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人评科学松鼠会的书评

4 03 2009年

方舟子评:

这篇登在《都市快报》上的书评作者不知是不是也是松鼠会的人。按其说法,似乎在松鼠会之前全中国就没有理工科出身的人写过科普,需要他们来开天辟地。我也只是“会在文章中兼涉几句科学”,这几年写的专栏文章、出的书全白写白出了。后面以一氧化碳中毒频发来说明国民科普知识的极其贫乏,却打了松鼠会一记耳光:前面说了松鼠会成员烤鱼聚餐遭遇一氧化碳中毒,岂不是在说松鼠会成员的科普知识也极其贫乏。思维这么混乱,连基本事实都不顾的人,还有脸大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eddie评:

人家是名校理工科,你不过理工科而已。

008评:

就是, 名校理工一氧化炭中毒都中得那样帅。

克己明德评:

号外,号外: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原来是当事者不知道一氧化碳致人死亡的机理。按照这个逻辑,只要知道了艾滋病毒致人死亡的机理就不会因此而丧命了,真是个伟大的发现!

Amsel评:

这属于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逆反行为或者叛逆心理。加以必要的监督、批评、指导就可以了。刚发的刘夙的批评文章就不错。

路人丁评:

书读得少不是他的错,出来现就不好了。视野有限成那样,还是别“国内”“只有”地分析来分析去罢。

USTC3评:

松鼠会的人说老方疯了:

李清晨 [65.49.2.*] @ 2009-3-3 11:21:38
他,疯了……

[匿名] asdio [65.49.2.*] @ 2009-3-3 13:52:31
他这个人做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xiaobing [65.49.2.*] @ 2009-3-3 21:48:31
没什么意义的争谓。

醉生梦死 [65.49.2.*] @ 2009-3-3 21:56:17
方没疯,这是正常表现。如果哪天方突然心胸开阔了,那才疯了呢!

方舟子评:

被批评了几句就骂人疯了,还好意思说人心胸不开阔?看来其心胸很特别嘛。

ping_max评:

“心胸开阔”这个词早就被滥用了,是无原则,无是非的人的借口。

Amsel评:

松鼠会的这些人不自量力。他们敢不敢指名道姓说蒋高明这样的人搞伪环保?

敢不敢最先出头直接点名揭露珍奥核酸和蒙牛这样的奸商?他们知不知道刘华杰、武夷山这样吹捧伪科学的为什么要奉承他们?

他们现在是躲在后面做些平平安安的活计,倒反过来指责方舟子这样打头阵的勇士了。

Yush评:

“柔和”、去年圈圈坐的时候说“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0374.html
揭开蒙牛OMP的盖头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2-28 11:45

2007年,科普作家方舟子及新语丝网站开始质疑特仑苏牛奶。……然而,蒙牛从未承认OMP就是IGF-1,所以方舟子的指控也就象是铁拳打棉花。……

Justso 在 2009.03.01 00:40, 说:
我看了方舟子的反蒙牛全纪录,以及方舟子的访谈,分析的结果和云无心稍有出入。
从2007年3月被方舟子质疑,长达两年时间,蒙牛对OMP就是IGF-1并不作回答 — 毕竟一个草根方舟子,质疑之声还是很小的,公众根本不知道。
……我反对云无心这篇文章。嘿嘿,并非反对你的结论,而是反对你简化了这个纠葛的过程,从而抹杀了这个事件的真实原貌,以及事实带来的启示。
具体的过程我说的也未必是最精确的,我也曾写了文章分析这个过程,但最权威的还是这件事的第一主角–方舟子,

yunwuxin 在 2009.03.01 04:01, 说:
我并非不明白你所说的东西。但是我仍然刻意“简化了这个纠葛过程”,并刻意地淡化“事实带来的启示”,十三的编辑更进一步然评述更加“柔和”,出发点只在于去年圈圈坐的时候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

lyhtt评:

这个松鼠会极像是为反方而成立的。

当初看松鼠会成立时,我直觉他的始作甬者的初衷就是为了反方。虽然我有个邻居是松鼠会的挺方派。

附: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09-02/09/content_603548.htm

理工博士们在干吗?写趣味科普!

2009-02-09《都市快报》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科学松鼠会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1月版,25元

现在或许不再那么急迫地需要“科学救国”,更为需要的仍旧是科普,但像霍金这样写科普读物的大科学家,我们实在是太少了——

文/韩戍(济南)

就在我们读厌了充斥于图书市场的各式水煮油炸,看倦了明星学者们的快餐学术,听烦了白领小资的职场胜经的时候,一本独特的科普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问世了。

这是网上享有盛名的“科学松鼠会”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文章从近百位松鼠(会员的独特称呼)的上千篇作品中选出,内容非常特别,都是千把字的科普小文,说的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桩桩科学疑惑。它的作者群更是特殊,30人中有17人具有名校理工科博士背景,连插图也出自理科博士之手,乃至有人评价:“这是中国科学新生代写作的集体亮相”。

此书的精妙之处俯拾皆是,下面试举几例。

譬如,一氧化碳是致命的杀手,那它是如何致人昏迷的呢?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密室里的谋杀》便以松鼠会成员烤鱼聚餐,遭遇一氧化碳中毒的真实经历为例,加以诠释。其中的比喻生动活泼:“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运氧小抓车……CO到站还赖着血红蛋白不走,并纠集同车O2一起不走,于是没人下车干活,松鼠们体内各组织缺氧……有的时候肌红蛋白慢慢放出CO,会被血红蛋白再傻乎乎地半路劫走……”

再比如上瘾。读书之类的瘾自然好,如果染上毒瘾或酗酒成瘾,麻烦可就大了。那么,瘾和生活环境有关吗?《老鼠和毒品》先讲了单独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实验,原来“毒品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与个人意志力无关。”但并不是说,你可以为自己的不良嗜好辩护。文章笔锋一转,又讲了另一个实验:群居的老鼠和独居的老鼠对毒品完全是不同的反应。前者因有了伙伴,抗毒能力大大增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决定论”吧!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资料,我们上网或查工具书,不是一样可以获得吗?当然有些不同。科学类的资料,大都由专业人员所写,满篇行业术语,读了让人云里雾里。而松鼠会的作者们虽然出身理工,却能将枯燥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流畅明快的文字,实在是好极了。这群闪耀着人文精神的热心“松鼠”,不仅传送知识,而且是“选择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连岳语) ,旨在以科普行动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国内似乎唯有理工科出身的方舟子,会在文章中兼涉几句科学,却大多涉及学术打假,火药味甚浓。除此人之外,堂堂中国,科学家数量不可谓不庞大,但观点高度专业化,高居业内的庙堂之上,不为公众所知,亦缺乏普及介绍的服务精神。也有些文思敏捷的年轻理工学人,或是表达乏力,中文程度欠佳,或是倾心于实际研究而不屑表达。两相夹攻,造就的是今日学人以不知道科学为荣,出版界文史一枝独秀,大多数国民的科普知识极其贫乏——只要看看每年冬天那么多重复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案就知道了。

科学之花是美丽的。一个成熟的知识社会,人文精神固然重要,但若忽视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过于强调人文,就会流于空泛,变得苍白乏力。《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的出版,应该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

链接: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90多个年轻人组成,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他们相信科学是美的,希望为公众“打开科学坚果”,让“科学流行起来”。他们一起写作的科学博客(http://songshuhui.net)获得了2008 年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公众奖。“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博客科普受关注” 被众多专家评为2008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


操作

文章信息

2篇回复 to “网人评科学松鼠会的书评”

4 03 2009年
普陀鹅耳枥 (20:31:37) :

“就是, 名校理工一氧化炭中毒都中得那样帅。”

这句太狠了……

16 07 2009年
sz1961sy (06:28:26) :

这帮松鼠会科普工作者是比较自负的人。书读多更要谨言。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