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解读:春望

4 04 2017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要准确理解这首诗,需要了解一下它的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第二年即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听到消息后,安顿好家人,一个人去灵武投奔肃宗朝廷,在途中被叛军俘虏,解送至长安。因为官太小,杜甫没有被囚禁,但也没法离开。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天他在长安写的。
因为这个背景,也导致了对这首诗的误读。开头“国破”两字,常常被解释为国都沦陷。这个解释是不妥的。“国”在古汉语里的确有国都的意思,但是它最常用的意思是国家。除非有上下文意思可资辨析,在有歧义时我们最好尽量按最常用的意思理解。前人用“国破”一语,通常指国家覆灭,例如《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晋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唐诗中的“国破”也是这个意思,例如:“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李商隐《牡丹》)“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杨乘《吴中书事》)“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胡曾《细腰宫》)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杜甫做此诗时人在沦陷中的长安,就认为他说的“国破”与众不同指的是国都沦陷。把“国破”解释为“国都沦陷”还有两个不通之处。第一,“国破山河在”,“山河”是作为“国”的一部分出现的,应指全国山河,而不是指国都中那点山河。第二,下联的“城”指长安,如果上联的“国”也指长安,那就重复了。
只有把“国破”理解成国家覆灭而不只是国都沦陷,才更显得开篇第一句的悲壮,如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国破山河在”,国家覆灭了,但是山河还在。不管国家如何兴亡,山河是永恒的。但是国家如果只剩下了山河还在,也可知已经破败到了何等程度了。而山河还在,国家就还有复兴的希望。不管国家如何兴亡,时间也是永恒的,四季照样更替,春天不会因为国家覆灭就不会来,但是沦陷中长安的春天与往常不同,草木特别繁盛,远远望去整座城池犹如深陷草木之中,然而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城池不是野外,即使是春天也不应该有这么多的草木,有这么多的草木意味着城荒了。“城春草木深”,不是在欣赏春天的欣欣向荣,而是在暗示战乱导致长安城的荒凉。
“感时花溅泪”,春天本来是赏花的时节,但是因为感慨时局,看到花上的露水,觉得就像是人溅下的泪水。“恨别鸟惊心”,春天本来也是赏鸟的季节,但是因为怅恨别离,听到了鸟叫,却只觉得心惊胆战。是什么样的时局、别离让人表现得如此反常呢?后面的两句就是答案:时局是“烽火连三月”,春天来了,战火却连续不断;别离是“家书抵万金”,因为战火,家书难寄(所以一封家书的价值简直抵得上黄金万两),音信不通,让人担心家人的安危。这样的时局和别离让人悲哀、忧愁,忍不住要挠头,本来已经苍白的头发,越挠越稀疏、越来越只剩下短发,简直要插不上簪了(那时候的男人也是要篦发插簪的)。虽然国家还有望复兴,但我已年老(其实当时诗人才45岁)),可能看不到了。
这首诗题为《春望》,诗中也用一系列表示春天的常用语汇(“草木”、“花”、“鸟”、“三月”)来表现自己的确是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眺望,但是和通常咏春的诗歌不同,丝毫没有春天的喜悦,反而充满了秋天般的伤感。国破家亡之际,是无心赏春的。这是春天里的秋天。
按:“连三月”是什么意思,向来有争议,有的解释为接连三个月,有的解释为连接两个三月(即从去年三月到今年三月)。其实“三月”是用来指明战乱发生的时间,紧扣“春天”主题。杜诗中经常用“三月”表示春天,例如:“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春水》)“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绝句漫兴九首》)“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即事》)“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阙题》)“连”字的意思则与最后一个例子中的“雪连夜”的“连”相同。

2017.3.28.


操作

文章信息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