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路少抑郁

31 03 2025年

随身携带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的一个好处是,能够准确地记录每天走了多少步。我刚才查了一下,在过去的2024年,智能手机记录了我平均每天走路8084步,比以前少了。我以前每天差不多走10000步。因为去年下半年大旱,野花少了,所以我出去远足的距离相对也就比以前短了。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有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可以很客观地记录一个人每天走路的情况,这对于做流行病学调查的人是一个福音,很容易研究每天走多少步跟身体状况或疾病发生的关系。有关的研究非常多。其中有一类是研究走路的多少跟抑郁症有什么关系、能不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这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

 

在上个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发了一篇西班牙科学家的论文。他们收集了很多关于走路与预防抑郁症的研究,挑出其中的33项来分析。这些研究涉及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9万多人,都是每天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计步器统计每天走多少步的。跟踪几年之后,研究这些人中有多少得了抑郁症,或者出现了抑郁症症状,这样就可以做对比了。将对比的结果综合起来,发现每天走路5000步以上就有了预防抑郁症的效果。如果每天走路超过7500步,像我这样的,那么报告抑郁症症状的风险降低了31%。每天多走1000步,报告抑郁症的风险就降低9%。

 

这些研究是为了研究能不能预防抑郁症,所以在研究之前就把已经得了抑郁症的人排除了,研究的是一开始没有得抑郁症的人。以前有研究研究的是那些已经得了抑郁症的人,发现运动能够治疗抑郁症。运动的治疗效果跟吃药的效果相当,有时候会更好。运动有多种方式,其中治疗抑郁症效果最好的是跳舞,其次是跑步或走路。所以,每天坚持走路7500步以上,不仅可以预防抑郁症,而且如果得了抑郁症,还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2025.01.05录制

 

2025.01.29整理



喝茶有致癌的风险

30 03 2025年

酒、咖啡、茶是三种最常见的饮料,前面我已经谈了酒、咖啡和癌症的关系,今天再讲一讲茶和癌症的关系。其实早在2017年我就写过一篇比较长的科普文章,讲喝茶与癌症的关系。那时候我还能在中国发表文章,有时候还会引起风波。我那篇文章就引起了很大的风波。我在文章里谈到普洱茶很容易被真菌污染,真菌会产生真菌毒素,比如黄曲霉素,是强烈的致癌物,所以喝普洱茶不仅不能预防癌症,反而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这就得罪了云南人民。云南普洱茶协会声称要代表600万云南茶农起诉我,向我索赔600万元名誉损失费,云南政府组织了一批云南的专家开会声讨我。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声称要对普洱茶进行紧急抽检,证明里面不含黄曲霉素,发表论文,用数据来打脸方舟子。不过后来不了了之,我并没有接到云南普洱茶协会的诉状。云南农大的校长也没有发表论文,不知道他是看风头过去了就没有真去抽检,还是抽检发现里面到处都是致癌物,就不发表论文了。现在七八年过去了,关于喝茶与癌症的关系又有非常多的研究,值得再回顾一下这个问题,谈一谈最新的一些进展。

 

茶跟酒和咖啡不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保健食品,喝了有各种各样的好处,而咖啡和酒历来就被认为不是什么好东西。最近十几年来,人们才开始研究咖啡是不是有保健作用,而茶的保健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发表的有关论文比研究咖啡的多得多。将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是有道理的,因为茶里富含很可能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益的保健物质。为什么我们喝茶会觉得很香?因为里面含有非常多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儿茶酚。儿茶酚是一种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其中包括抗癌作用,这是有实验作为证据的。体外实验发现儿茶酚能杀死癌细胞,动物实验发现那些长有肿瘤的动物如果摄入了儿茶酚,肿瘤的生长就会被抑制,所以把儿茶酚作为一种抗癌物质是有科学证据的。但是,这不等于喝茶就能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因为我们喝茶摄入的儿茶酚的量比做实验的用量至少少了一个数量级。

 

那么,喝茶究竟能不能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呢?这需要拿人做研究,要做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对照试验。我在7年前那篇文章里说了,虽然做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没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因为研究的结果相互冲突,有的说喝茶能够预防癌症,有的认为没有任何效果。现在过了七八年,又有了更多的研究,结果还是互相冲突,没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比较明确的是喝茶能够预防口腔癌,几项研究的结果都比较一致,而且也比较明显,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但对于其他癌症就没法得出结论,反而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茶会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这就值得注意了。特别是有中国的研究者对中国人喝茶做研究,得出了喝茶会增加某种癌症风险的结论,那就更值得我们注意了。以前也有外国的研究者做过这样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很多中国人不服,认为这些外国人别有用心,想抹黑我们中国的传统饮料。或者认为外国人不会喝茶,才喝出了癌症。甚至认为中国人是特殊人种,跟外国不一样,外国人喝茶会喝出癌症,中国人喝茶却可以预防癌症。但是,中国人自己对中国人做的研究也发现喝茶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些借口、狡辩就都不成立了。中国人研究喝茶肯定不会带着抹黑喝茶的动机,所以他们如果得出了对喝茶不利的结论,就应该是可信的。

 

2002年,中国启动了一项规模非常大的研究项目,研究中国人得慢性病跟生活习惯有没有什么关系。这项研究课题最开始是由香港慈善组织嘉道理基金会赞助的,所以这个项目就被叫做“中国嘉道理生物库”。在2004~2008年期间,在中国的5个城市和5个农村调查了多达51万人。对他们进行体检、抽血、问卷调查,问各种情况,包括喝茶的习惯,一天喝多少茶都被记录下来。几年之后做追踪调查,做各种各样的对比,因为这些人当中有的生病,有的死亡了。每过几年就做一次追踪调查,到现在已经追踪了3次,其中就包括喝茶跟癌症的关系。因为其中有些人已经得各种各样的癌症去世了,而这些人有的喝茶,有的不喝茶,喝茶的量又不一样,所以就可以对比了解喝茶究竟是能预防还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

 

这个项目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喝茶与癌症的风险的论文。他们的研究发现,如果去除了抽烟、喝酒的因素,那么喝茶跟得总的癌症的风险以及得常见的癌症,包括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的风险没有关系,既不增加,也不降低。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结果可靠,就表明喝茶既不能预防也不能增加癌症的风险。但这项研究也发现,喝茶增加了得胃癌的风险。即使是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如果有喝茶的习惯,也会增加胃癌的风险。特别是喝很多茶的人,一天喝茶用的茶叶的量超过了4克,得胃癌的风险增加了大约50%。

 

茶叶里目前没有发现致癌物,那么喝茶能增加某种癌症的风险就是别的因素引起的。一个可能是,茶叶本身虽然不含致癌物,但茶叶在制作、储存的过程中有可能被真菌污染,真菌会产生真菌毒素,而很多真菌毒素都是强烈的致癌物。就像我一开始提到的黄曲霉素就是已知的最强的致癌物之一。这对于大家喝得最多的红茶、绿茶、乌龙茶,问题不大,因为这些茶叶在制作时会烘焙,相当于消毒,把茶叶原有的真菌杀死了。它们还要密封保存,保存不好发霉了,那就是变质了,大家也就不喝了。要减少喝茶得癌症的风险,一旦发现茶叶有异味、发霉就不要喝了,要扔掉,不要舍不得。

 

但有一类茶偏偏就是要喝发霉的,也就是普洱茶这类所谓的后发酵茶。后发酵茶在制作时没有烘焙这道程序,也就没有对茶叶消毒。储存时也没有密封,而是开放式储存,因为要让它在储存过程中一直发酵,而且放的时间越长越好。其他的茶叶都有保质期,时间长了、变质了就不能喝了,普洱茶却号称越老越好。在储存发酵过程中很容易发霉长真菌,所以普洱茶经常被查出含有黄曲霉素,甚至含量非常高。所以对于普洱茶,我是从来不喝,也喝不惯,因为我喝普洱茶会觉得有一股发霉的味道。我对茶叶很敏感,发霉的茶是绝对不喝的。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喝普洱茶。所以,如果要预防喝茶增加癌症的风险,就要注意茶的种类以及是不是发霉。

 

还要注意茶水的温度。喝茶之所以会增加某一些癌症的风险,还跟茶水的温度有关,一旦水温超过了65摄氏度,就被认为是致癌物了。不管喝的是什么,只要温度太高,就会增加癌症的风险。我刚才提到的那项中国人对中国人喝茶的研究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不抽烟、不喝酒的人喝茶,既不增加也不降低食道癌的风险,但是抽烟、喝酒的人喝茶就增加了得食道癌的风险。抽烟喝酒本来就会增加得食道癌的风险,再同时喝茶的话,就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风险。也就是说,茶跟酒、烟会起到所谓的协同作用。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个风险跟喝的茶水温度有关。喜欢喝茶的人,喝的茶水越烫,得食道癌的风险也就越高,最高可以高5倍。有些人知道自己喝酒抽烟容易得癌症,就想通过喝茶来预防,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喝茶要悠着点,不要滚烫地喝下去,要放凉一些再喝,喝温茶。

 

2025.01.04录制

 

2025.01.28整理



喝酒导致癌症的概率有多大?

29 03 2025年

根据美国科学院发布的最新报告,即使适量喝酒,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其中最确定的是女人喝酒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即使一天只喝1杯,也就是相当于14克酒精的量,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10%。但这是相对的风险,是跟不喝酒的人得乳腺癌的风险相比而言的,如果不知道不喝酒的人得乳腺癌的风险有多高,那么这个相对风险究竟有多严重就没有概念。

 

得乳腺癌的概率,也就是所谓的绝对风险究竟有多高呢?刚好美国总医官差不多同时发布关于喝酒与癌症的关系的报告,其中就有这方面的数据。不喝酒或很少喝酒、一周喝酒少于1杯的女人,她们得乳腺癌的概率是11.3%,也就是说,每100个女人一生中大约会有11个得乳腺癌。每周喝酒1杯的女人得乳腺癌的概率是13.1%,跟不喝酒或极少喝酒的人相比,也就是每100人多了不到2人。每天喝酒2杯的女人得乳腺癌的概率是15.3%。喝酒越多,风险也就越高,概率也就越大。

 

这只是得乳腺癌的风险,喝酒还会有得别的癌症的风险,这个概率又是多少呢?每周喝酒少于1杯的女人得跟酒精有关的癌症的风险是16.5%,每天喝酒1杯的女人得癌症的概率是19%,也就是每100人多了2.5人。每天喝酒2杯的女人得癌症的概率是21.8%。

 

男人喝酒同样会增加癌症的风险。每周喝酒不到1杯的男人,得跟酒精有关的癌症的概率是10%。每天喝酒1杯的男人,得癌症的概率是11.4%。每天喝酒2杯的男人,得癌症的概率是15.3%。可见男人喝酒导致癌症的概率比较低,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膳食指南对男人喝酒的限量限得比较高:男人每天喝酒不要超过2杯,而女人每天喝酒不要超过1杯,说明喝酒对女人健康的不良影响要大得多。

 

为什么总医官要在这个时候发布关于喝酒与癌症关系的报告呢?因为他建议在酒瓶上贴的健康警示标签中加入喝酒能够导致癌症的警告。现在美国卖的酒都贴了健康警示,但是只有两方面内容:孕妇喝酒会导致胎儿畸形,喝酒会影响开车、操作机器以及有可能带来健康问题。总医官要求加入新的内容:喝酒能够导致癌症。但是这需要国会通过法案,国会不一定照办,而且这个总医官是拜登任命的,马上就要下台。川普提名的新总医官是一个国外野鸡大学毕业的医生,热衷于卖保健品,水平很差,不一定还会坚持这个建议。

 

2025.01.03录制

 

2025.01.27整理



适量喝酒与健康的最新报告

28 03 2025年

一到过节,人们就喜欢喝酒,而且经常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对身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坏处,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我以前科普过,有很多研究表明,喝酒适量对身体健康也有有益的一面,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国内有些号称做“科普”其实是做伪科普的人认为我这个观点过时了,说最新研究认为喝酒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哪怕只喝一滴酒也对身体有坏处。还说我之所以科普适量喝酒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因为我本人喜欢喝酒。其实我并不喜欢喝酒,很少喝酒。

 

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议。有些国家的膳食指南已经取消了关于喝酒限量的规定。因为他们觉得,以前关于每天喝酒不要超过多少的规定,会让人误以为只要不超过那个量就对身体有益,所以就把限量取消了。而且强调喝任何量的酒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不存在适量喝酒这一说。但美国膳食指南还是规定了一个量。美国膳食指南是由美国农业部制定的,每5年制定一次,现在的版本是2020年的,里面规定:第一,不建议任何人为了健康开始喝酒;第二,如果要喝酒,就要限量,男人一天喝酒不要超过2杯,女人一天不要超过1杯,1杯酒的量相当于14克酒精;第三,某些特殊的人,包括没有达到合法的喝酒年龄的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要滴酒不沾。

 

2025年美国膳食指南又要出新版了,会不会对喝酒的量做出改变,像有些国家那样不再规定限量或者规定所有人都应该滴酒不沾呢?由于有这个争议,美国国会在2023年要求美国农业部请美国科学院对这个问题做一番调查研究,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出一个报告。美国科学院组成了一个由14名大学教授(主要是流行病学的教授)组成的委员会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现在出了研究报告《酒与健康》,是一个所谓的共识报告,也就是委员会所有人都同意的报告。

 

报告根据美国国会的要求,研究适量喝酒跟8个问题的关系。这8个问题中有3个涉及到哺乳,美国科学院的委员会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太少,没有证据和资料能表明适量喝酒跟哺乳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剩下的5个问题中,有一个是适量喝酒跟体重的关系:适量喝酒会增加还是能降低体重、肥胖;一个是适量喝酒跟认知的关系:适量喝酒能增加还是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美国科学院的委员会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足以对这两个问题给出结论。剩下还有3个问题,他们认为能给出结论。

 

第一个问题是喝酒跟全因死亡率的关系。他们认为,现有的证据表明,适量喝酒能够降低全因死亡率16%。第二个问题是适量喝酒跟癌症的关系。他们认为,即使适量喝酒,也能增加乳腺癌的风险10%,而且每天多喝1杯,风险就又增加5%。适量喝酒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但这个证据没那么强。至于适量喝酒跟其他癌症的关系,目前证据不足,没法给出结论。第三个问题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适量喝酒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他们给出的结论是:适量喝酒能够降低心肌梗塞的风险22%、降低中风的风险11%、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18%。

 

美国科学院这个所谓的共识报告发表后,能不能平息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呢?不能。报告发表之后,《纽约时报》采访了一些专家,发表了一篇报道。《纽约时报》这个记者一向反对喝酒,采访的专家也都是反对美国科学院这个报告的。其实,美国科学院这个委员会刚成立时就有争议,因为里面有两个哈佛大学的教授以前曾经拿过酒公司的经费做研究,存在着利益冲突。美国科学院免掉了这两个委员,找了哈佛大学的另外两个教授来替代他们。从这个争议就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4个教授不管有没有拿酒公司的经费,都认为适量喝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见持这个观点的研究人员很多。

 

的确有非常多的研究都表明,适量喝酒对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包括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研究人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都有,不能说他们全都是拿了酒公司的钱在做研究。以前烟草公司曾资助过一些研究人员证明抽烟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毕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这种利益冲突。说凡是证明喝酒对健康有好处的都拿了酒厂的钱,实际上是一种阴谋论。

 

其次,关于适量喝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反对的人说这些研究做得不严谨,因为对比的是适量喝酒跟不喝酒的人。而不喝酒的人中包括了以前喝酒、后来不喝酒的人,这些人戒酒正是因为健康出了问题,比如心脏出了问题才不喝酒的,跟这些人对比就会出偏差。因为这些人本来就不太健康,跟他们对比就会说不喝酒的人身体比较不健康。为了避免这个偏差,美国科学院这个委员会在进行分析时,就只找跟从来不喝酒的人对比的有关研究,不找跟后来戒酒的人对比的研究。

 

还有,这种研究之所以一直遭到批评,是因为它属于流行病学调查,是观察性的研究。我以前说过,观察性的研究只能给出相关性的结论,给不出因果性的结论。只能说适量喝酒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但不等于心血管疾病的降低是适量喝酒导致的,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导致的。《纽约时报》的报道说,适量喝酒的人本来就比较注意健康,所以他们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减少了;也可能是别的更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他们本来就喜欢运动。但是,在做流行病学调查时,一般会排除这种很明显的混淆因素。可能还有不那么明显的混淆因素没有排除,但现在也有不少研究做的是机理的研究,证明酒精的确能通过某种机理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有一些研究认为,适量摄入酒精能够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坏胆固醇”的含量。既然有机理表明酒精的确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意味着不只是有相关性,很可能还有因果性。

 

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逻辑问题。很多人否认适量喝酒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因为他们认为喝酒不管量多量少都对健康有害,所以就不可能对健康有任何好处。其实这是把两个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的确,喝酒哪怕量再少也会对身体有害,因为酒精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而致癌物没有量的限制,摄入再少的量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只不过量少风险就很低。但这不等于适量喝酒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为它跟癌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适量喝酒完全有可能在增加癌症风险的同时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果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于增加癌症的风险,那就在总体上降低了死亡率。这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只不过有些人逻辑不过关,一脑子浆糊,把两个无关的问题混为一谈了,非要强调哪怕喝一滴酒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

 

适量喝酒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同时又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就存在两难:某些人群适量喝酒好处大于坏处,另一些人群适量喝酒坏处大于好处。不同的人群面临的风险不一样,有一些人群可能更关注癌症的风险,而另一些人群更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两难,所以公共卫生部门不会建议喝酒。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像美国的膳食指南那样不建议喝酒,如果要喝酒,就要适量,而某些特殊人群应该滴酒不沾。

 

美国科学院的报告就是为美国2025年版膳食指南提供的一个依据,所以下一个版本的美国膳食指南关于喝酒的要求,应该就要根据这个报告。这是根据常理推测的,但川普上台了,美国社会已经不正常了,是不是还会按常理就很难说了。说不定因为川普本人从来不喝酒,就要求最新版膳食指南让大家都别喝酒,不再给一个量,而是要求滴酒不沾。美国政府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出的指南,就不如科学机构给的报告权威。如果新版膳食指南不是根据美国科学院的报告,而是有冲突,大家还是应该相信美国科学院的报告。

 

2025.01.02录制

 

2025.01.26整理



卡特总统的两大政治遗产

27 03 2025年

卡特总统被公认是一个好人,即使跟他处于敌对阵营的人,也承认他是一个好人。但人们又普遍认为他是一个失败的总统。一个常见的评价是,“一个好人干错了行。”还有一个常见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很差的总统,但是一个很好的前总统。”

 

这些说法对他很不公平。他当总统期间被认为导致他没能连任的最糟糕的两件大事,都不应该怪到他的头上。第一件事是美国国内通货膨胀非常高,但这是1973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导致的,当时是尼克松当总统,所以不能怪到卡特。卡特实际上还采取了一些措施让通货膨胀降下来,但等到这些措施生效时,他已经下台了,让里根捡了便宜。

 

另一件事是对外的,出现了伊朗人质危机。但这个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及时的解决,跟里根团队搞破坏很有关系。里根团队的人向伊朗的霍梅尼政权传话,要他们在美国大选日之前不要释放人质,说里根当上总统会给伊朗好处,向他们销售武器,因为当时的总统卡特禁止美国向伊朗销售武器。伊朗果然一直等到里根就职那一天才把美国人质放了,里根也的确偷偷向伊朗销售武器,也就是“伊朗门事件”。

 

卡特当总统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后来的美国政府、美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项政策。一项是对内的,把环境保护作为政策的重点。卡特可以说是自西奥多·罗斯福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环保总统,在他当总统的短短4年间新创建了39个国家公园,还把阿拉斯加多达1亿英亩的土地都划为国家保护区,不能开发。他最早提倡新能源,还在白宫装了太阳能板发电热水,后来被里根拆除。

 

一项是卡特的对外政策,把人权作为外交的核心。在他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不讲人权、只讲国家利益。为了跟苏联对抗,美国在拉丁美洲扶持了几个军事独裁政权,还帮助这些军事独裁政权镇压反对派,这就是为什么基辛格被认为是一个战争罪犯。卡特上台之后就把美国的外交政策改了,提出哪个国家想获得美国的援助,就要有良好的人权记录;如果人权记录不佳,就不给或者少给援助。而对于拉丁美洲的独裁国家,卡特把所有的军事援助全都停了,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纷纷变成了民主国家。

 

卡特是第一个谴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个提出巴勒斯坦人应该有自己的国家的美国总统。他还救了很多外国的政治犯,包括韩国的金大中。金大中在1980年9月被判处死刑,卡特想要营救他,但由于卡特一直在批韩国搞独裁,还减少了给韩国的军事援助,跟韩国的全斗焕政权关系不好,去求情全斗焕不理他。这事一直拖到卡特竞选输了,里根赢了,卡特的人去找里根的国家安全顾问出面向全斗焕求情,让他放过金大中。全斗焕提出一个交换条件:里根上台时邀请全斗焕访美。里根这边答应下来后,全斗焕才把金大中改判20年刑。

 

卡特当时的这些做法在美国国内并不是很受欢迎,得罪了很多人。建那么多自然保护区,地方经济发展受了影响,特别是阿拉斯加很多政客、很多人都恨他。他搞以人权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很多人批评他过于天真,只要道德的高位,不要美国的国家利益,说这样下去,美国会在冷战中输给苏联。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光看眼前的政治利益。长远来看,卡特的这些做法是正确的,后来的美国总统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沿用了卡特的这些政策,除了川普。川普既不要环保,也不讲人权,还要去巴结那些独裁者,算是一个例外。

 

越往后,卡特的这些做法会越显出其重要性,卡特的历史地位会越来越高,值得重新评价。历史学家以前对于卡特总统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很低的,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卡特被放在很靠后。这几年来,卡特的历史地位越来越高,现在的历史学家对卡特的排名排在中间,但我认为他在以后的排名还会进一步上升。

 

2024.12.30录制

 

2025.01.25整理



由卡特家族病史谈吃花生的致癌风险

26 03 2025年

卡特总统非常长寿,活了100岁,但他的弟弟、妹妹都活得不长。他总共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是五六十岁时死的,而且都死于同一种疾病——胰腺癌。卡特的父亲也是五十多岁死于胰腺癌。他一家6口人有4个都是五六十岁死于胰腺癌,这在全美国找不到第二家。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很担心卡特也会得胰腺癌,定期体检专门查他有没有胰腺癌。卡特后来虽然也得了皮肤癌,治好了,但一直就没有得胰腺癌。

 

为什么他家6个人就有4个得了胰腺癌,频率如此高?很容易想到的是有遗传因素。大约10%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也就是他的亲属也有人得了胰腺癌。但有家族史不等于就跟遗传有关系,因为也有可能是同一个家族内有相同的环境因素导致的。不过现在知道的确有大概5%~10%的胰腺癌有遗传因素,也发现有一些基因跟胰腺癌有关系。但胰腺癌不是遗传病,所谓遗传因素只是指如果有这种基因就会增加得胰腺癌的风险,并不等于一定会得。比如著名的癌基因BRCA1和BRCA2也会增加胰腺癌的风险,这个风险大概增加了几倍,但只会让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在70岁之前得胰腺癌的概率在5%左右,并不是非常的高。

 

卡特家族得胰腺癌的人这么多,是不是真有遗传因素也值得怀疑,因为我没有找到他们的下一代有得胰腺癌的记录。比如卡特那个传教的妹妹有4个子女,其中有一个已经去世,活了67岁,讣告里没有说死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胰腺癌死的。另外3个都还健在,已经六七十岁了,显然没有得胰腺癌。所以有可能不是遗传的因素。

 

但即使是遗传因素,也要跟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才会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环境因素呢?卡特认为,他的弟弟、妹妹和父亲之所以会得胰腺癌,是因为抽烟引起的,他们都是重度抽烟者;他没有得胰腺癌,因为他从来不抽烟。吸烟的确是胰腺癌的一个风险因素,但这个风险并没有那么大,抽烟的人得胰腺癌的风险是不抽烟的人的两倍。抽烟的人得肺癌的风险是不抽烟的人的15~30倍,比胰腺癌的风险大多了,可见胰腺癌的两倍风险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风险。所以,把卡特家族得胰腺癌归为抽烟引起的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应该有别的因素参与其中。美国以前吸烟的人非常多,全家吸烟的也很多,为什么只有卡特一家这么多人得胰腺癌,找不出第二家?应该有他们家比较特殊的、一般美国家庭没有的因素参与其中。

 

什么因素呢?卡特家是种花生的农民家庭。在卡特4岁时,他爸买了花生田来经营,经营了非常长的时间,成为一个家族产业,后来传给了卡特。卡特从政之前也在经营这个家族的花生农场。卡特他们小时候是很穷的农民,花生是自己种的,几乎就是免费的,是他们非常重要的食物。除了花生,还有花生酱、花生油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所以他们从小应该吃了大量的花生和花生制品,比一般的美国人吃的多得多。

 

但是,如果不注意,花生吃多了就会极大地增加得癌症的风险。花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不仅很好吃,营养也非常丰富,但有一个问题,很容易受到黄曲霉的污染。有很多食物都很容易受到黄曲霉的污染,特别是坚果,但花生比别的食物更容易受到黄曲霉的污染,这是它的生长特性决定的。花生有一个很特殊的特性,它的果实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土壤里有黄曲霉,花生在生长和结果的过程中会受到黄曲霉的污染。别的食物往往是在储存的过程中才受到黄曲霉的污染,花生是生长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黄曲霉的污染,在储存的时候也容易受到黄曲霉的污染。

 

黄曲霉会产生毒素黄曲霉素,这是一种致癌物,而且是一种极其强烈的致癌物,是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摄入了黄曲霉素就很容易得癌症。黄曲霉素比较耐热,用一般的加工、烹饪方法是没法把它破坏掉的。比如煮花生,温度只有100度,肯定没法消除黄曲霉素。如果是烤花生、炒花生,温度能高到180摄氏度。对烤花生曾做过检测。烤花生一般是在180摄氏度烤20分钟。在这种条件下,大约有75%的黄曲霉素会被破坏掉,但还有25%的黄曲霉素残留下来。要完全破坏黄曲霉素,必须加热到280摄氏度,但在那种条件下,花生就碳化了,没法吃。所以,一般的烹饪、加工去除不了花生里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主要是导致肝癌,相当多的肝癌都是因为黄曲霉素引起的。黄曲霉素也能导致别的癌症,肾癌、结肠癌、膀胱癌都跟黄曲霉素有关系。目前没有发现人得胰腺癌跟黄曲霉素有关,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有动物实验证明,猴子摄入了黄曲霉素会得胰腺癌。猴子跟人非常接近,所以在人身上黄曲霉素也有可能导致胰腺癌。

 

卡特他们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黄曲霉素这回事,因为黄曲霉素是1960年才发现的。在他们的早年乃至长大之后,吃了大量的花生,肯定摄入了大量的黄曲霉素。所以卡特他们家有这么多的胰腺癌患者,很可能是遗传因素、抽烟、黄曲霉素三方面因素结合才出现了这么特殊的现象。当然,这是我的推测,但我觉得这个推测还是有道理的。

 

我刚才说一般的烹饪、加工去除不了花生里的黄曲霉素,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吃花生以及花生酱之类食品时要注意它的来源,不然买来再怎么加工也没法把里头的黄曲霉素去掉。现在在美国,对于市场上卖的,特别是大品牌的花生和花生制品,FDA会抽查、检测,黄曲霉素的量不能超过20ppb。这个限量定得比较松,欧盟的限量是4ppb,比美国严格得多。所以,发达国家市场上卖的花生和花生制品,特别是大品牌的产品,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因为有比较严格的监控。

 

但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就难以让人放心了。有人做过抽查,在非洲津巴布韦市场上买来花生、花生酱,检测里面黄曲霉素的含量,发现买来的花生40%都含有黄曲霉素。花生酱更可怕,100%都含有黄曲霉素。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也有食品质量标准,也学美国FDA的规定,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不能超过20ppb,但实际执行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出口的产品可能还好一点。台湾曾对进口的花生和花生制品里的黄曲霉素做过检测,发现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产品里的黄曲霉素反而是最低的,比美国的还要低一些。但中国出口的产品在欧洲也经常被查出黄曲霉素超标退回去。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外国监控下能出问题,更不要说在国内卖的产品和非正规的产品了。

 

我并不是要吓得大家不敢吃花生或者花生制品,只不过吃的时候要注意。首先不要吃非正规的产品。随便在农贸市场买来的花生或者土法制的花生制品,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检测的,不知道里面的黄曲霉素含量究竟有多高。比如花生油,很多人喜欢买土法压榨的花生油,但这种没有做过黄曲霉素检测的产品是很可怕的。要买花生油也应该买正规厂家出的花生油,至少做过检测了。但中国的检测不一定可靠,比如鲁花的花生油我是绝对不会用的,因为那是个骗子集团,经常骗人。所以我不建议大家用花生油,因为完全有别的油可以替代,没有必要食用花生油。

 

买花生最好买新鲜花生,那些明显已经发霉的就扔掉不吃,不要舍不得。颜色已经变了、肉眼也能看出发霉的不能吃。买来以后,最好很快就吃掉,因为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要储存也要储存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防止发霉。烹饪时的温度越高越好,煮对于去除黄曲霉素没有啥用,炒和烤虽然不能完全去除黄曲霉素,但还能把大部分黄曲霉素去除掉。去除得越多,风险也就越低,因为摄入致癌物导致癌症的风险跟摄入的量有关。即使号称达标(没有超过FDA规定的限量)的花生制品,也并不是不会让人得癌症,只不过风险很低。致癌物是没有安全剂量的,所以花生和花生制品还是不要多吃。

 

2024.12.31录制

 

2025.01.24整理



科学地品尝咖啡

24 03 2025年

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从小喜欢喝茶,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只是偶尔去星巴克之类的咖啡馆才会喝咖啡,并不是每天都喝。这几年我倒是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不过并不是为了提神。有些人每天早上不喝咖啡就无精打采,因为已经对咖啡因产生了依赖,我没有这个问题,喝咖啡是为了享受咖啡的美味。

 

咖啡跟茶、葡萄酒一样,富含芳香性物质。咖啡里的芳香性物质多达800多种,很值得好好品尝。因为我喝咖啡的目的是品尝咖啡的美味,不是为了提神,所以对咖啡的要求比一般人高。首先,要喝用咖啡豆现磨的咖啡,不喝那种已经磨好的粉末状的咖啡,更不喝速溶咖啡。咖啡碾磨之后,挥发性的芳香性物质在储存过程中就慢慢挥发掉了。即使不是挥发性的,也会跟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被氧化了,香味会丧失不少。速溶咖啡更不行,因为速溶咖啡是咖啡萃取之后再结晶的,芳香物质在这个过程中损失得更多。喝现磨的咖啡的缺点是比较麻烦,不过现在有研磨冲泡一体的咖啡机能自动研磨咖啡豆,再冲泡,而且不贵,一两百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台。

 

市场上的咖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果咖啡,也叫阿拉伯咖啡;一种是中果咖啡,也叫Robusta咖啡。中果咖啡比较苦,也比较便宜,主要用来做速溶咖啡。市场上卖的咖啡豆基本上是阿拉伯咖啡。

 

咖啡豆是咖啡果实里的种子。生的咖啡豆含有大量的绿原酸,是很苦的,要经过烘焙才把绿原酸逐渐破坏、降解掉。在烘焙的过程中又会让咖啡豆释放出很多芳香物质,还会产生新的物质。比如咖啡里含有一点蔗糖,在烘焙过程中就会变成焦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咖啡喝起来会觉得有一点甜。烘焙咖啡豆的温度是逐渐升上去的,升到了一定程度,咖啡豆就会发出一声爆裂声;再升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发出一声爆裂声。在两次爆裂声中烘焙出来的咖啡豆属于中度烘焙。中度烘焙的咖啡已经没有那么苦了,而且尽量多地保持了咖啡原有的芳香,所以中度烘焙的咖啡味道最丰富,也最香。第二声爆裂声之后就变成了深度烘焙咖啡。深度烘焙的咖啡豆油光发亮,就是因为咖啡豆里的油被烘焙出来了。深度烘焙的咖啡比较苦,味道也比较冲,里面的芳香物质被破坏了很多,有一种烧烤的味道。但很多人喜欢喝深度烘焙的咖啡。它更适合做所谓的“功夫咖啡”espresso。如果我们要品尝咖啡原有的风味,最好就喝中度烘焙的咖啡。

 

美国市场上,咖啡的品牌非常多,每一种品牌还有不同制作、不同配方的咖啡。我们每天都要喝,就没必要喝高档咖啡,大众品牌的咖啡已经很不错了,只要是咖啡豆的质量还可以就行。所谓的高档咖啡,我怀疑是被吹出来的,一般人不一定能品尝出有多么好,就像高档茶叶、高档葡萄酒,不值那个价钱。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咖啡做过盲试。如果做盲试,说不定所谓的高档咖啡还会被认为味道不如大众品牌的咖啡。对葡萄酒做盲试,那些高档葡萄酒经常被低、中档葡萄酒打败。

 

冲泡咖啡如果要尽量保持原有的风味,就应该用蒸馏水或者过滤过的纯净水。自来水里含有矿物质,本身就有味道,而且还可能跟咖啡里的芳香物质起反应,破坏咖啡本身的香味。有些人觉得矿泉水泡咖啡别有风味,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是为了品尝咖啡的原汁原味,最好就用纯净水、蒸馏水来冲泡,就跟品茶最好用纯净水、蒸馏水泡茶一样。

 

就像喝茶不要加糖一样,喝咖啡也要喝黑咖啡,不要加牛奶、奶油,更不要加糖、咖啡伴侣。牛奶、奶油、糖、咖啡伴侣的味道都很霸道,加了之后会破坏咖啡本身的美味。有人觉得咖啡太苦,不加糖、牛奶、奶油、咖啡伴侣喝着不爽,那么更应该多尝试各种咖啡。我刚才说了,中度烘焙的咖啡本来就没那么苦,而且种类非常多,有各种各样的味道,有一些还带有甜味,并不是都那么苦,可以多尝试。

 

喝咖啡本来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习惯,黑咖啡本身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但加了奶油、咖啡伴侣和糖,就让它变得没那么健康了,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要学会品尝黑咖啡。

 

2024.12.15录制

 

2025.01.23整理



比亚迪竟把血汗工厂开到巴西

23 03 2025年

比亚迪要在巴西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生产厂,年产量号称能达到15万辆。该厂的建设最近被巴西劳工部叫停了,因为巴西劳工部调查后认为,负责建厂的中国公司金匠集团虐待从中国招来的工人,是强迫劳动,违反了巴西法律。

 

巴西劳工部发布的调查报告列举了这些工人遭受虐待和强迫劳动的事实。163个工人挤在4个宿舍,睡的床没有床垫,宿舍里也没有衣柜可以存放东西。163个人只有6个不分性别的淋浴间,而且每31个人才分到一个卫生间,所以每天凌晨4点半,工人们就要起来排队上厕所,才能赶在5点半上班。厨房的卫生条件也非常差。根据合同,这些工人每天要工作10小时,而且一周要工作7天,没有任何节假日。为了防止有些工人受不了逃回中国,中国护照被集体扣押,还要交押金,而且工资的60%也被扣留,要等到合同期满回中国才会发还。如果有人要提前回国,押金和被扣留的工资就会被没收,回国的机票钱自己出,还要补上当初到巴西的飞机票钱,才能发还护照、放你回国。巴西劳工部发布的报告还出示了不少照片作为证据。其实,即使没有这些照片,光看调查报告的描述也知道肯定是事实,因为这种事情在中国太常见了,只不过中国公司居然把它作为文化输出出口到巴西这种民主国家。

 

但金匠集团对此矢口否认。他们在微博上发了一份中文声明,说是由于文化差异和诱导性的询问,以及翻译出了偏差,巴西劳工部的报告与事实不符。但是巴西劳工部列举的事实,除了没有床垫勉强还可以说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之外,其他看不出哪一条可以归为文化差异,明显就是虐待、强迫劳动,把工人当成奴工使用。金匠集团也没有做出澄清,没有具体指出哪一条与事实不符。唯一的一条辩解是,说之所以把工人的护照收上来,是因为要统一办理巴西的临时身份证,暂时收上来放到柜子里,被劳工部的调查人员发现,引起了误解,以为是统一没收护照。

 

这种辩解是极其弱智的狡辩,不知道谁会真的相信是为了办身份证把护照收上来,一直放在柜子里等着让调查人员发现。其余指控连弱智的辩解都提不出来,只好找了些工人发声明,表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没有受虐待,还签名画押按指纹。这些人现在还在他们手里,敢说自己不幸福吗?如果敢说自己不幸福,被扣押的押金、工资还想要吗?回到中国会有好下场吗?我数了一下,签名的工人总共只有60多个,但巴西劳工部报告中国工人总共有163个,也就是有100个人没有签名,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情况。如果叫他们签名居然敢不签,那么这些人还真的很有勇气,不怕以后回国遭到报复,也不怕被人骂“汉奸”。

 

金匠集团的声明是中文的,发在微博上显然是做样子给中国人看,对巴西劳工部他们肯定不敢这么狡辩。比亚迪巴西分公司就不敢狡辩,他们用葡萄牙文发在巴西的声明承认巴西劳工部调查结果属实,然后撇清自己,把锅甩给了金匠集团,说不能容忍有公司不尊重巴西法律、不尊重工人,宣布取消跟金匠集团的合同。但是,比亚迪总部在中国又换了一副嘴脸。比亚迪公司的品牌和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发了一个中文声明,说这个事件是境外势力有意抹黑中国品牌、抹黑中国、破坏中巴友谊。比亚迪俨然成了中国的代表。被认为有问题就是在抹黑中国?这可是巴西劳工部的调查结果,说是境外势力在抹黑、破坏中巴关系,就是指责巴西政府在破坏中巴关系。既然巴西成了反华国家,为什么比亚迪还要去一个反华的敌对国家投资建厂,还不赶快撤了?

 

李云飞的声明发在微博上,显然也是做样子给中国人看。比亚迪在巴西是一副嘴脸承认有问题,在中国又是另外一副嘴脸做无辜状,这不就是在骗人吗?就是一个骗子公司。为什么比亚迪要背这个锅,要为金匠集团辩护,而且用语比金匠集团还激烈呢?因为他们两家实际上是一家。金匠集团以前只是比亚迪的战略伙伴,为比亚迪建厂房。2017年比亚迪干脆出资1亿多元控股,控制了金匠公司。金匠公司实际上就是比亚迪的子公司,所以金匠公司在巴西开血汗工厂雇奴工,实际上就是比亚迪在巴西开血汗工厂雇奴工。

 

巴西这些中国工人的状况可能比巴西劳工部调查出的还要糟糕。巴西劳工部的调查说,根据合同,这些工人一天要工作10小时,但又说这些工人每天凌晨5点半就要上班。那么早就去上班,怎么可能一天才工作10小时?难道早早就下班了吗?合同上那么写,未必就会那么做。中国人都很清楚,写的跟实际做的完全是两回事。不要说蓝领工人了,中国大企业比如华为、阿里巴巴的白领号称“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要工作12小时。大企业的白领都这样,蓝领、民工怎么可能一天只工作10小时?工作时间肯定要长得多,工作条件要恶劣得多。

 

为什么中国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么恶劣?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中国没有独立的工会维护工人的权益。中国所谓的“工会”实际上是官方或半官方组织,是代表政府和企业来管工人的,不是来维护工人权利的。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号称社会主义国家,其实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超级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是资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号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现在不好意思这么说了,因为它其实是资产阶级的先锋队,不会保护工人的利益。

 

发达国家、民主国家的工人待遇好,是因为有独立的工会在维护工人的权利。政府部门也要保护工人的权利,因为工人手里有选票,得罪不起。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工人的状况有所改善,也有了一些权利,就是受到外企和外国政府部门监督的结果。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就不得不接受外企、外国政府部门的监督。中国的战狼和小粉红对此是不会领情的。他们跟李云飞一样,认为这是反华势力在抹黑中国,中国工人活该受欺压。

 

2024.12.27录制

 

2025.01.22整理



“照相记忆”是否存在?

22 03 2025年

马斯克他妈这段时间经常上电视吹捧马斯克,最新的说法是说马斯克有“照相记忆”。什么是照相记忆,照相记忆是不是存在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记忆叫做“可视记忆”,也经常被叫做照相记忆。可视记忆指的是,如果盯着一个景象看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或者看着空白的地方,这个景象还在眼前栩栩如生,可以很准确地描述,还可以很准确地画下来。可视记忆对于细节可以描述或者画得很清楚。有这种可视记忆能力的一般是小孩,大约有10%的儿童具有可视记忆。长大之后,这种能力通常就丧失了,有可视记忆的成年人是极其罕见的,只有一些自闭症天才(即所谓的“白痴天才”,但这种说法有歧视的嫌疑)才有这种可视记忆。英国有一个很著名的自闭症天才,带他乘坐直升飞机到城市上空转一圈,下来后他就可以画一幅城市的鸟瞰图,画得很精细。但可视记忆只是短时间的记忆,几分钟之后就逐渐消失了。其次,这个记忆并不完美,不会十分准确。比如自闭症天才画的城市鸟瞰图就有遗漏的地方,也有他自己凭想象新增的地方,不是完美地再现。

 

一般说的照相记忆,第一要十分准确、完美再现,第二是长期的记忆,不是几分钟后就消失的。比如一串很长的数字,看一眼就记住了。或者一张图片,上面是没有规律、随机分布的很多点,看一眼也都能记住并完美再现。这种照相记忆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能够经得起检验,虽然经常有人宣称有这样的照相记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哈佛有一个女生号称有这种照相记忆。一名哈佛教授对她做过测试,还在《自然》杂志上发了一篇论文。但蹊跷的是,教授后来跟这个女生结婚了,而且拒绝接受别人对她进行检验,所以就不可信了。

 

在记忆比赛中得了冠军的所谓“记忆大师”,他们看一长串枯燥的数字也能背下来,但这并不是有照相记忆或者天生如此,而是运用了记忆的技巧。这跟我们说的照相记忆没有关系,是训练出来的。象棋大师,看一眼棋局就能记住,而且很长时间都记得,那是因为他们对棋型熟悉。这是做过测试的,如果棋盘上是随机乱摆的棋子,让这些象棋大师看后再回想棋子的位置,那么他们的记忆跟一般人没差别。

 

照相记忆往往用来形容一些人的记忆能力极强,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种人是有的,虽然很罕见。有一些著名的学者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著名的数学家诺依曼据说能记住他看过的每一本书。但这是他朋友说的,没有经过检验。写《纳尼亚传奇》的英国著名作家C.S.刘易斯也号称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能记住他看过的每一本书。这倒是经过检验的。他至少曾有两次让他的学生对他进行检测,学生从他的书房里随便拿一本书,随便翻开一页念一句,他都可以接着往下念。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记忆力也非常好,晚年失明后要指导学生写文章,哪句话出自哪本古籍、哪一卷、哪一节、哪一段,记得清清楚楚。

 

记忆力极强的人是有的,但这种人往往也只是对自己研究的领域记忆力极强。如果让C.S.刘易斯看一篇科学论文,我想他是记不住的。或者让陈寅恪看一本现代小说,他也是记不住的。他们只是对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熟悉。

 

虽然有人记忆力极强,但是马斯克肯定不属于这种人。不要说极强的记忆能力,连比一般的人好的、过人的记忆能力他都没有,这是有证据的。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力非常好,那么小时候读书会很轻松,即使喜欢玩,不喜欢读书,考试也不会差。但马斯克的中学成绩可不怎么样,很平庸。他高中毕业时语文才考了61分,数学才考了B,这是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差的成绩。如果是一个记忆力非常好的人,就不可能有这样差的学习成绩,所以他肯定不是什么天才,更没有什么照相机记忆。只不过他喜欢吹嘘自己,会包装、炒作自己,现在连他妈都上阵来包装、炒作他。这不是很丢人吗,这么大的人还需要他妈来帮着吹嘘?

 

2024.12.18录制

 

2025.01.21整理



中国学校连学生的奶钱都要捞

21 03 2025年

有一个网友拍了一段视频送上了网,在山东德州一所中学的门口,学校工作人员挨个查看学生的书包,看里面有没有牛奶。旁观的家长觉得奇怪,问为什么不让学生带牛奶进学校?工作人员回答,校长说现在天气凉了,喝冷牛奶对身体不好;如果学生在学校想喝牛奶,可以买学校提供的加热过的牛奶。

 

认为吃凉的东西包括喝冷牛奶对身体不好,当然是中国特色。在美国,大家喝的都是冷藏的鲜牛奶,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喝,都是非常凉的,也没有谁因此喝出什么毛病来。有的中国人到了美国,喝牛奶还是习惯从冰箱拿出来加热一下,可能觉得中国人是特殊人种,喝不了冷的东西。但不管怎样,校方的理由很勉强,实际上就是要逼着学生在学校买牛奶,才不让学生自己带牛奶进学校。

 

网上可以搜出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是学校逼着学生买学校提供的牛奶。有的学校有指标,虽然班主任会说是“自愿”购买,但如果学生不买,就会受歧视,说不定还会受到老师的打压,所以家长也不敢不买。还有的学校公然强制学生购买,不买还要出示对牛奶过敏的证明。而且这种事情不只是山东一地,全国各地都这样。我搜了一下,河南、湖南等等各个地方都有。

 

学校提供的牛奶都是所谓的学生饮用奶,简称“学生奶”,卖得很贵。在学校里推广“学生奶”是农业部的一个项目,已经搞了十几年,本意是想让学生能够喝上价廉物美的牛奶,但实行起来就变质了。这些“学生奶”大部分都不是纯牛奶,而是牛奶饮料,即“调制乳”。因为牛奶的品质不好,不好喝,所以就往里面添加一大堆的添加剂,很多的糖、各种各样的香精,号称有不同的口味。这些都不健康。小孩本来应该尽量少吃糖,纯牛奶不加糖本来也很好喝,正因为不是纯牛奶,所以才需要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么制作,成本就高了,卖得就贵了。所以,所谓的“学生奶”既贵又不好喝,学生和家长都不愿意买,就强迫买。学校为什么这么积极,还有指标?因为跟厂商合作,厂商会给学校回扣,说不定是直接贿赂经办人员,所以强迫喝“学生奶”还存在着腐败的问题。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从来没有遇到过强迫学生家长买什么东西,也不会帮着外面的公司、企业推销什么东西,去逼着学生买。吃的方面,美国的学校会提供早餐和午餐。在新冠疫情之前,学生在学校吃饭并不是全部都免费。低收入家庭免费,普通学生要交钱,但交的钱很少。由于学校并不把它作为赚钱的手段,收的钱也就是成本费,比在外面买同样的食物便宜得多,一顿饭也就交两三美元。每天变着花色推出一款正菜,还有蔬菜、水果,饮料主要是牛奶、果汁。像这样一顿饭,如果在外面吃,至少也要10美元。所以学校收的钱很少,因为并不以此牟利。如果学生觉得学校的饭菜不好吃,或者不愿意排队,那么完全可以从家里自己带饭去吃,不会有人在校门口查包,不让带饭进去。

 

后来遇到新冠疫情,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加州政府决定学校里所有的饭菜都免费,不看家庭收入情况。疫情结束之后,因为这项措施很受欢迎,所以加州政府就干脆继续免费。从疫情之后一直到现在,加州公立学校的饭菜都是免费提供的。

 

除了饭菜免费,学校提供的其他东西也都免费。比如课本是学校免费发的,只不过学年结束要还回去,因为课本要反复使用,要给下一届的学生用。美国的课本都是硬皮本,纸张很好,印刷很精美,非常厚,可以反复使用。每个学生还会发一台笔记本电脑,也不要钱,当然每个学年结束也要交回去,开学再领一台新的。我能想起学校找学生要钱的事,就是学校组织到外面活动,找家长要二三十块钱的路费。但同时会注明:如果有困难,可以不用交这笔钱。还有就是学校会经常来募捐,因为有很多项目政府不给经费,学校要搞这些项目就要自己去找钱,那就找家长募捐。这完全就是自愿的。

 

我刚才说中国人是特殊人种,那当然是开玩笑的。中国人不是特殊人种,中国人并不会比别国人更不爱自己的小孩。中国父母也爱自己的小孩,甚至过度疼爱,到了溺爱的程度。但跟美国学校的老师、员工相比,中国学校的老师、员工对于学生是比较没有爱心的,没那么爱护。美国老师之所以选择当老师,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公立学校的老师收入并不是特别高,所以不是为了赚钱来干这一行,而是真的喜欢教学生。中国老师真正喜欢教育事业的,我想应该不多。很多人当老师是因为高考成绩不怎么样,也就是中等,甚至可能是中偏下水平。而师范学院录取的分数线比较低,容易进,上师范学院费用还比较低,所以很多人去当老师是出于找一份工作、要一个饭碗的考虑,并不是真的很喜欢教学生,不是特别喜欢小孩。

 

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比较没有共情心。这让我想起一句闽南俗语,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是“别人的小孩死不完”。意思是说,别人家的小孩那么多,他们的好坏跟我没关系。这就显得没有共情心,不会看到别人的小孩就想起自己的小孩,以对待自己小孩那样来对待他们。在这种没有共情心的环境下,教师又并不是很喜欢教学生,对学生就没有爱护之心。在校长、老师眼中,学生不过就是一个个赚钱的对象,想着的当然就是怎样从学生、家长那里捞钱了。

 

没人性的人什么样的国家、社会都有,美国也有的是。我刚才说的加州公立学校吃饭不要钱,美国其他州有的也这样。比如明尼苏达州,沃尔兹当州长时促成了公立学校的饭免费。沃尔茨成为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之后,共和党就抓住这一点攻击他搞共产主义。沃尔兹反击说:“什么样的妖怪才会不想让小孩吃饱饭?”我们也可以学着反问一下:“什么样的妖怪才会挖空心思从学生那里捞钱呢?”这样的妖怪在中国显得尤其的多。

 

2024.09.24录制

 

2025.01.2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