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的存档

也论导师该不该给研究生“钱”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在这个问题上,可真兄的大致观点是:导师不应该给研究生“钱”,或者我们说得好听点,不叫“钱”叫“补贴”。当然,可真兄后面跟了一个”但书”,除非学生是给导师私人的事情干活。

  其实,给学生的这个“补贴”,我觉得不应该叫做“工资”,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每月发放且数额可观的,比如香港给的奖学金或者research assistant或associate fund/Salary每月就是1万多港元,那还是相当高的,在人民币不如港币值钱的以前更显得多。

  在我们国家,因为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使得导师另外给科研补贴就成为了一个学生收入的主要渠道,单位给的那个200多元或300多元人民币的补助实在是太低,甚至可以忽略。

  在我们中国大陆,如果拿导师给研究生的补贴做一个比喻,我觉得应该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当学生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后,就算导师收的孩子,这些孩子除了向家长学习之外,还会有时候给家长干点事情,这些事情包括和导师一起做科研,或者一起做调研,或者单独做调研,或者完成一些开发工作,做些科研项目。

  从导师的角度上,觉得学生是来向我学习的,他不来就学不到,他来我还得费工夫教他,到底谁该给谁钱呢?

  但是,如果是在生活里面对自己的儿子女儿,要零花钱的时候,刻薄的家长也会说出类似的话:你小子吃我喝我,跟我学说话,学走路,不给我钱,还让我给你钱不成?

  儿子可能会反驳老子:我还帮你在花园里除了草呢?我还帮您打了酱油,那次您写单位的年终总结没工夫,我还帮您写了呢,此外,我还教您使用计算机,MP3呢,你原本不也不会嘛。

  等等——

  老子会和儿子女儿介意吗?会因此说就是不该给你零花钱吗?

  当然,有的家庭可能会不太宽裕,此时,老子给不出零花钱来,连食堂的饭钱都给不出来,还得委屈孩子带盒饭,此时,是不是儿子就应该反过头来造老子的反,到别人家去,彻底背叛这个家长了,我觉得也不至于。

  如果家里钱多,孩子们都还需要,那就多给点零花钱;反之,就少给点,也没关系。

  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因为它至少很难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地区给得足以支撑一个小家庭的需要,也所以,各位研究生同学也别怪我把你们的辈分给说低了。

  在研究团队里,如果导师确实在用心地培养学生,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学到研究的本领,我想这个关系是有些类似于家庭关系的,而且这样的师生关系无论在哪里都会永远存续,所以还算不得一个纯粹雇佣的关系。

  不过,师徒和父子关系还不太一样,那就是有的老师不见得会为学生考虑,只想让学生干活或为自己的学术地位添砖加瓦。而学生呢,也不觉得自己是来学习的,而是觉得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的,和导师没有关系。后面这种思想也是要不得的,否则,你完全没有必要到这个导师跟前来学习,干脆回去自己玩多好,这样出了任何成果都是自己一个人的,导师也不用来沾光。

  我说的情形不包括导师啥事不管,甚至连科研方向都不给的情况。

中科院力学所领导们的可笑之处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中科院力学所就怀柔基地遭暴力拆毁发声明》发布了,很多人转了,在科学网上似乎有超过10次转载,在这里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力学所的这份短短声明可笑之处真多,简直让人忍不住不笑。

  力学所可笑就可笑在不就事论事,而是拿什么钱学森来吓唬大家。李铭先生写了一篇小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6787)讥讽这一现象,我觉得讥讽的非常到位,这里再补充讥讽一下。

  究竟这个实验室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拆的力学所并没有交代清楚。有没有在该地开工建设的正式批文?是否提前已经告诉力学所这个建设规划并进行了沟通?是不是力学所觉得咱后面有钱老呢,咱牛,所以谁都不敢动,对于前来沟通的理都不理?还是干脆事先丝毫没有告诉力学所就给强力拆了?或者,这个实验室是依然在运行还是废弃多年?怪别人当垃圾处理了,而实际上力学所自己的人都懒得卖垃圾?究竟有没有事先的沟通?是不是沟通不成之后获准了拆迁许可?还是完全是各干各的相互不理?这些力学所的声明都没有交代清楚。

  如果那个实验基地有用,应该有很多科研人员在那里做实验,如果没人管还占块地皮在那里,那只能夸奖力学所的领导有经济眼光,与科研毫无关系,与什么保存历史更是扯不上边。

  而当力学所领导们不说那实验室被拆掉是对还是错,而说因为那是钱学森先生如何如何创建的,则就不能拆。我觉得那完全是拉大旗做虎皮,恰好现在拉的还是张已经不在世界的一面旗,一面虚拟的旗。

  力学所的领导们大概觉得钱老一出,应该四面皆服吧。

  其实,如果钱老真知道力学所的人把他当年的实验室折腾成一个在拆掉后才发现的东西,不知道怎么臭骂这些不孝子孙呢——居然被拆了之后还好意思提他的大名!脸还要不要了??!

  钱学森先生在的时候,力学所每年都会组织领导们去看一次,看完之后必回来在网站上大张旗鼓地宣扬一通,那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还找得找烧香的地方呢,那里还让我们去烧一炷香呢,我们力学所真光荣。

  不过,俺们想象力再丰富,也想象不到这些败家的力学所领导们,竟然在钱老去世之后,还想拉出他老人家来为他们的行为撑腰。

  力学所领导们的无能真是到达了无可争辩的地步。钱老真要知道,会不会出来说:我的徒子徒孙们,你们确实受委屈了,来我这里告状吧,没问题!我从盒子里出去为孩子们出气去!!

  力学所在最后的声明里,还说要“告慰钱学森先生等的在天之灵”,依然不拖其阿斗本色,如果真好意思去告慰,力学所的那些40、50多岁身强力壮的领导们就该去海中市场买块豆腐一头撞死了吧!尤其是,最后那些个脸上一定要沾满豆腐,千万别让大家明白了各位的脸究竟要还是不要啊。

【对了,后来俺们写了一个五幕话剧,不过和这个事情没关系,哈哈哈,题目是《中央研究院力气所领导:我们一起到庙里哭太爷去》(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006

今天的演员:带着出纳去竞争角色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看了一篇新《红楼梦》拍摄的事情。

  想到了一个帕瓦罗蒂讲的关于他和卡雷拉斯,多明戈的三高音乐会的说法。

  老帕的大意是:我们三个人第一次同场表演,是因为卡雷拉斯的癌症,我们都来为他的健康而歌。结果,发现这个做法还挺赚钱,从第二次开始,大家都不再带着爱心,而是带着各自的会计来了。

  而这次的红楼选秀到拍摄,小姑娘们一个一个地都不是带了对艺术的喜爱,带着自己对于艺术的感悟(个别不要脸的奉献一把身体),像1987年那次,在一起共同学习了3年才拍好这部戏。而今天的红楼梦,一开始大家就都带了投资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现金出纳”,而来。这也就意味着,拍这部戏只这些小姑娘们的出纳带来的钱,就够不赔本了,所以,导演们也不敢训斥这些不学无术的孩子们了,都是财神爷,全惹不起。

  所以也就一定是黛玉丰满如凤姐(不是王熙凤,而是现实中那位),宝钗像熟女了。

  第三次再拍红楼,我也带个出纳过去,说不定能让我演个北静王啥的呢。如果我的出纳带的箱子足够厚,给我硬编出个原来小说里没有的新角色来也未可知呢。

这么小的事情,不用向我汇报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喝酒喝醉的时候俺也有过,那次喝醉了酒回家吐了,俺老娘嘲讽道:这下好了,你们爷三个都学会喝醉了。顿时惊醒。

  那还是在大学时代,后来硕士就读时期醉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敢喝了——没那能力就不逞那英雄。

  话说某男一日喝醉回家,一路子迷迷糊糊,想着:这次吃了恁多山珍海味,千万别吐了,太可惜。

  到了家终于放下心来,却一下子忍不住全吐在老婆面前。

  老婆鄙夷道:吃了就吃了,这么点小事,不用回家再当面汇报究竟吃了啥了,我吃不上也不稀罕!

  绝倒

北京:驴打滚之乡,请继续补充——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报载:兰州被命名为牛肉拉面之乡。俺们家Shopping猫准备从1到N,推广一下:

北京:驴打滚之乡

天津:狗不理之乡

西安:羊肉泡馍之乡

乌鲁木齐:手抓羊肉之乡,羊肉串之乡

山东单县:羊肉汤之乡

【这下三个“羊”了,有串有肉有汤有馍,真全啊,您可以早晨在单县喝汤,中午去西安吃馍,晚上去新疆吃串,真幸福】

成都:麻辣兔头之乡

杭州:醋鱼之乡

嘉兴:猪肉粽子之乡

焦作:酱汤驴肉之乡(这个驴和北京的那头不是一码事,所以不犯争)

西宁:牦牛肉之乡

山东德州:扒鸡之乡

沟帮子:熏鸡之乡

安徽符里集:烧鸡之乡

(三只鸡了,也可以休矣)

 

 

欢迎大家来补充,我有点担心,最后这动物是不是会不够用的啊——

我们写给《人民教育》那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是《俺的文章在新一期《人民教育》刊载》(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6415)的解释】

  创新型人才问题是钱学森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平民百姓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大家的目光更多会关注在高等教育的出口那里,或者甚至是博士生、硕士生那里,而另外一些人则觉得其实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那里就得想辙了——莫非连我们一直都很自信的基础教育阶段都出了问题。

  于是,首先就得回答创新型人才究竟是啥样?然后,人家其他“牛”国家的创新型人才是咋培养出来的?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提出来的机理分析方法论,里面谈到确定了原则性机理之后,就是原理性机理的研究。如果我们确定一个目标,比如就是这个“创新型人才培养”、或“追随型人才培养”或“奴才型人才培养”,那么培养所要遵从的原则可以根据目标来确定,接下来如何培养就是科学可以参与解决的问题了。

  好,这里加上了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那么培养原则必须要坚持让孩子们具备质疑能力,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研究型学习的本质。

  在这样的原则性规定之下,仅仅是告诉孩子们“知识是什么”的灌输教育就要不得了,针对一个物理或社会现象,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它的表现是什么?然后再探求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表现的前因,再试图解释它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而这样揭示出的规律能否可以重现,等等。

  也许我们要因此让孩子们走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那条荆棘道路,重新温习一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对于达尔文从博物学认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进化论进行追踪与重现。这是面对自然现象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

  面对社会现象,比如选举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于为什么要选举,怎么选举才能回避一些明显的不公平问题,怎么保障少数人权益等等,设计并进行各种选举制度的比较分析,并对当前已经有的各国不同的选举方式进行探讨。

  一旦确定了原理性认知,就可以重现这些过程,就可以随后考虑最优到达目标的路径设计,以及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各类约束条件。

  这样的教育模式才真正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路径,其他路径不是背道而驰就是隔靴挠痒。

  而如果确定要培养“奴才型”人才,则不能采取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培养模式,只需要让他们知道知识之形,然后对于禁令或约束进行更多解释和讲解说明就可以了。做到“听话、出活”,这样的原则一定确定,如何培养其实我们就可以参考现行的做法了,我们当然可以找得到这一逻辑的具体化形式。

  所以,不管要培养怎样的人才,都应该从目标设计上先下功夫,然后才是过程设计。而现在呢,我们更多纠结于过程设计,希图通过过程中的优化与改良来实现本来没有在计划中的目标,而对目标本身却从来不去刻画清晰,更不要说依据目标来选择流程了。

  我的朋友告诉说,在温总理视察35中听了一天的课之后,新闻界和基础教育的管理部门和学校很振奋,可是,教育科研部门的各位学者却没有任何动静,更不要说响应总理的问题和忧虑了,也许他们是有顾虑,也许他们是没想法,也许他们有意如此。不管咋说,创新性人才的问题,总理站出来呼吁了一下子,钱学森先生临终前忧虑了一下子,整个教育研究界却鸦雀无声,只是在新闻和博客群里热闹了一阵子,就没影了,让人费解。

  因为我一直关注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曾经从事过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就另找小路,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出发,写出这么一篇半遮半掩的文章,估计别人也看不明白,就特意再撰写一篇《背后的故事》来讲述一下那篇文章的来历,这篇博文也可以单独阅读。

  此外,《人民教育》应该算是个行业期刊,算不得学术期刊,这里也说明一下。

我的辈分问题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我名字有两个字,陈安,但是实际上原来是三个字,那被删去的一个就是辈分。

  我们老陈家有点乱,说不清楚这个陈和那个陈有没有亲戚,比如,我和陈水扁同学有没有亲戚就不好说,从现在的证据看,是没有亲戚。但是谁知道500年前的事情呢,说不准呢他们也和山西洪洞县有点拐弯抹角的关系呢。

  某年某月某日起,天下陈姓不再是一家。

  追根溯源,陈姓也是舜的后代,据说从某代开始封于“陈”,以封地为姓是中国日本的传统。日本则是田中、松下,和具体的农业、作物、植物等关系更密切。

  后来,这一支陈氏里又出来一直封到了“田”,于是现在的田姓2000年前都是姓陈的。

  不过,老陈家由于是老姓,且古代就开始喜欢乱跑一气,就形成了现在这样杂乱无章的局面。因此,陈水扁不来跟我认亲戚也还是有道理的。

  我母亲姓陆,这个家族就相对比较严格一些。我都见过不同县的陆姓都论得上来,而且似乎也有孔家孟家有一拼,不过我不知道在不同省份之间陆姓是否有严格的辈分规定。

  我们这一支陈家,辈分也算是严格,大概也有20、30个辈分的样子,我自己没有去细问过,所以还真一下子说不上来。我自己的辈分是一个很俗的字“家”,与温总理同辈,呵呵,不过,因为我舅舅刚好也在“家”字辈,当然他是陆姓里的“家”。但是,中国人一向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既然我的长辈用了这个字,我就回避吧,陈家安从此变成了陈安。

  中国在这方面的禁忌到处可以得到体现,因为刘秀的缘故,秀才就成了“茂才”,因为李世民的缘故,连观世音都得改名观音,更不要说后面很多皇帝了。在这一问题上,清朝的做法稍微有点人性化,那就是把皇家子弟的名字全部取成生僻字,省得大家到时候避讳。比如,康熙的废太子胤礽,雍正的名字则是“胤禛”,都算不多用的字。

  陈热闹的辈分应该是“发”,不过好像带了些“发财致富”的金钱味道,所以我们弃之未用,而是用了“雅”作为中间的字,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老孔家,老孟家的辈分问题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老孔家因为祖宗有出息,所以后代的辈分都是皇帝老儿给御赐的,而且具体做法是这个皇帝御赐一些,换了朝代那个皇帝再御赐一些,所以积攒下来还挺多,听说到现在都还没有怎么用完呢。

  孟子是亚圣,水平和他的导师的爷爷孔子同学也就是半斤和八两一的差异,所以,老孟家传承到今天,家族也是辈分整齐、全国统一、如假包换。

  其他姓氏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都是某年某月,几位长辈坐一起一商量就把后面10辈8辈的辈分给定下来了,而到了后来用完了,大家如果没有再坐下来一起商量,就开始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看到你的姓氏和他相同,但是辈分不一致,就会问您是第几世?那意思大约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到你这里是第几代了?用这个来论一下大家的辈分高低。

  在我的孟氏同学里,有在“繁”字辈的,有在“祥”字辈的。“繁”其实好像更为多见,比如说相声的孟繁贵,有的则写“繁”为“凡”,应该是不同地域的孟家在选同音字的时候稍有差异,总体当然是大差不差的。

  我有个在职的学生,工程硕士,孟繁。开始我还说你们家族怎么不都是三个字啊?辈分到哪里去了?后来才想,她应该是以辈为名了,应该说,这个名字还挺不错!

  科学网上老孟家的我只认识一个,就是孟羽。她和孟繁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下子看不出来辈分,不知道老孟家是不是对女孩比较宽容一些,名字不一定按照祖宗的规律来,可以稍微有点自由度。

俺的文章在新一期《人民教育》刊载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Blog主人按:我和在基础教育部门任职的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刊载在刚刚出版的《人民教育》,探讨创新型人才在基础教育这一阶段的培养问题。这里贴出文章的一部分内容。】

  文章题目《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理分析》

  摘  要: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巨大贡献。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及概念特征开始,主要采用了多层次的机理分析方法对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及操作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设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实现流程,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字: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机理体系,分析

  Mechanism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nel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Abstract: Creative personnel are vital 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while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nel i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our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The way to cultivate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has also been making much contribution. This paper starts 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personnel, then analyze the essential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personnel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including principle mechanism, logic mechanism, process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During this research, the existing problems have been given first, based on which the objectives and realizing procedure is constructed.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education mechanism reform.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Creative personnel, Mechanism system, analysis

  1. 引言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科技的竞争,国防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提升也主要依赖于科技水平的发展,这些都对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但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直接面向问题,以及问题的研犼/p>

新浪方舟子微博上揭出的更有趣的事情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老方真狠,看来最近是在好好看唐CEO的书去了。那几本矛盾百出的自传,骗骗20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还行,如果一个30岁的人看着这些书的这些编造出来的内容还不断激动,那这世界真是完了。

  方舟子的微博全文引用如下:

  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讲他在北邮时用三封求爱信追到一个女生,这是“转瞬即逝的初恋”,两人很快分手。《唐骏日记》也讲了这个三封求爱信的故事,追到的女生却是“孙春兰这个终身伴侣”。下次唐骏编故事的时候,能不能打个草稿?当然,不排除他用三封相同的求爱信追了两个女生。

  原来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差不多同时还出了一本《唐骏:可以复制的成功》。不过有一个地方没有复制好:都讲了唐骏在北邮买裙子送女友,花了8元说成花了25元的故事,前者说女友知道后怒而分手,后者说该女友就是孙春兰,原谅他,嫁给他了。下次复制唐骏故事的时候仔细点儿。

  其实,俺们就知道唐CEO的那些书全都不是自己写的,甚至,一个字都不是自己写的,再甚至,出版了他自己也不看。因为天天忽悠些啥他心里清楚得很,不用看着自己的书重新学习怎么忽悠,真正的作者写出来的那些细节都是他忽悠剩下的,连盗版的水平都不到,或者是盗版的0.8阶。

  现在自己一个字不写却署名的书越来越多,俺都不知道这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了?

  应该对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且这些成功人士这么忙,哪里顾得上写自传啊,但是,他传却明显不如自传显得有说服力,还得叫自传,真是难为死人了。

  学术界也有类似问题,总会有些主编,第一作者对于书内容的贡献基本为0,这一点倒是和唐CEO有点象,不知道是谁学习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