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到底想留下点什么?

20 10 2025年

钟南山今年已经89岁了,等不及别人给他树碑立传,先自己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讲他的一生的传奇。

 

先从他小时候说起。钟南山1936年10月在南京出生。他说他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开始轰炸南京,炸塌了他家的房子。他给埋在了土里,是他的外婆把他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挖出来时,钟南山的脸色已经黑青了。他外婆给他清清鼻子,按按身体,才把他救活了。

 

这个故事钟南山以前讲过很多次,这一次讲得更详细。以前只是说房子被炸塌了之后,他人还在房间里,他外婆找到了他的床所在的位置,把他挖出来。这次就变成了是给埋在土里了。以前说的是幸好他外婆把他挖出来很及时,不然的话他就活不了了。这次变成了他已经没有呼吸了,是他外婆对他进行急救,把他救活过来。

 

日本第一次轰炸南京是在1937年8月,钟南山还不到一岁,还是个婴儿,他外婆是一个家庭妇女,又不是医生、护士,怎么会急救一个连一岁都不到的已经没有呼吸的婴儿呢?

 

对于这种家族传说,我们是没法证伪的,即使证伪了,钟南山也可以推说是别人说的,是他外婆告诉他的。对于钟南山在这篇文章里讲的其他传奇故事,我们可以找到资料证伪,证明他是在说假话。

 

他说,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一项研究获得了一等奖。这就很容易证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奖是没有分等的,给7600多项来自全国的科研成果都发了奖,全都叫成果奖,不分等,钟南山哪来的一等奖?难道后来补发给他一个一等奖了吗?

 

钟南山用来得奖的那个成果水平非常差。他说他之所以做那项研究是因为观察到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吐出来的痰,量、味道、颜色不一样,所以就对病人的痰的生化成分做了检测,在这个基础上把慢性支气管炎分成了四种生理病理类型,然后根据这个分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说效果比常规的治疗要好50%。

 

但是他的这项成果虽然得了奖,也没有谁承认它。到现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也没有分成四种类型,更不要说根据分型来分别对症治疗了。钟南山的那种分法没有意义,他说的根据分型治疗、中西医结合效果多么好,更是胡吹出来的,肯定没有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明的,因为那个年代中国的医生根本就不懂什么随机对照试验。

 

钟南山1979年到1981年期间,作为公派的访问学者,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进修。他说他的导师弗兰里先生一开始瞧不起他,对他很无礼,所以他就暗下决心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实力。

 

他研究的课题,是吸烟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影响。他说之前他的导师曾经用数学公式算血红蛋白和氧运输的关系,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但是钟南山认为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才能得出更严谨的结论,也就是说认为他的老师不够严谨。钟南山就抽自己身上的血,三周内前前后后大概用了800毫升,拿自己做实验,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实验证明导师用的数学曲线有一半是对的,另一半是错的,让导师大为惊讶,说你怎么做到的,太好了,我要推荐你去英国皇家协会的内科协会做演讲。从那之后,导师和同事都改变了对“钟医生”的看法。

 

钟南山讲的这个让洋人震惊的、展示中国人的实力、为国争光的故事明显是假的。

 

首先,关于血红蛋白与氧运输的结合曲线不是钟南山的导师发现的,更不是他用数学公式算出来的。它叫波尔效应,是大物理学家波尔的父亲发现的,是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那是20世纪初的事了。他也不是根据数学公式算出来的,而是做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拟合出来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也没有被钟南山推翻,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用。

 

他的导师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查了一下,弗兰里在1975年发表过一篇有关的论文,也不是一个数学的计算,而是实验的结果,测的是十个得了肺病的病人。

 

钟南山描述他的实验过程说:“一边吸一氧化碳,一边抽血检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5%时,相当于连续吸了60支烟,同行们都担心我出问题,我有些头晕,但为了取得全过程数据,坚持继续吸入,直到浓度达到22%时,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曲线结果。”

 

这个实验过程编造得很没常识。吸入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28%,人就失去了知觉,一两分钟后即死亡。钟南山吸入15%、22%浓度的一氧化碳还能坚持做实验,他是神吗?可见他很可能没做过这个实验,只是没有常识地幻想。

 

即使他只是描述有错误,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不能说明啥问题,只有他一个样本,能说明啥?更何况大家现在都还在用那个曲线,也就是说,即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是白白地冒险做了。

 

而且他的这个结果也没有发表。我查了一下,他的导师弗兰里生前总共发表了156篇论文,没有一篇是跟钟南山合写的。如果氧结合的曲线要修改,那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他为什么不发表论文呢?

 

钟南山以前在别的地方说他在爱丁堡大学期间由于工作非常出色,发表了六篇论文,让这个导师震惊了,写信给中国大使馆表扬钟南山。但是我查了,钟南山在那段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所以这完全就是胡编出来的故事。

 

从钟南山的叙述也可以知道,其实那个时候钟南山对于他做的这个课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的,连那条曲线是谁做出来的都不知道,连他导师发表的论文也看不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公派的访问学者水平都很差。当时中国跟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差别非常大。钟南山根本就没有受过严谨的科研训练,本来是要去进修的,是要去向人家学习的,却向国内吹嘘发现了他的导师不严谨,改正了他的导师的错误,不是去当人家的学生,而是要去当人家的导师的。

 

钟南山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80、90年代,公派的留学生、访问学者回国了之后,有了点名气,往往会干两件事,说自己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以及吹嘘自己在国外的时候怎么样让洋人震惊、为国争光,套路都是一样的,一开始都说被洋教授、导师看不起,终于让他们刮目相看。

 

我以前揭露过很多这种人,像贺福初、魏于全、陈薇等等院士,都是同样的套路,都被我揭露过。贺福初在美国的导师从我这里知道他在国内怎么吹嘘指导导师后,很愤怒地打电话给我,说其实贺福初当时什么都不会,走的时候实验室丢了他们发现的一种蛋白质的样品,怀疑被贺福初带回中国。之后贺福初把那个蛋白质改了一个名称(我对比过,二者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作为自己的重大发现,成了“第一个发现新的蛋白质的中国人”,因此评上院士,连饶毅都对贺福初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这些人之所以敢这么吹牛,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吹在国外怎么厉害,没有互联网可以查,怎么知道是真是假?所以他们怎么吹都可以。其次,也没有人会去揭露,当时还没有我来揭露他们。后来,有了互联网,各种各样的资料都容易查了,也容易求证了,也有我这种人敢于揭露他们了,所以敢于这么吹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其实现在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跟国外的学者的差距已经不像80年代、90年代那么大了,但是反而很少有人敢吹自己怎么样让外国学者、教授震惊了,因为吹了之后很容易被揭露,所以学乖了。

 

钟南山活到快90岁了,还是没有学乖,还是身处在80年代信息闭塞的年代,还敢吹嘘自己怎么样在国外为国争光。他的一生想留下的是什么?留下的就是这种谎言吗?

 

2025.8.20.录制

 

2025.9.7.整理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