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然回国的张益唐真敢胡吹
21 10 2025年美籍华人数学家张益唐今年70岁,从美国大学退休,在今年6月回国,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中国媒体说数学大师回归祖国了。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张益唐,网刊《知识分子》做了转载,被我看到。张益唐在采访时的表现,跟我以前揭露过的那些学术骗子没啥两样,都是满口胡吹,吹嘘自己多么伟大。
我又搜了一下,发现张益唐近年来频繁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也经常去中国的大学发表演讲,都是讲自己的经历,也都是在吹嘘自己,早就为回中国做好铺垫。
张益唐是因为58岁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引起了轰动,一举成名的。他被认为是大器晚成,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以及在中国演讲的时候,却要把自己打扮成是一个神童,一个数学天才,甚至不只是数学天才,还是各方面的天才。
张益唐说,他从小就靠自学,没有人教他。他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很多汉字了,看得懂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那是40万字的长篇小说,要看得懂,得掌握大约2000个汉字吧。但是认汉字是没法靠自学的,没人教你那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够认得那个字呢?难道像蒋方舟说的那样是从小靠自己查字典认字的吗?那也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了很多汉字了才行。
退一步说吧,不管张益唐通过什么方法无师自通认识了那么多的汉字,也不等于就有了阅读能力。我做过一期特供会员的视频《我的育儿经(三)》,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小孩在五岁之前,大脑跟高级认知有关的部分里面的神经轴突是裸露的,没有髓鞘包着,所以反应很慢,即使能够认字也只是把字当成了图画一样记住了,并不等于就会阅读。即使认得了一部分字,让他们自己读幼儿读物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读成年读物,更不要说读一部长篇小说。由于五岁之前的小孩还没有高级认知的能力,也没有理解成年读物所必须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念成年读物给他听,他没有兴趣,听不懂,更不要说自己去读了。
张益唐不仅认为自己是一个语言天才、阅读天才,更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说他在十岁——有时候说是九岁,也有时候说比九岁还要早,有时候又说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这可比爱因斯坦还要厉害。爱因斯坦是12岁的时候才独立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一个证明勾股定理的新方法。但是爱因斯坦那个时候已经系统地学过初等数学了,包括学过欧几里德几何,而张益唐说他那个时候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没有,还不知道数学定理是要证明的,是无师自通证明了勾股定理之后,才知道数学需要证明。
他是怎么证明的?他说有一天他外婆在炒菜,他在外婆的身后胡思乱想,想着把一个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就能够证明勾股定理。证明勾股定理有很多办法,将小正方形套到大正方形里头的这种证明方法是证明勾股定理最常见的方法。为什么那么多的证明方法,张益唐刚好独立发现了一个最常见的证明方法呢?
要通过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来证明勾股定理,需要有初中的数学知识,知道二项式展开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张益唐说当时他只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怎么能够知道二项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张益唐在别的地方说过,他在小学的时候已经自学初中课本了,如果他已经系统地自学过初中的数学课本,知道了二项式、三角形面积公式了,那么就肯定已经自学过勾股定理要怎么证明了。
张益唐以前已经几次讲过他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证明的这个故事,但是以前讲的证明方法,说是用小三角形套到大三角形里来证明。勾股定理是没法用这种方式证明的,也许后来张益唐发现了这个证明方法不对,就改成了小正方形套大正方形这种证明方法了。他连自己是怎么证明勾股定理的都忘了,就记得证明过了?
张益唐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刚好是在文革期间。他初中毕业之后没有去上高中,而是到北京制锁厂当工人,业余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喜欢数学,经常去西单旧书书店看华罗庚数《数论导引》,说那本书太贵了,五块五,买不起,只能每天都去看。在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张益唐说他当时就找来看了。他说,虽然他的基础知识差,但是也能够基本看懂陈景润的证明思路。
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只是自己跑到旧书店去看看数学教材,也承认自己基础知识很差,居然就能够基本看得懂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了?而且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之后很长时间,中国报刊并没有做宣传,除了数学界没啥人知道。张益唐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他怎么知道陈景润发表了这篇论文,还特地去找来看呢?是一直等到1978年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才出名了,哥德巴赫猜想才从此在中国无人不知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谁都可以去考,张益唐也去考,但是由于语文、政治没考好,分数低,所以上不了好大学。张益唐一直说自己是神童,有超强的记忆力甚至有照相般的记忆能力,又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文学读物,包括说他喜欢读文言文、杜甫的诗,说他当工人的时候就一直在读这些东西了,去考1977年的高考,那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高考了,居然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一个记忆力超强又很喜欢阅读的人,怎么可能连那么简单的语文和政治都没考好呢?
第二年,1978年,他又去考了一次,这次考上了,进了北大数学系,先是读了本科,后来又读了硕士。吴小莉在采访的时候说:我看过你的资料,你说在北大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全都是第一。张益唐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一些同学的评论。
北大数学系集中了全国的数学尖子,竞争非常激烈,要每门功课全都第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张益唐如果真的有这么辉煌的过去,他怎么竟然都忘了,要靠同学们的评论才知道自己以前都是第一?是不是万一哪一天他在北大数学系的成绩被捅出来了,没有门门都第一,他就可以推为不是我说的,是我的同学说的?
张益唐在北大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获得普渡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但是在美国拿数学博士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所以他长期没有工作,在快餐店打工。后来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讲师给本科生上数学基础课。直到2013年他发表了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论文,才一举成名,引起了轰动,被提拔为教授。
张益唐说,当时美国曾经把全世界研究孪生素数猜想的专家都找来开会,讨论的结果得出了结论,这是做不出来的。他没有去参加那个会,但是他知道为什么这些专家认为做不出来,而这恰恰是他的长项,所以他做出来了。
我不知道数学界居然有这种做法,会把全世界的专家都找来专门来研究一个猜想能不能做出来,还宣布是做不出来的。张益唐说他不信邪,做出来了,其实他也没做出来。
张益唐那篇论文证明的是存在无数对的素数,每一对之间的差小于7000万,但是一对素数的差要等于2才叫做孪生素数,所以他并没有完成证明,只是对于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有重要的进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技术,人们可以在这个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所以他那篇论文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篇论文,发表一年之后,陶哲轩等人就在张益唐的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优化,从7000万缩小到了256,这是目前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研究最好的结果,但也还没有证明。
张益唐今年6月回国。他说等到他坐的飞机已经飞出了美国国境,中山大学才宣布他回国了,非常慎重。是不是如果宣布早了,还要担心川普会派战斗机拦截,不放他走?张益唐做的是纯数学研究,川普怎么会把纯数学放在眼里呢?川普连陶哲轩都不放在眼里。陶哲轩是UCLA的数学教授,公认的数学天才,菲尔茨奖和各种数学大奖的获得者,但是他的科研经费今年全部被川普砍掉了。美国大学给教授只发九个月工资,夏天的那三个月的工资必须从科研经费里面拿。现在陶哲轩没有了科研经费,所以他今年夏天没拿工资。川普连陶哲轩这种年富力强的真正的数学天才都不放在眼里,还会不让张益唐一个70岁的退休数学老教授去中国焕发第二春?
数学是吃青春饭的,重大的数学成果往往是数学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来了。菲尔茨奖这个数学界的最高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就是认为数学家过了40岁基本上不可能再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了。这就是为什么张益唐58岁才做出了一个重大成果,引起轰动,这种大器晚成在数学界太罕见了。
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例外,是昙花一现,不能指望一个人年纪那么大了,就还会一直做出重大的数学成果。在2013年之后,张益唐就再也没有发表过数学论文了。他在2022年时曾经宣布他又有一个重大的成果,证明了郎道-西格尔零点不存在,论文作为预印本放到了网上。当时有记者去采访过一些数论专家,他们说这篇论文一百多页,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看才知道他的证明能不能成立。陶哲轩说该论文有输入、排版错误,在更正之前没法评价。
但是从那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现在三年过去了,没有人再评论那篇论文,张益唐也没有写成正式的论文发表。也许他是要把这作为献给中山大学的礼物,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我上次在谈到钟南山的时候说过,以前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喜欢干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吹嘘自己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现在没法这么吹了,因为中国有钱了。所以就变成了接受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张益唐应该也是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高薪聘请的,因为张益唐说中国有好几所大学都想请他,是被中山大学“截胡”抢去的,当然是开出了高薪,他才会愿意去。第二件是,归国人员喜欢吹嘘自己多么牛,敢吹会吹,这也是他们的基本功。这一点张益唐做得很好,也敢吹会吹。
但是张益唐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在他刚刚出名的时候,2013年,他曾经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当时他说,我不认为我是多么聪明,只不过我非常勤奋,勤能补拙。现在张益唐反过来了,一直在吹嘘自己是多么聪明,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神童。面向中国大陆的媒体,特别是回国后,就吹得更厉害了,变成了吹能补拙。
2025.8.22.录制
2025.9.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