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的存档

邓小平同志的眼光确实远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前段事件看着不少人发出这样的一句欢呼: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在拯救世界。

  苦笑一下。

  重温一下邓小平同志提出过的一个目标:在下个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现在再来看这个目标,发现邓小平同志确实眼光远大,从那个时候就预见到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大致的一个水准。

  在我看来,这个预见是非常理性的、科学的。

  不少人说我们应该去拯救美国,那意思好像美国人各个都马上要去要饭了,我们再不去,他们说不准就要自杀了似的。

  现在的这些人怎么对世界的了解还远远比不上邓小平同志呢?我真是困惑,我们远远没有到拯救别人的地步,我们每个人的平均生活质量相比一些欧洲穷国的人来说都还差很远。

  也许我们中国人真是容易满足的一个民族,刚刚吃饱饭就开始操心世界大事,就开始表现出一副要高消费的样子,要买美国的欧洲的奢侈品。

  您真富了吗?咋就不扪心自问一下呢?

  我们两口子2000年去香港的时候,丈母娘特别担心,那担心稍微夸张一点说,大约是——香港黑社会这么多,你们一定得小心活命,争取活着回来。

  这就是从香港警匪片里得到的香港印象,老人家的担心我们都心领了,可是,香港比警匪片里要安全多了,甚至……

  同样,我们对于其他国家的担心也多属于这类,其实,事实是:一个看似GDP比我们低很多的国家,他们的国民小日子和大日子都比我们过得好。

  我们的现状是:我们还无法消耗奢侈品,我们必须继续积累财富,现在的太少,我们还必须提高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不能在刚刚够吃的时候就心怀天下,我们还是先心怀还相对贫穷的我们自己比较好。

  很难佩服谁的眼光,可是,这里我要大声地佩服一下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也提醒那些正在奢侈消费国家财产(不管在物上还是在人上)的各位,要注意,我们(包括您)还是穷人哪!

明朝万历和清朝康熙两位皇帝懒于政务的原因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前年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发现他对于万历皇帝后期的倦政给出了一个比较让人震惊的理由,那就是:由于自己的一些主张居然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干脆积极罢工,“老子不干了!”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不出紫禁城的“伟大”举动,应该说,这是黄仁宇的历史观的一大创新之处,一般大家都会认可“天下乃皇帝之天下,人民乃皇帝之臣民”的基本观点,用句稍微文雅一点的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王;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了。居然作为天下主人的皇帝也要罢工,真是很骇大家听闻的事情了。
  
  不过,从万历皇帝的做法看,黄仁宇先生的这一解释缺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另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的康熙其实也在晚年开始倦政,这也是有记录可查的,清朝的伟大领袖康熙皇帝经历不可谓不坎坷,事业做的不可谓不大,可是,怎么晚年也开始积极罢工了呢?要知道,他和万历的情形并无一致之 处,他可是说什么底下的人通通都听的啊。想立哪个做太子就立了哪个,想废也就随意废掉了,想再立他又立了起来,然后又废掉了,真是握清朝的未来于一掌之间。
  
  原因其实简单,干一件事情干长了,无论这件事情多么权力大或者容易有成就感,都会厌倦,可是,作为皇帝的他们又没有其他的职业可以选择,每天就是看那些用小楷写得非常漂亮的奏折文章,连个意外的挫折都很难遇到(这是说的两位皇帝的后期),真是没劲的很。
  
  我就又佩服起美国人后来鼓捣的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法律了,除了民主的考虑,也许已经看到封建社会皇帝做到最后自己都觉得没劲的各国的事实了,于是,趁你还对这个位置有点留恋的时候不让你当了,于是,带着对这个工作无穷的眷恋离开了这个岗位,这样的感觉要比同一个工作干它几十年而从不改变强得太多了。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皇帝则完全不同,他做太子的时候就注定了对自己的工作根本无可选择,而象万历这种几岁就做太子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说前期的万历还是在母亲以及首辅张居正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话,后面在张死后自己一度开始任意而为过足了皇帝瘾,虽然如此,还是想做些根本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立后来的福王为自己的继承人,原因其实简单,无非是喜欢福王他妈而已。他最初想出来的理由居然是:“长子朱常洛的母亲出身只是个宫女,不如福王他妈妃子出身的地位高。”这样的可笑理由直接被万历的母亲给斥了回去,痛斥他的原因可谓充足而又撕心裂肺:“要知道,你自己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如果按照你的逻辑,那么你本来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于是,这个理由彻底无法使用,其他理由又太不充分,搞的万历为此渐渐地产生了倦怠之心。

  樊树志写的《万历传》解释万历倦政的原因是从身体方面说的,认为万历在后宫也是非常奢靡,对女人的无穷的追索造成了自己的身体状态总是处于病态中,于是,根本没有情绪积极工作,樊树志不断地从明朝的各类历史记载和那些辅臣们的私人日记里找到万历身体不好的依据,也倒是费了不少的力气,不过,让我稍微有点不信服的是,尽管他的身体从20岁左右就不断出现因为纵欲而带来的问题,但是,却活到了60岁左右,当皇帝的时间就有接近50年,实在不应该单纯从身体不好来解释。

  搞体育的人喜欢用“病夫治国”这本书来对身体不好的人治理国家有很大弊端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觉得不是核心原因,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治国的时候照样可以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同时也存在一些身体似乎不那么好的人治国还算可以的情况。所以,身体的原因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皇帝不可以随意而为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铁律,选接班人也好、从国家的层面开展大工程也好都是这样,对于大工程,我们的封建社会是围绕着黄河做文章的,每一代都希望做个很大的工程,但是每一代又都没有获得最后的终极性的成功,实在是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所限,万历部分地由于这个接班人的缘故而倦政无论如何都是件很有启发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些任意而为的皇帝已经证明了那样做的下场,如隋炀帝、周幽王、商纣王之类的亡国之君基本都是。所以,万历知道不可以逾越这个界限,但是又太和自己的心意不符,于是,总不来上班,甚至连全国广泛存在的开缺官员现象而却不想任命,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上的这一段基本是再次说明了黄仁宇的观点,不过,仅仅是这样的解释也还是不够的,对于万历来说,他事实上已经在自己执政的前期展现了自己把握明帝国发展方向的能力,消灭了自己讨厌的张居正痕迹,也做了不少看上去很象一个明君做的事情,于是,后期也就没有了什么需要做的东西了,这样的情况下,他当然的选择就是在后宫做些可以直接获得直觉快感的事情了,也就可以理解了,康熙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也就是说,“对工作的兴趣递减”其实是皇帝之所以对自己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原因其实是全世界人民在心理上十分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到了皇帝那里,大家总希图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立足点就错了,皇帝一定是普通人,和别人的不同仅仅在于他干的工作全国只有这么一个岗位而已。

  另外,这里介绍一个花絮,那位万历一直想立为太子的福王后来被封在洛阳,李自成的军队攻打洛阳的时候,据说他还从自己的银库里拿出来区区6千两银子来犒赏守城的军卒,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谁愿意再为这样的人卖命,洛阳很快失守。李自成的军队于是抓到了一个胖子,杀了以后想知道他的重量,还拿秤吆了吆,结果是360斤,李自成们做事也够让人咋舌,居然把这堆肉和一只鹿一起炖了一锅,取名为“福禄宴”,人人有份地分到了一碗肉汤。

《后汉书——逸民列传/列女传》中的趣处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

  后汉书我还是去年在青岛买下的,才花了36元,应该是比较值的,但是一直只看了一些篇章,没有系统地看一下,昨天晚上回家后想看一卷,就选了《逸民列传》和《列女传》,发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些是原来就知道但并不全面的,有些则是原来不知道的。
  
  比如,《逸民列传》里写到一位在长安市“言不二价”的卖药人韩康,且一下子坚持了三十余年。这个故事是我以前就知道的,觉得能够坚持自己的这个原则确实不容易,不过他对自己的名声并不太了解,直到有一个女子从他这里买药时他坚持不还价时,女子怒道:“你难道是那个著名的韩康不成?怎么不让还价啊?”才明白自己在世间名声过大了,连一小女子都知道,才觉得和自己不出名的初衷相悖,“乃遁入霸陵山中。”
  
  比如,里面还写到以举案齐眉著称的梁鸿,他的老婆的样子是孟氏“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我以前还以为是个美女呢,原来是个庞大魁梧力气大的女人,难怪能如此尊重梁鸿。古代真有些很有趣的人物,该丑女说想嫁个“贤如梁伯鸾者”,梁鸿就能“闻而娉之”,搁在今天,怕行不通了。
  
  当然,这些逸民里最为有名的还是那个曾经和光武帝刘秀做过同学的严光了,其事多为人所知,我就不评论了。这些小故事每个拿出来我觉得都值得写成一长段,可惜自己没有太多的闲情逸志。
  
  《列女传》里则写了很多有故事的女子,如“曹世叔妻”就是那位著名的班彪的女儿班昭,她老哥班固写的《汉书》全国人民都知道,另外一个老兄班超也是张骞一般的人物,有胆识,而班昭也是一作者,写了《女诫》七篇,从这篇文章里,我也知道了为什么生女儿弄瓦,“弄之砖瓦,明其习劳,主执勤也。”当然,因为是女诫,就没有说到生儿子为什么叫弄璋?女诫从一开始就把女人定位于“卑弱、下人”,真是男人还没有蔑视女人,女人倒先蔑视起自己来了,应该说,《女诫》是大毒草。在第五篇里更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应该说是反动透顶了。
  
  而那位入选了中学课本的《乐羊子妻》则让我看到了该篇文章的全貌,以前似乎就看到过,不过没有太注意,这个乐羊子的老婆看到自己的小姑子把邻居家到自己家园子里吃食的鸡杀了炖鸡汤很不满,对着鸡流了眼泪,最后感动的小姑子把一锅炖好的鸡汤给倒掉了,看得我只觉得可惜;最后下场有点惨烈,说,“有盗欲有犯妻者”,居然劫持了她的小姑子,然后逼她从之,让我觉得很奇怪,都一少妇了,盗居然还能专门犯她,难道是因为她是当地的名女人吗?结果,乐羊子妻刎颈而死,劫持人质的家伙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放了她小姑子。下文说到太守很感动,向国家申请了一个光荣称号“贞义”。
  
  列女里的压轴则是蔡文姬,里面列了她的两首长诗。

论”高句丽遗址”之不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下】

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三、高句丽墓室壁画 

我们到离开的才知道正在看到的显示屏上的墓室壁画居然并不是拍摄下来的,而是和我们离的一尺之遥的工作人员自己拿着鼠标操作着墓室内部的摄像镜头现场显示出来的,当她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惊讶地说,为什么你不早告诉我们啊,那样的话我们会看得更仔细些。 

  我想这个倒是一个特色,因为担心墓室见光后会发生象敦煌莫高窟壁画一般地剥落,在进入墓室后留了一些灯和摄像头就重新把墓室封闭了,只在游客来看的时候才打开让摄像头在里面游弋一圈,我们看到的壁画在这个不大的陈列室了都有拓下来的样品,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多么的深入,高句丽墓室的壁画风格你简直可以在吴道子的画里找到神韵,甚至细节,简直太神奇了。壁画的线条流畅飘逸、内容颇具传奇色彩,或飞天或游戏的孩童,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五盔坟等,这里的五盔指的是五座墓象头盔一样分布在四周,相互呼应,很有些气势。 

  当然,壁画的规模并不够大,有些也确实剥落了不少,让人感到有点美中不足。我有点遗憾的是,一直希望看到的一些具备高句丽民族性的东西,但是很难在这些壁画里找到痕迹,而文字又完全使用的汉字,看来有些失望是难免的了。 

  四、其他 

  据说,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还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宫殿遗址等气势恢宏、造型雄伟的建筑。“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不失美观庄严;“丸都山城”依山形走势精巧构思,布局规划合理;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出来的宫殿遗址,仍可看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在东北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都堪称都城建筑的杰出之作。 

  我们能够看到的形象比较鲜明的其实就是前面我列举的三样东西了,国内城、丸都山城、宫殿遗址的痕迹说明显却到不了让人看上去能留下印象的地步,所以,可以忽略了。 

  我觉得,高句丽遗址并不具备独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对它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当地的人对于将军坟的认识居然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上面安葬的并非将军,而是王。我甚至怀疑了一下历史学家们认识到的东西是否真的比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东西更接近事实,这个却无法证实了,胡适有云:“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他说的化妆师其实多为历史学家了,如果没有当时的文字资料,历史学家中的不少人很多时候也就是揣测了,有些甚至严重到凭空去下结论。 

  此行还有一些花絮,这里列举几个: 

  1,集安市博物馆几个字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当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风格,问过导游小姐之后,知道原来题写的本是集安县博物馆,后来撤县建市,就从郭老的字帖里拿了一个“市”出来凑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黄院长他们几个笑了,说我们都是中国科学院来的,你们这样集字还真的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法呢,说不定我们就有资格来和你们论争论争。 

  不过郭老是有喜欢到处留字的习惯,尽管康生说过郭老的字还不如这位康老用脚写出来的好看,但是无疑现在没有人会对生前享尽荣华的康老正视了:郭老在历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都很大,而康生则除了政治价值没有任何其他价值了,而政治价值一旦你的卑鄙的一面被发现,则会直接降低其其他方面的价值,他的字没有流传下来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更远看,当年据说中国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里的蔡其实是蔡京这个老奸臣,所以,后来竟然把另外一个蔡给递补了上来,就是蔡邕了。 

  2,写这篇文章还让我想起来的一件事情是,郭沫若把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开始定义为战国时代,好象在公元前456年左右,而高句丽遗址所处的时代是公元1-7世纪,如果这个结论和郭老的学术观点都是一脉相成的话,东北和中原的差别还是大到让人吃惊,比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刚发布的中国现代化程度比美国晚100年的成果差别更大。不过,想到那时候本来社会形态的进步就步履维艰,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了。 

  只是,据说中国的历史学家对郭老的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有些其他看法,有的则认为和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时代差不多,这属于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了,不知道它会不会影响到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些内容,可惜我没有时间好好研读一下相关的文献,否则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写出一篇稍微有点意思的历史学论文了,唉!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啊!

论”高句丽遗址”之不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上】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我在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假期,也就是1989年的1月,回到山东老家后,曾经随我爸爸去了一次聊城师范学院,见过一位历史系的副教授,顺便知道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那次算是假期的一次旅游了,尽管只有一天的工夫,却也游览了聊城的两处名胜古迹,尽管有些破败,但是也算是开了一次眼界了。

  在那位副教授的家里,他谈到了聊城正在和山东省的另外一个地区,被成为牡丹之乡的荷泽,争夺春秋时代大名人曾子故里的名头,怎么争?当然需要这些历史系的教授们去论证了,当时,这位副教授很不屑地说,“市长又不想给钱,还想让人给他论证,纯粹是做梦!”

  后来,听说终于让荷泽争去了这个所谓名人故里的名号,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笑了一下。

  当然,写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说这个故事并不十分恰当,毕竟,有那么多的墓穴就散布在小城的各处,据说是1万多处。

  但是,无论如何,高句丽遗址并不具备一种文化所具备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成为世界文化遗址看起来也很象是学者们包装的功劳了。

  一、将军坟:“东方金字塔”?

  让我们先从整个遗址的最核心部分,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说起,说它是石造建筑艺术的杰作应该是太过分了。

  将军坟具备的几个数据是这样的:墓基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整块巨石覆盖。

  如果没有将军坟前竖立着的铁支架的梯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应该可以费点力上到墓室所在的台阶,毕竟,一级石阶也就一米多一点点的样子,且石头并没有光滑如大理石,我虽然没有考证是否风吹日晒会把一块完全规则的石头腐蚀成不太方正的样子,还是可以推断这样的可能性不太大的,这样,至少可以怀疑当时工匠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埃及金字塔时代的高多少(埃及金字塔的石头也并不都是很方正),而此时已经距离金字塔时代2000多年了,这样,作为主要建筑典范的将军坟也就并没有多少技术或者艺术含量在了。事实上,我们可以列举出西汉时期一些皇帝陵墓的建筑规格和水准,至少比将军坟的成就高。

  其实,现代的人为了说明可以使用最简易的方法建造金字塔,是做过实验的,实验中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工具,而是模拟了当年工具粗陋时的情景,结果证明,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建成一座5米多的金字塔。

  这并不是说将军坟没有任何价值,我这么说只是说明它不具备目前声称的极高的价值而已。而将军坟并不是埋葬将军的,而是埋葬了当时的长寿王,自然是另外的话题了,这里不做陈述。为了让游客参观,墓室的一面开放了,而里面有两个墓穴,应该属于长寿王和王妃两个人,在墓的四面据说还有其他级别较低的妃嫔的陪葬墓,但是由于规格比这个小很多,也就只留了个遗址或土堆而看不到原来的一点样子了。

  二、好太王碑:在本地的价值其实高过一切其他考古发现

  除了这座高大显著的将军坟,集安市东北5公里的山脚下有一座好太王碑,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20代寿王为纪念19代好太王而建树的,上面也记载了关于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以及好太王一生的功绩。碑高6.39米,由一整块巨形角砾凝灰岩雕凿而成,为不规则的方形柱状体。碑文四面环刻,计44行1775字,其中,可以辨认的汉字有1590个。

  通行的彭教授认为将军坟的重要程度远远赶不上这块碑,尽管这块碑也并没有象旅游指南上声称的那么伟大。但是,毕竟,从碑文上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有关历史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要比现在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一起从几块石头上瞎琢磨出来的“研究成果”要有价值的多,毕竟是第一手资料,事实上,集安博物馆的说明里关于这个公元1世纪左右的王朝的一些历史说明确实来源于好太王碑,虽然只有1775字,且有些字迹还模糊了,但是它对于说清楚高句丽王朝的一些历史事实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彭教授还很坚定得说,考古上挖出来一些墓葬如果里面没有文字资料的话,价值都要低很多,那些东西的本质也就是一堆还没有烂透的古代的东西而已。

  介绍文字这么夸奖好太王碑:无论碑体造形、碑刻技法,还是碑文风格,堪称中华民族碑刻艺术的瑰宝。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高句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碑文全部是规范的汉字,要说到碑文的书法价值,您随便拉一个人来问问,在中原地区同一时期的碑文会比它差吗?所以能说瑰宝只是因为它是古代的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44行碑文其实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应该是列了,以前写字都是竖着写的,且都是从右向左,这个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有人还总结过说中国人写字的样式是点头式,而西方人横着书写,是怀疑论着,反对派,所以西方人能够否定前人而发展,中国人则是不断肯定而停步不前,虽然是牵强附会,不过很具备笑话的价值。

  在碑前的工作人员在我们面前显露了一手,他居然能够背诵全部的碑文,让我吃了一惊,不管怎么说,都是练出来的,倒真的是很有敬业精神的。

我国认识世界的几个阶段

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我的南方的小朋友FloatingRose说到:引进的问题还是惟才是用吧,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本土人才,还是海归人才,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体系最好,不过就目前现状来看,似乎有点乌托邦梦想了,难就难在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上。
外国人来解决体制问题,怕是会严重的水土不服。什么都不能太“过”,而讲究一个“度”和“适”的问题,在因地制宜、广为吸纳、兼容并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是一个理想状态,但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在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极左,也容易极右,甚或流于平庸。而既然是创新改革,是容不得平庸的。

我在后面回复了一些字,现在觉得有点普遍意义,,改写后贴在这里:

我们有过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东方一切都好,西方属于蛮夷

第二阶段:西方在某些技巧方面好,可是在哲学以及更博大精深的东西上就不好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第三阶段:西方一切都好,东方实在太差(坚船利炮之下,去不了西洋的就去了东洋,所以很多这个思想是从东方的日本来的)

第四阶段: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考虑,发现现在的西方确实要好,我们就认为他们好,把我们先贬低一下,奉洋为师,或者奉假洋鬼子为师也是一个临时的选择;等到自己的经济发展了,再说科学、文化和其他也罢。

第五阶段(理想阶段):在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实力上和其他发达国家完全平起平坐的阶段。你好的我都学来或者偷来,我好的我也不介意教给你。我很自信,你偶尔犯个错误,说个什么台湾总统之类的错话我也一笑置之,因为我知道台湾跑不了。

 

三星堆——>金沙:从文明到文明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成都让我不断例外,因为,必须对成都乃至四川进行越来越多地描述才可以让我释怀。上一次是杜甫和成都的吃,这次则是成都的周边,包括青城山、都江堰和三星堆。

  我是从来不喜欢例外的,虽然我知道例外往往会让人更加记在心里,但是,总是会一下子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在我给学生们讲项目管理的时候,我也不再提示大家注意不要在项目中遇到太多的例外,当时我把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建设过程作为工程项目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了我的观点——即便是伟大的建筑脱离计划也并不是多光荣的事情。因为,我相信,从另外的角度看,还是有更多漂亮非凡的建筑或者其他项目是基本按照计划或者规划进行的,其间因为项目参与者的聪明才智而没有出现多要紧的例外。

  我知道三星堆很久了,但是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次从第一展厅看到第二展厅,然后再次离开我游历基本原则地买了一册介绍三星堆的书,我想我应该对着它说些什么了。

  在我们的头脑里,作为中华文化正统的一般是指所谓的“黄河文明”,这是从炎黄甚至更远古的伏羲时代开始的,追溯黄河文明的源头因为有着太多的文字记载和不断的考古发现,所以证据显得越来越确凿,其他文明即便也会被提到过,但是总是淹没在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之下了。前些年的长江流域考古发现增加,有些学者开始炒作“长江文明”的概念,似乎也颇开过几次学术会议,但是终于还是敌不过黄河文明而慢慢只是在学术的某些小圈子里打转了,至少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与黄河文明比肩的地位。

 但是,随着现在学术研究创新的越来越难,黄河文明终于到了再研究也只是锦上添花而无法做到开天辟地的地步了,在没有出现更多的比甲骨文这样的考古发现更让人瞩目的东西之前,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更多其他的文明形式,此时,三星堆大量的考古发现横空出世。

  三星堆的东西并非是刚发现的,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却真的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现的,原来的一些零星发现实在难以支撑出一个文明的大样来。

  想想其实也简单,四川作为一片沃土,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些原始人类能够进化成一个独立的文明实体怎么想怎么应该,只是可惜的是,北方的文明形式发展更快而且从秦始皇开始又具备了强大的对外拓展的精神,于是,最后的中华文明一统——对巴蜀文明的最后收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同样强大的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都没有抵挡住秦始皇的铁骑,其他小国(孤竹、中山、巴国等)很快融入大秦的版图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刚进入三星堆的第一展示,我就发现了一个从古书上找到的古蜀国的统治者的谱系图,我一下子看到了两个我非常熟悉的王朝的名字:蚕丛及鱼凫。

  熟悉李白的人应该一下子就知道了,“蚕丛”及“鱼凫”这两个名字出现在《蜀道难》中,这实际上也是我唯一现在仍然可以一下子背出来的李白的长诗,在当时我还上大学的时候我想也许我的记忆力还可以,就用了《蜀道难》做实验,结果证明记性还是不错的。

  在三星堆记述的王朝的更迭图中,“蚕丛”及“鱼凫”并非是直接相连的两个朝代,中间还有一个叫做“柏灌”的朝代,后面则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杜宇”,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的那个望帝了。不过,这些朝代(或者仅仅是部落更迭,还算不上朝代)也仅仅以一些名字传世了,史籍上对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甚至和诗歌上的文字相比并没有什么更充分的有价值的资料。

  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原始社会的痕迹能够有一个名字传世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尤其是对于这类所谓消失了的文明。

  从大西洋城的凭空消失,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到庞贝城的末日,这些多是因为一时的地球灾难造成的文明灭绝,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文明是被征服之后逐渐消失的,因为本来的文字记载就很少,而占领者又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而淡化被占领地的文化影响,以至使弱势文化最终式微。

  而古蜀文化在“地崩山摧壮士死”之前,都是“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自得其乐的日子过得尤其与众不同,但是,一旦关隘一开,弱势文明一下子被强势文明所压,自己就没有了前进或者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方向,很快就进行了选择性遗忘。日本当年占领中国或者亚洲其他国家的某些地盘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日本文化强使当地人放弃自己文化的,比如,我在硕士时期认识的几个济南的老太太居然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当时我可以说非常惊愕,而这些日语仅仅是她们上小学的时候学的罢了。

  以秦始皇的纵横捭阖不容异己的个性,古蜀文明怎么抵挡得住那关中铁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