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和数学家羞辱数学

6 09 2024年

前面我谈到了“中专数学天才”事件,网上质疑的声音很多,但作为竞赛主办方阿里巴巴达摩院装死不给回应。这么说有点冤枉他们了,我现在才注意到他们其实给过回应的。我刚开始质疑这个事件时,印卧涛到我的推特下给了答复。印卧涛以前是美国UCLA的数学系教授,后来被阿里巴巴挖过去,任达摩院一个实验室主任,是这次竞赛的组委会成员。组委会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个分别来自北大和哥廷根大学,都不是阿里巴巴的,所以实际负责这次竞赛的就是印卧涛博士。他的回应当然可以算是代表了竞赛组委会的官方看法,但那个回应太弱智,被我当成水军拉黑了。我那条推文下面有几百个水军在轰炸,除了破口大骂,就是用非常弱智的理由为姜萍狡辩。

 

他的回应跟那帮水军一样胡搅蛮缠。我指出姜萍在黑板上抄笔记也抄错,他回应说:“是她习惯性地把求和符号写成‘一横下面一个Z’,笔顺的问题,不是抄。拿之前的笔记和试卷出来一看就知道。中考能拿621分,不会连求解符号都看不懂。”但是,她拿在手上抄的笔记本不是姜萍的,是她老师王闰秋的。正因为王闰秋笔记本上面写的求和符号“∑”的确有点像“/2”,才被什么都不懂的姜萍给写成了“/2”。中考621分并不是高分,即使自费上重点高中,当地的分数线最低也要638分。而且中考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考的只是初中的知识,初中并没有学求和符号“∑”,高二上统计课才会学到“∑”符号。她现在是高二,是不是学到了,我不知道,不过中专的数学比普通高中学得少,可能没有学统计,也就不知道“∑”符号。再退一步说,即使她知道“∑”符号,也不等于她看到笔记上的公式就认识那是“∑”符号,完全是两回事。而且我说了,姜萍在黑板上不只是“∑”符号抄错,别的符号和公式也抄错了。公式里该写上标的没写,不该写上标的写成了上标。印博士怎么对别的乱写不给回应呢?难道认为那些也是书写习惯吗?

 

关于我指出的中学生怎么能熟练使用LaTex的问题,印博士说:“LaTex繁琐但并不难学,我带过2次高中生科研,3次参加中学生丘赛评比,会用LaTex的中学生很常见。”他带过的高中生都是数学特长生,为了写论文或者交作业会学用LaTeX,但会用跟熟练使用是两个概念。会用不等于很熟练,要反复、经常地使用才会熟练。对于姜萍来说更是两回事。她是一个以前数学很差的中专生,并不是数学特长生,不需要用LaTeX写论文或者交作业,根本就没有机会使用LaTeX。她连查字典都还在用《英汉小词典》,而不是用电子词典或者到网上搜索,说明她对这些电子产品、计算机程序很不熟悉,平时可能连使用电脑的机会都很少。也许他们学校对使用电脑和上网控制很严,所以查单词都要拿《英汉小词典》查,怎么可能会熟练地使用LaTeX呢?

 

你看,印博士的辩护理由是不是跟那帮水军一样弱智?这就是为什么被我当成了水军拉黑。印博士可不是普通人,不是在阿里巴巴这种商业公司混饭吃的随便一个人,他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拿过数学博士学位,还在UCLA当过数学系教授。脑子这么糊涂,思维这么不严谨,居然也能当数学系的教授。

 

跳出来为姜萍辩护、相信姜萍是数学天才的还有纽约州立大学数学教授赵如汉。赵如汉有一个笔名“北星”,写了一篇文章证明姜萍的确是真的数学天才。理由是什么呢?他仔细研究过姜萍写在黑板上的那道数学题,说数学证明是成立的,只不过不规范,这说明是姜萍自己想出来的,能够反映她的思考过程。姜萍是根据手上的笔记本往黑板上抄的,所以从黑板上看出来的所谓思考过程,反映的只是笔记本主人,也就是她老师王闰秋的思考过程,证明的是王闰秋的数学水平,跟姜萍有什么关系?她只是把别人的证明往黑板上抄而已,而且还抄得错误百出,怎么能拿黑板上的内容来证明姜萍的数学水平和思考过程呢?这也是一脑子浆糊,思维非常不严谨,居然也在美国大学当数学教授。

 

姜萍后来又被发现了很多问题,没法狡辩了,所以印博士不仅不再给回应,还把他先前的回应删了。昨天又发现姜萍一个很搞笑的错误,她在往笔记本上面抄的时候看不懂“对Z求导”的符号,给抄成了汉字“主”。她的老师王闰秋写在书上的“对Z求导”符号是在“Z”上面加了一点,这是牛顿式写法,有时候涉及到运动方程的求导就是这么写的(导数有三种表示法:莱布尼茨法“dz/dt”;拉格朗日法“z’”;牛顿法“z上面加一点”,只用于时间是自变量的运动方程),但是姜萍看不懂,就写成了“主”,有横有竖,明显就是一个“主”字,印博士对此有何解释?难道把“Z”写成“王”也是她的书写习惯?姜萍在同一页上就抄有“Z”,这个“Z”抄对了,写的就是“Z”而不是“王”,所以不能以抄写习惯来为她狡辩。

 

这个事件有一个新进展:有三十多名参赛并进入了决赛的选手联名致信组委会,要求调查姜萍的事。他们认为很可疑的两点理由就是我发的第一条推文提出的那两点。第一点是姜萍在抄写公式时出现了一堆抄写错误,第二点是姜萍作为一个中专生怎么能够熟练地使用LaTeX这个专门的数学排版软件。他们质疑姜萍的理由漏了很关键的一点,也是我以前提过的,那就是比赛题目绝大部分超出了姜萍自称自学过的高等数学的范围。她号称用两年的时间自学了三本书:同济的《高等数学》、谢惠民的“数学方面”(《数学分析》)、英文版的《偏微分方程》。初赛的七道题她得了93分(总分120分),意味着错了一道题多一点。她自称没做出来的那道几何题是凸几何题,是所有题目里最难的,可能枪手集团也没做出来,那么剩下那些题都应该做出来或者基本上做出来了。然而剩下的题都超出了她报的三本书的范围,需要系统学过数学本科的高等代数、概率论,才有做出这些题目的条件。也有数学系的人说,光学过数学本科还不行,还必须学过研究生课程,因为有的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解法比较偏僻。

 

那么她怎么能做出这些题目的呢?难道还偷偷自学了数学系的其他课程没有报出来吗?按她的说法,她上了中专以后才开始自学高等数学,至今还不到两年,而且用的是晚自习时间,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学这么多数学课程?难道她真的是超级大天才,可以不用学也懂吗?当然,这种天才是不存在的。数学没学过,连符号都看不懂,即使让高斯、欧拉复活,也必须把他们死后发展出来的数学领域学一遍,才有可能答这些题。对这个质疑的理由怎么辩解呢?没法狡辩。

 

这封联名信要求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组委会调查姜萍事件,要求公布姜萍和王闰秋的答卷,其实没啥意义。数学的答案都差不多,更何况枪手集团在做两份答案时,应该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同,不然分数就不会有差别了。所以,公布答案也不一定能够看出有啥问题;即使能看出问题,一般的人也理解不了。更简单的验证办法就是找姜萍直播重新解答一下这些考题,其实只解答一道就够了。第一道题比较简单,用初等数学就能解决,是一道送分题,也许她经过培训能够把答案背下来。那我们就从第二道开始考好了,只需要考一道就够了。后面那些题目即使知道答案,让她花再多时间去背也背不下来。那是她一辈子永远无法理解的天书。所以,要验证就太简单了,举手之劳,让她直播重做第二道题。

 

阿里巴巴作为比赛的主办方也有这个权利。大家都在怀疑你们推出来的“数学天才”有问题,那就应该去验证。现在却装死不去验证。作为这次比赛的具体负责人印博士,还在美国读过书、教过书,当过教授,居然也对考试作弊这么宽容,对人们这么多质疑都置之不理,这不就是在鼓励、纵容作弊吗?

 

中国数学界对于这次作弊事件也非常宽容。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见到中国数学界哪一个数学家、数学教授出来质疑这个事件、质疑“中专数学天才”是不是真的;反而有好几个教授出来支持、鼓励这个“数学天才”。浙江大学的数学院士表示,姜萍的天赋和对数学的兴趣让他感到非常兴奋,邀请姜萍去参加他们的暑期学习班,要给予专业的指导。浙江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也邀请姜萍去报考浙江大学。她一去不就马上露馅了吗?姜萍已经表示过她不会去学数学。这些人的表态不管是客套还是真的想邀请姜萍去学习,不也就相当于肯定姜萍这事是真的吗?复制大学复旦的教授也有几个出来表示对姜萍的肯定,一个数学教授说,姜萍的答卷水平超过了数学系95%的学生。有人说这是讽刺,即使他有讽刺的意思,一般人也听不出来,那些媒体、自媒体都把复旦大学数学教授的这番话作为对姜萍的认可。

 

不只是中国媒体这么认为,国外的媒体现在也这么认为。美联社、美国的NBC、澳大利亚的ABC,也都报道中国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数学天才”。写这些报道的都是中国人。现在有一批中国人在国外的媒体混,专门负责报道中国的事情,把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直接降低到中国媒体的水平。他们在报道姜萍时,除了引用中国官媒的说法,也引用了那些数学教授的说法,说江苏大学、浙江大学数学系都在邀请姜萍去学习。也就是说,这些数学教授的说法,不管是客套,还是讽刺,是真信或假信,都被国内外媒体当成了对姜萍的肯定,让他们相信这事是真的。

 

这次竞赛有一个庞大的指导委员会,人数比组委会多多了,都是达摩院请来挂名的著名数学家。但除了从国外请来的那些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中国出了一个超级天才,那些中国院士、著名数学教授,田刚之流,他们肯定知道这事,肯定知道出了一个“中专数学天才”,那么他们是信还是不信?如果相信中国真的出了一个超级数学天才,作为研究数学的人应该非常兴奋,就应该赶快去验证一下是真是假。如果不信,为什么不吭声?为什么就听任一个数学白痴在那里冒充数学天才呢?所以,数学就这么被阿里巴巴达摩院羞辱了一遍,又被中国数学家们羞辱了一遍。

 

2024.06.22录制

 

2024.07.14整理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