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搜狐聊天:最好让民间科学家自生自灭(下)
26 08 2006年分类 : 访谈录
同样未在西方获得广泛报道的还有丘小庆事件。这位四川大学的教授在去年被指控伪造了2003年发表在重要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篇论文的成果;丘的六位共同作者要求该刊物将他们的名字从论文中取下,声称他们“对这一学术造假感到震惊”,他们是由于理解英语的能力有限,被丘利用了。
刘登义事件在中国之外也鲜为人知。刘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在2005年他被指控冒充四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作者。其中的三篇论文并不存在。在该指控出现在网上之后,这些论文从刘的履历中消失了,但是他并未面临着任何处理。
这些事件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剽窃和科学造假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这个经济正处于巨大增长之中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发展,与此同时学术造假也以惊人的频率出现。在未来的15年中国科研经费计划增加到4倍,增加的经费主要集中投入到大领域的“大项目”,例如纳米技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政策专家希望这将会使中国“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此外,经费还主要投入到对民族自豪感关系重大的太空探索项目。为了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性,北京政府发布的最新5年计划强调科学技术“创新”。
不幸的是,有些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已被证明恰恰是创新的反面:草率从事、复制他人成果或成果根本就不存在。政府想在一夜之间变成科技强国的愿望迫使中国科学家以过快的速度做出突破,常常没能符合研究规范的要求。学术评估和资金分配往往是根据发表的成果的数量,很少看其质量和真正的价值。学者想要保留其职务,就要发表数量多得不合理的论文,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对他们进行审核,确保国家投资产生回报。另两个主要因素——强调对上级几乎绝对的服从而忽视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教育体系和臭名昭著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也养成了剽窃行为很少被报道、更少被处置的文化气氛。
并非科学领域才有问题;其他学术领域也受影响。《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高校的非典型腐败》估计在今年研究生将被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3万篇论文。其中,可能只有2万篇会真正够格在中国1500份受承认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他的作者会或者采用贿赂的方式,或者在“黑市”冒牌期刊上发表。而正如《中国日报》所述,科技部对180名中国博士生的调查表明,多达60%的人承认交钱发表论文,另有60%的人剽窃他人的工作。
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履历中列出并不存在的论文,就像前面提到的刘登义受到的指控。至少有另两个地位显赫的研究人员——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杰——最近都因为伪造履历而被开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揭露和处罚都只是例外。大学领导因为担心学校名誉受损和丧失资金,宁愿对不正当行为视而不见。而没有来自机构的支持,科学界人士也没有兴趣去相互质疑。
2006年5月,在一封“关于中国科学研究诚信的公开信”中,120名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呼吁中国建立“公平的规则和权威的的机制来维系和保护中国学术研究的道德诚信”,包括在机构和政府两个层次进行监督。这封信呼吁开设有关科研道德的必修课,建立避免恶意诽谤的适当调查程序和进行无罪假定。科技部对此反应缓慢,先是声称不知道该信的存在,后来又含糊地保证要对资金分配和监管进行改革。也许是由于担心有关丑闻的国际报道会从涓涓细流变成洪流,在7月初,科技部发布措辞强硬的声明,保证要公布被认定造假的科学家的丑行。
同时,互联网上信息的民主化——在中国未被审查和管制的范围内——也使得公众日益注意到该国的科学丑闻。有关剽窃争议的信息交换所是“新语丝”网站,它由美国培养的生物化学学者、真名方是民的方舟子负责管理,已记录了500多起学术造假的指控。这个网站在中国被屏蔽,但是它的内容通过镜像点在中国可以读到。方博士认为是新语丝的揭露导致刘辉和杨杰被开除,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敬安由于剽窃国外论文被开除党籍,以及几名研究生被开除。新语丝每天更新发布对不正当行为的揭露,往往是从那些害怕公开揭露会丢掉工作的实验室内部人员那里得到的线索。方博士在致《新大西洲》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解释说,虽然没有消息提供者的允许他不会公布其名字,但是他不接受匿名举报,并且要求提供证据,在公布指控之前自己也会做一些调查。
然而,有些批评者争论说方博士的所作所为只是让情形变得更加糟糕。有一篇质问“谁监督监督者?”的网上文章引用一些科学家的担忧说,新语丝会伤害无辜的科研人员的名声和职业。一旦公开的指控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就像偶尔曾经出现过的那样,方博士告诉我们他会发表更正和道歉。无论如何,绝大多数的指控都没有被正式确认或澄清;在政府甚至不承认这个监督网站的存在的国家,受到揭露的科学家很少面临任何后果。
方博士预测说,媒体的关注会迫使政府建立一个调查和处理不端行为的部门,但是这样的机构很可能也会像其他政府部门一样面临着内部腐败和混乱。“调查不端行为和腐败的程序应该公正和透明,调查结果必须公开,”他告诉我们,“中国学术不端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在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中国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我们需要有一个民主的政府,独立的科研教育体制和新闻自由。”方博士警告说,如果没有这些根本的改变,中国科学创新的未来看来会比较黯淡。
面对一场官司,那么做为一场官司的双方当事人来说,恐怕都要面对很多很多,
要面对证据,面对法律,当然也要面对公众。那好,他们面对得怎么样呢?我们
一起来看一下。
子,在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的名誉权诉讼中,并未如期出现在当地的法庭
上。本周三,在北京的方舟子收到了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寄出的一审判决书,
他败诉了。法官最终认定,方舟子言论失实,侵犯肖传国名誉权事实成立。就像
以往每一次和人交手后,他都会用文章记录感受一样,方舟子当天就在自己的博
客上针对判决结果,提出了反驳。
实际上出丑的不是我,而是这些造假者,所以我是不怕打这些诉讼的。
原告方肖传国由于最终没有能晋升院士,也受到更多人的怀疑。然而本周法院的
宣判结果公布之后,做为肖传国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在庭
审之后,公开力挺肖传国,并对媒体表示,“有人一直在污蔑中国科学家”。而
就在第二天,一封由海内外部分学者发起的支持方舟子的公开信出现在网上。随
之而来的双方的支持者,也都加入到这场笔墨官司的争论之中。从是学术问题还
是道德问题的争议,直到是否应该由法院来做出裁定的疑问,恐怕连方舟子自己
都没有想到,一次败诉,却引发了如此广泛的影响。方舟子似乎已成为一个科学
界、法律界和公众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持:5.58%)
“反伪斗士”、“科学警察”,到遭人诟病的“口水科学家”、“跳梁小丑”,
从2000年开始揭露第一起美籍华人科学家陈晓宁人类基因库的骗局开始直到今天,
方舟子一直就是个饱受非议的人物。这位很多人眼中的学术打假英雄,同时也要
面对专门开设网站批评他的那些反对者们。
普文章,包括像这些打击伪科学啊,打击学术腐败啊,打击学术造假啊。
业的博士。而他当时创办的网站,也并非是一个专门从事学术打假的网站。但是
恰恰正是因为他有国外学习的经历,对国际科学界的制度和程序较为熟悉,而自
己又有可以发表见解的平台,才使得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方舟子,十分偶然地走
上了这条其他人没有尝试过的学术打假之路。对于并没有职务和课题负担的方舟
子来说,学术打假成为他与众不同的身份标志。
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揭露学术腐败,这个原因呢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报纸开始都
上网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报纸都是怎样做科学方面的报道的,我发现里
面浮夸虚假的特别多,特别是我比较关心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发现了许多虚假的
内容,又没有见到有人出来揭露,所以我当时就想利用我们那个网站揭露这方面
的内容。
揭露公开造假,是方舟子最简单的调查方式。而在这一次方舟子与肖传国的官司
中,他揭露对方的简历、论文造假、科研成果认定的学术腐败行为,是过去5年
中,方舟子亲自参与的一百起左右的学术打假事件和四百多起向他举报的案例中,
最为典型的三个方面。随着方舟子名气越来越大,在公众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一
个旗帜性的代表人物。而与此同时,一些名气比较大的科学界人士,也渐渐成为
方舟子关注的目标。
术地位比较高的、名声比较大的人,就是应该打击这些人,这样至少才能够起到
一种杀一儆百的作用。
认定,而方舟子选择的调查对象又往往是国内学术界成名已久的权威人士,面对
名誉甚至是利益的争执,国内一部分科学工作者对方舟子完全是排斥甚至是否定
的,而另一部分人对方舟子否定时认为方舟子的学术背景并不足以支持他在科学
界的各个领域内都有资格对于真伪进行判别,而在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上,也被
人认为有很多并不严谨的表述。《南方日报》的时评家鄢烈山在去年底对刚出道
时十分严谨的方舟子提出委婉的忠告,“打假权威”、“以常胜将军自居”、
“不免志得意满,发表言论就未必那么谨慎了。”
有时候就把那个人的文章删掉了,但不是说简单地把文章给删掉了,还会保留一
个更正、澄清的说明。
子也需要吸取这样一个教训,无论这个案件是胜是负,都会使他在以后的打假行
为中更谨慎更严谨。”而在同一家网站发表评论的北京大学教授尹田也认为,
“学术批评是非常严肃的,批评的自由要有,但人格尊严的保护也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在本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继续上诉的方舟子承认,个人打假并不是一
个长久之计,自己的官司缠身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的权力,本来是应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正常渠道,有关的机构、部门来处理这些
事情的,来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做出处理的。
的名誉就因为法律得到保护,这是一件好事。而同样的,方舟子也不应该因此成
为千夫所指的输家。这场官司只会帮助他在以后的打假中更注意证据,更注意准
确的表达方式。方舟子的做法和言论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国的学
术打假来说,方舟子的存在利大于弊。即使一场官司输掉,这样的局面也不会因
此而改变。
于建嵘骂我“杂种”,就有堕落媒体说是两败俱伤,要我反省“私人学术打假”。
这一次黎鸣要和我赌命,仍然有人要各打50大板,怪到我“不该在尚未看到论证
过程之前就批评开了”、“立即给予断然的质疑和否定”。好像一有人对我耍起
无赖,倒制造了一个乡愿们控诉我的机会似的。如果我学着大骂钱建强、单士兵
是杂种,要和钱建强、单士兵赌命,估计也会有人借机出来批评钱建强、单士兵
不该对我如此“杀气”腾腾、急躁乃至恶毒吧。按照乡愿的理念,即使有人声称
发明了永动机、白日活见鬼,你也只能恭听其胡言乱语,“不该在尚未看到论证
过程之前就批评开了”、“立即给予断然的质疑和否定”,否则就叫有“杀气”、
急躁乃至恶毒。中国这些自我感觉无比良好的时评家在自告奋勇想当别人的导师
之前,是不是该去学点起码的是非观念?】
了涉及科学家的两次著名决斗,然后他说:“我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哪位科学家为
了一个科学问题而要求用刀枪来决定胜负。这需要两个当事人都一样的疯狂才行。
即使发生这样的决斗,其结局也与科学的结论无关。科学的结论是要靠证据和逻
辑来确立的,而不是靠玩命,比赛谁更有胆量、运气更好。”想来这是对近期他与
“哲学乌鸦”黎鸣先生之间那场论争的一个回应,同时也牵出了关于学术争鸣的
原则问题。
正的学术争鸣,因为从一开始,双方就未曾对学术问题本身进行讨论——先是黎鸣
发文宣告自己受到老子“三生万物”的启发而证明了“四色定理”,却未公布证
明过程,接着方舟子凭着经验和直觉对此进行质疑,批评“数学狂人”的狂妄之举,
然后黎鸣再次刊文予以回击,称对方不要做中国科技事业的“杀手”、“二流子”,
方舟子再“接招”……如此数个回合之后,黎鸣选择了一个极富挑逗性和冲击力
的解决方式:生死对决。他说:“如果‘破解四色定理’失败,黎鸣先生愿按照协议,
文明地进行自杀;如果‘破解四色定理’成功,方舟子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
行自杀。”正是这个要求文明对决的邀请将原本就已经陷入口水大战的争论,推
到了血腥的边缘,因而也极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如今,方舟子的表态总算使这
场争论不致于沦为离谱的闹剧,也为日后的学术争论提了个醒。
互动,往往能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解决之道,进而获得真知灼见。
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真诚和宽容是讨论各方最应具备的学术品格。人们通常说
“摆事实,讲道理”,这既是讨论的方法又是讨论的态度,因为它意味着人们怀着
一种平等的心态,通过证据和逻辑的力量来决定对错问题。如果学术探讨的一方
或双方缺乏这种学术品格,争论就难免会蜕变成相互揭短的人身攻击,讥讽、谩骂
乃至拳脚相向。像此次方黎争论之中,方舟子也许不该在尚未看到论证过程之前
就批评开了,对尚未公诸于世的研究成果多所指摘;而黎鸣亦不该离开学术问题本
身而大倒不被理解和屡遭“诬蔑”的苦水,甚至想出“文明自杀”的办法来消除
“无聊之极,丑陋之极,而且更愚蠢之极的口水战”,结果导致双方恶语相对,学术
争鸣的理性精神荡然无存。这恐怕是谁都不想见到的后果。
里生长出来的,倘若学者自身私心杂念缠身,学术讨论恐怕就难以走上正轨。很多
人不为道理而争,却是直接奔着名利而去,于是原本可以就事论事的文章变成了寒
气逼人的伤人匕首,似乎谁最尖酸刻薄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杀气”
对于学术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万物”定理,独辟蹊径破解了顶级数学难题“四色定理”,却遭到学术打假斗士
方舟子的质疑。于是黎鸣在博客里下战书,要求与方舟子对决:“如果破解四色
定理失败,黎鸣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如果破解四色定理成功,方
舟子先生愿按照协议,文明地进行自杀……”(《信息时报》8月16日)
生一种娱乐之叹了。尽管这样的生死对决打着文明的旗号,但却无法消解其本身
包含的无聊与庸俗。
中带有的急躁乃至恶毒的批评本性。比如,对于黎鸣宣称的学术成果,在其论证
过程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就立即给予断然的质疑和否定;而
黎鸣先生却迟迟不公布其学术证明,却以“自杀协议”的形式,面对这样的学术
之争。其结果,只可能是一场无聊的闹剧。
的形态,这样的学术争鸣,也很难具有什么科学精神与文明价值。在这起充满诋
毁谩骂、无聊丑陋的学术之争中,我看到的只是,学者的充斥着阴暗心理以及暴
力泄愤的情绪。试想,当学术之争失却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与宽容气度,这样的争
论,难道不是对学术的自毁?这样的争论,又如何传播智慧?这样的行为,又岂
不是在绞杀言论自由?
容与理性。学者以道德立身,以学术文章传世。然而,学者却为公众上演了“自
杀对决”的闹剧。如此,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精英们,还能让人敬重与仰视吗?
在自己的文章里说,“只当这是个无奇不有的时代的一则笑话吧”。
著作《进化论的圣像》。主持人拿起一本中学生物课本说:“以前的中学生物
课本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这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
是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个证据是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海格尔伪造出来的,
所以现在国内中学生物课本已经把有关内容都删掉了。”
的传教士、美籍华人钱锟博士曾发表过一篇攻击进化论的宣传文章,把人与鱼
的胚胎比较称为“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并自述1999年暑期在中国曾接
受北京某出版社副编的专访,他建议在中学课本中删除有关内容,据称“这项
更正在两年内可能完成。若果真如此,中国在教材上的改进要跑在英、美的前
面。”我当时曾撰写了几篇文章在网上和报刊上驳斥钱锟的谬论,没想到还是
没有作用,中国教材对反进化论谬论的接受,果然“跑在英、美的前面”。
生物学家或动物学家,就会知道人与鱼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存在相似性,是一个
被无数人观察到的事实,并非某个人的捏造。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是19世纪
德国解剖学家马丁·拉斯克。他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的
早期都出现了鳃裂,很显然,它们在胚胎发育时经过了类似鱼的阶段。稍后,
麦克尔归纳出了一条定律: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基本上逐步经过类
似低等动物的阶段。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冯·贝尔也注意到动物胚胎发育的相
似性,提出了四条后来被称为“冯·贝尔定律”的胚胎发育法则。
指出这是反对神创论的最有力的证据。他质问道,如果生物是神创的,应该让
受精卵以最直接的方式发育成成体,何必让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如此迂回曲折?
为什么陆栖的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要经过鳃弓阶段?为什么须鲸的胚胎有牙齿?
为什么高等脊椎动物的胚胎有脊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奇怪的形态是
它们的祖先的遗产:“胚胎结构相同透露了祖先相同。”
了证明他提出的“生物重演律”(胚胎发育重演了物种进化的过程),他在绘
制胚胎比较图时做了偏离事实的加工,过分强调其相似性。
并非在严格地重演进化过程,但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重演祖先的某些特征,却
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生物进化的富有说服力的直观证据。如果现在的课本还在
用海格尔的插图,那当然不妥,但是因为图有错就把相关内容全都删除,那是
典型的因噎废食。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用正确的插图或实物照片取代。
而且内脏也象鱼,例如这时候的心脏像鱼的心脏一样只有两腔。之后,心房被
一系列复杂隔片从上部分成了两腔,然后心室再被一个从下部长出的隔片分成
了两腔。这个心脏发育的过程,就像是重演了心脏的进化过程:从一心房一心
室的鱼类心脏,变成两心房一心室的两栖类心脏,再变成两心房和分隔不完全
的两心室的爬行类心脏,最后才是两心房两心室的哺乳类心脏。
着惊人的相似之处。33天大的人类胚胎的四肢末端的形状像鱼鳍,而且其形态
与肉鳍鱼的鱼鳍相似。这种鱼生活于4亿年前,有肺和鼻孔,有4个鳍长在四肢
的位置,鳍内有骨头,被认为是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
一种有某些哺乳动物特征的爬行动物相似。在第8.5周时,人类胚胎这两个足
骨的形态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到第9周时,两个足骨的形态与出现于8千
万年前的有胎盘哺乳动物相似。
进化”。例如,让鱼的某个基因的表达速度变慢,结果发现在鱼胚胎发育时,
鱼鳍细胞层层堆积变成了骨头,最后又长出了趾头。
这些妙趣横生的进化事实的机会。
平息,在报纸上反而要热起来。这一、两天有几家报纸想就此事采访我,不胜其
烦,统一答复如下:
乱,不具有证明数学难题所必备的严密思维的能力,因此我不相信他真的证明了
什么数学难题。
规范,将其证明发表,供专家审评,而不要没有发表就大肆炒作。
既有违科学精神,也不人道。我如果去和他签署这种协议,就有杀人之嫌。
最近他发表的一系列缺乏科学常识的言论,许多人都指出其错误,但是黎鸣至今
不愿承认错误。假如黎鸣的四色证明千呼万唤始出来,被人指出充斥着低级错误,
可以预料他死活也不会认错,就和无数自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妄想家一样。
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道也。惟公亮之!”
调阳的一封信。这一年,当国首辅张居正(太岳)次子张嗣修将参加会试,海瑞
便给身为次辅的吕调阳写了这封信,旁敲侧击,提醒他不要徇私舞弊。也许在他
看来,要让嗣修落第才能显出公道吧。结果呢,却是嗣修高中廷试第二名,赐进
士及第。张居正为此向万历皇帝神宗谢恩时,神宗回答得挺坦率:“先生大功,
朕答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其后张居正尸骨未寒,神宗即剥夺张的儿子们
的功名,逼死的逼死,充军的充军,对先生的子孙是这么看顾的。赐进士及第的
是他,连张居正请求回避都不许;剥夺功名的也是他,连奉旨行事的主考官都要
追究责任,若说徇私舞弊,皇帝才是正主,海瑞这封信,完全寄错了人。就算吕
调阳真能操纵会试结果,海瑞大约也不至于天真到以为从天涯海角寄一纸短笺就
能让当朝大学士听退休官僚的忠告。这一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吕调阳看的,不如
说是写给众人看的,更是写给后人看的。
之后,会试落第,就未再参加会试,而以举人出身踏上仕途。明朝对官僚的出身
极其看重,举人只能做做小官,非进士出身万难挤入高层。海瑞从福建南平县的
儒学教谕开始做起,一步步往上爬,竟当过总管江南鱼米之乡的钦差大臣应天十
府的巡抚,最后又死在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的任上,追赠太子少保,这可以
说是绝无仅有的了。他的仕途的转折点,是嘉靖四十五年的“骂皇帝”事件。在
两年前,海瑞从兴国县知县任上上调进京,在户部云南司任主事。名为主事,其
实什么事也不用操心,大事有尚书、侍郎在管,小事有吏在做,无所事事了两年
之后,他给嘉靖皇帝世宗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在这封空前绝后的奏疏中
,海瑞只字未谈本职工作,从头到尾只是在攻击世宗屠戮大臣不是个好皇帝,父
子分离不是个好父亲,乃至夫妻分居不是个好丈夫,“盖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一个大臣上奏疏告诉皇帝说天下人早就认为你不配当皇帝,可真够骇人听闻的
了。然而还有更激烈的话,为《明史》所不敢录,虽然一篇《海瑞传》,有一半
的篇幅倒用于抄这封奏疏:
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
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但我们一谈到明朝的昏君,想起来的首先就是这位家家皆净的嘉靖帝,在一定
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海瑞这一骂。我们读这样的骂文,确实如听人骂街一样的痛快
,但不要忘了,骂的乃是当朝皇上。即使换上以纳谏出名的唐太宗,恐怕也无法
容忍如此进谏。据说世宗读了这封奏疏后,气得全身发抖,把奏疏摔在地上,大
喊快去把他抓来,不要让他逃跑了。旁边的一位宦官劝他说:这人是个出名的书
呆子,上奏疏之前已告别了家眷,遣散了仆人,连棺材都准备好了,不象会逃跑
的样子。实际上在两年前海瑞进京前就把家眷都送回了琼州故乡,不可能在这时
候又来告别家眷,这或者是这位宦官编造了一番话为海瑞求情,或者这整个戏剧
性的一幕,根本就是编造出来的,虽然被一本正经写进了正史,但中国的史书,
本来就是史实和小说不分。
可见他自己也明白上这样的奏疏,只能招来杀身之祸,并不能让皇帝幡然改悔。
既然如此,又何必干这种无成效的蠢事呢?用后来神宗评言官们的话说,这是“
讪上卖直”,以诽谤皇上来卖弄自己的正直。果然,“公是疏一出,而直声震天
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也。”(《刚峰海公行状》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举人出身的小官僚,一夜之间成为妇孺皆知的大名人,真可
谓一骂成名天下知了。
还想放长线钓大鱼钓出幕后的黑手,派特务跟踪海瑞跟踪了一段时间,实在摸不
出别人,才把他抓进了锦衣卫让刑部问罪定刑。该给海瑞定什么罪,却颇使刑部
为难。《大明律》虽有“骂人”一条,对各种各样的骂人的处罚规定得非常详细
,但制定《大明律》的人做梦也没想到还有人居然敢骂皇帝,最高只定到骂公侯
,对此只是处以枷号一个月的惩罚,而世宗的意思,当然是要定成死罪。刑部人
马翻遍了《大明律》,也翻不出该给骂皇帝的人定什么罪。最后是刑部尚书想出
了解决办法,比照“子骂父”律,属十恶不赦之罪,判处绞死。“子骂父”罪属
于告诉乃论,在这一案中,皇帝成了原告了。
升官的资本。他很幸运,世宗还来不及处死他就自己先走一步了,连牢中的主管
都知道这下子海瑞该高升了,办了一桌酒席来讨好他。海瑞还以为这是死前的最
后一餐呢,从从容容吃喝完毕,才知道原来世宗驾崩了,于是哭得死去活来,把
吃下去的酒菜都吐了出来,晕倒在地。我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世宗早就不
配做皇帝了吗,现在换了别人来当皇帝了,怎么又如此难过呢?但不这么一哭一
晕,又如何能显出其先前的骂乃是忠心耿耿?
到了正四品的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誊黄,其升迁之快,无以复加。这固然是大难不
死的后福,却也是因为在当时内阁的党争中,他投靠首辅徐阶排挤次辅高拱,被
徐阶一手提拔。隆庆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广东道监察御史齐康弹劾徐阶的
家人在乡里横行不法,这本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事实,以后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也
对该如何处置徐阶的儿子而伤透了脑筋;但当时的言官都是徐阶的亲信,他们一
口咬定齐康是受高拱指使,乘机对高拱群起而攻之。这时担任大理寺丞的海瑞也
跟着起哄,上了一封《乞治党邪言官疏》,谩骂高拱是小人,齐康是受高拱指使
的鹰犬,这二人乃是奸党,请求穆宗“罢斥高拱,将齐康重加刑治”,以其骂皇
帝的天才来骂大臣,不过是小菜一碟。十几年后海瑞整理文集,重读此文,自己
都觉得脸红,加了个附注说“一时误听人言,说二公(指徐阶和高拱)心事俱未
的确。”但高拱终于因此去职,而海瑞也就连连升官,官至四品,身披红袍了。
什么用武之地,我们的英雄仍然感到寂寞。海瑞披上红袍的这一年(隆庆三年)
,刚好是六年一次的京察之年。所谓京察,就是由吏部和都察院对五品以下的京
官做出考察,而四品以上的则做自我鉴定。海瑞在自我鉴定中便称自己无所事事
,不称所职,请求把他革职。内阁和吏部的大臣们自然很明了这种以退为进的把
戏,他们既然不敢当真把这位名满天下的忠臣革职,就只好委以重任。这一年六
月,海瑞调升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让一个举人担任钦差大
臣,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更不用说巡抚的是全国最富庶的应天(南京)、苏州、
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这十府了(还兼理杭州、嘉
兴、湖州三府的税粮)。
十六条,所津津乐道的是地方官员该如何参见、招待巡抚大人,当然是要求一切
从简,连一顿饭该花多少钱(价贵地方,费银不过三钱,物价贱地方,费银二钱
,烛柴俱在内),该吃什么(鸡、鱼、猪肉三样和小瓶酒,不用鹅及金酒),都
定得清清楚楚,使人觉得这位巡抚大人未免也太婆婆妈妈。最奇的有这么一条:
具手本亦然。凡册用稍坚可耐久而价廉纸,不许如前用高价厚纸。
申文纸亦然。册用白纸表褙为壳,封筒用单纸,内先用一草纸护封
放弊,不用表褙纸。凡文册俱指顶大字便览,防洗补。申文供招等
项,不许重具书册。”
张,则给与一张,用过四五张,则给与四五张”,真是惜纸成癖,始终如一了。
要是让他担任首辅,说不一定也会下一条全国惜纸令。我们也许会误以为明朝的
纸张是什么贵重东西,其实他所规定不许留空白的廉价纸,不过是每百张银六至
八分,高价的永丰纸,每百张也就值银二钱,相当于他的一顿饭钱。他对此的解
释是“毫厘皆民脂膏,损之毫厘,莫不有益。”要提倡节俭,就从每一张纸抓起
,而且惟恐人不知。他在巡抚任上主持疏浚吴淞江这一“万世功”,公布的预算
是银七六一零二两二钱九分,真正是把毫厘都算在内了。而这花费了几万银两的
疏浚工程,没过三年就又堵塞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七册引耿橘的话
说:“海公之役,计费四万有奇,不三年而旋淤,说者谓稽查无法,委任欠当之
故,是非卑县之所敢知。”)。
说“江南刁风盛行”,喜欢告刁状,一面又宣布“本院法之所到,不知其为阁老
尚书家也。”则又等于是在鼓励告状。据他说,应天巡抚衙门每月初二、十六放
告的这两天,每天来告状的有三四千人之多。每月要由他一个人处理这么多案子
,没有神仙的本事,绝无法一一都能公正地处理。何况他在办案时,遵循的是伦
理、道德高于事实、法律的原则:“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
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其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
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
,以存体也。”则不知有多少弟、侄、富民、刁顽、乡宦乃至小民遭受其冤屈,
才织成了这顶“青天”的高帽。
种种条约的;另一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奸民,鱼肉缙绅”,导致“种肥田
不如告瘦状”的民风,这是针对其办案的。这时候高拱东山再起,也不会容忍一
个政敌占居要职,海瑞终于因“志大才疏”被免去应天巡抚而专督粮储,愤而告
老还乡。临走前上疏把朝中大臣骂了个遍,“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告养病
疏》),当时的首辅李春芳看了哭笑不得:这么说来,我岂不是老太婆了吗?连
这位宽厚的首辅,海瑞也失去了他的同情。
又清苦惯了,生活本不成问题。但是他又要刻书印文集,好让自己的政绩流传下
去,则不能不另开财路,这时候,他的名声又派上了用场了。对琼州府的官员、
乡绅们来说,身边这位以正直清廉闻名遐迩的大名人,正是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的
最佳人选。通过写这些应酬文章而获得报酬,是海瑞闲居时的一项主要收入。文
集中所收的“赠序”一类的文章之多,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把这当成了一项生意来
作,来者不拒。这些赠序的对象,大约有的本来名声并不好,甚至乃是贪官污吏
,所以海瑞一面应酬为他们歌功颂德,一面又用点春秋笔法,羞羞答答地作些“
如前所云,大抵多出一时耳闻”“诸君信予不为佞,予亦信诸君不我欺”之类的
声明,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
官场的是非并未忘怀。张居正柄政的时候,海瑞曾希望他能主持公道,但张居正
却委婉地拒绝了。其实两人的政见本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赞成、推行一条鞭
法,都想严肃法纪,但张居正在用人之际却拒绝重新起用海瑞,乃是嫌他不通人
情世俗,轻率冒进(他在给海瑞的复信中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
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明史·海瑞传》却说是“
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倒象是张居正怕召来海瑞跟自己对着干似
的。而有的更说张居正之不用海瑞,乃是海瑞写给吕调阳的那封信引起了他的忌
恨。其实海瑞写那封信时,张居正已当国五年,不用海瑞也已五年,还不如说海
瑞正是因此忌恨而写了那封信的呢。
拖就拖,一直到张居正死后两年,即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才宣布让
海瑞担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时候经过十六年的赋闲,海瑞已是七十二岁的老翁
了,却欣然受命,视之为“千载一时”的难得机会,浑然不顾那不过是一个闲职
。
,但这只是有名无实的荣誉机构,到南京的中央机构任职,也就跟养老差不多。
江南花花世界,也正是老干部们养老的最佳场所。歌德曾有一首诗描绘这种情形
(《中德季日即景》):
没有到任,侍郎实际上是负责人),这一个老干部之家就没有安宁了。海瑞正是
对南京中央机构的这帮人整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大为不满,竟然想到要援用两
百年前明太祖禁止官员游乐的陈规,对这些官员施加廷杖。这时候他似乎对朱元
璋的那套严刑峻法着了迷,给神宗上疏要求严惩贪官污吏,“举太祖法,剥皮囊
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剥皮囊草,指的是朱元璋剥贪官的
皮制成草人放在公堂上警告继任官员),此论一出,朝野大哗。当时的官员手上
都有点不干不净,那是没办法的事,谁叫大明的官俸那么微薄,只够糊口呢?现
在海瑞竟然对皇上建议说凡贪污八十贯以上的,就该绞杀,则全国的官员,恐怕
除了要变卖产业才能置备朝服的海瑞自己,通通该杀了。被激怒的御史们群起攻
击海瑞,南京的御史们要保护自己的屁股,更是起哄得厉害,神宗为了平息众怒
,就下了个结论,宣布海瑞的言论“有乖政体”“词多迂憨”,最后干脆把话挑
明了,他之所以起用海瑞,只是看中了他的名声让他来当花瓶的:“虽当局任事
,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
次奏疏要求告老还乡,神宗一概不准,要他继续把花瓶当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
,病死在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神宗在悼词中赞扬海瑞是“直言敢谏之忠臣”,
却也不忘贬他一句“强项不能谐时”,这是官方对他的盖棺定论。海瑞出丧那天
,穿白衣送葬的人群百里不绝,这是百姓对这位演员谢幕时的喝彩。
,万历年间就出现了一本专门描写他的办案的小说《海忠介公居官公案》,里面
所描述的七十一个案件,跟海瑞自己记载的许多案件相比,竟然没有一个相同的
。此后又有长篇章回小说《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至于以他为题材的
戏曲,那就更多了,传奇《朝阳凤》、《吉庆图》、《忠义烈》,京剧《五彩舆
》、《德政坊》、《梁鸣凤》,高甲戏《海瑞回番书》,潮剧《刘明珠》……一
直可以数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的“大毒草”《海瑞上疏》和害死了一位明史学家的
一家三口的更大的毒草《海瑞罢官》,这一位海青天,也就在舞台上永远地活了
下来,与原型离得越远,活得也就越长久。主张“宁作良臣,不作忠臣”的明末
史家谈迁曾悲愤地问道:“夫缄口以待迁,厚利也;危言以招戮,实祸也;身死
而天下悲其忠,虚名也……博此虚名,将焉用之?”答曰:用之舞台。
(方舟子按:我文章的题目叫《胚胎与人》,在《经济观察报》登出、搜狐转
载时也是这个题目。新浪、网易转载时给改成《国外保守思潮被中国知识分子
当时髦》,网易前面还加了个按语:“方舟子这篇文章的题目和文章内容关联
倒不是很大,不过,却很像他一贯的唐吉柯德风格。”这算什么事儿?通过改
文章题目对我唐吉柯德化?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新浪转载时乱改文章的
题目——这是他们经常干的事——而网易又从新浪转载,没有见过原文,不知
那是新浪乱改的题目。我想问一下这些自我感觉无比良好的网站编辑,在你不
管出于什么动机——要吸引眼球也好、唐吉柯德化作者也罢——改动文章标题
时,能不能对原作者有点起码的尊重,注明一下原题?)
胚胎与人
·方舟子·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少仔细考虑过从受孕到出生的过程中,胎儿什么时候开
始要算成人的问题。我见到的唯一一处对此过程较详细的描述,是西汉刘安编
撰的《淮南子·精神训》:“人始孕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
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按
这个说法,到受孕7个月时胎儿才成为人。
在佛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也有对十月怀胎的过程逐月描述,与
《淮南子》所说大不相同。其中借佛之口说道“第四月中,稍作人形”,之后
在各月的描述之前反复用到“儿在母腹”一语,似乎认为受孕4个月时胚胎才
可称为人。
但这些都是出于观念先行的浪漫想像。西方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表现也
好不到哪里去。亚里斯多德甚至认为在生殖过程中,不仅男女的地位不同,发
育过程也差别很大。在他看来,在遗传时,男性是起决定作用的,他的精液中
包含着生成下一代所必需的“气”,而女性的子宫不过是做为一个载体而已。
“气”结合到子宫经血中,才使胚胎有了“灵魂”,先是植物性灵魂,然后是
动物性灵魂,最后才出现理性灵魂。等理性灵魂出现了,胚胎才变成了人,男
性胚胎在受孕大约40天才完成这个演变,而女性胚胎则要迟至大约受孕90天
才算是人。这个明显源自社会偏见的教条后来被基督教神学家阿奎那继承,对
西方社会有深远影响,直到现代科学兴起后才被抛弃。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古代这些形形色色的说教都属于与事实相差甚远的臆
测,甚至连“怀胎十月”的说法也不准确,人类妊娠时间从受孕之日算起平均
不足9个月,仅为266天。一个受精卵是如何逐步发育成新生儿的,这个过程中
发生了怎样的形态、结构变化,对此我们已经有了相当透彻的了解,但是仍然
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从什么时候起,胚胎开始可以算是人了?因为这是个逐渐
演变的过程,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最简单的算法是从婴儿分娩的那一刻算起,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其实就是这
么认定的:故意杀害新生儿将会被认为是谋杀,但是故意杀害胎儿——人工流
产——却不是。如此认定也许在法律上简单明了、便于执行,却无法避开伦理
上的尴尬。怀孕后期的胎儿实际上已与婴儿没有什么区别,难道仅仅因为还在
腹中,就不被算为人?
另一个极端是从受精之时算起。天主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某些派别认为在受
精的一刹那,人的灵魂就已产生,因此一个受精卵也是人。这是他们反对人工
流产和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把干细胞从人类胚胎中分离出来加
以研究时,胚胎不可避免地将会被杀死,在这些信徒看来,也就等于谋杀。
但是对于那些亲眼在显微镜下看过受精卵的人们来说,很难想像对这么一
个细小的细胞也必须当成人来看待。受精卵在条件合适时能发育成人,有成为
人的可能性,这毫无疑义。但是有可能成为人不等于就是人,否则的话,是否
也应该把有可能成为人的卵子、精子都算做人呢?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应该
和17世纪那些认为一个精子就是一个“小人”的欧洲学者一样,把一次射精视
为一场大屠杀。
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在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过程之间寻求共识。虽然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并没有天然的界限可以划分胚胎何时变成了人,但是我们也许可
以划个下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早期的胚胎很难算得上是人,只能算是人体
组织。一个受精卵还不具有个性,它有时会分离成两个胚胎,发育成双胞胎,
有时甚至会再分离一次,发育成四胞胎。这个分离过程,可发生于大约受精第14
天之前。也就是说,在受精第14天之前,胚胎并不具有个性。早期的胚胎只是一
团没有结构、未出现分化的细胞,也是在受精第14天左右,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结
构(即“原条”)。因此,我们可以把受精第14天,视为胚胎开始成为一个人的
下限。
这个限定有助于解决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争端。由于胚胎干细胞使
用的是受精5天、只有针尖大小的胚胎,不应该被视为是在杀死“人”。何况,
研究这些胚胎属于“废物利用”:用的是生育诊所在从事体外受精时多出来的
胚胎,这些胚胎本来就是要被扔掉的。保守人士不反对体外受精,不认为扔掉
每年因此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多余胚胎是什么罪过,却反对生物学家利用它们做
研究,斥之为“谋杀”,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逻辑。
从受精14天起,胚胎不仅不断地分裂使细胞的数目扩增,而且还不断地分
化使细胞的种类也增加。到受精8周后,所有主要的器官和四肢都已形成,胚
胎变成了胎儿。但是这时候的胎儿如果离开子宫,将无法存活。到受精21周时,
早产儿经过抢救,在现代医疗技术的精心照料下,才有存活的可能,但是存活
率不高,而且容易发生后遗症。此后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到受精30周时,
几乎所有的早产儿都能健康地存活下来。所以我们也许可以把早产儿有可能在
体外存活的时刻——受精21周(或孕23周,临床的孕期是从最后一次月经算起
的)——视为胎儿成为人的上限。这个限定会有助于解决人工流产的合法性问
题。
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没有把胚胎何时成为人当成一个大问题对待,宗
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有限,这使得一般中国人没有什么传统、宗教负担,
可以更轻松、更理性地面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人工流产的争议。值得注意
的反而是国外保守思潮会被一些自以为思想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当成时髦接受。
最近布什总统出于自己保守的宗教信仰而决定限制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这在
美国生物医学界遭到了几乎一致的反对,即使是一般美国公众也只有大约30%
支持布什总统的决定。然而,中国最大的医生专业论坛的调查表明,有多达
37%的中国医生支持布什总统的这一决定,其科学素质甚至连一般美国人都不
如,真是讽刺。
2006.8.12
(《经济观察报》2006.8.19)
(XYS2006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http://news.gscas.ac.cn 发表日期:2006-4-13 来源:研究生记者团
【新闻网讯 记者
方晨、洪佳、张音】4月11日晚,著名的学术打假“斗士”
方舟子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
精彩的演讲。
在方先生演讲之前,记者利用短短的十分钟时间,和方先生进行了一点简单
的交流。这位来自八闽大地的打假斗士,面目清癯,目光清澈,身高有1米8左右,
眉宇间透着几分敏锐与严肃,谈吐间显出几分腼腆与幽默。
在讲座开始之前,S101教室早已是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同学没有座位,
只有站着听方先生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和科研规范。
五年心路历程
谈到当初打假的动因,那是在2000年,自己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国内有很多造
假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来揭发。于是,自己开始主动地查证揭发。
有人说他是“斗士”,有人说他是“痞子”?那么他是谁,他从事打假为了
什么,学术打假是他的追求吗?
方先生用“路见不平”来形容当初从事打假的动机。方先生说自己其实只是
一介平民,碰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只能是揭发出来。至于造假者能不能被处理,
自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方先生的一个愿望就是国内能建立强有力揭发惩
治学术作假的正规渠道。但是现在囿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机构有些地方有,还
很不完善,有很多漏洞。
方先生向我们描述他学术打假的过程。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在
进行学术打假活动,他的背后没有任何团队,没有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办成很多
事情,是很多人给了他帮助,有很多是无私的、自愿的帮助。他们中有一部分人
是非常自觉地在帮方先生。例如,在需要查找日本的资料时,就得到过日本留学
生的帮助,做的十分详细。很多期刊数据库他本人没有权限去查,只能靠那些在
学校的人进入图书馆去查。此外,还有老院士对我们很支持,包括物理学界著名
的何祚庥院士,生物学界著名的邹承鲁院士。
他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真诚,自己对正义的理解,赢得
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台前的,是一个真实的、有正义感的人;在台后,是
一批佩服他的勇气和实干的人默默地支持。那么仅仅依靠他来打假,够吗?对待
我们这一帮未来科学院的中坚力量,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时时要记牢的科研规范
方先生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应该遵循必要的规
范。首先,要在正常的渠道上发表自己的成果,接受同行的检验,即在peer
review的刊物上发布成果。第二,不应在刊物未印刷前,预先向媒体发布成果。
第三,在发布成果的时候,要表明利益关系,表明你的科研经费是谁资助的。第
四,关于成果共享,对未发表的成果,个人是拥有特权的(privilige);但是对
于已经发表的成果,或者是公共赞助的成果,应该与同行共享。第五,不应当一
稿多投。一稿多投侵占了版面,间接地伤害了同行的利益。第六,就是署名责任。
既然署名了,就要荣誉与责任公担,不能只享受荣誉,不承担责任。
方先生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本美国“三院”的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
出版的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小册子《On Being A Scientist:
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他说这本书很好,可以看成是学术道德方面指导性的
书籍。
先生对学术造假有很深刻的认识,一再告知我们学术道德教育和建立学术规
范的重要性。演讲的时候,他还笑着和我们说:“我今天还要教你们如何不被我
打!”顿时,赢得了满堂的欢笑。
新语丝的鲁迅情结
方舟子1994年创办世界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
网站。尤为值得我们注意到是,在新语丝网站上,有“鲁迅家页”一栏,收录了
鲁迅先生的很多著作和文章;他在网上批判的文章,颇有几分鲁迅的风格,自己
也经常引用鲁迅的原文。他的新语丝上,还有鲁迅著作。他说,他出远门都要带
上鲁迅全集(电子版);有人称他为“网络鲁迅”。讲座结束时有一个同学问道:
方先生是不是要做新时代的鲁迅。方先生说自己的确以鲁迅为榜样,从初中就开
始看鲁迅的文章。他谦虚地说网友称他为“网络鲁迅”,实在是恭维他。他觉得
自己没有鲁迅那种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很多社会现象看的不是很透彻;自己也没
有鲁迅那种文学素养,笔锋不如鲁迅的精彩;自己更是没有鲁迅对中华五千年传
统文化的那种彻底的理解。自己能比鲁迅强的地方,也就是对西方社会了解得更
加全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梦想、曾经与未来
方舟子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
打,尤其是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他现在最想当的就是作家,做个科普作家。作家
可以比较自由,先生现在在国内的生活费用也是靠稿费来支持。谈到自己在美国
的留学生活,方先生不禁感慨美国的大学比中国的大学单纯的多,很有点象牙塔
的味道。美国大学里师生关系十分密切,很多教授都是怀着对科学事业无比的热
爱来从事研究工作。方先生至今还和他的博士生导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国内,
由于体制上的差异,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还是很多。
谈及未来,先生坦言:“从一开始就对学术打假也没有任何长远的规划。”
当初这么做,只是路见不平,觉得学术造假危害很大。他直言:“我的兴趣也不
在学术打假,也不以学术打假为职业。其实我更愿意从事科普写作,写书之类的
工作。”
我们面前,这位带有闽南乡音的方先生腼腆、幽默,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
那样严肃,不留情面。通过他精彩的讲述,我们就可以认定他是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实干的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魅力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做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赢得了所有真实的
支持。
(XYS2006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