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的存档

梁启超的谦虚与不谦虚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在谈到数学物理,梁启超开始谦虚起来:
  历算学在清学术界占极重要之位置,不容予不说明。然吾属稿至此乃极惶悚极忸怩,盖吾于此学绝无所知,万不敢强做解事。
  然后,说到中医,梁先生就不谦虚起来,他认为:医学方面,中国所传旧学,本为非科学的。
  随后就举了一个中医中有现代医学精神的,王勋臣,引用起来,最后感慨:可惜当时的人没有把这位先生当作一派之开创者啊。那意思是,中医本来也有机会现代化的,可惜被那些保守势力和没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给耽误了。
  这对于我,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另外一个知识,原来本来是有机会改弦更张的,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带头人,糟糕的是我们自己主动失去了机会。

【麻雀博文】义和团丢尽了中国的丑

2011年4月15日星期五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保守势力将对于变法的仇恨迁怒到了外国人头上,接着就是政府利用爱国贼——义和团——制造事端,其结果则是丢尽了中国的丑。
  而满洲政府的权威也从此彻底成为裹脚布,签订条约,西太后回京等。
  梁启超说:“哈哈哈!滑稽得可笑,‘变法维新’这面大旗,从义和团头目手中重新竖起来了。”

家祭如何告乃翁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陆游的绝笔《示儿》有对儿子的嘱托,让在国家统一的时候,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写完66年后,陆游依托的宋王朝被蒙古所灭,林景熙有诗借用这个典故,写道:
 
  青山一发愁濛濛
  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
 
  对于一个极端爱国者来说,国家倒是统一了,可是统治者变了,这个悲哀用再悲痛的诗歌都无法描绘的。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中国就成基督教国家了吧?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康熙喜欢科学,做事明显要阳光一点,当然也有点过于宽厚,尤其是晚年,我们可以对他一生的功过可以三七开一下。
  雍正相对阴鸷。他喜欢喇嘛教,到过雍和宫的人应该知道,那里一片喇嘛教气息。
  相传当时的耶稣教徒们都聚集在太子允礽的脚下,只是这个家伙后来被废了。
  如果不被废,耶稣教会大肆兴起吗?我们竟然会神舟处处是赞美上帝的声音?
  耶稣教有迷糊的地方,不过在当时来说,好像是最接近科学的一个,至少比喇嘛教接近得多。

清初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三阶段态度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1,利用。多找汉奸,范文程这样的汉奸则最受欢迎,而那些原本就热衷富贵的人也容易笼络。
  2,高压。消灭特别不像话的,把住所有的路,让知识分子们无路可走。《鹿鼎记》里双双的主子就是这样被灭的,至于冤枉与否,越是冤枉的越有恐吓作用。连没啥事情的人都被整死了,真有啥事的人肯定格外小心。
  3,怀柔。经过给糖吃和给耳光的阶段,知识分子就被整的差不多没脾气了,此时,进入和谐时期。知识分子们会纷纷主动投靠。康熙是用修《明史》为诱饵来引诱的,毕竟,修历史的过程还能寄托点自己对过去的哀思。

梁启超先生对于清代学术的总结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的第一节,梁认为清代学术的趋势是不错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替清华大学拟致谢名单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首先,感谢慈禧太后输给了列强,才出钱庚子赔款
  其次,感谢美国鬼子,给钱不要,还给中国,更感谢他们没有把钱还给贪官
  第三,感谢当年的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期间还惦记着这些没用的书生,把他们弄到昆明去
  第四,………

盐铁论、大粒盐、中国人,以及小姨妈的算盘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最近发生的抢购盐的事情几乎是一天左右就乱遍全国,真是让人咋舌。
  
  盐究竟有多重要?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特别重要,因为人不吃盐那是绝对活不下去的。潘冬子为了给红军送盐还湿了自己的衣服,唯恐藏得不够机密而被白军发现。
  当然,盐之外,铁也一样重要,没有铁那是没法造反的,因为没法造冷兵器,更别说热兵器了。
  
  《盐铁论》乃千古奇书,这本书记录了关于盐铁如何经营问题的激烈争论,对垒双方,当朝的知识分子——桑弘羊之属,和清流知识分子——文学、贤良之属。其重大区别在于:前者主张集权,后者主张分权。

  最后当然是桑弘羊们获得了胜利,国家专营盐铁,管住你的嘴,给你盐吃算是恩赐,这就让人不得不感恩了。此外,即便有个把不懂感恩的人,想干坏事,除了斧头镰刀也不能大规模地造兵器,这样,造反推翻封建王朝的可能就很小。孙中山之所以革命接近成功,也许从“盐铁”这个视角审视,那主要是从海外募捐了不少钱和武器。

 
  盐按照粒度划分,可以分为细盐和粗盐,粗盐当然可以加工成细盐,不过粗盐好像也有粗盐另外的左右,比如腌咸菜就不宜使用细盐,最好是大粒粗盐。我小时候肚子疼,我妈妈炒了粗盐用布包一下,放在肚子上,似乎还有治疗作用。
 
  细盐似乎也不是很远的事情,总觉得小时候家里买盐,还多是颗粒比较大的粗盐呢,是不是砸成细细的粉末倒是忘记了。
 
  盐虽然很重要,每家都需要,可是价格很便宜,不仅是中国便宜,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便宜。不过,很奇怪的是,一直都私盐这个东西,我每每疑惑:难道贩卖如此便宜的东西竟然还能赚钱?
  后来想想也理解了,毕竟是每天的消耗品,又没有替代品,所以,有利可图是完全正常的。
 
  之前因为盐铁官营,所以,贩卖私盐严重了是可以杀头的,因为破坏了所谓的国家经济秩序。说说在的,我觉得更是国家希望借此稳定统治的一个说辞,因为随时可以断了你的盐,菜都没法吃,你还造什么反,都没力气造反。
 
  应急管理里面,盐的作用也非常大,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说我国的军人去汶川抗震救灾,最感谢榨菜公司捐赠的榨菜这一特殊食品,因为老吃面包蛋糕啥的干活没有力气。我有个同学去埃及也是这样,埃及的食品甜得发腻,所以吃着非常不爽,有人出名,带了十几包小的榨菜,顿时他就成了全旅游团最欢迎的人。
  
  中国人就这样被盐管制着,一管就是一千多年,到今天还是这样。虽然我们看不到盐多么重要,可是一旦遇到日本地震这类事情,盐立刻就重要起来,非得大包小包地买回家存着才行,一家之主如果不去买,那就是对家人犯下了不负责任的罪行。
  
  我们家某些时候也曾经囤积过盐,好像是在1989年左近,是不是因为南方水灾的缘故我不太记得了,那次,好像突然一下子市面上满是盐马上就要短缺的传言,刚好我小姨妈自己开着一个商店,说到这事,就说没事,一定会给你们留一袋盐,放心。
    
  这样,那一年,我们家就拥有了一袋50斤的盐。
  真是可怕,最后还分送了邻居一些,就这一,好像也是吃了好几年才吃完。

令人神往的修道院:由外而内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场所,同时,宗教建筑往往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最显著的形象,类似于我们的大庙或者天安门这样的皇家建筑。
  而属于基督教天主教们的重要专业科研场所——修道院——则是一类听上去就显得很神奇的地方,和印度中国的和尚庙有得一拼,据说里面的修士或修女是一辈子不能结婚的。
  也所以才有那个笑话出来,医生问病人,你有钱吗?病人答:没有。医生又问:你的家属都是做什么的?病人答:我姐姐是修女。医生戏谑道:那应该有钱,你姐姐嫁给上帝了嘛。病人说也是,那就治疗吧。最后,医生让付款,病人严肃地说:请把账单寄给我姐夫。
  我去年在一部小说里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意大利一个位于海岛上的修道院,有一个孤儿从小就被遗弃在那里被修士们收养,最后自然也只能成为修士,他到死都没有离开这个小岛,而又因为这个小岛不让女人进入,所以他竟然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女人。
  这个故事传奇得有点象电影《1900》(我们将其翻译成《海上钢琴家》)里那个被生在船上且在船上度过一生从未下船的天才钢琴家一般,不过,对于钢琴家来说,在船上当然是见过女人的,而且一度还爱上了一位,看着她舷窗里的身影,钢琴家手下还流淌过一首浪漫的钢琴曲,对于无师自通的天才来说,自然是即兴演奏的。
  在我的印象里,修士和修女与和尚与尼姑类似,好像是不可以谈婚姻的。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宗教中一个很传奇的真实故事,也拍成了电影。电影里,一个小姑娘(好像也是孤儿)从小长大在修道院,这是个很活泼率性的姑娘,从小就不循规蹈矩。她大约在七、八岁的时候,很好奇地问院长嬷嬷:上帝的生殖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这恰好是一个宽容的嬷嬷,笑道:我也不知道啊。
  看上去这样的小姑娘是不可能成为修女的,可是,就和鲁智深有佛缘最后还是得出家一样,这也刚好是一个有上帝缘的小姑娘。因为随后继任的嬷嬷是个不苟言笑的老修女,上帝生殖器这类话是绝对不许出口的,一旦出口就是巨大的惩罚。
  在严肃的让人透不过气的空气中,爱情依然会生根发芽,这就是人性,女人是老虎就会爱上老虎,反之亦然。
  对于爱情,只有一个机会就够了,这个天性活泼的小姑娘终于遇到了一位年青且知识超群的修士,爱情之花瞬间绽放。
  男的身份是不戒,女的身份就一定是仪琳的妈妈。只是糟糕的是,有人嫉妒,或者说有人要维护正统,这个故事里比较惨烈的是,男修士被修士们阉割了。
  所以,即便看上去天性都不会让她成为修女,却恰恰因为对于爱情的忠贞(只爱这一个可是不能爱),她只能做了修女,并最后成长为新的院长嬷嬷。而她的爱人则成为另外一个男修道院的院长。
  记得看很多关于文艺复兴的介绍,说那并非是复兴,而是西方人性的觉醒。所谓复兴,借了一个原来的名字罢了。实质则并无一致。
  但是,复兴却依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只是那宗教也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新宗教。教堂依然存在,修士修女们也许也一样存在,大家每周末也去教堂礼拜,只是教堂也许成了一个周末和老朋友聚会的场所了。而修士修女们,也开始和人间烟火靠近。
  为什么修道院要显得庄严?为什么佛教的大庙也要显得庄严?我想是为了让人先产生敬畏之心,然后在这样的场所里再说些什么,也就自然会显得权威些。
  在庙里,佛像的头顶处往往是最高的地方,从佛像到门槛之间的距离很近,仿佛佛祖触手可及,进得门来就可以叩拜。而教堂则不同,人们进来后,那头上就是最高的地方,而十字架或者耶稣形象往往贴在教堂进深的内面,从遥远的那岸看这岸的世人进来仰望。
  不用镜头的拉近功能,那修道院的穹顶你只能感觉遥不可及。而当年,米开朗基罗就是站在那穹顶的下方绘制上帝圣母们的形象,所以,眼睛渐渐瞎了,说明自己生产出来的上帝也是不可以亵渎的,而凑近迹近渎神。也或者,我们乐观一点看这个事情,也许离上帝很近的人不需要世俗的眼睛,他能看见一切。
  哦,死亡,来,对我低语吧。
  泰戈尔如是说。
  那是佛教熏陶下的浪漫之死,把死亡当做回到了永久的家乡。
  可是,修道院里的死亡又是怎样的气息呢?
  看汤姆汉克斯出演的《达芬奇密码》,最后的镜头是卢浮宫下面的下面隐藏的圣母灵柩,恰恰也是宗教石棺中的最高层次,石棺上雕有人的形象,也许是按照棺中人的模样雕刻而成,也许是个统一的形象。
  唉,谁知道他是何人?
  眼眸中,只见他依稀的泪影。
  我们未曾谋面,他只是随风飘洒,把衷曲深藏我心里。
  那石棺中的人也这样双手合十吗?在心里隐藏了一首难和的雅歌?
  可是,在另一侧,为什么还要保留佩剑呢?
  尊严?或者恐惧?
 
  又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我1990年在合肥看过的那部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
  当院长嬷嬷因为修道院因灾不得不搬家的途中偶遇当年的恋人,泥泞中的修士们帮完修女们的忙,院长嬷嬷的坚毅因为爱立刻显得柔和下来,当四目相对时,她说:“在我的心里,你永远在和我做爱。”
  这是宗教里的人性,或者人性的宗教?抑或都是?
  在修道院彩色玻璃投射的阳光下
  道一声珍重,说一句再见
  把叹息深藏我歌里——

一个干掉山本五十六的中国人,晚年在日本度过了一生最后的岁月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关于密码方面的电影电视剧看了不少了,包括《风语者》,说是利用一种土著语言来编码所以能搞得日本人不懂而达到保密的目标,好像是吴宇森导演的,里面几个镜头给我印象,一是在其中一位被日本人俘虏过去时央求自己的战友打死自己,以免泄露机密,最后只好把他打死了;另外一个镜头有点可笑,因为是马上就要进行的炮击居然用密码发报,其实明码就可以,因为敌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王宝强在成名前还演出了一部关于密码的电视剧,他出演一位对声音极度敏感的瞎子,演得也很到位,甚至我觉得比《士兵突击》里的表现还好,不过不是主角罢了。
  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风语》也是一部关于抗日时期的密码战的故事,里面主角陈家鹄的原型是池步洲先生,这里给出他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
  百度的基本介绍: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人。中国(应该特指解放前)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因破获日军密码促使“海军之花”山本五十六被截杀。  
  池步洲的求学时代池步洲并非神童,实际上,在他10岁的时候才由哥嫂资助得以上学。3年小学结束后考入福州英华书院,随后1927年前往日本,先是在东京大学机电专业学习。1934年毕业后在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学习。在这期间,池步洲娶了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随后回到南京,他成为当时中统机关内唯一的留日学生,可见其重要程度,就是独一无二的。
  池步洲的密码初战根据截获的密码,池判断日本要对美国开战。再结合此前译出日本不断搜集美国檀香山海军基地的情报,池估计:日军对美开战就在星期天,首波攻击对象是檀香山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当这个消息呈递给蒋介石以后,蒋立刻向美国方面通报,但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高涨,罗斯福并未重视中国传来的情报。4天后,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发生。
  当然,也有人说,当时美国人根本上就不想参战,而罗斯福倒是有意参战,但是他知道美国人想置身事外,所以故意忽略了蒋介石的提醒而让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以激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报国热情,而在被袭的那天,已将航空母舰全部调离港口,所以,核心海军力量并未受到攻击。不过这个说法就不知道是真是假了。
  池步洲的最大功绩:在得到两份关于山本五十六出巡日程的电报后【其中一份用日本海军密电拍发,通知到达地点的下属,另一份通知日本本土】,池步洲破译了后一份密电。随后,美军派出16架战斗机前去袭击,并最终全歼敌机。第二天,搜索队在原始森林里找到坠机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军刀,横倒在残骸旁边。 
  解放后的池步洲:因拒绝前往台湾,池步洲在上海以“留用人员”身份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储蓄部作办事员。1951年4月的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以“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次年1月,被认定为中统分子,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判处有期徒刑12年。服刑初期,池在上海的劳改工厂当车间统计员,后在山东服刑,直到1963年5月刑满释放,池步洲才又回到上海,文革后在上海社科院从事台湾研究。
  池步州的晚年:他晚年陪妻子回到日本,过着平淡的恬静生活。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日本神户逝世,享年96岁。逝世后,他的骨灰被带回中国,福建省闽清县在台山公园为池步州立碑,以此纪念这位抗日功臣。
  【注:池步洲的主要生涯根据百度百科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