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的存档

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的人才基本是当地的劣质货吗?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补充一句:劣质货是货,不是垃圾,也就相当于25块钱一件的衬衫吧,虽然穿上会皮肤有点刺挠,但是还能穿。也所以,题目绝对不是在骂人!】
 
  这里给出一个组合词“Made in China + Travelled in USA + Returded to China”(叫MaC-TurC吧),觉得似乎还挺合适。
 
  题目中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甚至无法回答,不过,博客嘛,不是啥红头文件,试着回答一下也没啥,我先给个“是”的答案。
  不过,该问题确实没有标准答案,您老别在这里和我吵架。也所以,如果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从感觉上说,用数据怕是很难说明白的。
  回流的人才里肯定有个把优质货(1%?),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俺们先立于吵架的不败之地再说。
  最关键是题目的那个“基本是”(99%?),如果您老人家自我感觉良好,大可认为自己很不“基本”。
  
  先说一个实际发生的事情。
  还记得在中科院“百人计划”招聘的某段时间,大约应该算是这个计划进入中期的时候,某中科院下属机构(具体就不说了)公示了两位“百人计划”候选人。
  一位刚刚进入“百人计划”的教授看后大发感慨:“难道我回国竟然是和这些烂人为伍吗?我好歹在美国还有个教授的职位,而这俩人都只是在美国的公司当小K打工,连篇论文都没发表过,连个软件啥的都拿不出来,公示出来的竟然都还是当年在国内大学学报发表的中文论文呢。”
  
  也许随后还会跟着骂一句“他母亲的”这类话。
  这位教授的说法有他自身的问题,比如,那话里就很有“主席台感觉”,只是觉得有不配主席台的也在上面和自己邻座就是。
  不过,我也有机会看了一下这俩伙计的工作,从公示上看,那些亮出来的工作的确不如在国内的很多副教授,就想:这家机构不是弱智就是疯了。
  
  当然,这些都不耽误进人过程,而人进来之后,也确实不咋地!但是真差又如何?不一样是中科院的高级人才吗?即便后面也一样做得不好,谁还真能把他们开了不成?结果于是很洗具,那就是一个任期过去后继续续聘下去了。
  
  再猜测一下,也许鸿飞兄也正是看到类似的场景才不得不再度出走的,尽管对鸿飞兄的科研能力是否真强以及当时博士后回国当研究员的“超擢”也可以调侃一把。不过这似乎是另外一个问题,按下不表。
  
  以上是博文第一个引子,再来看第二个引子。
 
  俺们读大学的时候,听过这样的传说:美国大学的系主任,三分之一是华人教授。估计这个传说也是大家的感觉,不知道有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撑。还有一句更给力的话,那就是“美国人的钱都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的智力都在华人的脑壳里。”
  这句话我是肯定不相信的,不过中国人喜欢说这类长自己志气灭别人威风的话,爱说就说去吧。
  支撑这句传说的论据也许就是那个“三分之一”,当然,也许还有其他论据,比如美科院和美工程院等几个重要“院”里华人所占比例,那还是相当抢眼的。
  那些名字象华人的院士系主任,其实有些是香港过去的,有些则是台湾过去的,还有些原本就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香蕉,说是中国人(这里特指大陆),唉,我咋觉得这么勉强呢。至少人家钱学森的侄子那钱啥啥就公开说了“俺是美国人,跟中国没关系”,这话很实在。
  当然,即便单论在大陆长到成年之后再去美国发展然后混上个啥系主任和院士的,也还是有的,也许也算不少,不过剥离那一批非大陆人之后再论比例,那就说不上“很”高了。
  
  看吴云鹏兄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2525&do=blog&id=420993&from=space),认为其实这些人(或算上台湾香港和美国本土出生的华人)并没有多大兴趣去大陆发展,唯一一个例外好像是一个叫王晓东的牛人,已经当了美科院院士,受到中国科研管理人员无尚的崇敬和欢迎,在北京玩了一个很不差钱的科研特区。而目前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其他几位先生,其人在美国的地位至少没有在大陆人的眼睛里看上去那么高,更不像《光明日报》或《中国教育报》不断宣传的那样,媒体的同一口径宣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们就是华人在美国的最高智力表现形式。
  

  吴云鹏兄的文章很让人沮丧,为什么中国看上去在吸引人才方面如此卖力气,但是回来货色的水平似乎距离最好那批人非常之遥远呢?至多算得当地中不溜的角色,很多就是当地的“劣质货”【这个词并无贬义,还请大家看本文第一行的特别说明】,他认为其实是机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投机的氛围只会招来投机的人,为了不“蚀把米”,有些投机的人甚至是裸体过来“偷鸡”,那就是除了走路磨脚丫子算得上付出的成本外,其他成本一概没有。

  
  当然,我们不能怪那些MaC-TurC的华人科学家选择投机。我自己也一再地说:在被吸引回流的时候,科学家们首先问的问题应该是“普通教授的最差待遇是什么?”因为海龟就是土鳖,当你回来的那一刻,就立刻成了土鳖,此时,你的未来保障就和其他土鳖教授一样了,并不真会永远做所谓“人上人”。此时,关心最差教授的待遇是一个必须。
  
  当然,再度说到鸿飞兄的观点,我理解他的看法是:即便让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瞎搞中国科学界,也比让国内的更劣质货色瞎搞中国科学界要强!也就是说,既然都是瞎搞,还是让稍微好那么一点的人来瞎搞吧。
  鸿飞兄的看法当然是美国回来的那几位是优质货,或者相对于非MaC-TurC算优质货,意思是让优质货来瞎搞,不过,我倒是觉得他所顶礼膜拜的那几个优质货着实劣质得很。
  他还有更有趣的比喻:这些人至少是吃过猪肉的。而国内的这批劣质货,猪肉没吃过不说甚至猪跑都没见过,谈何做一盘美味的炒肉丝呢?
  
  其实鸿飞兄说到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这些人在美国算不得什么一流,顶多只能算是一流’,可是,国内的那些在其位者不是连一撇都撇不出来吗。不过,我还是愿意延伸一下鸿飞兄的比喻:在饭店吃过炒肉丝的食客,和只看过猪跑没吃过炒肉丝的食客,其炒肉丝的水平可能有点差异。但是,大家都和在后厨颠大勺的厨师差成色了——他是既见过猪跑又吃过猪肉还炒过猪肉的人,但是由于我们饭店的环境卫生太差还请不回这样的厨师,只能吃到胡炒出来的似是而非的肉丝,不管那炒的人是谁,结果都是相差无几,也许只是50步和49步的差距罢了,而距离那最好的,都一样是千里之遥。
  
  “Made in China + Travelled in USA”标签的回流人才真是劣质货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就在商店里按照劣质货的价码出售好了,怕就怕自我包装成优质货进入豪华大卖场要卖比在美国高得多的价钱,那就麻烦了。

瞬间,一颗颗沙粒——为“日本九级地震”所做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关于你 我们期待了很久
所谓期待 不是盼着你来
而是知道你一定会来
却任凭我们再大的力量也无法阻止
所以,只能在喧闹或缄默的状态里
期待复期待……
 
你的问候总是如此瞬捷
在不到一万个刹那的短暂时间里
你的影子已经盘绕了我的心无数回
而心,如无根之水
宁静片刻之后
由惯性不动状态蓦然转变
——而轰然落下
 
落下的是心,依然摇动的是世界
阳明先生却在那端说——
幡未动,动的只是心罢了!
我明了他淡看宇宙风云的表情
伏在一张倔强的脸之后
只是,世界太大
而人太渺小
 

沉默——

奔跑——

无助——
绝望——
瞬间,
一颗颗沙粒

关于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急机制设计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每年年底盘点,我们往往会看到突发事件要占到全年热点问题的十之八九。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确如智者所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突发事件就是不同于日常运行状态的“变化”,它是永恒的,而且是有“魅力”但难以“接近”更难“走进”的致命诱惑。

  正如去年的云南旱灾,我的一位学者朋友说,当她们作为专家还在昆明研讨如何应对旱灾的时候,突然间几声霹雳,尚未离开云南,再讨论的主题却已经是如何对付涝灾了。

  但是,不管突发事件如何多变,对于掌握了地球上最高智慧的人类来说,也必然要研究因应的策略,原来我们喜欢以“不变应万变”,那更多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们尚未拥有应对变化的策略和能力;之后我们又试图以“万变应万变”,但是时空变化多端且很多都要求即时响应,所以也是无法做到的,至少是目前还没有方法;也所以,有学者提出应该“以百变应万变”,也许这才是我们未来一定可以做到并从现在就可以努力的现实策略。

  而应急管理机制正是帮助我们实现“以百变应万变”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不说应急管理机制,单说机制本身,它究竟是什么?

  有读者可能会知道,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方向的研究已经在前几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里面主要基于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利用发现的一些经济学准则,给出了模型描述和实证说明。

  经济学是一个独特的领域,而管理学是与经济学最为接近但是又有差异的另外一个领域,管理中是否也有一套完整的存在与运行机制?

  当然有!我们耳熟能详很多类型的机制,如奖惩机制、分配机制、排队机制等等,于是,这让我们想到是否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Managerial Mechanism Design Theory)对其进行形式化地刻划与分析呢?甚至,我们最好还想提供出一套工具给大家,如果谁想要设计某个机制,只要输入几个基本变量,如目标、时间空间要求、资源约束等,工具就可以立时给你这套机制的设计方法或启发式的想法,你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做些微改变就可以了。

  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点可以展示给大家的成果。比如,我们把机制划分为“目标+七元组”的基本组成成分,然后再就这七元组内部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一套完整的从基本模式到完美模式的设计方法。

  本期《汇刊》就特别地对“现代应急指挥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局限于指挥本身,实际上,在我们的现代应急机制体系里,有10个机制需要一一进行研究,而指挥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如果能够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出这套指挥工具,那么,即便还有80个机制需要设计,也都可以迎刃而解。

  《现代应急管理事中机制研究》也是对于管理机制在应急中的一个具体化,是我指导下两个学生的习作,虽然文章还嫌稚嫩,但是基本的形式和内容还有点意思,也期待着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以使文章能够慢慢成熟起来。

  在两篇关于机制的文章之外,我们还刊载了陈士青和李龙涛分别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与“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探索,标准化之重要不需多说,你就看全世界的道路交通规则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就可以知道了,如果没有这样相似,那么,换到另外一个国家和地区,就必须重新学习“走路”,那这个世界的交流会更加困难。而“国际合作机制”的探讨是来自在我们团队学习的人文领域研究生的作品,角度和我们数学背景的稍有不同,也许会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

  要问为什么本期《汇刊》刊载的文章差不多都是我们团队的成员所为,那主要是因为刚好1月份接近一年年底,更多学者忙于其他事务所致。

  

  陈安v

211,985之后的系列怎么取名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一说211,大家都知道是干啥的;说985,也都知道,所以就不解释了。
  中国人喜欢玩数字,外国人也一样喜欢,而且说不定我们还是跟西洋人学的呢。
   
  21世纪100所,98年5月,都可以用数字简称,真是奇了怪了。
  可是,袁部长说了,不能再玩这个把戏了,那意思就是说,得换个把戏玩了。
  可是,您老从2升到了9,如果说下一步还换成四位阿拉伯数字的话,似乎读着有点费事,按照啥啥啥原则,层次在4层就会让人没有耐心,所以三个层次刚好。
  而简称也是,“多快好省”就有点嘴累,三个字以下比较恰当。
  
  不过985里,8也几乎到了头,只留了个1,5则还有4个数到顶。直接986?给后代再留几个可供拓展的空间。
  还有袁部长直接弄个999得了,把后代们在三位数字上的路全部封死。还是象武则天那样,来个000,啥都没有的计划蒙蒙那些喜欢感慨的文人墨客,那也是很创新的。不过,显得啥都没了,好像不太好。
  当然,如果您说2012年是毁灭也会是重生的话,袁部长还可能取名121步骤,12年1月1日开始,而且121满合了齐步走的口号,很不错。
  
  所以,在我看来,211,985之后,三个可能,一个是999工程,一个是121步骤。
  你不信,等等看就知道了!

研究生:求求您老,别当导师了行吗?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俺们研究生本来是要来好好学习的,准备在您老人家的指导下直达科研的最前沿,把握住几个问题,好好做点贡献。
  可是,糟糕的是,遇到的您老人家会是这样的类型——
    
  A、不指导型
  
  1,您老人家没指导俺,美其名曰让俺在科学的大海里自由探索,只告诉俺说就做某某方向吧,可是问题呢?问题在哪里?您老也具体说说哪条鱼是可以抓到的。   
  2,您老人家好久不做实验,自己更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合作伙伴有实验室,俺们做实验还得凑合着别的地方做,有些“耗材”还得自己掏钱去买。您老人家倒是慈眉善目,象祖宗一样对我们和颜悦色,可是,我们到您老这里来是做科研的,不是来被保姆呵护的。  
  3,您老人家一次讨论班都没开过,师兄弟见面都不熟悉,想请他们吃顿饭,给替师指导下,结果他们也说没有方向。您老人家天天忙于社会交往,还告诉我们说学会喝酒比学会科研更重要,可是,喝酒我们也没机会呀!而科研?到底什么是科研?!
  
  
  B、过度指导型
  
  1,到了您的门下,您的指导每天都降落在俺的头上,俺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要看的文献好像10年都看不完似的,您不知道俺们愚笨吗,俺们不是天才。能让俺自己慢慢地梳理思路和问题吗?  
  2,到了您的门下,您的项目无穷,今天写申请书,明天写中期检查,后天就要结题在此基础上申请新的项目。您老人家有想法可是永远都在和申请经费有关的事情上,能不能给我们点思考问题的时间?
  3,到得您的门下,每天打卡上班,下班打卡,您还不时从俺们身后经过,看看俺们究竟打开了魔兽没?打开了QQ,skype,MSN没有,如果打开了,就是一顿臭训,甚至您还看我们的计算机日志以检查是否我们在工作,这样的日子俺们是一天都熬不下去了,俺们8小时的时间能不能自己安排,也许俺们7小时在玩,可是1小时干的活能顶3天,可是在您的严苛要求下,俺们8小时似乎在看文献,但是眼睛在文章前,心在文章背后。
 
  如此下去,A,我们是在度假还是做科研?B,我们是在做奴隶还是做科研?
 
  求求您老,别当导师了,行吗?

导师:求求您老,别读研究生了,行吗?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不可否认,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的目标与学术毫无关系。
  当然,也不可否认,是有人本着好好学习的目标来的,虽然不见得要未来做学术,这算是还不错的,负责任的导师至少有兴趣培养他们。
  
  不过,总会有那种就想混个毕业(且最好是越容易越好)的学生,即便是推荐免试时指天发誓说我就想做科研的学生,也有的满心里抱了混证书的想法。
  
  对于只为混证书而一点都不想努力的学生,应该咋办?
  对于导师来说,应该就是一句话:你最好还是别读了。
  
  当然,这很难。人都来了,总不能老师一句“别读了”学生立马就歇菜呀。而且,我们国家的研究生一直都是“难进易出不提前走”的品格,虽然今天好像更算是“易进易出易提前走”的品格了。
  
  遇到混毕业证的学生,作为导师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哀求学生:“俺求求您了,一开始您就别来读;即使算犯了错误进来了,也别继续了。”

是钱学森漫游未来还是政治家上了科学家的当?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能够成为事件说明什么?

 

  今天看到了《南方周末》刊载的叶永烈文章《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10303/ArticelD23002FM.htm),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介绍了钱学森先生关于粮食亩产万斤(乃至更多万斤)事件始末。

  之前,关于钱先生的这个事件一直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多也知道。

  其中一方的意见认为钱先生展望一下未来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在骇人的结论前面其实有很严格的假设条件,那就是能量的转化率,虽然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的能量转化率达到如此之高的可能性不大,农业领域尤是,但是谁又能知道未来等科技充分发展了,就一定无法达到甚至超过呢。

  也就是说,只要假设成立,那么结论如何偏离当前的现实都没有问题,它只要符合形式逻辑就够了。

  另外一方的意见则说钱学森的看法完全是异想天开,是在政治冲动中冲昏了科学家的头脑。 

  在看完了《南方周末》上刊载的叶永烈的这篇文章,我笑了。

  让叶永烈来写这篇文章乃至钱学森传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叶最初成名曾经是因为《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书,而钱先生亩产万斤的假想,似乎比小灵通漫游得更远一些。

  不过,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所描述的一些幻想还是真的得以实现了的,比如,汽车影院,北京就早已有汽车影院,大家可以待在自己的车里看大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当然,现在的汽车影院和小灵通看到的还有差异。而小灵通当年看到的景象今天还依然有让人觉得神奇的方面,比如,让路上奔驰的汽车一遇堵车就直接飞起来。

  小灵通是叶永烈先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来的一个人物,主要目的是描述一个高科技的未来,应该说,在当年激起了大家对于四个现代化的热情和梦想。而钱学森先生则从1950年代就对于科学时不时来上一个合理的“未来漫游”,只是他1958年左近的思想漫游恰好迎合了当年的政治需求而已,怕就怕一个巧。

  而钱学森先生对于基于逻辑假设的科学漫游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粮食生活,后来的“人体科学”乃至他要把全球全部人(乃至所有生物)的智慧全部集成在一起的大成智慧体系,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钱先生从1950年代到2010年代之前所做的科学发展“漫游”,一直是一脉相承的,并未因时间和政治环境的宽松而发生任何本质性的改变。

  在钱先生万斤亩事件中,在对始作俑者进行反思和批评之外,我们更应该指责的是中国人一贯盲信的思维模式,从古代开始就缺乏的科学精神,尤其是最珍贵的质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政治家所谓“上了科学家的当”也说明他们的科学精神也要从基础上开始培养。

  换做今天,再有人撰写不管多少篇文章去严密论证粮食亩产量能够超过万斤,我们大概先会耻笑一番,让他先种出个一亩两亩的让我们瞧瞧再说。如果再有人非要说耳朵能识字,脚丫子能听闻,我们也大可录像一下,看看这种神奇现象表演者究竟用了啥魔术手法才能晃过大家的眼睛。但是,在当年,我们听了就会相信,更何况说出这个话的还是能一度领着大家伙造出火箭导弹的大科学家呢,更会相信。

  也所以,在钱学森先生一直以来为科学界所诟病的亩产万斤事件几十年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要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土壤和原因,从每个人身上培养起科学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权,不唯洋,只唯实。”

城市交通新策略:建设楼间通道以及把车吊到空中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个神话般的想法。
  这个神奇的想法就是关于城市交通的,起意者的本意是把城市的各个楼之间构建起交通网络来,每个街边的楼都可以成为联系其他楼的中转站,你如果从中关村下班想去西单,那么经过50个大楼之间的通道传递,就可以顺利到达。当然,这一套要用智能控制的策略。
  
  我当时看到之后眼前一亮,不过立刻就灰暗了——能行吗?实用吗?
  
  我们的交通,高架的想过了,地下的有了,地面的更不必说,所有空间都想利用上,接下来就是模式的不同,否则根本无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楼间的智能通道倒真是一个办法,也许10年内步不能实现,30年后呢,总还是有机会的,除非城市变得人少,否则总会想到利用类似手段。

象形菜单好!象形文字也不错,可是,离科学会更远?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有人说象形文字大大减少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了形象思维能力,也所以,科学不可能在中国出现,这和文字有莫大的关系。
  这个俺们不知道端倪,不过,胡思乱想一下,似乎也有他们的道理,也所以,我们至今出的大科学家里,似乎只懂汉语的情况还是很少。
  曹广福兄在大作谈及做科研是否应该懂外语后,鸿飞兄建议把所有文科里不懂两门外语的博士全部斩首,这个建议给得有点强烈。
   
  倒是宁愿从文字与科学的关系上看这个问题,如果始终只在象形文字里溜达,是否能够具备科学精神可能还真会有些困难。
  人类最开始的文字很多都属于象形文字,汉字之外再比如楔形文字啥的,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古人很笨,描述事物喜欢用简单的一眼就洞传的东西,对于名词类的文字更是如此。

老同学见面,格外眼红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

  【Blog主人按:老同学聚会见面,很容易格外眼红。大家多年后再见应该聊啥?最好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是,难!很容易做成“比较会”,你的衬衫500美元一件啊,我这条围巾是女儿从巴黎买回来的,1000欧元呢。如此等等,那就看谁的眼更红吧!】

  以下是俺们整理的同学聚会经典比较例句,还望有意者参照使用——

  【以后的房产政策真是不好,还要征税,我那十套房子得卖三套了】

  【我们家那口子前年当上的院士,他可不想当了,可是单位非得推荐,结果一次就当上了,他还郁闷了好几天】

  【这次同学聚会咱们可得多点些家常便饭,我最近海参鲍鱼都吃腻了,这次最好是粗茶淡饭。对了,别点茅台啊,实在是太难喝!】

  【我那篇20年前的论文,去年得了SCI经典引文奖,我真是没觉得有啥科学价值,回头我把pdf发给你,给多批评批评哈~】

  【你们男生,当年没暗恋过林翠翠的请举手?】

  

  以下是清华大学某系一九七七暨七八级为百年校庆聚会制订的《和谐守则》,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同学聚会都在说什么

  A、禁止攀比职位。少年得志的请照顾大器晚成的;后来居上的请礼遇小时了了的;出人头地居高位者最好展现您虚怀若谷的气度;无名英雄基层人员不妨保持您不卑不亢的姿态。

  B 禁止攀比家产。腰缠万贯的当感念创业成功的幸运,身无外物的多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

  C、请配合筹备组的食宿安排并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坐拥豪宅的和暂居陋室的请共同回顾五号楼或十二号楼的同居岁月。纵是食不厌精或非绿色有机不屑的也请一起回味九食堂当年共享的粗茶淡饭。

  D 请对外貌、着装、发型、发色、腰围、体重、视力、行走速度等等状况百异个性千秋的同学一视同仁。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攀比儿女。有无神仙眷侣、儿女是否出众、膝下尤虚或子孙满堂,不是此次聚会的主要议题。禁止有家室者再度偷猎爱情或有过不和谐历程者分享经验。

  E 禁止恶意揭底和延续恩仇史。三十年之前的情敌、政敌、债主不论是感情纠葛、竞争恩怨、还是财物纠纷,三十年后请一笔勾销。

  F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政治制度经济体系风俗习惯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希望大家求同存异共同遵守和平共处的N项原则。

  G 吸烟的同学请保护环境及怜惜旁人的肺。醺酒的同学请注意场合并心疼自己的肝。提倡适度适量。

   H 热烈欢迎表现欲望超强者,去财务组负责人那里追加赞助费。
   总之,希望我们珍惜这三十年一聚的机会,壮心不已指点江山的携手去留无意修身悟道的,大家欢聚一堂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