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
足球,从某年某月某日起,我就不再关心了。
这个不关心与国足无关,因为我外国足球也是看不明白的,跟别说入门水准级的国足了。
不过,足球作为天下第一运动,即便你不关心它,它也会飘到你的耳朵了,更何况我的耳朵还属于比较大的。
那么,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队支持一下,我应该支持哪家?
其实这个问题更应该这样说: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队关注一下,我应该选择哪家?
不过,考虑到对于门外汉来说,关注就差不多等于支持了,所以,这里混用这两个概念。
我发现,我好像会选择支持葡萄牙队。
而所以支持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我去年在葡萄牙待过一段时间罢了。
因为待过就支持?
其实这是一个不需要问的问题。一群人因为去了苏俄,就回来开始鼓捣共产主义啥的;而另外一群人去过法国,就把法国那套东西舶来。
苏步青先生去了日本读博士,还带了日本籍的妻子回来,后面所研究的东西就还是从日本舶来的。华罗庚先生去了英国又去了美国,于是,后面的几乎所有研究也都是从那里弄来的思想和方法,甚至后期做优选法统筹法,用CPM和PERT,也是杜邦公司提出来的方法。
中国的文革开始时,日本居然也有人开始效仿,更不要说中国南边那几个邻国了,越南、柬埔寨、缅甸,也开始戴红袖章和帽徽,而且其虔诚程度毫不比我国的那些造反派差。而所以这样,不少就是因为那里的人曾经在中国待过。
说到文化的影响,说到“只要待过就比没待过强”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还可以再更多地看看日本,日本人在中国唐朝时候就大批来学习,他们带回日本的东西一直影响到现在,比如汉字,甚至今天日本的很多思维模式还完全是中国式的。
当然,人家近代是学习了美国、英国,很多东西已经向英美看齐了,我们可以稍微有点失落,但是,如果啥时候5%的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个一年半载的,你再看看他们30年之后,中国化的程度几乎一定又会加深。
反过来,我认识在日本留学归来的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姓汝,据她说这个姓是中国的古老姓氏之一,因为里面有“女”,和“姬”类似,充分反应了当年母系氏族的特征;开始在房间里认识的时候还没意识到她举手投足间的日本风格,后来一到上电梯,那动作和做派就全是日式的了,马上追问了一句:“您在日本待过吧?”回答:“是的”。
这就是在某国待过一定会有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可以是形式上的,也完全可能是内心的,包括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等。
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撰文批评某些共产党人“言必称希腊”,这也是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而因为领袖本人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所以,反衬过来的是“言必称资治通鉴”。
所以,如果一定要做选择,那么我选择葡萄牙队支持支持就完全符合逻辑了。
而对于真正的球迷,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队,尽管没有去过该国也会,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发表于:时论 | 无评论 »
2010年6月16日
一拿到这题目,我就暗自高兴。我深刻地明白,出题的人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想拍拍温总理的马屁,可是,又不想拍得太直接,让大家直愣愣地论述如何才能更好地仰望星空,那就加一条“脚踏实地”吧。
殊不知,这大大地偏离了拍马的基本取向,而变成直奔中国人最擅长的中庸之道上去了。
我可以保证,这个题目一出出来,一定有99.9%的人写既要仰望星空,又必须脚踏实地。那剩下的0.1%的人呢?基本上会说应该侧重于仰望星空,或者更应该重视脚踏实地。
唉,多加了几个字,目标完全的背道而驰了。
其实,温总理所以提出仰望星空,我个人认为完全是因为他老人家看着全中国的人99.9%的都在脚踏实地,但是,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仰望星空的人,那就太可怜了,眼前就盯着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说是实地,其实也许就是人民币这样比“实地”更具体化一些的东西。
所以,在这里我旗帜鲜明地支持温总理的观点,有的人应该绝不脚踏实地,而应该只仰望天空。
论点有了,接下来就是凑论据了。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论说点啥,根本就不提供论据了,全是观点,即便是科学网上的很多文章也都是这样的了,这是很恶劣的文风,应该为我等鄙视和抛弃。
在20世纪,最为人所瞩目的科学进展其实是物理学的进展,物理学看上去是很脚踏实地的一个东西,因为每一个都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便理论物理学,也是为了阐释客观现象背后隐藏的一些规律。
但是,事实上,20世纪初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以仰望天空为主要出发点的,再往前追溯,连牛顿这样的物理学家也是以仰望天空为主要职业特征。苹果砸脑袋之类的说法看上去很“实地”,还“实心”呢,但是不是牛顿追求的本质,他是为了发现那隐藏在物理现象背后那和普通人看上去没有关系的实质。比如他研究的光粒子说,和当时的现实有个鸟的关系?根本就没有什么鸟关系嘛!可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智力,他还是研究了。
再比如,他提出微积分,这个玩意为了说明瞬时速度、加速度,多无聊啊,难道没有这个微积分,大家就不知道速度这个玩意儿了不成!当时的牛顿纯属吃饱了撑的,这就是所谓的仰望星空。
他发现的所谓万有引力,我陈安博士也可以弄个千有引力出来啊,甚至,我不说质量和距离的函数关系啥的,我用距离来解释好了,因为苹果离地球比离月球近,所以它落地了。解释完毕!
可是,我的陈氏解释是脚踏实地的解释,它无法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知识。牛顿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则可以解决如何摆脱地球的问题,甚至接着就可以解决如何逃出银河系的问题。而银河系是更远的星空,我们即便想遥望都会觉得困难,脖子有可能会发酸。
中国人其实是有仰望星空传统的,至少在人文学科里,我们有一大批仰望星空的人,他们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纵观古今的,如李贽等。但是,近些年我们尽管很多方面和国际间进行了交流和接轨,却把心思放在似乎“脚踏实地”的一些东西方面,比如拿个算盘来不断计算累加起来的论文数量等等,而这些东西其实连脚踏实地也算不上,脚踏人民币也许更合适。
而一些类似万有引力这类一下子看上去没用但是在未来肯定特别有用的问题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体系化的东西更没有人去操心。
中国人里一向是不乏聪明人的,也有很多人愿意仰望星空,可是,每次当你仰望星空,就有人给你在脚丫子旁边放石头,这样,你偶尔移动的时候就会被绊倒。温总理在推行政府的过程中也不断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感慨,但是,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却没有改变,尽管日理万机,却把心尽量地放高,这样目光也跟着高了起来。
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仰望星空的同时没有脚踏实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也正是我们必须从总理这个层面来号召仰望星空的原因。
发表于:时论 | 无评论 »
2010年6月16日
看《故事会》,又发现一则故事很有启发性。
是关于上班机制设计的故事,最近我们正在做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我比较关注这类相关问题。
对于这个故事,我觉得首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员工自愿地按时上班,而不是拖拖拉拉地迟到。
在确保这个目标的机制设计中,可以有直接作用于客体(员工)的方法,那就是如果你迟到,我就会在月底扣你的钱。
这个机制比较简单,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妙处。
笑话里的机制很绝!因为它是直接作用于空间的,算是一种间接机制设计模式。
笑话里的老板说:我们员工有30个人,可是我们的车位只有25个,这样,自然就解决了上班迟到问题了。
哇!
我们已经把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和经济学那个不同)的基本框架确定出来了,这个生活中的例子正好说明了机制设计理论中将直接作用于客体的机制变为间接作用于空间的机制,于是,问题得以解决,还没有那么多矛盾。
我们的机制设计理论当然要比这个复杂一些,事实上,我们将基本要素分成7个(称之为有序七元组),然后将机制设计的模式分为基本模式和其他几个模式,最后,则是更细致的关系定义等,哪天我们一拿出来,估计还是比较吸引相关人士的。
您老值得期待——
发表于:事论 | 1篇评论 »
2010年6月15日
不先论述,先说答案:是!
爱国主义(还伟大的)诗人成了可笑的人物,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觉得不是博文作者在追逐点击率,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其实,这根本不是我的观点。天下之大,关于屈原的看法都多了去了,肯定会有人认为他并不那么正襟危坐的是多么“好”的人。
鲁迅先生就把屈原看作“想帮忙而不得的知识分子”。
应该说,这个定位其实还是很毒辣的了,我举双手赞成。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有很奇怪的“我不帮忙你们就不成”的主观意愿。岂不知,屈原这般知识分子们根本没搞清楚天下是谁的,那是楚王的,根本就不是你的,甚至你都没有M分之一,你只是个楚王的表亲罢了,给你碗饭就算是格外的恩典了,还想发表点不同看法,那不是可笑又是什么!
我有时候真是很不明白知识分子的主人翁意识究竟有何依据,要说在一些一人一票的地方,你还能和别人一样,用一票来改变点什么,可是在一人不止一票的地方(有的精英知识分子觉得自己能有N票呢,N大于100),且同时有的群氓一票都没有的地方,这个错觉尤其要命。因为你在被重视的那开始一刻,会觉得自己能拥有N票,可是糟糕的是,当你不受待见的时候,那你连一票都要“被”没有了。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知识分子,他自以为自己至少应该有一些说话权(一票权),而且作为楚王的表亲,也许还应该有更多的说话权(N票权),我们从后人的角度看,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洞察力超强的知识分子,他似乎还应该赋予再多一倍的说话权。
最后的屈原,结局也就只能是悲剧了。
在鲁迅先生眼里:屈原老想去帮忙,可是人家有忙也不让你帮,更别说人家从来不觉得“忙”啊。
楚王本来觉得自己很“闲”,更需要帮闲者,绝对不需要帮忙者,你越帮他觉得越忙。
所以,楚王其实需要郑袖,需要才华横溢的宋玉,而不是满面烟火色的屈原。
另外,为什么端午节会时兴到今天呢?我个人觉得,其实是因为历史上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都有屈原的感觉,觉得自己能帮忙,也有的知识分子们似乎帮上了一点“忙”,但是,他们也和屈原一样可笑,其实帮的是“闲”。而当最后发现自己帮的根本就是“闲”的时候,会不仅悲从心来,觉得屈原就是今天的自己了。纪念屈原就是可怜可笑的自己。
在中国,为什么庄子的那些东西可以始终很风行?因为作为知识分子,你只被允许“曳尾于泥涂”,如果你想从泥里爬出来抢那块腐肉,那对不起,就一定会大叫一声让你走开。
这也正是我预料老庄的东西还会继续风行的缘故。今后,我们更应该把老庄的东西奉为国教,儒家那套东西其实是有害于当下的。
发表于:人论 | 无评论 »
2010年6月15日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看《三国演义》。
好像也算不得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只能怪当时给少年儿童的书太少,只好就去啃了大部头。
不过,那个时候还是太小,很多东西根本无法理解,所以,也就觉得把我说成“吾”把你说成“汝”比较过瘾,其他也就是一堆故事了。
后来一直对陈宫的结局很留意,甚至想着在那个时代,是不是陈宫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呢,只是遇到了吕布这般弱智,才浪费了他的智力。
但是,陈宫和吕布怎么搞到一块去的,书里却没有怎么交待清楚。
新《三国》电视剧把这一点给逻辑理顺了,我觉得很好。
也就是说,在王允家里大家痛说貂蝉之事时,吕布觉得董卓毕竟是自己的义父,不好意思直接下手。
陈宫从旁边走出来,说:你自姓吕,他自姓董,你们根本就没有啥鸟关系!
一把定了乾坤,从此吕布就算在理论上摆脱了一种困境,杀董卓也就没有了任何心理障碍。
而在原书中,这些话都是王允说的。这样,就解决了吕布和陈宫认识的环节,我觉得还是很奇妙的。
发表于:艺论 | 无评论 »
2010年6月15日
这几天,看了几集新《三国》电视剧。
改编了不少!
其中一个改编我觉得有点意思,虽然不能说完全的改编,不过只是进行了强调而已。
曹操、孙坚两人作为袁绍为盟主召集的十八路兵马之一,和其他各路人马各怀心腹事不同,拼命干活,包括三英战吕布之后的董卓溃败,曹操去追击,孙坚收拾洛阳残局,结果前师败绩而后者仅获给他带来灾祸的传国玺。
而刘备们也属于干活的之一,先有关羽前面温酒斩华雄,后有三人共战吕布,总之,全是一副真干活的架势。
而其他各位烟尘,看上去基本属于来点个卯罢了。
而最后的结局大家也是知道的,当年在讨董的队伍中,这三支拼命干活的队伍取得了最后的“天下三分”,虽然在当时,他们是真吃了亏的。
看起来,老话说的“天道酬勤”真是正确啊。
发表于:艺论 | 1篇评论 »
2010年6月15日
报纸说:温家宝考察时所驾驶两台农机将被收藏(http://news.sina.com.cn/c/2010-06-13/081220469830.shtml)
2008年,温总理和胡主席视察四川地震灾区,在黑板上写下了字,以鼓励灾区人民恢复重建的心。
这几块黑板很快被收藏了。今年玉树地震灾区的黑板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收藏了。
甚至,据说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黑板上的字如何才能被永久保存。估计还是有一些技术上的难关需要克服的。
现在,新闻里又说到温总理开过的拖拉机也要被收藏,温总理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
也许,温总理今后再也不敢出来碰大型机械了,一碰就要被收藏,这稍微有点浪费资源了。其实,也可以先开一阵子拖拉机,等这辆开坏了再收藏也可以,那也依然是总理开过的。
发表于:时论 | 1篇评论 »
2010年6月13日
观察很多科学家伙们所做的科研工作,很多都是按照一个模式来的,尤其是那些相互之间有传承性的科学家伙们。
有一个被编出来的故事说:师傅叫香又红,眼角下有颗痣,喜欢抽水烟袋,她的徒弟“小香又红”也在眼角下有颗痣,也学会了抽水烟袋。然后,小香又红下面又有“小小香又红”,也是如此等等。
戏剧界有这样的现象是似乎很正常的,比如河南唱曲剧的海连池先生也有类似的问题,他本意要把自己的曲剧衣钵传给儿子来着,可是他儿子一直非常讨厌他和他的曲剧,根本没有任何兴趣继承。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海连池专访,从中明显感觉得到他本人知识体系的不够完备,可以说看得出他的知识都是在学戏的过程中练就的,谈话用词似乎都不那么合适,应该判断的出来他的文化水准确实有限,难怪他的儿子总觉得跟着老子走会获得似是而非的结果。
可是,到老来,海连池的儿子自己却并没有混出个“样”来,快40的人了,也只好和父亲和解,然后在一次公开的电视晚会上,由他的父亲批准,接受了“小海连池”的艺名称号。
很多老科学家和他的衣钵也大约如此吧,教育出来的中科学家和小科学家们大多是“小小香又红”或者“小海连池”这类人物,本身就缺乏方法论的训练,更没有自己创建出新的方法论或解决新问题,基本没有过多进行超越前辈的思考,于是,只能在前辈给定的范畴下做一点小小科研工作。
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前辈解决了4n+1的类型,后辈考虑4n+3的情形;或者前辈考虑了2维,后辈来扩展到3维。虽然不能说扩展没有意义,可是,不少的扩展确实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创新,难度也不大。
刚刚对武夷山老师校的《司马贺传》写了几句评述,如司马贺这种天才,在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很漂亮的工作,肯定应该得益于他本身知识体系的完备,如果仅仅是从一而终,伟大也许还是会伟大,不过伟大程度一定会降低很多。
很多诺贝尔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但是,从长远看,诺贝尔奖中那些解决了问题或者发现了规律的工作,其价值还是不如创建一种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以帮着发现更多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个通用方法。比如,对于“图灵机”,我们与其说它是一种计算机的体系架构,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论。
我前几天思考人类进行科学发现的几种典型方法论(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220),用了5对“渐X渐Y”来表达,是期待着能对基本思维方式进行一个简单整理,以方便大家知道当你思考时,是否在某类方法类之内,如果是,那么对不起,你的思维依然没有逃出基本藩篱,如果那一天,发现了自己科研内容和基本思路已经不再属于已有的这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脱胎换骨了。
知识结构使得你的玩笑都带了专业特征,周四去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青春的风采”校园文艺演出,其中有一个相声就想用化学语言来解释周围的现象,比如恋爱等;前几年地理所也有一个小品,大约也是用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等的知识来描述世界,有些还是很有笑果的。不过,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人连玩笑里都带了充分的专业特征,也许从深处思考它,有无奈的地方。
再讲最后一个故事。
豫剧名家常香玉有一个孙女小香玉相比很多经常看电视晚会的人会知道,前几年常香玉去世前发了狠话,不许小香玉叫这个名字。
奶奶咋和孙女较起劲来呢?当然,这个奶奶和孙女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小香玉是常香玉丈夫的前妻儿子生的孩子,所以,算是“后孙女”和“后奶奶”的关系。而事实上,小香玉是目前常香玉后代中唯一在豫剧中有了一些发展的人。但是,她的发展常香玉奶奶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发展,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豫剧,甚至连和奶奶唱的豫剧也不一样。这样就发了狠话。
这也可见,连奶奶和孙女之间的传承如果出现了校正或改变,都难以为前辈接受,创新之难也就可见了,在非亲属之间,比如师傅与徒弟(导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知识的融合或者更新也一样困难。
发表于:事论 | 无评论 »
2010年6月13日
俺们在读硕士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高考阅卷。
当然,俺们读的是数学系,阅的自然也是数学试卷。
现在,阅卷的又成了我带的研究生,一个轮回加一个轮回。
记得好像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这样骇人听闻的一个事情:高考阅卷老师把试卷带回家批阅,忙不过来,还让家里带娃娃的小保姆给批改了一阵子。
开始我不相信,后来我相信了——确实会如此。
这也是我的语文成绩所以低得不可思议的一种可能,这个当然我另外分析过,这里也不再重新引述。
在我批阅高考数学试卷时,同组的一位来自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一再头疼,说自己很久不弄数学了,批改得异常吃力。
实际上,我们的组长,一位经验丰富的省城某高中数学教研组组长,也不断地去找这位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告诫他要认真些,因为又被核查出来很多问题。
我的老天爷,就这样的水平,怎么好意思来批改高考试卷呢。
和小保姆批改差异又在哪里呢?我觉得没有什么本质性差异。
因为高考批阅是要一个批改一个审阅,结果,到中间休息时,和另外的组交换意见,另外一组的同学告诉我说,她们已经由一个人批一个人审变成了一个人签两个人的字,以提高速度。
唉,我再次惊叹,此时的试卷批阅,多么像洗萝卜啊!
可是,要知道,这是高考啊,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而且说不定拿到最后的成绩时就有人诧异过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和语文的作文批阅组聊天,发现他们就是一眼看上去,然后立刻给出一个中不溜偏下的分数,这样的分数怎么说怎么有道理,也很不容易被核查出来。
我在心里狠狠地痛骂了一句!
所以,高考阅卷真是重要,还是认真一些得好。
但是,在一个连高考阅卷都要拼命追求进度的国家里,认真,怎么可能!
发表于:事论 | 1篇评论 »
2010年6月11日
陈热闹语录:我要吃垃圾食品!!!!!!!!!!
所以加N个惊叹号,因为这句话是她的主要语录。
问:什么是垃圾食品?
答:棒棒糖、巧克力、饼干。
就这仨东西,那还好说点,可是其实她是见到甜的就动嘴,这就不得了了。
于是,牙疼——
要求刷牙,结果是:不干!
那天带了她去拜访别人家的娃娃,双方父母都谈到垃圾食品问题时,对方父母说,我们家娃娃已经去口腔医院补过牙了。
啊?这么小还需要补牙?
是!即便牙要换,也要补,否则换来的牙出问题的概率也很大。
哦,第一次明白这个道理。
就去口腔医院吧。结果上午去挂号,没得成功,挂了下午的号,想带了陈热闹去国家图书馆,被拒,此事俺们已经写过一回,不赘述。
下午赶去,竟然遇到了和我们同住一个小区且娃娃也这么大的隔壁楼的邻居在当大夫,刚巧就找她看了。
第一次,陈热闹老老实实地仰卧在牙科诊所椅子上,听凭大夫任意摆布。
第二次就糟了,陈热闹开始不干了,我没去,听陈热闹的妈和奶奶回来一通控诉陈热闹沸反盈天的罪行,简直就是罄竹难书。整个过程让大夫和家属都苦不堪言。
第三次我准备亲自出马,就不信整治不了这个小东西。
于是,我按着腿,陈热闹的妈妈按着胳膊,一位护士按住头,另外一位大夫开始治牙。
整个过程,陈热闹始终在喊着两个字:好了,好了,好了,好了——乃至无穷。
弄得大夫出了一身汗不说,我也跟着紧张得不得了,不过好在陈热闹喊则喊矣,倒没有敢于翻身打滚,所以总算伺候下来这颗牙了。而同时,旁边的手术台上,另外四位小朋友老老实实地躺着很配合,正如陈热闹第一次来的情况一样。
出门后,又对陈热闹的不配合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
回到家,陈热闹拿过她的小熊,告诉妈妈按住小熊的胳膊,又指使我按住小熊的腿,然后她拿了一个器具,就开始对这小熊的牙动起手术来。
——嗨!这个臭孩子,这不啥都懂嘛!怎么就在手术过程中不配合呢!
费解中……
发表于:趣论 | 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