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较真你不懂

17 01 2014年

自从十三年前我开始揭露造假,网上对我的谩骂、攻击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已经孜孜不倦“研究”了我十年,写了几百万字的材料。最近又出来一个前央视主持人公开宣布以打倒我为其人生奋斗目标。这些人之所以对我深恶痛绝,有的是因为其利益被我损害到,有的则是因为看不惯我的处事方式。例如那个央视主持人就控诉说:“选择违心支持肘子不是个明哲保身之举,肘子六亲不认随时翻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是说,即使是像这名主持人曾经支持过我的,只要我认为有错有假,也不会给其面子。

这种“六亲不认”、揪错不放的处事方式,难听的骂我是“疯狗”、“偏执”,好听点的说是“较真”、“执着”,与“和为贵”、中庸、给面子、得过且过、难得糊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格格不入,难怪让某些人不自在。养成这样的处事方式,大概有性格的因素,不过更多的是教育培养的结果,特别是受到的西式学术训练。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实验室每周要开一次碰头会,轮流由某个人汇报其实验进展,然后大家给他挑刺,实验结果能否说明问题?是否存在什么不足?需要补充什么实验?如果那一周轮到的人没有实验进展值得汇报,也可从学术期刊上找一篇相关论文做介绍,然后大家也是给该论文挑刺。即使是经过同行评议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论文,仍然能够被挑出不少漏洞。系里基本上每周都有学术报告会,从校外请一些专家介绍其最新成果,这些往往是其所在领域的大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在报告结束之后,照例有问答,回答听众的疑问。即使台上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台下的研究生同样会不客气地质疑,希望能够得到解答。

这种学术气氛,训练的是批判性思维,让自己,也让同行,在做学术研究时,能够更加认真、严谨,经得起推敲。推而广之,即使在非学术的问题上,如果具有了批判性思维,也同样会更认真、严谨,不会信口开河,也不会轻信受骗。当然,没有必要什么事都很较真,有些事即使在脑子里已“批判”过了,也未必就一定要说出来。接触过我的人都觉得,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随意,并不计较。这是因为我把生活和事业分得很开。对生活不妨随和一些,对学术、工作、事业则应该较真。

中国历来存在的问题,就是把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混为一谈。对生活“难得糊涂”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方式,对工作也稀里糊涂那就要出大问题。但是很多国人已习惯了用对待生活的随意态度来对待本该较真的工作,缺乏专业精神,导致了种种怪象,也是浮夸、虚假泛滥的一个因素。如果有人胆敢站出来要较真一番,那些对浮夸、虚假很宽容的人,这时候忽然对较真的人显得很不宽容,将矛头一起对准他,认为他坏了大家的好事。该糊涂的时候可以糊涂,该较真的时候还是应该较真的,否则各种各样的造假、谣言还会有谁愿意去管?如果真的痛恨造假,不妨就从对假较真开始。

2014.1.15

(《环球时报》2014.1.16)


操作

文章信息

5篇回复 to “我的较真你不懂”

25 06 2014年
yuenco.com (00:59:28) :

很久没看到谈孩子,已经搬家去了 san marcos?

下个新语丝月刊可以谈谈“霸王别姬“;再来篇杜诗就太闷了

23 11 2014年
Alex Li (17:21:20) :

方先生,以前听说过你, 但没怎么读过你的文章, 这不, 昨天跟朋友在公园打太极, 听说封了你, 很惊讶。 找到这, 看了几片你写的东西, 觉得大体是好的, 至少另人思考。 封你是不对的, 是很软弱的表现。

喜欢你这篇“我的较真你不懂”。 喜欢批判性思维。 这正是一个需要多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时代。

往往,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被多数人接受, 孤独, 很多随年龄岁月增长, 批判性越来越弱。 望你坚持。

27 11 2014年
陈敏 (21:26:30) :

对中国,咱们们的祖国,爱之深,责之切。 咱们国家,或者说民族,现在最需要较真。支持方舟子!

19 01 2015年
lizhe (07:15:44) :

中国的腐败及社会的种种乱象都是因为不较真或不能允许较真的人存在所造成的。

19 01 2015年
yuen.. (09:10:09) :

所以方先生现在觉得姚贝娜事件不够科学水分,花了两天谈它是转移视线失了焦点?也就是说,您当初以为她的死亡替反中医提供弹药是错误的判断?”用中药“调理”了两个月发现肿块变大了才去做手术”是错误的表述?我那时说您太急忙攻击心中目标没说错吧 //方舟子- 这几天被姚贝娜因乳腺癌去世的争议转移了视线,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