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自选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勘误(二)
18 06 2013年方舟子按:我已完成了对《方舟子自选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的勘误,发现的错误基本上都是由于编校擅改造成的,基本复原我的原稿的新版本预计在今年7月中旬出版。上半部分(即科学、生命、健康和科学史部分)被编校肆意乱改,每页都有两、三处甚至更多的改动;但下半部分(即历史、诗歌、散文和杂文部分)除了删掉一些敏感、犀利的句子,基本没有改动。
有的乱改造成了事实错误:
p.246,原稿是:“克里克1937年从伦敦的大学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后”,校对者不懂伦敦有一所名牌大学就叫“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居然把它改成剑桥大学(他以为克里克在剑桥读的博士,本科就一定也是在剑桥读的?)。
p.251,原稿是:“1940年,瓦维洛夫以英国间谍、破坏分子等罪名被捕,1941年被判处死刑,在死牢中被关了几个月后改判徒刑。”我没说瓦维洛夫被判了几年徒刑,所以校对者就擅自给加上“无期徒刑”。其实瓦维洛夫只是被判了十年徒刑。
甚至擅改引文:
p.44,原稿引用达尔文的话:“如果有谁能够证明存在着任何一样不【可能】经由为数众多的、逐渐的、轻微的改动而形成的复杂器官,那么我的理论将绝对会破产。”校对者把“可能”删掉,意思全变了。
p.48,原稿引用道金斯的话:“指责科学剥夺了使人生值得一过的生活温馨”,被校对者改成:“指责科学剥夺了人生温馨”,意思大不相同。
神奇的是,校对者还大量地改中文引文。他改翻译引文,也可以说是嫌我翻译得不好要替我翻译;但是去改我引用的中文引文,是什么意思呢?在引文里添个逗号,去个“的”字,加个“但”字,就为了让引文读起来顺一点?他不懂得引用别人的文字必须原文照引,即使原文是病句也只能是注明“原文如此”吗?他想替天下人写文章?
更多的改动是由于校对者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大概也就是韩寒的水平,体会不了语文的精细之处,对文笔的好坏毫无判断力,却自以为是,每页都改我的文章,结果改出问题。我再举几个例子。
p.57, “看来发生野火的虚拟森林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那么真实的森林野火是否也如此呢?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统计了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森林野火,同样没有找到典型的野火规模,【并且】它们也遵循幂律。”上文已说过,“没有典型的野火”和“遵循幂律”是虚拟森林野火的情况,真实森林野火也是如此,但校对却把“并且”改成“但是”,这里哪有转折的意思?
p.64,“……却让好人在利用单糖方面比骗子有了一点优势,在一定条件下这点优势超过了制造单糖的成本,就会让当好人在总体上比当骗子更有优势【。好人也会有机会。】”“好人也会有机会”是对这种情况的总结,但校对却把前面的句号改成逗号,并改成“好人也更会有机会”,成了递进关系。
p.117,“为什么母爱最强烈的脊椎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不存在真社会性【】?”校对在【】处加了一个“吗”字。要加也该加“呢”吧?如此加法,我觉得只有韩寒级别的人干得出。
p.134, 结尾的诗被删:“闭上忧郁之眼/眼前就一片光明/我至今仍睁着眼/眨也不眨(拙诗《眼蝶标本》)”这诗本来有点睛之用。
p.165,“它们的消化、吸收效率极高,几乎不剩下废物,【所以】它们甚至没有排泄孔,不在你身上拉撒”。这句话的逻辑关系很明显,蠕形螨因为吃的东西几乎不剩下废物,所以甚至没有排泄孔用来排泄,但校对读不懂,把“所以”改成“因为”,颠倒因果。
p. 183,“受害者在吃的时候不会觉得有异味,而且吃后要过8-24小时才出现中毒症状,毒性发作时【】可能已离开了犯罪现场,是理想的谋杀工具。”这里说的是毒性发作时受害者可能已不在犯罪现场了,所以不好破案,校对去在【】里加上“凶手”,变成“凶手”不在现场。要“凶手”不在现场还不容易,下完毒马上就跑。
p.186,“比利时医生的报告出来后,一些肾病专家很快就想到,中草药肾病与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会不会【都】是马兜铃酸引起的?”【都】被改成了“也”。上面说的是比利时医生发现中草药肾病是马兜铃酸引起的,所以有人联想到它和巴尔干地方性肾病都有相同病因,如果要改成“也”,好歹得把巴尔干地方性肾病和中草药肾病的位置掉个个儿吧?不然怎么病因已知的中草药肾病又“也”上了?
p.190,“这些用来治病的“冷僻之物”,起初可能只是出于某个人的异想天开,或许也真有人试验过证明其有“神效”,于是就成了经验之谈。毕竟,长期不孕的人是有可能碰巧怀孕的,狂癫是有可能突然变好的,卡喉的鱼骨也有可能在喝了水、吃了灰之后掉下去的,如果刚好用了这些偏方,就能做为其有效的证据【。】偏方无效的时候当然更多,不过人们的天性是倾向于记住有效的个案并啧啧称奇,却容易忘记无效的情形——所以算命先生不必担心会失业。”【。】被改成逗号,然后加上“那么”两个字,完全不同。这是说的偏方貌似有效和无效的两种不同情形,又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个头。
p.230, 《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种种巧合促成的贝格尔之航是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这是点睛之笔,连用两个“转折点”扣题目,全文就为了这一句话,而校对竟然把后半句改成“也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大大贬低达尔文的贡献(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多了,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有几个?),而且让句子变成了平庸的表述,愚蠢之极。
p.271,“美洲原居民是应该做为单独的一个人种,或划入黄种人,还是再细分成几个人种?”这里说的是三种不同划分情况,校对者却前两种合并把它改成:“美洲原居民是应该做为单独的一个人种划入黄种人”,完全不通。
p.385, “不管是否等待等待谁等待什么”,这里说的是三种等待情形(是否等待、等待谁、等待什么),被校对者改成“不管是否等待谁等待什么”,不通了。
总之,要是发现《方舟子自选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里面有不通之处,肯定是校对干的。这种校对,简直是败坏我的语文和科普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