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方舟子在北京新闻广播谈新疆大学使用软件抓抄袭
25 04 2009年下载(第24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423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24分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423221000
分类 : 访谈录
下载(第24分开始):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4232210819.wma
在线收听(第24分开始):
http://audio.rbc.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423221000
嘉宾:方舟子
搜狐博客:叶筱静
时间:2009年3月25日
出品:搜狐博客
视频:http://mingboyouyue.blog.sohu.com/114033323.html
一、浙大造假是集体行为 还有作弊者未处理
搜狐博客:方老师您好,您被称为“中国学术打假斗士”,对前一段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您也非常关注,您怎么看这件事情?能不能帮我们还原一下您所了解的这个事件的本来面目?
方舟子:这件事最开始是去年10月份的时候,有网友到我负责的网站上面投稿,说是由李院士课题组发表的论文当中存在造假的嫌疑,我核对了一下就登出来了。后来有网友陆陆续续发现更多的问题论文,我们网站上总共发现了16篇。后来又出来一个在欧洲研究中医药的国内药厂顾问,叫祝国光,他给浙大的校长发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们处理这件事。再后来传统的媒体也把这件事给炒起来了。
搜狐博客:传统的媒体开始跟进这件事情。
方舟子:是在今年开始跟进,当时在网上已经炒了两三个月了。浙大就出来发表了一个回应,最开始是把责任全都推到一个副教授贺海波的头上,把他给解聘了。这种做法引起了网友的质疑,很多人就说你怎么能把事情都推到一个人的头上。
搜狐博客:有没有可能是贺海波本人冒用了别人的名字来做这些假论文呢?
方舟子:这个不太可能,有亲笔签名的。这些论文是投到国外的,都是要求有签名的,我觉得贺海波不可能冒充22个人的签名。而且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一般是要收取版面费的,贺海波为什么要替别人投稿?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搜狐博客:他(是不是)为了这个项目呢?
方舟子:他不是项目的负责人,没有这个必要。
搜狐博客:他虽然不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有没有可能是主要承担者呢?
方舟子:不是。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李连达院士,他就有这个动机,就是说为了应付这个项目、为了这个项目最后结题的需要,要发表多少篇论文,他有必要,而贺海波没有必要。他如果要造假论文的话,肯定要把自己的名字署上,这样才能算成是他的成果,他何必主动去替别人伪造论文又不把自己的名字署上?
搜狐博客:在你看来这是一个集体参与的事件?
方舟子:我觉得是。如果说个别的论文有问题的话,那可能是个别人的行为,现在有这样16篇论文,浙大后来又说是20篇论文,比我们掌握的还多4篇。像这么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不可能是某一个低层次的研究人员,比如副教授或者是博士后这一级的人员干的,而往往是跟实验室的负责人是有关系的。
搜狐博客:这件事情不是(贺海波)一个人就能做的。
方舟子:现在涉及到的16篇的造假论文,我统计了一下,作者一共有22个人,其中跟贺海波有关的只有5篇,那剩下的11篇怎么办,应该由谁来负责?怎么可以把事情都推到贺海波一个人头上呢?
最近浙大又做了进一步的处理,把贺海波开除了,然后又把实验室的主任吴理茂解聘了,算是由他来承担责任。
搜狐博客:据说把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也解聘了,是吗?
方舟子:没有解聘。他原来兼任这个院的院长,现在是说院长聘期到期不再续聘,我觉得这不能算是处理。因为不续聘可以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说我觉得李院士年纪比较大了、管不了什么事了,就不再续聘他了,或者说浙大现在改变政策了,因为这些院长大部分都是兼职的,说以后不要兼职的院长,所以以后兼职的院长都不续聘了,这个不能算是处理。
李院长的工作关系实际上不在浙大,他主要是在北京,他是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员,所以浙大要对李院士做什么进一步的处理也很难,只能是解聘他。如果要进一步处理的话,应该是由工程院来做,而工程院目前还没有对他做出什么处理。
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就是由科技部出面,因为涉及造假的这些论文,有的是拿科技部的经费在做的,科技部是有管辖权力的,比如说可以把经费收回或者是禁止他们以后再来申请科技部的经费,但是科技部对此也没有反应。
二、学术造假利益极大、风险甚低
搜狐博客:从2000年(开始关注学术造假问题)到现在已经9年过去了,你经历了很多类似浙大这样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术)造假(事件)?
方舟子:一个原因是缺乏处罚,就是不追究他们。追究了以后就能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现在为什么国内造假这么泛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造假以后可以不承担责任,没什么人去管,或者管也是很轻描淡写的。那么造假的获益很大,可以靠这些假论文获得科研的经费,能够应付课题,或者能够得到职称的晋升,但是后果又很轻,如果被发现造假的话不用承担什么太大的责任,为什么不跟着造?如果认认真真的处理一两起造假事件,而且是有假必究,不只是拿一两个造假者来当替罪羊,而是所有涉嫌造假的人都一一处理了,这样以后敢造假的人就少了。
搜狐博客:就是造假没有什么后果,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方舟子:对,获益很大风险很小,所以把收支衡量一下,就觉得还可以做,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些造假是体制造成的。我们的科研体制还保留着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就是官本位的体制,科研经费的发放和对科研成果评估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行政人员的手里,而行政人员又不懂行,所以很难对一个工作做具体的评价,但是他们会数数,会数有多少篇论文什么的。
搜狐博客:他们就把这些本来不可量化的指标量化了。
方舟子:就是为了方便这些行政人员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所以就量化了,数发表多少篇论文,这就导致了我们整个评估体制是一种“重数量不重质量”的体制。
搜狐博客:(如果项目)本身是一个很有质量的成果,但是因为没有发表够论文,可能都拿不到应有的经费资助是吗?
方舟子:对,这就刺激很多人去凑论文的数量。比如说他做了一项工作,本来可以写一篇很好的论文,发表在档次比较高的期刊上,但是一篇论文不够,就把这篇论文拆成好几篇,拿到档次比较低的期刊上发表,这样在整个论文质量上是下降的。如果这样还不够,就一篇论文反复发表,还不行就去抄,没有做那么多的工作应付不了就抄别人的,就捏造出一些实验的结果。
如果评估体制好一点、合理一点的话是没有造假的必要的。比如现在有好多国内的学校要求博士生要毕业的话,就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这对于某一些学科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比如说搞生物学的研究,需要做实验,而实验是有一个实验周期的,两年的实验周期下来能发表一篇论文就不错了。而国内的博士生是三年毕业,这三年期间能够发表一篇论文已经算很不错了。我在美国读了5年的博士,到毕业的时候也只发表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
搜狐博客:这实际上有一个根源是因为管理者并没有切身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只能单纯做一些数据指标,让大家必须达到才能够得到认可。
方舟子:对。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学校互相要攀比。评价哪个学校做的工作比较好、哪个学校比较差,学术地位的高低什么的,发表论文的数量是一个指标。两个学校可能实际上地位都差不多,但是一个学校发表论文多了,就让人觉得这个学校比较强。
搜狐博客:实际上不管公众还是管理者,(对学术成果的)评估体系有问题。
方舟子:对,评估体系有问题。还涉及到科研资源的分配,这也有问题。像浙大就是,李连达院士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的,他管不了浙大的事,他一年到浙大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但是浙大为什么愿意找这么样一个院士来当院长?
搜狐博客:因为要申请一定级别的项目,必须要有院士,没有院士就拿不到这个项目。
方舟子:对,你说的很对。这就涉及到国内科研体制另外一个弊端,就是这些院士手中掌握的学术权力很大、学术资源很大,都集中在他们手里。有一些项目是必须要由院士担任领导人和课题组的带头人才能拿到的,所以学校在某个领域如果没有院士的话,就拿不到这个项目,所以很多学校搞了很多兼职的院士。
搜狐博客:一个院士可能会挂靠好几十个项目,他根本就无暇去顾忌这些项目的执行细节。
方舟子:对,然后他们找一些代管,像被处理的吴理茂就是李院士在浙江大学的一个托管人,实际上主要实际工作是由他来负责的。他(李院士)申请的项目对浙大有好处,浙大这些人就可以把它给分掉,但是这样弊端就出来了,实际上李院士是管不了的。他也觉得自己很冤,我本人没有造假,但是为什么大家现在都怪到我头上,媒体都一直在批评我?我相信他没有造假,造假不会是他本人亲自干的,都是他手下的人干的,院士没有必要造假。但是问题是,这些论文在没有被发现问题之前,肯定李院士是把它当成自己的科研成果。现在出了事,你为什么又说不是你的责任?所以有福同享、有难你要同当。
三、看美国是如何扼制造假的
搜狐博客:其实现在出现(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跟这个体制有很大的关系,更合理的体制是什么样的呢?你从美国回来,你觉得更合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什么样呢?
方舟子:美国也有学术造假,各个国家都有,免不了的,但是它不像中国这么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我觉得是跟体制有关的。比如说(科研)资金发放的体制,美国采取的是同行评议的制度,就是由科研人员报项目,写一个资金申请,交给专家评分,打完了以后,得分高的政府机构决定把这个经费发给你,所以(在美国)资金分配的权利基本上是掌握在专家手里、是掌握在同行手里,而不是行政人员手里。行政人员在国外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里,是提供服务而不是管人的,但国内这些高校的行政人员是管教授的,所以这是不太一样的。
搜狐博客:好像都是不见面的,比如说一个项目会分给十个专家来评估。
方舟子:一般好几十个,分给他们的话都是匿名的评估。
搜狐博客:对,就是只告诉你有这么一个项目在申请,但是不知道是谁申请的。
方舟子:对,他没有必要知道。
搜狐博客:而且评估的专家之间也是互相不见面的,他们只是收到这么一个需要评估的报告,大概是这样的是吧?
方舟子:对,国内实际上也有类似这种制度,就是国家自然基金,他学的是美国科研课题评估的制度,但是里面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还需要完善。而且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金不算特别多,跟科技部的项目比起来不是很多。
国外评估科研成果,或者学术成就的时候,看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比如说一个副教授要升为教授,或者一个助理教授要升为副教授,是由本系的教授,或者再找一些校外的专家评。评的时候不看发表多少篇论文,而是拿五篇他认为最好的论文出来,这五篇论文大家评,看能不能反映出他的成果有多高。如果觉得他做出的成果比较大,就提拔。
在这种的体制下,当然还是会有人造假,那怎么办?处理就是了。
搜狐博客:就是有很重的惩罚措施。
方舟子:对,他的处理一般是两方面,一个是行政的处理,比如说学校给你降级,或者把你开除。在美国政府部门管不了学校,学校是独立的。
搜狐博客:私立的很多。
方舟子:公立的政府也管不了,学校是属于比较独立的机构,联邦政府管不了学校。但是联邦政府管着科研资金,所以从科研资金这一块来卡你,发现你造假,一般是五年内禁止申请国家的科研经费。科研主要是拿国家经费在做的,五年内没有国家经费就做不了科研,那就相当于被淘汰掉了,过了五年再回来已经很难跟上前沿了,就通过这种办法把造假者清除出去。
四、没有公开,就没有正义
搜狐博客:刚刚方老师谈的这些,之所以我们国内学术造假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个人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还有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惩罚措施,就是说造假之后付出的代价是很小的。如果要改变这种现象,可能第一是要有好的制度,第二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不是说一个事情出来,然后象征性的处理一两个人,可能这些人过两年又风声水起都有可能,这种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在这之后呢,你觉得还有什么是需要做的?
方舟子:我觉得还有一项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要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这是为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做准备的。学生造假,有时候是因为糊涂,他不知道那样是不规范的做法,或者虽然知道,觉得没有什么后果、不知道后果的严重程度,所以我觉得对学生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在研究生当中,我觉得应该开一门学术规范的课程,告诉他们真正很严谨的科研应该是怎么做的。国外有这方面的课程,但是我们国内基本上没有。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下一代,不然整个风气坏掉、连下一代的风气也坏了,那真是无可救药。
我觉得要改变一个体制实际上也挺难的,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我觉得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舆论的监督。
搜狐博客:就像您做的这些事情。
方舟子:对,网站和(传统)媒体,我觉得(传统)媒体可能更重要,因为网站的公信力还是不够强。如果在传统媒体上曝光的话,这些造假人会更紧张一些,我觉得主要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还包括对学校,还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只是说对造假者的监督。现在出了造假的事件,(如果)学校不处理,媒体就追着学校,有一个问责的制度,管理部门不处理,我们(媒体)也要追究他,给他形成一种舆论的压力。
学校一般不太愿意主动处理造假的事情,(因为)学校有一个观念,我觉得是很错误的观念,就是觉得这种造假是很丢面子的,对学校名声是会有影响的,所以就“家丑不可外扬”,要把它掩盖住。其实这样做对学校的名声反而更坏,如果发现造假认认真真地处理了,这样反而会得分,会争回面子的,本来造假是丢脸的,但是认真处理了就不再丢脸了。但是我们的大学一般还是不愿意,特别是涉及到院士,或者校长、副校长,这种造假更不可能靠学校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应该由政府监管的部门,比如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工程院,这些部门应该出来处理。
搜狐博客:他们是不是也怀着同样的心理,家丑不可外扬?
方舟子:这个主要是希望有政府监管的部门参与进来。我们现在看到政府部门不太愿意管事,比如说科技部在两年前就成立了一个科研诚信办公室,这是模仿美国卫生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他们每年都会公布十起左右学术造假案件,都做了很严肃的处理。而我们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成立两年了没有处理过任何一个事件,当时成立的时候有一个新闻发布了,然后就再也听不到这个办公室的任何新闻了。
搜狐博客:这里面是不是有你刚刚说到的几个原因,第一是不懂行,说不出什么问题;第二种可能,这些人本身就是专家、就是院士,也拿着各种挂靠在他名下的(项目),比如说你是院士、我也是院士,你名下可能有三个项目、我有五个项目,我不能追究你,你也不能追究我,是不是有这种原因?
方舟子:不懂行不是个问题,不懂行可以找人调查,可以找懂行的人。像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做这种调查的时候也会找一些大学的教授,就是独立的科学家跟着做调查。这不是个问题,并不是说所有的院士、所有这些大牌的教授都参与造假,都是造假集团的,当然不是,总还有一些比较正直的人。
关键是他们(中国的政府监管部门)不愿意管事,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管的话,有时候反而是起到一个包庇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信不过这些政府的监管部门,不愿意向他们举报,而愿意向我们这样的网站举报。因为他们担心举报过去,说不定把举报材料都捅给被举报的那个人,然后受到打击报复,所以他们信不过。
要获得大家的信任,这些监管部门就应该很公正的、很透明的管事,整个过程都要是很透明的,调查材料应该都公开。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的材料都是公开的,这样大家就可以对他们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你的调查结果是不是能够让人相信,总有懂行的人可以进行推敲、进行研究的。
搜狐博客:你是搜狐博客的用户,(请)你对搜狐博客说一句感言的话,你会说什么?
方舟子:我们今天谈的是学术造假的问题,有很多的网友可能觉得学术造假离我们比较遥远,因为自己不是学术界里面的人,好像觉得(打击学术造假)是神仙在打架,是学术界这些人自己在打。
其实不是,学术造假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是跟每个人切实利益都有关系的。
比如说涉及到子女教育的问题,你放心把自己的子女送给这些造假教授培养吗?肯定不放心。还涉及到一个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因为很多学术造假是跟具体的成品挂钩的,是在卖假产品的,你会受骗上当。还有涉及到你作为纳税人的权利问题,因为学术造假,有的在浪费大笔大笔的国家科研经费,国家科研经费是哪里的?从纳税人手里来的。
所以要看到学术造假是在侵犯到每个人切身的利益,所以我希望大家共同关注学术造假的问题。学术造假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只是学术界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需要社会各方人士共同努力,才能把它遏制住。
搜狐博客:也就是希望搜狐博客的用户都来关注学术造假的事情,形成一种正义的声音和力量,最终对造假的事件有所遏制,是这样的吗?
方舟子:对。
搜狐博客:好的,谢谢方老师。
2009年04月17日CCTV2《今日观察》
近日,根据法新社的报道,法国警方正在调查一起文凭买卖的事件,法国的土伦大学卷入其中,涉嫌向一些中国留学生出售学历。土伦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这一起学历买卖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在如今火热的出国留学潮中,还有多少这样的事件在暗流涌动? 主持人王小丫与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刘戈共同评论。
法国土伦大学涉嫌兜售大学文凭,法国高教部表态,十天之内要拿出调查报告,中国部分留学生牵涉此案,事件进展到底如何?
何帆:假文凭大行其道 防不胜防
(《今日观察》评论员)
假文凭是防不胜防,因为它现在还是一个很繁荣的行业,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它是卖文凭给中国人,其实这个买卖文凭的在国外也非常的多。像在美国国会的审计署就专门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政府里头至少有上百个人都是有假文凭的。当然有一些是在一些所谓的野鸡大学里去混的文凭,其中有一所巴林顿大学,在这个学校里他们不需要上课,如果你有生活的经历也是可以混学分的。更令人气愤的是因为他们是政府官员,所以他们来买这个假文凭最后还可以到政府里面去报销。所以这次法国警方说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出来,一定要水落石出。
刘戈:假文凭市场化 产业链日趋完整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土伦大学报出来的假文凭事件,应该属于产业链的最终的一个环节。到最后学校方可能有人参与到买卖文凭。一个学生要从他的所在国,要到国外去留学的时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要通过面试,还要考雅思,或者托福,法语考试等一些考试。现在就有中介机构在替留学生完成各种材料,有外语考试的成绩, 2万块钱可以有人去替考。有了外语考试的成绩了以后,可能还要你上本科,或者你上高中的学习成绩,如果不够会有人给你造假。最后可能还有一些学校,会要求你的工作经历,甚至是社会实践和一些得奖的证明,也有人能给留学生准备好。这样到最后,一系列的链条发展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洋文凭、假文凭,引出的话题屡屡不绝,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思考?
刘戈:高等教育不发达导致自费留学热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国人都望子成龙,而且出国留学确实是望子成龙的一条捷径。很多人都希望能考上国内比较好的大学,但是好的大学毕竟就那么几所,那么就会有大量的考生考不上好的大学。中国人对于教育的这种重视程度让考不上大学的家庭,不管有钱的没有钱的都会去想办法到国外去念大学,导致了自费留学人数的迅速地增加。
法国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留学生一年去法国留学的学生只有2千人。那么到去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万,仅7、8年的时间就增加了10倍。而且法国是一个宽进严出的制度。入学的时候比较简单,有一个面试,然后参加一个法语的水平考试,然后提供一些你以前的学习成绩就可以。进去以后念语言学校,然后就一个科目一个科目的来拿学分,最后来拿文凭。但是出去了以后,由于法语本身就很难学而且很多孩子不具备拿到文凭的条件,所以这样的一个买卖自然它就催生了。
国外的大学是分三六九等的,在国外的学校是可以随便设立的,只要花几十美元,然后花半个小时去注册就可以开办一个学校。从中国教育现状来看,由于我们的高等教育还不够发达所以供不应求。而欧美有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太发达了导致供过于求。又因为人口老龄化、政府拨款不足等因素,导致有有一个巨大的经费的缺口。示意图现在他们把眼睛都瞄准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因为外国留学生要交的学费,比本国学生要交的钱要多。
何帆:国外高校良莠不齐须谨慎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举个例子来说,在英国如果要读一个经济专业的话。本国的学生需要交三万英镑,而外国学生要交的钱是英国学生的6倍。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诱惑。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就开始自己把门槛给降低了。由于外国的学生现在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的来源,外国学生会给他们带来钱,所以我们看到在北京在上海,有很多海外留学的推介会。那可真是人头窜动,但这里头是有陷阱的。因为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把眼睛瞄准中国,比如刚刚说的巴林顿大学,其实它已经到中国来了。并能绑上中国一个很有名的大学合作,由于我们知道中国这所大学是很有声誉的,所以我们可能也就相信了这个骗子学校。所以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但是在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
展江:出国留学切勿投机取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现在我们出国留学的学生,生源的质量在下降。有的人甚至是在国内不能上很好的学校,才选择出国的。这个情况和改革开放之初,最优秀的人出国就有点逆转。我觉得现在确实要对各种各样的文凭,在国外获得的文凭,像钱钟书当年说的,有没有克莱登大学,我觉得这是不能完全排除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大力地揭露。然后再警示我们的国人,不要中这样的圈套。本来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非常艰苦的事情,但是如果通过投机取巧,获得一个洋文凭,回来欺骗国人,或者欺骗当地人,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好的,早晚也要被揭露出来。
方舟子:国内学术腐败影响学生学习风气
(旅美学者,《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对这种留学,还是有点盲目,因为很多人,就只是为了搞一张文凭,所以就可以不择手段,就变成以文凭为目的了,而不是以学习为目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国内风气的影响,因为在国内的学术界,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很严重,学生也会受到影响,看老师造假,学生也就跟着造假。
刘戈:出国留学前要充分了解相关背景
(《今日观察》评论员)
在这件事情上,很多家长和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过于的功利。认为只要先送出去,能不能学得到,能不能学得好则放在第二位。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洋文凭的招标,在中国显得它的太耀眼。光环效应太强,所以会最后出现这么多被骗的情况。所以家长们在送自己孩子学习的时候应该提高警惕。而且教育部也有相关网站,比如说教育部有一个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可以很清晰的告诉家长一些信息。哪些大学是可信的,哪些大学是不可信的,可以找什么中介。所以通过更多的对信息的了解,才能解决在留学这个问题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何帆: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今日观察》评论员)
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我们对很多国外教育制度和学校都不了解。哈佛我们知道是好的,耶鲁是好的,土伦大学好不好我们却不知道。所以有可能在选择的时候,就选择错了。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就给骗子有可趁之机。我认为现在是一个要加紧要处罚的一个时候了,我们现在如果要甄别的时候,可以到有些网站上去查,看它真的还是假的,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方舟子:十年一觉打假梦
记者李肖含
中华儿女2009年第4期
初春,京郊的一间小茶馆。
方舟子正端坐在茶馆的一角和记者聊天。他的话匣子明显已经打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且语速很快,不时还会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或许是因为经常熬夜,这位41岁的学术打假专业户的脑袋已经略微有点儿谢顶。他的双眼不大,但炯炯有神,透着几许异乎常人的洞察力,脸上则带着始终如一的微笑。
关于最近的蒙牛特仑苏OMP事件,方舟子的反应相当低调:“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特仑苏’,但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蒙牛’也曾多次派人来找过我,但我没有和他们在私下见面。”怀里的手机不时响起,大多是一些媒体的访谈邀请,他冲记者连声抱歉,爽快地答应下来。
从2007年3月起,方舟子开始关注蒙牛特仑苏,并公开发表质疑,其间双方数度交锋,攻防激烈,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
诗歌少年
多年来,方舟子参与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论战,国内学术界的几乎每一次论战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外界看来,这位高高瘦瘦的生化博士更像是一个拔剑四顾的侠士,时刻睁大了双眼,注意着国内科学界的种种异动。
“其实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英雄。”他说,“小时候我喜欢写诗,现在则一直在从事科普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朦胧诗刚刚兴起的时候,方舟子正在读高一。读惯了中学课本上的老式文章,顾城、北岛等人那些朦朦胧胧的诗句竟对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于是便偷偷地开始学着写,一个学期下来竟然写了厚厚的一大本。
彼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清除思想领域“精神污染”的大运动,他的所作所为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了必须批判的对象。但生性倔强的他,在被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之后仍然拒绝认错。这让他的班主任大为恼火,一怒之下竟然要求学校将他开除。后来,虽然他在校长的照顾下得以继续留在学校,但最后还是被撤销了班干部的职务,转到另外一个班级。
经历了这一次的“重大挫折”,文科成绩极好、曾想过要夺取福建省高考文科状元的他便逐渐将自己的精力转向理科。当然,他还有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文科的东西可以自学,科学的东西则必须要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
1985年,方舟子参加高考,之后便进入了高手云集的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学习生物化学。“当时的科大有着全国最好的理科实验室,录取分数比清华、北大还要高出许多。而生物系又是科大录取分数最高的一个系,所以那时的我们常常自认为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提起当时的经历,方舟子依然有些得意。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诗社遍地。在科大那样一个理科气氛浓重的地方,方舟子对诗歌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他成了科大“荒原诗社”的创社元老之一,并一直在社里工作到自己出国前夕。
1990年,他从科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继续深造,但他对诗歌的热情依然如故。课业之余,他经常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留美的华人学生交流写诗的经验与心得。即便是到了1994年,他创办全球著名的中文网站——新语丝,其本意也不过是想有一个与众多文友相互唱和、交流感想的平台。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偶然。
1998年,在美国呆了8年的方舟子第一次回到国内。他到北京的各大书店里转了转,发现大量所谓的科普读物居然都是在宣扬各种特异功能和神秘现象。早在科大读书时,方舟子就曾亲眼见过一些“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表演,并了解到了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
1999年,国内的许多报刊开始纷纷上网,远在美国的方舟子也能通过网络看到国内的报纸、杂志了。但仔细一读,竟发现有那么多虚假、愚昧的东西在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过市。他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儿什么了。
于是,他在自己的新语丝网站上开设“立此存照”栏目,专门揭露各种伪科学及学术造假行为。
2000年8月的一天,国内的一则科技新闻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该报道称中国留美生物学家陈晓宁将世界三大基因库带回国内,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国际顶尖的基因技术,陈晓宁本人也因此被封为“基因皇后”。
方舟子惊呆了:“一个在美国花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东西,怎么就被吹嘘成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的高科技产品了呢?而且在留美的华人科学家当中,出了这么一位世界顶尖的生物科学家,我也是搞生物出身的,居然都没有听说过!”
他决定查一查,结果发现陈晓宁不过是美国一所医院的普通技术员,这个所谓的基因库也不是他们实验室做出来的,而且国内早在1998年就有了。方舟子立即联络了国内外88位生物学者,以在网站发表公开信的形式,对基因库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基因皇后”居然有假?国内各大媒体立即跟进报道。不久,陈晓宁便在国内外的一片质疑声中销声匿迹。
几个月后的一天,国内又一条消息又吸引了方舟子的注意:大连医科大学某教授发明的“生命核酸”对人体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核酸有营养?太不可思议了!他立即撰写了《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直斥该教授造假,并指出“核酸营养”在美国早就已被认定为是骗局。
不久,《南方周末》头版刊发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揭露了“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方舟子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两次轰动全国的学术打假事件让他成为国人眼中的勇士。一时间,方舟子名满天下,有数不清的人都自称是他的拥趸。接下来他越战越勇:从吴征假文凭事件、王铭铭剽窃事件到“克隆人”论战、“中医存废”论战,短短几年间,他先后主导、参与了大大小小近800起学术打假和争论。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由于过多地参与学术打假,他被斥“不务正业”、“做不了科研”,而他指名道姓的打假方式又被许多人批评为“红卫兵式的‘文革’思维”、“科学主义的傲慢”,更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些流言,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而在媒体中间,他也迅速地被“妖魔化”:在一些媒体看来,他的面目是狰狞的,态度是傲慢的,行为是变态的。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短短几年间方舟子便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是:“以前我揭露学术造假,科大以我为荣,可是等我揭了科大的丑,说了郭光灿、朱清时,科大也开始反对我了。”
从未想过放弃
青联刊 (以下简称“青”):您认为这次蒙牛OMP事件的最终结果会怎样?
方舟子(以下简称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既然被国家监管部门认定是违法产品、做夸大宣传,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应该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但是这条法律很难被执行,从来没有哪个名牌企业被这么处罚过。所以最终结果还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蒙牛不再添加OMP,这个事件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青:最先揭露三鹿奶粉事件的记者简广洲受到了民众和广大传媒的高度赞扬,而您最先揭露了蒙牛特仑苏却遭到一些人的辱骂。
方:有一些人明显是有利益关系的枪手、托儿。还有一些人是以前因为别的事情被我得罪过,或者与我的理念不合,所以不管我干什么事,他们都要出来骂。
青:揭黑这么多年,您遭遇过无数次的攻击、谩骂,也打过那么多的官司,您觉得哪一次的遭遇最危险?
方:2007年2月,我的新书《科学成就健康》出版,我到网站做访谈,之后有人尾随我到我的住处。他们装作是送快递的,挤上了电梯,之后敲开门塞进来一个信封就走了,就撂下一句话:“你干了什么你自己知道”!
青:后来怎么样?
方:我赶紧报了案,小区保安也把监控录像调了出来,但因没有对我造成事实伤害,警方也不好定案。后来我把监控录像拍下的照片传到了我的博客上,立此存照。
青:遭遇了这么多凶险,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
方:新语丝网站开办这么多年了,在大家心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直到现在每天还会有很多热心人士寄来揭黑的线索。大家对我这么信任,如果突然退出了,觉得有愧于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青:您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怎么看您的揭黑行动?
方:支持的非常支持,反对的坚决反对,就是这样。
青:很多人觉得您是在博名利。
方:或许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吧!可你看这些年我打假,那么多人在网上骂我,还惹了不少的官司,赔钱呢!再说,我这个人对生活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现在我的稿费和出书的版税已经够我生活的了,我用不着去博什么名利。
青:您揭露别人学术造假都是指名道姓的,为什么?
方:我常说,如果怕惹事儿,就别出来揭黑了;如果不指名道姓,也别出来揭黑了。你不指名道姓,那叫什么揭黑?大家知道你说的是谁呀?这样很可能会伤及无辜,而且大家还有可能怀疑你说的是假的。再说,那些造假的人自己的脸都不要了,你还给他留一张脸干什么?
青:打了这么多年的学术造假,您觉得学术界有进步吗?
方:当然有进步,不过还是很有限。这些年我揭了那么多人,但真正被处理的没有多少个。学生被处理的倒是有一些,教授没几个。而且,官方也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青:有没有感觉到力不从心的时候?
方:有啊,当然会有。学术打假这东西本来是应该由国家来出面的,因为它总会牵涉到一些人的利益嘛,我们来做是有困难的,他们做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青:近年来,国家也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以防止学术造假现象,这些您关注过吗?
方:2007年,教育部和科技部都颁发过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条例,甚至还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但是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我曾向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机构举报造假事件,他们从来没有受理过。这些年也没有见到有谁因为学术造假而受到这些条例的处罚。
青:您打算揭黑到什么时候?如果未来相关的制度健全了,您会退出吗?
方:可能未来我亲自参与的揭黑活动会越来越少,但我应该不会退出。而且,即使有了相关的制度,还是需要民间力量的配合、舆论的监督的。
(第22分开始)
下载:
http://res.audio.bjradio.com.cn/xwgb/bwtx/bwtx200903252210819.wma
在线收听:
http://audio.bjradio.com.cn/play.form?programId=401&start=20090325221000
记者:Peter Ford
翻译:方舟子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3月23日
一所一流中国大学的三名教授——包括该国传统医学领域的一名顶尖专家——在一个新的剽窃丑闻中丢掉了工作。中国政府看来终于被促使要解决困扰许多教职员工的学术造假问题。
但是专家们对此拭目以待。他们警告说,在一个从运动服装到DVD的盗版都属于常态的文化中,想要除掉根深蒂固的学术习惯并不容易。但是也有人说,希望也许在于受过国际训练的新一代教师。
这一震惊中国学术界的最新造假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享有名校浙江大学的药学副教授贺海波。他现在承认在送交国际期刊的8篇论文中存在剽窃或捏造数据的问题,并已被开除。同时被开除的还包括其研究机构的负责人。
这个事件之所以获得特别的关注,是因为一名中医药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李连达名列其中一篇造假论文的共同作者【译按:有误。李连达是贺海波所有造假论文的共同作者】。浙江大学校长说,李连达的聘用合同即将到期,他不再被续聘。
“这个迄今最大的学术丑闻肯定会唤醒人们注意到,中国大学正面临着诚信危机,”官办《中国日报》的社论说。
一个面向大学教师的网站的创建者方舟子说,学术造假在中国并非新鲜事;在过去的十年,丑闻时不时地发生,但是多数事件从未被曝光。
大学领导“根本就无视造假指控,或试图将其掩盖……为了保护学校的名声和利益,”方舟子在电子邮件中说。
耶鲁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Stephen Stearns在2007年在北京大学教过两个班级,他说,剽窃和赤裸裸的捏造在中国学术界泛滥,因为“至少直到最近,造假的回报很大,而对其处罚微不足道。它有利可图。”
Stearns教授对其中国学生造假行为的谴责曾被发表在互联网上,一度在这里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大学的剽窃现象有悠久的传统,”Stearns上周在电子邮件中说。“有些中国教授实际上教他们的学生如何剽窃。”
方舟子密切跟踪他称为“学术腐败”的事件,把其泛滥归咎于以下这些因素相结合的结果:猖獗的资本主义让中国教育商业化;由于缺少言论自由,使得丑闻被遮盖下去;以及讲情面的传统。
其他人提出,大学根据发表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给教师提职称,这个政策也是一个因素。
“中国大学教师承受着发表论文的压力,”目前正在北京做研究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候选人Jeremiah Jenne说,“最坏的情形是,这意味着匆忙复制并粘贴他人的工作。”
“在教授当中有很多装没看见的和事老,”Jenne补充说。“因此很多人抄近路,并且逃脱处罚。”
学术道德不过是中国社会道德的缩影,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指出。“腐败和造假在中国非常常见,学术腐败和造假只是反映了社会状况,”他说。
胡教授补充说,众所周知,如果付给编辑们足够的钱,许多中国学术期刊将不经同行评议发表任何东西。
方舟子说,不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科研的国际声誉的影响非常严重。他说,例如,“有些美国科学家拒绝为中国研究者提交的论文审稿,因为他们不知道能否相信其数据。”
Stearns说他及其在耶鲁大学的同事们“不相信来自中国教授的推荐信,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中有许多是学生自己写的”,他们的老师不过是签个名。
不过,挽救中国学术荣誉的努力已经开始。例如,在上周,200所大学的教授得以无偿试用一个新的反剽窃软件,自去年12月以来,已有1000多个中国科学期刊在使用它。
同时,教育部在上周发布通知,要求大学严厉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报告他们发现的所有事件。教育部建议的处罚包括从警告到采取法律行动,并建议应该收回剽窃者的研究资金,撤销其学术奖励。
通知警告说,教育部将在今年年终检查这些建议是否得到了实施。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发言人许梅说,“这些措施是为了建立一个长期防范机制,让学术界保持干净。”
方舟子怀疑这些努力是否会有效果。他指出,科技部在两年前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但是还没有处理过一个案件。
浙江大学的中医药专家李连达教授用了科技部的资金做研究,但是科技部并未对他采取行动。
不过,Stearns看到希望不仅在于其中国学生(“当我给他们一个纠正的机会时,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照办了,”他在其电子邮件中写道),而且也在于新一代的大学教师。
“最近有一些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学者由于看到了中国有前途而回到中国,并正在大大地提高中国的学术标准,”他写道。
这些归国者中包括饶毅,他原先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任教,在Stearns开始在北京大学教学时,他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我们将会重获长久以来就拥有的诚信传统,”在Stearns引爆了丑闻之后,饶教授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如此誓言。不管谁违反“基本诚信准则”,他保证都会将其开除。
“这将会是一小步,”他补充说,“但是我希望这将会是我们许多人正在致力的更多变化的开端。”
China targets an academic culture of cut-and-paste
After a scandal highlighting rampant plagiarism, the government tries to rein it in – and a new generation of teachers trained abroad could help.
By Peter Ford | Staff writer of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rom the March 23, 2009 edition
Beijing - Three professors at a leading Chinese university – including one of the country’s top expert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 have lost their jobs in a new plagiarism scandal. And the government finally seems to have been jolted into tackling the academic dishonesty that plagues many faculties here.
Experts are not holding their breath, though. In a culture where knockoffs are normal, from sportswear to DVDs, it will not be easy to expunge deep-rooted academic habits, they warn. But some say hope may lie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ly trained teachers.
The latest fraud to rock Chinese academia centers on He Haibo,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armacology at the prestigious Zhejiang University. He now admits to copying or making up material he submitted in eight papers to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as been fired, along with the head of his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ffair has drawn particular attention because a world-renowned expe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Lianda, lent his name as coauthor to one of the fraudulent papers. His tenure will not be renewed when his contract expires soon, the presi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s said.
“This biggest-ever academic scandal is for sure a wakeup call that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 crisis of credibility,” editorialized the state-run “China Daily.”
Academic fraud is not new in China; scandals have broken sporadic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most cases never come to light, says Fang Shimin, founder of a website for academics.
University leaders “simply ignore the accusation or try to cover it up … to protect the fame and gain of the university,” Mr. Fang said in an e-mail.
Sparking debate
Plagiarism and sheer invention have flourished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dds Stephen Stearns, a Yale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who taught two classes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7, because “at least until recently, the rewards were great and the punishment was trivial. It paid off.”
Professor Stearns sparked a firestorm of debate here when his admonition to his Chinese students about their plagiarism wa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plagiar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tearns wrote in an e-mail last week. “Some Chinese professors actually teach their students to plagiarize.”
Fang, who closely follows cases of what he calls “academic corruption,” puts its prevalence down to a nexus of rampant capitalism, which has commercialized Chinese education; a lack of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keeps the lid on scandals; and the tradition of saving face.
Others suggest that universities’ policy of promoting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rather than the quality, of their published output plays a role.
“Chinese academics are under pressure to publish,” says Jeremiah Jenne,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who is currently studying in Beijing. “In the worst cases that means slapdash cut and paste jobs on other people’s work.
“There is a lot of wink-wink, nod-nod amongst professors,” Mr. Jenne adds. “So a lot of people take short cuts and get away with it.”
Academic morals are simply Chinese society’s morals writ small, argues Hu Xindou, an economics professor at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ruption and fraud are very common in China and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fraud just reflect the social situation,” he says.
The fact that man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will publish anything without peer review, if editors are paid enough, is common knowledge, Professor Hu adds.
Whatever the cause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the effects on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are terrible, says Fang. For example, he says, “some American scientists refuse to review any manuscripts submitted by Chinese researchers because they don’t know if the data can be trusted.”
Stearns says that he and his colleagues at Yale “do not believ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from Chinese professors, for we know that many of them are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merely signed by their teachers.
Cracking down on plagiarism
But moves are afoot to try to salvage Chinese academic honor. Last week, for example, college professors at 200 universities were offered free trials of a new antiplagiarism software that more than 1,000 Chinese science journals have been using since December.
Meanwhil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blished a circular last week urging universities to crack down on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to report all the cases they uncover. The ministry recommended punishments ranging from warnings to legal action, and suggested that research funds should be withdrawn from plagiarists and academic awards revoked.
The ministry will check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on how well thes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the circular warned.
“These measures are intended to build up a long-term prevention mechanism to keep the academic field clean,” said Xu Mei, an Education Ministry spokeswoman,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Fang is dubious about the value of such efforts.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t up an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two years ago, he points out, but it has not handled a single case.
Professor Li,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pert at Zhejiang University, was using Science Ministry funding for his research, but the ministry has taken no action against him.
A new generation of academics
Stearns, however, sees hope not only in his Chinese students (”when I gave them a chance to clean up their act, almost all of them did,” he wrote in his e-mail), but also in a new generation of academics.
“There is a recently arrived group of excellent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caliber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ho returned to China because they saw its promise, and who are greatly improving academic standards,” he wrote.
One such returnee is Rao Yi, who taugh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Chicago before becoming dean of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just as Stearns began teaching there.
“We will regain our long-held tradition of honesty and trust,” Professor Rao pledged in a letter to Stearns in the wake of the scandal he had started, promising to fire anyone who violated “basic rules of integrity.”
“It will be a small step,” he added, “but I hope that it will be the beginning of more changes that many of us are working on.”
(晚间新闻报道头条,需用IE看)
http://tv.btv.com.cn/v/btv1/content/2009-03/20/content_30461.htm
【方舟子按:下面是我答记者问的全文:
我不赞成把这个事件归结为两个药企之间的纠葛。事实上,最早揭露李院士课题组发表的论文有问题的是新语丝的网友,后来陆续把这十几篇问题论文挖掘出来的也是新语丝网友,他们和药企之间的竞争没有关系。祝国光是在新语丝网站见到这些揭露后,才出来炒作此事的。虽然后来事情的演变让人看上去与药企之间的竞争有关,但是,即便揭露者与李院士存在个人恩怨或利益纠葛,只要他所揭露的是事实,也改变不了事件的性质,李院士的论文并不因此就变得没有问题了。
当前国内的学术腐败是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紧密结合的,其中就包括经济领域的腐败。其中一个因素是片面强调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导致的。基础研究通常很难产业化,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可能得到实际应用。即使是在应用学科领域,比如李院士所在的药学,某个产品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理想,需要长期摸索,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产业化的片面追求,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就会刺激了造假。
科研人员接受企业的资助做研究,无可厚非。但是科研人员在发表这类研究的成果时,应该清楚地表明他们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比如在论文中注明作者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接受企业的资助情况,以便让读者能够知道他们的立场并非客观、中立,在评判其成果时就会更为慎重。如果刻意隐瞒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不端行为。
产生学商勾结的一个原因是学术地位高的学者,特别是院士,手中掌握的学术权力、学术资源过大,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为了能使产品获得批准上市,也为了推销产品,乐于巴结、讨好他们,所以院士们到处在企业中兼职当顾问。
浙大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某些具体实施造假的当事人,并没有得到追究。浙大现在宣称有20篇论文有问题,其中9篇有贺海波署名,由其承担主要责任,那么剩下的11篇论文,该由谁承当主要责任?例如有的造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牛泱平,与贺海波毫无关系,而造假性质与贺海波相同,为何他就没事?论文上李院士的签名并非如浙大所说,是伪造的,据我了解,是由李院士授权代签的(因为他主要时间在北京,所以必须授权由在浙大的人代签),既然是经过授权的,就必须承担签名的责任。浙大对李院士不续聘,那不能算是处理。如果解聘,还可算是处理。有的造假论文属于科技部资助的项目,科技部也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
浙大事件背后:学商关系浮现
2009年03月21日中国经营报
作者: 何勇
3月18日下午,吴理茂仍在浙江大学药学院305室办公,根据3月15日浙大公布的“论文造假”事件处理结果,这位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且解聘。另一位被开除的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已经离开,浙江大学也决定不再续聘原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院士。至此,折腾4月有余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似乎告一段落。
但相关的争论仍在继续。
“浙大的处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某些具体实施造假的当事人并没有得到追究。”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仍表示,浙大现在宣称有20篇论文有问题,其中9篇有贺海波署名,由其承担主要责任,那么剩下的11篇论文该由谁承担主要责任?“有的造假论文属于科技部资助的项目,科技部也应该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方舟子说。
据浙大老师反映,浙大有关方面已经悄悄取消了在相关考核中发表论文的硬性考核指标。
而该事件的另一端,涉事的几位学者和几家企业之间的关系却似乎仍在一团迷雾之中。
顾问和企业之间的“纠结”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的信,信中直指其以前指导的博士生、时任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的贺海波已发表的一篇论文剽窃其实验室资料。
但当时的影响力仅仅在圈内流传,事件的升级源于2008年10月23日,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首次曝出“院士李连达学术论文涉嫌造假 ”的消息,指出在贺海波几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都有李连达院士的署名,由于李连达是贺海波所在的浙大药学院的院长,李连达又是贺所在的课题组合作导师,事情由此升级,在一位高调举报者加入后愈演愈烈。11月18日、12月6日,现居芬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理事长祝国光向浙大发出两封公开信,指李院士3篇论文造假、4篇论文一稿多投。
而事件至此,仅仅局限于针对论文造假的讨论,随着当事人之一李连达的表态才使得该事件背后的复杂“利益链”得以曝光。
2009年2月5日,李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责举报自己的祝国光实际上指责动机不纯,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利益,该研究结果表明,该公司生产的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复方丹参滴丸有严重的副作用,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对他实施报复和打压,而祝国光是天士力公司的正式员工。
天士力公司对这一说法立即表示了强烈不满,同一天发表声明称,祝国光教授虽然是天士力的顾问,但并非正式员工,李连达的“报复说”也纯属捏造,而李连达攻击天士力其实是为了转移视听,逃避学术造假的社会压力。一位天士力的高管告诉记者,李连达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复方丹参片”的企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研发专家,而该企业是天士力最大竞争对手,李连达的背后其实是其在提供支持,“所以他出这个研究的目的是来打压我们”。
至此,这个“学商” “利益链”日趋“完善”。
而被意外牵扯进来的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月6日迅速发布消息撇清关系,虽承认李连达在其旗下的中医研究院任职顾问,但“李连达和天士力之间的纷争与其无关”。同时,天士力也承认祝国光是自己企业的顾问,“祝国光举报李连达是其自己的行为,与天士力无关,由此产生的联想任凭外界猜测”。
至此,一个看似单纯的学术造假事件竟演变成一场商业利益之争。从此事件来看,一方是两家药企——天士力和白云山,一方是两位学者——李连达和祝国光,而旋涡之中的贺海波和吴理茂只不过是连接这两者利益的纽带和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已。李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披露,天士力得知他的研究成果后,多次要求他不要对外公布,甚至要以研究经费收买他,但是没有成功,而在天士力接受媒体的采访中,也曝出李连达曾索要200万元研究费未果因此报复的说法,双方不断地互相进行揭丑指责。
“学商”利益瓜葛待解
实际上,跟政商勾结一样,在当前的医药学界,学商之间千丝万缕利益纠结在一起也是当下学术风气日益恶化的毒瘤,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只是把学商利益之间瓜葛推向了台面。
据医药学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表示,李连达在此事件中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据这位专家介绍,2006年“鱼腥草注射剂”夺命事件震惊全国,给很多药企造成严重的损失,事件发生后,很多企业找不到原因出在哪里,究竟是处方错了还是工艺错了。当时有十几家药企找到李连达请他分析原因,但李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在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中,尽管李口口声声说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有副作用,这个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副作用到底有多大,这个研究其实是个很小儿科的事情,“从药理学来讲,这个试验也是个很普通的试验,没必要藏着掖着,你可以直接公布你的试验结论,况且“复方丹参滴丸”有无副作用也是药监局说了算,李连达本身就是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首席研发专家,以此来攻击对方,这里面就不能排除有商业目的存在。”
据悉,在国内医药产业,企业跟医药学家的关系十分矛盾。很多医药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新品尽快上市,傍权威、攀高枝。而医学家为了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找企业赞助科研或者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强卖给企业,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竞争。
天津一家知名的药企老总向记者透露,实际上,现在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既是学术权威又是各方利益的把控者,他们不是这个新药申报评选专家就是那个项目评审成员。企业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不惜高价聘请学者作为企业的顾问或产品的研发专家,甚至出钱资助这些学者做科研,而反过来很多学者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或者出于自己经济利益的考虑,又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为此很多企业苦不堪言。
这位老总介绍,他们的企业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权威”,开始双方之间关系很好,也有合作,但后来这位学者非要把自己的成果600万元卖给企业,而这位学者的成果又不是很有价值,双方矛盾由此产生,合作也就不了了之。“在当下的医药行业,学商之间的这种矛盾非常普遍。如果真正是为企业的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提供再多的赞助也没问题。但是医学家不应该唯利是图,甚至卷入商业利益之争。”
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产学研结合对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是对的,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商结合缺乏一个健康的监督机制。“科学家应该站在学术的角度上,审视投资人给你的项目是不是对的,而不能仅从商业利益出发。”
尽管方舟子不是很赞成把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归结为两个药企之间的纠葛,但他也表示,当前国内的学术腐败是与其他领域的腐败紧密结合的,其中就包括经济领域的腐败。其中一个因素是片面强调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导致的。基础研究通常很难产业化,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可能得到实际应用。即使是在应用学科领域,比如李连达院士所在的药学,某个产品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理想,需要长期摸索,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产业化的片面追求,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下,就会刺激了造假。
实际上,产生学商勾结的一个原因是学术地位高的学者,特别是院士,手中掌握的学术权力、学术资源过大。企业为了获得国家资助,为了能使产品获得批准上市,也为了推销产品,乐于巴结、讨好他们,所以院士们到处在企业中兼职当顾问。李连达是200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当选院士仅仅三个月之后,即在2004年4月7日,就出任浙大药学院院长。随后,广西医科大学也将其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他开始应邀担任部分企业的学术或者科学顾问,并时常忙于参加一些讲座和活动。李连达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2004年出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以后,由于年龄原因,他与浙江大学约定每年只去5~6次,每次5~6天,除了学院事务外,每次仅能安排1天召集研究生开会,用于对他们的选题、研究计划等进行指导,而在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很少。
【方舟子按:节目播出前删掉了与新语丝及我有关的部分,新语丝改成了“某网站”。】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调查
2009年03月21日央视《新闻周刊》
一个贺海波倒下了,但可以预料的是,还有很多贺海波仍在“辛勤工作”,从事着贺海波“未竟的事业”。
有网友如此评论:“贺海波只能是霉运当头。事实上,每一个学术造假者的马失前蹄都可以适用这四个字。因为现在的学术造假实在太多了,而揪出来的又实在是太少了。”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从2000年起开始打假,至今揭露了800多起各种各样的学术造假事件,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听上去相当惊人,但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具体有多少?不好说。”方舟子说。
这样的事件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乃至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名校;这样的事件存在于学生、讲师、教授,名牌大学教授,直到院士。
为什么在象牙塔里,在代表人类精神灵魂的知识界里,会出现近乎“全民造假”的一幕?
贺海波的倒下
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
原浙大副教授贺海波的八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继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以及德国《NSA药理学》杂志。
2008年10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指出,贺海波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随后,贺海波所在课题组被发现涉嫌学术造假的论文多达20篇。
3月的浙江大学,似乎还有着春天到来前的最后一丝寒意。路过校园内的公告栏,人们或不经意扫视或驻足细看,因为这里张贴着原浙大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的自我检讨。而同样在本周,在315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在一片争议之中宣布了对贺海波所在课题组出现论文造假一事的最终处理决定:贺海波被开除;而他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浙大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至此,这场历时5个月并引起全国瞩目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似乎至此告一段落。
在浙大药学院的中药药理研究所,每一个人似乎都如往常一般,各自埋头于试验以及数据研究,但每一个人的心里也都明白,中药药理研究所正面临着外界前所未有的不信任。而带来这种尴尬的,正是原本占据这块板报空白处的副教授贺海波。一个最为实际的影响是整个课题组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遭到了拒绝,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印刷厂排版的论文都被相继退回。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显然是:对方无法核实哪一篇论文是没有造假问题的。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贺海波,这位年轻的副教授,运用论文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等各种形式批量产出论文,这已经是近乎疯狂并无所顾忌的造假。事实上,在贺海波到来之前,这个课题组甚至很少能在国外主流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但一切的低迷都随着贺海波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短短半年,课题组论文数量出现井喷。对于这段时间,课题组的组员们看法相当一致:晋升副教授是贺海波论文造假的直接动力。
制度性造假
而在此次浙大学术造假风波中,除了造假论文数量较多之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造假问题牵扯到了从博士生到教授直到工程院院士多个层级。事实上,在李连达院士挂帅的这个课题组里,如此批量生产论文的贺海波,却是唯一的主力。在组内成员私下看来,研究所的负责人,浙大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一年难得见上一面,一帮博士生事实上的导师,是喜欢抓行政工作但从不指导学生实验的吴理茂。疏于管理,甚至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就此发生。然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在目前的学术界造假之风已经出现在各个级别的人群当中。
请看下面一组事实:
2000年,“基因皇后”陈晓宁带“三大基因库”回国,夸大学历、伪造学术
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003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2004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记录
2005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根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今8年多时间里,某网站公布的、已经证实并有真实举报人资料的已达800多例。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术造假事件发生,并且这样的事件不仅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甚至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名校也未能幸免。而在学界人士看来,已经发现的这800多例还仅仅是中国目前学术造假的冰山一角。
就在本周,当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几乎尘埃落定之时,举报者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和被举报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之间的一场口水大战,又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似乎没有人能分得清是非真假,但学术造假无疑又多了一层更深的背景。事实上,如果把贺海波与过去几年国内造成重大影响的几个学术造假案进行比较的话,或许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相似路径:利用造假论文获得相应职称,具有相应职称申请课题经费,课题攻关成功再转化商业利益,而这样的潜规则在学界已经不幸的成为公开的秘密。
就在浙大造假事件落幕的本周,教育部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而就在事件处理结果公开宣布的同一天,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表态“对学术不端行为就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借助道德的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借助制度的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周济说。