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完全补偿晒太阳的益处

20 03 2025年

众所周知,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因为阳光里的紫外线能刺激人体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维生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人体吸收钙。能补钙对于骨骼的健康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紫外线又会损害皮肤细胞,导致皮肤过早老化,更严重的是能增加得皮肤癌的风险。所以,为了降低皮肤癌的风险,医学机构到现在还在建议尽量躲着太阳,避免晒太阳,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防晒措施,而维生素D可以通过饮食或者吃维生素制剂来补充。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用晒太阳了?是不是宅男宅女的福音?

 

最近十几二十年来的研究发现,阳光对人体的好处不只限于产生维生素D,还会产生别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所以光靠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完全补偿阳光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其中一个益处是,阳光里频率比较低的紫外线UVA能刺激皮肤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能够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刺激产生一氧化氮并不需要一直晒太阳,如果晒过了太阳,那么皮肤细胞还会在黑暗中持续释放一氧化氮。晒30分钟太阳,就可以持续释放48小时,一氧化氮才达到峰值。

 

阳光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刺激大脑。眼睛看到阳光,受到光的刺激,就会刺激大脑释放五羟色胺。五羟色胺会让人觉得很放松、愉悦,可以预防乃至减缓某些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发生。另外,我们身体产生的五羟色胺到晚上会转化成褪黑素,而褪黑素是一种天然的安眠药。所以,白天晒了太阳,晚上睡眠就会更好。

 

阳光中的紫外线还能够刺激皮肤产生内啡肽。内啡肽类似于阿片、吗啡,能让人觉得很愉悦,也能减轻精神压力,甚至会让人上瘾。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晒太阳会晒出瘾来。明明知道长时间晒太阳不好,有带来皮肤癌的风险,但还是要晒,这就是上瘾,是产生的内啡肽导致的。

 

晒太阳还有别的好处,阳光对于身体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我们是不是因此就要每天长时间晒太阳呢?不是的。这些好处只要短时间晒太阳就可以产生,每天晒20分钟、30分钟也就足够了。如果要长时间晒太阳,还是要做好防晒工作,特别要注意涂上防晒霜。

 

2024.12.10录制

 

2025.01.19整理



中国突然出现人偏肺病毒

18 03 2025年

最近这段时间中国医院人满为患,都是去看呼吸道传染病的。按官方的说法,主要是受两种病毒的感染:流感病毒和人偏肺病毒。我猜测可能还有一部分是被新冠病毒感染了,但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做新冠病毒检测,不检测就等于没有,所以都不再提新冠感染这回事了。

 

一般人应该是第一次听说人偏肺病毒。流感大家都熟悉,但人偏肺病毒是什么玩意儿呢?根据拉丁学名,偏肺病毒正确的翻译应该叫做“后肺病毒”,意思是在肺病毒之后发现的类似肺病毒的病毒。肺病毒现在改叫“正肺病毒”了,可能中国因此就把后肺病毒叫做偏肺病毒了,有正就有偏嘛,就像有正房就有偏房。既然这么叫了,我也就跟着叫偏肺病毒好了,不然大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正肺病毒和偏肺病毒分别是肺病毒科的两个属。正肺病毒有几种,其中能感染人的那一种就叫做人正肺病毒,在临床上叫做“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我以前已介绍过RSV,就不再说它了。偏肺病毒以前只在鸟类当中发现过一种,所以把它叫做“鸟偏肺病毒”。鸟偏肺病毒是1978年在南非的火鸡身上发现的,后来在世界各地的火鸡和野鸟身上也陆陆续续发现了。人偏肺病毒直到2001年才被荷兰的科学家发现。荷兰曾有28个5岁以下的小孩得了呼吸道传染病,病得很重,有一些小孩还要上呼吸机帮助呼吸,但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病原体感染的。检测已知的病原体,发现都不符。荷兰科学家就从这些小孩的呼吸道取了病毒样本在体外做细胞培养。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下看病毒,发现跟肺病毒很像。做了基因序列检测,但检测结果跟已知的肺病毒以及所有的病毒序列都不一样,是一种新的病毒。跟它最像、序列相似性最符合的是鸟偏肺病毒,所以就把它叫做人偏肺病毒,跟鸟偏肺病毒归为同一个属。

 

荷兰科学家还对不同年龄的人做了研究,从他们身上抽血,检测血清里有没有新发现的病毒的抗体。结果发现,5岁以上的人血清里百分之百都能查到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这说明一旦到了5岁,就全都被这种病毒感染过了。那么,这种病毒是不是就像禽流感一样,突然从鸟传到人身上的呢?他们做了进一步研究。荷兰冷冻保存了一批1958年的病人的血清。他们检测了其中72人的血清,发现全都能检测到人偏肺病毒。这说明1958年就已经有这种病毒,而且所有人都被它感染了。所以,这种病毒从鸟偏肺病毒进化过来应该早于1958年。通过对比人偏肺病毒和鸟偏肺病毒的基因序列,可以计算出究竟是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的。计算的结果,大概200年前人偏肺病毒就已经从鸟偏肺病毒进化出来了。

 

几乎所有人都被人偏肺病毒感染过,只不过大部分人被偏肺病毒感染后症状很轻,只有上呼吸道症状,也就是普通的感冒。有少部分人会发展到入侵下呼吸道,变成肺炎或者支气管炎,大概4%~5%的人病情会严重到需要住院。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死亡,病死率大概是0.1%。据估计,2018年全世界有1100万人被人偏肺病毒感染,其中50万人需要住院,11000人因此死亡。病情很重甚至死亡的人主要是婴幼儿,特别是6~12个月的婴儿是高危人群。还有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人也是高危人群。第三部分高危人群是免疫系统有缺陷、免疫功能比较差的。健康的成年人即使被这种病毒感染,也不过是得了普通感冒。这种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没有抗病毒的药可以杀死这种病毒,高危人群被感染后,即使病得很重,也只能针对症状做支持性治疗,等着身体产生抗体,把这些病毒消灭了才能够康复,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既然偏肺病毒感染这么普遍,几乎所有人都被感染过,而且也发现20多年了,为什么中国以前从未报道过偏肺病毒疫情呢?那是因为以前不做检测,不做检测就相当于没有。医院从来不查偏肺病毒,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报道。现在因为做检测,就突然冒出来疫情了。我怀疑是原来做新冠核酸检测的那些公司现在没生意了,要另找出路,做别的病毒检测,包括偏肺病毒检测,于是向医生、医院推销这种检测。今年生意来了,一测测出了一大堆偏肺病毒,大家才知道有偏肺病毒感染这回事。

 

但是,即使检测后知道得了偏肺病毒感染,对治疗也没用,因为现在没有特效药,知道了也只能根据症状做支持性治疗。做检测就是让核酸检测公司和医院赚钱。疾控中心当然很希望做这种检测,因为可以监测疫情,但普通患者做这种检测没用。真正有用、能够起到预防作用的是接种疫苗,不过现在没有疫苗,还在研发中。

 

偏肺病毒的表面有两种蛋白。一种是糖蛋白,简称“G蛋白”,它的作用是让偏肺病毒跟人呼吸道的上皮细胞结合。一种是融合蛋白,简称“F蛋白”,它的作用是在病毒跟细胞结合后让病毒的膜和细胞膜融合,病毒里的遗传物质(单链RNA)才能进入细胞里。人的免疫系统发现这种病毒入侵,就会产生抗体,最终病好就要靠抗体去攻击病毒。最重要的抗体是能够中和病毒毒性的抗体,叫做“中和抗体”。中和抗体针对的抗原是F蛋白,研发针对偏肺病毒的疫苗就要用F蛋白做抗原。

 

现在有最先进的疫苗技术信使RNA疫苗技术,通过合成一段能够编码F蛋白的信使RNA作为抗原。信使RNA疫苗做得最好的莫德纳公司早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研发针对偏肺病毒的信使RNA疫苗了。2020年遇上新冠疫情,他们集中研发新冠疫苗。新冠疫情过去之后,莫德纳又回头研发针对偏肺病毒的信使RNA疫苗。2024年他们刚刚做完一期临床试验,发了一篇论文,接下来还要做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研发偏肺病毒疫苗不像研发新冠疫苗那么急迫,按正常步骤,还得过几年时间才有可能研发成功。如果很顺利,过三四年研发出来,那么高危人群,特别是婴幼儿就应该接种疫苗来预防偏肺病毒。

 

2024.12.29录制

 

2025.01.18整理



一个长达200多年的种子实验

17 03 2025年

1870年,我的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招了一个年轻的教授威廉·比尔。我的母校当时叫做密歇根州立农学院,以研究农业为主。比尔教授有一个项目是指导农民种田,经常被农民问到一个问题:地面的杂草都除掉了,埋在地下的杂草种子还会发芽长出来,为什么杂草那么难以除干净?地下的杂草种子要过多少年才会死掉?这个问题把比尔教授难住了。他在1879年决定,做一个他本人肯定看不到结果的伟大实验:研究究竟要过多长时间,杂草的种子才会死,不再长出来。

 

他的实验是这么做的。拿20个玻璃瓶装了沙土,每一个玻璃瓶里放了23种常见杂草的种子,每一种杂草放50粒种子。然后在学校找了个秘密地点,把这些玻璃瓶瓶口朝下埋在地下20英寸的地方。瓶里的种子跟外界有气体的交换,但水进不去,种子也就不会发芽。他又用水泥做了一个混凝土“保险库”,把这些玻璃瓶保护起来。最后画了一张地图,标明这些玻璃瓶埋藏的地点,相当于一张“藏宝图”。他的实验计划是每过5年就拿出一个玻璃瓶,看里面那些杂草种子会不会发芽。

 

过了第一个5年,他在1884年拿出了第一个瓶子,发现生命力最强的是荠菜种子,50粒荠菜种子全都发芽了。别的杂草种子只有一部分发芽,有的杂草像黑芥的种子就一粒都没有发芽,全都死掉了。接下来,他每过5年就做一次实验。到1910年,比尔教授要退休了,就把那张藏宝图交给系里一个年轻教授,让他接班继续做这个实验。这个新的教授研究了一下比尔教授已经获得的数据,发现5年的间隔太短,每一次实验会发芽和不会发芽的杂草种类类似,所以他决定把实验的时间间隔延长,每10年取一瓶种子做实验。

 

这个教授退休时,又把藏宝图和实验项目交给下一个年轻教授。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到1980年的实验做了之后,只剩下6瓶种子了,学校植物系的教授们想把这个实验的时间再持续得更长一些,所以表决决定再把实验的间隔延长到20年。下一次实验是2000年,拿出一瓶种子来培养,发现只剩下两种杂草种子还会发芽。其中生命力最强的是毛蕊花,50粒种子有23粒发芽了,另外还有1粒圆叶锦葵的种子也发芽了。

 

到了2017年,负责这个项目的教授年纪也大了,准备退休,刚把这个项目交给一个年轻教授,自己就中风差点死了。这让他想起不能这么冒险了,一代代单传,万一接项目的人出了什么事,突然生病或者出车祸死了,藏宝图就失踪了,项目就断了。所以他决定,不能只传给一个人,而是搞一个团队,让系里的几个教授一起参与这个项目。这些教授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研究进化生物学的,有研究生态学的,有研究分子生物学的,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下一次实验本来应该是2020年,但那年发生了新冠疫情,学校基本上关了,没法做实验,所以拖到2021年4月份,他们才去挖种子。大家找了一个夜晚聚在一起,对着藏宝图把瓶子挖了出来。为什么要在晚上呢?第一,怕暴露了埋藏种子的地点;第二,怕白天阳光照射,埋在地下的种子会发芽。挖出来后做实验,发现这一次就剩下毛蕊花种子还有生命力,50粒有20粒发芽。

 

现在做这个实验就已经不只是简单地看哪些杂草的种子会发芽,哪些杂草的种子不会发芽了,而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种子里的蛋白质、RNA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研究的技术手段在比尔教授开始做这个伟大实验时是根本想不到的。因为是20年才做一次,下一次就是2040年,然后是2060年、2080年,到2100年这个实验才算结束。到那时,不知道又有什么新的研究手段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呢。

 

2024.11.10录制

 

2025.01.17整理



说学霸谁是学霸?

16 03 2025年

我之前谈到“李老师不是你老师”卖币,提到美国之音的无良记者刘文,到现在还在吹捧“李老师”李颖多么“伟大”。我好奇这人究竟是谁,查了一下,发现她在中学时曾经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让我想起以前批过的韩寒、郭敬明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捧出来的,于是在蓝天发帖说她原来也是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捧出来的。

 

本来就是顺便发一句感慨,但不知道刘文长的什么脑子,居然把我这句感慨理解成我嫉妒她曾经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还吹嘘她“年少成名的感觉真的很不错”。意思是我没有这种少年成名的机会,所以嫉妒她了。我以前揭露韩寒时也有很多人说我嫉妒韩寒。韩寒当时是全中国出名的人,而且得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说我嫉妒他还能扯上一点边。而刘文得的是二等奖,而且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在“李老师”事件发生之后我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她居然也觉得我是在嫉妒她。

 

虽然我不认为世界上有谁值得我去嫉妒,但老有人认为我天天在嫉妒别人,只要有谁被我批到,就是我在嫉妒这个人。比如两年前我批“李老师”的时候,也有无数人说我嫉妒“李老师”的粉丝比我多。包括因为汉语讲得不错而在中国出名的招摇撞骗的德国骗子老雷,当时也说我嫉妒“李老师”。现在李老师卖币号称一夜暴富,赚了几十万美元,我揭露“李老师”卖币,岂不更是在嫉妒他吗?

 

刘文除了说我嫉妒她少年成名,还向我显摆她是学霸。她说:“你看我简历都是一路名校出来”,“从高考大省江苏考进香港中大商学院”,“硕士读了全美专业排名前三的南加大”,所以她感叹自己“真的是学霸”。这个世界上最可笑的事就是有人向我显摆是学霸,就像有人向我显摆读书多,嘲笑我读书少,劝我多读书一样。顺便说一下,我现在在特供会员视频栏目也时不时会介绍一下我读的书,都是英文书,所以有读者建议我介绍一下新近中国出的书。但可惜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关注中国新出版的书了。以前还在北京的时候,因为经常有出版社和作者送书给我,我还会看一看,现在没这个机会了。现在我看的基本上都是英文书,所以没法评中国新出的中文书。如果有人因此来教训我说,你对中国新出的中文书读得太少,我也只好认了。

 

回头再说刘文。她本科上的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是弹丸之地,能有几所名校?大家公认的名校也就是香港大学和后来异军突起的香港科技大学,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把香港中文大学也当成名校。更何况她上的是会计系,哪有学霸会去上香港中文大学的会计系?她读硕士上的南加州大学倒是名校,但她去商学院读的是科学硕士(MS),没有学霸会去读科学硕士的,因为科学硕士在美国是最没有价值的学位。

 

为什么说科学硕士在美国最没有价值呢?这跟美国的教育制度有关。学士学位当然很有价值,有可能的话都应该去读。只有读了大学本科,有一个学士学位,出来才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也才能进一步深造。大部分人本科毕业也就是找一个工作,还有一部分人要继续深造,读法学院、医学院、研究生院,都是直接读博士。法学院读法学博士、医学院读医学博士、研究生院读学术博士(PhD),没有先读硕士再读博士的。

 

这就是美国教育制度跟中国不同的地方。中国在有所谓的“直博”之前,要先读硕士,再读博士。美国读博士都是直接去读,很多系是不招硕士生的,没有硕士的培养项目,我以前读博士的生化系就不招硕士生。有个别学生只拿一个科学硕士就毕业了,是因为读博士中间需要考资格考试,没过,系里就给一个硕士学位让他毕业走人。资格考试过了就继续读博士,不会直接培养硕士。对于我们这一行来说,硕士学位没什么用,有博士学位表明你会做研究了,那才有用。甚至光是博士还不够,往往毕业之后还要去做博士后研究。

 

也有一些系有硕士的项目,会招硕士生,但完全就是为了赚钱。在美国读博士都是免学费的,还要给奖学金、助学金;读硕士都要学费,而且要收很高的学费,靠这个赚钱。在美国读硕士还跟中国不太一样,在美国读硕士也就是上两年学,不用做研究,不用写论文。上几门课,多学点东西而已,并没有进行学术训练,能学到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去学一个交钱去上,而且往往是交了钱就能上的硕士没什么价值。

 

我指的是科学硕士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位没什么价值,并不是说所有的硕士学位都没有价值。有些人读硕士学位是为了职业培训,那当然是有价值的。比如有些人本科读的是其他专业,后来发现美国护士这一行很赚钱,想转行从事护士职业,就要读一个入门级护士硕士学位,花一两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后才能考护士执照,才能从事护士职业,这当然就有价值了。去商学院读MBA也不能说没有价值,虽然它最主要的价值是建立人脉关系。但MBA都是工作之后,甚至工作了好多年之后再去读的,并不是本科毕业就直接读。而且读MBA也没有人因此就自称学霸,即使上的是名校商学院的MBA也不能算做学霸。所以刘文还吹他老公是南加州大学MBA学霸,也是很可笑的事。

 

中国人历来有名校情结,觉得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上名校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很喜欢显摆。连带着一个人或者他的子女读书很好,是所谓的学霸,也就喜欢显摆了。如果出名了,写回忆录提一下你当年是学霸,读书很好,作为轶事、谈资无可厚非。或者在恰当的场合顺带提一下自己当年读书读得不错,是个学霸,当然也可以。

 

当年《书屋》杂志向我约稿,要我评那一年的高考语文,我就在文章里顺便提了一下我当年是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而且是没有做任何准备顺手拿的。提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表明我现在谈高考语文是有发言权的,并不是为了向人显摆,怕人家不知道我曾经是省语文“状元”。我如果要显摆,早就显摆了,不会等到那个时候再去提。但因为我在文章里面提了,所以全中国人民都知道我曾经是所谓的省语文状元了,但我在自己的简历里从来不会提。现在网上有一些简历提到了这一点,那是别人写的,有的甚至写错了,把我说成是“福建文科状元”,把我从理科生变成文科生了。

 

但如果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以前当学生时学习很好,是所谓的学霸,还是高考状元,工作之后就没有再干出什么事了,小时了了,大并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就别谈小时多么了了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曾经当过高考状元,能说的只是这一件事,还要在简历里大谈特谈,那有啥意思?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因为当学生时曾得过一个奖、得过一个第一名,其实是很丢人的。更何况根本就不是学霸,而是个学渣,却要把自己打扮成学霸,就更丢人。

 

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学霸,脑子肯定很好使,碰到“李老师”这种人就能很轻易地识破。即使一开始没看清楚,等到我把事情点破了,也就会马上恍然大悟,知道所谓的“李老师”实际上就是一个团队、一个诈骗集团了。如果直到现在还像刘文一样,还在崇拜“李老师”,认为“李老师”有多么的“伟大”,认为“李老师”的确是一个人,一天工作20小时,一天发400条推文而且以发视频为主,那就绝对不是什么学霸,而是学渣,渣得不能再渣的渣。

 

2024.12.25录制

 

2025.01.16整理



站着未必比坐着好多少

14 03 2025年

人们很早就知道,每天坐的时间太久对身体不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该尽量减少坐着的时间。但那些坐办公室的人怎么办,总不能不让他们坐着办公吧?后来就提倡站着办公,一种特殊的桌子因此变得很流行。那种桌子桌脚很高,可以站着敲打键盘,就变成站着办公了。

 

最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长时间站着办公,对身体健康也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用的是英国的数据。英国有一个非常大型的、全民参与的健康研究项目,参与的人2013~2015年间有10万左右。他们戴着一种特殊的手表——加速度表生活,持续一周时间。根据加速度表的记录,可以推测这些人每天走路、静止、坐、站的时间大概有多长。有80%的人符合戴表的要求,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数据。这些人后来会陆陆续续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都被记录下来。

 

悉尼大学这篇论文分析了截止到2021年10月底,这些戴表的人中有多少人已经得了重大心血管疾病,还有多少人得了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重大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心力衰竭、冠心病或者中风,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指的是直立性低血压、静脉曲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以及静脉溃疡。分析这两方面数据发现,那些每天很长时间静坐的人,得重大心血管疾病和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的确都增加了。他们以每天静坐10小时为界限,每超过1小时,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了15%,而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则增加了26%。但他们也发现,那些每天站立时间比较长的人,并没有因此降低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他们以每天站立2小时为界限,每增加30分钟,得直立性循环系统疾病的风险就增加了11%。所以站着办公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好处。

 

坐办公室的人还是要尽量减少坐的时间。在办公室里只能坐着办公,但回家后就尽量不要坐着了。更重要的是要活动,要走起来。坐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来活动活动。

 

从进化的角度其实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人类祖先是在非洲大草原进化出来的,晚上躺着睡觉,白天出去找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走,有时候追赶猎物还要跑,或者被狮子追着跑。停下来的时间主要用来休息,站着或坐着休息,但不可能很长时间一直休息,否则要饿肚子的。所以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最自然的状态就是走和跑,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最有利的。

 

2024.11.24录制

 

2025.01.14整理



喝咖啡对健康的好处和风险

13 03 2025年

《自然·微生物》杂志最近发表了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对2万多人的饮食状况及其肠道菌群基因组进行了分析,想发现饮食会对人的肠道菌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分析了150多种食品,发现对肠道菌群的构成影响最大的是咖啡,而且这个影响是正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咖啡对这些肠道菌群的生长起到了刺激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

 

肠道里的细菌种类非常多,他们发现其中最受咖啡影响的一种细菌是罗森菌(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罗森菌在喝咖啡的人的肠道里的丰度(也就是量),是不喝咖啡的人的几倍。在西方国家或受西方国家影响已经西化的非西方国家,城市的成年人喝咖啡很普遍,他们肠道里的罗森菌分布也很普遍,大约70%的成年人肠道里都能找到这种细菌;但在不喝咖啡的小孩和新生儿当中,这种细菌就非常罕见。而在那些没有受到西方影响的非西方国家的农村,这种细菌也很少,只有百分之几的人肠道里能找到这种细菌。不过这些都是相关性,不能说这种细菌在肠道里量很多就是喝咖啡导致的,所以他们还做了体外实验证明的确存在因果关系。他们培养细菌,然后加上咖啡,发现咖啡的确能刺激罗森菌的生长,而且即使加的是没有咖啡因的咖啡,也能刺激这种细菌的生长,也就是说,并不是咖啡因刺激细菌生长,而是咖啡里的别的东西在刺激细菌的生长。罗森菌是2018年才分离出来的一种细菌,它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这项研究想要证明肠道细菌对我们人体有影响,而且是正面的影响。肠道菌群的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非常多。我以前说过,这方面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质量比较高,有的质量比较低,甚至还有一些是伪科学的研究。上海交大就有一个号称研究肠道细菌的教授,说吃肉的是坏细菌、吃素的是好细菌,趁机推销他“发明”的保健品,这纯粹就是骗人了。当然,我刚说的这项研究不是骗人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了,只不过对人体健康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只是推测喝咖啡很可能会刺激肠道菌群里的罗森菌的生长,而罗森菌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以此为咖啡对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提供一个机理,因为现在有很多研究想要证明喝咖啡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咖啡可以说是被研究得最多的食物之一,因为喝咖啡非常普遍,是被喝得最多的饮料之一。喝咖啡究竟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也研究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跟其他食品相比,研究长期喝咖啡对人体会有什么影响比较容易。因为喝咖啡是一种习惯,要么从来不喝、极少喝,要么每天都喝,每天喝的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所以很容易确定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喝咖啡、每天喝多少咖啡。这跟调查别的饮食状况不同,如果问一个人吃不吃某种东西、吃的量是多少、频率如何,他的回忆很可能出差错。所以,咖啡在这方面可以研究得比较准确。

 

现在关于咖啡对人体影响的研究非常多,如果相信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喝咖啡对人体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可以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而且那些疾病都是我们最关心的慢性疾病: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特别是结肠癌、肝癌。这些研究都号称,如果每天都喝咖啡,就能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而且能降低总体的死亡率和特别的死亡率,比如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

 

看上去好处很多,但是,第一,这些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流行病学研究、观察性研究。我以前说过,流行病学研究、观察性研究的质量是比较差的,往往只能确定相关性,确定不了因果性。高质量的研究应该是做临床试验,但研究饮食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影响的临床试验比较难做。关于咖啡的临床研究都是比较小型、短期的研究。其次,即使这些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性研究的结论可靠,咖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能降低的某种疾病风险或死亡率都不是很多,通常也就20%左右。第三,这些研究往往发现,咖啡对人体健康的正面影响跟咖啡因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即使喝去咖啡因的咖啡,也会有相同的效果,所以应该是咖啡里的其他物质对身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咖啡里的物质成千上万种,最多的是咖啡因,但咖啡因并不起主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就难说了。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比如很多人认为,能导致苦味的绿原酸是咖啡里一个很重要的活性物质,不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很初步的。

 

有一些研究认为喝咖啡能够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但上世纪90年代初,咖啡还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下面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当成“可能的致癌物”,因为有些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虽然这个相关性很弱,但由于有十几项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咖啡列为一种可能的致癌物。意思是,一些很有限的证据表明喝咖啡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但这个证据很弱,所以把它列为可能的致癌物,也就是“2B致癌物”。以至于后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哪种物质是2B致癌物,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就说“像咖啡一样”,意思是对这种2B致癌物其实没有必要太在乎,就像你不会因为咖啡被列为2B致癌物,就吓得不敢喝咖啡了。

 

后来发现以前那些研究可能靠不住,因为有更多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喝咖啡能增加膀胱癌的风险。还有的研究得出了比较奇怪的结果,发现男人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女人喝咖啡不仅不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反而降低膀胱癌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性别的不同呢?这表明可能跟其他生活方式有关,其中最可能的就是跟抽烟有关,因为喜欢喝咖啡的男人往往也很喜欢抽烟。这就说明,以前研究发现的喝咖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可能跟咖啡没有关系,而是由所谓的“混淆因素”,例如抽烟导致的。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不再把咖啡当成一种可能的致癌物了。

 

但是,喝咖啡并不是就没有致癌的风险。咖啡豆要经过烘焙,食品经过烘焙就能产生致癌物。有一种重要的致癌物叫做丙烯酰胺,咖啡豆里就含有丙烯酰胺,说明喝咖啡的确有致癌的风险,不过对这个风险也没必要太担心。第一,丙烯酰胺的含量多少跟咖啡的种类有关,检测发现,速溶咖啡里的丙烯酰胺含量比咖啡豆高得多。第二,跟咖啡的喝法也有关系。研究发现,如果采用滴滤的美式喝法,经过滤纸过滤,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基本上就没有了,因为滤纸能够吸附咖啡中的丙烯酰胺。所以,如果担心咖啡里的丙烯酰胺有致癌的风险,就避免喝速溶咖啡,喝咖啡豆现磨的,而且最好通过滴滤的方式喝。

 

喝咖啡还有导致钙质流失的风险。咖啡是一种利尿剂,喝了以后会加速排尿,身体的钙就会通过尿排出去,所以喝咖啡的人要注意通过其他饮食来补钙,比如喝牛奶。有些人喝咖啡喜欢加一两勺牛奶,就可以同时补钙。

 

还要注意控制喝咖啡的量,不要喝得太多,每天控制在3杯左右。1杯的量是200-300毫升,一茶缸的量大约是2杯,控制在2~4杯,不要超过4杯。认为喝咖啡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的研究,都发现控制在2~4杯就已经有好处了。如果量太高,一天超过4杯,反而增加了健康的风险。

 

2024.12.23录制

 

2025.01.13整理



有什么办法能加快身体代谢速度

12 03 2025年

我在评论饶毅的减肥方法时说,他这种通过控制饮食快速减肥的方式很容易反弹,因为减肥减得太狠,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就会对新陈代谢的速度做出调整,让它慢下来。通过运动的方式减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身体也会做出调整,把代谢的速度减慢。那么有没有可能反过来用什么办法加快代谢的速度呢?

 

我们这里说的代谢指的是基础代谢,是身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代谢。身体的代谢是身体所有细胞的代谢的总和。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的代谢速度,有的代谢速度比较快,有的代谢速度比较慢,例如肌肉细胞的代谢速度就比脂肪细胞的代谢速度快一些。所以,如果两个人体重一样,但肌肉和脂肪之比不一样,那么他们的代谢速度也会不一样。那么,通过增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来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数量,就会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

 

提高代谢速度的另一个办法是有良好的睡眠。有一些研究发现,睡眠不好会导致代谢减慢。反过来,如果有良好的睡眠,那么代谢也会加快。

 

还有一个办法是注意饮食,特别是吃的食物的种类。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要经过消化,消化要耗费能量,所以会影响到代谢。不同的食物种类有不同的消化速度,如果吃的食物不太容易消化,那么用来消化它所耗费的能量也就比较多。反之,如果是很容易消化的食物,那么消耗的能量也就少了。蛋白质和纤维比糖难以消化,吃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就比吃热量一样的糖消耗的能量多。又因为高蛋白、高纤维食物消化的时间会比较长,消化它们的能量也就更多。

 

另外,身体的代谢需要水,所以要保持比较高、比较快的代谢速度,就要避免脱水。

 

如果能做到我上面说的,增加体内肌肉细胞的数量、有良好的睡眠、吃不容易消化的高蛋白质、高纤维食物,那么的确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速度。但提高得不会很多,所以别指望会有什么奇迹,这也是为什么减肥很难的原因。

 

2024.11.26录制

 

2025.01.12整理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的卖币骗局

11 03 2025年

在两年前的“白纸运动”期间,有一个叫“李老师不是你老师”的推特账号非常活跃,曾一天不间断地发400条推文,而且以视频为主。我当时发推文质疑说,“李老师”明显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才有可能这么密集地发推文和视频。我这么一说就像捅了马蜂窝,无数水军,包括很多明显是中国网军,都跑到我的推特谩骂,说我嫉妒“李老师”流量大、粉丝多。还有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德国之声这些海外中文媒体,以及他们雇佣的无良记者,也都在炒作“李老师”,也来攻击我。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用我的检索能力和思辨能力做了一番调查,怀疑“李老师”这个账号实际上是中国政府控制的钓鱼号。我还把这个账号最早的主人,后来又作为出镜人的李颖的真实身份也查出来了。李颖当时满地打滚,说我泄露了他的个人信息。

 

“白纸运动”很快就过去了,“李老师不是你老师”账号的价值也就没那么大了,可能在那之后,中国政府就把账号还给李颖,让他自己去玩了。李颖后来也不再害怕泄露个人信息,反而一再接受采访、出镜,大谈自己的个人信息,装穷卖惨。海外的中文媒体及其无良记者也继续吹捧他。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袁莉居然吹捧李颖是“中国的纳瓦尔尼”。李颖后来也搞视频节目,不再隐瞒自己有一个团队,反而经常说“我们”怎么样、“我们团队”怎么样。

 

这几天他声称为了维持团队的运行,发行了一个虚拟币,叫做“李币”。他说他们团队是“全中国最危险的新闻团队”,拿着最基本的工资,做着高强度的工作,没法持续下去,为了捍卫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为了中国的民主事业,发币集资,让人们支持他。原来他这个团队在中国,不然怎么能号称“全中国最危险的新闻团队”呢?如果他在中国真有一个这么危险的新闻团队,没有中国政府的允许有可能生存下去吗?未免太瞧不起中国政府的破案能力了。这明显就是在骗人。他以前号称一天发400条推文,只靠一个人,现在“李老师”的账号一天就发几条信息,反而需要有一个庞大团队,需要有资金来维持它的运转,这不也是很明显在骗人吗?这个人就像我以前揭露过的,是一个满嘴谎言的习惯性说谎者。他现在发行虚拟币“李币”,当然也是要骗人的。发行虚拟币、卖币都是诈骗。据说他发行“李币”的第一天,市值就上千万美元了,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中文网的确傻子多。李颖做的生意跟王志安一样,就是智商不满80的赚智商不满70的钱。

 

虚拟币虽然也号称货币,但它跟真正的货币不是一回事,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货币本身没有价值,或者说它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货币的价值以前靠贵重金属特别是黄金做保证,也就是所谓的金本位。但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还采取金本位,那么货币的价值靠什么来保证呢?靠政府的信用保证。因为政府规定货币是法定的支付手段、偿还手段,必须接受,可以用它购买市场上销售的任何商品、服务,也可以用它还债,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但是虚拟币就一串数字而已,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背后也没有任何价值,并没有政府要求大家都必须接受虚拟币作为支付手段、偿还手段。愿不愿意接受它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其价值体现在交易上,有人愿意买一串数字来收藏。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收藏品。为什么愿意买一串数字来收藏?因为还有别人愿意买,有人接手。玩的其实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如果哪天没有人愿意再买它,就崩盘了,就一文不值了。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虚拟币实际上就是一种庞氏骗局。

 

说虚拟币没有任何价值,有人不同意,认为虚拟币有价值,因为有成本。比如挖比特币需要用计算机来“挖矿”,而且它数量有限,越到后来越难挖出,成本就越来越高,这些人认为成本就是比特币的价值。但这是偷换概念,成本跟价值不是一回事。比如你认为某个地方有金子,雇了一大拨人去挖,花了100万,最后挖出来一块石头。挖这块石头花了100万成本,你能说这块石头的价值就是100万?那显然不行。可见成本跟价值是两回事。更何况李颖发行的所谓的“李币”,是一种零成本的“弥因币”,不需要挖矿,一点成本都没有。弥因币最早是恶作剧。第一个弥因币是“狗币”,本来是嘲笑比特币的,没想到反而被炒起来,弄假成真了。马斯克也在推狗币,把它所谓的价值推得非常高,因此引起了很多人模仿,网红们也都要发行弥因币。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也没有任何成本,谁都能发行,所以骗人就更容易了。

 

李颖给自己卖币诈骗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是可以支持他继续捍卫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继续投身于民主事业,让民主事业有可持续性。他们说现在不能再通过申请外国基金、拿项目的方式来搞民主了,所以要靠发币集资来搞民主。如果人们真想支持他捍卫所谓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完全可以给他捐款。李颖也一直在募捐,还在网上公布了一个募捐的链接。但很明显,他没有弄到多少钱,所以才想到了卖币。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买他的骗人的币呢?当然不是为了给他捐款,而是想靠它来赚钱,属于集资,而且是非法的集资诈骗,只不过李颖把非法集资诈骗说得很高大上。

 

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郭文贵也卖币,搞了一个“喜币”,也号称通过买币可以支持他的“爆料革命”和反共大业。那当然纯粹是诈骗,郭文贵现在在美国坐牢。像这样卖币最后被认定是诈骗,被捉、被通缉的有的是。前段时间花几百万美元买一根号称是艺术品的香蕉的孙宇晨,也是卖币的,因诈骗被美国政府通缉,虽然在美国花几百万拍卖到了一根烂香蕉,也不敢去美国拿,而是在香港自己买了一根香蕉吃了。李颖毕竟生活在意大利,意大利是法治国家,但以后如果因此被意大利政府指控诈骗,是不是也要逃回中国,从此躲在中国,回老巢跟他所谓“全中国最危险的新闻团队”会师?

 

李颖承认了有一支团队,并且开始卖币之后,有人说,现在证实了“李老师”的确有个团队,而且是个诈骗团队,当初那些攻击我的无良记者应该向我道歉。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如果能承认错误、道歉,那就不叫无良记者了。当年吹捧“李老师”的人,现在还在继续吹捧他,继续攻击我。比如当时在德国之声,现在跳槽到美国之音的刘文,就在继续吹捧 “李老师”李颖,说他很伟大,说当时他确实没团队,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刘文凭什么保证李颖就是一个人、每天能工作20小时,像个机器人一样20小时连续发400条推文呢?难道刘文是跟李颖住一起的吗?整天泡在一起,所以能够亲眼看到他一天工作20个小时?

 

不过,刘文对于李颖卖币颇有微词,认为他是在利用自己的名声和流量赚钱。她可能没有分到,所以有一些不满。但当年吹捧李颖的人也有的没有不满,比如当年说李颖是“中国的纳瓦尔尼”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袁莉,现在就在帮着李颖造势,帮着他卖币。她是不是也是李颖团伙的一员,也能分到一些钱?我们不知道,不能乱说。也许袁莉想着,以后成了网红,也可以像李颖这样推出自己的币,也靠卖币赚钱。

 

2024.12.21录制

 

2025.01.11整理



两本关于加州的经典著作

10 03 2025年

一、《加州:伟大的例外》

 

美国人喜欢说美国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国家,叫做“美国例外主义”。美国内部还有一种例外:“加州例外”。在美国50个州中,加州是最独特的。加州很不像美国,或者说是超前的美国,比美国其他地方要超前一代人的时间。

 

为什么加州这么独特呢?加州除了有非常独特的地理、气候,还有独特的历史,因此造就了加州独特的政治、文化。加州建立在淘金热的基础上。1848年偶然发现加州到处是黄金,而且见者有份,淘到了金子,就属于你的,没人跟你争,也不用交税。加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淘金,不仅美国其他地方的人,其他国家的人,如欧洲、墨西哥、亚洲(特别是中国)、中东的人都跑来了,短短的时间内加州人口大膨胀。在发现金子之前的1848年,旧金山的人口只有800人;3年后的1851年,旧金山的人口就膨胀到了3万人,都是到加州来淘金的。这些移民主要是很有进取心、受过较好教育的年轻人,到加州后发现这个地方没有政府、法律、传统,什么都没有,就白手起家,首先把政府和法律建起来。在1849年,加州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加州宪法。第二年正式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这一段淘金的历史造就了加州独特的政体和文化。在美国50个州中,加州的政体是最独特的,它实际上是代议制和直接民主的结合。别的州不像加州有直接的民主,而且占的份量很大,动不动就公投,重要的议案都是由公投通过的。独特的文化跟淘金热有关,形成的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有都市化和创业精神,更宽容、更具实验性。淘金热就十几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加州后来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农业、电影业、高科技的发展,实际上也都是某种新形式的淘金热,跟淘金热一脉相承。这种文化环境会鼓励,至少不会打压,思想的自由,因此催发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运动:伯克利的言论自由运动、性革命、环保运动、里根保守主义运动,以及现在加州成为自由化的灯塔。

 

要了解加州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有一本经典著作是必读的,它是加州的历史学家和记者麦克威廉姆斯在1949年写的。那年是加州建立一百周年,他出了一本书来总结加州的历史经验,书名就叫做《加州:伟大的例外》。几十年过去了,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过时,很多数据已经不准确,包括他对加州发展的展望也过于保守,加州发展的速度比他那时预计的要快得多。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没有过时。书中有一句话:“在加州,所有的灯火在同一时间一起点亮,从此就没有黯淡下去。”

 

二、《南加州:陆地上的岛屿》

 

前面我介绍过了麦克威廉姆斯关于加州的名著《加州:伟大的例外》,再介绍麦克威廉姆斯另一本关于加州的名著《南加州:陆地上的岛屿》。这本书跟《加州:伟大的例外》一样出版得很早,1947年就出版了。1973年再版时,麦克威廉姆斯写了一篇前言。以后就没有绝版,不停地印,现在在亚马逊还能买到新书。这本书是关于南加州的名著,别看它40年代就出版了,想要了解南加州的历史文化,到现在还是一本必读书。

 

南加州和北加州虽然都属于加州,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南加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甚至海洋,以及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跟北加州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同,所以值得专门拿出来研究。

 

我们说的南加州,有大的概念,也有小的概念。一般把北纬35度45分以南的加州部分叫做南加州,包括10个郡,但这是人为的行政划分,并不是自然的划分。如果自然划分,加州南部在地理上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叫做特哈查比山脉。看加州的地形图就会发现这条山脉很奇特,别的山脉都是南北走向的,这条山脉却是东西走向的,向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圣巴巴拉的海角受孕角。以这道山脉为界把加州分成南北两部分。往南的部分有8个郡,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郡叫帝国郡,实际上属于科罗拉多河流域,剩下的7个郡就是南加州的小概念。

 

而麦克威廉姆斯说的南加州比这个概念还要小,他把南加州东边沙漠地带(包括帝国郡)去掉了。南加州的东边有南北走向的高山,他只算高山西边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很特殊的地理区域。按麦克·威廉姆斯的说法,这是美国最小的一块地理区域,也是最特殊的一块地理区域,他把它叫做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它跟美国陆地的其他地方看上去截然不同,像是分开的,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气候,都是最独特的一块地方,所以把它叫做陆地上的岛屿。它是一块面向海洋、凉爽、不干不湿的沙漠,有全美国,也是全世界最特殊的、近乎完美的气候。人们通常把南加州的气候叫做地中海型气候,但麦克威廉姆斯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南加州的气候比地中海的气候还要好,没有地中海地区夏天的湿热和成群的蚊子,所以他说这种特殊得近乎完美的气候是南加州最大的一笔财富。

 

正是南加州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南加州特殊的人文环境。比如南加州的大城市,不管是洛杉矶还是圣地亚哥,都很不像大城市,城市里大片大片没有开发的旷野遍布其中,都市和乡村没有截然的界线,这在其他地方是见不到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悖论。类似的悖论还有很多,书里列举了很多例子,这就是为什么把南加州叫做悖论之地。

 

2024.11.12,2024.11.18录制

 

2025.01.10整理



为什么中国文科教育容易教出妄人

8 03 2025年

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做《为什么网络意见领袖会出错:以方舟子和“海边的西塞罗”对美国大选的预测为例》。那个公众号本来读的人不多,但可能是因为文章批了我,被腾讯当成宝推荐,看的人就多了,有好几个人转给我,要我对此发表评论。

 

“海边的西塞罗”是一个不懂装懂的妄人,我以前多次批过他,别人批他跟我没有关系,不感兴趣,懒得看,我只看了这篇文章批我的部分。文章说,在哈里斯参选总统后,我几乎每天都会发布哈里斯选情有利的推文,预测哈里斯会获胜,结果大家都知道,所以我的预测错得离谱。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作者说因为我支持民主党,希望民主党获胜,所以出现了所谓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文章还教育说,如果要了解美国的情况,一定要看美国主流媒体的文章,不要过于轻信网络信息,要批判地看。

 

其实,如果关注我的推特、看我的视频或读我的文章,就知道我在大选期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说过,今年的大选选情双方不相上下、旗鼓相当,很难说谁会获胜。我还多次说,由于很多美国人对于经济状况以及非法移民问题不满,加上近年来拉丁裔对民主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所以川普还是有可能上台的。我也一再说过如果川普上台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所以,这个人说我一直预测哈里斯会获胜,这不就是在造谣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提倡批判性思维、防止认知错误,这个人反过来说我有认知错误,想以此来打我的脸。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查此人是何方神圣很容易,因为他在那篇文章里放了自己的网站地址。这是一个博客的网站,网站上有他本人的简介、照片,简介还有中英两个版本。他真名叫做冷金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写过很多文章。他嘲笑我“无所不谈”,其实他才是无所不谈。他的英文水平很差,一份简单的英文简介都写不好,用的是中文式英语,里边很多错误,但他却偏偏用英文写了几篇博客文章,就是这么自信。更自信的是,他曾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做短期的访问学生,相当于参加了一个学术交流,就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字“Steven”,然后就觉得自己比谁都了解美国了。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比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间还长,他居然就认为比我还懂美国,要教我怎么样正确认识美国,这不是非常狂妄吗?不就是一个妄人吗?

 

我兴趣很广泛,而且从小就养成了每天写作的习惯,所以每天都要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也因此引起了各行各业很多人对我不满。比如生命科学是我的本行,但偏偏就有研究生命科学的人认为我没有入门,说我只是读了一个博士,没有当上教授,而且已经多年不做研究,早就是外行了。最典型的就是饶毅,他认为他在山上,我在山下。又比如,我经常揭露中国医疗的黑暗、批评中国医生乱来,因此有很多中国医生反过来骂我根本不懂医学。我还喜欢发表一些关于政治、历史、文学方面的评论,而且关于文科方面的评论发表得越来越多,又引起了很多文科人士的不满,认为我跨行,伸手到了他们的领域。他们经常说,方舟子在科学方面还是靠谱的,一旦出了科学领域,跑到政治、历史、文学就很无知了。然而,这些人又没能力指出我究竟有什么错误,就只能通过造谣、歪曲的方法抹黑。

 

就说文科吧。文科跟理科相比是比较没有专业性的,完全可以自学,我很小就知道了这个道理:科学没法自学,而文科可以自学。所以我虽然从小对文科很感兴趣,但上大学、读研究生还是选择读生物学。文科的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个是思辨能力,一个是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所谓思辨能力指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这可以说是我的强项,我不认为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差。但这恰恰是中国那些搞文科的人的短板。我经常嘲笑他们是一脑子浆糊,却偏偏喜欢来挑战我,这不就是一个智商不满80的人挑战一个智商超过180的人,是自取其辱吗?

 

再说对于知识的掌握,它跟三方面有关:记忆能力、检索能力和阅读。记忆能力不用说了,我对于文字比较敏感,所以对文字的记忆比一般人好。检索能力也没有什么人能跟我相比。我以前揭露学术造假主要靠的就是检索。我揭露唐骏造假的时候,李开复跟记者说:终于发现了检索能力比我还强的人了。随后李开复也被我揭露了,也领教了我的检索能力。至于阅读,我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读,没有人能够做到无所不读,但我对于感兴趣、想要谈论的话题,肯定有很多阅读,做了很多准备,也就是做了功课的。比如关于美国政治的话题,我读的关于美国的时事报道、分析和关于美国历史政治的专著,一个月的阅读量可以让冷金乘读上一辈子了,他凭什么认为比我还了解美国,要指导我怎么认识美国呢?他是觉得比我聪明、记忆力比我好、检索能力比我强,还是读的相关的书比我多呢?

 

中国的教育很成问题,很容易培养出这种妄人。尤其是文科教育比理科教育更容易培养出妄人,原因在于中国的文科比理科更没有学术自由和教育自由。中国的理科教育在学术自由和教育自由方面当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文科更严重,因为文科在中国是政治的附庸、仆人,是要为政治服务的。而理科跟政治的关系相对就没有那么密切。所以习主席喜欢给各种各样的事情指明方向,却很少给科学指明方向,指明的方向基本上都是文科方面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科的研究、教育就特别差,跟世界的差距要比理科的研究、教育大得多。在文科方面,做得特别出色、能达到世界水平的学者,可以说没有。中国出名的文科学者并不是在学术上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而往往是因为敢说话、敢反对政府出名的。比如中国最著名的法学家贺卫方,他在法学上有什么学术贡献吗?没有。他连论文都不写,就是因为号称“敢说话”出名的。冷金乘学的是德国哲学,在这个领域,中国最出名的几个学者以前都被我们揭露过剽窃,把国外学者的文章、专著翻译一下就当成自己的东西。

 

在文科领域,中国缺乏优秀的学者、老师,当然也就教不出好的学生,何况中国的文科生本来生源就比较差。中国学习比较好的人历来都更愿意学理科,因为容易找工作,政治风险也比较低。往往是学习不怎么样的,特别是理科不好的人才去读文科。当然也有理科很好,但对文科特别感兴趣去读文科的,但这属于例外。大部分人读文科都是为了能够上大学,就选一个比较容易被录取的文科专业,不然就上不了大学或上不了好大学。

 

生源本来就比较差,更何况中国的文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国的教育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都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教育,但理科教育因为要学科学、做实验,所以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还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科教育不仅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还要禁止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要求听话、盲从,不能质疑大领导的话。对习主席指明的方向谁敢质疑?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出来的学生,质量必然很差。

 

但是,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中国文科教育出来的人反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站在了道德高位上,充满了自信,自我感觉无比良好。觉得自己有思想,而学理科的人没思想,只是一个工具。学过了哲学、人文学,掌握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思想了,就觉得自己可以像习主席一样给各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指明方向。但他们在领导、特别是大领导面前可是谦卑得很,当奴才;面对无权无势的人就换了一副嘴脸,要当德育教授、人生导师,以学术大师自居,教你怎么做学问。

 

这个博士生之所以敢造我的谣,不就是因为他知道我在国内被封杀了,没有发言权,国内读者普遍不知道我究竟发表了什么言论,关于美国大选有没有做过预测?而且,我也没法在墙内同样的平台和同样的渠道去反击他。所以他就敢肆无忌惮地造谣。这种人不仅是妄人,还是小人。

 

2024.12.19录制

 

2025.01.0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