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开河,大米吹成“治病神米”

20 02 2008年

广告声称:“德润生”白金米“1两等于2000粒维生素”
信口开河,大米吹成“治病神米”

□法治报记者 林宇丹 见习记者 王文嫣
2008-2-20上海法治报

目前,市场上一种叫“德润生”白金米的大米火热进沪。

据销售商的宣传广告显示,这种每公斤96元的白金米“富含CEB活性因子和抗氧化因子”,“CEB因子对细胞膜有修复作用,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当补品吃”,“1两等于2000粒维生素”,能防癌、抗衰老,并通过了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认证。还是军队、航天航空、中央机关、国家体育总局等单位的特供大米。商家甚至宣称“是本土科学家有望问鼎诺贝尔奖的重大科研成果。”

“德润生”白金米真有如此神奇吗?难道“德润生”拉开了一场大米的神话?

本报记者通过对这种“神米”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这完全是信口开河的虚假宣传。

目前,工商部门已经在日常检测中发现其存在违法现象,并责令整改。

消费者质疑治病“神米”

春节前夕,记者接到消费者王海东先生的报料,称“德润生”白金米涉嫌做虚假广告,严重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

据王海东称,春节前他在某商场购买了一桶“德润生”白金米。

在他提供给记者的“德润生”白金米的宣传彩页上,记者看到有6张“中国航天员中心特供大米颁发仪式”的现场照片,其中有5张照片均出现了杨利伟的身影。另外,还有6块由“全国政府采购论坛组委会”颁发的证书、荣誉称号等牌匾,这些牌匾中记者看到写有授予德润生集团·北京德润生贸易有限公司“全国政府采购人民大会堂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钓鱼台国宾馆特供大米荣誉称号”、“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等字样。

另外,他们的宣传彩页上还强调了“德润生CEB营养米以其出色的营养价值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指定为全国惟一的‘运动员专用大米’,被誉为‘冠军之米’,并被马来西亚王室选为贡米。”

在“德润生”白金米的网页上,记者看到,这种米被描绘成富含一种植物细胞内的微生物“CEB”,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网页上还宣称“德润生”白金米通过了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权威认证。并且每公斤“德润生”白金米富含强抗氧化因子SOD,高达30万酶活性单位……每天食用二两“德润生”白金米,就能摄入3万活性单位的SOD,相当于一次口服4000粒维生素E丸!

他们还在本市两家报纸上宣称:“专家表示,白金米或者叫CEB营养米,跟以往的日本米、太空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富含活性因子CEB。这种CEB因子对细胞膜有修复作用,因而能够抗氧化、抗衰老,进而能预防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而活性因子的市场价格很高,白金米定价因此就比较高。”

“神米”卖得挺畅销

根据广告上的地址,记者随即前往南京东路销售点进行现场调查。

柜台促销员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他们拿着“德润生”的宣传彩页,指着上面的照片说:“看到吧,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吃了这种米,能上天!我们卖得很好,不少单位都买了这米做年货发给职工呢!”记者发现,促销员口中的“白金米”的确功效神奇,几乎就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米”。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包装精美、标价为192元一桶的“德润生”白金米没有因其价高而吓退消费者,反而十分畅销。不少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高档大米在春节期间赠送亲朋好友比较体面,作为礼品,192元的价格也完全可以接受。

一对家住五角场附近的年轻夫妇说:“广告上写着这种米能抗癌,所以我们打算买了送给老家的双亲。”另一位中年妇女则表示:“大米能有如此高的科技含量,这可是新鲜事,比送其他礼品时尚。”但当记者问及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时,他们均一脸茫然。年轻夫妇想了一下说:“现在假东西太多了,但这大米是军队首长、中央机关的专用米,应该不敢拿政府开涮吧!”但也有消费者表示:“如果是骗局,那就太恶劣了,竟然扛着国家政府机关的大旗行骗。”

记者调查:2到5万元就能买个荣誉牌匾

“德润生”白金米的广告宣传册上公然印刷了8种认证及证书。那么这些“金字招牌”是否属实?而这些认证牌匾又有多少含金量呢?记者于是试着联系相关的颁证单位。

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于去年9月给“德润生”大米颁发了“全国政府采购人民大会堂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钓鱼台国宾馆特供大米”、“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三项荣誉称号。记者联系上了“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的张女士。

张女士自称是采购论坛活动的承办方,所供职的单位是一家会展性质的公司,并表示“全国政府采购论坛委员会”属于社会团体性质。在言辞中张女士透露,委员会确实于去年9月给“德润生”白金米颁发了广告上展示的3块牌匾。

当记者声称某厂商想要认证牌匾给自家产品“镀金”,问张女士该如何操作?在对话中她打起包票:“只要支付数万元的费用,就可以获得和‘德润生’白金米相同的荣誉称号。”

记者了解下来,1个荣誉称号牌匾需3万元,2个荣誉称号为5万元,“全国政府采购指定供应商”的荣誉称号则不要钱。而政府采购中心的有关人士则会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府采购论坛,这是一个正规的活动,相关荣誉称号在全国各省市都能得到认可。张女士还表示:企业若愿意参加年度的采购论坛活动,主办方还会对厂商获得的荣誉称号进行2个月公示。

除了打着全国政府采购产品的旗号,“德润生”大米广告宣传册显著位置的标志还显示:该公司的大米还是“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特供大米”、“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专用健康大米”。

记者又致电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进行核实,一名广告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2004至2006年期间,“德润生”大米确实是该局的指定用米,不过现在该局的指定用米品牌肯定易主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对德润生大米继续打着该局指定用米的旗号做广告一事,他们将进行调查。

本市工商部门日前认定,“德润生”白金米广告涉嫌虚假宣传。而上海德润生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称对虚假宣传一事不知情,并以“领导正在开会”回避了采访。

方舟子:医学文献查不到“CEB因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CEB”?什么又是“SOD”?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又是什么机构?“德润生”白金米是否真的具有抗癌、抗衰老的功效?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记者对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先生进行了专访。

昨天下午,记者收到了方舟子的电子邮件,开头一句就是“骗人的东西!”

方舟子表示:在英文生物医学文献中找不到有任何CEB或Cell Endophyte Bacteria这种说法。针对“德润生”白金米含植物细胞内微生物“CEB”的说法,方舟子驳斥说:“人们研究植物内生菌,就是想能不能发明新的农药,而不是要用它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

针对“SOD”,方舟子表示:“就算这种米真的含有SOD,也不可能有任何特别的营养价值。SOD是超氧歧化酶的缩写,超氧歧化酶虽然在体内能发挥抗氧化剂的作用,但是它是一种蛋白质,一受热就失去了活性。即使受热后还有活性,也会在消化道内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而对“德润生”白金米“已经通过美国权威抗氧化检测机构(BRUNSWICK LABS)的认证”之说,方舟子指出,BRUNSWICK LABS是美国一家提供测定食品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服务的公司,并非什么权威认证机构。普通大米也含有抗氧化剂,并不是什么神秘东西。

那么“德润生”白金米真的具有抗癌、抗衰老的功效吗?

方舟子表示,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查不到有一种物质叫“CEB因子”,当然也查不到有关它的研究。

司马南:“说法耸人听闻太离奇”

司马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二两米相当于一次服用4000粒维生素E的说法耸人听闻,实在难令人相信。宣传者大约是为了证明大米有营养,可是,说得太离奇了,反倒让人不信。就其宣传的手法而言,“德润生”白金米的宣传,与以前的一些虚假宣传手法没什么不同。

司马南指出,在宣传资料中,厂家提到不少的名人和权威单位,足见其煞费苦心。可是,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鉴定单位却一直没对外宣传过,岂非咄咄怪事?

司马南建议消费者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到宣传资料中提到的名人、国家机关那里核实一下。

[新闻链接]

《广告法》第39条明确规定:发布广告违反本法第七条第二款“广告内容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益生菌托儿之专业

15 02 2008年

一位名叫“戴征清”的益生菌托儿在《益生菌能否益生?》一文后面贴了一堆“专业”评论:

【By 戴征清 on Feb 15, 2008

不能因为痛恨药贩子和把益生菌按照药物思路去卖的商家,就失去科学的理智。
我没有否定方先生的智慧的意思,只是觉得慷慨激昂打假的人,都是正义感太强,有时候难免有失偏颇,被人抓住辫子。
王海,就是个例子。
所以,我用了不理智一词。
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语文语言逻辑来讲,方先生对益生菌和益生话题的这个文章,是有欠考虑的地方的。】

看在他敢用真名的份上,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托儿多么具有“科学的理智”、“正义感”、不“偏颇”、“专业”、“语文语言逻辑”。其他匿名的托儿就算了。

【By 戴征清 on Feb 15, 2008

死菌,效果是差一些,但是菌体破裂之后,会释放一些其线粒体中的酶什么的,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酵母片,基本就是死菌,不是一样助消化。】

请问这位“专业人士”:细菌是原核生物,哪里来的线粒体?连菌体都破裂了,酶居然还能不被消化掉,还能起作用?酶比细胞壁还能抗消化?你这是什么超级酶?酵母菌不是细菌,酵母片也不能助消化。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都会有许多文章告诉你酵母片助消化是误传。

【By 戴征清 on Feb 15, 2008

“如果非要吃益生菌产品不可的话,不妨喝酸奶,那样,即使益生菌没用,酸奶本身至少还有营养价值。”
此言也不妥呀。经过发酵之后的酸奶,大多营养成分该被益生菌(乳酸菌)吃光了吧。吃酸奶就是为了吃益菌,既然益生菌不管用,还吃掉奶里面的营养,方先生应该建议大家喝纯奶比较好才是。
保健品行业是很恶心,但是益生菌是人类不得不走,也是一条极佳的健康之道,请方先生慎重唱衰之。
农业的沼气,工业的微生物治污,酒醋酱面,哪里不是微生物在做贡献呀,方先生,作为生物学专家,不该对微生物与人类的意义视而不见吧?】

乳酸菌只是把许多人消化不了的乳糖转化成了乳酸,对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例如蛋白质、钙都无影响。这位“专业人士”发明了什么超级乳酸菌,居然能把牛奶的营养成分都吃光?

我质疑所谓益生菌的保健作用,就等于是在否定所有微生物与人类的意义?这就是这位“专业人士”的“语文语言逻辑”?

【By 戴征清 on Feb 15, 2008

窃以为,方先生作为生物学专家,对益生菌能否益生居然提出了如此大的质疑,并递进式地给予读者一个最终的恐怖质疑,是欠理智的。
荷兰的消息,完全是个案,其采用的益生菌是个案,胰腺炎患者是高危病人,肠饲的方式也有别于常食。
用荷兰的报道作为结尾,我以为,有断章取义的诱导和暗示的强烈作用。欠妥呀!】

荷兰的案例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而不是个案。何况对不良反应来说,个案具有意义。“专业人士”不要学了个“个案”一词就乱套用。

肠饲是为了保证益生菌不会被消化掉,而能做为活菌发挥作用,不正是益生菌的托儿想要的吗?怎么反而批评肠饲了?

我作为“生物学专家”,才能戳穿你们这些连基本的生物学概念都没有却以专家面目骗人的托儿的“断章取义的诱导和暗示的强烈作用”。



益生菌能否益生?

4 02 2008年

胎儿体内是无菌的,他们在出生过程中,被母亲产道内的细菌“感染”了。就算是剖宫产的婴儿,在吃第一口母乳时也会被细菌感染——母乳中含有一百多种细菌。外界的细菌还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婴儿体内。最终,一个人的肠道内会生存着500多种细菌。

不过不用害怕,这些细菌在通常情况下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例如肠道中的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K被人体吸收、利用。这些有益健康的细菌是偶然进入体内的。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从外界吸取好细菌呢?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俄国微生物学家、19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奇尼科夫,他在1910年出了一本关于长寿的书,认为吃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长寿的秘诀,自己身体力行,还影响了不少人。6年以后梅奇尼科夫就去世了,活了71岁。后来发现梅奇尼科夫青睐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其实没法在人体内生存。

不过,梅奇尼科夫的观点生存了下来,保健行业对其尤感兴趣。近年来国内乳制品和保健品行业也开始大做“益生菌”的广告。其实,人类吃“益生菌”的历史极为久远,最常见的就是喝酸奶。酸奶中的乳杆菌把乳糖转化成了乳酸,比牛奶更容易消化,风味也独特。不过,现在乳制品行业人士要宣传的是酸奶中的活细菌对人体的好处,有的酸奶制品还添加了别的益生菌,价格当然也就上去了。据说补充益生菌可预防与治疗腹泻、提高人体的全身免疫能力、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等多种好处,就像是一种灵丹妙药。当然,所有这些好处也是其他保健食品都自称具有的。

国内还把益生菌当药物使用。例如,国内某些儿科医生经常开一种叫“妈咪爱”的药物防治小儿消化不良,其主要成分是两种益生菌。大人得了肠炎,医生则可能给开一种号称是国际首创的新药“整肠生”,其主要成分也是一种益生菌。它们的药理据说都是要以菌制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但是这些保健、医疗作用有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几乎没有。它们根据的主要是一些个案、传闻、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缺乏严格的临床试验的验证。不同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往往是互相冲突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去年分析了13项研究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的临床试验,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存在缺陷,其中只有1项能够说明某种婴儿双歧杆菌制品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疗效。

即使益生菌真的有益身体健康,想要补充它也不容易,并不像保健行业的人士或某些医生设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益生菌制品中是否真的含有活的益生菌?如果是死的细菌,那么是不会有任何用处的。要让细菌一直保持必要的活性,并非轻易可以做到,是要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和储存条件的。国外研究人员曾经对市场上55种益生菌产品(包括25种乳制品和30种粉剂)做了调查,发现三分之一以上不含有活细菌,而只有13%含有标签上所说的那种益生菌。

就算你吃的益生菌制品质量可靠、储存恰当,细菌还有活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是否能够安然无恙地到达结肠?结肠的环境较适合细菌生存,是肠道细菌的主要栖息地。但是饮食中的细菌在抵达那里之前,要经过两关:第一关是胃,胃液的强酸性和所含的消化酶能够杀死、消化掉大多数细菌;第二关是小肠,那里的胆汁酸和消化酶也会对细菌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小肠的环境是碱性的,那些不怕胃酸的细菌到了小肠可能就适应不了了。英国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模拟胃、肠的环境,对益生菌的生存能力进行测试,发现乳杆菌能抗胃酸却难以抗小肠环境,而双歧杆菌则倒了过来。

就算益生菌顺利通过了胃和小肠的双重考验抵达了结肠,那么它们是否能对那里的菌群平衡产生影响呢?一杯酸奶或一份益生菌制剂所含的细菌数大约是几亿个,听上去似乎不少,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总数有上百万亿个,一比就微不足道了。而且益生菌产品只含有一种或几种细菌,而肠道细菌的种类多达几百种,要让数量如此少的几种益生菌去影响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复杂的菌群平衡,是非常困难的。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体外模拟大肠菌群环境,加入益生菌后发现它们对大肠细菌的总量毫无影响。益生菌产品中的益生菌即使能顺利抵达大肠,也不一定能在那里生存、繁衍下来。实验表明,当人们服用益生菌产品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该种益生菌,但是一旦停止服用,就检测不到了,说明益生菌并没能在体内繁衍,当然更不能去改变体内的菌群状况。

总之,和其他保健品一样,有关益生菌产品的保健、医疗效果的种种宣传,基本上只是出于一种美好的设想,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可靠的依据,是很值得怀疑的。如果非要吃益生菌产品不可的话,不妨喝酸奶,那样,即使益生菌没用,酸奶本身至少还有营养价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仅对益生菌的功效缺乏足够的研究,对其副作用也缺乏研究,这并非意味着对其副作用就可以忽视。今年1月25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发布消息说,他们在2004~2007年间对296名胰腺炎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想看看益生菌是否对胰腺炎有疗效。出乎意料的是,通过肠饲服用益生菌的患者中有24人死亡,而对照组只有9人死亡。

2008.1.28

(《经济观察报》2008.2.4)

(XYS20080204)



能把人吃死的养生书 坚决不要

24 10 2007年

能把人吃死的养生书 坚决不要

海峡都市报2007-10-22

本报记者 宋晖

健康书不一定能让人健康,甚至可能致死,你还会相信它吗?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因此养生保健类书籍如今也算是畅销书中的一大类型,近一两年卖得火热的保健畅销书如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洪昭光的养生系列图书,还有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写的《无毒一身轻》、《排毒餐》,内地的“刘太医”刘弘章的《刘太医谈养生》、《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此外还有《儿童经络使用手册》、《男人身体使用手册》、《女人身体使用手册》、《食物颜色使用手册》等等,自出版之日就纷纷成为上榜畅销书,但其中良莠不齐,质疑之声也一直不断。

近日,林光常的读者———台湾一名乳腺癌患者提出指控,她因听信林光常的“排毒”理论而决定不听从正规医生的治疗意见,先后花了二十多万元新台币购买林光常的产品服用,没想到两年多后病情恶化,癌细胞已转移到淋巴。台北板桥“地检署”于日前正式起诉林光常。

而与此同时,大陆的“刘太医”也露出了“尾巴”。近日,有媒体披露,刘弘章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几年前曾被卫生部门以“非法行医”的名义查处。据说他的双料“博士”和获得的大奖更是子虚乌有,但因为没有遇到类似“林光常事件”这样的官司,在福州的一些书店内,他的书还没有遭遇“下架”。

养生书,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吗?

记者亲历

我的朋友,因为工作关系饮食不规律,胃常有不适,消化功能差,无食欲。一次偶然机会读了《刘太医谈养生》,当看到书中“开胃汤的功效和煎熬方法”,如获至宝。书中谈及:“开胃汤”不是单纯地帮助消化,而是刺激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人体的最大弱点,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一个人没有饥饿感就要生病;一个病人没有饥饿感就要死。

刘太医根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理,使用“开胃汤”、“养正散”及酵素保持旺盛的消化功能,书中记录:“亚健康的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诱发条件;其中,主观原因=胃气下降+营养不良;客观原因=阴精亏虚;诱发条件=生活失检。养生之道=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加入沙参、草决明的 ‘开胃汤’+‘保元汤’;三分治=‘养正散’。亚健康的人应当喝的加味‘开胃汤’:生北山楂100克,广木香50克,沙参50克,草决明20克。每日一剂,水煎频饮……”

这位朋友的父亲也是个老中医,所以他也识得些药理,知道山楂性酸,因此很小心地减半使用,但只服了3帖,便出现出虚汗、身发软、排便稀且发黑等不良反应,经诊断是胃出血。他一阵虚汗……

行走江湖,养生书作者有四大特点

之前养生书被列为医学类图书的一种,并没有单列,医学类专业出版社对作者的身份考核也较严谨,一般是专家型,市场也相对稳定。但自从养生书成为畅销书,一些综合类出版社与书商也加入了“瓜分”蛋糕的队伍,也带有更多的商业色彩和营销力度,比如林光常,靠电视推广的力量发家,比如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但林光常主要的赢利还不只在于图书,而有相关产品。“刘太医”的书,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中医专家提出疑问:那么多种病能用一个药方(牛筋汤)根治吗?有什么医学根据?读者急功近利的心理,也被林光常、“刘太医”们很好地利用了,总想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

仔细比较林、刘二人,有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第一,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的书语言通俗易懂,但是绝对震撼,颠覆我们以往的健康常识和理念,所用句式固定,语气不容置疑,大有“洗脑”嫌疑。第二,都是“洋博士”。林光常、刘弘章在个人的介绍中都带着“洋博士”的头衔,听上去来头很大,但稍有常识的人想想就会发现其中很多蹊跷。第三,倡导食疗,炮轰西医。林光常一直倡导以食物疗法来治疗癌症,反对患者化疗、食用西药。刘弘章自称太医刘纯的传人,更标榜自己是中国唯一的瘤科世家,找他咨询的患者拿着医院CT片前往,他一概不会仔细看片子,而是大谈如何食用“牛筋汤”。可奇怪的是,这两个看似很传统的“神医”却一致标榜自己得到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第四,坚持食疗,从不卖药。林光常虽然有产品出售,但是这些产品是被当作食物出售的,而并不是药物。刘弘章虽然说自己有祖传秘方,但是声称只在国外出售,对于天津当地患者他更是压根不会接受看病请求。

出版社不是医学专家,但一些出版社连作者的身份、医承背景都没做调查了解,说轻了是不负责任,说重了是草菅人命,拿健康当儿戏。

养生书,该有怎样的门槛?

“打假斗士”、著名学者方舟子认为,出养生保健书起码的门槛应该是“受过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相关领域的专家”,这样书的品质才能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出版社卖的是书,不是药方,那么那个乳腺癌患者该不该也告出版社呢?方舟子认为,出版社即使没有法律责任,也逃不脱舆论、道德的谴责。明显宣扬另类观点的养生著作,有可能造成社会危害,那么出版社如果有社会责任心的话,不能只顾着赚钱,只考虑是否会畅销,在出版之前应该请相应的专家审稿。现在流行的这类著作有的观点极为荒谬,即使不是专家,也应该看得出来。

在今年4月北京卫视的《搜城记》的节目中,方舟子与林光常曾有一次正面交锋,但可惜的是在节目中林光常夸夸其谈,主持人没给足方舟子发言的时间,回忆起那次的对谈,方舟子说,“冲突主要集中在驳斥他所谓‘喝牛奶会导致骨质流失’、‘吃动物蛋白会得癌症,鱼、蛋、奶、肉都不能吃’等谬论。林光常口才不错,很有表演才能,知道怎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用的是典型的传销宣传手段。”

至于“刘太医”,方舟子认为,“此人比林光常还糟糕。履历我们查过,都是编造的。他的养生观点比林光常的还要荒唐,有一点头脑和科学常识的人就该知道那都是骗人的。”

方舟子说,追求健康最不应该“另类”,而应该接受科学主流观点。虽然科学主流也有弄错的时候,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是正确的,轻信另类养生则要危险得多。主流营养观毕竟是无数最有专业识别能力的专家在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某个人的信口开河。因此,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科学主流观点是错误的之前,接受它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仅仅因为科学主流观点有可能出错,就轻信、追随另类观点,是非常不明智的。热衷于“另类医学”、“另类营养学”,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当试验品,追求健康最终却可能损害了健康,金钱的损失倒还在其次。

养生畅销书作者说:鉴别养生书有三步

养生书过多了吗?“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各家只是将各自的体会和感悟传达出来,加上人体也存在个体的差别,所以要判断哪本养生书有效,真的很难。但这是个过程,去粗取精的过程,所以出现一些粗劣的也是正常,这个市场要规范,留下来的才是精品。”《求人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中里巴人的一个观点让记者颇为赞同,他认为:有了病去医院请医生诊断,用先进的医学仪器进行探查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医生的作用往往只能减轻病痛,而不是修身养性。人体有强大的自愈功能,因此关注疾病不如生病之前关注健康,治病不如防病。养生书应该传达的一个理念不在于教你一招一式,而在于观念。教你懂得自己的身体,增加你面对疾病的勇气,而非求得轰动的言论效果。疾病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它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没有必要成天围着疾病转,而应该求得一种快乐生活的态度。

面对花样翻新的各色养生书,中里巴人认为,判断没有什么固有的标准,但几个基本原则也许对众多读者有益:首先是不应有过于偏激,与常理相悖的言论,那一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二如果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让我们觉得恐慌和压力,那可能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三,对书中提供的建议,患者应该谨慎尝试,循序渐进,觉得有什么异常就应该马上停止试用。

□相关链接

医学科普书籍还有哪些问题

《科学时报》于今年8月22日刊发《医学科普书籍的现状与反思》一文,指出虽然医学健康书籍目前掀起了一个阅读热潮,但是在繁荣景象背后,仍暗藏着一些问题和隐忧,需要出版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科学性问题

目前大量的医学科普作品中,存在不严谨、不科学之处。具体表现为:一、以个人经验或体验代替普遍知识。二、孤立地、绝对化地看待问题。例如,常见保健书籍上推荐“最健康的食物”,读者便据此大量食用“最健康的食物”,而忽略了其他食物的摄入。

内容层面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科普书籍主要是应用层面上的,怎么吃、怎么住、怎么防病治病是医学科普书籍的主要内容。而思想层面上的书籍缺乏,也就缺少传播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的内容。

读者对象问题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中青年白领人群的保健书籍,究其原因,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人(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的健康问题(如亚健康),使中青年人群产生了对医学保健知识的需求。但是,如果着眼于提高公众医学素养,则不能仅仅是满足其眼前的需求,医学科普传播对象应该前移,将青少年纳入其传播对象范围内。而目前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医学科普书籍不多。



评“史玉柱这十年:我的成功不是靠忽悠”

7 10 2007年

方先生,您好!

我上新语丝网这三个月来,深感您打假真是太难了,尤其是在这片全民作假的神奇土地上。对于网民中的“主流媒休”——新浪,除了用“助纣为虐”以外,实在不懂该用什么评语来评价它们。请方先生用您一贯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方舟子按:……”式的语言给它们一刀而后大家快吧。

【方舟子按:史老板自豪地说:“脑白金主要是靠回头客,我骗了十年?不可能!”骗了十年有什么了不起,风水、算命不也主要靠回头客骗了上千年?脑白金做为一种激素,它的副作用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不是服用者本人能够发现的。“批评我们的人没吃我们产品。”史老板的意思是没有吃脑白金就不能批脑白金?我没有吃毒品还不能批毒品啦?“它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脑白金的广告可不只宣扬“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还宣传它有抗衰老、降压、抗癌、内分泌调节、增强性能力等数十种功效,这算不算骗人?史老板现在只抽出最不起眼的两项功效说事,还谦虚地说只是“很有帮助”,岂不是自己证明了以前由他亲自策划的那些吓死人的广告全是在骗人?而且,对脑白金可能的副作用只字不提,让人为了“改善睡眠与肠胃”而冒着因长期服用脑白金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中风、男性女性化等等的风险,这算不算骗人?】

以下是新浪信息:http://tech.sina.com.cn/i/2007-09-29/15131772089.shtml

史玉柱这十年:我的成功不是靠忽悠--史玉柱在上海征途总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

编者按:20年,中国经济演绎了一轮壮观的“大牛市”,史玉柱无疑是这轮超级行情中屈指可数的“大牛股”之一。今天,史玉柱坐拥数百亿元资产,但他成功的路径、他的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产品却屡遭质疑。他的成功被人们用市场、商业、道德的尺度反复丈量,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他,走近他一起打拼多年的伙伴,用事实这把最简单的尺子来做出度量。

9月下旬,新浪科技专访了史玉柱与他的团队,试图通过“直面”的方式还原一个真实的史玉柱。

保健品成功非偶然

在中国,不一定很多人都知道史玉柱,但一定很少人不知道脑白金。它一度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被人斥为“恶俗”,它的产品本身被舆论质疑“无用”,这一“骂”一“疑”就是十年。

十年前的冬天,史玉柱在安徽黄山召集20多名“亲信”开会,确定了“脑白金”的构思。此前几个月,史玉柱还深陷巨人大厦停工、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追债的泥潭;几个月之后,脑白金在江阴试销成功,并迅速铺向全国市场。

凭借脑白金,史玉柱摘掉“中国首负”的帽子,还清巨人大厦所有债务,并完成了新一轮资本积累,直接为后来进军最感兴趣的网游市场铺平道路。

但在决定要做脑白金之前,史玉柱在珠海经历了从“中国富豪”到“中国首负”的迅速转变,负是负债的负。前后落差实在太大,脑白金出来的时候,史玉柱把自己藏的很深,像一个忍者。

低调是心理需要,但工作却没少做。做脑白金的这段时间里,史玉柱跟一些商场柜员、农村大姐大妈混的很熟。史玉柱认为,脑白金的成功没有一丁点的偶然因素,归根于他本人带领的团队对目标消费群的调查与研究。

脑白金的几位主要干部都是当初在珠海时期的“老巨人”,92、93年到公司的。营销团队也很强,有三分之一的分公司经理是首款保健品“脑黄金”时期的人。

当初的副手刘伟,如今已是征途网络的总裁。在今年8月31日调来征途之前,史玉柱把脑白金业务完全“扔”给她打理。刘伟认为,史玉柱能重新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特别勤奋、心无旁骛、坚持不懈。

史玉柱爱看书,通宵看,厚厚的一摞,第二天刘伟给他整理桌子,说都看完了。脑白金很多宣传文章他要自己写,曾有一个项目花去他整个五一长假,纯手写,铅笔写凸好几根。不爱应酬,除非万不得已;也不爱运动,最经常的运动是“在游戏中骑马”;整天想着工作那点事,还老盯着别人干活。

脑白金一开始的推广并不顺利,江阴试销不是很成功。后来修正方案,前后折腾有半年。碰到了很多困难,但“不行大伙散伙算了”这种话,史玉柱从来没说过了。其实,当时他已有很多自己的活路,比如给人搞搞策划、自己写写书。

只要认准的事,史玉柱不轻易放弃。正是看到许多中老年人失眠、肠道不好的“迫切需求”,脑白金推出了1+1的产品模式:胶囊管睡眠,口服液管肠道,刘伟称“脑白金这个做的很绝。”

在市场定位上,脑白金瞄准了受众广大的农村市场,打出送健康的“送礼”模式。原因是农村老年人“很抠门,想吃也舍不得买”,只有等子女花钱买。创业前,史玉柱曾在安徽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队工作,对农村市场的理解与调研功夫正拜其所赐。

脑白金试销一年后在全国迅速铺开,月销售额飙升至1亿元,利润4500万元。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国人通过电视记住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

很多人说脑白金能做起来是靠广告,靠忽悠,刘伟对此并不认同,“那是外界不了解我们的营销策略”。这些年广告年年涨价,成本太高,靠广告根本撑不住市场。如果没有回头客,后果不可想象。

“骗消费者一年,有可能。骗消费者十年,不可能。”史玉柱认为口碑宣传是最重要的,时间最能说明问题。脑白金刚成功的时候,很多人说不用一年就垮掉,结果卖了快11年,现在还是同类产品的销售冠军。历史证明,过去那些对脑白金的批评没有根据。

据史玉柱分析,批评脑白金的人多数没吃过脑白金,而吃了脑白金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对媒体说,他们没有对媒体宣传的义务。脑白金在消费者中靠口碑宣传,赢得回头客,却由于老大的身份而背负起保健品行业的骂名。

由于拥有大量实地调查,史玉柱拥有发言权。很长一段时间里,史玉柱天天跑药店,跑农村,去跟他的“上帝”们交流。开拓无锡市场时,当地几百家药店都跑过一遍。接下来每次启动一个新市场,他都这么干。

史玉柱对市场业务的检查方法很怪异,抓薄弱环节。喜欢临时改变检查路线,专奔乡镇地区一些小店,进门先看产品包装上有没有灰,再看生产批号,然后跟店主聊,几下就知道该区域的业务员是否努力。

现在史玉柱每天都坚持吃脑白金、黄金搭档,他说自己的员工可以作证。

网游是个门外汉?

9月25日,中秋节,新浪科技从北京飞赴上海,得知史玉柱深夜才从北京往上海赶,这属于出差状态。他不出差的时候,每天除了在公司开会沟通,就是下班回家玩游戏。玩通宵,早上睡觉,一天只睡4、5个小时。

2006年,《征途》在上海瑞金宾馆召开上线新闻发布会,史玉柱站在台上向记者喊话,称自己是一个20多年的老玩家,“我懂游戏。”很多人听到这话都窃笑,包括一些征途员工。

一开始时,很多研发部同事并不服史玉柱,征途项目经理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说服大家接受免费模式,史玉柱用了至少三周时间。征途内部有个投票的传统,少数服从多数。免费模式获得了绝对少数的一票,是史玉柱自己投的。

史玉柱没有办法,只好“曲线救国”,反复找团队召开会议,每次感化一两个顽固分子,死皮赖脸、软磨硬泡。开了十几次会议之后,整个团队终于彻底举手投降,他们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么顽固的老板。

征途刚开始做不久,就说要做第一,当时大多数员工都认为老板在吹牛。公测人数突破30万人时,史玉柱提出“保60万争80万望100万”的目标,很多人也都认为不靠谱。如今根据征途掌握的数据,征途已是同类网游在线人数与营收领域的老大。

一次次目标的兑现,让一些自命清高的研发能人由不可思议到心服口服。也许,他们没见过第二个这种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打游戏,第二天总能甩出一些修改建议的老板。

由于自己是每天玩十几个小时的骨灰级玩家,史玉柱对于征途的要求很严格,近乎完美主义。征途一直是更新最频繁的网游,研发部门的员工被内部戏称为“最值得同情的人”。

征途项目负责人透露,史玉柱身兼主策划,最重要测试员、资深玩家数职。他参与过任何一个项目,骂过任何一个策划,可能只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

史玉柱经常在凌晨给同事打电话,只要发现一个小BUG,马上就得改,他眼睛不能容下沙子。有些程序员忙到凌晨四点回家,还没热暖被窝,就接到要求上线修改的军令。

不过改得心甘情愿,他们已经对这个骂起人来很要命,下了班勾肩搭背去喝酒的老板非常信服,“他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人。”

老板拥有管理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业务层面每个征途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块人人平等。一个难题没了招儿,大家开会讨论。都没主意,散会,回去继续想。史玉柱常在回家的车上灵感迸发,按捺不住就给项目负责人打电话。

有时候是馊主意,有时候是妙点子。

征途出名后,同样遭受了很多非议。史玉柱表示,外界批评的声音他也看过,得出结论“说征途不好的人,大多不是征途的玩家。”或是某些对手在搞鬼,或是外界的偏见。

一如脑白金的树大招风,征途也背负了网游行业的骂名。比如免费模式、消费过高。史玉柱强调说,免费模式不是征途最先做的。而批评征途消费过高更无辜,征途人均消费未进前四强,收入高只因玩家多。

征途副总经理袁晖表示,史玉柱对钱其实并不看重,开会从没说过征途要赚多少多少钱,只是说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用史玉柱的话则是,完美主义,追求极致。

史玉柱把外界对脑白金、征途的骂名归结到自己当初的失败上面。因为失败过,给大家留的印象根深蒂固。失败者做的事情,很容易被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如果过去一直成功,则不会这样。这是一种文化,中国历来对待失败都不宽容。

征途总部“藏”在上海桂林路浦原科技园一栋并不显眼的八层小楼里,向东15公里是上海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这时的史玉柱,已经不是当初珠海那个好高骛远、好盖高楼的史玉柱。那次摔得太狠,太彻底,如今他成了“彻底的保守主义者”。

别人骂我不还口

不久前,史玉柱去做了激光手术,摘掉那副戴了多年的纯金边框眼镜。为什么在这时候?答案很简单。同事建议。建议了三次,说效果真的很好。头两次都没动心,第三次动心了,第二天就去医院。

外面看来仿佛“牛鬼蛇神”的史玉柱,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说吧,有问我都答。”说这话时,史玉柱一手夹着Kent香烟,一手抚摸着那把刻有他名字的紫砂茶壶。

新浪科技: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那么多报道里,大家对您的成功商人身份毫不怀疑,但对您的产品与商业模式一直有争议。有一些极端的评论认为您在挑战道德底线,认为您的几个主要产品是靠营销、靠忽悠成功的,您怎么看?

史玉柱:我这十年总共做了三件事,保健品、金融投资、网游。都是成功,没有失败,但都遭到非议。脑白金主要是靠回头客,我骗了十年?不可能!还有黄金搭档和施尔康、善存一样,主要元素就是维生素和矿物,怎么骗人?配方还不是我设计的,是中国最权威的中国营养学会设计的。

批评我们的人没吃我们产品。我们回头客是靠口碑宣传,消费者没有跟媒体去说的义务。还有是,这两个都是广受批评的行业,脑白金、征途都是行业最好的,背了行业的骂名。

新浪科技:我没有吃过脑白金,它真的有用么?您是否也会喝脑白金,请您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史玉柱:我每天都吃,我所有的员工可以作证。它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但老年人很抠门,想吃舍不得。子女花钱买好了,他们才愿意吃。我们想到定位送礼,让子女送给老人。所以这送礼其实也是自我消费市场,不过是子女完成了购买行为。

新浪科技:很多人说征途的商业模式太黑,作为一名资深玩家,您是否有话要说?

史玉柱:一,大部分的质疑都是针对免费游戏模式,不是我一家走免费模式。免费模式是韩国人发明的,热血江湖是一个做的,盛大是第一个宣布。二,人均消费最高的也不是我,一些对手是我们的6倍。我们销售收入高,因为我们人多;三,开箱子也有人骂,某企业一个月靠它赚6千万,大家都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做,现在没有一家免费游戏不做开箱子。

我们对自己要求挺高的,要尽一切努力尽我们责任降低这个行业的副作用。比如,在国家推出防沉迷系统之前我们通过技术设置,不允许未成年人进我们游戏。内容上,行业一般是靠打怪兽升级,我们加了几十万个知识题库,效率比打怪高很多。

免费模式难免造成有钱人与无钱人对打时的不公平,我们创造模式让不消费的玩家坐在车里打,三个人就能打赢一个有钱人。没钱人要团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线的人比较多。我们不消费玩家占据80%,真正花钱的玩家只有8%,剩下是花钱很少的,几个月才花十几元。

我看过所有批评的文章,都是没有玩过征途的人在评论。谁说了都没用,最有评判资格的就是玩家。征途上线2年来,玩家人数一直持续上升,这是极其罕见的,这说明我们对玩家、对社会做了大量工作。

新浪科技:您觉得在游戏市场,商业道德底线有没有一个判定的标准?

史玉柱:我看到有人指责我挑战商业道德底线,但没有几点能站住脚的。网游首先是一个娱乐行业,就不能按课堂教育要求,否则整个行业都有问题。对网游应该宽容一些,我给团队明确说两点,一不能违法,二不能违反道德,我们是跟着市场主流在做。

新浪科技:其实不仅产品,您个人也吸引了很多批评的目光,为何他们总喜欢针对你?你自己了解到的外界对你的认识是怎样的,您怎么看待这些眼光?

史玉柱:在通过脑白金完成了资本积累后,我投资了金融,因为不想犯错误。但这块居然也有负面声音,说我们炒股票,搞“投机”。我拿着华夏跟民生股份4、5年了,没卖过,这怎么算投机。从正面可以说是很有眼光,但我做啥事都有人从负面说。当年我还债,也是80%的评论是负面的。

因为我失败过,给大家留的印象根深蒂固,最失败总是想到我。如果我过去一直成功,不会这样,这是中国文化。我在硅谷的时候跟很多人聊过,如果硅谷搬到中国不能成功。硅谷容忍失败,投资人甚至更喜欢失败次数比较多的人,他们再犯错误机率更低。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失败者是不宽容,打内心不容忍。

我非常关注我的消费者,他们的一点小事都当成很大事情来做。对于不是我的消费者,尽管骂的狗血喷头,我都很迟钝,不是很关注。

新浪科技:你现在回头看看,保健品市场当初竞争那么激烈,脑白金、黄金搭档的成功有没有偶然因素?

史玉柱:我觉得没有偶然因素,共性是本人带领的团队充分关注目标消费群。知道他们想什么,同一个手法在做。很多时间是与目标消费者在一起的。

新浪科技:您下半辈子都献身网游了,但您过去十几年涉足了那么多领域,肯定也看到了很多诱惑,现在说这个话会不会为时过早?

史玉柱:11年前我胆子却是很大,但今年45岁了,从那次摔跤之后一直没什么冲劲。现在像我们企业这个规模的,哪个不是到处投资。我认识几十个朋友,都在投资。我近年一直反对多元化,这说明我胆小。我有个企业家朋友圈子评胆子最小,我是第一名。

新浪科技:当初拿着4000块钱在深圳闯荡的时候,心里的目标是什么?

史玉柱:当时刚毕业,傻乎乎啥都不懂。一直到1997年,感觉都是糊里糊涂。汉卡成功导致自己信心过度膨胀了,后来几乎找不着自己了。我现在喜欢看《太平天国》,研究它为什么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失败。

新浪科技:我们通过与您同事的交流,发现他们对您的重新崛起有很多感触,您自己在那次失败中主要有什么收获?

史玉柱:那一跤摔的太狠,太刻骨铭心,后来就有了一个信条:宁可错过100个机会,不可投错一个项目。企业家最大挑战在是否能抵挡诱惑。过去十年,我抵挡住了诱惑。失败是我与团队最大的财富,现在做什么都拿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做比较,反复考虑会不会失败,失败了怎么办?危机感足了失败机会反而小了。

新浪科技:征途要改名巨人,这是否牵扯到您的一个不舍情结?巨人这名字当年只是学习IBM“蓝色巨人”的一个小创意,为什么能让您如此刻骨铭心?

史玉柱:巨人的名字我在投资领域一直在用,投资民生、华夏银行的上海健特,就是巨人投资公司合资子公司,IT领域一直没有用。当年是在IT起来的,倒下去了,这个情结是有的。现在认为在IT这块初步成功了,所以又可以用“巨人”了。毕竟是人生的第一个公司,有感情在里头。

新浪科技:汉卡的成功从广告开始,后来脑白金、黄金搭档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现在征途好像也差不多。大家都说擅用广告是您成功的一大关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广告的价值?

史玉柱:征途的广告不多。我没有学过广告,当初拿着汉卡,想让人知道,就只能投广告。当初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第一次广告就成功了,自然会投入更多。后来买过一些广告专业书,发现教科书的都是骗人的,广告的关键是要重视消费者。

新浪科技:有人说您其实不是很在乎钱,甚至对下属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利润要求,但在外面看来,您所从事的几个成功案例中,总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您怎么看这一冲突?

史玉柱:利润肯定是要追求的,主要是当作一个事情来做。作为一个企业,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就是创造利润,纳税。企业亏损是要危害社会的,我的企业曾危害过社会,不能再危害,所以利润是很重要的。

新浪科技:您总是穿一身白色运动服或红T恤,您并不讲究排场。我跟分众江南春先生聊过,他每天也用很少的钱,却还在不断努力挣钱,你们是否有一定共性?

史玉柱:大家都是在当事业来做,大家做的差不多。所谓的首富其实都只是一些数字,我个人几乎没有钱,公司的现金也不多,钱主要投入到可变现的优质资产去了。

新浪科技:知道您不再喜欢提目标,但在网游这块,我想知道有没有做过一些大概的规划。比如,您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把网游跟脑白金一样放手?

史玉柱:还是没有太具体的目标,第一步是先把网游这块巩固,把最大能量在这块发挥。游戏最大的不放心在于,不是所有研发人员都像我一样真正注重玩家。哪天他们真正能做到我这样了,我可以跟脑白金一样放手了。



史玉柱这十年:我的成功不是靠忽悠

7 10 2007年
 【方舟子按:史老板自豪地说:“脑白金主要是靠回头客,我骗了十年?不可能!”骗了十年有什么了不起,风水、算命不也主要靠回头客骗了上千年?脑白金做为一种激素,它的副作用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表现出来,不是服用者本人能够发现的。“批评我们的人没吃我们产品。”史老板的意思是没有吃脑白金就不能批脑白金?我没有吃毒品还不能批毒品啦?“它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脑白金的广告可不只宣扬“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还宣传它有抗衰老、降压、抗癌、内分泌调节、增强性能力等数十种功效,这算不算骗人?史老板现在只抽出最不起眼的两项功效说事,还谦虚地说只是“很有帮助”,岂不是自己证明了以前由他亲自策划的那些吓死人的广告全是在骗人?而且,对脑白金可能的副作用只字不提,让人为了“改善睡眠与肠胃”而冒着因长期服用脑白金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中风、男性女性化等等的风险,这算不算骗人?】

以下是新浪信息:http://tech.sina.com.cn/i/2007-09-29/15131772089.shtml

史玉柱这十年:我的成功不是靠忽悠--史玉柱在上海征途总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

  编者按:20年,中国经济演绎了一轮壮观的“大牛市”,史玉柱无疑是这轮超级行情中屈指可数的“大牛股”之一。今天,史玉柱坐拥数百亿元资产,但他成功的路径、他的市场占有率极高的产品却屡遭质疑。他的成功被人们用市场、商业、道德的尺度反复丈量,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他,走近他一起打拼多年的伙伴,用事实这把最简单的尺子来做出度量。

9月下旬,新浪科技专访了史玉柱与他的团队,试图通过“直面”的方式还原一个真实的史玉柱。

  保健品成功非偶然

  在中国,不一定很多人都知道史玉柱,但一定很少人不知道脑白金。它一度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被人斥为“恶俗”,它的产品本身被舆论质疑“无用”,这一“骂”一“疑”就是十年。

  十年前的冬天,史玉柱在安徽黄山召集20多名“亲信”开会,确定了“脑白金”的构思。此前几个月,史玉柱还深陷巨人大厦停工、购楼花者天天上门追债的泥潭;几个月之后,脑白金在江阴试销成功,并迅速铺向全国市场。

  凭借脑白金,史玉柱摘掉“中国首负”的帽子,还清巨人大厦所有债务,并完成了新一轮资本积累,直接为后来进军最感兴趣的网游市场铺平道路。

  但在决定要做脑白金之前,史玉柱在珠海经历了从“中国富豪”到“中国首负”的迅速转变,负是负债的负。前后落差实在太大,脑白金出来的时候,史玉柱把自己藏的很深,像一个忍者。

  低调是心理需要,但工作却没少做。做脑白金的这段时间里,史玉柱跟一些商场柜员、农村大姐大妈混的很熟。史玉柱认为,脑白金的成功没有一丁点的偶然因素,归根于他本人带领的团队对目标消费群的调查与研究。

  脑白金的几位主要干部都是当初在珠海时期的“老巨人”,92、93年到公司的。营销团队也很强,有三分之一的分公司经理是首款保健品“脑黄金”时期的人。

  当初的副手刘伟,如今已是征途网络的总裁。在今年8月31日调来征途之前,史玉柱把脑白金业务完全“扔”给她打理。刘伟认为,史玉柱能重新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特别勤奋、心无旁骛、坚持不懈。

  史玉柱爱看书,通宵看,厚厚的一摞,第二天刘伟给他整理桌子,说都看完了。脑白金很多宣传文章他要自己写,曾有一个项目花去他整个五一长假,纯手写,铅笔写凸好几根。不爱应酬,除非万不得已;也不爱运动,最经常的运动是“在游戏中骑马”;整天想着工作那点事,还老盯着别人干活。

  脑白金一开始的推广并不顺利,江阴试销不是很成功。后来修正方案,前后折腾有半年。碰到了很多困难,但“不行大伙散伙算了”这种话,史玉柱从来没说过了。其实,当时他已有很多自己的活路,比如给人搞搞策划、自己写写书。

  只要认准的事,史玉柱不轻易放弃。正是看到许多中老年人失眠、肠道不好的“迫切需求”,脑白金推出了1+1的产品模式:胶囊管睡眠,口服液管肠道,刘伟称“脑白金这个做的很绝。”

  在市场定位上,脑白金瞄准了受众广大的农村市场,打出送健康的“送礼”模式。原因是农村老年人“很抠门,想吃也舍不得买”,只有等子女花钱买。创业前,史玉柱曾在安徽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队工作,对农村市场的理解与调研功夫正拜其所赐。

  脑白金试销一年后在全国迅速铺开,月销售额飙升至1亿元,利润4500万元。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国人通过电视记住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

  很多人说脑白金能做起来是靠广告,靠忽悠,刘伟对此并不认同,“那是外界不了解我们的营销策略”。这些年广告年年涨价,成本太高,靠广告根本撑不住市场。如果没有回头客,后果不可想象。

  “骗消费者一年,有可能。骗消费者十年,不可能。”史玉柱认为口碑宣传是最重要的,时间最能说明问题。脑白金刚成功的时候,很多人说不用一年就垮掉,结果卖了快11年,现在还是同类产品的销售冠军。历史证明,过去那些对脑白金的批评没有根据。

  据史玉柱分析,批评脑白金的人多数没吃过脑白金,而吃了脑白金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对媒体说,他们没有对媒体宣传的义务。脑白金在消费者中靠口碑宣传,赢得回头客,却由于老大的身份而背负起保健品行业的骂名。

  由于拥有大量实地调查,史玉柱拥有发言权。很长一段时间里,史玉柱天天跑药店,跑农村,去跟他的“上帝”们交流。开拓无锡市场时,当地几百家药店都跑过一遍。接下来每次启动一个新市场,他都这么干。

  史玉柱对市场业务的检查方法很怪异,抓薄弱环节。喜欢临时改变检查路线,专奔乡镇地区一些小店,进门先看产品包装上有没有灰,再看生产批号,然后跟店主聊,几下就知道该区域的业务员是否努力。

  现在史玉柱每天都坚持吃脑白金、黄金搭档,他说自己的员工可以作证。

  网游是个门外汉?

  9月25日,中秋节,新浪科技从北京飞赴上海,得知史玉柱深夜才从北京往上海赶,这属于出差状态。他不出差的时候,每天除了在公司开会沟通,就是下班回家玩游戏。玩通宵,早上睡觉,一天只睡4、5个小时。

  2006年,《征途》在上海瑞金宾馆召开上线新闻发布会,史玉柱站在台上向记者喊话,称自己是一个20多年的老玩家,“我懂游戏。”很多人听到这话都窃笑,包括一些征途员工。

  一开始时,很多研发部同事并不服史玉柱,征途项目经理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说服大家接受免费模式,史玉柱用了至少三周时间。征途内部有个投票的传统,少数服从多数。免费模式获得了绝对少数的一票,是史玉柱自己投的。

  史玉柱没有办法,只好“曲线救国”,反复找团队召开会议,每次感化一两个顽固分子,死皮赖脸、软磨硬泡。开了十几次会议之后,整个团队终于彻底举手投降,他们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么顽固的老板。

  征途刚开始做不久,就说要做第一,当时大多数员工都认为老板在吹牛。公测人数突破30万人时,史玉柱提出“保60万争80万望100万”的目标,很多人也都认为不靠谱。如今根据征途掌握的数据,征途已是同类网游在线人数与营收领域的老大。

  一次次目标的兑现,让一些自命清高的研发能人由不可思议到心服口服。也许,他们没见过第二个这种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打游戏,第二天总能甩出一些修改建议的老板。

  由于自己是每天玩十几个小时的骨灰级玩家,史玉柱对于征途的要求很严格,近乎完美主义。征途一直是更新最频繁的网游,研发部门的员工被内部戏称为“最值得同情的人”。

  征途项目负责人透露,史玉柱身兼主策划,最重要测试员、资深玩家数职。他参与过任何一个项目,骂过任何一个策划,可能只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

  史玉柱经常在凌晨给同事打电话,只要发现一个小BUG,马上就得改,他眼睛不能容下沙子。有些程序员忙到凌晨四点回家,还没热暖被窝,就接到要求上线修改的军令。

  不过改得心甘情愿,他们已经对这个骂起人来很要命,下了班勾肩搭背去喝酒的老板非常信服,“他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人。”

  老板拥有管理上的绝对权威,但在业务层面每个征途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块人人平等。一个难题没了招儿,大家开会讨论。都没主意,散会,回去继续想。史玉柱常在回家的车上灵感迸发,按捺不住就给项目负责人打电话。

  有时候是馊主意,有时候是妙点子。

  征途出名后,同样遭受了很多非议。史玉柱表示,外界批评的声音他也看过,得出结论“说征途不好的人,大多不是征途的玩家。”或是某些对手在搞鬼,或是外界的偏见。

  一如脑白金的树大招风,征途也背负了网游行业的骂名。比如免费模式、消费过高。史玉柱强调说,免费模式不是征途最先做的。而批评征途消费过高更无辜,征途人均消费未进前四强,收入高只因玩家多。

  征途副总经理袁晖表示,史玉柱对钱其实并不看重,开会从没说过征途要赚多少多少钱,只是说要把工作做到极致。用史玉柱的话则是,完美主义,追求极致。

  史玉柱把外界对脑白金、征途的骂名归结到自己当初的失败上面。因为失败过,给大家留的印象根深蒂固。失败者做的事情,很容易被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如果过去一直成功,则不会这样。这是一种文化,中国历来对待失败都不宽容。

  征途总部“藏”在上海桂林路浦原科技园一栋并不显眼的八层小楼里,向东15公里是上海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这时的史玉柱,已经不是当初珠海那个好高骛远、好盖高楼的史玉柱。那次摔得太狠,太彻底,如今他成了“彻底的保守主义者”。

  别人骂我不还口

  不久前,史玉柱去做了激光手术,摘掉那副戴了多年的纯金边框眼镜。为什么在这时候?答案很简单。同事建议。建议了三次,说效果真的很好。头两次都没动心,第三次动心了,第二天就去医院。

  外面看来仿佛“牛鬼蛇神”的史玉柱,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说吧,有问我都答。”说这话时,史玉柱一手夹着Kent香烟,一手抚摸着那把刻有他名字的紫砂茶壶。

  新浪科技: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那么多报道里,大家对您的成功商人身份毫不怀疑,但对您的产品与商业模式一直有争议。有一些极端的评论认为您在挑战道德底线,认为您的几个主要产品是靠营销、靠忽悠成功的,您怎么看?

  史玉柱:我这十年总共做了三件事,保健品、金融投资、网游。都是成功,没有失败,但都遭到非议。脑白金主要是靠回头客,我骗了十年?不可能!还有黄金搭档和施尔康、善存一样,主要元素就是维生素和矿物,怎么骗人?配方还不是我设计的,是中国最权威的中国营养学会设计的。

  批评我们的人没吃我们产品。我们回头客是靠口碑宣传,消费者没有跟媒体去说的义务。还有是,这两个都是广受批评的行业,脑白金、征途都是行业最好的,背了行业的骂名。

  新浪科技:我没有吃过脑白金,它真的有用么?您是否也会喝脑白金,请您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史玉柱:我每天都吃,我所有的员工可以作证。它对改善睡眠与肠胃很有帮助,但老年人很抠门,想吃舍不得。子女花钱买好了,他们才愿意吃。我们想到定位送礼,让子女送给老人。所以这送礼其实也是自我消费市场,不过是子女完成了购买行为。

  新浪科技:很多人说征途的商业模式太黑,作为一名资深玩家,您是否有话要说?

  史玉柱:一,大部分的质疑都是针对免费游戏模式,不是我一家走免费模式。免费模式是韩国人发明的,热血江湖是一个做的,盛大是第一个宣布。二,人均消费最高的也不是我,一些对手是我们的6倍。我们销售收入高,因为我们人多;三,开箱子也有人骂,某企业一个月靠它赚6千万,大家都开始做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做,现在没有一家免费游戏不做开箱子。

  我们对自己要求挺高的,要尽一切努力尽我们责任降低这个行业的副作用。比如,在国家推出防沉迷系统之前我们通过技术设置,不允许未成年人进我们游戏。内容上,行业一般是靠打怪兽升级,我们加了几十万个知识题库,效率比打怪高很多。

  免费模式难免造成有钱人与无钱人对打时的不公平,我们创造模式让不消费的玩家坐在车里打,三个人就能打赢一个有钱人。没钱人要团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线的人比较多。我们不消费玩家占据80%,真正花钱的玩家只有8%,剩下是花钱很少的,几个月才花十几元。

  我看过所有批评的文章,都是没有玩过征途的人在评论。谁说了都没用,最有评判资格的就是玩家。征途上线2年来,玩家人数一直持续上升,这是极其罕见的,这说明我们对玩家、对社会做了大量工作。

  新浪科技:您觉得在游戏市场,商业道德底线有没有一个判定的标准?

  史玉柱:我看到有人指责我挑战商业道德底线,但没有几点能站住脚的。网游首先是一个娱乐行业,就不能按课堂教育要求,否则整个行业都有问题。对网游应该宽容一些,我给团队明确说两点,一不能违法,二不能违反道德,我们是跟着市场主流在做。

  新浪科技:其实不仅产品,您个人也吸引了很多批评的目光,为何他们总喜欢针对你?你自己了解到的外界对你的认识是怎样的,您怎么看待这些眼光?

  史玉柱:在通过脑白金完成了资本积累后,我投资了金融,因为不想犯错误。但这块居然也有负面声音,说我们炒股票,搞“投机”。我拿着华夏跟民生股份4、5年了,没卖过,这怎么算投机。从正面可以说是很有眼光,但我做啥事都有人从负面说。当年我还债,也是80%的评论是负面的。

  因为我失败过,给大家留的印象根深蒂固,最失败总是想到我。如果我过去一直成功,不会这样,这是中国文化。我在硅谷的时候跟很多人聊过,如果硅谷搬到中国不能成功。硅谷容忍失败,投资人甚至更喜欢失败次数比较多的人,他们再犯错误机率更低。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失败者是不宽容,打内心不容忍。

  我非常关注我的消费者,他们的一点小事都当成很大事情来做。对于不是我的消费者,尽管骂的狗血喷头,我都很迟钝,不是很关注。

  新浪科技:你现在回头看看,保健品市场当初竞争那么激烈,脑白金、黄金搭档的成功有没有偶然因素?

  史玉柱:我觉得没有偶然因素,共性是本人带领的团队充分关注目标消费群。知道他们想什么,同一个手法在做。很多时间是与目标消费者在一起的。

  新浪科技:您下半辈子都献身网游了,但您过去十几年涉足了那么多领域,肯定也看到了很多诱惑,现在说这个话会不会为时过早?

  史玉柱:11年前我胆子却是很大,但今年45岁了,从那次摔跤之后一直没什么冲劲。现在像我们企业这个规模的,哪个不是到处投资。我认识几十个朋友,都在投资。我近年一直反对多元化,这说明我胆小。我有个企业家朋友圈子评胆子最小,我是第一名。

  新浪科技:当初拿着4000块钱在深圳闯荡的时候,心里的目标是什么?

  史玉柱:当时刚毕业,傻乎乎啥都不懂。一直到1997年,感觉都是糊里糊涂。汉卡成功导致自己信心过度膨胀了,后来几乎找不着自己了。我现在喜欢看《太平天国》,研究它为什么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失败。

  新浪科技:我们通过与您同事的交流,发现他们对您的重新崛起有很多感触,您自己在那次失败中主要有什么收获?

  史玉柱:那一跤摔的太狠,太刻骨铭心,后来就有了一个信条:宁可错过100个机会,不可投错一个项目。企业家最大挑战在是否能抵挡诱惑。过去十年,我抵挡住了诱惑。失败是我与团队最大的财富,现在做什么都拿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做比较,反复考虑会不会失败,失败了怎么办?危机感足了失败机会反而小了。

  新浪科技:征途要改名巨人,这是否牵扯到您的一个不舍情结?巨人这名字当年只是学习IBM“蓝色巨人”的一个小创意,为什么能让您如此刻骨铭心?

  史玉柱:巨人的名字我在投资领域一直在用,投资民生、华夏银行的上海健特,就是巨人投资公司合资子公司,IT领域一直没有用。当年是在IT起来的,倒下去了,这个情结是有的。现在认为在IT这块初步成功了,所以又可以用“巨人”了。毕竟是人生的第一个公司,有感情在里头。

  新浪科技:汉卡的成功从广告开始,后来脑白金、黄金搭档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现在征途好像也差不多。大家都说擅用广告是您成功的一大关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广告的价值?

  史玉柱:征途的广告不多。我没有学过广告,当初拿着汉卡,想让人知道,就只能投广告。当初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第一次广告就成功了,自然会投入更多。后来买过一些广告专业书,发现教科书的都是骗人的,广告的关键是要重视消费者。

  新浪科技:有人说您其实不是很在乎钱,甚至对下属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利润要求,但在外面看来,您所从事的几个成功案例中,总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您怎么看这一冲突?

  史玉柱:利润肯定是要追求的,主要是当作一个事情来做。作为一个企业,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就是创造利润,纳税。企业亏损是要危害社会的,我的企业曾危害过社会,不能再危害,所以利润是很重要的。

  新浪科技:您总是穿一身白色运动服或红T恤,您并不讲究排场。我跟分众江南春先生聊过,他每天也用很少的钱,却还在不断努力挣钱,你们是否有一定共性?

  史玉柱:大家都是在当事业来做,大家做的差不多。所谓的首富其实都只是一些数字,我个人几乎没有钱,公司的现金也不多,钱主要投入到可变现的优质资产去了。

  新浪科技:知道您不再喜欢提目标,但在网游这块,我想知道有没有做过一些大概的规划。比如,您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把网游跟脑白金一样放手?

  史玉柱:还是没有太具体的目标,第一步是先把网游这块巩固,把最大能量在这块发挥。游戏最大的不放心在于,不是所有研发人员都像我一样真正注重玩家。哪天他们真正能做到我这样了,我可以跟脑白金一样放手了。

 



中国新闻周刊:“排毒教父”林光常真相

30 09 2007年

“排毒教父”林光常真相

《中国新闻周刊》2007.10.1.第342期

大提要:

2007年9月19日,“排毒教父”林光常走进台湾板桥地方法院,这位昔日常出现在会场或电视上口若悬河灌输“健康饮食”观念的“博士”,此时要向在场各位宣讲的并不是“红薯治癌”、“牛奶是牛喝的”、“可乐只能用来刷厕所”等林氏饮食观,他是来请求法院解除对其做出的“限制出境”处理的,并表明自己不会逃亡。

但法官没有采信,这意味着3天后将在大陆举行的《林光常3+4健康报告》新书推介会只能搁浅。

此前,凭借一年近三百场语言幽默、动作夸张的演讲,以及畅销全球的排毒养生书籍,再冠之以“美国环球大学博士”、“ 百盛癌症防治研究中心副执行长”、“康宁医院副院长”等头衔,林光常另类的饮食养生观迅速被大众所接受。一时间,台湾、大陆、甚至美国等地纷纷涌现出众多的“肠粉”(林光常的粉丝),他们按照林光常的介绍精心准备自己的每一餐食物。一些癌症患者甚至放弃了治疗,改吃林推荐的“排毒餐”及植物综合酵素等产品来治疗疾病。

祸根也因此种下。曾经将林光常视为“一盏明灯”的忠实“肠粉”吕育娴,是一位乳腺癌患者,她称因听信了林光常“只要吃我的排毒餐,不必化疗”,从而导致延误治疗、病情恶化,遂向检方揭发。

台北板桥地检署9月4日起诉林光常,并提请判处其7年有期徒刑。检方认为,林光常利用患者希望治愈癌症的急迫心理,施用诈术鼓动被害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并要求他们放弃接受正当的医疗,从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误治疗时机,情节恶劣。9月7日,台湾板桥地检署又紧急向法院申请对林光常限制出境。

一纸诉状让林光常面临的不仅是可能长达7年的牢狱之灾,还有名誉扫地的危险。“即使官司赢了,可是我的名誉却无法挽回了。”9月20日,林光常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此时,检方的证据已引发了公众对于林学历和身份的质疑,一些“肠粉”开始放弃“排毒餐”,并声称自己上当受骗,林的书籍在台湾、上海等地也纷纷下架。

“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想得骨质疏松症吗?请多喝牛奶!”
“可乐最适宜涮马桶!”
“一天一个鸡蛋,后果就是心脏病!”
“一天吃一个红薯,保证不会得癌症!”
“香蕉的营养都在皮里面,要吃就吃烂掉的香蕉皮!”
“千万不要用微波炉加热食品,那会让营养物质丧失97%!”

……

这些观点显著违背一般营养学常识。“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这是科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林光常不需要特殊的证据,依靠出色的口才,他颠覆几乎所有的现有营养学观点,并征服成百上千万的追随者。

尽管林光常现在以诈骗罪的名义被起诉,但显然,在国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的一个社会,即使一个林光常倒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林光常站起来。

林光常学历的光环,与其学者的姿态,让他巧妙地获得了媒体的支持,也媚惑了大众的眼睛。但假的毕竟还是假的

林光常前传:
从电机中专生到“医学专家”

本刊记者/王娜(发自北京)

实际上,远在林光常被起诉之前,旅美学者、生物学博士方舟子等人早就对林光常的学历及其理论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关于林光常是“假博士”、“假专家”的说法早已满天飞。

那么,林光常究竟获得过什么学历?他到底有没有资格救死扶伤?此人打着“排毒”的旗号目的是为了送健康,还是为了卖产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或许能从其30年来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端倪。

正规学历:电机科中专生

1963年1月出生于台湾高雄的林光常,在15岁那年考取了当时相当于中专的健行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科。这是林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

林光常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了30年前在这所学校就读时的情景:学习用功,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背英文和古文;学习成绩好,在学校学习的5年时间里,几乎每年都拿奖学金;获得校长的喜欢,曾给校长的外孙当家教,教功课和武功;获得班主任宠爱,经常带林做实验,并帮林光常指明发展方向。

本刊在对其学历进行调查时了解到,林光常当年就读的健行工专已几经改制,1994年改名为健行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升格为健行技术学院,除原有专科外,增加二年及四年制大学,2003年改名为清云科技大学。由于这样的改制,使得林光常会这样对外界表述自己的学历:“我本科学的是电机科。”

而电机科所学知识与医学显然相去甚远,所涉及的是电力、控制、电脑、通讯、电子等相关领域的设计、分析、测试、操作及维修等。

“从那时起,我的读书和实验精神就被培养出来了。我每天会有3个小时用来读书,而且每年至少看20-30本医学方面的书籍,现在大概有2万多本书,剪报做了20多年。”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林光常一直在强调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对医学的喜好,尽管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

“进修”来的众多“学位”

在讲述学校生活和涉世之初的那段经历时,林光常不断强调自己对医学的学习。

服完兵役后,林光常选择了美国的“檀香山大学”进修工商管理,所上课程为远程教学。经查,这所学校并未取得教育部的注册认证,而新华网则将其定性为“国外老牌野鸡大学”(指帮人混毕业证的杂牌学校)。据林自己介绍,当时的他大概25岁左右。从选修的课程来看,当时的他显然还没有为从事医学做准备。

而关于医学方面的进修则发生在1998年。“我当时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2002年时还去这所学校的附属医院做临床实习。之后又在福建的一所大学进修过,在福建进修的时候,上了五个星期的课,每天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10点,星期六也不休息。”林对本刊说。

记者查到了林光常在2003年6月8日给基督教会的“七点声明”(因当时其著作和养生观点在教会遭到批判而发表),这里面讲到了之所以会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的原因:“在中国大陆前后约六年,因商学管理方面的专业受肯定,于1999年8月正式受聘为辽宁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一职,传授人力资源整合相关课程,聘期三年。在此前后期间,遂紧紧把握余暇,得以就近赴辽宁中医学院进修,并在其附属医院实习。”

对于在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的学历,医院外事部主任伊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林光常在此处获得的仅是临床研修证明,并不代表学历,和大学生毕业后在单位实习获得的实习证明是一个性质。

2001年,林光常又将进修医学的触角伸向了美国,他开始了在“美国环球大学”的进修,并于2003年获得了该校的博士学位。

“申请进入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研究所博士班就读,有两个基本条件:医学院毕业或足够医学分数的结业,现职医生(若已离职需提出证明)。在大陆医学院的进修,为我获得了足够的医学学分。”林光常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医学功底。

但方舟子却斩钉截铁地告诉本刊记者:“他‘毕业’的那个学校就是一所‘克莱登大学’(钱钟书小说《围城》里虚构的骗子学校),被美国媒体称为卖文凭的‘文凭工厂’典型。”

台湾有媒体记者曾致电美国环球大学,校方表示,该校的东方医学博士只是远程教学课程、两年半就可毕业,授课老师多为华人,强调不出国、不会英文也可拿学位。该校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怀俄明州教育厅网站资料显示,该大学在州教育厅注册,所授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但学位授权未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

在以上进修学历都不被认可之时,林光常为反驳别人对其学历的质疑,会提到:“2006年,我又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工业管理硕士,这可是美国著名的院校。”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重点提到了圣母大学,并告诉记者,圣母大学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来完成:一部分在美国上、一部分在台湾完成、一部分在互联网上授课。

台湾东森新闻台曾向圣母大学校方电话求证,电话中校方证实他们的确有个英文拼音叫林光常的毕业生。但此工商管理学历却并不能证明林光常的医学理论基础。

更多的头衔遭质疑

“我之所以要读工商管理,是因为我在医院做副院长,有很多管理方面的工作要做。”林光常2006年年底在接受《成都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而他所说的副院长一职,指的是担任台湾康宁医院生态医学部副院长,这个充满光环的头衔在其书中和演讲中都有提及。但遗憾的是,这个职务当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台湾康宁医院院长室专员陈德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林光常曾和医院前院长协定成立生态医学部,但是之后这个部门并未成立,所以去年初就终止了其名誉副院长职务。”

本刊查实,,林光常被康宁医院计划中要成立的生态医学部聘任为副院长是在2005年6月15日,康宁医院于2006年3月给林光常去函,表明终止其副院长职务。2006年4月10日,康宁医院还去函给台北政府卫生局,表明已终止了林光常担任医院副院长职务。

台湾媒体曾经有报道,林光常进入康宁医院,也仅是为了与医院合作卖80元新台币一份的排毒餐。当时的计划是,头一个月在医院内供膳,之后再做成盒餐外送给台北内湖科学园区的科技人员、以及内湖区的学校。

虽然副院长一职早已被撤,但林光常却并没有放弃利用这个头衔的机会,在之后的演讲、担任电视节目嘉宾等活动中,台湾康宁医院副院长一职,仍和台湾癌症基金会顾问、百盛癌症防治研究中心副执行长等其他头衔一起,并列出现在林光常的名字前。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说到了以上三个头衔。而本刊致电台湾癌症基金会,一位工作人员却表示,这个基金会并无林光常此人。

“林光常今年年初来我们学校演讲时,学校打出的横幅上还写着欢迎台湾康宁医院副院长呢。”湖北中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告诉本刊记者。

林光常向本刊称,自己目前正在湖北一所学校进修医学,这所学校指的就是湖北中医学院。学校的学生表示,名人林光常正是他们的校友。

“我明年还打算在北京的大学进修两三年医学,目前已经和两所大学接洽过,看是继续念博士还是直接上博士后。”林光常对本刊说,外界对其学历的质疑,并没有打消他继续“进修医学”的念头。

最早的成功:直销业

学历的光环是林光常后来用以取得“学术中立”“学者地位”的前提,但其实际从事的事业基础,则是完全从学术之外的另外一块阵地开始的。

从健行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林光常并没有从事与中专所学相关的行业,他进入了一家家电直销公司,做起了吸尘器的推销。这是对林光常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第一份工作,那一年他24岁。“我推销吸尘器也是送健康。”林有意识地将自己往健康产业方向靠拢。

据林介绍说,这家家电直销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名叫“伊莱克斯”,伊莱克斯的培训机制很好,这对人的个性和口才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林光常在这家公司干了半年后迅速跳槽,“当时在伊莱克斯的报酬比较低,不足以资助我赴美的学费。”他解释原因说,“我那会已经拿到了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入学通知,可家里没钱供我上学,还好学校同意保留一年的学籍,所以为了赚一年至少3万美金的学费,我很积极地工作。为此,我姐姐到现在还一直怪我爸,说为什么当初没送弟弟出去读正规的大学,否则也不会惹出今天这样的事情。”

之后,林光常跳槽到了待遇更好的美商永久传销公司,这是一家老牌直销公司,在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直销市场的台湾,这家公司知名度很高。美商永久是全球最大的芦荟和蜂蜜制造销售商,其销售的都是健康的食品和用品,这让林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营养学知识,这是1987年。

“为了赚足学费,我拼命工作,拿着产品挨家挨户去推销。但后来我并没有去纽约大学读书,因为一年后,我的事业已经做起来了,便舍不得放弃。所以,我决定一边工作、一边上学。”在学历问题被当成把柄后,林对当初的这个决定唏嘘不已。

1990年,林光常离开美商永久公司,开始在一家全球性的美国保险公司工作。林称,凭借出众的口才,他的业绩迅速做到了全球第二,并成为了公司的副总。“我在那家公司做了两年,期间不断自学和进修医学知识。我也一直教导我的员工,我们卖的是健康,人家买不买产品没关系,但就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态,产品反而会卖得非常好。”林光常说。

从那家全球性的保险公司出来后,林光常开始了自己创业,那是1992年。“我是29岁正式进入医学领域的,当时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开始与美国、日本的研究部门合作开发健康产品。”林对本刊说。

在林2003年给基督教会的“七点声明”中,忆及了一段1992年的往事,说的就是创业初的这家公司:“……忆起11年前(1992年)的往事,当时光常偕友人在台成立首家消费联盟(HOPE物流中心),打出‘消费不浪费’、‘消费有回馈’的经营方针,企图有效连结消费者与厂家,缩短市场通路。公司运作才三个月,会员人数即达一万人,月营业额已逾三千万。期间,除自营商品二千余项之外,另有数百家结盟店,涵盖了食、衣、住、行、育、乐各类别。此业务由加盟部负责,光常虽无直接参与,但仍须负失察与成败之责。例如曾有一家异业结盟店家市贩卖宗教法器的,而光常却疏於察觉,此事不符合圣徒体统,且得罪了神。莫怪公司后来未再蒙神赐福,于经营五年后,被另一家公司购并。”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林光常当初所开的是一家直销公司,而这家公司也似乎有着美商永久传销公司的影子。

2000年,主推林光常排毒餐和养生产品的路加国际养生有限公司成立,“路加公司可以说是1992年那家公司的延续,但是投资人有所不同。”林光常告诉本刊记者。但他同时对本刊表示,对于路加公司的经营、利润等情况,他大部分都不清楚,因为并没有积极参与,只是公司产品的代言人和投资人之一,只对公司销售的产品会严格把关。
记者了解到路加公司有两项业务,一是发展加盟店,二是把原料供应给有需要的厂家。

2005年6月,路加公司在世界各地陆续成立了加盟连锁店,到目前为止加盟商有:台湾共26家,内地16家,香港1家,国外共8家。

演讲,从教会内开始

与经营路加公司的业务相比,林光常确实更热衷于去世界各地宣讲他的林氏饮食观,这从每年近300场的演讲可以看出,这其中的很多演讲也不乏免费公益性质的。而这样高密集度的演讲,迅速为林聚集了高人气,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肠粉”,这无形中让路加公司的产品卖得更好,也让林的饮食书籍时常卖到脱销。

“如果你听我演讲,你会发现两个小时过得很快。”说到演讲,林光常忍不住要向记者夸耀自己一下。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在基督教内部的演讲,为他的产品和书籍销售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2年1月4日,林光常在台北灵粮堂教会举行了一场三小时的演讲,主题为“饮食、环境与健康”。“这是我第一次在教会内部进行健康饮食的演讲。”林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演讲给他带来的是教会力量的支持。

灵粮堂的一位周姓牧师大力推荐林光常在教会做排毒餐演讲。周牧师表示,教会虽然谈身心灵,却常忽略身体部分,而林光常强调的饮食保健,很多人吃了之后也有效,所以他才会为林光常推广书。

而林光常的各种产品,教会也会帮其销售。灵粮堂发行组一位帮工指出,林光常演讲的录音带由林从外面做好后,教会会完全义务性帮助销售,包括教会界以外来购买的单位也很多。一些长期生病的人也会选择吃林光常推荐的植物酵素,有的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吃不起,教会小组就会拿出钱来帮他们购买。

2002年10月,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出版,书里还专门有章节介绍了排毒餐、植物酵素、元气水等。他在书中处处打出了基督教的招牌,此书在基督教书店里大受欢迎。
这之后,林光常便经常在灵粮堂举办融入宗教理念的健康讲座,吸引大批教友听讲。同时,他还应邀在各教会的主日﹑特会﹑健康讲座演讲,邀请的单位涵盖福音派﹑灵恩派的教会,以及真耶稣教会﹑召会,甚至连慈济公德会,还有各大企业等都邀请他去演讲。

面对这样的局面,台中荣民总医院妇产科医师何师竹、埔里基督教医院院长黃蔚等34名医师,于2003年公开在教会刊物《基督教论坛报》上发表文章,痛批林的著作《无毒一身轻》,称其是以错误资讯危害社会大众。

《基督教论坛报》对林光常的理论和学历等都提出了质疑,灵粮堂的周牧师也提醒他说话不要太绝对。对此,林光常发表了所谓的“七点声明”,来为自己的理论和学历做辩解。

随后,灵粮堂也对外界发表了七点声明,称教会以保持正统医疗保健的立场,认为林光常对于医疗﹑食疗﹑疾病﹑检查诊断等专业领域涉猎不足,各界应多分辨选择与应用。
但这并未影响林光常的人气,之后,除了演讲外,林的身影开始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台湾一档讨论养生的谈话节目——元气加油站,从2004年开始邀请林光常上节目做嘉宾,一直持续做了一年零八个月。

“林光常很有表演才华,也知道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窍门在于时不时地以不容质疑的坚定语气抛出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观点。”方舟子称。

林光常正传:
偶像这样造就

本刊记者/刘彦(发自湖南长沙) 蔡如鹏(发自北京)

9月10日,湖南经济电视台的演播厅依然是一片繁忙景象。一年之前,林光常就是在这个演播厅,第一次通过大陆电视向全湖南乃至向全中国,传播他的养生观点。

虽然林光常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早已记不清自己在大陆上的第一个电视节目是什么;也不管如今林光常涉嫌诈骗一案的审理结果如何,在一些亲历过那次节目的电视台工作人员身上,记者依然能够清晰地找到被“林氏养生学”洗礼后的痕迹。

在湖南卫视的一个节目中,林光常曾当众用打火机烧土豆片,观众看见油一滴一滴往下掉,而且全是黑色的。“看了这个节目,再也不敢吃土豆片了。” 湖南经视“越策越开心”制片人张一蓓的侄女说。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表达观点的人。他非常了解受众的心理,他说出的很多话是很多观众想了解、而又无从了解的。”张一蓓介绍,林光常在舞台上极具个人魅力。“越策越开心”栏目组在林光常的节目结束后,也开始大吃红薯餐。

偶像,书商造

2002年10月15日,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由世茂出版集团出版,“社长主动找我聊天,他觉得我的观念很好,希望我能出书。”林对本刊说。

这本书目前已经53次印刷,曾经连续80周高居台湾金石堂畅销排行榜,现已销售60万册;在美国世界书局,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大众书局与香港三联书局更是久居畅销排行榜上。该书也成为2003、2004年全台湾图书出版销售总冠军。此时的林光常因为书籍的出版,更是名声大噪。

林光常的书受到了出版商的强力推介,在《无毒一身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极富煽动性的推介广告词中:“是谁,一直鼓励糙米、五谷、地瓜、蔬菜、当季水果连皮食用;是谁带动了一股包括光宝电子执行长林行宪、威盛电子董事长王雪红、奥美集团董事长庄淑芬、富邦集团总裁蔡万才、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台湾大哥大总经理张孝威等企业家迷上排毒餐;是谁为了推广正确的饮食方式与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年海内外将近三百场演讲;是谁创造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纽约等华人社会的排毒旋风,成为台湾社会这十年来最受欢迎的健康书籍,是林光常和他写的《无毒一身轻》!”

继《无毒一身轻》后,林光常在台湾又陆续推出了《无毒一身轻2》、《无毒一身轻》(英文版)、《林光常21天排毒养生餐》、《3+4健康报告》五本书,这些书都由世茂集团出版。

正是因为与世茂出版集团的合作,让林光常迅速打开了进入大陆市场的大门。2004年1月,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正式登陆内地。2006年2月,中国知识出版社再版。

关于《无毒一身轻:21天改造体质》的出版过程,林光常告诉记者,当时是大陆出版社主动与台湾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引进版权,在大陆出版。

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并没有参与具体的出版工作,实际操作的是柏林顿(北京柏林顿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说,柏林顿文化公司是一家并不具备出版资质的私营企业。

不过,尽管在《无毒一身轻:21天改造体质》的封底印有“柏林顿文化公司策划出版”字样,林光常却还是一口否认听说过柏林顿文化公司,他还反问记者“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记者曾多次试图与柏林顿公司的负责人陈柳联系,但一直未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陈柳可以说是出版界的“鬼才”,“做的每本书都能火,但本本都有事”。2005年有媒体报道说,柏林顿文化公司策划出版的畅销书《执行力》就属于伪书,不仅剽窃内容,还伪造作者。

迄今为止,林光常在大陆一共公开出版过三本书。另两本《无毒一身轻Ⅱ》、《无毒一身轻:21天排毒养生餐》分别由知识出版社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2006年2月和2007年1月出版。曾参与过这三本书推广发行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后两本书的出版实际上也是柏林顿公司做的,只是给了不同的出版社而已。”

幸运的红薯与倒霉的牛奶

《无毒一身轻》的红火,加上其出色的演讲才能,林光常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电视上炙手可热的嘉宾。

2006年8月,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邀请林光常担任嘉宾并连续四集播出。“因为他讲得实在太好,我们不忍心过多剪辑,”该栏目制片人张一蓓告诉本刊。在“越策越开心”四次亮相之后,因为反响火爆,又搬至湖南卫视播放,从而使得“林旋风”在全国刮至高潮。

该节目首播后,因其中林光常说“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红薯,一定要吃”,湖南长沙的红薯零售价应声而涨,从1元/公斤开始启动,直至3元/公斤。林极力推崇红薯作为首选抗癌食品,从而名号“地瓜王子”,其讲演所及之处红薯必然身价倍增。

2006年底,林光常做客沈阳电视台“健康一身轻”栏目,20多天连续播放。很快,沈阳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大减价,红薯的价格飞涨,都市白领背着漂亮的背包同时手里拿着烤红薯走进办公大楼。一切只因为林光常说:“可乐是涮马桶的,地瓜(红薯)是含氨基酸最全的食品。”

由于林光常出众的个人口才和轻松幽默的演讲方式,林光常的演讲总是异常火爆。2007年3月12日,《楚天都市报》与太平人寿保险公司联手推出林光常“健康魔语大讲坛”赠票的第一天,300张票被一抢而空。

据知情人介绍,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林光常都会购买5-8份当地报纸细细阅读。通过这些研究,他能快速掌握当地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第二天演讲的时候,这些话题常常成为他的开场白。同时,林光常会用媒体报道的新闻、询问身边的当地人等方式来调查总结当地“十大死亡原因”,林光常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比那些科学家的统计方法“更科学”,而这些具象的、听众也许已经获知的例子会让人感觉更可信。

采访林光常的记者最爱问的问题是:“你觉得xx地的老百姓的饮食怎么样?”因为做了功课,林光常的回答往往出彩,甚至能上当地报纸的头条。

演讲过程中的“现场演示”,与单口相声般的谈吐,是林能够点燃现场气氛的法宝。

2007年3月18日,林光常在武昌田汉大剧院内座谈健康,演讲同时伴以各种现场演示。林光常在现场大展拳脚,带领全场观众大跳“林氏健身操”。一对老夫妻一边用纸巾擦汗,一边笑得直喘:“你看这个活宝,我们还就是喜欢听他瞎侃。”

5月中旬,林光常到北京海淀区第三极书店开养生讲座,谈吐幽默,几乎每隔一分钟,现场就会爆发出一阵笑声。7月,林光常做客“中原国学讲坛”的消息一经发布,咨询的人几乎把电话打爆,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有市民还留言说,“林博士不仅知识渊博,演讲起来也特有感染力,这次真是难得的机会。”

以惊人之论先声夺人,则是林光常用以引导受众的不二法则。旅美学者方舟子称,林光常很有表演才华,也知道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窍门在于时不时地以不容质疑的坚定语气抛出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观点。

就在上文所述的武昌演讲中,据当地媒体统计,整个演讲林光常提到牛奶的次数不下80次,而且次次“咬牙切齿”——“一杯牛奶会毁掉一个民族。”

“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想得骨质疏松症吗?请多喝牛奶!”

在沈阳电视台节目播出之后的几天内,“牛奶的销量下降了20%到30%,每天沈阳人少喝80吨牛奶”, 辽宁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卢戈川向本刊证实说,由于沈阳电视台的节目播出后牛奶销售量大幅下滑,此事最后惊动了辽宁省委省政府,“从那以后,辽宁开始有了反对林光常的声音。”

而湖南奶业协会的秘书长肖兵南,也经历了一次与媒体交涉的经历。“当时看到林光常太嚣张了,不行,得反击。”于是肖兵南通过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卫视联系,想在一个叫做“乡村发现”节目中对林的观点展开批驳,但最后由于经费问题,未能成行。

排毒餐,谁来造?

最早是在2003年,林光常开始在内地宣传他的健康膳食理念。

一份水果、两份蔬菜、一份红薯和一份杂粮。这便是林氏健康养生推广中的另一项重要产品――排毒餐。

据台湾《生命时报》中的报道,吕育娴正是认为“只要吃了林光常的排毒餐就能长寿”,才放弃治疗,虔诚地执行着林的“排毒餐”计划——每天只吃红薯、蔬菜、水果、糙米和汤。

当然,与林光常的畅销书出版离不开“柏林顿”一样,在他系列健康养生产品推广中的“柏林顿”则是路加国际养生公司。

林光常曾多次公开表示,他只推广健康理念,不推荐产品,更不推荐品牌。但路加国际养生公司却在其网站上公开宣称,该公司“以推广林光常健康餐理念至全世界为公司目标”。那么,林光常与路加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我只是给路加(公司)做代言,有一些投资。”林光常对本刊记者说,“我投资的公司蛮多的,除了路加(公司),还有十多家,包括一些国外公司,就跟大家买股票一样嘛。如果我投资的公司出了问题,都要我负责,哇,那谁还敢投资啊?”

当记者问及他买了多少路加公司股份时,林光常只是模糊的回答,“这个不好讲。因为是变动的,不固定。”不过,林光常承认他父亲是路加公司的负责人,但他强调“我父亲占的股份很少。股东们认为,如果让他做负责人,我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

访问路加公司的网站(http://www.doctorluke.com.tw)可以发现,路加所销售的产品主要就是“健康辅助食品”(如酵素、谷粉)、“水处理设备”(如饮水机、解毒机)和“个人护理用品”(如洗发精、眼罩)等。

林光常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多数是跟美国、日本合作生产的。”但林同时否认路加公司与大陆厂家有过合作,在大陆也没有委托生厂商。但四川一位代销路加公司产品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大陆所销售的部分产品“是山西太原纠偏食品开发公司生产的,只是口感差一点,成份和作用都一样。”对此,林光常的解释是“我们只是把配方给它(指太原纠偏食品公司),然后它根据配方的要求和标准去生产”。

但当记者致电太原纠偏食品公司核实时,该厂一位姓郭的负责人却告诉记者,林光常是在两三年前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他订货,我给货”,而林购买的产品主要是酵素和谷粉。这位负责人还介绍说,“我们(太原纠偏食品公司)与买方各管一段,质量有问题我们负责,销售出问题对方负责。”

缺手续的排毒产品

在路加公司的网站上,有一个“全球店家”的栏目,专门介绍该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加盟店、代理商。记者于9月15日上网查询时发现,自2005年以来,林光常开始在大陆设立以“无毒一身轻,全然健康推广中心”为宣传口号的分店,先后在辽宁沈阳、广东深圳等地发展路加国际养生有限公司代理商16家。其中,广东7家,四川2家,北京、辽宁、江苏、云南、浙江、湖南和海南各1家。但记者发稿时再登录该网站,发现全球店家栏目中只剩下了台湾岛内的店家目录。

但记者还是在路加公司的网站注意到,路加自己所宣称的加盟经销优势正是“林光常博士之权威性影响力,全球知名度,及在各报纸电视杂志之曝光度大大有助于理念及业务之推动”。

记者按照路加公司网站提供的代理商联系方式,找到了深圳的苏健龙先生。他告诉记者,他和林光常已经认识四五年了,非常认同“排毒理论”。“我以前很胖,吃了他的排毒餐后,很快就瘦了下来,效果特别好。”苏健龙说。

东方嘉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在北京成立了“无毒一身轻北京推广中心”。公司董事长范勇同样也是排毒餐的身体力行者。

但有意思的是,苏健龙和范勇都否认了自己是在经营路加公司的产品。

“我是帮助朋友卖,不是专门做这个的。”苏健龙说,“我跟林教授是很好的朋友,有的人吃了排毒餐很好,就托我卖。我不是为了赚钱。”范勇则告诉记者,“是我太太想做这个事情,只是借用我公司的地方用一下,但一直没做起来,因为林光常的产品还有若干手续没有办完。”但范勇没有告诉记者所缺的手续是哪些。
不过,记者以消费者名义咨询时,这两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有产品卖,还告诉记者这里的客户主要是通过上网、打电话咨询,然后邮购。记者在“无毒一身轻北京推广中心”的网站(http://www.wnh.cc/)上也看到了各种产品的介绍和购买方式。

林光常告诉记者:“大陆这些经销商没有一家与路加公司有正式的合约。”记者问到为什么这些经销商还能销售路加公司的产品,林光常的解释是:“他们大多只是推广健康理念,提供一些咨询。”

记者获悉,由于林光常被起诉,大陆已经有3家代理商提出退货,并要求路加公司赔偿店面的装修费和租金。但路加公司以“生意都有风险”、“双方没有签署正式合约”为由拒绝赔付。

林光常渔利几何

“排毒”产品(包括排毒餐、饮水机等等)的销售、书本版税、演讲收费、代理商加盟费,是林光常的几种主要收益途径。

林光常给本刊计算了他在台湾获利的帐单:出书的版税+演讲费+电视节目出场费=2000多万新台币(约人民币500万)。“我成立健康基金会的钱都来源于这部分收入。”林称。

但这显然不是林光常收入的全部,因为林的收入还有一部分来自路加公司。路加公司现在被查出是广通集团的供货商,而广通的产品被检方认定根本沒有广告标榜的瘦身等效果,检方怀疑林光常明知广通以夸大产品诈财,却提供原料给广通,将追查林是否共同诈欺。林光常正是因此事被限制出境。台湾检方称,路加公司提供原料给诈骗组织广通集团,6年来的不法获利就高达9 亿新台币。

另外,在路加公司网站上,记者看到加盟所需的费用(以新台币计算):商品30-35万+装潢设备35-50万+押租金15万+招牌展示柜10万+加盟金15万+加盟保证金10万+其他=115-135万(25平米左右的店)。“实际上我们只收10万元新台币加盟保证金,在大陆是收2万元人民币。”对于这样一笔不菲的加盟费,林光常如此解释。

路加公司给加盟商计算了投资回报率(以新台币计算):排毒餐每份65-85元,以每日卖200-400份计算,月营业额将达62.5万,毛利在40万;而其他商品每月卖20-30万,毛利有6-9万。再除去人事、房租、水电等费用25万,每个月的净利润将达21-24万。“如果销售量大的话,排毒餐之外的商品的利润也能达到6万以上。”一位高雄的加盟商表示。

另据台湾媒体报道,路加公司一盒五谷粉,要价1650元,跟坊间卖的五谷粉相比,足足贵了八九倍。而之所以能卖出如此高的价格,和公司产品代言人林光常演讲和出书所树立的名人效应是分不开的。

此外,林光常还在台湾担任了奈米科技、中华绿纤维等公司的顾问,这部分顾问费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大陆,目前林光常比较明显的收益是出书所获的版税。河南省新华书店的梁先生告诉记者,林光常的三本《无毒一身轻》系列,他们前后共卖出了7000多册。广西南宁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南宁“不会少于一万册”。至于整个大陆的销量,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那位工作人员说:“印刷和销售都是柏林顿(文化公司)负责的,我们也不清楚。”但他估计,《无毒一身轻》在大陆的销量应在50万册以上。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版税方面,林光常与柏林顿文化公司合作并不愉快。”因此,林光常在大陆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林光常3+4健康报告》没有再交给柏林顿文化公司,而是给了江苏广田文化传播公司。

9月20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江苏广田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赵爽。她说:“书的出版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就等开印了,但现在出了这个事(指林在台湾被起诉),我们只能延缓,等等看了。”

赵爽还告诉记者,他们本来计划9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一来作为新书的首发仪式,二是宣布林光常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成立一个“全人健康基金”。“林先生将把他这本书的所有版税全捐给基金会。”赵爽说。当记者问预计版税有多少时,她回答,“两三百万肯定是会有的”。

而随着林光常被诉,台湾消保官认定林的书籍已违法,依《消保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要求世茂出版社不得再贩卖库存的11000多本林光常的书。出版社由此造成的损失将达800多万元新台币。另外,在全台书局有50000本林光常的书也须立即下架。世茂业务经理简安雄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现在这个事情弄得我们很烦。”

“我希望赶快开庭,这样我可以早点去大陆。”林光常对本刊说。如今,已将事业重心放在大陆的林光常,因为被诉不得前往大陆而苦恼。据悉,10月5日,此案将正式开庭。

被传媒煽动而至迷狂的社会、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群体,在缺失权威感的情况下成为林光常予取予求的提款机

林光常后传:
另类“养生”的生存土壤

本刊记者/蔡如鹏(发自北京)刘彦(发自长沙)

搜狐网曾对公众是否接受林光常的“另类养生”做过调查,结果支持率明显高于反对率。

即便后来不少知名医生、科学家站出来,驳斥林光常的观点,但大众对其的追捧也丝毫不见减弱。而据新浪网1200人“林光常健康概念”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占78%的人同意林光常的“牛奶有害论”观点,同时有超过50%的人对饮牛奶产生疑虑。

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林光常的观点是正确的,很多人更是身体力行,把其作品《无毒一身轻》作为日常生活饮食的指南、宝典。那么,这些“另类养生”到底有哪些诱人之处,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它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生存土壤呢?

“排毒理论”从何而来?

林光常讲的很多养生理念都非常具有颠覆性。比如,“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抗癌食物第一名是红薯,第二名还是红薯”、“不喝开水,喝生水”等。

在采访中,林光常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去考察过世界公认的五大长寿村,“有的村子我去了五六次”。他说,最初注意到红薯就是因为“发现所有长寿村的老人都吃红薯。于是,我就去查资料、查文献” 。

“中医的典籍里面有非常多关于红薯的记载。西方营养学的研究,也有很多谈到红薯的高营养价值。还有,在饥荒的年代,光一个红薯就可以让人活下来。这说明红薯里面的营养肯定非常完整和充足,否则单一食物怎么可能做得到?”“其实红薯抗癌不是我研究的,我从中医里面汲取一些养生的观点,也从西医营养学的研究中汲取精华,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把两个既有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发明。”

排毒餐对各种食物的摄取给出了明确的比例。林光常说,这也正是他与其他养生理念最大的不同之处。这个比例是依据什么确定的呢?

“考虑到中医里面讲的阴阳,考虑到西方生物学讲的食物酸碱度,还考虑到自然医学里面讲的能量,就是中医里讲的‘气’,把这些都考虑进去。”林光常说。

记者问,按这种比例混合的食物有没有接受过试验。林光常不置可否,只是说这个比例“仍在不断地修改”。

“‘阴阳’、‘气’都是很模糊的哲学、玄学概念,并无科学依据,不能用来具体地指导食物营养的搭配。所谓‘自然医学’在西方被认为是另类医学,它说的‘能量’与现代科学所说的能量并不是一回事,也是没法验证的东西。食物的酸碱度是可以测的,但是它们并不会对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什么影响,只有西方另类医学才会讲究食物的酸碱度,主流生物医学界并不认可。”生物学博士方舟子说。

此外,方舟子说,国际主流医学界认为,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吃红薯能抗癌。林光常推销的“排毒餐”严重偏食,不符合营养学所提倡的“均衡饮食”原则,如果长期食用,很可能患上营养不良,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摄入了慢性毒素。比如他提倡吃腐烂的香蕉皮,里面就含有毒素。并不是所有的水果皮都能吃,对腐烂、发霉的水果皮更不要吃,里面含有毒素、致癌物。记者采访到的其他营养学家对此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

在排毒餐中,林光常提倡生吃蔬菜。他的理由是“很多病人都严重缺乏酶,蔬菜富含消化酶,多吃可以多补充。但酶怕热,烹饪后就会分解。”林光常说,如果人体摄入蔬菜不够,就应该服用健康辅助食品补充。路加公司销售的酵素就属于这类辅助食品。

那么,酵素到底是什么,是否能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吃蔬菜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蔬菜并不富含消化酶,吃消化酶对人体也不会有任何好处。人体必需的消化酶都是人体自己制造的,食物中的消化酶不会在人体中起作用,而是会被消化掉。他推销的‘酵素’也不会有任何的特殊益处。”方舟子说,所谓“酵素”是台湾对“酶”的说法,“酶是指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吃下去后和其他蛋白质一样都会在消化道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不会进入体内发挥其‘酵素’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告诉记者,酶有许多种,它们是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对生命活动来说非常重要,但它们本身并不够成食物。

罗教授说:“如果把各种酶混在一起吃,是完全违背科学的。因为,这些酶在胃里根本找不到作用的对象,毫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分解消化,连酵母片的作用都不如。”路加公司的大陆经销商给出的价格中,200克酵素就是550元人民币。

至于“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的观念,方舟子说,这其实并非林光常的发明,也是他从国外“另类营养专家”那里拿来的,不过是加点“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之类的噱头吸引听众。

针对这一观点,方舟子专门写了文章进行了批驳:认为“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的一条常见证据是,那些有饮牛奶习惯的国家例如美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而没有这一习惯的国家例如中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反而低。实际上,根据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估计,美国大约有一千万名骨质疏松症患者,而根据200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时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大约有八千八百多万名骨质疏松症患者。显然,中国人的发病率要比美国人高得多。只不过因为这种疾病在中国受关注、重视的程度远远低于美国,绝大部分中国患者都未就医,因此给人以中国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低的错觉。

调查表明这种情形可能与中国人膳食普遍缺钙有关(每日平均不到500毫克钙,低于每日1000毫克钙的推荐量)。而恰恰有不少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表明:通过喝牛奶来补充钙,能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

追随他的都有谁

林光常的粉丝,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注重养生,常吃保健食品,其中,又以患慢性病者居多。据楚天都市报不完全统计,最初300位申请听林光常讲课的报名者中,六成是老年人。

吸引老年受众的首要一点,是抓住他们对于身体状况的关心。人至老境,身体往往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在无毒一身轻网站上,可以找到最初宣传的案例:

“张秀兰 59岁 (中国大陆) 。1994年作乳癌手术。2002年6月28日经林教授指导,接受食疗,认真吃排毒餐。一个月前,除没有肿瘤反应外,肝、肾、脾都不好,现在只经一个月,效果明显,完全转变。体重由136斤减至124斤;睡眠明显转好,排便非常顺畅。”这样的治疗宣传很容易产生吸引力。

老年群体之外,崇尚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也有不少成为林光常的忠实受众。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表示为林光常简洁生动的演讲和绘声绘色的表演所吸引。家住海淀、22岁从事金融行业的陆姓雇员说,自从看了林博士的节目,她看见鸡肉、薯片都反胃,家里的可乐都用来冲厕所。除了全新的健康理念,打动她的还有“林博士”的胆量和魄力。

9月9日,在长沙市芙蓉中路“无毒一身轻”长沙销售点,本刊记者询问该地产品在林光常出事之后销路如何时,该店销售人员说,“没什么影响,我们这里多数是回头的老顾客。”

权威感的丧失

“老百姓追捧这些,说明我们在饮食消费方面的确存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陈昕副研究员认为,这与当前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比较普遍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它们都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研究社会消费行为的陈昕认为,老百姓容易轻信这些另类观点,是有对应的心理基础的。那就是他们正在失去权威感,对现有的饮食消费模式不信任。同时,也不信任知识界,认为专家推荐的理论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达不到自己对健康的预期。“现在一个台湾来的营养专家,突然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营养理论,挑战现有的饮食观点,当然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陈昕说。

北京听语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宋玉梅认为,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健康方面的指导,“年岁越大,就越担心自己的健康。很多人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一心理。”

不少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但买起保健品来毫不含糊,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600名老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老人会将积蓄主要用于保健和医疗,特别是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台北板桥地检署在起诉林光常时,就指控他利用患者希望治愈癌症的急迫心理,施用诈术鼓动被害人购买自己的产品。

很多患者做出放弃正常治疗这类荒谬的举动。不过,这在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看来“很正常”。他说,一些患者,特别是绝症患者,在用正规的医疗手段治疗过后仍不见效,就会抱着侥幸心理,尝试一些另类办法,“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摆脱疾病的困扰”。

针对林光常的言论引发长沙市红薯涨价的离奇现象,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教授丁立平认为,这主要是市民跟风,属于典型的民众“从众心理”。

一位营销专家分析说:“打着快乐演讲的包装形式,更是加速了其理论的风行。林光常幽默好玩娱乐化的形式包装,以口口相传的无限边际效应传播,无疑非常讨巧。”

媒体推波助澜

大众对电视等媒体的盲目信任也间接帮助了林光常。“林光常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的一些说法完全不科学,让人觉得啼笑皆非,但他却还总是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说。

林光常在全国各地的红火,主要是因为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四期节目的播出。之后,湖南卫视、湖南娱乐频道甚至女性频道,都邀请林光常参加节目。“地瓜王子”甚至还成为长沙女性频道“蝶变?粉领计划”的健康专家。今年以来,他每个月总要上节目或者演讲3到4次。

《越策越开心》的一位编导还透露说,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其实是受韩剧《大长今》的启发,“该剧热播后,我们栏目组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不少观众是因为被长今的料理养生手段所吸引。现代人工作太忙碌,没有时间健身,只能更多地考虑从食物中养生,类似的节目也会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林光常作为一个代表,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越是奇特、反常的健康理念,似乎越能搏得关注。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翟凤英认为,林光常等人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一些媒体过于追求新鲜刺激,却忘了饮食是涉及人命的关天大事。

海南一家报社与海南省红十字会联合,举办“2006新年健康福音——林光常博士公益大讲座”。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参加,讲座还推出抽奖活动,凡购票听讲座的听众均有机会中奖,免费乘豪华邮轮游越南下龙湾。

去年秋天,南京某书店为了促销林光常的《越策越开心》,别出花样地想出了“购书赠红薯”活动。

媒体是因为林光常这位“营养专家”可提高收视率而把他奉为座上宾,厚爱有嘉。今年4月,北京卫视在《搜城记》节目中邀请林光常、洪昭光、方舟子辩论养生之道。但主持人却在时间分配上明显倾向林光常。同时,称呼学历备受争议的林光常为“专家”。方舟子不无感慨地说:“推销谬论很容易,一句话就够了,而要反驳起来却十句话都未必够用,何况节目留给我的时间并不多,只足够让我反驳其中的一两条谬论。我只能寄望于观众的自我识别能力。”

在继林光常的节目热播之后,湖南经视台又推出了“刘太医”。“太低俗了,我不认为他们不知道这些观点的后果。”一位在湖南广播电视纸媒工作的媒体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越荒谬越相信

在录完北京卫视的节目后,方舟子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迷茫”:科普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这注定是一个赝品流行的时代……当真理还在穿鞋子的时候,谬误已经走遍了世界;当伪科学、反科学耀武扬威的时候,科学只有在角落里舔舐伤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黄建始教授则表示,中国人整体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根据中科院科普所等单位组织的普查,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2001年是1.4%,2003年是1.98%,最近一次2005年的数据至今没公布,但据了解这个比例出现了下降。

“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低到只有几个百分点的国度,在一个煽情比理性分析更受欢迎的社会,再虚假的产品、再荒诞的学说都不难找到庞大的市场。”方舟子说。

事实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近些年,对科普的投入也逐年增大。但中国科普研究所谢旭成认为,科学素质的提高并不单纯是靠投入物力一蹴而就的,它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息息相关,而中国现阶段功利至上的文化氛围是国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巨大障碍之一。

刘华杰把林光常现象解释为“越是荒谬,越是有人相信(编者注:西方中世纪的一句格言)”。这位研究科学传播的学者说,虽然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但中国人接受的只是其中的技术部分,在更深层的文化上一直采取排斥态度。



北京科技报:“排毒教父”林光常理论遭围剿

30 09 2007年

“排毒教父”林光常理论遭围剿

◎人体四分之一都是毒素?◎红薯才是“生命之源”?

北京科技报07/09/24:唐逸 王宁

“排毒教父”林光常正身陷“信任旋涡”,并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他的“排毒理论”遭到控诉,一名女读者严格遵循后却并未治愈癌症而死去。2007年9月5日,林光常被台湾地检署以商业欺诈罪起诉。9月6日起,林光常一度造成“洛阳纸贵”的所有书籍被要求在全台下架。

林光常在内地的火爆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他在湖南电视台备受欢迎的《越策越开心》中大谈自己的健身理念,并且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他的观点主要包括“人不应该喝牛奶”、“红薯为主的排毒餐可以治疗癌症”、“煮沸的水不能饮用”等等。

林光常所过之处,无数人为之倾倒,他所大力推崇的红薯身价倍增,很多父母还会强行推荐给子女,妻子推销给丈夫。接受他的观点,按照他的方法重新安排饮食的家庭一时成几何数字增长。

“排毒”神话折戟沉沙,台北检方对林光常提出公诉

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的生活健康书架上,林光常的书销售的一直不错。他的第三本书《21天排毒餐》就摆放在书架的显眼处,很容易找到,售货员告诉记者:“这本书最近销售量大幅下滑,从半个月前开始就没什么人买了,一天大概只有一两本的销量,这几天甚至一本都没卖出去。”书卖不动是因为林光常正身陷从未有过的信任危机。这位“排毒教父”日前遭到自己的病人控告,台北检方对他提出公诉,如果公诉成立,林光常可能将面临7年监禁和巨额罚款。在台湾的书店里,林光常的书已经踪迹全无。而控告他的证人中间,已经有一名年轻女子因癌症不治去世,没能等到判决结果。

林光常本人有着“美国环球大学医学博士”的头衔,他演讲时魅力十足,身处现场和看了现场视频的人很难不受到影响。而在内地,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但书大卖特卖,还有健身俱乐部推广他的理念。记者在书店现场做的读者小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认为林光常说的有道理,而其余40%的人则表示可能会有所取舍。

与常识“背道而驰”的种种理论遭受质疑

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一书中完全颠覆现有科学理念的观点比比皆是,“牛奶是给牛喝的,人喝只能加速钙质的流失”,“蔬菜水果连皮吃才能保全营养”、“人要饮用的好水既不能煮沸也不能变成纯净水”书中“论据”繁多,并附有读者来信。

林光常的排毒理念其实早在2003年就遭受质疑。在台湾地区,包括台中荣民总医院等中部多家医院的34位医师共同发表过3500多字的联合声明,针对林光常所著《无毒一身轻》一书提出质疑,列举该书20处医学、基本科学常识、食品及营养学,甚至信仰与真理上的谬误与偏差解释,提出声明,以免民众受害。

横空出世的“排毒理论”不过是卖书推销保健品的“遮羞布”

人体是否有毒?是否要排毒?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翁维健。作为1983年创立国内第一个中医营养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至今仍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的翁教授细数了《无毒一身轻》中宣称排毒餐包治百病的种种“疑点”。

“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中有专门章节介绍了酵素、绿藻素、备长炭、昆布粉等保健产品,并表示这些产品皆有排毒作用。另外,他的每册书还‘拖儿带女’的捆绑着一袋备长炭,免费赠送。可见,不光借科普讲座宣传他的书,推销他的保健品也是一个主要目的。”翁教授表示。

林光常重磅观点:人体中毒素占四分之一?

《无毒一身轻》中有明确介绍,人体内的毒素是有重量的,这毒并非是无形之物。书中称,成年人体内的“毒”平均少说也有10到25磅,折合算下来毒素高达4.5到11.5公斤。如果排毒后,体重就会减轻,毒素就被减掉!按照这个算法,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其身体的四分之一都是毒。那么吃了所说的排毒餐后,体重剩了40公斤,减去的就是10公斤的毒素?翁维健表达他的个人看法,关于毒的问题,西医、中医都没有确切的解释,中医有“解毒”、“化毒”,就是没有“排毒”一说,这毒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压根没有定论。

正常排泄物到底算不算毒,引起医学界强烈质疑

“健康的人对外界的有害物质,经过免疫系统会自行解决!”翁维健说。再者,《无毒一身轻》中把体内之毒说成唯一的万病之源,这样就科学吗?翁维健反问: “痰就是痰,汗就是汗,青春痘就是青春痘,这些正常的排泄物怎么就摇身一变成‘毒’了。用理智想想,糖尿病、心肌炎、癌症和这‘毒’哪靠边啊?”

翁维健表示,深究这排毒餐,无外乎是让人们每日三餐都吃糙米、当季的带皮的蔬菜和水果,主要是红薯。可红薯这样高糖的食物,每天大量摄入对糖尿病患者有害,要真按照其书上所言去行动,那么全国的糖尿病患者可都身陷其危害中了。

“不知道哪位医生敢向病人推荐这种排毒餐!”

在林光常理论中,最夺人眼球的一项是全盘否定动物性食品,牛奶会导致骨质疏松和儿童气喘。鸡蛋会诱发过敏,蛋白质过多。红肉会导致大肠癌,鱼也最好少吃。

首都医科大学毒理系的张宝旭教授则表示,仔细分析,排毒食谱疑点重重,建议排毒第一就是少吃、少食,或者是断食。不吃脂肪,蛋白质没有,只是碳水化合物。对于年轻人,工作忙的成年人,在这些禁忌中如何保证他们的营养需要?

而且,林光常反复在书中强调“排毒餐”的神奇功效——他自称排毒餐对于危重病人,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还有癌症,甚至说连SARS都能解决。为了更好地 “论证”自己的正确性,他书里还举了20多例病人的例子。但是张宝旭表示,作为一个医生,他对这种所谓的“排毒餐”很怀疑:“不知道有哪位临床医生敢向病人推荐这种排毒餐?”

反伪科学的“斗士”:听信许诺,希望出现奇迹是另类养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遭受专家质疑的《无毒一身轻》所推崇的排毒餐遵循的理念是另类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其数年来的火爆热销。

“反伪斗士”方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光常抓住了人们渴望奇迹出现的消费心理。”方舟子表示,对于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化疗也未见能有效果,悲观的他们很需要一个承诺,起到心理安慰剂的作用。

但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持主流养生观点的专家不可能信口开河,肯定的给出效果。但林光常敢给出有关疗效的承诺,满足患病的人们渴望出现奇迹的幻想。

“科学是踏实的,主流的养生观点是实在的,不讲时髦!而排毒论则反之。”方舟子说,这也是另类养生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

记者从卫生部获悉,目前,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都只是具有调整血压、血脂,延缓衰老的功能,没有一个是排毒的,也就是说不能赋予保健品有排毒的功能。如果有人在保健食品中看到宣传排毒如何,那其实都是广告语,批准文号是没有“排毒”字样的。

百姓必须提高警惕,要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偏方

误读了《无毒一身轻》的内地读者,造成了身体伤害,能否向林光常索赔?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王秀梅博士表示,这要看其书或保健品是否造成了普遍的死亡或健康损害,因为目前我国的国家鉴定标准是看其产品符不符合健康的标准来界定的,但单独一例的死亡事件不足为证。就好比即便是药厂出的药品,也都有不适应说明,不能保证100%的不出意外。

另外,《无毒一身轻》一书中,虽然文字有夸大的内容,但只要不是强迫销售,还是不能追索的,因为购书是读者的一种自愿行为,王秀梅博士提醒大家,现在,大家能做的就是要提高警惕,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偏方。



北京科技报:“排毒教父”林光常理论遭围剿

30 09 2007年
“排毒教父”林光常理论遭围剿

◎人体四分之一都是毒素?◎红薯才是“生命之源”?

北京科技报07/09/24:唐逸 王宁

  “排毒教父”林光常正身陷“信任旋涡”,并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他的“排毒理论”遭到控诉,一名女读者严格遵循后却并未治愈癌症而死去。2007年9月5日,林光常被台湾地检署以商业欺诈罪起诉。9月6日起,林光常一度造成“洛阳纸贵”的所有书籍被要求在全台下架。

  林光常在内地的火爆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他在湖南电视台备受欢迎的《越策越开心》中大谈自己的健身理念,并且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他的观点主要包括“人不应该喝牛奶”、“红薯为主的排毒餐可以治疗癌症”、“煮沸的水不能饮用”等等。

   
林光常所过之处,无数人为之倾倒,他所大力推崇的红薯身价倍增,很多父母还会强行推荐给子女,妻子推销给丈夫。接受他的观点,按照他的方法重新安排饮食的家庭一时成几何数字增长。

   
“排毒”神话折戟沉沙,台北检方对林光常提出公诉

   
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的生活健康书架上,林光常的书销售的一直不错。他的第三本书《21天排毒餐》就摆放在书架的显眼处,很容易找到,售货员告诉记者:“这本书最近销售量大幅下滑,从半个月前开始就没什么人买了,一天大概只有一两本的销量,这几天甚至一本都没卖出去。”书卖不动是因为林光常正身陷从未有过的信任危机。这位“排毒教父”日前遭到自己的病人控告,台北检方对他提出公诉,如果公诉成立,林光常可能将面临7年监禁和巨额罚款。在台湾的书店里,林光常的书已经踪迹全无。而控告他的证人中间,已经有一名年轻女子因癌症不治去世,没能等到判决结果。

   
林光常本人有着“美国环球大学医学博士”的头衔,他演讲时魅力十足,身处现场和看了现场视频的人很难不受到影响。而在内地,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但书大卖特卖,还有健身俱乐部推广他的理念。记者在书店现场做的读者小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认为林光常说的有道理,而其余40%的人则表示可能会有所取舍。

   
与常识“背道而驰”的种种理论遭受质疑

   
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一书中完全颠覆现有科学理念的观点比比皆是,“牛奶是给牛喝的,人喝只能加速钙质的流失”,“蔬菜水果连皮吃才能保全营养”、“人要饮用的好水既不能煮沸也不能变成纯净水”书中“论据”繁多,并附有读者来信。

   
林光常的排毒理念其实早在2003年就遭受质疑。在台湾地区,包括台中荣民总医院等中部多家医院的34位医师共同发表过3500多字的联合声明,针对林光常所著《无毒一身轻》一书提出质疑,列举该书20处医学、基本科学常识、食品及营养学,甚至信仰与真理上的谬误与偏差解释,提出声明,以免民众受害。

   
横空出世的“排毒理论”不过是卖书推销保健品的“遮羞布”

   
人体是否有毒?是否要排毒?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翁维健。作为1983年创立国内第一个中医营养专业并任教研室主任,至今仍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的翁教授细数了《无毒一身轻》中宣称排毒餐包治百病的种种“疑点”。

   
“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中有专门章节介绍了酵素、绿藻素、备长炭、昆布粉等保健产品,并表示这些产品皆有排毒作用。另外,他的每册书还‘拖儿带女’的捆绑着一袋备长炭,免费赠送。可见,不光借科普讲座宣传他的书,推销他的保健品也是一个主要目的。”翁教授表示。

   
林光常重磅观点:人体中毒素占四分之一?

   
《无毒一身轻》中有明确介绍,人体内的毒素是有重量的,这毒并非是无形之物。书中称,成年人体内的“毒”平均少说也有10到25磅,折合算下来毒素高达4.5到11.5公斤。如果排毒后,体重就会减轻,毒素就被减掉!按照这个算法,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其身体的四分之一都是毒。那么吃了所说的排毒餐后,体重剩了40公斤,减去的就是10公斤的毒素?翁维健表达他的个人看法,关于毒的问题,西医、中医都没有确切的解释,中医有“解毒”、“化毒”,就是没有“排毒”一说,这毒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压根没有定论。

   
正常排泄物到底算不算毒,引起医学界强烈质疑

    
“健康的人对外界的有害物质,经过免疫系统会自行解决!”翁维健说。再者,《无毒一身轻》中把体内之毒说成唯一的万病之源,这样就科学吗?翁维健反问:
“痰就是痰,汗就是汗,青春痘就是青春痘,这些正常的排泄物怎么就摇身一变成‘毒’了。用理智想想,糖尿病、心肌炎、癌症和这‘毒’哪靠边啊?”

   
翁维健表示,深究这排毒餐,无外乎是让人们每日三餐都吃糙米、当季的带皮的蔬菜和水果,主要是红薯。可红薯这样高糖的食物,每天大量摄入对糖尿病患者有害,要真按照其书上所言去行动,那么全国的糖尿病患者可都身陷其危害中了。

   
“不知道哪位医生敢向病人推荐这种排毒餐!”

   
在林光常理论中,最夺人眼球的一项是全盘否定动物性食品,牛奶会导致骨质疏松和儿童气喘。鸡蛋会诱发过敏,蛋白质过多。红肉会导致大肠癌,鱼也最好少吃。

   
首都医科大学毒理系的张宝旭教授则表示,仔细分析,排毒食谱疑点重重,建议排毒第一就是少吃、少食,或者是断食。不吃脂肪,蛋白质没有,只是碳水化合物。对于年轻人,工作忙的成年人,在这些禁忌中如何保证他们的营养需要?

  而且,林光常反复在书中强调“排毒餐”的神奇功效——他自称排毒餐对于危重病人,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还有癌症,甚至说连SARS都能解决。为了更好地
“论证”自己的正确性,他书里还举了20多例病人的例子。但是张宝旭表示,作为一个医生,他对这种所谓的“排毒餐”很怀疑:“不知道有哪位临床医生敢向病人推荐这种排毒餐?”

   
反伪科学的“斗士”:听信许诺,希望出现奇迹是另类养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遭受专家质疑的《无毒一身轻》所推崇的排毒餐遵循的理念是另类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其数年来的火爆热销。

   
“反伪斗士”方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光常抓住了人们渴望奇迹出现的消费心理。”方舟子表示,对于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化疗也未见能有效果,悲观的他们很需要一个承诺,起到心理安慰剂的作用。

   
但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使持主流养生观点的专家不可能信口开河,肯定的给出效果。但林光常敢给出有关疗效的承诺,满足患病的人们渴望出现奇迹的幻想。

   
“科学是踏实的,主流的养生观点是实在的,不讲时髦!而排毒论则反之。”方舟子说,这也是另类养生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

   
记者从卫生部获悉,目前,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都只是具有调整血压、血脂,延缓衰老的功能,没有一个是排毒的,也就是说不能赋予保健品有排毒的功能。如果有人在保健食品中看到宣传排毒如何,那其实都是广告语,批准文号是没有“排毒”字样的。

   
百姓必须提高警惕,要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偏方

   
误读了《无毒一身轻》的内地读者,造成了身体伤害,能否向林光常索赔?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的副会长王秀梅博士表示,这要看其书或保健品是否造成了普遍的死亡或健康损害,因为目前我国的国家鉴定标准是看其产品符不符合健康的标准来界定的,但单独一例的死亡事件不足为证。就好比即便是药厂出的药品,也都有不适应说明,不能保证100%的不出意外。

   
另外,《无毒一身轻》一书中,虽然文字有夸大的内容,但只要不是强迫销售,还是不能追索的,因为购书是读者的一种自愿行为,王秀梅博士提醒大家,现在,大家能做的就是要提高警惕,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偏方。



林光常涉嫌诈骗在台湾遭检方起诉并求刑七年

5 09 2007年
排毒教父夸大疗效 遭起诉
【联合报╱记者何祥裕/台北县报导】曾被称为“排毒教父”的林光常,四年前以“无毒一身轻”及“排毒餐”等著作掀起养生饮食风潮,但有癌症患者听信他“只要吃我的排毒餐,不必化疗”的说法,导致延误治疗,病情恶化;板桥地检署昨天将林光常依常业诈欺等罪起诉,并具体求刑七年。

林光常宣称自己是医师、教授,向民众推广他的“排毒餐”、“地瓜餐”、“喝好水”、“备长炭”、“瀑布负离子”等声称有疗效的食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颇高。

本案是一名四十四岁乳癌患者吕育娴向检察官提出告诉。她指控说,当时看到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著作,“仿佛看到一盏明灯”,决定不听医师的治疗意见,花了廿多万元买林的产品,并拍摄见证广告,上电视推展排毒疗法;未料两年多后(九十五年)再检查,癌细胞已恶化,移转到淋巴。

检察官起诉说,林光常的最高学历为健行工专电机科(已改制为青云大学),却对外宣称是“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具有医师、教授资格,以取信于消费者。事实上,美国环球大学并未经我国及美国认可。

检方指出,林光常明知所贩售的产品不具有“治疗癌症”及“排毒”等效果,也未经卫生署或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核可或安全认证,却藉由多家电视频道、其“无毒一身轻”等书籍著作或VCD有声书,强力播送见证人使用前后的见证。

林光常在这些书籍、广告或有声书中宣称,“血癌不可做化疗、放疗,不然会误诊”、“在大陆地区做过临床实验”、“在医院开过门诊”、“曾以喝胡萝卜汁方式,治疗癌症病患成功案例”,讹称产品具有治疗乳癌、肝癌、净化血液、增加纤维质及排出宿便以大量排毒,可使肿瘤缩小等夸大不实疗效,使不知情的大众陷入错误而购买。

检方认为,林光常利用患者亟欲治愈癌症的心理,施用诈术鼓吹被害人购买产品,并要求放弃正当医疗行为,导致病情恶化延误治疗时机,恶性重大。

检察官依常业诈欺等罪起诉林光常,并非只因他贩售的食品不具疗效或排毒理论有问题,而是他诓称是“医师、教授”专业人士,让患者误信而购买产品,并导致病情恶化。

检方指出,诈欺构成要件是施以诈术使人陷于错误而交付财物而造成损害,这是故意欺骗的诈财行为,因此构成犯罪;如果只是因相信某类饮食有助健康,并大力提倡或推广,纵然最后经证明没有如所宣称的效果,由于不具使用诈术欺骗的手段,不会构成诈欺罪。

就林光常案而言,他并无医师或教授资格或身分,却对外宣称是“医师、教授”专业人士,这是施以诈术行为;并因而让消费者“陷于错误”,以为他是正式医师,深信他的排毒饮食言论,进而交付财物(付钱)购买商品。

踢爆林光常的癌症患者吕育娴,就是因为听信上述说法,开始使用排毒餐及购买林光常推销的产品,同时停止乳癌手术后的追踪、治疗,导致癌细胞复发且移转,检方因此认定林光常诈欺,并以此为业,而依常业诈欺罪起诉。

另林光常还被依伤害及健康食品管理法起诉。检方认定吕育娴因为停止正规医疗,导致癌症病情加剧,林光常的做法已经有使人导致伤害的不确定故意;而他推销的植物综合酵素,并未依法向卫生署申请核准,顶多仅是食品而已,不得宣称疗效,但他却宣称这些产品可以治疗癌症,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

检察官侦查时,林光常辩称吕育娴自愿购买产品,并无诈骗,但检察官不采信。而林所谓的博士学历,检方发现他的论文“毒与癌的研究”竟是以中文撰写,不符美国学位论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