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森谈出版业的趋势 福尔摩斯被窃丑闻
Jun 26

载2011年6月26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当代美国商界最成功的两对拍档应该是伯克希尔 的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以及微软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尽管前者合作超过四十年依旧莫逆于心,后者早在二十七年前便已分道扬镳,但两者仍然有许 多相似之处。巴菲特和芒格联袂打造了美国历史上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公司,盖茨和艾伦合力开创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赚钱的技术公司。巴菲特和盖茨都是习惯在聚光 灯下频频露面的全民偶像,各家媒体会巨细靡遗地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有关他们的图书虽然不能说汗牛充栋,但也为数不少。芒格和艾伦相对而言则较为默默无 闻,普通读者如果想了解他们的生平、爱好和理念,市面上可供选择的图书则是凤毛麟角,值得推荐的只有查理·芒格的拥趸彼得·考夫曼编纂的《穷查理宝典》, 和保罗·艾伦亲自操觚而成的《创意人生》(Idea Man)。

 

和大多数自传不同,保罗·艾伦并没有在《创意人生》中过多地描写自己的家庭和童年,只是用第二章简单地介绍父母的情况。他母亲热爱阅读,“无论 是贝娄或巴尔扎克,简·奥斯丁或钦努阿·阿契贝,内丁·戈迪默或林语堂”,这些人的作品她都看;受其母亲的影响,艾伦“上幼儿园之前就能自己看书” Idea Man,第12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明页码)。他父亲则 是个性格沉稳、为人和蔼,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也很宽容;每当艾伦在家做实验惹出麻烦,他从来不加以责备。总而言之,这个家庭“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第19页)。

小学毕业之后,父母将艾伦送进了当地的贵族学校:湖畔中学。正是在这个地方,艾伦发现了他最擅长的事情——编写计算机程序,并遇到了他生命中 最重要的伙伴——比尔·盖茨。第一眼见到盖茨,艾伦发现了这个人身上有三个特点:“他真的很聪明;他真的很好胜,想让你知道他有多聪明;他真的有恒心。” (32页)

艾伦和盖茨实际上分属两个社会阶层:艾伦的父亲只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盖茨的父亲是 华盛顿州律师协会的主席,他的家豪华得让初次到访的艾伦“有点震撼”。艾伦从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做科学实验,而盖茨从小最喜欢阅读的是父母给他订阅的 《财富周刊》。盖茨曾经拿着这份杂志,问艾伦:“你知道管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吗?”艾伦说他不知道。年仅十三岁的盖茨满怀期待地说: “也许我们将来会有自己的公司。”(第32-33页)尽管有这些差异,但由于有着相同的才华和爱好,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

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计算机都是大型机(Mainframe),它不仅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只有极少数的政府单位、科研机构或者大型企业才负担得起。由于 运转程序需要耗费许多纸张,也由于设备的稀少和昂贵,当时人们使用大型机需要按时付费。湖畔中学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很快就不够热衷于编写程序的艾伦和盖茨 用,但巧合的是,当地有一家计算机公司募集程序测试员,这对拍档双双应征成功,不但得到了无限时使用大型机的便利,也熟悉了它们的性能,并开始掌握一些计 算机语言,比如BASICFORTRAN

直到各自上了大学,艾伦和盖茨依然在寒暑假期间结伴为不同的公司打工,甚至还成立了一家销售交通信 息软件的公司。但这家公司只有三个客户,从1974年到1980年,它的总收入是6631美元,净亏损是3494美元(第67页)。

这次失败并没有影响艾伦和盖茨继续创业的热 情。1974年, 在盖茨的怂恿之下,艾伦向学校申请休学,到波士顿寻求新的机会。那年12月,决定合伙成立软件公司的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某家比萨店里畅想他们的未来,艾伦 问:“如果一切顺利,你觉得我们的公司会有多大规模?”盖茨回答说:“我觉得我们能请三十五个程序员吧。”(第2页)艾伦坦承当年他觉得盖茨这个目标非常远 大。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年轻人正站在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转折点,而他们很好地抓住了机会。

19744月,家用计算机之父亨利·爱德华·罗伯茨领导的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公司推出了基于英特尔8008芯片的新款微型计算机——牵牛星8080Altair 8080),售价不到四百美 元,这使得计算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触手可及的可能。在《大众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上看到牵牛星8080的广告后,早已预见到计算机迟早会 走进个人时代的保罗·艾伦立刻找到比尔·盖茨,谋划如何利用他们在BASIC语言上的优势,为牵牛星8080撰写一套程序。

后来的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艾伦 带着盖茨编写的程序,到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找罗伯茨,并得到了他的认可。为了和罗伯茨签署“牵牛星BASIC”的授权合同,艾伦和盖茨合伙组建 了微软公司。在组建时他们发生了第一次股权上的争执。艾伦开始以为两人将会平分公司的股份,但盖茨却说:“你要一半是不对的,你在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公司 领薪水,这BASIC几乎全是我在波士顿写的,但我一分钱也没拿。我觉得我应该占百分之六十的股份。”(第91页)艾伦虽然很震惊,但还是接受了,这为他们最终分道扬镳埋下了伏笔。

 

随着家用计算机市场的迅速壮大,各家计算机生产企业对软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 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最关键的举措是成功地和IBM签署了MS-DOS的授权合同),让微软在数年之间从一家小公司变成行业内的翘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位拍档的互补 性:艾伦专注于新软件的开发,而盖茨在销售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在微软规模越来越大的过程中,艾伦和盖茨 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艾伦对待下属比较友好,能够平等地与他们探讨问题。而盖茨则完全相反,他喜欢以高压的姿态催促员工尽快完成任务。假如有人没有按时 完成工作,盖茨会轻蔑地说:“我一个周末就能把这软件写完!”假如某个程序员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盖茨往往会大吼:“这是我听过最他妈蠢的事情!”(第114页)

他们在技术方面也经常发生争吵,但真正伤害双方交情的,还是股权方面的纠纷。按照《创意人生》的说法,这种情况后来又发生了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微软起诉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公司成功之后——这场官司直接导致亨利·爱德华·罗伯茨从此 退出计算机行业,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当时微软刚走上正轨,软件销售蒸蒸日上,盖茨提出要重新分配股权:他想要占到百分之六十四。保罗·艾伦又是 大吃一惊,但不喜争辩的他本着息事宁人的想法,最终还是答应了。艾伦认为双方占有的股份体现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儿子和一个律师的儿子之间的差别”(第103页)。

第二次是在斯蒂夫·鲍尔默加盟微软时发生的。鲍尔默是盖茨在哈佛的同学,当时在宝洁的市场营销部工作,并在斯坦福商学院进修。19804月,盖茨提出聘用鲍尔默,并分给他百分之五 的股份,因为如果没有这么多股份,鲍尔默不会离开斯坦福。艾伦同意了盖茨的提议,但几天之后,他结束度假回到公司,吃惊地发现盖茨给鲍尔默写了一封信,许 诺给鲍尔默百分之八点七五的股份。艾伦当场大发雷霆,表示再也没兴趣聘请鲍尔默,并指责盖茨言而无信。后来盖茨坚持原来的想法,又同意多出来的股份从他那 里扣,艾伦才勉强同意。(第132页)

第三次则是在保罗·艾伦病重时。19829月,艾伦被查出患有淋巴瘤。为了接受治疗, 艾伦不得不中断他在微软的工作。但在休养期间,他总是忍不住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那年12月,艾伦无意间听到盖茨的办公室传出盖茨和鲍尔默的说话声。他站在门口,想听听两人在说些什么,结 果发现他们正抱怨艾伦几个月没有工作,准备通过发行期权的方式来稀释艾伦的股份(第164-165页)。

这几次纠纷让保罗·艾伦感到很失望,于是决意 离开微软,哪怕盖茨写了很长的信挽留他。当然,他的决定也是受到淋巴瘤的影响:“如果我的病治不好,那么回到微软也白搭,那里有太多压力了。如果我能痊 愈,那么我现在已经明白,人生苦短,不能总是过着不开心的日子。”(第167页)

 

离开微软之后,保罗·艾伦过了一段潇洒的日子。除了陪父母,就是到法国和新结识的女朋友吃喝玩乐。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永远随心所欲地、奢华 地过着无所事事的日子:1986313,微软第一次公开 募股,艾伦一夜之间拥有一亿七千五百万美元。四年之后,微软股价的上涨使他成为十亿巨富;而到了1996年,年仅四十三岁的他身家已暴增到一百亿美元。

人但凡有了足够的钱,便能较为轻易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至少对保罗·艾伦来说是这样的。他喜欢篮球,于是买下了开拓者队;他喜欢橄榄球,于是买 下了海鹰队;他喜欢音乐,于是组建了乐队;他喜欢出海和潜水,于是请德国最好的造船厂为他打造了一艘长达一百三十七米的豪华游艇。保罗·艾伦令人值得敬佩 之处,倒并不在于他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在于他能够将自己的兴趣和科学的利益结合起来,尽管他赞助的主要几个科研项目都显得太过超前。

他斥两千五百万美元巨资,帮助伯特·鲁坦研制出“太空船一号”(Space Ship One),而这背后的 动机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他自幼向往太空,希望有朝一日普通人也能够到外太空旅行。“太空船一号”创下了诸多历史记录:第一艘能够以三倍音速飞行的民用飞 机,第一艘飞行高度超过一百公里的民用飞机,也是第一艘可重复使用的民用航天器。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会禁止政府继续向外星文明搜寻研究所(SETI)拨款,该研究所面临关闭的困境,是 保罗·艾伦伸出了援手,使那些执着于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发出的信号的科学家能够继续从事他们的事业。

如果说前面提到两个项目都有点另类,另一个由艾伦资助的科研项目的意义就容易理解得多。2003年,他出资一亿美元,成立艾伦研究所,聘请了许多顶尖科学家从事人脑地图的绘制。这是一项非常艰巨 的任务——光是绘制老鼠的脑图,就需要拍摄八千五百万张高清照片,能装满六十万G的硬盘——但对治疗大脑相关疾病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为难得的是,艾伦研究所将这些三维脑图 的资料放到网络上免费和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共享。

当然,离开微软之后,保罗·艾伦除了收购球 队、赞助科研、四处游玩,也从事一些投资活动,其中不少是非常失败的。在艾伦看来,有的是由于不够有耐心,有的则是由于他自己“眼光太过超前”(第283页)。例如他曾在1993年买入美国在线百分之二十五的股 份,但1995就 转手卖掉。这笔交易虽然赚了七千五百万美元,但如果他多等五年,等到时代华纳收购美国在线——这桩收购后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蠢的并购”——他持有的股份 将会价值四百亿美元!又比如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预见到如今流行的三网融合,因而投巨资购买了一家有线电视公司,但最终却因为眼光太过超前 而整整亏损了八十亿美元(第293页)。

 

应该说,作为一本传记,《创意人生》是非常优秀、非常值得阅读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它具有什么文学上的价值或者道德上的启发,而是因为传主保罗· 艾伦曾经做出的历史贡献,也因为他的杰出人生再次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亘古对立。

正如艾伦自己所说,他成年到现 在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微软的八年和离开微软后的二十七年(第332页)。在微软那八年,以及之前在微型仪器和遥测系统公司的两年,保罗·艾伦个人的经历和家用计算机 发展的历史完全是重叠的,《创意人生》的前半部几乎可以当成家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来读。家用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艾伦在家用计算机的普及过程 中起到的作用也无法被高估。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在在如此重要的行业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仅从这方面来说,《创意人生》毫无疑问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

离开微软后,保罗·艾伦的所作所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没有前一段人生那么突出,但他认为,“我永远为 我们在微软取得的成就而骄傲。但我的第二段人生更为丰富多彩,更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本性”(第332页)。这是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难以逃脱的命运:当做着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并不快乐;等 到终于能够享受人生时,他们对历史的进程已经没有那么大的促进作用。

但话又说回来,没有人能够永远当 时代的弄潮儿;像保罗·艾伦这样,年轻时叱咤风云,然后急流勇退,转而寻找个人的快乐和实现个人的梦想,已经是太过完美的人生。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