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究竟是谁“举证苍白无力”、“捏造事实,造谣惑众”?(下)

26 06 2006年
(接上)   六. 没有人脉关系?   肖通过其公开信叫嚷:“对付你方舟子区区一无业人员我还要‘人脉关系’?

笑话。事实和法律足已”。  那么,让我们说说如下四项明显的“事实和法律”吧:  1.肖诉状中第一被告名称仅仅写“搜狐公司”,如此诉状,法院也接受了。

而法律是:“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



转:究竟是谁“举证苍白无力”、“捏造事实,造谣惑众”?(上)

26 06 2006年
  究竟是谁“举证苍白无力”、“捏造事实,造谣惑众”?  ——本律师忍无可忍、不得不澄清、反驳  方舟子代理律师:彭剑2006-6-24  (本文首发新语丝网站,作者彭剑放弃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任一网

络全文刊发本文;但是,为避免断章取义,本文须全文刊发,不得摘录、节选;

任何侵犯作品完整权的行为将受到追究;其他著作权利保留。)  作为方是民先生(方舟子)及北京科技报社的诉讼代理 ...



学生剽窃,导师有责

23 06 2006年
   2003年,托马斯·马特卡(Thomas A.Matrka)在当了十年工程师后,决定回到大学深造,成了美国俄亥俄大学工程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课程

学得不错,但是到了2004年夏天,他在写毕业论文时却遇到了麻烦。他的导

师多次对他的论文进展表示不满。于是他到学校的图书馆翻阅该导师以前指

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想看看有没有可供借鉴之处。  ...



方舟子致英国《自然》: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处理激发了网上的指控

22 06 2006年
方舟子致英国《自然》: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处理激发了网上的指控(按:原文为英文,登在英国《自然》2006年6月22日)主编先生:  我做为新语丝网站 (http://www.xys.org)——这个被贵刊的特别报道《出名与耻辱》(《自然》441,392-393;2006)称为“指控不端行为的关注中心”的网站的负责人,想对报道中提到的“有人担心文革式迫害”表示异议。  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在1966年发 ...


评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污蔑方舟子、力挺其弟子肖传国

22 06 2006年
评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污蔑方舟子、力挺其弟子肖传国   《新闻晨报》的不良记者郭翔鹤报道说:  面对在场的媒体记者,裘法祖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今年92岁了,但是头脑

还很清楚,每天都在医院查房。你们媒体要说公道话,有人一直在污蔑中国科学

家!”  裘法祖说:“方舟子在美国拿了学位,就回到国内以科学打假为职业。他现

在用不准确的材料开始攻击众多中国科学院院 ...



评肖传国的公开信

22 06 2006年
【方舟子按:肖传国的公开信多处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谩骂、造谣、污辱我的

人格,我正在考虑对肖传国提起反诉。   据我所知,我在北京的地址从来没有收到过武汉法院发来的传票,当然不

存在拒收。鉴于我经常不在国内,收信有时有困难,我早就公开声明过,所有

与我有关的诉状、传票由我的律师彭剑代收。   说我剽窃《科学》论文,这纯粹是 ...



法制日报: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在汉成被告

22 06 2006年
  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在汉成被告  原告肖传国当庭将精神索赔从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法制日报2006.6.22

  记者胡新桥

  今天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闷热异常的第三审判庭里,学术打

假名人方舟子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教授肖传国以名誉侵权为由推

上被告席,原被告双方火气颇大,互不服输(去年10月26日法制日报四版曾对此

案作过报道 ...



中国青年报:同济大学终止聘用“造假院长”

22 06 2006年
2006-06-22中国青年报   本报上海6月21日电(记者龚瑜)经查实,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同济大学工

作期间,存在着学术造假行为,日前,同济大学在其网站首页发布公告,终止与

杨杰的聘用合同。   同济大学有关方面表示,杨杰的行为背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基本的科

学精神和诚信操守,违反了学校和教育部有关规章制度,根据 ...



肖传国诉方舟子等人一案:证据目录

21 06 2006年
肖传国诉方舟子等人一案证据目录提交人:方是民提交日期:2006年6月19日序号(页码) 证据名称 证据 种类 证据来源 证明事项1 《又一个在美全职的人参选中国院士》文 书证 见“新语丝”网

站网页http://xys.3322.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6/xiaoc ...



神秘的N射线

21 06 2006年
   1895年的一天,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暗室里用黑色薄纸板把一个克鲁克斯管密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流,准备做阴极射线的实验,却意外地发现一块放在旁边用来做别的实验的荧光屏发出了光辉。在连续进行了6周的严密实验后,他认定放电管发出了一种未知的射线——X射线。6年后,伦琴因此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多少人也想要有这样好的运气和荣誉!即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