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示众】范永红《繁简体汉字没有必要并存》

15 04 2006年

【方舟子按:该文除了开头和结尾几段,中间正文部分全部都是剽窃来的,百分
之九十以上的文字照抄我在1994年左右写的有关汉字简化的系列文章《汉字简化
常识》、《简体字引起混乱吗?》、《再谈简化字》、《漏网的繁体字?》,其
实就是把我这四篇文章给合成了一篇,而只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地方注明了出处。
如此赤裸裸地剽窃我的作品,还是非常罕见的。】

  繁简体汉字没有必要并存
  2006年04月14日 15:45 中国侨网

  文/范永红

  不久前读《大中报》刊载的张赢中先生《繁简体汉字应当并存》一文(见
《大中报》第1094期Mar.31,2006),笔者深不以为然。因为张先生提出的这一折
衷方案,貌似有理,其实更谬,即违背了汉字发展的自然规律,又增加了学习汉
字的负担。学习一种汉字已属不易,同时要学习两种体的汉字,岂非更难?

  另外,张先生在文中的一些提法也值得商榷,比如张先生提到的“繁体字较
为准确严格”,“简体字的缺点也同样是十分明显”,其理由是“多伦多的繁体
字小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这样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多伦多的繁体字小
报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怎么能因此就得出简体字不“准确严格”的结论?看看
中国大陆每年发行上万种的报刊杂志、各种法律条款、国际协定,或者大笔的经
贸合同,张先生能查出几处不“准确严格”的地方?

  还有,张先生提出,“简体字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现用标准简体字,
于1964年正式定案),而在此以前,我国不论大陆港台,所有文字资料,都是用
的繁体字,所以,假如不认识繁体字,那就只能限于阅读近四十年的作品了。”
这更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据《中国时报》报道,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美
西时间3月25日和旧金山的台湾留学生座谈时就坚定地表示,听闻联合国将会废
除中文繁体字,他个人非常反对,届时一定会想尽办法来阻止。他强调这是文化
传承的问题,未来若有机会和大陆协商,也将提出相关看法。马英九说,他是一
个“文化上的中国人”,他个人不反对使用简体字写字,但是反对采用印刷方式
来印刷简体字,因为这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他主张“繁体字”应该称呼为
“正体字”,除了它的正统性,另外也可以避免和“简体字”的称谓形成相对。

  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有必要提出来加以商榷并澄清。

  简体字来源于古字并优于繁体字

  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国民党政府当
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而半途而废。新中国的汉字简化
运动,实际上是在完成国民党政府汉字简化未竟的事业,它的主要功绩,就是把
以前已经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
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
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 年,曾公布
《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湾、
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
大陆通行。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
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
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
头是道,小学生又岂能领会得了的?平心静气地想想,我们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
是通过了解字源来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既然都是死
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试举几例: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
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
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
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
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
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
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
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
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
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
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
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 字
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
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
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
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
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
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 “□”
代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
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
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
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
先是 “□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
〔上八下方〕。“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
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
之意。

  这说明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而是非常早就
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
所以大陆才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
“须”、“处”等等,没有必要一一解释。

  中国现在的简化字绝对不是某几个人或某个政党的自创,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的一条总原则就是:“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
间的写法,不自创。

  汉字简化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
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 “俗体
字”。今天中国大陆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
“寿”、“尽”、“敌”、“继”、“烛”、“壮”、“齐”、“渊”、
“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

  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
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
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
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 1604
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
“实”、“宝”、“听”、“万”、“礼”、“旧”、“与”、“庄”、
“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
“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
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
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
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同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
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
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
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1930年,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
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
《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 (简体字)推行,
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
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
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第二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
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
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却是
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
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
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
俗体字。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着手继续推
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1
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555个。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
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 个异体字。1955年2月
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
刊上试用。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
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
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
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 132个可作偏
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
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 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
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
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
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 年5月,颁布《简体字
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
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
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
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
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
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韩国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
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汉字简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基本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
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
造字。这也说明简体字并非是新中国政府随意自编自造的。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
“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
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
“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
“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
“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
“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
“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
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
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
画一只龟,难写难记,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
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
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
多达三十一笔,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
“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
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
这几个字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繁体
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
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
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
孩描出来的。

  规范地使用简体字不会引起混乱

  文字必须有一个通用标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在制定词法、
句法的标准,在大陆这个机构就是“文字改革委员会”,它不仅简化汉字,而且
废除异体字,从而使中国大陆有了用字标准。常用汉字不过五六千,但以前几乎
每个字都有两种以上的写法(比如大家熟知的“回”有四种写法),有的写法差别
极大,相当于要记几万字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常用汉字,徒然增加识字负担。

  一个字有几种写法,很难使所有的人都逐渐采用同一种写法,因此标准是不
可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更需要有权威的整理。秦始皇实行
“书同文”,统一了汉字字体,新中国简化汉字、消灭异体字,统一了汉字写法,
这种“统一”都必须靠强有力的专制政权来完成,这也是造福后代子孙的功德无
量的大事。

  有人说,现在电脑普及了,使用简体繁体对于电脑都一样了。且不说现在中
文打字速度仍然赶不上手写,即使有一天赶上了,电脑也是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写
的。难道为了保存繁体字,就必须剥夺汉字的手写功能?

  张先生认为,简体字破坏中华文化,因为古籍没法简化,用简体字就看不了
古文了。其实古籍是可以转成简体字出版的,而且一般不会引起阅读上的困难。
中国大陆用简体字出版了大量的古籍,中学语文课本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古文,
全部用简体字印刷,并没有因此就看不懂、没法教学了。更不必说为了保存古籍
原貌,大陆还有一些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类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繁体字版
古籍,而会简化字的人,几乎都无师自通看得懂繁体字。

  简化字在大陆通行了三十多年,并没有人觉得引起了阅读上的混乱,张先生
说把“以后”的“后”和“皇后”的“后”并成一字就会乱套,因此担心“假如
我国因为汉字简化,而使年轻一代不再认识繁体字,则若干年后,当发现有‘洋
人’赞赏我们的繁体字,而再想‘抢救’时,不知道是否也需要到山东去寻‘伏
生 ’了”的忧虑实在是有点杞人忧天。有些简体字仅仅是孤立地拿来举例说明
可能是会引起混乱,但是只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不会有歧义。脱离了句子,
许多词组,不管是写成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可以有多重意思。

  “立皇后”,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这种说法都是指“册立皇后”,没有
人会把它理解成“站在皇帝的后面”,古文中极少用“皇”表示“皇帝”,一般
用“上”、“帝”,习惯的表达法应是“立于上后”、“立上之后”。“后生”,
毫无疑问只能是“晚辈”的意思,在现代文和古文中都不会用这两个字表示“皇
后所生”或“皇后生产”。“后爹”、“后娘”,也绝不会有“皇后的爹”、
“皇后的娘”的意思,后一种意思的表达法是“后之父”、“后之母”。

  用简体字写现代文不会引起混乱,写古文一般也不会混乱。“新语丝文库”
中的古文甚至古诗词都是以简体字为标准的,读起来跟繁体字版的并没有什么不
同。

  但张先生提出的“汉字简化势在必行”的论点本人却非常赞成,正如张先生
所言:“汉字有很多他种文字所没有的优点,但无庸讳言,学习汉字的难度也远
较他种文字为甚。简体字学习容易、书写方便,既基本保持了汉字的优点,也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中的困难,对于普及文化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
在当前生活节奏快、需要学习知识多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让每一个人都花费大量
精力去学习文字。所以,汉字的简化势在必行。”

  自仓颉造字起,汉语言文字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5000
年的历史,是传承华夏文明的桥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到新中国推行简化汉
字,每一次飞跃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纽带,有了
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才成为可能。语言
文字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有了它,我们才得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
雾,感受盛唐的泱泱气概,我们才能触摸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
博大精深。

  因此,如何保护我们的母语,如何促进汉字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个中国人的
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珍爱祖国语言,从身边做起,
从我做起,培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来源/加拿大大中报)

(XYS2006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魏于全《三封信》

10 04 2006年

【方舟子按:近日收到一些以四川大学校方或工作人员的名义发来的信,但是发信
地址可疑。以后这类来信请务必用四川大学的邮箱发来,或留下联系电话以供查证,
否则一概不予登出。魏院士还曾经给哪些报刊写过类似的信件,最好也提前公布,
免得被人发现一篇,就答复说都曾经去函要求从网站上删除,太被动了。仅要求删
除网页,是否是怕被同行发现?而且该不实宣传的责任显然至少是在四川大学宣
传部门,不能怪罪给报刊。既然在2004年1月12日就已经发现了不实宣传的问题,
为何还会让四川大学宣传人员继续在2月在《神州学人》做更为夸大的宣传?】

方先生:

  请将如下三封信在您的新语丝网站主页上登载,我再次重申,神州学人和文
汇报登载的有关我的报道不是实事求是的,未经我本人核实,我本人对那些内容
也是及其反感的,早已多次去信,望两个杂志编辑部删除这两篇文章。

魏于全
2006-4-10

第一封信:这是我的助手于2004年替我发给文汇报主编的信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Tian Ling
To: editor@wenweipo.com
Cc: Wei Yuquan
Sent: Monday, January 12, 2004 3:19 PM
Subject: 请从网站删除“魏于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2004-1-5)一文
  尊敬的文汇报主编:
  非常感谢贵报对我的关注和报道,但贵报于2004年1月5日刊登的报道“魏于
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一文,于事实存在多处不符,有损于贵报的声誉。为了尊
重事实,体现贵报真实、公正、客观、公平的办报精神和理念,也为了对我本人
的尊重和爱护,我慎重要求贵报尽快从网站上删除“魏于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
一文。
  非常感谢您们的合作,也希望我们未来的合作更愉快。
  魏于全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E-mail:yuquawei@vip.sina.com

  第二封信:是我的秘书昨天给方先生的信

  方先生:
  你好.我是魏于全教授的秘书王建,请将我发给您的此信及附件在新语丝上
发表.
  当年记者并未直接采访魏教授本人,也未经魏教授审稿,该文刊出后魏教授
发现报道不实,其内容与事实存在多处不符.魏教授为此委托我多次与神州学人
编辑部联系,强烈要求删除《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一文.至今我的
电脑上仍保留着当年信件的原件(见下面的第三封信),随时备查.也请您与神
州学人编辑部,《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文章的作者及华西医院宣传
部联系,以便澄清此事缘由.另:在公开附件内容的时候,请将魏教授的手机号
码做删除处理,其它的三个座机号码因实验室搬迁等原因已作废.附件1为当年
与神州学人编辑部的原信,因邮件传输,文件创建时间会改变,附件2为我电脑
屏幕抓图,可以清楚看出该信最后的修改时间为2004年3月17日9:52.
  当年此事是我一手经办,我为上述情况的真实性负法律或者道德上的任何责
任.
  四川大学
  王建
  13072800339
  2006/4/9

  第三封信:这是2004年我写给神州学人主编的信

  尊敬的神州学人主编杨长春老师:
  我于2004年3月2日已发传真,要求贵刊从网站上的报道删除“魏于全:破译
癌症‘死亡密码”一文(刊于2004年第二期刊登),虽然暂时消除了一段时间,
但现在从“Google”网站上搜索,仍能从“神州学人”网站上看到全文,并且被
其他多个网站转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现我郑重声明,该报道不实,报道人未
亲自采访本人,于事实存在多处不符,有损贵刊的声誉。为了尊重事实,体现贵
刊真实、公正、客观、公平的办刊精神和理念,也为了对我本人的尊重和爱护,
请贵刊从网站上彻底删除此文。非常感谢贵刊对我的关注和报道,非常感谢您们
的合作,也希望我们未来的合作更愉快。

  魏于全
  2004年3月17日
  四川省 成都市 国学巷37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实验室,
610041

(XYS200604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10 04 2006年

  昨天我登出《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一文之后,今天收到
魏于全院士一封短信,全文如下:

  “方先生:
  我在当年看道这篇报道时,就已向神州学人杂志的编辑部去电话及email,要
撤销这篇报道,编辑部当时已同意我的请求。你可以去确认,我对这篇不实事求
是的报道非常反感,请你也删除此文。

  魏于全”

    该信同时也被人贴在新浪的blog评论上。

    我向《神州学人》编辑部发函询问,没有收到答复。事实上,《神州学人》
对此事不应承担责任,因为《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一文的三名作者
根本不是《神州学人》的记者或工作人员,而是四川大学的宣传干部,从网上检
索可知,作者杨绍林、廖志林都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工作,而另一作
者曹淑玉则在四川大学宣传部工作。所以,这则吹捧魏于全的报道并非记者的胡
编乱造,而是四川大学宣传人员的杰作。我不相信四川大学主管宣传工作的人在
撰写宣传魏于全的文章时,会没有获得他的合作,而逼得他在文章发表后才要求
编辑部撤稿。

  除了《神州学人》这篇由四川大学宣传人员撰写的报道,香港《文汇报》早
于《神州学人》在2004年1月5日也登出过由记者余茂智、易娜撰写的报道《魏于
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附后),内容与《神州学人》的报道相似,虽然较为简
单,但也有“5年的留学期间,他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论文达 42篇,国
际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他的
肿瘤免疫治疗方法还破例被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的癌症治疗”等夸大不实
之词。这篇报道明确说明是根据对魏院士夫妇的当面采访而写成。不知魏院士是
否也曾经要求香港《文汇报》撤销这篇报道?

  在几天前,一名日本留学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告诉我当年魏于全回国前夕,
曾在日本中文报纸《中文导报》上声称自己在日本留学虽然只是名博士研究生,
但是替日本培养了6名副教授和众多博士生。这名留学生对这种离奇说法非常反
感,印象深刻,因此事隔多年仍然记得,希望我能把《中文导报》的这篇报道找
出来。结果我一检索,找到的是《神州学人》的报道,也有相似的内容,虽然在
培养人数上有出入。如果这名留学生的记忆无误,不知魏院士当年可曾也要求
《中文导报》撤销报道?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的报刊,都会出现内容相似的不实之词,而
且一些细节一模一样?是这些报道者相互抄袭,还是因为有人给他们提供了相似
的素材?根据我的经验,对这种宣传文章,报道者一般是根据宣传对象提供的材
料加工而成,也许细节上会有所夸大,但是不会自己去捏造。特别是像论文数量、
学术成就这种比较专业的问题,报道者更没有能力去虚构。

    这些文章中有哪些内容是魏本人提供的,又有哪些是四川大学的宣传人员编
造的?《神州学人》是一本印刷发行的杂志,如果有不实报道,又岂能只在网上
删除就罢,而不做出澄清、声明、道歉,继续用夸大的报道蒙骗读者,特别是患
者?

  由于这些报道并没有撤销,包括《神州学人》的那篇报道也还在网上挂着,
四川大学宣传部也没有澄清、声明、道歉,我也就不会删除我的文章,免得这些
报道继续愚弄世人。而且我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纠正报道中的不实之词的。至
于是谁制造了无比夸大地宣传魏院士的素材,是魏院士本人、他的学生还是校方
宣传部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是魏院士和四川大学校方之间的问题。

    几年来,我们已经见惯了这种情况了,一旦宣传文章被发现有不实、夸大之
处,就都说是记者的责任。想当年,“基因皇后”不也这么说,而且还要告那些
宣传她的记者“诽谤”嘛。在魏院士这一事件上,他甚至连这样的借口都没法用,
因为报道就是他所在学校的宣传人员写的。

  附:
  香港文汇报(2004-01-05) 魏于全全力解读死亡密码

  图文:本报驻西南记者 余茂智 实习记者 易 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魏于全教授从事肿
瘤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研究17年,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人
类探寻癌症机理,解读肿瘤死亡密码打下了坚实的初步理论基础,也使他成为
‘文革’后华西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今年四川省唯一一名中科院新增院士。”

  日前,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终于尘埃落定,全国共58名科学工作者加
入到中科院院士行列,其中包括44岁、赴日留学归国的川籍肿瘤学专家魏于全。

  解读肿瘤死亡密码第一页

  采访魏于全教授,可谓颇费周折。他的同事和学生均告诉记者,“魏老师除
科研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事实证明,记者要通过多方“外围公关”,
并在院方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在魏教授忙碌的实验室里与他面对面访谈。然而,
这位谦和、儒雅、忙碌的教授却更感兴趣于诸如他新扩建的实验室、和他并肩
“攻关”的集体这样的话题。直到教授妻子的到来,记者的采访才算开始切入
“主题”。

  据了解,70年代,当各国科学家正奋力探寻克癌手段的时候,年少的魏于全
才进入成都锦江中学就读。1978年,对癌症满腹好奇的魏于全考入华西医大,5
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华西医大一名病理学硕士研究生。3 年的研究生生
涯使他翻开了研究、对抗肿瘤的第一页,并明确了今生致力的研究方向。

  国际医学界关注“中国魏”

  在当研究生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魏于全几乎全在实验室里度过。他的妻
子笑著说:“恐怕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二都未曾‘幸免于难’吧”。加倍的
努力使他的硕士论文《小脑髓母细胞肿瘤与胚胎细胞对比研究》获得优秀评语。

  在病理科工作的日子里,魏于全平均每天要确诊20人是否患癌症,“当死亡
宣判官的日子让我缓不过气来”。面对患者、面对一道道世界顶尖级课题,魏于
全更加刻苦奋发地进行著科研实验,有朝一日定能攻克癌症的心也更加坚定。

  “那段(日子)是我们生命中最清苦的日子,他用本就不多的工资买回了大
量的实验试纸和书籍。但作为他的妻子,能做的除了支持还是支持。”他妻子告
诉记者。

  在院方和妻子的大力支持下,魏于全对科研的全身心投入终于逐渐取得成果:
从1983年至1991年,他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共完成科研论文27 篇,
先后在美国的《人体病理学》、《免疫学》,《中华病理学》、《中华肿瘤学》
等杂志发表;其中,《人体肺癌中的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原位观察》、《中国人鼻
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直接超微结构》、《人体生殖细胞癌中炎性细胞与
癌细胞原位观察》在美国的杂志发表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来函
向他索要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还多次被引用及证实,并逐步得到国际医学界
的公认。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川奖学金留学生,到日本
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癌症免疫治疗及基金治疗研究》
的课题。5年的留学期间,他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论文达 42篇,国际医
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他的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还破例被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的癌症治疗。

  回国致力为同胞解除疾苦

  1996年,36岁的魏于全获得日本京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同年,
他携带妻女回到成都,“这里有我未完成的梦--为祖国同胞解除疾苦。”一同
回国的还有20多万日圆的设备,数万美元的试剂、75公斤重的贵重资料和无价的
细胞株。

  回国后,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内科治疗工作的魏于全,
受到当时华西医科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和医院一
次性给予 5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使他得以白手起家,迅速组建了集科研、医疗、
教学于一体的,具国际一流设备、国内唯一利用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进行癌症
免疫治疗研究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癌症免疫治疗中心”;先后承担
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分题及前期重大专项、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等10多项课题。

  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魏于全教授还建立了很好的学术梯
队, 2002年,他所领导的学术团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而他
负责的课题已获得总额超过一千万元的支持基金。而与此同时,经过近7年的建
设和发展,魏于全教授所负责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已成为人类疾病生物治疗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点,国家新药临
床实验基地(生物治疗)。

  满意在社会和家庭所扮角色

  经过17个年头的不懈“耕耘”,回首自己44年的人生经历,魏于全笑称对自
己所扮演的医生、导师、教授、丈夫及父亲的社会、家庭角色还是比较满意的。

  上高中的女儿在作文中写到“我最爱的人是我的父亲”。毅然停下了在国内
的工作带著才几岁大的女儿赴日照顾他的妻子说:“虽然他工作很忙,但一想起
每晚他必定为女儿盖被的情景,就令我深感家庭的温馨。”

  目前他实验室里的工作团队成员有医生和在校大学生。采访中,他们给记者
讲了一个最令他们感动的小故事。魏教授曾带的一名硕士生因家庭经济拮据,面
临辍学,在他的大力帮助下,该生得到一个在魏教授实验室里工作的机会,终于
自食其力地完成学业。作为教授,魏于全还为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及主讲
了“基因治疗”及“流式细胞术”两门课程,受到全校研究生的好评;作为研究
生导师,已指导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毕业博士生6名,硕士生12名。

  全世界的癌症治愈率只有5%。对于行业内“肿瘤病房是付出最多,却最无成
就感的病房”一说法,魏教授并不被动地认同,而是加倍认真地对每一位病人进
行治疗,常常在百忙中抽空与病人谈心。“忙是忙,但和病人交谈能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从中找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与病人沟通是
治疗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护士们听见魏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
位到这里的病人都是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要全力以赴。”对病人无微
不至的关怀使他负责的肿瘤病房,6年来没发生过一起投诉纠纷。

  力推研究成果再上新台阶

  目前,魏于全通过抗肿瘤免疫反应及诱导增强研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
究在肿瘤疫苗的研究上有所突破。由于人的许多同源基因可在鼠、牛、鸟类等动
物的基因组中存在,魏教授现在进行的是给这些动物实验体,注入能产生杀死癌
细胞的疫苗,以研究达到人体自身能“自动”对癌细胞进行免疫。以上研究受到
国际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Med》上发表。

  魏于全简历

  1978年-1983年 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 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

  1991年-1996年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归
国。

  1996年-1999年 任肿瘤生物病房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西医大
肿瘤学科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

  2001年 任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和现代农业领域生物工程技术
主题专家组组长;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2年 被聘为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
委员;《癌症》杂志副主编,《中国国际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杂志《Trends
in Biotechnology》、《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特邀审稿人;《中华医学
遗传学杂志》编委。

  2003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XYS2006040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8 04 2006年

    偶尔检索出《神州学人》2004年第2期介绍当年的新院士魏于全的这篇文章,
内容很有意思,特别是其中提及的魏院士在日本的经历更有意思,以前竟没有引
起注意:

    “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42篇。
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
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5年读博发表国际论文42篇,平均一年8.4篇,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须知生物
医学是实验科学,是要做实验的,而实验是有周期的,一个博士生如果一年能发
表一篇论文,已经是非常高产的了,更何况一年8.4篇?这个数字在生物医学领域
可是创了一个记录了,把以前那些被我们揭过的牛皮大王都比了下去。

    但是,查魏院士在日本期间的发表记录,英文文章总共4篇:

Wei YQ,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quercetin: involvement of heat shock protein.
Cancer Res. 1994 Sep 15;54(18):4952-7.
Wei YQ, Zhao X,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hibi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by abroga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 (HSP) 70 expression in tumor cells.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1995 Feb;40(2):73-8.
Zhao X, Wei YQ, Kariya Y, Teshigawara K, Uchida A.
Accumulation of gamma/delta T cells in human dysgerminoma and seminoma:
roles in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and granuloma formation.
Immunol Invest. 1995 May;24(4):607-18.
Wei Y, Zhao X, Kariya Y, Fukata H, Teshigawara K, Uchida A.
Induction of autologous tumor killing by heat treatment of fresh human tumor cells:
involvement of gamma delta T cells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Cancer Res. 1996 Mar 1;56(5):1104-10.

    不知剩下的38篇都是日文文章,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我查的是PubMed,
如果是日文文章一般也会收录目录,但我没有查到魏院士曾经发表过日文文章)
这4篇论文中,魏院士3篇是第一作者,1篇是第二作者。2篇发表在档次比较高的
期刊(Cancer Research),其他的档次都不高,甚至是影响因子低于1的刊物。
这样的发表记录很一般,不可能引起太大的关注,所以可以断定“各国医学界,特
别是癌症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是牛皮。其实从1989
年迄今魏院士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总共也不到30篇,大部分是在他回国当了
“大老板”,手下有一大批人在给他打工之后发表的,这个数目还比较正常。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

    日本的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竟然要靠一个国外博士生帮助培养,而且达16名
之多,这种教育体制也太奇怪了吧?究竟是谁培养谁呢?可别是把曾经和自己在
同一个实验室工作过的人全算成是在受他的“培养”吧?

    “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经他治疗
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本NHK等多家
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价值,欲为他买
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他婉言相拒。他
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魏院士在日本应该是没有行医执照的,而且从他在日本期间发表的论文内容可
知,他研究的是基础医学,是有关热激蛋白质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的,虽然和肿瘤也
能扯上关系,但是并非他后来回国研究的“肿瘤免疫疗法”,更与临床癌症治疗无
关。所以我不相信“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
疗,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更不可能
有什么日本吉田公司要给他“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我查到日本有两家吉田
公司,一家是生产皮包的,一家是生产齿科设备,好像都不会对“肿瘤免疫诊疗”
感兴趣)

    一个对自己的海外履历都敢这么放开了胡吹的人,我不相信能踏踏实实地搞科
研。

附:

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2004-02-23]

2004年《神州学人》第2期封面人物—-魏于全。

文/杨绍林 曹淑玉 廖志林

  2003年11月25日下午,魏于全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到四川
大学华西医院,全院一片欢腾。11月26日,魏于全教授同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
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
“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
生职工的骄傲……”“七年前,魏于全从日本归国时还是满头青丝,如今才44岁,
他的青丝就已变成了白发!”看着魏于全头上的缕缕白发,泪水禁不住从石院长
眼角滑落。魏于全教授也泪光闪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从一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魏于全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其
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2003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表彰会上与朋友合影,右二为魏于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各国科学家正奋力探寻攻克癌症手段的时候,年少的
魏于全从大巴山的一个小县城来到成都锦江中学就读。在这所中学里,他第一次
听到癌症是最可怕的疾病。锦中对面的华西医大里就有研究癌症的专家学者,年
少的魏于全心里产生了一种渴望和敬仰。

  1978年,魏于全满怀憧憬和理想考入华西医大。10个寒暑假,他只回过一次
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度过。本科5年,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83年,他又考上本校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病理学家杭振镳教授。

  从此,魏于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人体种瘤病理学,探寻癌
症机理,解读癌症“死亡密码”。

  1000多个日日夜夜,魏于全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星期天,甚至大年三十,正
月初一、二仍然呆在实验室。毕业时他的硕士论文《小脑髓母细胞瘤与胚胎细胞
对比研究》获优秀论文。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魏于全分配到华西医院病理科工作,每天要确诊20余人
是否患癌症。他说:“当死亡审判官的日子让我缓不过气来”,有时甚至害怕见
到面带愁容的病人。当白天的医疗教学工作结束后,他便一头钻进实验室,有时
一干就是三天三夜。他的妻子赵霞回忆说:“那时我们每人仅有100多元的工资,
他用一部分买实验的像纸,一部分买书,生活很苦。因为我们是大学同学,我也
是医生,所以理解他,支持他。”

  1987年和1988年,魏于全在显微镜下观察探寻“小脑髓母细胞瘤”的成因,
他终于得到“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细胞由胚儿细胞衍变而来”的结论。《中华病理
学》杂志在1989年发表了他的这篇研究论文,3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也得
出同一结论。

  1988年秋,魏于全证实了癌组织里面的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从1983年
至1991年,魏于全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完成研究论文27篇。《中国
人鼻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癌细胞的直接超微结构》、《人体肺癌中的淋巴细胞与
癌细胞原位观察》等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后,先后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
来函索要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多次被各国学者、研究者在发表于国际杂志的
论文中引用及证实,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加竹头)川奖学金留学
生,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他的课题“癌症免疫治
疗及基因治疗”研究。在日本留学五年间,他先后在美、英、日等国杂志上发表
研究论文42篇。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各国医学界,特别是癌症
领域的研究者都关注这个“中国魏”的研究进展。

  在日本读博士的他,帮助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16名副教授和博士毕业
生等高级人才。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
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已达300多人,排队登记求诊的患者上万人。他的贡献被日
本NHK等多家电视台、电台和报纸报道。日本吉田公司深知肿瘤免疫治疗的经济
价值,欲为他买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来挽留他,
他婉言相拒。他认为,祖国需要他,他决心回国为同胞解除癌症痛苦。

  1995年11月20日,我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推选他作为优秀留学人员
代表,受到了到日本访问的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江泽民同志高兴地握住他的手,
问他的原籍,问他的学习和研究情况。江泽民同志说,欢迎赤子报效祖国和人民,
这使他倍受鼓舞,从而更坚定了他回国报效祖国人民的决心。

  魏于全在日本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收到了华西医院石应康院长写的一封言辞
恳切的邀请信,希望他回华西看看。母校的召唤使他倍感亲切,他谢绝国内外医
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1996年3月25日他接过日本京都大学颁发的医学博士
学位证书,30日便携妻子女儿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华西。

  为了带回数万美元的试剂、设备以及75公斤重的宝贵资料,他们夫妇俩舍弃
了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为了带回无价的细胞株,他特制了一个像子弹夹一样的
布袋背心,将试管装在布袋内,再置于自己的贴身处带回国内,其拳拳爱国之心
令人感动和钦佩。

  回国后,学校和医院给了魏于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医院最困难的时候,
拿出500万元为他建实验室,这是医院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当时国内医学界也
十分罕见,要知道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全院2500名职工20个月奖金的总和。

  为了他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临床研究和治疗,医院为他新建了实验室,购买
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建立国内惟一利用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性进行免疫治疗研究
“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肿瘤生物治疗病房,设床位25张(现已增
至95张)。

  1996年3月回国后,魏于全教授被任命为华西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
同年聘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被聘为肿瘤学教育部“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12月起任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同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的新药评审专家等。

  魏于全教授归国后,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与临
床治疗研究,尤其是致力于探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生物进化中的异
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对于探讨多
种生物(如人、鼠、果蝇等)的同基因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内的多种生物基因组计划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他发现了淋巴细胞在肿瘤
微环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提出了诱导增强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并用于临床
治疗;他发现癌细胞高表达HSP70现象,提出并应用HSP70的反义RNA及槲皮素阻
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有关异种抗血管免疫研究论文发表后,受到国际重视,已被他人在Nata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上引用,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通过对肿瘤高度表达细胞HSP70对癌细胞的增生及生存中作用的研究,他发
现阻断癌细胞的HSP70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而
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为癌症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还发现了甲
斑蝥素有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并对其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已被
他人在Nature Med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引用323次。

  魏于全教授由于在肿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及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
得重大突破,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基金,国家
“863”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大及重点课题,九五攻关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课题,
卫生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等10多项课题,获得科研资助经费超过一千万元。
面对如此多的科研任务和重大科研课题,魏于全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几
乎全部被占用。正因为这样,他的头发在7年间变白了。

  魏于全教授当选院士的消息见报后,病房里很多病人买来刊登有该消息的报
刊,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当日下午魏于全教授上门诊,无数患者挂号,等上好
几个小时,就是为了看看魏院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魏于全教授的研究生导师,杭振镳教授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当选院士后,
他激动地说:“我和魏于全既是师生,又是同事,还是朋友。从他1983 年作我
的研究生算起,我们相识已有20多年了,他的成功,取决于‘四敢’精神;敢于
攀登、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我们从事的肿瘤超微结构研究,主要探
索肿瘤细胞与人体组织的关系,并从中找到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做实验是一个苦
差事,可不管过程多么麻烦,结果多么令人沮丧,他都从不放弃,总是信心十足
地坚持到最后。”

  魏于全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他自编教材,在全国率先开设《基因治疗的基
础及临床》、《流式细胞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两门课程,使研究生能
了解和掌握肿瘤基因诊疗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
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魏于全教授表示:当选院士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全川
大、全华西医院的荣誉。“当选院士,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今后会更加努力,
做一个更好的医生,为病人服务,同时在学术研究和道德上做好表率”。

(XYS200604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清华剽窃教授刘兵又造谣了

6 04 2006年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近日到广州开坛讲“科
普”,还是在宣扬他的那一套反科学理念,连《诛仙》之类的玄幻作品他都要当
成科普作品,否则就是“科学主义”。对这种打着“科普”、“科学传播”的羊
头贩卖反科学狗肉的思潮,新语丝上已有数百篇文章加以驳斥,在此不赘。我只
想再来看看他对我的攻击。

    刘兵因为被我们揭露出剽窃国外作品以及乱译国外的文章,气急败坏,曾经
大骂新语丝是“信誉死”(参见方舟子《评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对新语丝的漫骂》
(XYS20030715)、《也来给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批改英译汉作业》(XYS20030715)、
《岂能拿翻译凑文章》(XYS20030724)以及白开水《这是印象记述还是抄袭?—
—评刘兵教授的《穿行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丛林中——伦敦科学博物馆撷英》》
(XYS20030718)),并一再撰文或明骂或暗贬对我进行攻击和造谣。这次大概迫
于形势,突然假惺惺地“肯定了他(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做出的贡献”,但是
“总体上还是持保留意见”。人家要保留对我的什么意见,本来是我管不着的,
但是要以“保留意见”为由,对我造谣,那我就要管一管了。

    他说“方舟子把科学当作过于唯一的尺度,对人文有本质上的排斥”,就是
一则早就被我驳斥过的老谣言(参见《方舟子指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造谣:“我
从来不认为科学不可质疑绝对正确”》(XYS20040606))。我从不把科学当作
“过于唯一”的尺度,更从不排斥人文,取名“方舟”,本来就指的科学与人文
二舟并骛。我自信我的人文修养比这位三脚猫的人文剽窃教授可是强得太多了,
不信随便挑一个领域咱来比划比划?

    他又说,“一个人在那么广泛的学术层面上不可能都有深入了解”,结果就
导致了“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漏过一个”的情况。他要是说“可能会导致……”,
我还不好说是谣言,但是他说“结果就导致……”,那就是造谣了。在我们已经
揭露过的500多例中,剽窃教授可举得出哪个是被“错杀”的?我们揭露的学术
造假,有几个是需要对“学术层面”有“深入了解”的?揭露你刘兵剽窃、胡编
乱译,用得着什么“学术”?懂英文就够了。而且,我除了一张嘴,无权无势,
不要说“错杀”,连“对杀”都做不到,要不然,岂能容你这样的剽窃造假分子
继续在清华大学当教授?岂能容你到什么科普论坛招摇撞骗?

    我也一直在呼吁要建立学术打假的机制,但是与剽窃教授的呼吁动机完全不
同。剽窃教授装模作样做此呼吁的用意,乃在于反对学术打假,想要利用“学术
打假的机制”包庇他的学术造假。

附:
  “《院士科普书系》是一套失败的书”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在“广州科普讲坛”上提出,应改变科普方式,让人有兴

  2006年04月06日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王海军 实习生陈淑仪 通讯员罗桂香)“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奖,但《院士科普书系》基本上是一套失败的书!”昨天,中国科协-清华大
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兵教授抵穗,开了“广州科普讲坛”今年第
一讲。

  他表示,科普要有合适的传播方式,《诛仙》之类的玄幻作品,不应该以科
学主义的观点加以排斥,这些作品有利于培养人的想像力,可以与《哈利·波特》
等西方魔幻作品竞争。

  “科学家和科学史写得像江湖”

  昨天上午,刘兵教授在演讲中

  提出,目前在科技传播方式上做得还很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去年出版的
《院士科普书系》是一套失败的书,“别说科普,很多科学家都看不懂。”他表
示,很多院士们的学问来自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并不擅长写作。“国外有很多专
门的科学作家,而我们没有。”

  该怎样进行科技传播呢?刘兵对一些网络文学给予高度赞扬。《上帝掷骰子
吗?》是近期在网上流传并且大热的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长篇作品。迥异
于传统科普读物,“用网络语言把科学家和科学史写得像江湖一样”,让人有兴
趣,但又不违背事实。刘兵说,这篇文章启发我们关键是用什么方式说话。

  对于《诛仙》等玄幻作品,刘兵也表示支持,认为不应该以科学主义的观点
加以排斥,这些作品有利于培养人的想像力,在与《哈利·波特》等西方魔幻作
品的竞争中,这些本土玄幻作品还应该得到扶持。

  “对方舟子总体持保留意见”

  对于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刘兵肯定了他及新语丝网站做出的贡献,但
“总体上还是持保留意见”。认为方舟子把科学当作过于唯一的尺度,对人文有
本质上的排斥。而且,“一个人在那么广泛的学术层面上不可能都有深入了解”。
结果就导致了“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漏过一个”的情况。刘兵认为最重要的是建
立学术打假的机制,不能靠个人。

  小资料·刘兵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
参与去年国内“敬畏自然”之争,以及和学术打假明星方舟子的论战。

(XYS2006040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清华大学开除造假教授之后

5 04 2006年

    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近日以“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
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为由解除与清华大学医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刘辉的聘用合同。这是中国名牌大学教授首次因造假而被开除,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媒体不小的轰动,甚至还成了一条国际新闻。

    从社会舆论看,多是赞扬清华大学校方做得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仅
仅因为刘辉盗用了一篇别人的论文就将其处以“极刑”,好像太严厉了。其实
虽然刘辉的履历最先被爆出有假是因为盗用了与他的名字相近的一名作者的论
文,这件事因为很有趣而被媒体做为重点渲染,但是刘辉的履历问题绝不限于
此,他罗列的其他论文也有假,他声称在国外期间获得的博士学位、担任的职
务和获得的奖项,也都有假。比如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发言人已经证实,刘辉在
1997-2004年间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在该医学院工作。

    可见刘辉的个人履历中存在着多处重大的造假,他靠弄虚作假申请到了重
要职务,事发后将其开除,是很恰当的处理办法,一点也没有过重。事实上还
是轻了。靠严重造假的履历获得重要职务,这已经有诈骗犯罪的嫌疑,应该由
司法机关介入追究其法律责任了。去年媒体曾经报道,有个叫刘志刚的高中文
化程度的人冒充北京大学的博士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任职,事情败露后被
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和赔偿经济损失。莫非冒充国
内名牌大学到不知名的大学任职是犯罪,而冒充国外学历到国内名牌大学任职
反而不犯法?

    要发现刘辉的造假行为其实并不难,只要做一点检索、查证工作就能发
现。所以很多人都有这么个疑问,为何当初清华大学聘用他时,连最基本的查
证工作都没有做,而完全相信了刘辉的自述?为什么要靠校外人士来发现其中
有假?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失职的责任?

    不过这个问题看来注定无解。这也不是清华大学首次爆出教师履历造假。
在刘辉之前我们已经揭露过几起,但是造假者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其中有一
位反而被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我想刘辉一定觉得很冤屈,为什么都在同一个
学校,都是履历造假,就他一个人受到了处理?这一次的刘辉事件,据我的了
解,校方一开始也并不愿意做出处理的,是在老师们的压力下才被迫做出了开
除的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后也没有主动向外部公布,十几天后才被泄露出去。

    中国的大学对学术造假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以为一旦有教师被
发现造假,就会严重损害学校的名誉,所以就要千方百计地掩盖事情的真相,
不愿做出调查、处理,甚至包庇、维护造假者。对此我们已司空见惯。

    再好的大学也难免会有害群之马。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不也发现有教
授造假吗?所以,关键在于当有教授被指控造假之后,校方是如何去面对的。
对造假不闻不问,乃至纵容、包庇,才是在真正损害学校的名声。敢于直面造
假行为,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严肃的处理,反而会使坏事变成好事,让人对该大
学的学风更有信心。清华大学严肃处理刘辉,本来是一个为清华大学赢得声誉
的大好机会,但是清华大学校方却不仅不主动让外界知道,反而在消息外泄之
后还尽量想息事宁人。可见清华大学在这一事情的认识也存在误区。

    所以,清华大学能够开除造假教授,固然创下了一个值得赞扬的先例,但
是仍有诸多还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这个事件是个很特殊的例外,我们切不可对
它做过多的解读,甚至误把它当成了打击学术腐败的里程碑。要遏制学术腐败,
不是靠某个事件的震撼、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社会
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要让中国学术界拥有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路还长着
呢。

2006.4.1.

(北京科技报2006.4.5.,发表时有删改)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的一则谣言

5 04 2006年

    今天见到有人在新浪blog上转了四川大学BBS生物版上一个署名greenworm的
人发的帖子,文中称:

“近10天来发生的事件使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为魏老师遭受中伤
感到不公之余,觉得对个人成长是个很好的事情,这些学校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交
给大家。当然,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新语丝看看,上面的内容是方舟子在控
制,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过,虽然只是学术的,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可以从其
内容和发贴结构帮您了解方舟子,了解新语丝,了解这个社会。当然,新语丝存
在仍有必要,其坏为可以中伤人,其好为可以震慑造假者。”

    到现在为止我总共收到魏于全院士寄来的4封来信,当天或隔天就登出。自4
月3日我登出《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之后,未再收到魏院士的来信。此外,
再也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四川大学的来信、来稿,所谓“我们的去信从来没有发
过”,是个谣言。对于从学术的角度为魏院士辩护的来稿,我收到后也都登出。
新语丝上面登出过为魏院士辩护的文章,经查,这些文章一登出,有人就迫不及
待地转到四川大学BBS,连新语丝的标记都没有去掉。自己控制舆论惯了,就以
小人之心做被迫害状,甚至连blog上的评论舆论也想控制,三班倒不停地在那里
反复、大量地张贴同一内容的谩骂帖子,制造“90%的人支持魏老师的舆论”,
而对新语丝的舆论控制不了,就只好靠造谣中伤了。

(XYS200604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说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

4 04 2006年

【按:此文原题《神奇的肿瘤抑制剂“魏氏佐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有误。
PNAS论文中的图3未列出肿瘤生长的时间(比较奇怪),所以不能与魏院士的论文
做比较。原先提到的1周时间当指肿瘤接种的时间点。论文正文提到时间时未用介
词,又未标出肿瘤生长时间,所以误读。我已将有关段落删除,对此非常抱歉。但
是对魏院士错用文献的批评仍然成立。】

    这一篇本来应该是《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的后续,因为打岔
去答复魏院士的答复,所以拖了一下。

    在文章中罗列一大堆专业文献,可以显得自己很专业,以吓唬住外行,反正他
们是不会去核对这些文献的,即使去查了也看不懂,而内行呢,却未必有时间、有
心思去核对。而其实那些吓人的文献可能和要说明的观点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
相互冲突的。“白字秀才”、“直言了”之流就是网上文献唬人派的代表人物。

    魏于全院士对罗列文献也有特殊的偏好。他用什么方法测量肿瘤直径,明明是
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绕了一大圈,列了四篇文献让我自己去看,而这
四篇文献所用的方法又不一致,搞得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明白他究竟用的哪种方法。
但魏院士对文献的巧妙使用还不限于此,还有更具独创性的。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

    司教授认为魏院士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的论文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
论文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该论文中对照组肿瘤的生长速度慢得令人难以置信,长了
20天才只有300 mm^3,而按其他人的结果,应该有4000-6000 mm^3,差了十几倍,
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

【根据他们对对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
细胞株B16,或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
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
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
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

    魏院士对此解释说(见2003年致《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的信):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
9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
接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他们的对照组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的原因有两条:一、他们
接种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是别人所用的二十分之一;二、他们的对照组用了佐剂,
而已知佐剂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魏院士并称其他学者的论文中也报道过和他们的实验
一样的肿瘤生长速度,举了《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稍早一点发表的论文
为证。

    这些理由看上去有根有据,特别是别人也得出和他一样的结果这一点,更是有力。
专业的人士在看了这番辩解之后,也很少有人想过要去查查这篇论文,因为专业人
士一般都是相信别人引用的论文无误的。也只有像我这样“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才
会想到去把这篇论文调出来看看。

    这篇论文有一张图(图4)显示B16黑色素瘤的生长曲线,其对照组看上去的确和魏
院士论文的对照组很相似,在接种20天后也只长到不到300 mm^3。魏院士应该指的就
是这张图。但是这张图能够用以支持魏院士的说法吗?不能。魏院士的实验用的是C57
野生型小鼠,而PNAS论文这张图的实验材料是免疫缺陷(SCID)的突变小鼠,用外源
CD8+T细胞重建了小鼠的免疫系统。所以实验材料完全不同,根本就不能用来做对比。

    最后顺便说一下,司教授对魏院士这篇论文从实验的层面提出了7点批评,在我看
来前6点都是成立,最后一点(无关紧要的一点)是由于魏院士论文表述不清引起的误
解:【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
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
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算术训练……】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细看了图3,
才发现“分别增高34.0,24.1和13.9%”云云不是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例,而是指在
对照组已有百分比的基础上的叠加(例如从10%到44.0%,他称为增高34%)。魏院士
的算术训练还是可以的,但是语文训练需要加强。

2006.4.4.

(XYS200604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再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

3 04 2006年

    魏院士新寄来的答复要比前面的答复好得多,对我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做出
了回应。答复的全文附后,先把后面的几条提上来评论一下,再评论关键的一条。
最后的这一条我认为这是魏院士答复中的一个重大漏洞,即使是外行也不难看出
魏院士难以自圆其说。

【关于“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在医学上,给人或者动
物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在本文中,这里提到的“接种”是指给小鼠注
射疫苗,也即治疗的意思,而不是接种肿瘤细胞。的确本文在这一点上语言上没
有表达清楚,同意您的意见,接种这里应该改为治疗。】

    的确,给人或者动物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但是在魏院士的这篇论文
中的其他地方,提到“接种”都指肿瘤接种,比如图1的说明就也有“在可比较
时间内(接种后12~30 d)”的说法,那里的“接种”明显指肿瘤接种。但既然魏
院士对这一点已承认不妥、应该改正,我们也没有必要再纠缠。

【至于您提到的其他一些问题,如:“对照组小鼠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
肿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 第50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这里解释一下,本文中50%的意思是
指有50%小鼠的肿瘤体积小于500立方毫米,视为肿瘤生长抑制。当然,也存在
着在语言表达欠准确的问题。】

    从图上看,实验组的肿瘤体积都小于500 mm^3,也就是说该图只体现了实验
组(10只小鼠)中肿瘤受抑制的那5只小鼠的数据,另5只小鼠的数据被排除了。
只在图中体现阳性结果,去掉阴性结果,这算不算修饰数据?而且,“第50天时
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这指的是实验组的全部小鼠,还是仅指实验组中肿
瘤受抑制的那一半小鼠?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挪到“50 %小鼠肿
瘤生长受到抑制”的后面。如果指的是前者,我实在看不出是怎么算出来的。

【肿瘤的大小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可以表示为直径,也可以表示为体积,至于怎样
具体测量肿瘤直径,我列了一些参考文献,对其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供大家参
考(Cancer Research 59, 5202-5208 (1999); Cancer Research 61,
1948-1956 (2001); Cancer Research 60, 1326-1331, (2000);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6, 701-708( 2000))。】

    对他是如何测量和处理肿瘤直径的数据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何魏院士吞吞吐
吐不愿直接回答(本来一句话就可说明),却要我自己去看参考文献。我看了魏
院士列出的这四篇文献,前面两篇说是测量了肿瘤的垂直直径,没有说怎么处理
数据,后面两篇说是测量了3处正交直径,然后取平均值。魏院士的意思是他也
是这么处理数据的?我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这篇Nature Medicine
文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与魏院士后面的另两篇论文(PNAS和Gene Therapy)中的
相同肿瘤的生长曲线做个比较。后两篇论文中魏院士改用了体积来表示肿瘤的大
小,曲线相似,甚至不同肿瘤的生长曲线都相似。Nature Medicine的这篇论文
用的是直径表示肿瘤大小的。把直径换算成体积后(没有原始数据,当然只能是
估算),会发现在Nature Medicine这篇论文中,对照组的肿瘤生长速度要比后
两篇论文快上大约一倍,而实验材料、条件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肿瘤在同一篇
论文中出现了相似的生长曲线,而相同的肿瘤在相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论文中却
出现了差异很大的生长曲线,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如果是按2000年2月提出的
RECIST标准取长径,还可以解释为何算出的体积偏大,但是按魏院士的说法,又
不是。不知魏院士能否提供Nature Medicine的原始数据让我们比较准确地换算
一下?

    好了,现在来看那个关键的问题了。

【关于您提到的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中“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
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这一现象,实际上在我们的论文投稿
之前,我核对学生的原始数据时就已经发现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真正机理
还不清楚。由于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我们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与我们其他论文
的方案是不一样的,请参考我们在中华肿瘤杂志一文的方法学中所述的内容,用
了完全福氏佐剂为佐剂。治疗组是佐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
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等。您知道,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
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样我们的治疗组含有两种异种成
分,即异种细胞抗原与结核杆菌(也是一种异种成分),这样两种异种成分在注
射给小鼠后,可能在特异免疫反应出现之前,也激活了一定程度的非特异免疫反
应,产生了抗肿瘤效应。有报道异种成分进入体内可以激活强烈的非特异免疫如
巨噬细胞、gamma/delta T细胞,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见Yi, S.,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 170: 2750-2758;  Rossini, A.,
et al.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 79: 99-129; Fox, A.,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1; 166: 2133-2140 等)。因此,本文中出现的这
一现象(“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
期的差异”),在特异免疫出现之前是否这些非特异免疫也产生了较早期抗肿瘤
免疫反应,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简单地说,魏院士认为治疗组(实验组)的曲线之所以一开始就与对照组出
现预期的差异(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主要是由于在实验中注射了佐剂,该佐
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杆菌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这个解释非常的奇怪。为什
么呢?因为在这个实验中,论文写明了对照组只有一个,而不是魏院士在答复中
说的三个(“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看来魏
院士本人对自己的论文也不熟悉,而这个对照组同样是注射了佐剂的,论文中写
得清清楚楚:“对照组除细胞抗原悬液改为生理盐水外,其余同实验组。”那么,
为什么佐剂在治疗组中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在对照组中就不能呢?请问魏院士
这该如何解释?是不是又是印刷错误呢?

    这个答复其实是魏院士在2003年答复司教授的疑问时,已经用到的,当时他
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关于在其论文中为何对照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显得比较缓慢
的问题。

【⑨关于肿瘤生长速度。本研究的肿瘤体积比司老师提到的本杂志2002年,第9
期所载的张波等的论文中的肿瘤体积相对要小。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接
种的细胞数量为每只鼠5×10^4而张的论文中为每只鼠1×10^6个细胞用于抗肿瘤
血管生成治疗。我们用的细胞数量为张的二十分之一。其二,我们的治疗组是佐
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本文中使用的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
已知结核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几方面的原因可能
是本文对照组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原因。实际上,类似本文肿瘤大小也见其他学者
的报道 (Xiang, R., et al. PNAS, 2000; 97: 5492-5497)。】

    在这个答复中,魏院士是用佐剂来解释对照组的肿瘤为何生长得比别人的缓
慢的,现在又反过来用佐剂来解释为何治疗组的肿瘤生长得比对照组的缓慢,这
真是个万能的佐剂!

附:
魏于全再答方舟子先生

方舟子先生:

今送来一文,对4月1日“方舟子《答魏于全院士答复》”中提到的有关问题进一
步说明,请您全文载在您的新语丝网上。关于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的问题,我在3
月31日给您的答复中,已经对肿瘤生长曲线的起始点作了说明,图2曲线是真实
的。现就其他几个问题补充回答如下:

关于您提到的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中“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
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这一现象,实际上在我们的论文投稿
之前,我核对学生的原始数据时就已经发现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真正机理
还不清楚。由于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我们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案与我们其他论文
的方案是不一样的,请参考我们在中华肿瘤杂志一文的方法学中所述的内容,用
了完全福氏佐剂为佐剂。治疗组是佐剂+异种抗原,故对照组是只有佐剂或只有
异种抗原或生理盐水治疗组等。您知道,完全福氏佐剂含有结核杆菌,已知结核
杆菌或佐剂有增强或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的生长(Ravindranath,
MH., Int J Cancer. 1998; 75:117-24; Turcotte,R.,Rev Can Biol. 1977;
36 :253-63; Yoo, YC., Arch Pharm Res. 2002; 25: 522-7; Nadler, R.,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1: 206-16)。这样我们的治疗组含有两种异种成
分,即异种细胞抗原与结核杆菌(也是一种异种成分),这样两种异种成分在注
射给小鼠后,可能在特异免疫反应出现之前,也激活了一定程度的非特异免疫反
应,产生了抗肿瘤效应。有报道异种成分进入体内可以激活强烈的非特异免疫如
巨噬细胞、gamma/delta T细胞,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见Yi, S.,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 170: 2750-2758;  Rossini, A.,
et al.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9; 79: 99-129; Fox, A., et al.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1; 166: 2133-2140 等)。因此,本文中出现的这
一现象(“在治疗后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
期的差异”),在特异免疫出现之前是否这些非特异免疫也产生了较早期抗肿瘤
免疫反应,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在医学上,给人或者动物
注射疫苗,常常也叫“接种”,在本文中,这里提到的“接种”是指给小鼠注射
疫苗,也即治疗的意思,而不是接种肿瘤细胞。的确本文在这一点上语言上没有
表达清楚,同意您的意见,接种这里应该改为治疗。

至于您提到的其他一些问题,如:“对照组小鼠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肿
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 第50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这里解释一下,本文中50%的意思是
指有50%小鼠的肿瘤体积小于500立方毫米,视为肿瘤生长抑制。当然,也存在
着在语言表达欠准确的问题。

肿瘤的大小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可以表示为直径,也可以表示为体积,至于怎样具
体测量肿瘤直径,我列了一些参考文献,对其方法有很详细的描述,供大家参考
(Cancer Research 59, 5202-5208 (1999); Cancer Research 61, 1948-1956
(2001); Cancer Research 60, 1326-1331, (2000);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6, 701-708( 2000))。

今天早上,看了司履生先生答我的一文中,关于肿瘤直径和体积的关系,司履生
先生仍然没有搞清楚直径和体积的关系,约10立方毫米的肿瘤,其直径应约为
2.7毫米,而不是司先生说的“1毫米多,不到2毫米”。

魏于全
2006-4-3

(XYS2006040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答魏于全院士的答复

1 04 2006年

  我在《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中,针对魏于全院士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一张图提了三个问题。现收到魏院士的来信,回答了
其中的一个问题:

  【您认为图2是编造的,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
公式,用您计算出的错误结果来解释我们的图2,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专业人士
不会用这个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公式来计算肿瘤体积,他们可以判断图2的真
实性,如您用正确的公式计算,也同样可以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果。具体解释如
下:
  图2就像我在2003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个问题中提到的,确为疫苗治疗后肿瘤
生长曲线,时间是指治疗后的时间,图2标题已经注明了这一点。是因为您用了
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直径3毫米时其肿
瘤体积为50立方毫米的错误结论。而我们在图2的结果是用正确的国际上通用的
公式来计算的(肿瘤体积(立方毫米)=1/2×a×b×b, 详见Cancer Research
63:7232-7240,2003等)。约3毫米直径的肿瘤其体积约为13立方毫米。我们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肿瘤直径约3毫米开始治疗,图2中显示的
起点的肿瘤体积约为9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径约为2.7毫米(专业内的人都知道,
实际上如此小的肿瘤很难精确测定其大小,并且也没有必要对如此小的肿瘤进行
高精度测量,肿瘤在3毫米直径与2.7毫米直径是难以作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所
以我们作出的曲线是正确的,而不是如您所说“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 或接近0”,
您可以用excel软件输入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类似的坐标体系
及标记符号,也会得到同样的图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说的图2为编造的问题。】

  这似乎是在讥讽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知道计算肿瘤的正确公式。不
过我早就知道计算肿瘤体积的正确公式(其实是通用的近似公式),即使不知道,
司履生教授也已在公开信中指出了魏院士论文中的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并给出了
正确的公式。但是魏院士在答复司教授的质疑时,并没有说那是个“排版或印刷
错误”,我也很难想像在2001年中国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让别人打字、
排版而不是由自己提供电子版本,而且排版完了还没有让作者校对清样,以至会
有“排版或印刷错误”。所以我当然以为魏院士论文中的数据是用文中所写的错
误公式处理的,并在文中特地强调是“按文中的计算公式”。现在魏院士用“排
版或印刷错误”回答了“起点”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回答另外的两个问题:

  正文部分对该图的说明中有“在可比较的时间内(接种后9~24 d)”的说法,
那么这个“接种”是不是也是个“印刷错误”,应该改为“治疗”?

  该图的实验组从第2个点(第3天?)开始就与对照组出现预期的差异,第3个
点(第6天?)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是否说明疫苗治疗是立杆见影的,而不需要
连魏院士也承认的“初次免疫反应约需一周”?或者,对实验组小鼠接种的肿瘤
数量本来就少于对照组?或者,这也是个“印刷错误”?在魏院士的其他论文中,
在这一点就处理得比较好,在治疗后的几天内,实验组的肿瘤大小和对照组都没
有区别。

  但是魏院士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却提醒我不要把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
和《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混为一起”,而这本是我在文中提醒他的啊,他为
什么反过来要提醒我?

  魏院士论文中的问题当然远不止我已提出的这三点。即使是《中华肿瘤杂志》
论文的这张图,也还有别的疑问。论文正文对这张图有如下说明:“对照组小鼠
肿瘤迅速长大,第24 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实验组肿瘤缓慢生长,第50
天时平均肿瘤体积< 500 mm^3 (图2) , 50 %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那么,
另50%小鼠肿瘤生长未受到抑制的数据是否体现在这张图上?在这张图上,第50
天对应点的误差棒的最大变量为500mm^3,这是属于受到抑制的还是未受到抑制
的?既然这时候已经没有对照组可做对比(24天时对照组已全部被处死),如何
判断有没有受到抑制?

  对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我也有个问题。在这张图中,魏院士采用肿瘤
直径来表示肿瘤的大小。如司教授在公开信中说的:“在魏文中,肿瘤的大小均
用直径表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测量肿瘤的。因为当肿瘤细胞接种至小鼠皮下
后,长出的肿瘤决不会是球形的,只能是扁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所以一般都测
量两个径线,使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难道魏院士所用的瘤细胞株或小鼠就是
和普通的大不一样,所接种的肿瘤都会长出球形。”魏院士曾经答复说,用肿瘤
直径表示肿瘤大小是可以的,别人也这么做,并举了别人的两篇论文为例。但是
魏院士并没有正面答复他是如何测量的问题。在我读过的魏院士以后的论文中,
他也不再用肿瘤直径来表示肿瘤大小,而全都改用肿瘤体积来表示了。我的问题
就是,魏院士在这篇论文中,究竟是如何测量肿瘤的?肿瘤的形状不是球形,直
径有长有短,魏院士采用的究竟是长径还是短径?可千万别是对对照组用长径,
对实验组就用短径。

  魏院士在答复中向我提了三点建议:

  【通过这个事件,我建议方先生在处理很专业的问题时,第一,多听听专业
内的专家的意见;第二,在没有与当事人核实有关细节之前,不要急于在网上公
布“某人论文有假,某某编造了数据”等结论性语言,这样不利于真正的学术探
讨和学术打假。在处理与我有关的这个事件中,包括司先生及有些读者没有仔细
阅读我的论文和我的2003年答司先生的信,就急于在网上发布了不少错误的评论,
例如,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Nature medicine 编
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我一人应付不了那么多各种网上的评述,明知
道许多评述是一种误解,加上我打字也很慢,不可能一一答复来澄清事实,并且
对我日常工作是很大的干扰。第三,我仍然认为科学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解
决学术争论及对一些科学问题认识上的误解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大家也可以理
解,为什么我愿与司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如司先生愿意,我愿再次去西安,进行
当面交流,澄清学术上的误解,推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学进步。】

  这还是在暗示我不够专业。有的人的学术成果一受到质疑,就以“专业”搪
塞,这也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一招并不能用于这一事件。魏院士的论文用到了生
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些方面,我还是算得上专业的,在其中某些方面,
比如在免疫印迹的制作技术方面,我可能比魏院士还要“专业”。即使我一闲散
人员不够专业,司教授总够专业了吧?虽然现在魏院士的一批支持者持续不断地
在网上谩骂司教授如何如何不学无术,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新语丝网站上从理论
和技术方面质疑魏院士论文的网友,哪一位不是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我登出的
还只是我收到的来稿、来信的一部分,还有不少专业人士这几天读了魏院士的论
文之后也都来向我反映其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在魏院士的论文刚发表
时,就已读过并认定有问题了。在这里我翻译一封我才收到的英文来信:

  “做为一名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已树立了学术地位的研究者,我有充分的资格
来评价魏于全博士的某些工作。我清楚地记得,在魏博士的《自然·医学》论文
刚刚发表的时候,我的许多同事就已在一次论文讨论会(journal club)中对这
篇论文做了坦率的讨论,并得出结论说,它的数据是不可信的,没有人会认真对
待它。进一步引起我的注意并更加怀疑他的品质的是他发表在《基因疗法》上的
另一篇论文(A gene therapy for cancer based on the angiogenesis
inhibitor, vasostatin”,Gene Therapy 2002 9, 1207 1213.)。当时我本人
正在从事类似的项目……(按:略去可能泄露身份的部分)在看了这篇论文之后,
我的同事和我立即得出结论说,它的数据好得不像是真的。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
的数据是伪造的,无法被重复出来的。(以下还有对该论文的具体评述,略)”

  当然,再专业的人士也有可能出错,也会有自己的无知之处,没有关系,辩
论就是了,科学的问题,总是越辩越清楚的。魏院士还建议“与当事人核实有关
细节”,但是,一则我看不出有这么做的必要,我做事情更愿意都公开地摆出来,
二则司教授不是已经和“当事人”多次接触过了吗,结果又如何呢?魏院士所举
的那条“错误的评论”(“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
Nature medicine 编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恰恰是与我们没有任
何关系的,而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网人“白字秀才”写的,从未在新语丝上登过。
所以,魏院士以“白字秀才”的所为来批评我们,向我提建议,是很不恰当的。

    诚然,魏院士不可能答复网上的所有质疑,但是对那些比较严肃、专业的质
疑,还是至少应该综合起来给个答复的。但是,魏院士对新语丝上这些比较严肃、
专业的质疑基本上不放在眼里,从未给个答复(除了答复过司教授和我),为何
却独独对“白字秀才”的弱智质疑情有独钟,两次给了答复?魏院士抱怨没有时
间答复这些网上质疑,却愿意再去和司教授见面交流,难道那不更花时间?现在
早就不是魏院士和司教授两个人之间的事了,即使他能说服了司教授改变观点,
也不能堵住众人的嘴。

  魏院士倾向于靠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争端,我认为是比较奇怪。当面的交流固
然有时候会有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所以还要开学术会议),但是科学方面
的争论历来都是靠打笔墨官司来解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就应该承受公开的质疑。
靠面对面的交流,一则成本太高(如果世界各国都有人对魏院士的工作有异议,
他还得满世界跑不成?),二则口语的表达不如文字的表述严密,三则当面许多
比较严厉的批评可能就不好意思提出来,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如此,四则两个人
私下交流时发生的事,外人是难以知道真相的。所以,如果有人要来跟我面对面
交流解决争端,我是从来退避三舍的,万一没谈拢,我可不愿意有人说他跑来请
我不要批评他,是好心好意怕我本人出丑,或者暗示说我曾当面向他勒索一百万
元。

  附:
  魏于全对方舟子《为什么我认为魏于全院士的论文有假》一文的答复

  方舟子先生:

  首先声明,中华肿瘤杂志文章中的图2肿瘤生长曲线是正确的,不存在您说
的“造假”问题。您认为图2是编造的,是因为您用了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
瘤体积计算公式,用您计算出的错误结果来解释我们的图2,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专业人士不会用这个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公式来计算肿瘤体积,他们可以判断
图2的真实性,如您用正确的公式计算,也同样可以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果。具
体解释如下:

  图2就像我在2003年回答司先生的第4个问题中提到的,确为疫苗治疗后肿瘤
生长曲线,时间是指治疗后的时间,图2标题已经注明了这一点。是因为您用了
带有排版或印刷错误的肿瘤体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故得出直径3毫米时其肿
瘤体积为50立方毫米的错误结论。而我们在图2的结果是用正确的国际上通用的
公式来计算的(肿瘤体积(立方毫米)=1/2×a×b×b, 详见Cancer Research
63:7232-7240,2003等)。约3毫米直径的肿瘤其体积约为13立方毫米。我们在
中华肿瘤杂志论文中的方法中提到的是肿瘤直径约3毫米开始治疗,图2中显示的
起点的肿瘤体积约为9立方毫米,其平均直径约为2.7毫米(专业内的人都知道,
实际上如此小的肿瘤很难精确测定其大小,并且也没有必要对如此小的肿瘤进行
高精度测量,肿瘤在3毫米直径与2.7毫米直径是难以作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所
以我们作出的曲线是正确的,而不是如您所说“起点的肿瘤体积为0 或接近0”,
您可以用excel软件输入前面我们提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类似的坐标体系
及标记符号,也会得到同样的图示效果,所以不存在您说的图2为编造的问题。

  另外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与中华肿瘤杂志的图2时间的表述是不一样
的,nature medicine中的图2时间是指接种肿瘤后的天数(Days after tumor
injection),这个图示中间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请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起。

  通过这个事件,我建议方先生在处理很专业的问题时,第一,多听听专业内
的专家的意见;第二,在没有与当事人核实有关细节之前,不要急于在网上公布
“某人论文有假,某某编造了数据”等结论性语言,这样不利于真正的学术探讨
和学术打假。在处理与我有关的这个事件中,包括司先生及有些读者没有仔细阅
读我的论文和我的2003年答司先生的信,就急于在网上发布了不少错误的评论,
例如,把我对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回答的信件内容当成我对Nature medicine 编
辑部的回答,造成了不少的误解。我一人应付不了那么多各种网上的评述,明知
道许多评述是一种误解,加上我打字也很慢,不可能一一答复来澄清事实,并且
对我日常工作是很大的干扰。第三,我仍然认为科学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是解
决学术争论及对一些科学问题认识上的误解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大家也可以理
解,为什么我愿与司先生面对面的交流。如司先生愿意,我愿再次去西安,进行
当面交流,澄清学术上的误解,推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学进步。

  至于方先生来信中说到 “这两封信所回答的问题与司教授的公开信所提出
的问题并不等同”。广大读者可以知道,我2003年的两封信已经圆满回答了司教
授的2003年的提问,司先生2003年信件中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这次公开信的最主
要内容。至于此次公开信中提出的一些新问题,我仔细看了一下,还是由于司先
生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很多误解,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司先生没有仔细阅读我
们的论文及当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细
节还是不太了解造成的。如有必要,我愿意继续与司先生面对面继续交流,消除
他的误解。

  至于您提到的2003年司先生发送给中华肿瘤编辑部的质疑信件,编辑部转给
我一份原件的复印件,但能不能给您或者发表在网上,则需要司先生和杂志编辑
部的同意。

  魏于全

  2006年3月31日

(XYS200604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