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对《农民工之歌》的反应过度谈起 中医粉丝,让我怎能不蔑视?
Feb 20

老婆怀孕三个月,和所有的中国孕妇一样,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男生女,也和所有中国孕妇一样,得到的祝愿,不管是来自相干的爷爷和姥姥,还是不相干的亲戚朋友,几乎是清一色的生男孩。至于生女孩的可能,说法大多是“生女孩‘也 ’挺好”。这个“也”字充分展现了中国话在祝福方面的模棱两可,全看你愿意怎么理解。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残余较重国家的通病,我所知道的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比较典型的国家,即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后裔。不过印度人重男轻女还有很大一部分现实的原因,在很多印度部落里,女孩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出嫁时还要让家庭赔上一大笔钱。而在现代中国,至少法律上女儿也是有同等继承权,并且女孩对父母的照顾似乎比男孩更出色。重男轻女在相当一部分人,至少是城市人来说,只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

但是如同任何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重男轻女的来源是非常现实的。古人重男轻女的观念远没有现代人这么盲目。父系氏族社会只有男人才拥有财产继承权,女人不仅没有继承权,甚至连自己本人出嫁后也属于男方家庭,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保留。男人的体力在小农经济的刀耕火种中显然更有优势,冷兵器战争也依赖于男人的拼杀。即便抛开劳动和战争,平时的居家过日子,男孩多的家庭也比没有男孩的家庭更有威慑力,邻居吵架别人也要避让三分。此外,古代没有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养老只能依靠子女,而儿子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已经嫁到别人家的女子赡养自己的老人则要看丈夫一家的脸色,如果丈夫家通情达理,自己的父母还能得到自己的接济,如果丈夫家小肚鸡肠,或者连自己家都度日艰难,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父母受苦了。在那样一个社会里,我们不能责怪古人重男轻女。

假如重男轻女只是由于社会现实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观念理应很快消失。但就如同《黑衣人》中汤姆李琼斯说的那样:“一个人是聪明的,但一群人就会变蠢。”当一群人同做一件事,或者要求所有人都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能将动机简单化,而是要制造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造反是“清君侧”,是“反清复明”,是受了“上帝”的指示等等。即便大部分人都清楚做这件事情更多的为了个人利益,但在公共场合是不可以这么说的。久而久之,很多人会忘了原始目的,而只知道那个空洞的理想口号了。比如,要现在的重男轻女的人们说出男孩究竟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支支吾吾,最后会找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话来搪塞。如果当他们知道是先有重男轻女后有道德规范,而不是先有道德规范后有重男轻女,他们是否还会坚持想要男孩。

事情大概不会那么简单。山东这边有个习俗,正月里不准理发。我曾经看过一本书,考证这个习俗的由来,最早大概是在清初的时候,因为满人强制汉人剃头留辫子,汉人为了纪念,正月里不剃头,最初的提法是“思旧”,而从小我从农村里听来的说法是谁正月里理发谁死舅舅,“死舅”大概是从“思旧”而来。当然理不理发肯定和舅舅没关系,也无伤大雅,还能促进不太爱讲卫生的人过年之前理发。但是重男轻女则不然,男女比例失调就是危害之一,可能后面还会有更严重的问题。

也许重男轻女还会继续存在,但如果人们都明白重男轻女的来龙去脉,和现阶段中重男轻女的盲目性,会有很多人改变自己的观念的,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但也是用了很长时间进行转变,因为从小到大收到了太多重男轻女观念的熏陶。即便是现代的小孩,也经常担负着猜测胎儿性别的重任,小孩的父母为了讨对方的欢心,会不由自主地教育孩子要说男孩。可惜很多小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我同事有个小孩在被问过无数次:“阿姨肚子里是弟弟还是妹妹?”最后一次非常不耐烦地说:“小狗!”愿我的子孙不再受到这样的困扰。

“愿子孙不再重男轻女”有一篇评论

  1. 木筏子 Says:

    呵呵,小狗.:)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