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上)

7 06 2006年

                  如何识别假科学新闻
         
(2006年3月16日在东亚地区科技记者研修班的讲座记录)

                           
·方舟子·

  贾(鹤鹏)老师给我的题目本来是《如何识别真假科学新闻》,我给去掉一

个“真”字,讲一讲“假”的就够了,如果能把“假”的识别出来,“真”的也

就知道了。我这个讲座本来是安排在昨天,3月15日,“3·15”。我听说在座的

还有几个国外的记者,他们可能不了解“3·15”在中国的意义。“3·15”是中

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是专门打假的,所以如果把我的这个讲座安排在昨天的

话,比较合适,是专门要打击假的科学新闻的。调到今天再来讲,我觉得也很好,

我们可以回来来看看中国的新闻界是如何过“3·15”这一天的。在“3·15”这

一天中央电视台会办一个“3·15晚会”,我昨天也看了。在看的过程中,就收

到好几个电话、短信、email,告诉我快看,珍奥核酸变成了3·15晚会的指定产

品。珍奥核酸是在好几年前,2001年的时候,就被我们打击过的一种假的保健品,

这种假保健品却成了3·15晚会,一个号称是专门打假的晚会的指定产品,而且

我统计了一下,在这个晚会上,每过20分钟就会出现一次珍奥核酸的广告,而且

是第一个出现的广告。这也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了。这几年来珍奥核酸一直就

是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指定产品。

  昨天还出了一件事。绿色和平组织前天在中国发布了一个新闻,说是在亨氏

婴儿米粉中发现了转基因成分。昨天有一些媒体就报道了这件事,把转基因食品

说得非常恐怖,“含有非法成分”啦等等,好像也是要利用“3·15”这一天把

它做为一个假的典型来打击的。把一种现在认为比较安全的产品当成假的产品来

打击,把转基因食品妖魔化,实际上是在打击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所以通过“3

·15”这一天发生的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媒体有时候会把假的产品当成真

的产品,而且是做为真产品的代表介绍给公众,而又把一些真的东西当成假的东

西来打。所以这涉及到媒体在做科技报道的时候应该承担的责任问题。

  科技报道的责任我认为就是为了帮助公众了解科学,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要“知新”,让公众知道新的科学进展、新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要“辨

伪”,让公众能够分辨虚假的东西。在新冒出来的打着科技招牌的东西当中,总

会有一些含有虚假的成分,那么你做为科技记者也有责任让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

知新和辨伪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当前中国科技报道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

是这两者都没有做好。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新闻和广告不分,把新闻当成广告、

当成产品的宣传,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中有的是属于所谓有偿新闻,许多

科技新闻实际上是在推销某一种产品,为厂家做广告。另一方面,大报和小报不

分,大报小报化。有一些伪科学新闻本来是适合登在猎奇小报上的,但是在主流

媒体上也会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意造成的。这属

于新闻道德的问题,拿了人家的钱,就要替人家用新闻的方式做广告。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不讲。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那些无心造成的,是本来想正儿八经地写新闻

报道的,但是却没能写好,是属于新闻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问题。

  下面我要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去年十一月份上海的《新闻晨报》刊登了一系

列跟我有关的报道,指控像我这样的所谓“反伪斗士”制造了三大“科技打假冤

案”,该报的记者号称做了调查,证明我们确实制造了冤案。现在我就举这个例

子,来说明为什么我们认为它们并不冤,确实是属于伪科学的典型事例。第一个

是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它被批评是伪科学之后,这个人据说因此含冤去世。第

二个是蒋春暄,自称证明了多个超级数学难题,但是被国内数学界封杀了。第三

个是徐业林,他发明了无偏二极管,被认为是永动机。

  张颖清在1982年出版了一本书《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提出了“生物全息

律”。生物全息律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生物的每个部分都能反映出生物的全体。

这个人是个知青,高中毕业后就下乡了,只有电大的文凭,但是因为出了这本书,

在1983年被破格调到山东大学当教授。1990年可能是他最“辉煌”的一年,在这

一年他在山东大学创建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又在新加坡召开第一届国

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他号称“三次应

邀访问颁发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做学术报告”,

“有望获得诺贝尔奖”,他发明的“全息诊断仪”“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的媒体曾经热炒过这个人,我当时还在国内,已注意

到有这方面的报道。1995年形势开始逆转。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推荐了一

篇文章到《中国科学报》上发表,这篇文章质疑全息生物学,认为它是一种伪科

学。1996年,另一位经常打击伪科学的院士、大家都很熟悉的何祚庥先生主编

《伪科学曝光》,收入了这篇文章。按照张颖清支持者的说法,由于这两名院士

把全息生物学打成了伪科学,山东大学就不再支持张颖清了,虽然他继续在山东

大学当教授,但是拿不到科研经费,后来得了肺病,2004年10月“含冤”病故。

2005年1月新华社发了一篇报道《中国科技界悲剧——山东生物专家张颖清含冤

早逝》,因为这篇报道,才引起了我对这个事件的关注。

  蒋春暄是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一名退休工程师,1973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

数论,自创“全新的数学方法”,“顺手捎带地”解决了世界公认的几大数学难

题:费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黎曼假设等,“并用这种方法研究物理、化学

和生物学等学科”,但是“国内著名数学刊物一概退稿”。在几年前他得到“美

国著名的物理和数学家R.M
Santilli支持”,发表在“美国权威数学刊物《代数
·群·几何学》”,这个刊物其实是Santilli办的。据说美国《数学评论》和德

国《数学文摘》都转载了其论文摘要。2003年7月《南方周末》发表《令人深思

的“蒋春暄现象”
》一文,文中说“中国学术界已多次讨论,为什么诺贝尔奖
与中国无缘”,但现实中又一次出现像蒋春暄这样在国内被封杀而在国外受重视

的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把这当成中国学术界弊端的例子,要人们加

以深思。由于《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才引起我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去调查了

一下支持蒋春暄的那位“美国著名的物理和数学家”Santilli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发表他的论文的那份“权威数学刊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刊物,调查的结果是,我

认为蒋春暄墙内开花墙外也不香。

  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也是一个已经炒作了很多年的例子,前面谈到的两

个例子都是在70、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个也是。徐业林1986年在国内一份刊

物《潜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宣布他发明了“无偏二极管”。这种经过改

造的二极管,据说在不需要外加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零下273℃,

就能不断地输出直流电流,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他在

200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无偏二极管的实验与分析》,登在《导弹与航天运载技

术》杂志上,在这篇论文中他对无偏二极管做了理论分析,认为他的实验已经推

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物理定律必须做修改。他的这个发明获得了俄、英、

美、中四国发明专利。这个事件引起我的注意,是在2004年12月,《光明日报》

在头版发表了一篇宣传无偏二极管的报道,题目是《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

源出路》,把他的这个成果做为一个新的科技进展来介绍的。

  为什么说这三个例子都是伪科学的典型例子?怎么辨别它的真和伪?这首先

涉及到什么是科学这个科学哲学的问题。对这个学术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在这里

深究。其次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问题。要认定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是伪科学,需

要有生物学的知识。一个生物学的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个伪科学。那么,

对那些不是生物学专业的人来说,怎么办呢?还有像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他说

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给推翻了。一般人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讲的是什么。一般

人只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但是他说他的发明不违反能量

守恒定律,而是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一般人不了解这个定律,必须有比

较专业的知识才能判别的。还有像蒋春暄,那更玄了,讲的都是数学的东西,一

般人更看不懂。那么做为一个外行、一个记者,在听到他们这些说法的时候,怎

么样去辨别它们究竟是重大的科技成果,还是虚假的东西呢?我今天要讲的,就

是没有必要用到专业的知识,而是只要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和新闻素质,做为外行

也能够做出辨别的一些要点,或者说,做为一个记者,你怎么对此进行调查呢?

  第一,要去查查他们这些人的身份,看看他们是否有做这些专业研究的资格。

中国人经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但是对那些号称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人,我们

还是要去问问他们的出身是什么样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高度专业化了,从前通

过业余研究也能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像孟德尔在花园种种豌豆也能发现遗传定

律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在现在,如果没有经过恰当的科研专业训练,没有必要

的研究条件,要做出科学发现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要做出重大科学发现那几乎是

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这些发现是由专业人士宣布的,虽然听上去很玄,我们还可

以对此将信将疑。如果是由业余人士来宣布的话,那么我们更要抱着怀疑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把这几个人的底细给抖一下,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身份,有没

有资格来做这些专业研究。号称创建了全息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的张颖清,1966年

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而是下乡插队。在插队时学习了针灸,由此学习了一点

生物学和医学。文/革以后他上了电大,拿到了电大文凭。这就是他受过的全部教

育。所以如果做为一个生物医学的专业人士去看他写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对生

物学其实是一窍不通的。对一个没有受过生物学的专业训练,连生物学的基本知

识都没有的人,有没有可能创建一门生物学学科,发现生物学新定律呢?这就非

常值得怀疑了。

  我们再来看看号称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数学难题的蒋春暄,他实际上并没有受

过数学专业的训练,而是受过工程方面的训练,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毕

业后下放到东北,1973年调到北京,从那个时候起开始研究数论。在退休前他是

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工程师。支持他的那个所谓“美国著名数学家”Santilli,其

实也不是数学家,我查过,他并没有发表过数学方面的论文。他以前是个物理学

家,在意大利的大学拿到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1983年起他

脱离学术界,从一家房地产公司那里搞到一笔钱,自己创办了一个研究所叫“基

础研究所”,自己搞研究了。他为什么会赏识蒋春暄呢?他和蒋春暄是一样的人,

自称创建了“强子理论”,是比量子力学更高级的理论。他的这个理论没法在正

儿八经的学术刊物上得到发表,就自己创办了不少刊物来发表他的这套理论。蒋

春暄的论文就是发表在Santilli创办的杂志上,该杂志是SCI(科学引用索引)

不收的。

  在这几个人当中,徐业林看上去还有点专业背景。他在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

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当研究员,所

以他还算是学物理出身的,但是他发明的那个东西,和他的专业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把这些人的背景做了一番调查之后,就可以认定他们要做出他们

所说的那些重大发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他们并没有做这些研究所需要的专业资

质。

  其次我们要看看他们是否有商业动机。他们为什么从70年代、80年代就不断

地在宣扬这一套,动机是什么?科技成果是可以转化成商品的,那些宣称自己做

出重大科技成果的人,就可能隐藏这商业动机,想靠它来赚钱。蒋春暄我倒没有

发现他有这方面的动机,因为数学的东西要靠它赚钱确实也不容易。但是张颖清

和徐业林是都有商业动机的。张颖清声称根据其全息生物学,发明和独家生产的

“生物全息电图诊断仪在手上扫描一次只需15秒钟,就可以诊断全身有无疾病

和患病的部位”,如果他的这个发明是真的,我们现在医院所用的诊断设备不管

多么先进都要被淘汰,什么CT、核磁共振都没用,只要用他的这个仪器,15秒钟

就全部搞定了。他还发明了“生物全息治疗仪可以治疗全身的26种疾病”,一开

始说可以治疗200多种疾病,后来缩水了一下,变成26种。他的早逝和他相信了

自己的这套东西是很有关系的。他在被发现肺有问题后,拒绝接受现代医学的治

疗,而去接受全息治疗仪的治疗。

  徐业林认为他的“无偏二极管”能够一直发电,但是现在发的电流还太弱,

不实用,如果有人投资,加以改进,就可生产永远无需充电的手机电池,如果再

改进一下,发出的电就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不必加油了。所以他是一直希望

有人投资,在四川成立绵阳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他是这家公司的法人

代表。这家公司的注册资金是400万。四川省发改委也在支持他,请求将无偏二

极管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试点工程”
立项,并申请项目专项拨款3000万元。
徐业林的商业动机非常明确,一直通过报纸的宣传在寻求企业的投资,有关“无

偏二极管”的报道多年来实际上已出现过多次,在《光明日报》上就出现过几次,

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在报纸上宣传他的无偏二极管。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一个人虽然抱着商业动机,虽然不是专业

的研究人员,但是也做出了重大的发现。这种可能性虽然极小,但是没法完全排

除。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否确实做出了重大发现呢?那就要看他的发现有没有

被学术界接受。做为一名记者,怎么知道一项学术成果是否经过了学术界的检验

呢?那就要看它是怎么发表出来的。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是认定一

项科学成果的正常渠道。如果你认为自己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你应该把它写

成论文,拿到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越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应该拿到越是权威

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发表了论文也不等于你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这

只是为了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迈出的第一步。完全有可能在你发表了论文之后,

别人没法重复出你的结果,而不承认你,甚至把你的成果给推翻了。但是如果连

这第一步也不去迈,就更不可能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伪科学成果的发表情况,会发现他们都没有发表过正儿八

经的论文,像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的论文,发表在《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

上,这并不是他的研究领域的专业杂志。如果他真的认为自己推翻了热力学第二

定律,那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物理学发现,应该拿到非常权威的科学杂志、物理学

杂志上发表。特别是应该拿到国际刊物上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太容

易让人相信,因为国内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非常混乱,有许多期刊只要作者交了

版面费,就什么论文都登。所以像这么重大的科研成果,是应该拿到国际期刊,

特别是权威的国际期刊上发表才对的。

  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来发布自己的成果的。其

中比较常见的是开新闻发布会,或者让记者采访、写报道。刚才举的三个例子都

是这样的,通过记者的报道公布出去。记者和一般公众一样,并没有必备的专业

知识来判别科研成果的真假。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论文已经被学术刊物接受、发表

了,再来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出去。但是他们是反过来,先找新闻界发布,再试图

挤到学术界去。

  第二种不正常的渠道是开一个学术鉴定会或听证会来认定一项成果,这大概

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项成果出来了,就召集一批专家来鉴定,这些专家有的是

假的,也有的是真的,甚至是很大的专家,院士之类的。这种鉴定会不具有透明

性,学术界的其他人不知道是究竟怎么鉴定的,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本来就不该

去承认它。更何况这种鉴定会还涉及到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只找一些和自

己关系好的专家来鉴定,甚至是花钱就可以买来鉴定结果。所以对那些号称经过

专家鉴定的成果,我们也不应该轻信。

  第三种不正常的渠道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出书。报社、出版社的编辑一般

也不具有专业鉴别能力,用这种办法发布成果说明不了问题,有时候只是因为作

者和编辑的关系比较好,有时候虽然作者和编辑没有什么私交,但是编辑的素质、

眼光有问题,所以也就把伪科学的文章给登出来了。当然还有的是属于有偿新闻、

自费出版,再荒唐的东西都可以这么发表出来的。

  还有一种是现场演示。有关徐业林无偏二极管的报道出来以后,我写了一篇

文章,说这就是号称推翻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徐业林有个反驳,

邀请我去看他的实验,他可以当场演示无偏二极管确实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电流,

虽然很微弱,但是是可以当场检测出来的。我如果真去看的话,也没有什么意义。

他的实验结果也许是真的,但是是别的原因引起的;也许是假的,玩了什么花招

我未必能看出来。所以这种现场演示说明不了问题。十几年前的水变油事件,也

是通过现场演示,当场就能把水变成油,当时在座观看的许多专家也都没有看出

其中的奥妙,都很相信。甚至一些大牌的专家,像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也都

相信水确实被变成油了。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在玩很简单的魔术掉包手法,把水偷

偷换成油了。科学家和一般人一样,是难以识别魔术手法的。让我去看魔术表演

我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所以对这种现场演示我是一概不去看的,没有那个必要。

  另外一种就是号称获得了专利。像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号称获得了四个国

家的专利。我去查了美国专利局的数据库,他确实是得到过美国的专利。他的专

利申请写得比较模糊,没有说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电流,而只是说可以用来做电

池,专利员也许以为那只是一种新型的电池发明。一个发明能够获得专利,有时

候只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并不等于说它就是真正能够实现的,授予专利只是保

护一个新的想法而已,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成果。美国专利局虽然早就规定不批

准永动机的专利,但是如果大家仔细去查一下美国专利数据库,会发现近几年来

还是一直有比较隐瞒的永动机获得专利,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就属于这一类。美

国专利局在这方面受到过批评,也说要加强对专利员的培训。要获得专利,只要

专利员批准了就行了,专利员不一定是非常专业的。所以获得专利,并不能说明

成果的学术价值。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号称获得国际奖项、国际声誉。像张颖清的全息诊断仪获

得了巴黎国际博览会的金奖,还有像我们在国内报道中经常看到的,某某产品获

得布鲁塞尔尤里卡博览会大奖。这类奖项都是花钱买了,你只要交钱参加了什么

博览会,它就要给你颁发一个奖。张颖清还号称被国际全息生物学学会任命为终

身主席,这听上去也很吓人,而实际上那个学会就是他自己注册的。这是利用国

外的结社自由,可以随便注册一个学会,不管你取多大的名头,国际的、世界的、

宇宙的,都可以取,只要没有人用过的,就都可以用,然后就可以自命为会长、

主席、终身会长、终身主席。

  还有一种,为了证明自己获得国际承认,宣传说在某个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宣读论文。有些国际会议是很正式、很专业的,如果被请去做报告,确实是很大

的荣誉。但是问题是许多国际会议虽然是很正式、很专业的会议,也是只要交了

钱就可以去参加的。而且世界上国际会议特别多,并不是都是很正式、很专业的,

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召开国际会议。包括全息生物学,也开过三次国际会议,第

一届在新加坡,第二届在挪威奥斯陆,第三届在洛杉矶,满世界地跑,就为了显

示自己的国际性,其实都是自得其乐。此外,还宣传说张颖清被诺贝尔生理医学

奖颁奖机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三次邀请做报告,离诺贝尔奖非常近了。曾经有记

者来问我对这事的看法,我说我不相信诺贝尔奖颁奖机构会这么没有眼光,会把

一个没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任何论文的人请去做报告,因为我查过,张颖

清没有在任何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没有任何一篇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是

研究什么全息生物学的。当然我没法排除这种可能性,也许诺贝尔奖颁奖机构中

有什么人和张颖清有私交,给他提供这么个机会。后来有一个在美国大学当教授

的华人生物学家廖教授给我写了一封信,他那段时间(90年代初)刚好在卡罗琳

斯卡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非常清楚整个事情的经过。张颖清确实到那个医学院

去做过报告,但是并不是医学院校方请的,更不是诺贝尔奖委员会请的,而是中

国驻瑞典的大使馆请的,找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学生会,要他们做

安排,借了一个教室,教室的钥匙还是通过关系要来的,再找了一些中国留学生

去听张颖清用中文做演讲。张颖清回国就号称是被诺贝尔奖颁奖机构邀请去做报

告。诺贝尔奖委员会有一个“诺贝尔论坛”,如果被邀请去这个论坛做报告,确

实是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廖教授在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期间,听过所有诺贝尔论

坛的报告,根本就没有张颖清的。廖教授当时的导师是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的成

员,廖教授问过他,他根本就没有听说有张颖清这么个人。

  我顺便说一下,学术讨论会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比如无偏二极管学

术讨论会,就是在“北京憨老汉火锅城”隆重举行的:

  “2005年2月5日下午,由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格物》杂志编辑委员会

和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联合主办的第47届卢鹤绂论坛——无偏二极管学

术讨论会在北京憨老汉火锅城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会

长吴水清,副会长王德云、白景芝、柳克希、曹盛林,副秘书长、北京集佳律师

所律师徐建民,事务委员会负责人张志杰,总部调研员、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高

级工程师付昱华,会员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

球及任唯华,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核心组成员、高级工程师张英平,国家体制

改革委员会原副司长严谷良,中国科学院生物所研究员徐业林,中国科学院力

学所研究员俞稼槃,北京工业大学数理学院教授殷宝璐、庞玉俊,北京相对论研

究联谊会核心组成员、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陈其翔,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迪兴,清

华大学教授、北京紫竹华光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长白新桂,科技日报高级记者沈

英甲及其学生,光明日报主任周文斌,副主任刘路沙,辽宁科教院单玉佩先生。”

(接下)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