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的存档
突发事件中的耦合问题以及解耦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一些遗憾的表达:“如果不是赶巧怎样怎样,这事儿不就不会发生了吗?”
当然,这里所说到“事儿”一般是指的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而不是突发的喜事,否则遗憾就要变成兴奋了——得亏某人某时某地赶到了一块,否则这事儿就错过了。
其实,这两句不同的话里说到的事情,用个比较学术的词来描绘,就是“耦合”。
耦合,在控制论中常见,但是不限于在控制中才有这样的现象。按照更为一般的解释,耦合则是两个及以上模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而耦合性则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种度量。
当我们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看做多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的话,那么,这一结果可能是多个要素纠结在一起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出现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应急管理所必须面对的耦合现象。
从应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些相互纠结的要素,要让它们尽可能地分开,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要素间完全独立,这样,分而治之,就会使应急的效果彰显。当然,理想状况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耦合因素进行拆分,这一过程,控制论中也有很专业性的名词来描述,那就是“解耦”。
如果我们能够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简化为控制模型,当然很好,但是事实上困难重重。比如,我们说2008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有三个大的耦合因素,一是“南方”,二是“春节前”,三是“运输系统的脆弱性”,要对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建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建立起一个较好的控制论模型,我们也无法实现对耦合现象的解耦操作,比如,“事件发生在南方”这一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而“春节前”这一发生时间也是我们无法推移的,所以,作用对象至多可以集中在“运输系统的脆弱性”上。这也就使得利用解耦策略进行耦合要素之间关系处理方面举步维艰,或者说,至少在定量化的处理方法上我们难以做到完美、完善。
当然,现实中存在的致灾因子间的耦合问题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准则进行划分,本期的第一篇论文《突发事件耦合机理的研究》从耦合的内涵与不同类型的耦合进行了层次化的分析,而且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那次南方雪灾。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于应急管理能够实现的解耦策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内容。
本期汇刊的第二篇论文是我们邀来的稿件,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张欣博士,她研究的问题集中在当船舶出现溢油事故后的应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方面,通过调查的方式对240名该领域的应急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材料,然后,用Multi-logit方法处理了这些数据,得出来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最后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有些是不同寻常的,比如,应急人员选择仅启动辖区应急计划和启动更高一级应急计划的概率相差不大,出现这个现象应该是由于信息在溢油事件发生时的高度缺失。还有,她的分析认为,应急人员可能会发生明知风险等级不当但不敢挑战权威的情况,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我们培训应急管理响应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期汇刊的第三篇文章《中日美韩突发事件分类的比较研究》,是在我的指导下,让河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杜帅楠同学完成的。我一直困惑于不同国家对于突发事件分类的差异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又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我一直在抨击我国愚蠢的四大突发事件分类,说它既不科学,又无法使应急办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结果则是多头乱动,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你只要看那些食品安全频出而各个相关机构如无头苍蝇的状况就可以知道端倪了。我比较欣赏的是韩国对于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分类方式,更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和本期汇刊的编辑时间3月8日有点巧合的是,三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都是女性。
应急管理发展到今天,对于我国来说算是有了八个年头,而可以相见 的是,未来的 突发事件只会更多,不会显著减少,而且,更大规模的复杂突发事件,也就是那些一个事件引发一串事件,或者多个因素造就特大事件的情形会更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人工系统的脆弱性,什么又是自然界的不可理喻。但是,不管怎样,应急总是要及时出动的,高效的应急管理也一时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能够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陈安
2011年3月8日
注:此为《应急管理汇刊》第六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4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一书的初步内容计划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3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关于应急管理研究的通信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事实上,我们国家开始做应急管理研究的时候,开始扑上去的都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慢慢地才加入了更多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
2011年4月10日应急管理讨论班纪要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2011年4月10日17:00,应急管理创新团队讨论班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讨论班由迟菲博士主持,王光辉因前往台湾开会请假。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大楼713房间
参加人: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安、迟菲、郑晓洋、张昊宇、王光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赵燕
山东大学:武艳南、刘霞
首都经贸大学:陈士青
北京语言大学:李龙涛
河南大学:杜帅楠
整理人:李龙涛
本次讨论班由迟博士主持。
陈安 我最近读过的几个东西 30分钟
迟菲 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30分钟
首先,郑晓洋立足于自己的毕业论文思路,从日本地震后的航班安排发散思维,做了题为《由日本地震对航班的影响想到的》的简短报告,通过展示日本地震对日本航空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分析其原因,得出天气状况是决定航班正常与否的一个最大因素的结论,因此沿海而建的航空公司应该事先制定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及处置办法,从而避免航空公司被淹没的惨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反响热烈。一致认为:案例角度新颖,视角独特,颇具研究价值,并且在深入和规范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航空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个报告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陈安博士评述说:报告略显浅显,而且分析不够到位,没有完全展示演讲者具备的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从目前工作上来看,还不算完善,尤其在其实用性和研究方法上要加强改进,最后达到毕业论文的实际要求。大家普遍认同陈安老师的意见,郑晓洋也表示会做进一步的努力,真正把所学发挥出来,拿出更好的成果。
李龙涛同学则以《国际合作在日本地震中的体现和特点》为主题,通过对日本地震灾难中监测、动员、救援、和善后的四个阶段的国际合作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这次地震海啸灾难的新特点,并呼吁在当前资源有限的形势下,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便利的地区合作模式,首先建立地域合作机制。同时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另外还指出,我们要注重发挥应急管理对于树立人们信心,增强人类抗风险能力的积极作用。
听后,大家纷纷表示了不同看法:这次日本地震的国际合作的新特点到底是什么?国际合作进步与否?对国际合作的机制探索目前是否有成效?这些疑问更加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王光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本次报告略显枯燥,主要在于语言上比较保守,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在形式上没有采用PPT;在内容上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数据和事实的发掘,不够严谨。他实事求是的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李龙涛同学认真采纳。
接下来,会议进入主题报告阶段。陈士青对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作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其暴露的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漏洞多、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食品安全治理中存在合作困境,即存在机会主义、监管的负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等。而政府部门间达成合作的途径而言,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自发性的合作,另一种则是强制性的合作。所以,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强势的部门间协调机构、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大家表示更加理解当前的“瘦肉精”事件,并对报告中的精彩部分给予了赞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探讨,陈安老师在肯定报告的基础上,就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了剖性,认为自然科学的模型和数据的导向方法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建议同学们在研究中多加采用,加强学习。
然后,陈安博士就最近自己在应急管理领域所读所感做了精彩而颇有启发的分享。陈安老师首先介绍了George D. Haddow、Jane A. Bullock、Damon P. Coppola的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一书,认为本书对应急管理的阐述在当前的著作中是比较全面和可取的,在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上也比较科学,符合事件的发展特征,而且与应急管理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然后推荐了Regina Phelps的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s: From Response to Recovery这本书,陈老师认为这本书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的解剖非常细致而且到位,并且指出了其不同点和特性,对于指导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书中很多新的模型、图形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应急管理理论的作用,值得学习。最后陈安博士介绍了The Design of a Dynamic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RMIS)这本很有名的著作,认为该书对应急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的探索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并且也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方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路径,大家应该去看看,综合的从文理各方面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应急管理。在报告结尾,陈安博士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同学们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广泛涉猎。
然后迟菲博士做了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的主题报告,系统的总结了我们原有的机制设计理论,详细阐述了机制设计模型的各种形式:直接模型、间接模型、变制模型等,然后说明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在对参与者的属性、能量、先天属性和后天属性、机制的运行原理、目标等的解释上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并且它在对各种机制设计模式的阐述上,能够很好的解决能量、作用力的定义与评价问题。而且该理论还可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应用于机制系统(应急能力)的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设计。
会议最后讨论了其他一些事项。
本次会议于21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