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01
CNN最近在国内成为热点词汇,对其印象大概主要是负面的。浏览CNN网站是我的一个习惯,昨天看到一则报道,是关于中国的《易经》和风水的,看得出这位记者和编辑对《易经》里的算卦还是心驰神往的。就这样的水平,我看可以给反对CNN的人提供一点蔑视的素材。但我也不得不担心,还是有不少国人会因为这样的报道给CNN加分的,同时我也相信:反CNN,又赞赏这篇报道的人,估计十有八九是中医粉丝。
易经说(原载CNN2008年4月29日,lw56102译)
中国香港(CNN)–易经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这是一本中国古老的关于占卜的手册,主要通过投掷硬币的方式画出一个六角形(由六个叠加的水平线组成),然后通过解读六角形回答关于未来的问题。
这本古书研究的是人生命中的变化,易经相信通过了解变化的方式和周期可以为未来的事件做好准备,并且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很多中国人依赖易经做出决策还预测未来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有人相信易经是由传奇故事中中国的皇帝伏羲氏创立的。
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以阴阳的数学系统为基础,阴代表断开的线,而阳则是一条完整的线。
阴和阳是能量的两极,但也是保持宇宙平衡的重要力量。
原文地址:
http://www.cnn.com/2008/WORLD/asiapcf/04/28/olympics.iching/index.html
May 01
我是经常浏览CNN网站新闻的人,最初主要是为了保持对英语的敏感性,但是关注的新闻更多的还是与中国相关的,主要是为了看看除了千篇一律的国内媒体之外,别人对同一件事情是如何描述和评价的。现在说CNN客观公正,恐怕除了CNN自己的老板没有人会同意,尤其是中国人,不管是左的还是右的,大家在CNN不客观不公正这一点上也存有共识,虽然依据不一样。在我看来,CNN的态度且不论,但是专业素养还是要比国内高一点点,至少人家在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会尽量详细的注明。要说CNN客观我也不同意,因为记者媒体所共同拥有的一些小伎俩CNN也照玩不误。尤其在对中国的报道上,本人已经见惯了几个招数,和大家分享一下:
挑选事实:CNN对中国的报道以负面居多,甚至说CNN专选中国的负面新闻也不为过。这未必能够说明CNN对中国抱有偏见。而是媒体的职业习惯:对于一个与自己没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国家、地区或者群体,尽量选择能够让读者产生愤怒、疑惑等负面情绪,或者通过对比让读者产生优越感的新闻素材。有人说CNN在美国影响有限,但再有限也肯定是以美国人为主。关于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者春节期间领导人访问孤寡老人的报道,不仅中国人赶紧转台,美国人也没多少兴趣。负面报道更能够吸引美国人的眼球,满足美国人站在高点上俯瞰的心理。
巧加定语:即便CNN报道中国的新闻都是符合事实的,为了符合既往该媒体给中国定位的形象,可以加一些不妨碍事实的定语。比如引用中国政府的说法,一定要强调这是官方的说法,引用新华社,一定要在新华社前面加上官方的(official)。有些国人可能以为官方的更权威,但不要忘了CNN对中国政府的定位形象可不像国人,只会比观点激进的国人更激进。但是引用反对者的话,尤其是在标题中,却可以省略被引用者的身份,就好象CNN自己看到的一样。更绝的是,CNN对自己不喜欢的一方说的话,后面更喜欢加一句:“但是他没有给出更多细节”,或者“但是他拒绝回答其他问题”。所以我觉得政府发言人今后再发布新闻时最好对这样的手法也留一手。有了这样的定语和分句,不喜欢中国或者支持反对者的立场持有者更容易寻找借口。
改变顺序:对于观点对立的双方,记者或媒体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一方的观点放到前面,把自己支持的一方放到后面。更无耻一些的会先去采访自己不喜欢的一方,然后把采访到的话交给自己支持的一方逐条批驳,然后再不给前者机会反驳。这就像拳击裁判对一方说:“今天比赛改改规则,你先打他一拳。”拳手稀里糊涂的打了一下,然后裁判转头对另一位说:“你现在可以打他了,记住要尽量一拳致命。”在这样的安排下,读者更容易记住和接受后面的观点。
我个人不喜欢大张旗鼓的反对方式,但我有自己的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CNN的新闻我还会继续看,但和国内的新闻一样,不仅仅要看新闻,还要看出新闻。至于一些自认为精英,对留学生的做法极尽讽刺的人,我不同意这些人的观点。首先,你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怎么做,更没有权利要求别人都和你观点相同;其次,留学生的做法是不是与自己所受教育有关,是不是受人指使,你也没有任何证据,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愿意把这种行为做这样的猜想。CNN认定留学生受官方指使的证据也不过是人家穿着同样的衣服,有人在发小红旗而已。我倒要问问CNN和这些精英:足球赛场上身穿同样球衣手拿同样旗帜的人是受哪个政府指使的?
Apr 07
刚刚看了美国CNN的新闻,达赖喇嘛说如果西藏的暴力事件失控的话,他将辞职,以显示自己和西藏的暴力事件无关。但是仔细看来还是能够发现这只是这位政治人物真实的谎言。
首先,西藏暴力事件升级和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尽管我没有去过西藏,也没有研究过西藏的政治,但还是本能的感觉这些暴力分子不会成为什么大气候。况且打砸商店、医院和学校的行为表明这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会有什么太大出息。所以达赖宣称自己辞职的前提条件就不太可能出现,就如同我对老婆说:“如果天塌下来,我一定会尽全力保护你。”结婚前可能会迷糊一阵,结婚后一定会反驳:“可惜天塌不下来!”
其次,达赖的发言人之后又说:“他辞去的只是政府的职务,但不是作为精神领袖的达赖喇嘛,他永远是达赖喇嘛。”这可真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谁都知道他那个流亡政府到底有几斤几两,说是个空架子还是抬举了,给人当当破除妖术的猪羊狗血还凑合,真把自己那个草台班子当成政府就有点自不量力了,大概他自己也知道所谓政府的无足轻重,所以才敢拿出来吓唬人,就像输急了的赌徒将一双臭鞋扔到赌桌上。
政治人物的话有时候表面上光鲜,其实臭不可闻,达赖给咱们做了一次演示。
Mar 09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中主角应该是焦点,一部电影的好坏,男女主角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奥斯卡最佳电影同时又附带最佳男女主角并不少见,有些反应重大题材或者以群体为描写对象的除外,比如去年的crash,每个人的表现都很出彩,但就不可能有最佳了。偶尔有些电影配角的光彩会罩过主角,但又不失为一部好电影的,这样的电影也很常见,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同时又附带着最佳男配角。但是非常罕见的是大部分甚至全部配角都比主角好,这样的电影或者电视大概只能算作垃圾了,电视剧已经有不少了,我想比较典型的是大陆版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电影在我印象中不多,但是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部可以作为类似典型,那就是超人气小天王周杰伦主演的新片:《大灌篮》。可以说,即便是以商业为唯一目的的电影中,主角比所有配角都差的,并且差的如此明显的大概这一部算前无古人了。而且有一个趋势是这种表演功力的劣质是随着剧中地位与主角的接近程度成正比的。男一号和女一号最烂,其次是扮演队长和萧风的,这几位主要正面人物包揽最烂前四强,然后是反角,那个火球队的队长。剩下的各配角平分秋色。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感觉非常后悔,忍不住总想对别人唠叨:“我真傻,我原以为只有大陆会出偶像派演的烂片的,没想到港台片烂的程度也如此严重……”看这部电影本应该知道主要是冲着预告片里的特技快感来的,但是当第一场打斗戏里,众喽罗保持上身不动,依次快步跑上前挨踹的动作设计出现的时候,我应该就能知道即便是特技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当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似乎隐隐感觉到被套牢了,烂片的所有特征已经全部出现:情节没有任何悬疑性,可以猜到全部结尾;动作千篇一律;人物智商简单的可怜;一有对话的镜头就想快进等等。但是已经浪费了四十五分钟,似乎不看完前面就白白浪费了。最终看完的收获就是等第二天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说:“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了,你们不要再看了。”
如果说看这部电影没有一点收获也不对,至少让我认清了专业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周小天王本是唱歌系口齿不清专业的高材生,在这个专业领域取得不了不错的成绩。于是自认为或者被人忽悠的认为在演艺圈其他专业也应该很有天赋,五次三番的趟电影的浑水。不错,现在是特技的时代,周星驰的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和特技密切相关的,让人误以为名人+特技就是电影成功的法宝,却忘了周星驰人家早就说过了:“其实我是个演员。”抛开特技,单单是《少林足球》、《功夫》和《长江7号》里的讽刺功夫也是尽显专业水准,周小天王的专业显然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最起码:连话都说不清楚,能演电影吗?
Dec 25
昨晚是平安夜,我们一向没有过圣诞节的习惯。正好我母亲来济南,她和老婆在另一间卧室看电视,我在小卧室用电脑读文献,写心得。大约九点半左右,看到一只黑色的老鼠慢慢悠悠从门口进来,大概发现屋里有人,立即钻到了书架和电脑桌旁边的空隙里隐伏不动了。我和老婆早就知道屋里有只老鼠,先是在冰箱下面看到老鼠偷走的吃剩下的土豆丝,然后是洗手盆下面塑料管被咬烂,昨天我母亲更是看见炉盘下面储存的一堆花生米。但是一直没有直接证据。可能是我们更换了下水道塑料管之后老鼠被困在这里,平安夜估计麻痹大意被我看到了。
这次我不能再放过它。把小卧室门关严,把母亲叫过来。老婆胆小,身体不适,我让她躺在穿上别动。我和我母亲一个拿着木棍,一个迅速的拿开书架后面的覆盖物,立刻看到一只黑色的大约十厘米长的老鼠,还没来得及打,它又钻到书桌后面去了,我拿棍子在后面捅了几下,估计捅到了,但是没有造成致命伤,继续隐伏在书桌后面。书桌上还有一个书架,电脑也在上面。我们把电脑搬下来。放到老婆那边的卧室。开始搬动书桌。因为书桌比较重,必须两个人一块用力。结果老鼠一看大事不好,又跑了出来。这次我们都没来得及下手,它又从床边很细的缝隙钻到床底下去了。这时候我有点想放弃。因为现在的床都是组装起来的,床上面铺着很多东西。但是母亲决心很大,一定要打到它,也给了我信心。
我们把床脚卸下来,把床垫、褥子、被子统统挪到客厅里。准备最后的打鼠。挪床的时候看到床底下又有很多核桃仁,估计这里又是它的另外一个仓库。想到老婆说自己的核桃总是少的很快,我们都恨的牙痒痒。在掀起床面的最后一刻,我觉得棍子不太合适,受力面太小,母亲提议用拖把,我觉得合适。于是母亲举着拖把,我把床整个掀了起来。一只醒目的大老鼠立即窜了出来,母亲第一次打击没有击中,向我这边跑过来,被我踩了一脚,可能踩到了一点皮毛,它又向着门口跑去,可惜门已经被牢牢的封死了,这个时候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企图从门缝里挤过去。就这点迟疑的时间它就被母亲的拖把罩住了,并死死的摁在下面,我赶紧跑上去用力的踩了几脚,直到老鼠的惨叫声越来越小。拖把拿开的时候,它已经是口角流血、软瘫在地上,死掉了。
处理掉老鼠的尸体,用消毒液涮了拖把,清理了老鼠的仓库,把床和书桌复位,再把电脑回复原样,已经十一点多了。
Dec 15
昨晚去电影院看《投名状》,有些地方明显的被删改了。比如预告片中精彩的三个人各杀一人的纳投名状片段,还有那句“抢钱、抢粮、抢娘们”被改成了没有多少特色的“抢钱、抢粮、抢地盘”。多亏预告片已经在网上发布了,否则我们会以为“投名状”就是三个人跪在香案前念口号。可能要求删改的人有自己的道理,最可能的是担心青少年学习电影中的角色,也去杀个什么东西来联系感情。这些审查者可真是用心良苦到变态了。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情节在当前的文艺作品中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小说、电视、图画,也包括很多电影,比这残忍变态的情节有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有同名的“投名状”,意思差不多,也是杀人入伙。怎么没有人去查禁呢?如果禁止出现血腥情节就能够净化社会空气的话,可以说这项工作做的并不到位,效果也不好。
在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一个监管逐级增高的现象。对某些单独享受的东西,比如网络,监管的力度较小,基本上处于放羊的状态,当然不是一点监管也没有。到了印刷品,因为有了批量发行的特点,所以监管相对严一些,但是也有些与主流观点相左的内容流传。比如小说,我有一阵看《小说月报》,经常惊讶于某些内容的大胆,其中不乏反动内容。再进一步到了杂志、报纸、电视节目这些流行的传媒,则基本上全是主流的声音了,至少我们没有在这些东西看到一张全裸的镜头。另一个逐级增高的现象还出现在内容与受众的接触方式上,对于发布者和接受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可以说是最严格的监管目标,比如演讲,甚至相声。
这个现象很符合我们的面子文化。你可以在背后说我,我也没有办法阻止别人背后说我,但绝不能当面说我让我下不来台。你可以私下说我,我也没有办法阻止你私下说我,但是绝不能使用宣传的形式。否则就是不给面子,就不要怪我不客气。监管部门对文化的态度也是这样,大家私下骂娘管不着,我们私下也骂,但不能公开骂,在公共场合是不允许的。好像是说,私下场合是私有的,但公共场合是公家的,要注意影响。只是奇怪的是,这些监管者能够代表公家吗?还是他们把所谓的公共场合当成了他们自己的?怪不得老百姓总是不把社会公德放在眼里。
Dec 09
人是一种很讨厌的动物,物质匮乏的时候,要拼命的破坏环境,吃树皮,吃草根,竭泽而渔,如果这是因为出于动物的本能,还可以原谅。后来有了工业化,食物、衣服、住所可以高效率批量生产以后,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但是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工业化产生了很多社会和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于是乎又有人站出来指责自己每天都要享受的技术革命,普通人对科学技术虽然一知半解,别人讲也不爱听,但特别热衷于相信和传播这种批判和悲观的言论,似乎批判和悲观更容易让自己看上去有深度。从情窦初开的小男孩到绝经后的妇女莫不如此。
既然人们对自己生产的东西不信任了,就又开始追求所谓的纯天然,于是野生动植物在被人类工业化挤压掉大量生存空间后,又迎来了人类额外的消遣性伤害。贵妇人脖子上的动物皮毛,大老板肚子里的野生动物肌肉和内脏,泉水旁边的矿泉水瓶和人类手脚。世界上大概已经没有天然的水稻和小麦了,否则也难逃灭顶之灾。
Dec 07
作为一名曾经的,以后也会继续是的临床医生,对近几天报道的产妇因为丈夫不肯签字做手术的新闻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也不想关注太多,因为中国的临床医生自己清楚,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绝不是偶然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还有。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大夫冷漠的态度,在提供诊治方案时不肯给一无所知的患者任何有倾向性的建议。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医疗体制、舆论导向,甚至于医德医风也不是完全不应该谴责。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少有人想过伦理方面的困境,以及人格平等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将病情真实的转达给患者本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癌症和其他不治之症,绝大多数的医生和病人家属选择了对病人本人的隐瞒。 美其名曰为了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能够更舒服的度过剩下的时间。而对于某些重症病人,尤其是经济条件欠佳时,家人还要面对是否继续治疗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本人的知情权都被忽视了。我们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代替病人自己去选择。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家庭地位较低的成员,比如农村妇女,生病之后几乎完全是被家人代替决定自己是否可以接受哪项治疗,甚至于在得知自己有更好的治疗选择之后,被家人粗暴的剥夺选择的权利。有的农村妇女从住院到出院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的什么病,为什么出院,出院后会不会再犯。理由很多,大部分情况下是经济上的,我曾经碰到过一个糖尿病肾病的妇女,药物治疗效果很差,身体日渐浮肿,我们向她提出了腹膜透析的治疗方案,结果被丈夫粗暴的拒绝,理由竟是他要上班,没有时间陪她做透析。病人听到后偷偷流泪,但也无可奈何,因为长期的糖尿病已经使她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大部分视觉,也许是因为这也导致她失去了发言权。后来见到病人再次来住院的时候,已经是典型的尿毒症面容了。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病重以致昏迷的病人身上,因为国人普遍没有遗嘱的习惯,所以这个时候的治疗决定权就完全在病人家属身上。无论哪个国家,医生只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虽然处理病人的身体是由医护人员直接进行的,但最有权力支配自己身体的只有病人本人,其次是病人的家人,最后才是医生。所以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家属在场而又急需抢救的危重病人,医生有责任对其进行抢救。但是如果有家人在场,则只能把决定权交给家人。医生所能做的只是将应该采取的医疗措施告知家人,至于是不是要做,则只能交由家人决定。至于家人是不是管病人的死活,医生就无法决定了。新闻中的医生已经将病人急需的医疗措施交代给了病人的家属,但家属就是不同意采取,就可以认定家属不认同医生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有可能强行给产妇施行手术吗?国内很多人习惯于将医患关系归结为一般的消费关系,如果这样我认为这个比喻很恰当:装饰公司看到你家新房有面墙存在问题,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一种价格较贵的材料修补一下,而房主不认同装饰公司的说法,总是觉得装饰公司在变相加价,这个时候装饰公司会强制给你补墙吗?即便他给你补了,你会给钱吗?好,就算装饰公司倒霉,你不给钱,你难道不会把你的感冒、房间里的蟑螂全部算到装饰公司补墙这个行为身上吗?
问题是,如果医生的判断和家人的决策存在冲突时,应该以谁的意见为准。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医生的判断只能以病人的安危为准则,而不能考虑家人的态度,比如是否怕花钱,对风险较高的治疗是否认同,感情上是否想要救活病人等等。但从现在的民意来看,中国的医生是否有这个舆论基础,在关键时刻拒绝病人家属不合乎病人利益的决定?恐怕中国的医生护士早就不具备这个道德优势了。就从病人丈夫拒绝手术签字这个行为来看,只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丈夫就是想让病人死:中年男人盼望结发妻子短命的大概仅见于达官贵人,何况还是怀着自己骨肉,所以这个可能性不大;第二、丈夫认为病人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和很多人一样存在侥幸心理:从后来他宣称妻子只是来看感冒,还有强调病人自己走进病房能和自己说话来看,如果排除事后推卸责任的可能,他应该确实不认为病人应该做手术;第三、知道病情的严重性,但害怕花钱:同样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事不至死;第四、对医生存在严重的怀疑,不相信医生真的为他妻子着想,这一点肯定存在。以上几点或者单独或者同时存在。不管怎样,愚昧、侥幸、麻木、怀疑最终战胜了理性和科学。表面上看来,最终的结果病人丈夫输了,一尸两命,家破人亡,但最初他却是胜利者,他用自己的坚持战胜了医生的催促。而医生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失败者,首先病人抢救失败,这是医生本人的失败;其次医学知识失败,甚至无法帮助说服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最后还有社会舆论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