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游戏

29 05 2005年

    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说,北大一时成为海峡两岸的焦点。
有一家台湾媒体介绍说:“北京大学不只是在大陆名号响亮,在全球大学的
综合评比也名列第17,学术声望无庸置疑。”一位网友将这则报道转发给我,
怀疑这个排名是类似“西安翻译学院名列全国最受尊敬的大学”一样的闹剧,
希望我能查一查。

    这个全球大学排名倒是真的,评比者也非野鸡机构,而是英国《时报》
(旧译《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在去年11月份评出的,当时国内
媒体曾广泛报道,引起一片质疑和冷嘲热讽。北大这几年来一直在说要争
当世界一流大学,万没想到洋人已经主动为之打造好了世界一流的桂冠。面
对这从天而降的崇高荣誉,北大校方的心情大概只能说是受宠若惊,用北大
党委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说,叫做:“我们把这一排名作为一种对自己
的激励。”“我从始至终都坚信北大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潜在品质。北大与
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具有一些相似性。”其中一个相似性是:“我们虽然没
有那么多在职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但是,我们一直都在往这方面努力
——仅2004年一年,来北大进行演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就超过20人。”

    这样的比较难免让人觉得有点滑稽。其实闵书记大可理直气壮地说,北
大在某些文科领域,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领域,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
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的,例如汉语研究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事
实上,也的确有人从这个角度为北大名列全球大学排名第17辩护,教训国人
不要妄自菲薄。

    一个月后,《时报》又出了一期“高等教育增刊”,公布全球大学理科
和工科排行榜。与一个月前的热闹相反,这一次国内媒体几乎是一片沉默。
据我的检索,国内媒体只有《解放日报》简要报道了这个理科排行榜,而且
只提到排行榜的前十名,没有报道中国各大学的排名情况。不是因为中国各
大学排名太差,而是好得出奇:北京大学在全球大学理科排名中竟排在第11
名。原来在评选者的心目中,北大的理科竟是好过文科的。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工科排行榜。对该排行榜国内媒体没有一家报道,原
因很简单:北大竟被排在了第10名,北大的工科被认为好过了理科。北大招
生网在转发《解放日报》的上述关于理科排名的报道时,还补充了一句“北
京大学排名世界第11位”,而对工科排名第10一事,却不好意思提了。

    北大的文、理、工科在世界大学的地位如何且不去说他,恐怕没有哪个
中国人会认为北大的工科胜过理科和文科。《时报》是根据什么样的评比
标准得出了一个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荒唐的结果,我没有仔细研究,
也不觉得有研究的必要。不管那个标准是如何的“严格”、“客观”,只
要得出了荒唐的结论,就说明其中有猫腻。如果我们注意到在理科类排行榜
中第一、二名都是英国大学(分别是剑桥和牛津),就难免要怀疑北大其实
是沾光陪座而已。

    给大学排座次,大概起源于美国,其中搞得最成功的是《美国新闻与世
界报道》每年给美国各大学的排名,成为许多美国学生申请入学的参考,因
此也被一些美国大学所看重。这个排行榜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
结果大体符合人们的共识,让人觉得可信。其实,让大学声誉定量化本来就
是一件荒唐的事,排行榜每年都有所变动,而大学的教育质量怎么可能在一
年之间就有显著的变化呢?然而,如果今年的排行榜与去年的一样的话,又
如何卖得出去?

    近年来国内也有机构每年给大学排座次了,而每次结果一公布,都会引
起争议,乃至骂战。给大学排名虽属舶来品,但如此看重排名,却是国粹,
其渊源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水浒》中的梁山泊英雄座次、《说唐》中的天
下好汉排名,曾让我们在少儿时代津津乐道。至于没有明确排名的《三国》
大将,也会让小男孩为谁的武艺最高而争论不休。我总怀疑那些看重母校排
名高低、为之争得脸红耳赤的人,还没有长大。

2005.5.7.

(XYS200505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科学家看到了什么事情?

26 05 2005年

    一些人文学者在反对所谓“科学主义”时,喜欢引用一些科学原理以子
之矛攻子之盾,似乎科学原理本身恰恰揭示了科学方法的缺陷。这些常被提
到的科学原理,除了我以前讨论过的光的波粒二像性,还有海森堡测不准原
理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原理。但是正如我在讨论波粒二像性时已指出的,引用
者往往实际上对这些科学原理缺乏起码的了解,只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罢了。

    “测不准原理”更确切的译法为“不确定原理”,这条量子力学的基
本原理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它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我
们作为观察者,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其中一
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为了获得数据,就要与被观察对象发生能量交换,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被
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
量就会改变其动量,反之亦然。由于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
测得,我们只能确定一个微观粒子在某处出现的几率。

    不确定原理只适用于微观世界,并不能推广到宏观世界,更不应该随意
发挥,否定科学观察的客观性,掉进相对主义的泥坑。海森堡引申说:“自
然科学并非简单地描述和解释大自然;它是大自然和我们自身相互作用的一
部分。”“我们所观察到的并非大自然本身,而是我们的探究方法所揭示的
大自然。”这是在阐明观察方法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即我们所获得的观
察结果与采用的观察方法有关,但是并不是在否定观察结果的客观性。不同
的观察者采用相同的观察方法,仍然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而不是各不相同。

    有人归纳出一条“科学原理”,声称“科学家只看到他想看的事情”,
将其发明权归在海森堡名下。这说好听点,是误解了海森堡的论述,说难听
点,是在为主观偏见和弄虚作假开脱罪责。科学研究特别强调独立可重复性,
正是为了避免犯下“科学家只看到他想看的事情”这种主观偏见的错误,尽
量获得客观的结果。虽然单个科学家做为凡人,难免会有种种人性弱点和主
观偏见,但是科学方法之奇妙,就在于它能够超越人性的弱点,消除主观偏
见,最终得出客观的研究结果。

    科学方法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可靠的方法。如果连科学方法也靠不住的
话,那么没有别的什么方法是更值得我们信赖的。如果连科学家也只看到他
想看的事情,那么其他人士更是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干脆不长眼睛了。比
如说,对该如何评价海森堡为纳粹德国研制核武器一事,历史学者就很难得
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为此争论不休,也将会一直争论下去。

    海森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在德国,并负责德国的核武器研制项目。
核裂变是1938年在德国首先发现的,但是直到战争结束,纳粹德国都未能研
制出原子弹。海森堡战后声称这是由于他出于道德良心,有意拖延、阻挠该
项目。但是其他人(包括因为海森堡与纳粹合作而与之断交的波尔)对这种
说法嗤之以鼻,认为纳粹德国没能研制出核武器的原因是由于海森堡的无能。
有一个笑话说,我们也许可以确定海森堡在这一事件中的道德良心,或者他
的能力,但是没法同时确定两者,这才是真正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2005.5.15.

(中国青年报2005.5.25.)

(XYS200505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我对“公民写作家”鄢烈山也很遗憾

20 05 2005年

    国人的脑袋多由屁股所决定,时评家也不例外。我“攻击”王怡、林达(即
“知名旅美学者”丁林)弄虚作假,“著名时评家”鄢烈山对此表示很遗憾,便
是由其“自由主义”屁股所决定了的。如果鄢烈山的屁股是坐在伪科学、学术造
假一边,当然会反过来要像许多人那样对我反对伪科学、揭露学术造假表示很遗
憾了,而不是赏我一句“应该是有价值的”。

    我对鄢烈山也是“不大熟悉”。2001年我去老《南方周末》编辑部座谈时他
在座,没有发言,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看过他以前的一些杂文,虽无文采,
但能切中时弊,敢说话,不像王怡、林达之流以谎言欺世,“应该是有价值的”。
但他最近得了官定“鲁迅文学奖”之杂文奖,感激涕零之余,在获奖感言中宣布
现在中国已进入“公民社会”,“偏激”的鲁迅已经过时,因为据说鲁迅和“奴
才”、“驯服工具”、“阴谋家”、“暴民”、“帝王师”、“传教士”一样,
都是站在“公民”的对立面,因此著名时评家号召大家告别“鲁迅风”、代之以
“公民写作”。其帮闲之态可掬,对此,我也很遗憾。设这样的奖项,给这样的
人才,对不起“鲁迅”,最好还是换个冠名,比如改叫“公民写作家”所推崇的
“胡适”。

    对中国式的“公民”为何物,鲁迅在1931年曾写过一首《公民科歌》,虽是
老歌,词已过时,但拉来给“公民写作家”捧个场,调子也还合适:

    何键将军捏刀管教育,说道学校里边应该添什么。首先叫作“公民科”,不
知这科教的是什么。但愿诸公勿性急,让我来编教科书,做个公民实在弗容易,
大家切莫耶耶乎。第一着,要能受,蛮如猪猡力如牛,杀了能吃活就做,瘟死还
好熬熬油。第二着,先要磕头,先拜何大人,后拜孔阿丘,拜得不好就砍头,砍
头之际莫讨命,要命便是反革命,大人有刀你有头,这点天职应该尽。第三着,
莫讲爱,自由结婚放洋屁,最好是做第十第廿姨太太,如果爹娘要钱化,几百几
千可以卖,正了风化又赚钱,这样好事还有吗?第四着,要听话,大人怎说你怎
做。公民义务多得很,只有大人自己心里懂,但愿诸公切勿死守我的教科书,免
得大人一不高兴便说阿拉是反动。

附:
『天涯了望台』 [人物专访]著名时评家、原《南方周末》高级编辑鄢烈山专访
现场

  作者:鄢烈山 回复日期:2005-5-18 22:00:47 
     作者:亚历山大大帝5 回复日期:2005-5-18 21:57:12 
       第三次提问:请问鄢老师,您对方舟子先生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舟子先生我不大熟悉.他在南方周末发表的那些反对伪科学以及他揭露
学术造假的文章应该是有价值的.但是他可能比我还偏激,他攻击王怡、林达,我
很遗憾。

(XYS200505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麝牛,你为什么不跑

11 05 2005年

    麝牛是一种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大型极地动物。雄
麝牛在发情时会散发出一种类似麝香的香味,故名。实际上它们没有麝香腺,香
味是从眼眶中的腺体发出的。它们虽然长得像美洲野牛,实际上也不是“牛”,
亲缘关系更接近羊。它们的身体极好地适应了极地的生活。麝牛的绒毛是保暖
性能最好的一种自然纤维,比相同重量的羊毛暖和7倍。

    麝牛是一种很有组织的群居性动物,在遇到天敌时,不像野牛那样惊惶地乱
跑,而是形成一种特殊的防御圈,十几头公牛、母牛冲上高地,肩并肩把牛犊围
在中间保护起来,脸朝外,低下头,虎视耽耽地面对着敌人。它们的主要天敌是
北极狼和北极熊。面对一具具三、四百公斤的庞大身躯和坚硬的牛角(麝牛不论
雌雄都长角),北极狼和北极熊往往无计可施。有时愤怒的麝牛会冲出防御圈主
动发起进攻。

    但是,当挥舞着枪支的欧洲人进入极地,为了获得皮毛、牛肉和牛角而向麝
牛宣战时,麝牛的防御体系不仅成了废物,而且比四散溃逃还要糟糕。捕杀者先
是派出猎狗追赶麝牛,等麝牛愤怒地形成防御圈准备决一死战时,便挨个挨个地
将其射杀。

    这种杀戮极为高效。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头麝牛被射杀。到20世
纪初,加拿大和格陵兰的麝牛也濒临灭绝。1902-1909年间,美国探险家彼利海
军少将几次率领探险队向北极进军,共射杀了大约600头麝牛做为食物。他们也
通过出售麝牛毛皮来获得活动经费。

    如果不是加拿大政府在1917年通过法律禁止捕杀麝牛的话,麝牛可能早已灭
绝。1930年,美国国会提供资金,从格陵兰运了34头麝牛重新引进到阿拉斯加。
在保护下,麝牛繁衍得非常快速。目前在阿拉斯加大约已有3000头麝牛,在全世
界大约有8万头,已不再被认为是濒危动物,某些地区甚至允许对其做限量的捕
杀。

    麝牛在地球上已生存了60万年,是冰川纪残留下来的古老生物,与之同时的
猛犸象、柱牙象等庞然大物都由于气候的变迁或早期人类的捕杀而灭绝了。在北
美洲,至少有20种,可能多达40种大、中型古哺乳动物的灭绝与美洲原住民的捕
杀有关。那种美洲原住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说法仅仅是一种幻想。麝牛退缩到
人迹罕至的极地地带幸存了下来。

    但是当武器更加精良、活动范围更加广泛的欧洲移民到来之后,麝牛几乎也
没能逃脱灭绝的命运。它们进化出一套能够非常有效地对付北极狼、北极熊、甚
至早期人类的捕杀的防御方法,写入基因成为了本能,但是面对枪支弹药,原本
优良的适应行为却成了螳螂挡车式的愚蠢之举,加速了其灭绝。如果时间允许,
在与人类的长期博弈中,麝牛也许能够进化出适应枪支射杀的更有效的防御行为,
例如逃跑。但是时间显然不在麝牛这一边。

    人类不仅仅以捕杀的方式在影响着生物的进化。其他的人类活动及其后果,
例如原始森林的毁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外来物种的入侵,都对其他生物的
生存和进化产生着较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然而同样重大的影响。而许多物种
根本来不及适应如此快速的变化就已灭绝。麝牛是幸运的,它在被捕杀殆尽之前
就遇上了环保运动的兴起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是还有更多未被人们注意到,
或者虽然注意到但是没能有效地加以保护的物种呢?血腥的杀戮很容易激发人们
的恻隐之心,而那些更为隐秘的灭绝呢?

2005.5.2.

(中国青年报2005.5.11)

(XYS2005051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