对孕妇注射破伤风疫苗来实现的,而不是靠一生下来就打破伤风疫苗,打完疫苗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抗体,哪来得及?婴儿打白百破疫苗是为了对以后起保护作用。

有人说,高院士是学兽医、生化出身的,现在研究的是结构生物学,其实对卫生防疫是外行,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但是一个卫生防疫的外行却要主管全国卫生防疫工作,主管了又不好好补课仍然缺乏卫生防疫常识,缺乏卫生防疫常识却偏要以权威的身份乱发言,这不是很可悲吗?

2016.3.24.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朱毅的造假问题为何得不到处理?

29 01 2016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是我们的“老相识”了,不仅其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充斥了各种惊人的造假和惊天的水分,其所谓的“科普文章”也是硬伤累累、贻笑大方,参见:

方舟子《呼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撤销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的博士学位——朱毅博士学位论文造假案》(XYS20130806)
方舟子《向中国农业大学举报朱毅副教授期刊论文造假》(XYS20130927)
方舟子《农大朱毅的“科普”笑话》(XYS20140222)
方舟子《就农大朱毅问题致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公开信》(XYS20140424)
    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举报季宏兵、朱毅夫妇互送论文》(XYS20140504)
    方舟子《为什么说农大朱毅是超级“天才”?》(XYS20140504)
    方舟子《朱毅有能力写英文论文吗?》(XYS20140510)

近日见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发微博盛赞朱毅的“科普文章”:

“不得不说,朱毅老师的科普文章不是急就章的传播产品,而是有工匠精神的文学作品,是有科学,还有情怀的精品。推荐阅读,在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中,体会语言和布局的艺术。”

不由吃了一惊,难道几天不见,朱毅就如得神助,从只会胡诌一些既缺乏科学常识又没有写作水平的“科普”,一步登天登上科普写作的巅峰了?于是把罗院长推荐的那篇“精品”《不是猴子搬来的救兵》找来看了一下,不由笑喷,只举一例好了:

朱毅:“查来查去没问题,但胃还是不舒服的,就要清楚一个事实啦:胃可是最懂感情的器官,我们心理上的起伏跌宕,胃都悲喜与共。”

中医说心是思维器官,朱毅说胃是感情器官,而且还是比大脑还懂感情的最懂感情的器官,还说这是一个事实,并被罗院长赞为很科学,这个是中国农大食品学院最伟大的发现,是不是要报告党中央申报诺贝尔奖?

朱毅的“科普”篇篇都是这样的“精品”,不仅很符合其教育背景地缺乏科学素养,而且也很不符合其教育背景地不具有基本写作能力,比如朱毅最新发表的“科普精品”《春节前重要的丑话说三遍》,就是把她知道的优美词句半通不通堆积在一起,每个句子都不通,中学生都可以帮她修改(参见刺客一止《一个中学生帮农大朱毅博士改文章》(XYS20160128)),也只举在网上引起成语接龙狂欢的一例:

朱毅:“春节海鲜河鲜云集,尤其三文鱼成了都市新宠。凭心而论,三文鱼生吃为好,丰美微甜,朗朗上口。”

“都市新宠”、“凭心而论”、“丰美微甜”、“朗朗上口”,都是乱用词语,短短两句话,就用错了四个词组,当然最离谱的是“朗朗上口”,不知朱毅是不是边吃三文鱼边读自己的“科普精品”,所以就“朗朗上口”了。

这种连中学生都能识别的劣文,却被罗院长捧上了天,只能说明两人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在朱毅一篇造假论文中,通讯作者是罗云波,我当时曾推测有可能是朱毅盗用了罗云波的名义投稿,罗云波可能不知情(见《向中国农业大学举报朱毅副教授期刊论文造假》(XYS20130927))。现在看来,罗云波很可能是知情的,甚至是两人联手造假。

也由此知道了为什么如此造假水货还能混得风生水起,我一再举报也得不到处理,因为上面有人嘛。

2016.1.28.



评施一公“大师”忽悠“生命科学”

20 01 2016年

近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做大师状要给生命科学发展指一条明路。我们来看看施大师的一些高论。

【施一公: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如果他要讲讲蛋白结构测定什么的我们还可以听听,然而他却要抹杀二三十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进展,以为他不知道的神经生物学家也不知道,听这种妄言,还不如听神棍吹牛有娱乐价值。难怪我一个研究神经生物学的同学评论说:“我们对神经系统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力。感觉他睡得太少,长期缺觉太多,已经到了不知所云的状态。有点替他的健康状况担心。”施大师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施大师忙于当官、当明星、当大师,倒是可以肯定。

【施一公: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 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Matthew Fisher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主要是研究量子凝聚态物质理论,以前从来不研究生物学问题,在2015年他心血来潮玩票发了一篇论文《量子认知》(Quantum Cogn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processing with nuclear spins in the brains, M.P.A. Fisher, Annals of Physics 362, p. 593-602 (2015)),是他唯一一篇与生物有关的论文(他发表的全部论文记录在此:http://www.kitp.ucsb.edu/mpaf/publications ),就被施大师当成了宝贝,拿来大谈特谈。实际上这篇论文的观点就是施大师该演讲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其信誉,施大师楞是给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加上“实验物理学家”的头衔,而且胡说“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实际上Fisher在那篇论文中只是提出了一个假说,以及简单地提出了验证或否证该假说的一些可能实验,可没有说他自己要去做实验验证,更没有说他正在进行实验实验。施一公如果不是没有仔细看过该论文,就是看了仍然要夸大其词误导听众。

【施一公: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关于磷酸钙的说法,施大师是从Fisher论文搬来的,但Fisher论文只是从理论上做了估算,而施大师却把它当成了事实。施大师的创新是说“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这就莫名其妙了。一个东西要能够进化,至少要有自我复制(遗传)和变异两重性,请问量子纠缠要怎么自我复制和变异?

【施一公: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因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玩票写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用量子纠缠解释大脑认知的假说,就被施大师当成了真理,就认为是一个“已经证明了”的事实,然后就觉得可以解释人类的认知,甚至连“第六感官”都成了实际存在的现象而且可以解释,然后我们就成了“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还“就这么简单”呢。施大师这是要创建一个“量子纠缠”教吗?已经有潘建伟这个“量子纠缠”教主在前面等着他了。

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测测蛋白晶体结构的包工头,非要做思想大师状,就是这个样子了。

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