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0
2007年
偶然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见到孟庆祥《达尔文密码——人性与财富的进化》(中信出版社)一书的连载,粗粗翻看了几节,可知是一部东抄西凑的剽窃之作,其中有几处与达尔文进化论有关的部分即抄自我《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一书。例如下面两个段落,即是一字不改地照抄,而且没有注明出处:
达尔文进化论为生物学提供了大理论,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
评论 : 8篇评论 »
分类 : 学术打假
22
10
2007年
反科学文化人在国内是以科普翻译的权威自居的,我就亲眼见过他们与出版社讨价还价,声称要请他们翻译某一本书,必须要比一般稿酬高一倍才行。所谓“京城四条汉子”中,吴国盛、刘兵和田松的翻译水平低劣到什么程度,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剩下还有一个刘华杰,一直没有机会见识其翻译水平。最近他在网上张贴一部译著的初稿征求意见,大概想在网上让人为其做免费校译,却也使他的翻译水平露了陷。
这本书,译的是美国科学院、工 ...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学术打假
22
10
2007年
不久前,我在《替反科学文化人回译一段英文》一文中已让大家见识了反科学文化人、北大反科学传播中心——最近该中心主任吴国盛宣称科学精神也有坏的一面——的讲师田松的英语水准如何。当然,身为“泼皮”,是不知藏拙的。今天在网上读到该泼皮吹捧其同党刘兵的一篇文章《莎士比亚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文化〉中一段文字的三种译文之比较》,里面以翻译权威的口气声称:“翻译相当于铁人三项,要求译者具有综合素质。对于科学 ...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学术打假
22
10
2007年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发表京城反科学文化“四条汉子”(潘涛语)之一“泼皮”田松的一篇“论文”,其标题和摘要如下: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田松①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所谓科学活动的特殊群体,与“业余科学爱好者”相比,其最大特征是不能与科学共同体进行正常的交流。大规模民间科学爱好 ...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学术打假
20
10
2007年
我们一想起孔雀,首先想到的是那又长又大的美丽的尾羽,其实这是雄孔雀的性征。为什么雄孔雀要长这么好看的大尾巴?似乎连小学生都知道答案:为了吸引雌孔雀。但是答案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的是达尔文。长一个鲜艳的大尾巴对孔雀的生存一点也没有好处,甚至有很大的坏处,它要浪费很多能量,妨碍孔雀的活动,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捉到。根据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这种对生存不利的特征应该被淘汰掉才对。但 ...
评论 : 7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8
10
2007年
我们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由一种被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学物质组成的。一个人体细胞中全部的DNA总称人类基因组,包含了人体的所有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由DNA中四种不同的碱基(简称A,T,G,C)来编码,它经常被比喻为一部用A,T,G,C四种字母书写的生命之书。这是一本含有30亿个字母的巨著,我们要读懂它,首先需要知道这些字母的排列顺序,也就是测定其序列。
但是我们又知道,其中绝大部分(90 ...
评论 : 8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14
10
2007年
近日科技部有关方面发布了一份中国科技实力报告,声称中国科技实力进入全球第一方阵,可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相提并论。这个赶英超美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报告中列举了一连串数据说明: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居世界第5位;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4位;目前中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据第4位,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
评论 : 15篇评论 »
分类 : 学术打假
12
10
2007年
可能是由于在电视、电影、画册上已司空见惯,很少有人意识到,大象是最独特的动物之一。独特到什么程度呢?动物学家把多达5400种的哺乳动物根据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很吝啬地划分为29个目,而大象就占了一个目——长鼻目。长鼻目仅仅含有三个现存物种,即亚洲象、非洲丛林象和非洲森林象,再也没有别的现存物种能与大象划入同一个目。而我们人类所属的灵长目含有350个物种,我们的近亲可比大象多多了。
大象的独特首先 ...
评论 : 21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9
10
2007年
在许多国家,越来越盛行为征婚者提供“快速约会”服务。这通常是在某家婚恋公司的组织下,大约20名征婚男子与相同数量的征婚女子聚会,每个人都轮流与每个异性交谈3~7分钟,交谈后在卡片上写下是否愿意与之再次见面。如果双方都有意,婚恋公司再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在外人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显得很仓促,但是研究一再表明,人们通过短时间的接触就能对人形成很准确的判断,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交谈,也已足以对对方的外表、性 ...
评论 : 11篇评论 »
分类 : 科普文章
8
10
2007年
院士:荣誉终身=工作终身?
2007-10-08中国青年报实习生 邓靖 本报记者 叶铁桥
核心提示
近年来,由于个别院士的不妥行为以及院士身份的扭曲异化,我国的院士制度变得越来越富有争议。2001年,个别院士候选人参与制作广告;2003年,数名省部级官员成了院士候选人;2005年,部分知名院士对院士制度进行抨击。所有这些与院士有关的话题,都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
当前,每两年 ...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