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的存档

4月24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时间: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17:00
地点: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李季梅、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迟菲
 
    2012年4月24日晚上17:00,“应急管理研究团队”在研究所新大楼713会议室进行了讨论班,讨论班由李季梅主持。
    会议首先是学术讨论环节,由张昊宇、陈士青和杜帅楠三位同学做了报告,大家围绕三个主题的报告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张昊宇做了主题为“对于应急管理中进化博弈理论应用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分析、对应急管理研究的几点思考等几个角度做了讲述。传统博弈论是基于“理性假设”,而进化博弈理论是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具有“最优反应动态机制”和“复制动态机制”。采用进化博弈理论,对我国某三家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以及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处于低效率状态,监管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2、金融监管合作与否的收益初始状态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3、优化金融监管协调的制度环境是提高监管协调效率的根本途径。因此,需要创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制度环境,形成监管协调的乘数效应,促进金融监管协调进人高效率状态。最后,张昊宇在报告中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对应急管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可以为机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分析现阶段应急管理体制及机制设计的合理性。
    陈士青做了主题为“应急物流研究综述”的报告。首先,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总体研究概况,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是从2003年非典过后开始重视。接着,介绍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包括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体系建设、保障机制、风险评估、资源调度、设施选址、路径选择等。在应急物流管理现状的研究方面,学者主要从应急物流定义、特点、现状、问题、对策等角度研究应急物流的现状;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存在的问题等;在应急物流的风险评估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风险评估的指标、方法与模型等;在应急物流的资源调度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资源调度的效率与优化问题;在应急物流的设施选址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原因以及建模分析;在路径选择方面,主要探讨了评价指标以及路径优化问题。最后,陈士青提出,目前应急物流的风险识别问题研究较少,以及应急物流是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管理的一个动态过程,但目前的研究只侧重于一方面并视为静态过程。
    杜帅楠做了主题为“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报告,论述了什么是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现状、影响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因素、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作用、社会公众应急能力与事中评价的关系、提高社会公众应急能力的措施等,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案例进行分析。
    最后,团队成员就各自负责的一些事情向陈老师做了汇报与沟通。
    20:00,本次讨论班结束。

突发事件中的耦合问题以及解耦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些遗憾的表达:“如果不是赶巧怎样怎样,这事儿不就不会发生了吗?”
  当然,这里所说到“事儿”一般是指的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而不是突发的喜事,否则遗憾就要变成兴奋了——得亏某人某时某地赶到了一块,否则这事儿就错过了。
  其实,这两句不同的话里说到的事情,用个比较学术的词来描绘,就是“耦合”。
  耦合,在控制论中常见,但是不限于在控制中才有这样的现象。按照更为一般的解释,耦合则是两个及以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而耦合性则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种度量。
  当我们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看做多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是多个要素纠结在一起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出现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应急管理所必须面对的耦合现象。
  从应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相互纠结的要素,要让它们尽可能地分开,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要素间完全独立,这样,分而治之,就会使应急的效果彰显。当然,理想状况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耦合因素进行拆分,这一过程,控制论中也有很专业性的名词来描述,那就是“解耦”。
  如果我们能够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简化为控制模型,当然很好,但是事实上困难重重。比如,我们说2008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有三个大的耦合因素,一是“南方”,二是“春节前”,三是“运输系统的脆弱性”,要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控制论模型,我们也无法实现对耦合现象的解耦操作,比如,“事件发生在南方”这一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春节前”这一发生时间也是我们无法推移的,所以,作用对象至多可以集中在“运输系统的脆弱性”上。这也就使得利用解耦策略进行耦合要素之间关系处理方面举步维艰,或者说,至少在定量化的处理方法上我们难以做到完美、完善。
  当然,现实中存在的致灾因子间的耦合问题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准则进行划分,本期的第一篇论文《突发事件耦合机理的研究》从耦合的内涵与不同类型的耦合进行了层次化的分析,而且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那次南方雪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于应急管理能够实现的解耦策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内容。
  本期汇刊的第二篇论文是我们邀来的稿件,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张欣博士,她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当船舶出现溢油事故后的应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方面,通过调查的方式对240名该领域的应急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用Multi-logit方法处理了这些数据,得出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不同寻常的,比如,应急人员选择仅启动辖区应急计划和启动更高一级应急计划的概率相差不大,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由于信息在溢油事件发生时的高度缺失。还有,她的分析认为,应急人员可能会发生明知风险等级不当但不敢挑战权威的情况,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我们培训应急管理响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文章《中日美韩突发事件分类的比较研究》,是在我的指导下,让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杜帅楠同学完成的。我一直困惑于不同国家对于突发事件分类的差异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我一直在抨击我国愚蠢的四大突发事件分类,说它既不科学,又无法使应急办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结果则是多头乱动,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你只要看那些食品安全频出而各个相关机构如无头苍蝇的状况就可以知道端倪了。我比较欣赏的是韩国对于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分类方式,更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和本期汇刊的编辑时间3月8日有点巧合的是,三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都是女性。
  应急管理发展到今天,对于我国来说算是有了八个年头,而可以相见 的是,未来的 突发事件只会更多,不会显著减少,而且,更大规模的复杂突发事件,也就是那些一个事件引发一串事件,或者多个因素造就特大事件的情形会更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人工系统的脆弱性,什么又是自然界的不可理喻。但是,不管怎样,应急总是要及时出动的,高效的应急管理也一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能够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陈安
2011年3月8日
 
注:此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4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应急管理,脱胎于安全生产领域,来源于风险管理的基础。
 
  但是,又超越了这两个东西,尤其是安全生产,现在甚至觉得原来学科基础是安全生产的学者们做应急管理总有那么一点别扭。
 
  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都重视事先超过事后,都希望用一些规范化的安全规程来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日益依赖技术的世界越来越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尽管是传统的生产安全领域依然事故频发,做安全生产的人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而真正重视事件发生之后那个阶段的,其实应该说是做地震救援的人士。当然,对于火灾消防的人士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地震一出往往就是大事,涉及方圆多少里的范围,而消防往往是对于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具体场所,森林消防就看上去是和城市消防不一样的领域。
 
  对于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办的问题,说起来是简单的,比如快速反应马上行动之类,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你要行动,带什么工具,需要什么支持?都是问题。
 
  所以,我们说,要对事件发生后的状态进行事中评判,然后根据评判的结果来决定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我们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三个新的评价策略。
 
  一曰可渐缓性评价
  二曰可挽救性评价
  三曰可恢复性评价(主要是面对快速恢复而非全面恢复,我们认为全面恢复不属于应急的范畴)
 
  对于第二者,我们已经用“老婆和老娘先救谁”进行了广泛普及,对于第一者,简单举例如下:
  根据预报,知道台风要来,三个小时候到达,此时,我们要对台风的情况进行一个基本评判,然后决定,避?逃?减?缓?前两者是面对受灾主体的,后两者则是面对事件本身的。
 
  那么,就可以对这四个问题给予回答,这里的回答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如果要逃,则怎么安排车辆才能使得逃出生天的人最多,速度最快。等等。其他问题类似。
  
  而可恢复性也有很强大的应用价值,比如,电力恢复问题,能否告知电力在怎样的资源支持下能够在多长时间内恢复,这有可能给医院等用电涉及生命的机构以病人重生的希望,或者新生儿维系生命的支柱,不可轻忽。
 
  以上这三个事中评价策略正是我们首次提出并在理论上做了基础性的刻画的工作,而且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下一步是解决如何在具体的应急实施中对这一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应用。
 
相关链接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1419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1683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3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3981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一书的初步内容计划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Blog主人按1:我准备在未来的2年内完成这部计划中的新书,在完成书之前还将有一些列的论文出来。】
【Blog主人按2:我预计,这本书将会是人人都感兴趣的东西,也是会产生较大实践作用的管理学用书。当然,它的形式化部分也一定会是有点晦涩难懂的,这一点也是为了表示俺们还是有抽象思维智力的罢了,好在晦涩的冰山之下的部分我们去处理,展现给您的大多是有意思的部分。】
【Blog主人按3:之前已经在科学网上登载过一些关于机制设计的小故事,一些朋友应该看到过,体系化则是从这本书开始】
 
自序 管理可以是第二生产力,也可以是第零生产力
 
前言 从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到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第一章 引子:让世界有序、高效、创造性地运动
第二章 管理的目标与过程:从马基雅维利谈起
第三章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框架模型与概念模型
 
第四章 管理机制的核心组成:主体与客体
第五章 管理机制的融通介质:媒介与催化剂
第六章 管理机制中的关系:事先定义与约定俗成
第七章 管理机制的能量赋予与资源约束:从“力”谈起
第八章 管理机制中的时间规制设计
第九章 管理机制中的空间规制设计:闪转腾挪之间
 
第十章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形式化模型
第十一章 管理机制设计中的基本模式与作用方式
第十二章 管理机制的应用I:故事、现实与未来

第十三章 管理机制的应用II:应急机制设计

结束语 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应用的未来展望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3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我常说,政府,包括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都需要一些有形的可见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能够不只看到有形的如GDP的政府,而是对于价值观和抽象东西追求也有所涉及,对于国民来说,是真正负责任的政府。
  
  在应急管理方面也是这样,中国政府最常说的是应急的一案三制,也就是所谓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法制和机制。
  前面三个东西都是有形的,可见的,而机制按照政府开始的计划,也是个可见的玩意儿,所以,国民你们都看见了吧?我们政府不是白吃饭的,我们在做事呢,预案有一堆的文本,打印出来可以绕地球30圈,体制,当然有人领应急管理的工资,法制,也可以表现为文本。而体制,我们有奖惩机制,还有更多别的机制呢,指挥啦,协调啦,等等。
  
  可是,其实就是这个应急机制是个本来应该虚实结合的东西,这也是政府总想让它实起来可是却总停留在虚上面的原因——他们不知道机制的根本属性。
  
  我们的应急管理研究,最后目的就是提供一套机制设计工具,这套工具是在我们的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做成的,可以搞定机制设计中80%以上的问题,而且,一定是和平素大家理解的机制有所不同。
  
  我们把这套机制弄成几个部分,包括目标(单目标和多目标,平行目标和顺序目标),组成部件,后者则可以研究部件之间的关系,很有些意思。
  
  如果一定要我说到现在为止我所做的最为漂亮的研究工作,而且限定只能说一件,那就是这个正在研究而且永远不可能终止的机制设计理论和工具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套理论体系建构完善,我个人的看法是,要比经济学里的机制设计理论还要漂亮和有用,事实上,那个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只能解释部分现象,说设计其实并不真的参与设计,有很多并不完善的地方。
  
  完善了这套机制设计理论之后,我们就准备将其一一地用在应急的十大机制设计中。启动与终止,指挥与协调,监控与启动,奖惩与监督,评价与补偿。
  
  预计需要10年的时间,好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关于应急管理研究的通信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XXX老师:
 
  您好!
  收到您的来信,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我就自己所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吧。
  事实上,我们国家开始做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开始扑上去的都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慢慢地才加入了更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
  
  在我的所知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所从事的应急研究方向大致如下:
 
  1,应急财政,我的朋友,西南财经大学冯俏彬教授正带着一支人马做这个东西,我自己带过一个研究生赵要军硕士论文就写的这一方向,几篇分别可以在《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西北地震学报》等期刊上找到。
  2,应急法制,我的朋友,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博士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他的同事王冬芳、李卫海也有相应的著述。
  3,应急体制、机制的研究是个富矿,做的学者就更多了,这个通过检索在已经发表的文献里就可以找到至少几十篇论文,包括我自己也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比如在《中国行政管理》上就有一篇关于现代应急体制设计的文章,国家行政学院钟开斌博士在体制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他所在的清华大学有一个团队一度在SARS开始的时候深度介入危机与应急管理研究。
  4,国际上从人文社科方面做危机与应急管理的学者就更多了,比如,荷兰莱顿大学有一批学者做这方面的工作,我的小朋友吕孝礼在那里正在读博士,做的工作也不错。此外,我的几个老朋友,例如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的李在恩教授,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anet Dilling和Audrey等也是从灾害应对政策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危机管理crisis,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以及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都可以认为是同一个学科方向。
  5,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夏保成教授手下也有一支应急管理的大团队,他们很细致地研究过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然也做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包括社区安全等,有不少的著作出版,应该比较容易找到。
  6,从自然科学角度做灾害和应急管理研究的就更多了,比如地震的成因与应对,专著和论文连篇累牍。但是这不属于你关注的范畴,所以我就不多介绍了。
 
  我其实是没有资格给人提研究建议的,不过,既然你专门来信希望探讨这个问题,我就不妨胡说上几句,现在的研究涉及到危机与应急管理,角度可以很多,如果你是从事公共管理研究与教学,可以从治理角度,从非政府组织及志愿者管理,以及从非军事化应急角度,从多部门协同的角度,都可以做下去。现在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深入,有的是可供学者研究的空间。
  此外,顺手推销一下自己写的两本书《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现代应急管理应用与实践》,里面其实我自己评判,70%的内容更象人文社科,而不太自然科学了。
 
  我们六月份还将在北京举行第四次现代应急管理暑期班,你如果有兴趣,也欢迎你前来,这个班完全免费。
 
  多谢对我的信任,希望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陈安
 
以下为这位老师的来信
 
  陈老师您好!
  偶然也是必然,在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网上看到你的资料。为什么偶然因为我是偶然的机会在我们单位从事应急管理的教学工作,至于必然,发达的网络让我看到了您在应急管理上面所做的成绩。
  希望这封邮件您能够看到。
  我在单位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研究工作,但是现在有个很困惑的问题。
  我的学习经历主要是社科背景的,理工科的知识基本上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但是现在在应急管理的研究中,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我看到现在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运筹学、管理科学相关的研究
  二是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三是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四是仿真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应急管理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相比比较少,因此,这对我来说有个很大的挑战。
  基于上面的原因,您看陈老师是否能够对我从事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非常期望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并期待回复。

2011年4月10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2011年4月10日17: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迟菲博士主持,王光辉因前往台湾开会请假。

 
    讨论班第一阶段是学术报告,报告人分别是郑晓洋、刘霞和李季梅。
 
    郑晓洋作了题为《次生灾害》的报告。她首先对次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事件作了概述,并详细介绍了地震次生灾害和台风次生灾害。其次,她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发生因素给出了次生灾害发生模型。最后提出了次生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详细介绍了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
 
    刘霞的报告题目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概述》,首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特征和引发因素进行了介绍。其次,详细介绍了宁波工程学院针对宁波市15所高校进行的《高校突发敏感事件舆情应对探究》调研报告。随后,报告又介绍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并指出了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报告人介绍了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
 
    李季梅的报告以其毕业论文为背景,题目为《应急管理事中评价策略》,包括了文献综述、事中评价概述、事中评价概念模型、可减缓性、可救援性与可恢复性评价等内容。李季梅同学首先对文献综述和事中评价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介绍了事中评价度量框架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和事中评价结果等事中评价概念模型。报告最后介绍了可减缓性、可救援性与可恢复性三种评价策略,给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事件可减缓性度量模型和基于动态规划的演变阶段可减缓性评价。
 
    报告结束之后,同学们对报告进行了评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陈老师对报告给出了建议,对同学们如何做研究作了指导并提出几点要求。
 
    讨论班第二阶段,同学们向陈老师汇报了日常工作。
 
    本次讨论班于20:00左右结束。
 
    时间: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17:00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李季梅、张昊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郑晓洋、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刘霞
 
2011年4月5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时间: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17:00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郑晓洋、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北京语言大学:李龙涛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李龙涛
    本次讨论班由迟博士主持。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
    陈士青 由双汇“瘦肉精”事件想到的 30分钟    
    陈安 我最近读过的几个东西 30分钟    
    迟菲 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30分钟  
    由于在前几次会议中,李龙涛和郑晓洋同学因故缺席,故此次补作简短报告,也以此作为对上次地震研讨会的结语。
    首先,郑晓洋立足于自己的毕业论文思路,从日本地震后的航班安排发散思维,做了题为《由日本地震对航班的影响想到的》的简短报告,通过展示日本地震对日本航空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分析其原因,得出天气状况是决定航班正常与否的一个最大因素的结论,因此沿海而建的航空公司应该事先制定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及处置办法,从而避免航空公司被淹没的惨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反响热烈。一致认为:案例角度新颖,视角独特,颇具研究价值,并且在深入和规范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航空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个报告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陈安博士评述说:报告略显浅显,而且分析不够到位,没有完全展示演讲者具备的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目前工作上来看,还不算完善,尤其在其实用性和研究方法上要加强改进,最后达到毕业论文的实际要求。大家普遍认同陈安老师的意见,郑晓洋也表示会做进一步的努力,真正把所学发挥出来,拿出更好的成果。
    李龙涛同学则以《国际合作在日本地震中的体现和特点》为主题,通过对日本地震灾难中监测、动员、救援、和善后的四个阶段的国际合作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这次地震海啸灾难的新特点,并呼吁在当前资源有限的形势下,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便利的地区合作模式,首先建立地域合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另外还指出,我们要注重发挥应急管理对于树立人们信心,增强人类抗风险能力的积极作用。
    听后,大家纷纷表示了不同看法:这次日本地震的国际合作的新特点到底是什么?国际合作进步与否?对国际合作的机制探索目前是否有成效?这些疑问更加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王光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本次报告略显枯燥,主要在于语言上比较保守,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在形式上没有采用PPT;在内容上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数据和事实的发掘,不够严谨。他实事求是的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李龙涛同学认真采纳。
    接下来,会议进入主题报告阶段。陈士青对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作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其暴露的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漏洞多、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合作困境,即存在机会主义、监管的负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等。而政府部门间达成合作的途径而言,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自发性的合作,另一种则是强制性的合作。所以,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强势的部门间协调机构、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大家表示更加理解当前的“瘦肉精”事件,并对报告中的精彩部分给予了赞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讨,陈安老师在肯定报告的基础上,就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了剖性,认为自然科学的模型和数据的导向方法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多加采用,加强学习。
    然后,陈安博士就最近自己在应急管理领域所读所感做了精彩而颇有启发的分享。陈安老师首先介绍了George D. Haddow、Jane A. Bullock、Damon P. Coppola的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一书,认为本书对应急管理的阐述在当前的著作中是比较全面和可取的,在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上也比较科学,符合事件的发展特征,而且与应急管理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然后推荐了Regina Phelps的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这本书,陈老师认为这本书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的解剖非常细致而且到位,并且指出了其不同点和特性,对于指导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书中很多新的模型、图形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应急管理理论的作用,值得学习。最后陈安博士介绍了The Design of a Dynamic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RMIS)这本很有名的著作,认为该书对应急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的探索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并且也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路径,大家应该去看看,综合的从文理各方面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应急管理。在报告结尾,陈安博士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同学们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广泛涉猎。
    然后迟菲博士做了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主题报告,系统的总结了我们原有的机制设计理论,详细阐述了机制设计模型的各种形式:直接模型、间接模型、变制模型等,然后说明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在对参与者的属性、能量、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机制的运行原理、目标等的解释上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它在对各种机制设计模式的阐述上,能够很好的解决能量、作用力的定义与评价问题。而且该理论还可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应用于机制系统(应急能力)的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设计。
    会议最后讨论了其他一些事项。
    本次会议于21点结束。

关于逃生学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逃生学可以认为是应急管理中的一个学科方向,应该说对于处理突发事件造成的大规模人群流动规律的探寻与研究有一定价值。但是,现在的逃生学还有很多值得发展的地方。
 
  我们研究逃生,尤其是研究密集人群的逃生(或者我们再上升为密集人群流动规律),一般是会假设每个人都有等同(或至少类似)的特征,实际上,这样的研究前提就是把人当成了一个质点,按照依据一些假设(如质点间距离一般是多少多少)来研究群体质点的统计规律。而之所以这样假设并不是人真的在逃生过程中都只是一个质点,而是在应急疏散的研究人员在目前还算是无能的状态下,只能这样假设。
 
  并非是逃生学不愿意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放进来进行研究,而是因为目前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还不足以支撑将如此多个个性特征放入模型进行复杂性分析与建模。事实上,在一些逃生过程中,有时候一个个体行为很可能要对当前的逃生趋势产生影响,而不是大家全都浩浩荡荡地奔一个规律和方向下去了。
 
  如果哪天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足够了,也许可以把逃生中的每个个体都假设成不同特征的对象,然后再来研究此时的群体规律,不过这个当然难度会更大。我不知道麻先生是不是在疏散模拟软件上做过上万人逃跑的假设情形,如果做过,那应该知道所谓的人无善恶的假设,是一个并不多么高明的假设罢了,即使我们这里不谈高明与否,至少这样的假设也并不完全。逃生过程中依然会有理性人,也有慌乱得只会从众的芸芸众生。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2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对于应急管理,很多人操心怎么做才好?我们也操作这个,但是更操心的是事件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突发事件机理”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提出了一个机理分析方法论。
  其中一个内容是:机理首先要分为一下四个相连相继的部分:
  1,原则性机理
  2,原理性机理
  3,流程性机理
  4,操作性机理
 
  其中,我们作为科学家,更关注第二个。我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原理性认知又分了三个阶段:
  1,发生:细分为突发与渐发
  2,发展:细分为空间扩展与烈度增强
  3,演化:细分为转化、蔓延、衍生和耦合
 
  我们已经对以上的机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社会物理学建模的尝试,下一步有了更多新生力量之后,我们将在八个方面全面展开研究。
 
  有了突发事件的这些原理性认知之后,我们对应地有应急管理的八个原理性机理。也都各有名字,这套东西在我们的《现代应急管理》丛书三册中有更详细地介绍,欢迎有兴趣者观看。
 
  这些东西在论文中比书中还深入一些,毕竟书要考虑到读者的面。所以,有兴趣者还可以看我们发表的相关论文。
 
  此外,我们已经用这套机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应激心理、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等多类事件,自以为还挺清楚,比其他方法要透彻。
 
  对了,第一层次的机理分析具备广谱性,也可以拿来分析你家媳妇为什么炒菜老炒得不好吃等现实问题。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1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因为最近国际国内应急管理的呼声又在强烈起来,科学网上的人多知道我就是干这个的,所以,今天开始,用十几个博文的篇幅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应急管理方向上的主要工作。
 
  我们关注理论胜于实践,因为现在做应急管理的应用与实践的人多,而且容易拿到项目和经费,这就走上了大多我国科研人员注定要选择的道路,我没有兴趣,于是选择反其道而为之。
 
  同时,在应急管理方面,我们强调方法论多于方法,方法多于应用,并将很多精力用在构建现代应急的理论体系方面,因为我的同行们懒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就算很友好地把空闪给我了。
 
  先介绍第一个工作:风险综合分析方法
 
  风险的评价与分析是件必须做但是又很难做的问题。评价方法大致有四大类,但是我都不太满意。因为最好的方法应该简单,好理解,好使用,并易于在多个角度进行扩展和复杂化。这样,前面的那些特点就容易走进做具体风险分析的人员心里,而后面的那个特点则能够满足做纯粹的科研。
 
  我们拓展了1990年代中期提出的风险矩阵分析方法,除了运算方式上的拓展,还有应用范围的拓展,维度上的扩展,使得原来的只能用于风险分级评价的方法现在可用于风险的综合分析。具体论文可见我们的《应急管理汇刊》以及在其他期刊发表的论文(如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F9-5021J67-2&_user=10&_coverDate=12%2F31%2F2010&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searchStrId=1712019728&_rerunOrigin=google&_acct=C000050221&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0&md5=46ff83dcc098e22cff737f059d20bb90&searchtype=a)。
 
  我很满意于这个工作,虽然数学家肯定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