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别比例的无形之手

7 06 2006年

   上期《莫非真有“贫穷基因”?》一文转贴到我在新浪网的博客后,不知

为何在两天内就吸引了3万多点击和一百多条评论。许多评论者显然没有耐心

把我的文章看完,不知我其实是在质疑“贫穷基因”的存在。另有一些人看来

缺乏统计常识,以为举几个例子就可以否定统计结果。

   
不过有的误解似乎是因为用语造成的。我说等级高的母鹿将会“倾向”于

生儿子,而等级低的将会多生女儿,这让有些人以为我在说动物能够有意识地

控制后代的性别。其实我说的“倾向”是统计意义上的偏向,指有更高的概率

出现某种情况,与动物本身的意愿无关。这种倾向性是无意识的生理反应的结

果。当母鹿处在不同等级的环境中时,其身体会因此发生一些生理变化,这些

生理变化又会影响到其后代的性别比例。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性别比例相同,以致于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然

的事实。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生物群体的雌雄比例相同,是一

种极大的浪费。大部分动物都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个雄性动物足以使无数的

雌性动物怀孕,要满足传宗接代的需要,一个群体只要有少数几个雄性就绰绰

有余了。但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生物群体中,雌雄的比例都相同?

   
有人会说,这正是因为动物后代的性别是没法任意选择的,而是随机
的。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是由精子决定的,比如在哺乳动物,带Y染色体的精

子决定雄性,带X染色体的精子决定雌性,由于Y精子和X精子比例相同、活力

一样,所以在概率上,生雄生雌的比例相同。(在人类,男婴的出生率要比女

婴略高一些,但因为男婴的存活率较低,所以在自然情况下,最后男女数目仍

然大致相等。)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两种精子的比例,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也可

以使雄性产生不同比例的精子,或者使卵子有选择地偏向于与某类精子结合,

从而使雌雄的比例发生改变。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是要让雌雄比例保

持相同?这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假定在一个生物群体中,雄性数目要比雌性少,比如说是一比四,一头雄

性平均与四头雌性交配,这样的话,做为雄性,其基因的传播率是雌性的四倍,

也就是说,在进化上,雄性有四倍的优势。如果有一个母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倾向于生儿子,她的基因就会很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开去,在后代中雄性会越来

越多,直到雄性和雌性的数目相等,雄性在进化上不再具有优势为止。反过来,

如果雄性的数目多于雌性,雌性的数目也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增加,直到二

者扯平。可见,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群体的雌雄数目不能不保持大致均

等。自然选择之所以会选择出这个结果,其原因又是因为在有性繁殖中,基因

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在基因的传递上,雌雄平等。

   
这个解释还隐含了一个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所有的雄性都有相等的交配机

会,所有的雌性也都有相等的交配机会,而且雌雄交配是随机的。在某些情形

中,这个假设不成立,那么雌雄的比例就不会相等。例如,如果一个个体只

跟一个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同性竞争交配,也就是说交配竞争是“局部”的,

那么性的比例将会发生改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球腹蒲螨。这种螨虫有一个非

常奇怪的交配习性,当还在母亲的体内时,儿子就与姐妹们交配。这些儿子没

必要跟整个群体中的其他雄性竞争,而只是与自己的兄弟相互竞争,那么,就

有必要减少儿子的数目来减轻这种没有意义的竞争,因此,一个母亲每次生产,

只需产下少量的儿子就能使她的女儿们都受精了,性的比例将会偏向于雌性。

事实上,这种螨虫每一次生产,平均有86个女儿,而只有4个儿子。在某些其

他物种中也存在这种局部交配竞争现象,它们的后代雌雄比例也都符合理论预

测。

   
即使是雌雄比例这种看来平淡无奇、理所当然的现象,其背后也有着深刻

的因素,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悄悄地控制着。只不过这是自然选择之手,是

亿万年来生物进化的结果,既不是动物自身的意愿,也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

2006.6.5.

(中国青年报2006.6.7)

(XYS200606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