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垮塌的偏偏是学校?
作者:李北方 来源:南风窗杂志 日期:2008-05-17
文章链接:http://www.nfcmag.com/view-790.html
5月15日下午3点,地震过去72小时之后,38岁的许昌限夫妇在聚源中学的操场上点起两只蜡烛、两根香,将一叠纸钱点燃。赵昌限胡子拉喳,神色疲惫,他的妻子蹲在一旁,一边用手拨弄着纸钱使其充分燃烧,一边无声地流泪,她已经很累了,哭不出声音。待纸钱燃尽,赵昌限让围拢在旁边的人闪开,点燃了一挂鞭炮。
鞭炮响起
每当一个孩子确定丧生,就有一挂鞭炮声响起,当地人称之为“升天炮”。3天来,这里鞭炮声不断,从密集到稀疏。赵昌限夫妇可能是最后一个放鞭炮的,聚源中学的救援工作已经在当天早晨6点左右停止,垮塌教学楼形成的巨大的废墟堆几乎都被翻了一遍。推土机开始清理曾经堆满尸体的凌乱的操场。
这里的解放军士兵已经开赴汶川奋战了。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撤离的命令来自指挥部,因为继续救援已经失去了意义。当时,据围观群众称,还有十多个家长没有领到娃娃。同时,也有若干具遗体尚无人认领。
有些人并不死心。来自成都市新都区的志愿者杨先 生带头在废墟上空手搬动瓦砾,试图有所发现,但他凭双手根本无法改变瓦砾堆的形状。政府工作人员和警察在一边呼吁废墟堆上的人尽快下来,以免发生意外。他 们都离开了。但过不了一会,又一群人爬了上去。更多的人是对着废墟在感慨。一名自称来自崇州的妇女说,她特地来现场看看,报道中的场面究竟是不是真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4层 高的教学楼瞬间消失,只有两个楼梯间还保留着形状,西侧的一个几乎完整,东侧的一个则只剩一层高。翻动过的废墟堆,混合着钢筋、水泥块、衣服、鞋子、课 本、书包。紧挨着未倒塌楼梯间的墙面的外侧,是教室的黑板,上面还写着板书。而每一层的楼板,沿着立墙面齐刷刷地折断,只有一点钢筋连接着,挂在那里。地 震发生后,有多少老师学生就是这样脚下一空,陷入无尽的深渊。
许昌限的儿子叫许佳雄,16岁,教室在二楼。孩子个子很高,许昌限比划着,说孩子已经长到一米七八,高他半个头了。地震发生前一天是星期日,孩子住在家里,晚饭后还出去跟同学打篮球,第二天很早去上学,许佳雄随后到林岩办事去了。
地震发生后,他赶紧往回赶,5点左右就回到了学校,当时已经有两辆吊车在现场参与救援。他的孩子是午夜之前从废墟中挖出来的,腿部粉碎性骨折,后脑破裂,在后半夜3点左右就送往火葬场。那个时候,火葬场已经收到了60多具遗体。由于送去的遗体太多,直到14日晚才火化,他们夫妇在15日下午,到学校操场为儿子补放“升天炮”。
面对死亡和眼泪,采访是艰难的,害怕伤痛伴随着回忆加重。记者不忍多问,劝许昌限不要太难过了,这个汉子没有眼泪,只是轻声地说,能不难过吗?
他们是幸运者
有不幸者,也有幸运者。幸运者就是成功从灾难中逃生的人。在聚源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中上课的是初二、初三两个年级,地震发生时,有两个班在上体育课,另一个班在紧挨着的实验大楼上电脑课,学生全部幸免于难。同时,还有不少机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成功逃生。
15岁的文国婷是幸运者之一。她是初二·七班的学生,教室在一楼,她说能成功跑出来多亏了老师。当时他们正在上地理课,老师对地震的发现及时,立即对学生们喊“快跑”,可是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跑出来,楼就塌了。说到这里,文国婷的眼泪喷薄而出。初二·七班共有75人,只有30多个在教学楼垮塌前撤到了安全地带。文国婷还听说,他们班有一位强壮的同学在逃生的时候撑住了窗子,帮着更多的同学逃了出来,这位同学自己也成功脱险了。但她只是听别人说的,不清楚这位勇敢的同学是谁。
聚源中学教务主任陈老师,也对记者提到了初二·七班的地理老师在疏散学生时的表现,他说,这位老师姓蒲。陈主任对初二·七班掌握的信息是,这是一个60多人的班级,有50多人逃了出来。这与文国婷的说法差距很大。
陈主任称,在地震中,有6位老师死亡,2男4女,其中包括一位22岁的女老师,今年刚刚参加工作,教化学。那位英勇机智的蒲老师,目前情况如何,记者截至发稿日仍无法确认。
地震发生时,陈主任正在紧邻的实验大楼,即教室办公楼(也有一部分学生实验室,上电脑课的那个班即在此楼中)一层的办公室,他赶紧跑出来。强烈的地震让他几乎无法站立,等到他踉踉跄跄地跑出约100多米,正对着教学楼的位置,教学楼就开始坍塌了,坍塌的顺序是从西到东。
约10分钟后,就有家长和老师赶来,开始抢救被掩埋的学生。陈主任说他自己就救起了3个,都是二楼的学生。第三个学生的腿被砸断,他往外拖的时候,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喊叫。一个房梁压在窗台上,在下面留下了一点空间,空隙中的学生急切地呼救,他和一位姓刘的老师向里面递了6瓶水,让学生耐心等待。这些学生都在解放军到来之后被成功救出。
42岁的兰彬也是幸运的。他在都江堰当一个汽车修理工,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吃饭,眼见着楼房在摇摆,路上行驶的汽车失去控制,横在路中央。他急着往回赶,路上搭了一辆奥迪A6车,这让他感慨,关键时候还是好人多。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就赶到了学校,面对已经坍塌的教学楼,“脚都软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出现在她的面前,孩子恰巧在上体育课。
他们家住的平房几乎毁掉了,家具都压在了垮下来的屋顶下。他们邻居家的一对双胞胎女孩,都在那座教学楼里上课,被发现的时候,都已经离去。
陈主任称,废墟下掩埋约380多人,有700多人成功逃出。但这个说法被附近的群众否认,他们都认为这不可能。文国婷的估计是,跑出来的有200到300人之间。根据陈主任自己的说法,教学楼垮塌之时,他从办公室跑出来才100多米,粗略估算也就是一分多钟的时间,按常理推算,的确不够700多人逃生。
但记者还见到了就读于初三·八班16岁的宋涛,他的教室在三楼,靠楼梯较近。他说他们班有37人在坍塌前逃离。也许,确切的死亡人数和逃生人数,只有等一切恢复平静之后,才能有确切的统计。
生死一瞬间
老师在灾难发生时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逃生的机会。一些家长认为,这里面有老师的失误,让娃娃们不要动,娃娃们也太听话了。陈主任也认为,是有的老师没有经验,当时的反应不够快。那座楼里在地震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已经无法得知了,这些说法只能看作是一种推测。
但该推测在初一·五班13岁 的邱莉佳的回忆里可以得到一些参照。聚源中学初一的学生在另外一座楼里上课,那里是原来的聚源小学。该建筑在地震中没有受到太多的破坏,基本框架和外观均 得以保留。邱莉佳回忆,地震发生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钻到桌子底下,过了约五六秒才有人开始往外跑。老师的反应是让大家不要慌不要跑。这个小姑娘像个大人 一样反思,如果所有人都一窝蜂往外冲,“踩都不知道要踩死好多人”。
向娥乡的中学和幼儿园都在地震中发生了垮塌,现场情况的惨烈比聚源中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向娥乡是都江堰市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一个乡镇,救援开始的时间要晚一些。15日下午,在聚源中学的搜救已经结束10个多小时后,解放军士兵还在使用大型机械在向娥乡中学的废墟上继续挖掘。
操场上,约15具遇难学生的遗体一字排开,无人认领。在场人估计,这些孩子的父母有可能在地震中遇难,也有可能在外打工无法回来。经过3天多的时间,尸体已经开始腐败,整个操场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教 学楼和邻近的教师办公楼一起垮塌,教学楼一侧的废墟已经翻过一遍,当时正在搜寻的是办公楼的位置。由于当时在上课,老师大都在教室之中,办公楼下掩埋的人 据估计不会多。可是,仍有四五十个学生下落不明。指挥救援的驻渝某红军师的一位中校介绍,由于还抱着一线希望,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以免有幸存者二次受伤, 所以行动进行得比较缓慢。
22岁的小赵,中学就是在这里读的。他的一个亲弟弟和三个堂妹也都是中学的学生,除了一个堂妹恰巧跑到门口,只受了一点擦伤外,另外两个堂妹都遇难了,而他弟弟还没有找到。小赵和他的婶婶,也就是遇难两个女孩的母亲,还在等待弟弟的消息。
这个中学成功逃生的人几乎没有,当婶婶说出某个人的时候,小赵立刻否认,说也是救出来的。教学楼坍塌的速度太快了,学生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小赵说,翻开废墟救人的时候,很多学生保持着坐在课桌前的姿势,连动都没来得及动过。
距离向娥乡中学500米左右距离的院子里,是乡里的小学和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楼没有坍塌,所以楼内没有学生死亡。而当时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睡午觉,房屋坍塌后将一些孩子压在下面。
43岁的陈洪生当时正在小学对面给朋友看铺子,而他的孩子就在幼儿园上学,所以他第一个冲了过去,把孩子们往外抱。他说,他和随后赶来的人一共救出了30多个孩子,包括他自己的儿子在内。在屋顶垮塌下来的废墟中来回地爬,陈洪生的腿上满是擦伤的痕迹,他说当时他以为自己是出不去了,可是并没有停止救孩子。即便抢救及时,还是有十多个孩子死去了。
民房都没垮得那么厉害
震后的都江堰市聚源镇,道路基本未受损,大多数建筑物受损害的程度也并不严重。一个粗心的人如果空降到这里,也许不会意识到刚刚遭受过强烈地震的侵袭。也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聚源中学教学楼坍塌得很突兀。
垮塌的教学楼坐北朝南,由先后建成的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据教务处陈主任介绍,东侧的一半建成于1987年,由中间的楼梯间和两边对称的教室组成,正是这一半率先倒塌,只有楼梯间还孤零零地站立着。西侧的部分,结构完全相同,建成于1998年。与教学楼西部分相连接的东西走向的是实验大楼,由教师办公室和部分实验室组成,虽楼体受到损害,但结构保存完整。陈主任就是从这个楼内跑出来的。
实验大楼再南侧,是原小学的教学楼,即聚源中学初一学生的教室。教学楼面对的是操场。教学楼东侧自北向南依次是两栋学生宿舍,和一栋居民住宅楼。教学楼的背后则是食堂。
在这样由一组建筑组成的学校里,只有教学楼发生了垮塌,而且垮塌得那么彻底。
如果围绕着学校附近转一转,对比就更明显。周边红砖建的平房都保存着房屋的架构,只是屋顶塌落而已。
聚源中学附近的一名居民对记者说,他自己的房子倒了,倒得心服口服,可是学校的教学楼为什么会倒。一名来自郫县姓闵的志愿者的感慨很有代表性:普通民房都没有垮这么凶。
灾 难发生后,政府的救援行动比较及时,解放军战士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当晚就赶到都江堰慰问灾情,并向死难者遗体三鞠躬的场面感动了很 多当地人,也包括遇难者的家属,故而当地群众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但据记者了解,当地人内心怨恨的情绪还是很严重,主要集中在为什么只有学生的教学楼 发生垮塌这件事情上。
老百姓异口同声,认为教学楼早就已经被定性为危楼。但陈主任否认了这个说法。
聚 源中学的救援行动结束后,群众开始走向废墟,仔细查看建筑物的质量。一名留着小胡子的中年人,对建筑比较了解,他指着折断的房梁给周围的人解释:房梁中只 有两根主筋,虽然够粗,但数量太少,至少需要三到四根,且有一头没有弯;二排筋粗度不够,应该与主筋一样粗;箍筋太细,直径只有6毫米,应该是12毫米。
其实,学校用房的低劣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这不单涉及设计与施工的问题,地震把这个问题更激烈地甩在了人们面前。
学校的建筑标准
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中,许多房屋垮塌,但当时在地震中保存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按照日本的防震规划,学校的建筑防震级别最高,各级政府都把学校辟为临时避难所。地震发生的时候,政府会组织居民搬出自己的房子,到附近的学校集中避难。
向娥乡中学的楼,建成于1998年。小赵上初一的时候,作为第一批使用该教学楼的学生搬了进去,当时每个学生还交了100块钱用于购买课桌等。该教学楼在建过程中,曾因质量问题,被停工半年多,后来继续兴建并投入使用。
中学有一座新修建的宿舍楼,尚未投入使用,在地震中,一楼的阳台变形,但整体结构未破坏,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旁边信用社的老楼,受损严重,却没有倒塌。学校南侧的医院也没有倒塌。
一名从都江堰赶回来等待侄子消息的居民说,大家都承认这是天灾,可是为什么别的建筑不倒,偏偏倒学校的楼房?至少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人祸的因素可能大一些。人们只是嘴上抱怨而保持着冷静。
小学的旁边是乡政府。政府的房子也一起倒了,且有伤亡。
中科院建筑设计结构专业的专家徐工对记者说:“在抗震等级方面,目前建筑业必须遵守的国家标准是2001年颁布、2002年 1月1日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四川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附件A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北川、绵竹、汶川、都江堰等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事后看,应该说7度相对于这次地震的发生偏低了,这次地震在当地烈度相当于9度到10度,所以很多房屋都倒塌了。
建 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表示,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学校已有专门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校校址选择、平面布局、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层数和构 造、交通和疏散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对于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学校的教学楼很多属于长楼型,大开间,单跨式,少墙面,承力点少,结构设计上天然地决定了在高强度的地震面前的耐震性无法跟办公楼、居民楼之类建筑多跨超稳建筑相比。只要一个承力点断掉,整栋楼都会倒塌。
一般诸如汶川这样的县级学校的建筑标准,是以结构级别最低的砖混结构为主,而一般诸如县级政府大楼,通常是以结构级别较高的框架甚至框剪结构为主。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根据前往现场的结构工程师回忆,绝大部分房屋都已经倒塌,主要因为当时该地方普遍为砖混结构建筑。可见,尽量减少采用砖混结构可以缓解地震带来的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震设防地区都强制要求4层以上建筑改为框架结构,同时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用更加普遍。
多位专家都表示,根据国际结构设计规范重公共轻私人、重人多轻人稀的普遍理念,学校较之于政府大楼明显属于公共人群的重要建筑物,那么,学校倒塌的程度应该更轻。
然而抗震设防烈度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操作中,当抗震度达到一定程度,每提升一级抗震度要花费整个工程几乎一倍的价钱。而不管是砖混结构还是框剪结构,如果统一抗震级别是6级,那么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下,不管是砖混还是框剪结构,都不能倒塌,这是设计规范的要求。所以,如果抗震要求相同,对结构级别较低的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要做的工作比框剪结构要多得多。
面对一处处彻底垮塌的教学楼,记者无法判断它们是否都符合抗震设计标准,也无法分辨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废墟里,究竟哪部分设施是为达到同级别抗震标准而比框剪结构的建筑物多做的工作。
正如台湾的“9·21”地震后,立即限制建筑商出境,许多网友在互联网上呼吁,国家技术监督局或纪检部门应提前介入取证,并在全国范围内严查教育用房质量。据悉,建设部已要求当地建设主管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
(记者杨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