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宽容虚假保健品

22 06 2005年

    从2000年开始,我越来越关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被称之
为“学术打假”。到现在,屈指算来,与我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事件已有大约
400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医疗保健领域,这大概也是“学术打假”中最得人
心的部分。普通公众未必十分关心学术界内部的猫腻,但对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
息相关的产品,却非常希望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在对待虚假保健品、假药的问题上,为之
开脱的一个常见借口,是:“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上个世纪80年
代发生全国第一起假药案——晋江假药案,我记得其主谋在法庭上就是如此为自
己辩护的,他们制造假药的原料用的是淀粉,害不了人。虽然这番辩护并没能挽
回主谋的性命,但是我怀疑现在那些贩卖假保健品的人,以及那些由于保健品生
产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而对之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官员,可能还都抱着同样
的心理安慰自己。

    假保健品、假药当然害得了人。它们有的在长期服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即
便其成分就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毒副作用,也同样在害人。假保健品、假药的
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患有疾病的人,由于听信了虚假广告而将它们当成灵丹妙药使
用,乃至放弃了正当的治疗,会因此贻误病情,甚至有性命之虞。假保健品、假
药的害人之处,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为成本低廉、无效的
东西浪费了大笔的金钱,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旦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那种
受骗上当的感觉,也让人心理难以承受。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往
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就更大。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的“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
人们的民族感情,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
及到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稀
里糊涂地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才开始对整个
中医体系产生怀疑。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
看待中医药的弊端。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
看待中医,不要轻信中药的疗效,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些文章起初只
发在网上,近来由于我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偶尔也涉及到中医的问题,引起更
大的关注,以致有人误以为我对中医的批评是近来才有的。《中国医药报》最近
有一篇文章说:“不久前,网上一篇署名为方舟子的《就这样被慢慢毒死》(见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05年3月30日)的文章,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
全性的关注。尽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
对中药的安全性存在着不解和担忧。”

    我看不出我的文章中有何“偏激和片面之词”,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
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
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一些医学专家私下的评论:“说了我们想说而
不敢说的话。”如果为了维护“中医神话”,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
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狡辩,置公众健康
于何地?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
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
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具有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
不至于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
健康的机会。

2005.6.11.

(《中国青年报》2005.6.22)

(XYS200506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没有围墙的大学

18 06 2005年

    “没有围墙的大学”,这种说法以前指大百科全书,现在又用来指远
程教育、网络大学,总之,与真正的大学相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学
就应该是壁垒森严的。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合肥“南七技校”(中国科
大)上学,整座校园被用红砖墙包围了起来,墙头上还插满了有中国特色
的碎玻璃以防翻越。只有两个大门供出入,一到晚上11点就关上了。看完
夜场电影回来,不想露宿街头,就必须施展轻功登门而入,穿裙子的女同
学未免不太方便。后来有壮士发功拉弯了铁门上的栏杆,从此过完夜生活
回来的绅士、小姐们都可以优雅地侧身鱼贯而入,不必再当梁上君子了。

    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国时,我躲在美国大学读书,听说母
校的围墙被拆掉了。这时候,有了时空的间隔,这座丑陋的围墙变得美丽、
高尚起来。有校友喟然感叹道,没了围墙,以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之士都
可以自由出入校园,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了。不久,又听说,拆掉围墙是为
了卖地皮,在围墙原址临街建起了一长排商业大楼、店铺,组成一道新的
围墙,仍然把整个校园围得水泄不通。而大门也新建了,而且坚固无比,
纵有神力,也不能再劈开一条通道。

    但是校园里的治安,据说却是一天坏似一天了。门卫当然相应地加强
了。近年来我也去过几次中国的名牌大学晃悠,看到穿着类似军装的制服
的门卫威风凛凛地站岗,虎视耽耽地盯着每一个出入的人,总让我感到有
些心虚,因为身上并不习惯带可以证明我的合法身份的证件。幸好,大概
我长得不像个非法分子,迄今还没有被门卫拦截下来盘查的记录。

    可见再警惕的门卫也是靠不住的。大概正是为了防止像我这种貌似忠
厚却心怀鬼胎的人混进校园,有些大学又想出了新的高招。我看到一则报
道说,清华大学东校门和西校门都已经安装上了刷卡机,将要实行进门刷
卡制度,没有卡的要登记。原因据说是“由于现在出入清华大学的人太多,
学校里也经常有自行车丢失”。这么一来清华大学自行车似乎就万无一失
了,除非校内人员互相偷。

    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场办社区教育的全国性运动,运
动名称叫“University without Walls”。可见“没有围墙的大学”这种
说法并非国粹。但是奇怪的是,我学习过、访问过的北美大学有三十来所,
却没有见过有哪一所是有围墙的,也没有大门,当然更没有门卫。有时在
校园内碰上执勤的校警,笑眯眯地和你打招呼,并没有警戒地拿你当贼看
待。美国有的大学连校园都没有,学校建筑与校外建筑混杂在一起。有的
有很大的校园,但将校园内外分隔开的,不过是一条马路。人人可以大摇
大摆地走进去,不用担心会有人把你拦下来要证件。大学图书馆之类的公
共建筑也可以自由出入、查阅。北美大学有的在当地属于名胜,校园内游
客如云,也从未听说校方乘机卖门票赚一笔,像有的中国名牌大学一样。
事实上,北美大学欢迎游客参观,这显然有助于争取到社会支持和好的生
源。

    但是美国大学的“外来人口”那么多,治安却是出奇地好。偶尔见到
校园犯罪的报道,也多是学生所为。似乎三教九流一进了校园,也暂时变
得纯洁、高尚起来。在那样的校园内生活、学习、工作、参观乃至游玩,
的确有一种身处象牙塔的感觉。而过去的中国大学,给我的感觉像是集中
营,现在的中国大学,则更像是公司。世俗的喧嚣,不是靠一堵围墙能够
挡住的。

2005.5.30.

(XYS200506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如此反对反伪科学

8 06 2005年

    不久以前,在美国有“科学警察”之称的“对声称超自然现象的科学
调查委员会”专家代表团来华访问,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应地成立了一个
“探索小组”,也想在中国担当“科学警察”的角色。这个举动引起了一
些宣扬用《易经》预报地震、推销“唐朝和清朝祖传御方”治疗非典的人
士惊惶,联名在报上发表公开信《科学探索不需要也不可有“科学警察”》。

    这些人害怕“科学警察”,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似乎并无利害关系
的人也跟着惊呼“国内学术界无形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伪科学运动”,
呼吁“警惕反伪科学运动扩大化”,却令人不解。当今中国伪科学仍然非
常猖獗,站出来反对者寥寥无几,不知这“声势浩大的反伪科学运动”究
竟发生在哪里?具体又有哪一个伪科学事例是被“扩大化”了的?如此耸
人听闻,说明其本意其实也是反对反伪科学。

    反对反伪科学的一条常见理由,是说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界还在
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办法辨别科学的真伪了。科学哲学界虽然至
今没能对“什么是科学”下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并不等于科学界就没有
了判别科学、区分伪科学的标准,正如生物学界至今也没能对“什么是人”、
“什么是生命”下一个公认的定义,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法辨认人、生命。
科学界在判断何为科学时,是有公认的标准的,被广大科学工作者所自觉
或不自觉地应用着。虽然偶尔会存在有争议的灰色区域,但是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是没有异议的。联名信的作者所宣扬的那些学说,在任何国家的科
学界都会被公认为伪科学,不止是在中国如此。

    反对反伪科学者经常举历史上天主教庭打压日心说或苏联李森科事件
为例,说明伪科学反不得。事实上,这两个例子,一个属于宗教势力迫害
科学先驱,一个属于伪科学利用政治势力迫害真科学,都与今天批判伪科
学扯不上关系。伪科学人士别动不动大言不惭地以科学先驱自居。李森科
的伪遗传学学说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就被认为是伪科学,当成伪科学批判,
只不过在苏联依靠政治力量的保护反过来压迫真科学而已。目前中国这些
伪科学支持者害怕别人反伪科学,不停地给反伪科学人士扣上种种政治大
帽子,乃至在公开信中污蔑反伪科学是“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妄图从思想上
解除中国学术界自主创新武装的阴谋”,倒真是颇有几分李森科“风范”,
要对反伪科学人士搞政治迫害。

    反对反伪科学者还声称,没有人会愿意相信伪科学,尽管伪科学经常
蛊惑人心,但是如果它不能解释许多实际的问题,人们就会自动放弃它。
这就好比告诉工商管理部门不要去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寄希望于消费者自
动放弃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可笑。当然有人愿意相信,甚至支持、鼓吹伪科
学。能蛊惑人心的假货,总是会有人愿意相信的。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假
货,也总会有人支持、鼓吹。以算命术为例,去街头看看,甚至不必出家
门,去门户网站看看,就可以大致知道算命术仍然是多么猖獗。伪科学也
一样,总是有人愿意相信、支持甚至鼓吹。而如果没有反伪科学、反迷信
的前辈的艰苦的揭露工作,只能更猖獗。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从伏尔
泰发明了这句从未兑现过的大话,几百年来这句话不知被故作高姿态地引
用了多少次,现在又有人引用它来反对反伪科学。“科学警察”只是一种
比喻用法,反伪科学人士并非真正的警察,无权无势,没有权力也没有意
愿去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不过是利用自己说话的权利告诉公众真相而已。
伪科学人士的话语权丝毫无损,又是鸣冤叫屈,又是发联名信,恰恰是他
们用尽了借口和手段想要堵住反对伪科学者的嘴。他们自诩具有批判与怀
疑精神,却最怕别人批判与怀疑伪科学。

2005.6.5.

(中国青年报2005.6.8.)

(XYS2005060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靠不住的

2 06 2005年

    在2001年,曾经发生过一场“核酸营养品”风波,包括《中国青年报》
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参与了对这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在美国被认定是
“商业骗局”的揭露。当时,大连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
营养”。我们找到其中还健在的几位的联系方式,去函询问他们对此事的
看法。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函说,他们都不
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也不曾授权“珍奥核酸”使用其名义。

    “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成了打击“核酸营养品”
的一个致命武器,甚至连美国《科学》杂志都报道了这一事件。国家工商
行政管理总局为此发出通知要求集中检查核酸类保健食品广告违法问题,
卫生部也通报“珍奥核酸”夸大宣传,要求对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违法行
为加大监督力度,依法严厉打击。

    但是四年来,“珍奥核酸”却继续在全国性的报纸和电视上做广告、
登“正面报道”,而且得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情结”,千方百计地拉诺贝
尔奖获得者来装点门面、挽回声誉。在其网站上和报刊上,时不时会
见到某某诺贝尔奖获得者访问“珍奥核酸”公司、乃至搞合作的报道。著
名生物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的遭遇也许能让我们了解这是
怎么一回事。他曾经到大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组织者告诉他们要去
海滨打高尔夫球,途中车突然在“珍奥核酸”公司停了下来,车上的人被
带进去参观。随后“珍奥核酸”的网站上就出现了王晓东博士访问珍奥公
司的报道。王博士在给我们的信中,愤怒地指责“珍奥核酸的人,以及那
些与他们有关联、为他们工作的人,都是无耻的骗子”!

    当然也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心甘情愿地与其合作的。最近1996年诺
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辛克那吉尔在复旦大学做学术报告,开讲前照着
稿子感谢珍奥对此次学术活动的赞助,引起听讲者的哄堂大笑。会后有复
旦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抱怨说:“这个讲座竟然是珍奥核酸赞助的讲座。本
来嘛,保健品公司做点公益广告无可厚非,不过珍奥核酸相信大家都清楚,
都是学生物的,这个东西已经被批驳不止一次了,还要借复旦之地来变相
宣传令人郁闷。那位诺贝尔奖大师竟然在讲座开场为珍奥核酸特别送上溢
美之词真是让人费解,想不到做学术的大师也会受到某种影响,令人更感
郁闷。”“只可惜当场没人提出关于此方面的异议,更可惜了复旦的讲坛
以及可以预见的珍奥核酸公司的宣传攻势。”

    辛克那吉尔博士的讲座内容是免疫学方面的,与“核酸营养”毫无关
系,会上也没有人追问他对“核酸营养”的看法。也许他不知道“珍奥核
酸”实际上在推销什么产品,还以为是普通的生物技术公司,不知道中国
“核酸营养品”风波的背景,以为此次活动属于正常的公司对学术活动的
赞助。当然,也有可能他知道中国“核酸营养”风波,而仍然愿意接受
“珍奥核酸”的赞助为其捧场,我们也不必为此感到“郁闷”。术业有专
攻,做为免疫学家的辛克那吉尔博士对核酸的认识未必比得上一名生物化
学专业的本科生,有些糊涂也可以理解。更何况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支
持、鼓吹伪科学的也并不罕见,例如大化学家鲍林晚节不保,沉迷于伪医
学“正分子医学”,鼓吹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是这个科学奇才一生中最
不光彩、最令人惋惜的一页。科学不迷信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未必都
靠得住。煞费苦心拉诺贝尔奖获得者欺骗世人,并不能因此就让伪科学变
成真科学,败坏的,乃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本人的声誉。

2005.5.30.

(中国青年报2005.6.1.)

(XYS200506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