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中国情侣赶在虎年到来之前结婚

14 02 2010年

记者:Tania Branigan
英国《卫报》2010年2月12日
翻译:方舟子

这个日子听上去像是白头偕老的理想开端:由于罕见的巧合,在星期天,中国新年刚好是情人节。但是对许多中国情侣来说,正在来临的虎年一点也不浪漫。

焦急的情侣们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匆匆结合,担心阳历与阴历的失配产生了与不育有关的“寡妇年”。

把某个日子与祸福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虽然在毛泽东时代它曾经受到压制。专家们说,现在这种信仰又开始流行。

在星期三——根据历书是本周最吉利的日子——在北京一家(结婚登记)办公室开始办公一个小时内,就聚集了近300对配偶。

虽然今天(星期五)没有那么吉利,新娘新郎们还是在虎年到来之前到结婚登记处“抓牛尾巴”。

“这是牛年的年终,我们听说明年全年都不宜结婚,”42岁的赵硕新一边拿起她的结婚证一边说。她的新丈夫,54岁的张宁说:“我们以前就计划好要结婚,但是我们太忙了。既然这是(牛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我们想最好还是来把手续办了。”

王双和他的未婚妻都快24岁了,他们另有麻烦。“明年是我们的本命年——我们都属虎——所以对我们来说本来就都不宜结婚。”他说。

“我们并不是很在乎,但是我们的父母很在乎。”李婷对她的未来丈夫微笑着说。

丰台区登记处的钟先生说,为了满足额外的要求,他们延长了办公时间。“有人问我们是不是真的(明年不吉利),我们总是告诉他们,年轻人去迎合这种习俗是不对的。”他补充说。

“他们在乎很多事情;例如,6、8和9都被看做是结婚的好日子。”

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因素——以及实际的考虑——将会消除来年的阴影。虽然2008年也是一个寡妇年,但是与数字8联系在一起的好运胜过了坏运——特别是对在8月8日结婚的超过11万对的配偶来说。

西方影响也在慢慢地渗透。钟先生补充说,有些年轻人认为2月14日是一个吉利日子,虽然4通常被认为不吉利,因为它和“死”谐音。

反对迷信的著名斗士方舟子说,明年被认为有问题,是因为“立春”——在根据太阳历编的节气中它代表春天的开始——在今年的2月4日,而农历要在10天后过新年。这意味着虎年无春。

因为春天是和阳联系在一起的——在道家阴阳学说中它与男性和生殖有关——结果就是个“寡妇”年。有人还认为白虎年对男人也不吉。

“遵循这类传统习俗变得很流行。在过去只有农村那样的落后地区会相信这一套,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也相信。”方舟子补充说。

“每19个农历年就有7年没有立春。没有证据表明在这些年结婚的妇女更容易当寡妇。”

对“花庭希圃”婚礼公司来说,这种信仰让他们在一月份生意兴隆——客户多达平时的三倍——但是明年的预定量下降了,该公司焦急的老板赵先生说。

但是那些计划再等12个月的情侣也许应该再考虑一下。有人担心2011年能被证明同样不宜结婚,因为那个数字的后两位数看上去就像两个光棍站在一起。

Chinese couples rush to marry before tiger pounces

Solar and lunar mismatch means weddings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to avoid marrying in a ‘widow year’

Tania Branigan Beijing
guardian.co.uk, Friday 12 February 2010 15.51 GMT

It sounds like the ideal date to begin a lifetime together: in a rare alignment, on Sunday the Chinese new year falls on Valentine’s Day. But for many couples in China there is nothing romantic about the approaching year of the tiger.

Anxious couples have been hastening to tie the knot before the day arrives, concerned that the mismatch between solar and lunar calendars has produced a “widow year”, associated with infertility.

The association of certain dates with good or ill fortune has deep roots in Chinese culture, although it was shunned under Mao Zedong. Now, say experts, such beliefs are flourishing again.

On Wednesday - the most auspicious day this week, according to almanacs - almost 300 couples converged on one Beijing office within an hour of it opening.

Although today was less well-starred, brides and grooms still arrived at registries to “catch the tail of the ox”, before the tiger arrived.

“This is the end of the ox year and we heard the whole of the next one will be bad for marriage,” said Zhao Shuoxin, 42, as she clutched her wedding certificate. Her new husband, 54-year-old Zhang Ning, said: “We planned to get married before but we have been so busy. Since this is the last working day we thought we’d better come along right away.”

For Wang Shuang and his fiancée, both turning 24, there was an additional complication. “Next year is our birth year - we are tigers - so it’s not lucky to marry then anyway,” he said.

“We don’t really care about it so much, but our parents care a lot,” added Li Ting, smiling at her husband-to-be.

Mr Zhong of the Fengtai registry said it had extended opening hours to meet the extra demand. “Some ask us whether it’s true [that next year is unlucky] and we always tell them it is wrong for young people to follow such trends,” he added.

“They care about lots of things; for example, 6,8 and 9 are all seen as good dates to get married.”

For many, those factors - as well as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 will erase any shadow over the coming year. While 2008 was also a widow year, the good luck associated with the figure 8 outweighed the stain - especially for the more than 110,000 couples who married on 8 August.

Western influences are creeping in as well. Some young people thought 14 February was an auspicious date, Zhong added, even though 4 is usually considered unlucky because it sounds like the word for death.

Fang Zhouzi, a well-known campaigner against superstition, said the problem with the coming year is that “lichun” -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in the solar-based agrarian calendar - fell on 4 February this year, while the new year is 10 days later. That means the year of the tiger has no spring.

Because spring is associated with yang - the part of the yin-yang Taoist duality associated with maleness and procreation - the result is a “widow” year. Some also think that the tiger year is not good for men.

“Following these traditions has become popular. In the past only people in backward areas like villages would believe in it, but now more and more city dwellers do,” Fang added.

“Every 19 lunar years include seven years without lichun.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women married in those years can become widows more easily.”

For the Huatinxipu wedding company the belief has brought a bumper January - with three times as many customers as usual - but a decrease in bookings for the coming year, said its anxious boss Mr Zhao.

But couples planning to wait 12 months may want to think again. Some fear 2011 could prove equally unsuitable for weddings, because the two ones at the end of the date look like singletons standing side by side.

Additional research by Chen Shi



电视节目预告:央视《走近科学——2010终极猜想》

12 02 2010年

【方舟子按:我参加了《外星人来过地球吗?》、《野人之谜》这两个节目的辩论,是在同一天录制的,将在初一、初二、初五、初六晚上播出。】

《走近科学——2010终极猜想》春节初一至初八每晚20:30精彩呈现!

大年初一到初八每晚20:30,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将隆重推出《2010终极猜想》,举世瞩目的四大科幻话题给观众呈现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与头脑激荡,将打造一场全民关注、全民表达、全民猜想的科学探索盛宴!

《走近科学》春节特别节目《2010终极猜想》,在内容上以科学未解之谜的猜想与争论为核心,就四大终极话题:“外星人是否在到过地球”、“水怪到底怪不怪”、“野人出没是真是假”、“机器人能否战胜人类”展开热烈论辩。参与讨论的嘉宾由相关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媒体人和专业发烧友为主组成,分正反两方就话题进行探讨与争锋。通过展示话题相关的证据:野人毛发、脚印、水怪搜索影像、UFO视频、机器人现场表演等,带领大家进入奇妙的科学推理世界。现场观众分成正反两队,在讨论中进行自由的科学畅想,也可通过换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话题争论的态度,对现场嘉宾的论战进行支持。

《2010终极猜想》事件新奇曲折,观点丰富多彩,争论层次清晰,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范畴极广。在保障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话题争论事件化,事件争论实证化,达到话题引人关注、证据出人意料、论辩针锋相对、环节层层推进、猜想天马行空的效果。强调科学认知未解之谜,鼓励探索精神与想象力,发挥频道独特资源优势,打造开放而客观的科学猜想论辩的平台。在春节期间给观众呈现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与头脑激荡,打造一场全民关注、全民表达、全民猜想的科学探索盛宴。春节初一到初八CCTV10每晚20:30《走近科学——2010终极猜想》敬请关注!

《外星人来过地球吗?(上)》
这一期节目由五位嘉宾和观众共同探讨外星人是否来过地球的话题。上集节目主要探讨了UFO是什么?嘉宾和观众通过观看各种UFO视频来讨论UFO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飞行器。经过讨论,大部分UFO视频都认为是视觉误判或人为造假所致。但是相信外星人来过地球的一方坚持认为仍有一些UFO至今无法解释。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4日20:30播出

《外星人来过地球吗?(下)》
这一期节目由五位嘉宾和观众共同探讨外星人是否来过地球的话题。主要探讨如果外星人真的能来地球,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神秘地带和神秘事件是否是外星人留下的?可是很多神秘地带都可以从考古学的角度解释。而双方嘉宾在交锋之后认同面对这样的未解之谜,可以大胆的猜想,但需要不断的科学求证。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5日20:30播出

《水怪到底怪不怪(上)》
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水怪”传闻大多经不起推敲。而中国新疆的喀纳斯“水怪”,一直以来疑问最多、悬念最多,也显得最为神秘。正方嘉宾旅游作家眭澔平,与反方嘉宾科学松鼠会成员王冬、媒体人陶峻就“喀纳斯到底有没有水怪?”展开了讨论。目击者古女士展示了自己拍摄的“水怪”视频。来自喀纳斯的“水怪”目击者也谈到了他们的见闻,当地牧民还谈到了“湖怪”的传说。正、反方嘉宾结合这些目击者的描述,主要从视频是真是假、眼见是否为实两个角度展开了讨论。最后,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的王月兵,给大家介绍了喀纳斯湖声纳探测的结果,湖底确实有一条长达3、4米的不明水生物。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6日20:30播出

《水怪到底怪不怪(下)》
各方嘉宾就“声纳检测到的不明水生物究竟是什么”展开了讨论。最终意见趋于一致,认为喀纳斯“水怪”极有可能是大红鱼。那么大红鱼能够长到多大?一方嘉宾认为它能够长到10米以上,并且出示了相关证据。一方嘉宾从生长规律、食物含量等角度进行了反驳,认为大红鱼最多能够长到4米。在讨论僵持不下之际,袁国映又抛出大红鱼能够长到120多米的论断,将讨论推向高潮。如果大红鱼能够长到120多米,它将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袁国映的言论一出,立刻遭到反方嘉宾的反驳。最后中科院水生所何舜平对现场辩论进行了点评。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7日20:30播出

《野人之谜(上)》
1977年,中科院连同湖北当地政府,曾经在神农架地区开展一次历时一年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寻找野人,但最终并没有取得实物线索。随后的几十年里,各地的密林深处,野人目击事件层出不穷。《终极猜想》之《野人之谜》,将在演播室邀请嘉宾和观众对“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进行争论和猜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协会王方辰、野人考察队员于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生物学博士自由撰稿人方舟子等几位嘉宾,将围绕主要集中探讨野人考察中发现的野人窝、野人毛发等痕迹证据是否可靠,以及野人目击者的描述是否真实可信展开热烈的讨论。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8日20:30播出

《野人之谜(下)》
《终极猜想》之《野人之谜》将在演播室邀请嘉宾和观众对“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进行争论和猜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奇异珍稀动物协会王方辰、野人考察队员于军、生物学博士自由撰稿人方舟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周仁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袁振新等嘉宾的参与将把话题研讨延伸至:目击是否可信,记忆是否真实,以及现场大脚印痕迹展示和鉴定,最终以对野人之谜的学理探讨和观众的支持度得出此次辩论猜想的结果。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19日20:30播出

《机器人来了(上)》
机器人是我们人类历史上一个闪亮的智慧结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会越来越像人类,机器人的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替人类干很多复杂的连人类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具备人类的思维能力,没有爱恨情仇,这是现在机器人的水平。但如果将来科技能够复制人类的神经元,机器人能够独立思维,那时的世界会否像《黑客帝国》那样失控?因此本集争论话题:未来机器人会是怎样,能否超越人类的智慧水平?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20日20:30播出

《机器人来了(下)》
未来机器人可能会在外形上以假乱真,在功能上也的确有许多远胜过人类的方面。但是,随着它们的日益强大,会不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如果有一天,它们具有了脱离于人类之外的自主思维,拥有了自己的爱恨情仇,人类该怎么办?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呢?人类会被自己创造的一个物种打败吗?本集争论话题: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进而统治世界?人类该怎样利用机器人与它们和谐相处?
CCTV10《走近科学》2010年2月21日20:30播出



中国两名科学家在涉嫌70篇论文造假后被解职

12 02 2010年

Wu Ni

2010年1月13日SciDev.Net

两名中国大学的讲师在一家国际期刊上发表的70篇论文因涉嫌造假被撤销,他们随后被学校开除。

中国南部江西省井冈山大学的讲师钟华和刘涛2007年在《晶体学报:E分卷》发表了这些论文。但是,这家期刊上个月(12月19日)宣布论文存在造假,十天后,两名讲师被学校开除公职。

这是中国一连串科学欺诈事件中最新的一起。中国在2006年制定了打击不端行为的规定来应对这个问题,并在2009年进一步描述了七种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惩罚后果。

但是,多年来在中国打击学术造假的批评人士方舟子说,评估研究者工作成果的方式需要深刻的变革。

方告诉SciDev.Net,中国大学和学术机构过于注重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非其质量。

“研究人员要得到奖励和晋升,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所发表论文的数量,这成为促使研究者造假的危险的激励方式。”他说。

井冈山大学的一位发言人说,造假事件的发生源于两位讲师“缺乏道德正直”,称学校对此全不知情。

但是方说,大学也有责任,因为它设定了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评估研究者的工作。

他特别指出井冈山大学2006年发布的一份通告。通告说,研究者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约733美元)的奖励。SCI监控顶级期刊。

方说,在一些大学,发表一篇被SCI收录的论文的奖励能达到1万元(约1466美元)。如果在《自然》和《科学》之类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者可获得高达10万元(约14,660美元)的奖励。

武汉科技学院化学系的教授李伟说,影响力较小的大学更热衷于对发表论文给予经济刺激,但是,几乎在所有大学,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研究者的晋升关系密切。

“尽管中国政府宣布对学术造假零容忍,实际上,很少有研究者因为不端行为受到严惩。大学倾向于袒护那些学术地位高的造假者,担心他们的权力和学校的声誉。”方说。

中国曾表示,希望在2020年成为一个科学研究的超级大国。

Chinese scientists dismissed after 70 suspect papers

Wu Ni

13 January 2010 SciDev.Net

[BEIJING] Two Chinese university lecturers have been dismissed after 70 papers they published i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were revoked because of alleged fraud.

Hua Zhong and Tao Liu, lecturers at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in south China’s Jiangxi Province, published the papers in 2007 in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But last month (19 December) the journal announced that the work was fraudulent and the lecturers were dismissed from their posts ten days later.

The incident is the latest in a spate of scientific fraud cases in China. The country trie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in 2006 by drawing up rules for tackling misconduct (see China sets up rules to combat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updating these by describing seven act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their resulting penalties, in 2009 (see China issues another crackdown on scientific misconduct).

But Fang Zhouzi, a critic who has been fighting academic fraud in China for years, said that a profound change was needed in the way researchers’ work is evaluated.

Fang told SciDev.Net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ttach too much importance to the quantity, rather than quality, of published papers.

“A researcher is rewarded and promoted largely based on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which poses dangerous incentives for researchers to commit fraud,” he said.

A university spokesperson said that the fraud had arisen because of the lecturers’ lack of moral integrity, saying that the school was fully unaware of it.

But Fang said that the university has responsibility because it sets a quantitative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ers’ work.

He highlighted an announcement by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in 2006, which stated that a researcher could be rewarded with 5,000 Chinese yuan (US$733) if publishing a paper in a journal catalogued by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which monitors leading journals.

Fang said that the award for publishing a paper catalogued by SCI can, in some universities, reach 10,000 yuan (US$1,466). And if the paper is published in top publications like Nature or Science, the researcher can be awarded as much as 100,000 yuan (US$14,660).

Li Wei, a chemistry professor fro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id that less influential universities are more keen on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publishing papers, but in almost all universities,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a researcher.

“Althoug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zero tolerance on academic fraud, in practice, few researchers are seriously punished for their misconduct. Universities tend to cover for those offenders with high academic status for fear of their power and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said Fang.

China has said that it wants to be a research superpower by 2020.



“天使之猫”奥斯卡的故事

12 02 2010年

记者:刘一
2010/02/12北京青年报

■“天使之猫”奥斯卡守候在病房门口 ■“天使之猫”奥斯卡守候在病房门口 ■美国医学教授多萨■美国医学教授多萨   陪伴50位临终病人走完生命最后阶段 专家指出动物的个别感知现象与“超能力”无关 ———

他的家在疗养院,他只陪伴走向生命终点的人。他是一只叫做“奥斯卡”的斑纹猫,似乎有着能“预知死亡”的能力,5年来,陪伴50名临终病人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此事的美国医学教授大卫·多萨。多萨在最近出版的书《和奥斯卡一起巡房:一只普通猫咪的神奇天赋》中,讲述了奥斯卡和临终病人的故事。

■临终病人最后几小时的守护者

“斯蒂尔之家”是位于美国罗得岛州首府的一家看护疗养院。2005年,奥斯卡被医护人员收养,住在疗养院的三楼。这层的临终病房里,有40多位重度痴呆症患者,他们在逐渐忘却记忆,走向死亡。

“最初是护士和护工先发现他的与众不同的。” 多萨告诉本报记者,大约在奥斯卡6个月大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平时不与人亲近的他,却会走进病房,在某张病床前静静守候,而病人大多会在几个小时后辞世。开始医护人员以为这是巧合,但渐渐发现,每次奥斯卡陪伴的病人,几乎都是被确诊所剩时日不多的人。

多萨是美国布朗大学华伦·阿尔波特医学院的助理教授,他坦言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对此持怀疑态度。“我是科学工作者,需要数据来让我信服。但我在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奥斯卡的行为确实像人们描述的那样。”

■感觉灵敏成为“预警员”

据英国媒体报道,奥斯卡的判断力有时比护士还准确。医护人员注意到,奥斯卡不会过早出现,一般会在病人离世的前几个小时现身。一次,几名护士把奥斯卡抱到一位他们认为生命垂危的病人身边,但奥斯卡却冲了出去,走到另外一间病房里一位病人的床边。当晚,奥斯卡守候的这位病人去世了,而护士们想让他陪伴的那位病人在两天后去世。

临终病人的情况通常很难判断,而奥斯卡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预警”系统。有几次,医护人员注意到了奥斯卡的“选择”,提前通知病人的家属,让他们能够及时赶到疗养院,和挚爱的人作最后的道别。

■温馨陪伴获得病人家属感谢

奥斯卡的这种“能力”,会让住在疗养院的病人感到不安吗?多萨说,“斯蒂尔之家”三楼的病人都是痴呆症晚期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已丧失了沟通和行动能力,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他们不会把奥斯卡的到来和不祥的征兆联系到一起。

“病人的家属知道奥斯卡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但绝大多数人都很感谢奥斯卡,感谢他给了亲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抚慰。”多萨说。

“斯蒂尔之家”的网站上介绍说,在很多逝者的讣告中或葬礼上,奥斯卡的名字都会被提到。当地一家医疗机构还曾表彰过奥斯卡。

■个别现象与“超能力”无关

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了多萨撰写的关于奥斯卡的文章,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在报道奥斯卡时,称他是能“预知死亡”的猫,再加上西方习俗中有认为黑猫为象征死亡的不祥之物的看法,使得奥斯卡的故事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多萨认为,并不应该夸大奥斯卡的这种能力。“我感觉,可能是奥斯卡闻到了濒死者身上的气味。我们知道,人们在濒死前会释放出酮,而这些化学物质是有气味的,大概他就是对气味作出了反应。”

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动物具备人所没有的感知能力,例如有的动物能够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而人听不到。关于奥斯卡能“预报”死亡这件事,如果证实确有其事,那也属于个案,有可能是巧合,不能由此推断出这只猫就具备“超能力”。

多萨向本报记者强调,他更倾向于把这解释成为是奥斯卡在模仿医护人员的做法。“当患者最后的时刻来临时,护士会给予患者特殊的关照,奥斯卡可能是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对话

出书希望引发讨论临终关怀

记者:您眼中的奥斯卡是怎样的?

多萨:从外表上,他和其他猫没什么不同,是一只黑、白、灰三色猫。平时他对楼道里发生什么事情不感兴趣,但当患者到了临终阶段,他却表现得很警觉。

记者:奥斯卡出过错吗?

多萨:偶尔也有,但他的感觉总体来说非常准确。奥斯卡几乎陪伴了所有的逝者,除了个别情况下,患者家属要求把他请出房间。

记者:您写书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多萨:不仅是讲奥斯卡的故事,更重更要的是,我想引起人们对痴呆症患者的关注。美国有5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不仅患者受折磨,照顾他们的家属也是。《和奥斯卡一起巡房》讲的也是他们的故事。除此之外,我还想希望这本书能引发对临终关怀的讨论。如果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明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有些事是刻不容缓的,那就达到目的了。



以热力学定律的名义(完整版)

10 02 2010年

(发表时最后一段被删,让文章失去了意味。)

 

    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C.P.斯诺的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著作《两种文化》,指出科学与人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被割裂成两种无法交流的文化,而这成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主要障碍。这本名著国内先后出过三个译本,但是三个译本的译者的英文水平都让人不敢恭维。比如书中有一段后来经常被引用的话,是用并不复杂的英文写的,三个译本却都译错了。这段话说的是:
    “我曾经多次参加过一些聚会,与会者根据传统文化的标准都被认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他们一直兴致勃勃地对科学家没有文化修养的现象表示难以置信。有那么一两次,我被激怒了,问与会者他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描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的反应很冷淡,回答也是否定的。然而,我所问的问题,在科学领域其程度相当于问:你们读过一本莎士比亚著作吗?”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在现在,如果再向人文学者问同一个问题,有许多人不仅会向你描述一番他们理解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还会自以为比物理学家更懂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至兴致勃勃要用它来处理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呢。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测不准原理、光的波粒二相性一起,成了人文学者最喜欢引用的四大“科学原理”。
但是高中物理并不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许多经常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挂在嘴上的人,实际上并不理解它讲的是什么。热力学第二定律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一、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以消耗功为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二、任何热力循环发动机不可能将所接受的热量全部转变为机械功;三、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中,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
    前两种表述听上去过于“机械”,人们最爱引用的是第三种表述,也称为“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熵可以被通俗地定义为混乱度,所以第三种说法可以通俗地表达为:在孤立系统,混乱程度总是变大,或者说,由组织至分解,由复杂变简单,由秩序至混乱。由于进化论认为简单的生物能够自发进化成复杂的生物,神创论者因此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说法,断言进化论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
神创论者在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说法时,完全无视了其前提:孤立系统。所谓孤立系统,是指与外界不发生相互作用,即与外界无热量、功和物质交换的热力学系统。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与外界有能量交换:吸收太阳能和散发热量;又有物质交换:陨石坠落;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开放系统中,熵可增可减,可以由简单变复杂,无序变有序。即使是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也有可能在全体熵值变大的同时,局部的熵值减小。
在自然界中,“自发”由简单变复杂,无序变有序的现象屡见不鲜。所有的生命现象(比如鸡蛋变成小鸡、小鸡变成大鸡)都是这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现象。即使是非生命现象,这种现象也不少,雪花、沙丘、晶体、旋风、石钟乳的形成,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子。
    “熵”的崇拜者并不仅限于宗教信徒。美国有一位学文科出身的社会活动家里夫金在1980年出版《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原著在美国已绝版,在里夫金现在的简介中甚至不好意思把这本书列入。但是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本书自从1987年被译介到中国来,其声名在中国就长盛不衰,它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歪曲性介绍做为课文被选入高中《语文》去误导没能在物理课上学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中学生。近来国内一位哲学系教师出版一本“环保”著作《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也是根据“里夫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演绎而成。
    这位哲学系教师声称,地球的命运就是成为一个大垃圾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不能解决垃圾问题,反而只是加速这个世界末日的到来。“即使能源危机能够解决,垃圾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为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按照《熵》的作者里夫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能量总是从能用的变成不能用的,物质总是从可用的变成不可用的。在全球化的物资和能量转化链中,低熵状态的原始森林、矿藏、天然水体,最终必然变成高熵状态的垃圾场。垃圾,是一切物资和能量无可逃脱的宿命。”“对此,大部分人仍然乐观:等到将来,科学发展了,这些填埋的垃圾还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然而,这个幻想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问题是物理学上并不存在里夫金表述的那个“热力学第二定律”。那是没有学过普通物理学的里夫金杜撰出来的,和神创论者一样,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三种表述“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的歪曲。如前所述,地球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外界(太阳)吸取了大量的能量。而只要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可以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减小,让垃圾转变成可用的物质。所谓“输入越强大的能量,会产生越多的垃圾”的说法,不仅不是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而是从根本上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这位哲学系教师以唱衰科学、反科学主义为己任,却如此信奉一位文科学者杜撰出来的“科学定律”,以之做为昭示世界未来的“科学指南”,这不是很讽刺吗?

2010.2.8

(《中国青年报》2010.2.10.)



黔之驴与Bt转基因水稻

9 02 2010年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科技随笔:黔之驴与Bt转基因水稻

    新华社记者张小军

    人对不熟悉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就好像寓言“黔之驴”中第一次看到驴子的老虎,而这种恐惧往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我国批准生产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消息发布后,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近日热火起来。在转基因的反对者中,许多人犯了寓言中老虎的错误——因为不了解而高估风险。

    针对转基因水稻的第一个怀疑的声音是:对虫子有害的水稻,人能吃吗?Bt转基因水稻的优点是植入的外来基因能制造Bt毒蛋白,抵御害虫对水稻的侵袭。但部分批评人士说,“虫子不要吃的东西人更不要吃”。这个说法很煽情,但不正确。

    人们一直狼吞虎咽着许多昆虫不吃的食物。昆虫和人的生理构造有本质区别,能杀死昆虫的食物,许多不危害人,甚至有益健康。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自然界中,蔬菜和水果经常产生天然杀虫剂或驱虫剂,虫子是不吃的,比如西红柿、柑橘、葱、蒜、辣椒、胡椒等。有时这些天然杀虫剂和驱虫剂甚至对人体有益,例如柑橘含有类柠檬酸,是一种天然的驱虫剂,也具有抗癌作用。

    作为一种天然杀虫剂,Bt毒蛋白的安全性久经考验。Bt毒蛋白由苏云金杆菌(拉丁学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因此简称Bt)制造。早在1938年,法国就开始使用Bt毒蛋白作为农田杀虫剂。1958年,美国步法国后尘开始使用Bt毒蛋白。由于这种农药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时下大行其道的有机食品广泛使用Bt毒蛋白作为杀虫剂。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的文件中谨慎但肯定地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针对转基因水稻的第二个怀疑的声音是:转基因违反自然规律,因为通过转基因技术,水稻等目标生物会被植入自然条件下绝对不可能拥有的基因。

    有这种疑问的人忽视了一点,科学已经、正在并且将要帮助人们实现自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奇迹。作为转基因育种技术来说,它并不比现有的育种技术更加“违反自然规律”。以被广泛接受的“诱变育种”为例,这种技术通过紫外线照射或者化学药剂涂抹等方法,诱使农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突变后的植物种子可能拥有从未有过的基因片断。如果这些突变符合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这类种子就会进入商业生产领域。

    “诱变育种”中的基因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转基因技术是把特定的基因片断嵌入植物的基因组,所产生后果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都大为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基因育种比“诱变育种”更为安全。

    针对转基因水稻的第三个怀疑的声音是:转基因种子能把独特优势保持多久?

    的确,Bt转基因水稻不可能永远阻止害虫的侵害,但这并不影响推广转基因水稻。农作物和害虫是一对矛盾,农作物的抗虫害能力愈强,一段时间后,害虫抵抗特定杀虫剂的能力也就会提高,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依赖科学的不断进步。在所谓“超级害虫”出现前,就有计划地研发出新的控制害虫新办法。与此类似,抗生素与病菌的斗争也是沿着这个循环上升的轨道前进的,结果是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另外,有许多办法推迟“超级害虫”出现的时间。比如害虫“避难所”。美国在大规模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同时,在农田中有意加入小片农田种植非转基因农作物。这一小片避难所”可以为害虫提供有限的食物。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压低害虫发生基因突变并把突变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最终推迟“超级害虫”出现的时间。

    针对转基因水稻的第四个怀疑的声音是:为什么许多国家,特别是部分欧洲国家至今反对转基因农作物?

    除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原因外,欧洲部分国家对引进转基因农作物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粮食自给有余,不急于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即使如此,欧洲国家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上升。根据欧盟支持的“转基因生物指南针”网站公布的数据,包括西班牙、法国、捷克、葡萄牙、德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波兰在内的欧洲八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5.5万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10.8万公顷。从世界范围来看,转基因农作物受欢迎程度更高。同样根据“转基因生物指南针”的数据,2008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5亿公顷,比2007年上升9.4%。在美国、阿根廷和印度等农业大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在2008年都有所上升,其中美国增加480万公顷,阿根廷增加190万公顷,印度增加140万公顷。目前,转基因大豆已经占全球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2%,转基因棉花占全球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7%。

    诚然,相比一些传统的科学学科,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科学还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尚有大片未知的处女地,但这不能成为人们犹豫不前的理由。

    “如果现在停止前进,中国将失去争夺转基因技术领先者的机会,”方舟子说。



惠普上网本奇遇记(再续)

8 02 2010年

惠普客户服务部门和一家公关公司,在看了我的博客文章后,不知从哪里搞到我的电话号码,给我打电话称要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的态度还可以,但这台上网本的主人已不想再折腾,决定退货,改买其他品牌的上网本。我的惠普上网本奇遇记到此结束,以后大概没有机会再去体验了。



吃什么变成什么?

4 02 2010年

    准妈妈一旦怀孕,准父母就会既满怀期待,又非常担忧。毕竟,胎儿是在一个见不到摸不着的地方生长着,谁知道会出什么问题呢?尤其是在现在“只生一个”的政策约束下,只许一次成功,更让人不敢掉以轻心,对种种保护胎儿的说法都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
    于是出现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保胎”市场。例如让孕妇吃种种“保胎药”,虽然并无证据证明这些药物真能对胎儿起到什么保护作用,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又例如孕妇人人在腹部围一件辐射防护服,虽然日常设备产生的微弱辐射不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危害,靠一件防护服也不可能屏蔽掉电磁辐射——那必须全副武装才行。
    古人不必担心什么辐射,但是古代孕妇并不就因此轻松。有更多的事情让她们担惊受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孕妇禁忌之多,大概也是一项世界之最:孕妇不能在墙上钉铁钉,会把胎儿钉出洞来;不能拿针,会把胎儿刺瞎;不能用剪刀剪东西,会把胎儿剪成“兔唇”;不能捆绑东西,会生下手指伸不直的小孩;不能用夹子夹东西,会让胎儿没有耳朵……这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然有很多人信。有的农村媳妇即使自己不信,也不敢不从,因为怕万一生下的小孩有什么问题,会被老人怪罪。
    吃方面的禁忌也很多。《本草纲目》“妊娠禁忌”条罗列了85种,其中有的是水银、乌头、附子、斑蝥之类的毒药,普通人也吃不得的,何况是孕妇。但是里面也有的是常见的食物,例如生姜、小蒜、兔肉、狗肉、马肉、驴肉、雀肉、蛤蟆、鲤鱼、泥鳅、鳝鱼、螃蟹、蟹爪、龟、鳖等。
    为什么这些食物普通人吃得,孕妇就吃不得呢?《本草纲目》对此有的没有解释,有的则具体说明吃了会有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其理由,和禁止孕妇拿针动剪刀的理由并没有什么不同:
    孕妇吃生姜会生下有多余手指的孩子,那显然是因为姜的样子像手指。
    孕妇吃兔肉会让孩子缺唇,这个的原因很显然,因为兔子“上唇缺”。奇怪的是,李时珍还说兔子的屁股有9个孔,雌兔子是靠舔雄兔子的毛怀孕的,小兔子是从雌兔子的嘴里生出来的,也不知道他老人家养的什么兔子。
    孕妇吃马肉会让孕期过长,那显然是因为马的孕期长达12个月。
    孕妇吃螃蟹会让孩子横生,指的是胎位是横着的,生产时婴儿手臂先露出来。这当然是因为螃蟹横行导致的。
    孕妇吃麻雀肉,会让孩子淫荡。这是因为李时珍认为麻雀的本性最淫荡。这其实有点冤枉麻雀了,淫荡的麻雀虽然也有,但是有些麻雀是搞一夫一妻制的,在动物中无论如何算不上最淫荡。
    此外,孕妇吃狗肉,会让孩子哑巴;吃鳖,会让孩子脖子短;吃蛙,会让孩子短命;吃羊肝,会让孩子多厄运;吃驴肉,会难产;鸡蛋和鲤鱼一起吃,会让孩子生疮;鸡蛋和糯米一起吃,会让孩子生虫……这些的原因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应该都不是随便说的,也不可能是源自经验,可能也都和这些食物来源的外形或行为有关。其实李时珍本人有时也稀里糊涂的,例如他把鲤鱼列为孕妇禁吃的食物,但是又说鲤鱼能治妊娠水肿、胎气不长、胎动不安,吃它能“保胎”,让孕妇真不知该吃还是不吃。
    这种思维方式现在美其名曰“取象比类”,由食物的形态联想到它能相应地改变人体,其实很像用针扎人偶来嫁祸于人之类的感应巫术。这种思维方式在各民族历史上都曾经很流行,在各国民间至今也不乏信仰者,但是在医学界也有很多人相信,就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了。当然,过于荒唐的说法现在会被做为迷信按下不表,例如今人编的《中药大辞典》在生姜、蟹、兔肉等条目都不说孕妇禁食,想必编者担心,说吃了这些东西会让小孩多指、横生、缺唇,在今天要被有文化的人当笑话看。
    但是听上去不那么可笑的,就都全盘照收。例如在《中药大辞典》的“蟹爪”一条,仍然沿用《本草纲目》的说法说它能堕胎。吃某种东西会堕胎,听上去不荒唐,所以得以保留。但是说蟹爪能堕胎的依据是它能破胞,这是由于其尖利的形状产生的联想。类似的,蟹爪因其尖利,还被认为有破血、消积的功效,能治疗难产、产后淤积腹痛等。
    对草药的“取象比类”就更多了。例如通草到现在也是被归为孕妇慎服、忌服的,因为据说它能堕胎。它能堕胎是因为其本性通利,它有这样的本性又是因为它“茎有细孔,两头皆通”。通草至今被当作下乳汁、利小便、通鼻塞的良药,也全都是因为它的茎很通。所以李时珍说了,最好的通草,是那些含着一头吹,气能从另一头出来的,这样的通草最通,药效也最好。
    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时也会下意识里产生吃了什么就会变成什么的恐惧。例如中国政府已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做为政策,但是很多文化人却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会把自己或后代的基因也给转了。这世界上不含基因的食物还真不多,这些人在吃其他含基因的食品时,例如吃猪肉时,不知为何就不担心被转入猪基因?

2010.2.1

(《中国青年报》2010.2.3)



意大利科学家指控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剽窃其论文

2 02 2010年

【方舟子按:意大利科学家Simone Libralato给我写信,反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Feijun ZHANG, Chunfu TONG, Zhifa XIE and Jianjian LU等人(通讯作者为陆健健教授)剽窃其论文。现征得其同意,将来信翻译成中文发表。Simone Libralato在另一封信中指出,Feijun ZHANG等人不仅照抄文字,还照抄插图。

被剽窃的论文:Libralato S., Torricelli P., and Pranovi F. (2006) Ecological Modelling 192(3-4): 571-585.
剽窃的论文 Zhang, F., Tong, C., Xie, Z., and Lu, J. (2007)  Integrative Zoology 2 (1): 1-9. 】

亲爱的方是民,

我在意大利报纸上读到你的事迹,决定给你写信,因为我在200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在1年后被一组中国科学家剽窃了。这一剽窃行为已在2008年被认定,但是两份有关的国际学术刊物的编辑几乎不采取什么行动。

例如,编辑们在收到几封电子邮件和要求后,考虑了这个案例,对它做了评价,但是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办。我要求从该刊物网站上撤销这篇剽窃论文,但是这看来是不可能的。发表这篇剽窃论文的刊物的编辑写了一篇撤稿启事,但是该剽窃论文还能被下载、引用!

我对抄袭论文的中国同行并无个人恩怨,但是编辑的反应如此轻微,我想这并不能阻止抄袭,也不能减少对剽窃论文的不恰当引用。

互联网做为一个公共窗口,看来是让公众了解这些事实的唯一解决办法,让人们能够自己采取行动(例如同行们或许会决定不引用Zhang et al. 2008论文)。

同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能否得到保护,也让人深表怀疑:如果刊物允许他人抄袭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要求我们签署版权信呢?

谢谢你的努力和你的考虑,如果你读完这封信的话。

又:我附上我的原来论文(Libralato et al., 2006)和剽窃的论文(Zhang et al., 2007):在两篇论文中我都标注了一些文字部分,显示大幅度的复制/张贴的做法。我也附上已发表的撤稿启事。

Dear Fang Shimin,

I read about your activity in an Italian newspaper and I decided to write you because a paper of mine published in 2006 has been copied by a cinese group of scientist one year later. This plagiarism has been certified (in 2008) BUT the editors of both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volved did very little.

For instance the editors, after several e-mails and requests, considered the case, evaluated it and didn’t know exactly what to do. I requested the retraction of the plagiarism paper from the journal website, but this seemed impossible. Instead the editor of the journal that published the copied paper wrote a retraction statement (attached). However, the copied paper can be downloaded and cited!

I don’t have anything personal against the cinese colleagues that copied, but the reaction of the editors is so negligeable that I don’t think it will serve to discourage copying, nor it will serve to reduce improper citation of the copied paper.

Internet, as a public window, seems the only solution that might help putting these facts on the public and allow for personal actions to be taken (for instance, colleagues might decide not to cite Zhang et al., 2008).
Meantime, the usefulness of publishing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for protecting scientific material is seriously questionable: why the journals ask us to sign a copyright letter if they allow others to copy our material?

thanks for your effort and for your consideration in case you reach the end of this letter.
best regards

Simone Libralato

PS: I attach my original paper (Libralato et al., 2006) and the copied paper (Zhang et al., 2007): in both I highlighted some text just to show the high degree of …. cut and paste operated. I atteched also the retraction statement published.
 

– Simone Libralato
Ecology and Computational Hydrodynamics in Oceanography Istituto Nazionale di Oceanografia e di Geofisica Sperimentale - OGS Borgo Grotta Gigante - Brisciki 42/c 34010 Sgonico - Zgonik (TS) ITALY
Phone: +39 040 2140376
Fax: +39 040 2140266



惠普上网本奇遇记(续)

2 02 2010年

前面提到,我最近和惠普上网本hp mini 2140干上了:第一台隔十几分钟蓝屏死机一次;换来的第二台稍稍一晃里面叮当作响,不敢开机;换来的第三台以太网卡有问题无法有线上网。

终于等来了第四台。商家声称是经过多日反复测试没有发现问题才送来的。到了我手里,还来不及装任何软件,也没有改设置(除了设成无声),只是运行IE浏览器想去下载火狐浏览器,结果隔几分钟就蓝屏死机一次,也不知是怎么测试的。不知要换多少次才能换来一台没有毛病的惠普上网本。我真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