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教授潘知常(三)

2 03 2006年

【方舟子按:南京大学剽窃教授潘知常居然还有脸跑到这儿来鸣冤叫屈,我就把这几天以来在新语丝网站上多位网友揭露潘知常其他剽窃行为的文章也转一些到这儿
来。潘知常案是到目前为止我遇到的性质最为恶劣的剽窃案。潘知常剽窃不是个别的、一时的行为,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行为。我建议南京大学开除这样的剽窃教
授。如果这么恶劣的剽窃教授都能继续当教授,那么其他有剽窃行为的教授就更无法追究了。】

初识潘知常

陶世龙

  对潘知常先生本无所知。在新语丝上看到他和张远山先生的争论,是他们对《红楼梦》等五部书的见解是否所见相同的问题,也没在意,我对“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这类问题也没有兴趣。没想到事情竟越闹越大,特别是看到潘先生给方舟子先生的信中居然还有这样的话:

      我这次还是克制的。你今后如果对我再有不恭,我对你的反击会超过于建嵘的。我不但有他的敢与丑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而且我还有无数在媒介工作的学生,铲除丑恶,他们肯定乐于相助的。

      我是专门搞策划的,要论对于炒作的了解,你不是我的对手!因此揭穿你的那点把戏,对于我来说,易如反掌。

      你好自为之!

      南京大学 潘知常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怪不得有位网友说: 潘知常教授 果然是一霸 下次看到 小子我绕道而行 望风而逃 由 Jingyi 于 2006-2-19, 12:27:20: 。

  正如网友田牛所问:“哪位给介绍一下潘知常教授。”对潘教授毫无了解,不敢妄议,但未见有人出来介绍,因想到,何不自己搜索一下。一搜,约有8,360项符合“潘知常”的查询结果,有同名的;周润发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演的那个“潘知常”,就占去不少项,不过潘知常教授的也不算少,很快找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有潘知常教授的介绍: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特聘为副教授,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 -1999年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历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著作15部,编著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并被授予光荣称号,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http://www.nju.edu.cn/cps/site/news/szdw/panzhichang.htm

  太简略,像潘教授的学历就没有介绍,他得到副教授、教授的职称都是特聘,一定有出类拔萃之事迹,也没有介绍出来。于是再去找,潘教授在和讯网的博客(pan2026)有自我介绍,但和上面的内容相同,没有我希望知道的材料。在价值中国网有潘知常主页,新浪网也有潘知常的 BLOG,打开一看,还是失望。此外,在中国学术论坛_潘知常生命美学专辑 ,央媒国际--潘知常中有介绍,也是没有介绍学术简历。

  不过耐着性子查下去,终于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http://www.com.cuhk.edu.hk/seminar_pan_zhichang.htm 上找到《 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学术简历》,照录如下:

    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学术简历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传播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传播学方向硕士导师、“传播与文化”方向博士导师。

    湖南醴陵人,1956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2月至1984年7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随美学研究生班进修中西美学与艺术,1988年被特聘为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分别当选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省、市级劳模),1990年被特聘到南京大学,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遴选为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 至1999年任南京大学形象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博导、教授。

    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传播学系从事合作研究。

    在传媒批判理论、媒介文化、美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批评、媒介与广告策划等方面有突出的成绩。

    先后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企业美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江苏省企业形象设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政协顾问以及《美学与艺术学研究》副主编、《新闻传播论坛》编委、《现代城市研究》编委等。

    出版学术著作十五部、编著五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虽然仍有不足,如根据什事迹在1989年当选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因有那些卓越成果因而被特聘和被遴选?仍没有介绍出来,不过比大陆网站所有的介绍都要详细具体了。

  在搜索中,顺便发现潘教授涉猎的方面很多,对军事也有议论如:“‘伊拉克的现在是中国曾经的历史。’潘知常这样概括战争与中国的高度关联性。”(潘知常:把战争带回中国——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

特别是对歌唱家宋祖英的研究,引人瞩目,他所主编的《想象中国的狂欢盛宴—CCTV春节联欢晚会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三章宋祖英:“东方茉莉”的表演政治,是他写的。在网上多处都有,遗憾的是内容太丰富,有些论述对外行如我者看起来很吃力。如:“对宋祖英这一在春晚可圈可点的“明星文本”(star text)的构成展开分析,分析主导意识形态在其间通过哪些意象或者说通过哪些元素符号来达到其话语诉求。”“(宋祖英已)成为当代中国国家话语的一个文化符码,在光彩照人、光芒四射的形象背后,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缤纷景象,也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明星叙事对转型期日益分化的现实社会进行整合的努力。”之类。

  当然有许多还是看得懂的,但实在太长了,如按宋祖英女士出场春节晚会的年份对她的发型头饰、服装款式、服装颜色、演出阵容、演唱曲目等都有详细的研究,体现出严谨治学之风,对于潘教授能写出这么多字来也很佩服,只是我搜索了好久,没有那么多耐心了,且潘先生这部大作网上转发的很多,便偷了个懒,谨摘录几条以见一斑。

  我们认为,在春晚姹紫嫣红的女星阵容中,宋祖英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的。  我们认为宋祖英在春晚乃至中国的红火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事件而是一个政治事件。  其他任何歌唱演员,服气也好不服气也罢,对宋祖英这座横亘在面前的艺术大山,就只能望其项背了 。  不敢想象,这春晚,如果没了宋祖英将会是什么样,一个显而易见的说法是,没了宋祖英的春晚,那——还能叫春晚吗?(儒学联合论坛-春节联欢晚会剖析—- 宋祖英:“东方茉莉”的表演政治(潘知常) )

  写到这里本来该结束了,但意外发现一个对潘先生颇为不敬的老帖(2001年的),但他提到的一些事情,与潘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网站上公布的学术经历或可有能印证之处。其中如有不实乃至造谣诽谤潘教授之处,正好作为潘教授清查的依据,因为这个帖子虽然在国内已看不到,连发帖的那个 BBS也早已被关闭,但在海外仍看得见,如不澄清,对潘教授的声誉有损。而帖中涉及到的人,虽然一位关键人物,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叶子铭教授已不幸于 2005年10月 28 日上午8 时 56 分在南京逝世,但还有一位仍健在,究竟有没有帖子中说的事应该是能查清楚的。因此我将原帖照录如下。由于我对美学是外行,对这些事的是非不作评价也不参与争论,仅仅作为提供给潘先生和大家的一份材料,以供研究而已。下面就是原帖,未作任何改动。

发信人: lhx (最美~十二朵玫瑰), 信区: triangle标  题: 南京大学中文系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May 15 11:03:02 2001)——学风问题的一个个案 李晓鹏() 前两天我在这里发了《也谈南大中文系怎么了》的贴子,对贴在这里的《南大中文系怎么了》提出疑问,随后出现了叶门弟子的《告XXX 教授书》,提示了《南大中文怎么了》一文的背景,引起了一系列讨论。版主以为事件已离开了学术讨论的轨道,因而删除了所有有关南大中文系讨论的贴子,我理解并体谅版主的心情和做法,没有意见。今天我收到了仍在南大中文系工作的系友的来信,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附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我以为,此文虽然是就最近出现的有关南大中文系的网上讨论说话的,但提出的问题却在当前中国学术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所以仍发在这里。版主如果觉得会引起麻烦,因而删去,我无话可说,但我对有关学风问题、学术批评问题的网上讨论也就此失去信心。 以下是系友的原文。 叶子铭、董健与潘知常——是非还是纠纷? 多嘴者 叶子铭、董健因反对潘知常担任博导,遭人在校园散布黑贴子和上网诬陷一事,在我们这个经济发展、道德沦丧的时代,是很有典型意义的。笔者是一个知情人,本不欲谈,但眼见黑白是非被抹成一片灰色,甚至完全颠倒,因此不得不谈,不忍不谈。 叶、董反对潘任博导先后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99年,他们的理由有两个:第一,此前不久,《羊城晚报》载文,批评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一书有抄袭。(我手边没有此文。有关报刊的文字,容随后在网上提供原文副件。下同。)董健通篇阅读了潘著,认为批评基本属实。他对笔者说过:“潘知常的学风问题,主要是本科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潘毕业于郑州大学),又缺了硕士、博士阶段的训练。但是他勤奋、聪明,抓紧帮助还是能补上来的。”于是,这位亲手把潘引进南京大学的前任副校长与潘谈话,指出他在学风上的倾向不好,举例批评他在一篇文章中把“普法战争”中胜负双方弄颠倒了。潘则辩解:“我指的是另一次普法战争,也许是法普战争。”过后董向欧洲史专家钱乘旦请教:历史上有几次普法战争?有没有过普法战争?钱告知,“普法战争”只能指1870-1871 年之间的那次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从没有“法普战争”一说;而且,法国从来没有在战争中赢过普鲁士。董健感到很伤心:弄错了一点史实这在谁都是可能的,但怀有如此拒绝批评的心理,就难以改正了。这是他第一次怀疑,自己当初引进这个人,是不是搞错了。 第二,有人向系总支揭发,潘知常向自己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上的同学(作家班)收受赞助。大约在两年前,总支已经处理过一起类似的事件。那次是总支处理一个冒充南大副教授的成人学生,该生展示了一张盖有红戳的“委任书”,说潘知常的“企业形象研究所”收了他一万块钱,任命他为该所“副教授”。这个研究所始终由潘独自经营,99年再次向学生收集赞助时,该所已经被学校取消了。 99年那次讨论博导资格的中文系学术委员会认为:一、如果指控潘知常抄袭,给他以行政处理,须有有关部门的鉴定。但确认是否需要在学风问题上进一步提高潘的认识,是我们学术委员会自己的责任。二、向社会拉赞助,甚至向学生拉赞助,不违法,而且已经是我们这个年代常见的事了。但是,必须向潘说清楚,也要借此向全系老师说清楚: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个人向在读的学生讨钱不行。(除潘知常外,中文系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在系领导表明了这样一个严厉的态度以后,这位老师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很自尊地离开了。) 99年否决了潘知常担任博导以后,叶、董二人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指责的有之,说情的有之。董几次表明,潘还年轻,我们的意图仅仅是教育;下次不再阻止他。 2000 年5 月9 日(不知有否记错),《光明日报》学术版发表文章,称20世纪中国美学仅朱光潜、李泽厚刘纲纪与潘知常为代表的“生命美学”三家,而朱、李、刘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该文署名“刘士林”(可能个别字有错)。由于一笔抹杀了美学届的诸多前辈,署名者刘士林感到压力太大,委托他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领导(名字我一时记不起来,容日后提供)给董健打电话,说这不是刘的原文。随后刘向南大中文系送交了他的原文(希望南大中文系能在网上公布这份原文)。两文比较,出入极大。随后,《光明日报》学术版证实,发表的稿件,是潘知常本人送交的。编辑在潘的稿件上,还删去了把潘作称为经典的一些句子(现在中文系领导手上还有编辑改动稿件的复印件,希望送上网来)。  据此,叶、董再一次在学术委员会上表示了拒绝潘知常担任博导的态度,学术委员会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此后,叶、董多次谈到:“过去,程千帆先生一再告诫他的弟子,外边有人说古典文学研究有一个‘千帆学派’,或者叫‘南大学派’,你们谁都不许这样说!因为不能够这样说。”叶、董认为,程千老的这种态度,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应该精心维护的传统,丢了这个传统,就是丢了我们的学术生命!笔者有一次也亲耳听到周勋初先生告诫弟子,不可以认为有一个什么南大学派。以有程千帆、周勋初、莫励锋、张伯伟、张宏生、程章灿这样三代实力学者组成的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尚且如此谨慎,潘知常大胆宣称自己超越了朱光潜、李泽厚,成为中国20世纪美学研究的第一家,当然要引起叶子铭和董健的不快。 至于自己著文宣传自己,董健有一次说道:“虽然当前全社会此风很甚,但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必须教育年轻学者们,不要学这个风气。”这就是后来他被诬陷盗用匡亚明之名,为自己写序的原因。 以如此分明的是非,以叶子铭、董健这样两位学界的权威,纠正一个尚属年轻的潘知常,居然弄得无是无非,被人兜了一头粪水;坚持程千帆先生这样一种学术襟怀和学术道德的南京大学中文系,也因此被人兜了一头粪水。笔者不禁要问: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救吗?!  批评潘知常个人向在读学生讨赞助,有人讽为“观念陈旧”;反对潘知常以不正当方式在《光明日报》发表歪曲学术史的文章,被讽为小题大做;两个坚持学术标准和学术道德的长辈学者对一个尚未进入学术正途的年轻学子的规劝教育,被看作打击、压制人才(尽管董健对潘知常有知遇之恩)。这不是叶子铭、董健和潘知常之间的个人恩怨,不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私事,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无耻程度的一个标志和测验! 笔者近来深感绝望:我们全体已经没救了! 但我又怀疑我的绝望:不是还有叶子铭、董健、周勋初这些先生在吗?南京大学中文系这个学术标准和学术道德的堡垒,不是尚未被攻破吗?  有一个谜语,谜面是“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你可以猜为女人的乳房,也可以猜为我们当今的社会。我一直为潘知常惋惜,身为某党中央委员的他是让这个社会教坏了,他不知道;古时候,还有叶子铭、董健这样一类人。他心中的委屈和痛苦,也是可以感知的。我以此文奉送在潘知常先生面前,请他看看叶先生、董先生的苦心,或许他会负荆请罪也说不定。。

[附]在南京大学网站查到的对董健教授的介绍和叶子铭教授的讣告董健教授,生于 1936年1月。1962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7年晋升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戏剧。主要论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田汉传》等。《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2 年)。

讣 告  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叶子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10月 28 日上午8 时 56 分在南京逝世,享年70岁。

  叶子铭,1935年1月生,福建泉州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9 年南京大学研究生肄业。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四届专家组文史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茅盾全集》编辑部主任等职。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叶子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该领域辛勤耕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撰写、编纂《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等学术著作和教科书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叶子铭教授在茅盾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先后出版了《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茅盾漫评》、《梦回星移一一茅盾晚年生活见闻》等论著,主持了《茅盾全集》的编辑、校注、审定工作。叶子铭教授一生奉献于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学科研人才。他的逝世是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对叶子铭教授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治丧小组          2005年10月28 日叶子铭教授治丧小组成员主 任:蒋树声 (下略)

(XYS200602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